《給予樹》第二課時教學設計(精選13篇)
《給予樹》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1、學習課文,理解“沉默不語,善良,仁愛,如愿以償”等詞義。
2、體驗感悟“給予”,理解課文內容,體會金吉婭的善良,仁愛,同情和體貼,感受富有愛心給人們帶來的真情和快樂。
3、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
理解“給予”,體會金吉婭善良,富有同情心的美好品質。
【教學難點】
理解課文的最后一段話。
【教學過程】
一、揭題《給予樹》
師:今天我們繼續學習《31、給予樹》。
二、復習舊知,整體理解課文
1、師:我們上節課知道了“給予”就是──(送,給)
2、聯系課文,理解“給予”:
課文中講了誰給予誰什么?
三、學習課文,朗讀感悟,深入理解“給予”
1、讀重點句,提出思考問題:
師:請小朋友讀一讀課文的3、4自然段,找出金吉婭的善良,仁愛,同情和體貼。
、拧≈攸c學習第四自然段:
句子一:
后來,我看到一棵援助中心的“給予樹”。樹上有許多卡片,其中一張是一個小女孩寫的。她一直盼望圣誕老人送給她一個穿著裙子的洋娃娃。
理解“援助中心”:
援助就是幫助,資助,贊助。援助中心就是給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希望的地方。
平時的生活中有沒有碰到的或者在書本上,電影電視上看到有哪些人需要援助。
句子二:
“可是媽媽,我們有這么多人,已經能得到許多禮物了,而那個小女孩卻什么都沒有!薄
、佟「惺艿搅耸裁
、凇⌒∨s什么也沒有。你能想象她沒有什么
、邸∈前。褪沁@么一個什么都沒有的小女孩!情再讀一讀。
、堋⌒∨笥褌兛矗ぉば∨⒋┲簧砥婆f的衣服,大冷天,還那么的單薄。沒有父母的疼愛,沒有溫暖的家,在凜冽的寒風中,孤獨地坐在冰冷的石階上,一雙大眼睛無助的望著遠方。貧窮,饑餓讓她失去了本屬于一個孩子應有的快樂……此時此刻,你想說些什么?
⑤ 再次指導朗讀。(指名,齊讀)
、啤】蓱z的小女孩呀,她一直盼望著有一個洋娃娃:
師引讀:白天,她盼望洋娃娃陪她玩耍;夜晚,她盼望__;當她__時,她盼望__;當她__時,她盼望__;
、恰±首x句子:“她一直盼望圣誕老人送給她一個穿著裙子的洋娃娃!
再讀讀這個句子。
、取∮谑,我取下卡片,買了洋娃娃,把它和卡片一起送到了援助中心的禮品區。著重理解“禮品區”。
2、學習第三段:
、拧∵從哪里看出金吉婭的體貼,善良:
出示:
回家途中,孩子們興高采烈。你給我一點兒暗示,我讓你摸摸口袋,不斷讓別人猜測自己買了什么禮物。只有八歲的小女兒金吉婭沉默不語。
、佟∽x出高興的語氣。
② 可金吉婭卻一直沉默不語,這是怎么回事呢?
⑵ 再次感悟和朗讀課文的重點段:
這個圣誕節,她不但送給我們棒棒糖,還送給我們善良,仁愛,同情和體貼,以及一個陌生女孩如愿以償的笑臉。
、佟煟赫l愿意來讀讀這段話。
讓我們一起讀一讀,永遠記住這個善良,可愛的金吉婭。
、凇∧芙Y合自己的理解說說:給予樹是一棵怎樣的樹。
③ 總結:
“給予”不僅僅是送,給,不僅僅是如愿以償,“給予”更是──善良,仁愛,同情,體貼。
四、寫話,延伸情感
1、引導:
師:孩子們,金吉婭經歷了多么復雜而艱難的選擇,一邊是親愛的媽媽和哥哥姐姐,金吉婭多么愛他們啊,多么想送給他們精美的圣誕禮物,真誠的圣誕祝福;一邊是一個陌生的小女孩,她多么可憐,只是想得到一個洋娃娃,多么微小的愿望。最后金吉婭選擇──
2、送賀卡,寫話:
請認真寫下你想對她說的話吧!并貼在給予樹上。
全班寫,寫完后請幾個學生讀讀,并把手中的賀卡掛在給予樹上。(音樂)
五、總結
師:在圣誕前夕,金吉婭給我們大家上了寶貴的一課,送給了我們許多美好的東西,讓用善良,仁愛,同情,體貼來澆灌這棵給予樹,將它種在我們每個人的心上吧。
【板書設計】
給予樹
援助 如愿以償
善良 同情
仁愛 體貼
《給予樹》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1、默讀課文,能說出課文的大意,爭取提出有價值的問題。
2、細心品味,使學生發自內心地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聯系上下文,引導學生理解“給予”和“給予樹”,體會金吉婭的善良之心,仁愛之情,體貼之意,從而引導學生懂得關愛他人。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理解“給予”和“給予樹”,體會金吉婭的善良之心、仁愛之情、體貼之意。
【教學難點】
聯系全文,理解結尾段的意思。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回憶導入,針對課題提出問題
1、讀課題,質疑:
這個課題不僅讀音很特別,它的意思也很特別。你們看到這個課題覺得它奇怪嗎?心中有沒有疑問?
2、學生質疑。
3、教師幫助整理:
“給予”是什么意思?“給予樹”是一棵怎樣的樹?
二、在學生生活經驗基礎上,聯系課文,理解“給予”的意思
1、直覺猜測“給予”的意思。
2、聯系生活經驗,理解“給予”的意思。
生活中你給予過別人什么?別人給予過你什么?
3、讀課文,理解“給予”的意思:
讀課文,在課文中理解,想想課文中哪些事情是一種“給予”?
⑴ “我給了每個孩子二十美元!暴ぉ寢尳o孩子的一種給予。
、啤 昂⒆觽兿嗷ベI禮物”
、恰 敖鸺獘I買了一個洋娃娃送給一個陌生女孩”
⑷ “金吉婭買了棒棒糖送給媽媽和哥哥姐姐”
⑸ “金吉婭送給我們善良、同情、仁愛和體貼”
……
4、根據自己的體會,再說說“給予”的意思。
三、深入課文,理解“給予樹是一棵怎樣的樹”
導語:
我們已經解決了第一個問題,有信心解決第二個問題嗎?用什么方法去解決?──讀書。
1、讀課文,找一找課文中那些句子描寫了給予樹?找到,大聲地讀一讀。(充分讀)
2、課件出示:
后來,我看到了一棵援助中心的“給予樹”。樹上有許多卡片,其中一張是一個小女孩寫的。她一直盼望圣誕老人送給她一個穿著裙子的洋娃娃!
、拧W生反復讀、細細讀,不放過一個字地去讀。讀的過程中,抓住重點詞語“援助中心”、“卡片”、“一直盼望”理解。
⑵ 學生用心去讀課文。
、恰R報交流:
① 援助中心:
援助──幫助,援助中心是一個怎樣的機構?聯系生活想想哪些人需要幫助?
② 一直盼望:
想想:她為什么一直盼望有一個洋娃娃?一直盼望是什么意思?她一直盼望洋娃娃干什么?
、邸】ㄆ
樹上有許多卡片,其中一張是這個女孩寫的,卡片上有她一個小小的愿望。你能看到這張卡片嗎?寫著什么?感人嗎?你能試著說一說嗎?
3、學生結合自己的理解說說:給予樹是一棵怎樣的樹?
三、聯系全文,深入品悟,突破難點
導語:
一棵能讓人如愿以償的樹,多么神奇!當金吉婭站在這棵神奇的給予樹下的時候,她會想些什么呢?──滿足陌生女孩的愿望。
1、金吉婭一定會這樣想的。但真的就這樣簡單地作出決定嗎?當金吉婭買了一個洋娃娃,所剩的錢只夠買一些棒棒糖的時候,她的表情是怎樣的?──沉默不語。
2、這是為什么?她當時會怎么想?
3、學生發表想法。
4、多么復雜而艱難的選擇,一邊是親愛的媽媽和哥哥姐姐,金吉婭多么的愛他們啊,多么想送給他們精美的圣誕禮物,真誠的圣誕祝福;一邊是一個陌生的女孩,她多么可憐,只是想得到一個洋娃娃,多么微小的愿望。最后金吉婭最終選擇了___放棄了____。
5、有感情地讀一讀這段金吉婭說的話,體會她內心艱難的選擇。
6、金吉婭終于買了洋娃娃,在她送出去的時候,會在卡片上寫些什么?
7、學生在卡片上寫話。
8、交流卡片內容。
9、當金吉婭把卡片和洋娃娃送到援助中心后,我們可以想象到:
陌生女孩得到了什么──洋娃娃、關愛。
金吉婭得到了什么──小女孩的感謝、媽媽的擁抱。
我們得到了什么──善良、仁愛、同情和體貼。
10、有感情朗讀最后一個自然段。
四、總結全文,情感升華
導語:
“給予”不僅僅是是送、給,不僅僅上如愿以償,不僅僅是付出,不僅僅是得到,給予更是──善良、仁愛、同情和體貼。
1、現在如果讓你給給予樹另外取個名,你會取什么名字?
2、上課一開始,我們就知道給予樹在援助中心,現在你還認為在那里嗎?
3、學生發表感想。
結束語:給予樹是是一棵善良之樹、仁愛之樹、同情之樹、體貼之樹,這個世界上會有許多的比我們更貧窮、更孤單、更無助,讓我們伸出雙手,奉獻愛心,這世界將會更加美好!
。úシ鸥枨稅鄣姆瞰I》。)
《給予樹》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3
【教學目標】
1、幫學生更牢固的認讀、書寫本課生字詞。
2、讀懂課文,體會金吉婭的善良、富有同情心的美好品質。
3、初步懂得“給予帶來快樂”的道理,培養學生樂于“給予”的情感。
【教學重點】
讀懂課文,體會金吉婭的善良、富有同情心的美好品質。
【教學難點】
懂得“給予帶來快樂”的道理。
【教學準備】
相關課件。
【教學過程】
一、鞏固字詞,引入課文
師:上節課,我們朗讀了課文──《給予樹》,初步理解了課文的內容,還學習了一些生字、新詞,現在,就讓我們先來做個聽寫練習,復習一下我們在上節課中學習、認識的字詞。我請兩位同學上臺來,邊聽邊交替寫詞語,誰愿意?其它同學請在自己的草稿本上進行書寫。
1、聽寫字詞:
給予、擔心、寬裕、猜測、立即、盼望、仁愛、體貼。
師:寫好的同學自己先檢查一下,看寫對了沒有?
師:好,我們一起來把他們寫的詞語讀一讀,看看他們把詞語記得怎么樣?
他們寫得怎么樣?(……)對照一下,看看自己寫的。全寫對的同學請舉手。
(教師簡短評價。)
師:老師請同學們現在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一遍課文,并結合我們上節課對這篇課文的初步理解,找一找,這個圣誕節“金吉婭”送給了我們什么禮物?
2、生自讀課文(師掛卡片)。
3、齊讀第五段。
二、讀懂課文,體會情感
師:從課文中的哪些句子,我們可以看到金吉婭的善良、仁愛,看到她給予別人的同情、體貼呢?同學們,睜開我們明亮的眼睛,打開我們靈活的思維,一邊默讀課文,一邊找一找、劃一劃這些句子。
1、抓住相關句子,體會金吉婭的給予給別人帶來的快樂,給自己帶來的快樂。
師:你們從課文中的哪些句子看到了金吉婭的善良、仁愛,看到她給予別人的同情、體貼?
師:金吉婭在媽媽面前為誰力爭禮物?(女孩)什么樣的女孩?(什么都沒有)金吉婭不僅僅只想自己的家人,她還想到了那些……(什么都沒有的人)我們已經看到了金吉婭對別人的……(同情、體貼)
師:如果你是金吉婭,你會帶著什么感情,用什么樣的語氣對媽媽說出這句話?請同學們自己嘗試讀一讀。
(師據情況示范讀。)
師:聽了金吉婭的話,媽媽心里是怎樣的感受?(高興、激動……)你怎么知道媽媽很高興,課文中哪句話告訴我們了?誰來讀一讀?(‘我緊緊擁抱著金吉婭!
師:是的,我們不僅可以用語言來表達我們的心情,我們還可以用恰當的動作來表達相應的心情。
師:為什么媽媽高興、快樂?
。ㄒ驗榻鸺獘I懂得把愛給予給需要的人。)
師:她的棒棒糖是送給誰的?她怎么只送棒棒糖給自己的兄弟姐妹呢?她不能送自己的兄弟姐妹很好的禮物,她感到……?(難過)她用什么感情說出這句話?誰來讀?聽了同學們的朗讀,我感到了金吉婭對自己的兄弟姐妹的“愛”。
師:金吉婭的兄弟姐妹得到“棒棒糖”會快樂嗎?
。ㄔ试S生在此進行爭執。)
師:讀了這一句,你們看到了金吉婭對誰的仁愛、同情、體貼?(小女孩)這個小女孩一直有個怎樣的希望?金吉婭一開始就想買洋娃娃嗎?(不)請同學們細細再讀讀這一句,找出是哪幾個詞語讓我們知道金吉婭的想法在變化?
(男、女生分讀。)
師:金吉婭的想法這樣變化,讓我們體會到了金吉婭的……?(善良)金吉婭的行動把快樂帶給了誰?(小女孩……結合插圖(售貨員))
師:(我們來幫小女孩寫一封表達感謝的短信吧。
師:你從哪個詞看出了金吉婭的善良?(沉默不語)這個詞怎么讓你感覺出金吉婭的善良啊?
小結:……金吉婭的給予讓一直盼望禮物的小女孩得到了快樂,讓自己的媽媽得到了……,讓自己的兄弟姐妹得到了……,也讓自己得到了……。
2、抓住相關句子,體會文中其它人的給予給別人帶來的快樂。
提示:課文中除了金吉婭,還有別的人物?
三、課文總結,升華情感
《給予樹》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4
教材分析
這是一篇寫外國孩子過圣誕節的故事。圣誕節快到了,一位母親分給自己5個孩子每人20美元,讓他們選購圣誕禮物。小女兒金吉婭來到商場,看到了一棵援助中心的“給予樹”,書上的一張卡片上寄托著一個素不相識小女孩的愿望——盼望得到一個穿裙子的娃娃。于是金吉婭依然取下卡片,買了洋娃娃,送到援助中心。表現了金吉婭善良之心、仁愛之心情、體貼之意。全文共有5個自然段。
教學目標:
1、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 能夠說出課文的大意。
3、 通過聯系上下文,分析母親心情的變化,體會金吉婭善良之心、仁愛之情、體貼之意。
教學重點:
分析母親心情的變化,體會金吉婭善良之心、仁愛之情、體貼之意。
教學難點:
聯系上下文,理解結尾段的含意。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師:生活中同學們見過很多樹,這里有一棵很特別的樹(出示課件),它叫給予樹。
(板書:給予樹)它為什么叫給予樹?這里講述了述了一個怎樣動人的故事?請你輕輕地打開書,讀讀25 課。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初步了解課文內容。
1、自讀課文,思考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2、學生思考后回答。師針對學生的發言進行引導,引導學生從(圣誕節前夕)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過、結果來說。
3、師總結:你們說得都對,這篇課文就是. . . . . .來寫的。
師:在這件事中,“我”(媽媽)的心情有什么變化?快請同學打開書,畫出描寫媽媽心情變化的詞語來。
三、精讀課文,深入理解課文內容。
1、生速讀課文,找出“我”心情變化的詞語,畫在書上。
2、師巡視,。說說所畫的詞。(板書:擔心----生氣----激動)
師:在這個故事中,“我”(媽媽)的心情由擔心----生氣----激動,“我”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變化呢?
四、自讀自悟,合作交流,體會情感。
1、默讀讀課文,聯系上下文想一想,“我”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變化呢?
2、生自讀畫,師巡視。
3、四人一組,把你找到的理由進行交流。
4、全班交流。
變化一:擔心
1、個別說,媽媽為什么擔心?(家里并不寬裕)
2、(出示句子)理解寬裕一詞,你從哪可以看出家里不寬裕?
生:只攢了一百美元,由五個孩子分享。
3、師:是呀,只攢了一百美元,由五個孩子分享,他們怎么可能買到很多很好的禮物呢?
1)讀讀這個句子,你能換一種說法說說這句話的意思?(出示變色的句子)
2)個別生回答(他們買不到很多很好的禮物。)
3)請你比較著讀讀這兩個句子,說說你的感受。
4)生讀后,體會(文中運用反問句強調了他們買不到很好的禮物,從而突出媽媽的擔心)
5)師:是呀,只攢了一百美元,由五個孩子分享,他們怎么可能買到很多很好的禮物呢?這正 是媽媽的擔心,你在體會著讀讀這幾句話。
6)個別讀。
變化二:生氣
1、媽媽為什么生氣?
1) 找出句子:理解“一些”與“一大把”的區別!拔迨婪帧迸c“二十美元”的對比,顯然看出棒棒糖太便宜了……
2)(出示句子)我有些生氣:她到底用20美元作了什么?
誰能讀讀這個句子,(個別生讀)
3)當時我可能會想:她用20美元可能會買( )
生:媽媽想讓孩子送出最誠摯的祝福,而小金吉婭卻不夠誠摯。
師: 是呀!媽媽想到這些,當時有些生氣,你體會這再讀讀這個句子。
師:20美元卻只買了50美分一大把的棒棒糖,我此時心中很生氣,可是后來,媽媽的心情為什么又變得激動起來。我們接著交流。
變化三:激動
1、用(因為……所以……)回答。
2、聽了金吉婭的敘述,媽媽激動不已,緊緊地擁抱著金吉婭。
1)出示5自然段:我激動地緊緊擁抱著金吉婭,這個圣誕節,她不但送給我們,還送給我們,以及一個陌生女孩( )的笑臉。
2)按課文內容填空,聯系上下文談談你對金吉婭的認識。(善良、仁愛、同情、體貼)
問:如愿以償是什么意思?聯系上下文理解如愿以償。
4、就讓我們跟隨書中的主人公小金吉婭一起來到這棵圣誕樹下,取下那張牽動人心的小卡片。
1)讀讀卡片的內容,說說你的感受。
2)師:當金吉婭看到卡片,
讓我們回到書中,讀讀金吉亞說的話,說說你對她又有哪些新的認識?
出示句子:
4、生1:先開口本來想送給哥哥姐姐禮物(可以看出金吉婭是個體貼的孩子)
生2:金吉婭發現了給予樹上的卡片(可以看出金吉婭是個細心的孩子)
生3:她取下卡片買了洋娃娃(她毫不猶豫買了洋娃娃,可以看出金吉婭的善良和仁愛)
生4:只夠買棒棒糖(可以看出金吉婭體貼家人)
生5:哥哥姐姐與小女孩比,小女孩更需要禮物(可以看出金吉婭有同情心)等等。
生6她把事情的經過全都告訴了媽媽(可以看出金吉婭非常誠實。)
讓學生理解金吉婭所做的一切正體現了她有一顆同情心。
師:正是向你們所說得那樣,小金吉婭才對媽媽說話時顯得聲音很低。
4、壓低聲音說,是怎樣的說?你體會著讀讀金吉婭說的話。
5、自己讀,個別展示。
師:看到自己的女兒這樣誠實、善良、體貼、富有同情心,媽媽非常激動緊緊地擁抱著金吉婭。請你在體會著讀讀最后這一段話。
過渡:多么善良、仁愛、體貼、可愛的小姑娘呀!在圣誕節來臨之際,他用媽媽給的20美元中得以但部分,給一個素不相識的小女孩買了一份圣誕禮物,是那個小女孩的愿望得以實現,金吉婭還不忘用剩下的錢為家人買圣誕禮物。
四、感情升華,讀寫結合
圣誕節到了,媽媽帶著金吉婭和她的哥哥姐姐,在工作人員的精心安排下,在這棵給予樹下與小愛麗斯見面了,小艾麗絲會對金吉婭說些什么?
五、作業:
1、請你把小艾麗斯對金吉婭說的話寫下來。
2、閱讀《語文讀本》中的《愿望》,說說你有什么新的體會。
板書設計
媽媽 擔心——生氣——激動
給予樹
金吉婭 善良 仁愛 同情 體貼
《給予樹》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5
【教學目標】
1、學習本課生字,會認10個,會寫12個;理解“沉默不語”等詞語的意思。
2、學習聯系上下文理解重點詞句的方法,并能運用此法理解課文內容。
3、讀課文,能在教師的指導下體會思想感情,感受金吉婭的善良、仁愛、同情和體貼等,受到美好情感的熏陶和感染。
4、積累語言,練習寫話。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揭題導入,檢查預習
1、揭題導入新課。
2、檢查預習:
檢查學生自主學習生字、新詞及朗讀課文的情況。對重點內容給以相應指導。
二、整體感知、自讀質疑
1、自主讀書,初步感知課文大意,了解文中所寫的人物。
2、思考:
課文寫了哪些人物?誰給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三、精讀品賞,導學悟情
1、直奔重點,品讀感悟:
、拧∑纷x第三自然段:
以“沉默不語”為切入點,學習運用聯系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方法,理解該詞背后所蘊含的意思,體會金吉亞的美好情感。
、啤∑纷x第四自然段:
運用情景對話的方式,引導學生深入文本,感悟人物,加深體驗,受到熏陶。
2、升華情感,拓展延伸:
⑴ 品讀末句,理解句意。
⑵ 感悟朗讀,升華情感,拓展延伸。
四、總結提升,布置作業
1、教師小結,回歸整體。
2、依據學情,設計作業。
第二課時
一、談話激趣,復習鞏固
1、談話激趣。
2、復習鞏固。
二、依據文路,深悟親情
1、自主讀課文,感悟親情。引導抓住母親的情感變化,研讀文本,體會母愛;抓住孩子間的饋贈,體會兄弟姐妹情。
2、感情朗讀,深化體驗。
三、創設情境,讀寫練筆
1、創設情境,激發寫話欲望,進行寫話練習。
2、交流、評議,引導悟情。
四、指導寫字,積累鞏固
五、分層布置作業
《給予樹》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6
一、導入
同學們,今天能夠來到你們中間,和你們一起學習31、給予樹。
板書:
給予樹
簡老師覺得非常高興。所以,特意為你們帶來一副畫,(出示課件)看到這副畫,你想到了什么?
生:圣誕節……
師:(出示課件:圣誕節。)
師:你了解圣誕節嗎?
生:匯報。
二、細讀課文,體會媽媽心情的變化
1、師:今天我們要學的這篇課文就發生在圣誕節前夕。
板書:
前夕,理解:前夕。
圣誕節快到了,孩子們和媽媽的心情又分別是怎樣的呢?現在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課文,請大家默讀課文第一自然段,用“~~”劃記出相關的句子。(指名讀)
生:孩子的心情很高興、激動;媽媽很擔心。
師:媽媽擔心什么?
板書:
擔心
生:擔心孩子們不能買到很多很好的禮物。
2、師:盡管家里并不怎么富有,可金吉婭的媽媽還是把自己積攢的100美元平均分給了五個孩子,并提醒他們每人至少準備四份禮物。有一個這么好的媽媽,金吉婭多幸福呀!可是,在購物回來的路上,金吉婭的媽媽卻生氣了。她為什么會生氣呢?請一位同學來讀第三自然段:
、拧煟簨寢尀槭裁磿鷼?(板書:生氣)(用自己的話說說媽媽為什么生氣。)
生:媽媽發現金吉婭只買了五十美分一大把的棒棒糖!
⑵ 師:課文是怎樣描寫金吉婭的?請用“~~”勾畫出相關句子。
生:只有八歲的小女兒金吉婭沉默不語。(課件出示句子)
師:什么是沉默不語?
生:就是不說話。
師:只有金吉婭沉默不語,哥哥姐姐呢?他們的心情怎樣?
生:興高采烈,非常高興。
師:哥哥姐姐買到了滿意的禮物,所以他們興高采烈,而金吉婭只買到了五十美分一大把的棒棒糖,所以她沉默不語(生)。她在為自己沒能買到很好的禮物而難過。她的媽媽也是因為這個原因而生氣,F在,讓我們一起再來讀一讀第三自然段,讀出哥哥姐姐的興高采烈,金吉婭的沉默不語,媽媽的生氣。
生:齊讀第三自然段。
三、品讀課文,體會金吉婭的做法
1、師:金吉婭到底用這二十美元做了什么?讓我們來看看課文第四自然段吧。誰能正確、流利地讀讀這一段?(指名讀)其他同學用自己喜歡的符號標出金吉婭說話的內容。
生:指名讀金吉婭的話。
師:金吉婭看到了什么?
生:看到了……
出示課件:
援助中心、給予樹
師:在我們的身邊也有一些需要幫助的人,你能舉例說說嗎?
生:……
師:這些人為什么需要幫助?
生:因為他們沒有親人、沒有愛……,什么都沒有。
師:金吉婭看到給予樹是怎么做的?(指導學生看圖)
生:給小女孩買了洋娃娃;
師:金吉婭是怎么想的?
生:可是媽媽,我們……沒有。
師:小女孩在金吉婭的眼中又有怎樣的?她是怎么想的?請你們勾出相關的語句。
生:可是……也沒有。
出示課件:
1、可是媽媽,我們有這么多人,已經能得到許多禮物了,而那個小女孩卻沒有。
2、可是媽媽,我們有這么多人,已經能得到許多禮物了,而那個小女孩卻什么都沒有。
比較兩個句子,理解:什么都(讓學生說自己的理解。)
讓我們再來讀一讀這句話。
生:讀“可是……沒有”(生齊讀)
師:多么可憐的小女孩,難怪金吉婭會用媽媽辛苦攢下的錢幫助她,從金吉婭的做法里,你體會到了什么?
生:金吉婭是一個……
板書:
善良、仁愛……
師:多么善良的孩子!讓我們再一次地去感受她的善良仁愛,請同學們齊讀這一自然段。
四、研讀課文,理解最后一段話
師:聽了金吉婭的話,媽媽的心情有什么樣的變化呢?(出示課件:最后一自然段,指名讀。)體會媽媽的心情?
板書:
高興、激動
師:媽媽的心情為什么有這樣的變化呢?
生:媽媽知道金吉婭是為了幫助別人……
師:金吉婭不但送給家人棒棒糖,還送給了陌生小女孩一個洋娃娃,使她的愿望實現。那么金吉婭送給小女孩的只有洋娃娃嗎?小女孩孩得到了什么?
生:善良、同情、愛心、體貼……(教師板書)
師:金吉婭通過給予樹送給小女孩善良、仁愛、同情、體貼,其實還有很多人通過給予樹得到了善良、愛心、同情……。多么可愛的金吉婭,讓我們再來讀讀這一個自然段,把她牢牢地記在我們心里。
生:(生齊讀)
師:你們不但讀出了媽媽的高興,而且讀出了對金吉婭的喜愛。誰能用“不但……而且……”夸一夸金吉婭。
生:匯報
五、小練筆
同學們,如果你是那個小女孩,一定會有話想對金吉婭說,請你寫下來。
六、總結
同學們,金吉婭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幫助了一位素不相識的小女孩,老師相信在我們的班上也會出現更多的金吉婭!
《給予樹》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7
教學目標
1、以點帶面,品讀課文重點語句,感受金吉婭那一顆金子般的心靈。2、培養孩子關愛他人的情感。
教學重點:
通過媽媽感情的變化,體會金吉婭善良、富有同情心的美好品質。
教學難點:
理解課文最后一段話
教學過程:
第 二 課 時
課前游戲:
1、師:同學們喜歡做游戲嗎?猜猜這是什么節日?
(出示相應節日的圖片):春節---兒童節---圣誕節
2、師:喜歡過節嗎?為什么?
老師發現一提起過節你們就特別開心.今天我們就上一課關于圣誕節的,希望能給大家帶來快樂。
一、激qing導入,通讀全文
1、(板書課題)師:在我們身邊,生活著一些非?释玫絼e人幫助的人,他們的世界里缺少親人的關愛,一顆援助中心的“給予樹”架起了愛的橋梁。(師畫圣誕樹,貼上心愿卡)今天我們繼續學習《給予樹》這篇課文,一起來重溫這感人的愛的故事。
2、同學們的課文一定讀得很好。邊聽邊想,課文都寫到了誰?給你印象最深的是誰?(指名分自然段朗讀課文)
二、品讀詞句,體會情感
。ㄒ唬⿲W習1—3自然段。
1、師:好,我們一起走入課文,走進金吉婭的內心世界。
指名讀第3自然段,其他同學拿出筆畫出描寫金吉婭的句子。
2、師:什么是“沉默不語”?
自由讀1—3自然段,學生交流:金吉婭究竟在想著什么?
3、透過“沉默不語”,我們體會到了金吉婭的內心。帶著這樣的體會,再讀這句話。(表演興高采烈、沉默不語,突出興高采烈與沉默不語的對比,)
。ǘW習第四自然段。
1、默讀課文第四自然段,想想金吉婭為什么要給小女孩買洋娃娃?劃出相關的句子。
2、師巡視指導,指名讀相應句子。
3、出示:“可是媽媽,我們有這么多人,已經能得到許多禮物了,而那個小女孩卻什么都沒有。”
師:孩子們最想過圣誕節,孩子們唱呀,跳呀,沉浸在幸?鞓分N,可那個小女孩卻什么都沒有。想想她可能是一個孤兒,沒有父母的關愛,沒有禮物,沒有圣誕節的快樂……;可能是……,沒有……
指導朗讀這句話,讀出對小女孩的同情。
4、師:多么可憐的小女孩!金吉婭來到這棵掛滿心愿卡的樹前,小女孩的心愿卡深深地吸引了她。(指名讀心愿卡)
生:快樂的圣誕節又到了,可是我總想哭,我一直盼望有一個穿著裙子的洋娃娃,我要做她的媽媽,不讓她孤單,請好心人幫我實現這個愿望吧。ㄅ錁罚
師:噢,小女孩一直在盼望一個洋娃娃呀!白天,她一個人孤零零時候,一直盼望著——(生答);晚上,面對著黑漆漆的屋子,她一直盼望著----(生答);甚至連做夢啊,小女孩都在想著洋娃娃。(配樂)
5、師:就是這樣的一個小女孩,在圣誕節她只想要她一直盼望的布娃娃。她的愿望觸動了年僅8歲的金吉婭的心。帶上我們的感受再讀金吉婭說的話。
師: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因為金吉婭有一顆……
生:善良的心。
生:仁愛之心。
生:同情心。
生:體貼的心。
師:是啊,因為金吉婭有一顆金子般的心才能感受到那個可憐的小女孩的那一顆孤獨的、無助的、需要關愛的心。
師:我們把金吉婭的這一顆心送到句子中,把她對小女孩的這一份愛融入到她說的話中。再讀金吉婭說的話。(配樂朗讀)
。ㄈ、學習最后一個自然段。
1、金吉婭送給小女孩的只是一個漂亮的布娃娃嗎?她送去的是什么?
生:是一份善良,一份關愛,一份同情……
師:是的,是對陌生女孩的一份無私的愛。(板書無私的愛)
2、師:聽,圣誕的樂意奏響了,給予樹上有一個小女孩的夢想,另一個叫金吉婭的只有八歲的小女孩,幫她實現了夢想。如果我現在就是金吉婭的媽媽,我曾擔心過,生氣過?墒乾F在,我高興極了,緊緊地擁抱著金吉婭。
3、出示課文“我緊緊地擁抱著金吉婭,這個圣誕節,她不但送給我們善良、仁愛、同情和體貼,以及一個陌生女孩如愿以償地笑臉!闭l來讀讀?(齊讀)
4、師:小女孩的愿望是什么?她的愿望實現了嗎?(理解“如愿以償”)
三、深入解讀,適度拓展
1、播放歌曲《愛的奉獻》)
師:同學們,現在如果請你給“給予樹”再起個名字,你會起什么呢?
例:愿望樹 感情樹
愛心樹 友誼樹
師:那么,這樣的一棵給予樹到底應該種在哪呢?
師:每個人都有一座心靈的花園。讓我們用愛心做水,用善良做土,用同情和仁慈做陽光,精心地栽培給予樹,讓它在我們的心田里永遠垂著綠茵,開著芬芳的花,結著豐碩的果。
《給予樹》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8
《給予樹》說課稿(第二課時)
執教者:陳琳茜
● 教學內容:
人教版《語文》三年級上冊第31課《給予樹》
●設計理念:
1.“動人心者莫先乎情。”從學生已有的經驗世界出發來預測學情,遷移情感,使讀者走進文本,體會主人公的善良、仁愛。
2.學習是一個主動習得的過程,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讓學習成為發現之旅,發現文中的真情,感悟真誠,嘗試表達情感!
●教材分析:
《給予樹》選自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八組課文的第31課。這篇課文主要寫了圣誕節前夕,金吉婭給予了一個陌生女孩盼望已久的洋娃娃,也給予了她同情與仁愛。本文的語言平實,同時很真實、真誠。通過本文的學習,激發學生的情感,熏染學生的審美!
●學情分析:
三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閱讀能力和審美情趣,他們一直在享受著被愛的甜蜜,但不太懂得去愛別人。本文的主人公金吉婭是他們的同齡人,她的行為最容易被同齡人接受,被模仿,因而要通過反復品味文章的語言來喚醒沉睡于他們心中的愛。
●預設目標:
1.知識與能力:能聯系上下文理解“一直盼望”、“沉默不語”、“什么都沒有”;積累語言,練習寫話。
2.過程與方法:通過感情朗讀,交流感受,體會金吉婭的善良和富有同情心。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受到金吉婭美好情感的熏陶和感染,培養關愛他人的感情!
●我的教學反思:
《給予樹》是一篇富有濃濃的人文情懷的課文,“懂得給予”是本篇課文的教學主題。圍繞“愛”字展開教學,是本堂課的主要特點。當然,在這個過程中也不忘語文本體,語言文字的訓練也努力做到扎實有效,并跟情感目標有機地結合起來。本課教學主要體現了如下特點:
一、植根文本,鉆研文本,扎實進行語言文字訓練。
本課教學,沒有花樣的設計環節。我由上節課學生提出的一個問題“給予樹是棵怎樣的樹?”作為切入點,讓學生去找文中哪些句子描寫了給予樹。 我注重了讀、說、思、寫的結合,使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提高閱讀能力。教學時,我引導學生思考、朗讀、討論、交流,并把字詞教學滲透于教學的各環節中。如理解課文金吉婭對家人關愛的句子“只有八歲的小女兒金吉婭沉默不語。”時,我緊緊抓住“沉默不語”的意思,并教會學生通過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意思,探究“沉默不語”背后的金吉婭的內心。又如在理解金吉婭為什么給陌生的小女孩買洋娃娃時,讓學生體會“什么都沒有”到底沒有什么,去感受小女孩的可憐。再如,讀到“一個陌生小女孩如愿以償的笑臉”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教學環節:小女孩的愿望實現了,她露出了如愿以償的笑臉。她會對金吉婭說些什么?把它寫在賀卡上。這是把讀、寫訓練結合起來,培養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結果,很多學生既說出了對金吉婭的感激,又說出了對金吉婭的贊揚,同時還有愛心傳遞的回報。
二、走進文本,品讀文本,把握文本的內涵與意義。
語文是學生精神棲息的家園,語文最終的意義是對學生心靈的滋潤、靈魂的塑造和精神的引領。教學中,我努力引領學生走進文本的最深處,體會字里行間所浸潤的作者的思想感情,觸動心弦,產生共鳴。給予是快樂的、幸福的,這是文本言說的主旨,亦是課程目標的靈魂。我以解決“為什么她要給最親的家人買便宜的棒棒糖,而給陌生的小女孩買漂亮的洋娃娃呢?”為重點,在此過程中感受金吉婭給予小女孩,給予媽媽,給予哥哥姐姐,給予我們什么?讓學生多元地、多維地、多角度地去誦讀文本、感悟文本,引領學生層層剝筍式地體會文中人物的內心世界,感受文字背后金吉婭那顆善良、仁愛之心,那種同情、體貼之意。
三、走出文本,拓展文本,挖掘文本的教學資源。
備課之前,我以教材文本為中心點,多方位、多角度地進行輻射學習,盡最大可能搜集、鉆研與本文相關的素材,篩選了有效的信息,努力為達成教學目標和豐富教學內容服務。本課教學的最后,我讓學生觀看了幾張“令人心酸”的圖片,一下子打開了孩子們心中的“善良大門”,使他們深受感動。之后談談“如果你站在給予樹前,看到這些卡片,你會怎么做?”化思想為行為,將給予樹烙進孩子們心底,使文本的內涵得到拓展和延伸。最后,通過給樹換名字,幫學生悟得這是一棵愛心樹、心愿樹、善良之樹、仁愛之樹、同情之樹、體貼之樹,幫助學生理解,并能更清晰地記憶給予樹是棵怎樣的樹!
《給予樹》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9
《給予樹》教學反思
宣城市第二小學劉月華
《給予樹》是一篇有關“愛心奉獻”的故事。課文寫了在圣誕節到來之前,小女孩金吉婭把原本應該給家人買禮物的錢買了一個洋娃娃,送給了一個素不相識的需要幫助的小女孩。課文贊揚了金吉婭的愛心和她的善良品質。圍繞“愛”字展開教學,是本堂課的主要特點,當然在這個過程中要進行有效的語言文字的訓練,并要跟情感目標有機地結合起來。因此,我在教學設計中體現了以下幾點:
一、抓住文本主旨,引領學生深入文本 在課堂教學中,我對教材進行適當處理,在文本的留白處進行拓展,如“你在卡片上看到了什么?”“你是怎樣一直盼望呢?”,引領學生走進文本的最深處。通過體驗告訴孩子給予是快樂的、幸福的,這是主旨,亦是靈魂。“當媽媽被金吉婭的行動所感到時,我問孩子,如果你是媽媽,你會怎樣贊揚金吉婭呢?”為重點,讓學生多元地、多維地、多角度地去誦讀文本、感悟文本,同時又超越文本,去感受文字背后金吉婭那顆善良、仁愛之心、那種同情、體貼之意,成為學生情感自在滋養的過程,成為學生精神自然豐厚的過程。
二、課堂教學扎扎實實,注重讀說思結合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引導學生思考、朗讀、交流,并把字詞教學滲透于教學的各環節中。如在理解金吉婭為什么給陌生的小女孩買洋娃娃時,讓學生體會“什么都沒有”到底沒有什么,去感受小女孩的可憐;又如理解課文金吉婭對家人關愛的句子“只有八歲的小女兒金吉婭沉默不語!睍r,我緊緊抓住“沉默不語”的意思,并教會學生通過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意思,探究“沉默不語”背后的金吉婭的內心。在讀到“一個陌生小女孩如愿以償的笑臉”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教學環節:如果你就是那個陌生小女孩,你的心情會怎樣,你想對金吉婭說什么?指導學生發揮想象說一說。這是把讀說訓練結合起來,培養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結果,很多學生既說出了對金吉婭的感激,又說出了對金吉婭的贊揚,如有的孩子說:“親愛的金吉婭,謝謝你幫我完成了心愿,你使我感到很溫暖,我現在很快樂,每天晚上都抱著它進入香甜的美夢!
三、加強朗讀訓練,培養語感能力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讓學生“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倍首x是培養語感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當然,朗讀不是簡單的把文字轉換成聲音,要以情帶聲,以聲傳情,而這種情來自于對文本的理解和感受。如,我在教學第三自然段時,抓住三個表達心情的詞語“興高采烈、沉默不語、生氣”,引導孩子們思考他們的心情為什么不同,通過咀嚼、想象,在情境的創設下,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孩子們讀得有滋有味。
可回想這一堂課的教學過程,存在著不少需改進的地方:
一、詞語的理解有許多不同的有效方法
如“興高采烈”我先讓孩子們說說什么是興高采烈,還可以通過換詞“興奮不已”“興致勃勃”等來體會孩子心情的愉快。
二、教師要學會傾聽學生的語言,善于捕捉意外之處
如,我讓學生體會“什么都沒有”到底沒有什么,去感受小女孩的可憐時,有位孩子說到我很慚愧,如果我再加以追問,也許,會“一石激起千層浪”。
三、課堂的調動也離不開教師豐富的評價語言,對激勵孩子的學習興趣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但也要恰到好處
課堂是個包羅萬象的空間,要不斷地摸索、探討、研究,才會成長。在今后的教學道路上,我堅信會更加成熟!
《給予樹》教學反思
課堂教學中,我以情感為主線,以“愛”貫穿始終,以個性品讀為感悟積累的方法,注重引導學生在語言的理解和運用的過程中進入文本,感悟文本內涵,課很樸實,也很扎實。主要有以下三點體會:
一、把握主線,個性解讀
《給予樹》是一個媽媽以第一人稱寫的,寫出了自己內心的變化。文章比較長,線索也很多。我就進行長文短教,一堂課緊緊圍繞著媽媽的心情變化“擔心——生氣——激動”拎出一條主線,分三個層次,層層遞進,很巧妙地畫了一個“圓”。第一層次:找心情變化的句子,初步說說體會,進行質疑;第二層次:細讀課文第2、3、4自然段,抓住重點詞句引導學生品讀、感悟文本語言,透過語言文字走進金吉婭的內心,感受金吉婭的善良,仁愛。第三層次:說寫延伸,品味給予,升華情感。其間通過情境創設、通過情感的共振,逐漸深入本。
二、深入文本,感悟“給予”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體會金吉婭的愛心和善良品質。我引導學生在解疑的過程中,讓學生積極主動地進入文本,結合文本來理解詞語,結合自己的體驗來深入感知,借助文本“披文以入象”、“披文以入情”,使學生讀出理解。首先,以媽媽為什么那么激動?這疑問自讀第四自然段。讓孩子聯系生活實際說說什么是援助中心?
創設情境,進行拓展與延伸,走進文本:內容的拓展和延伸,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關鍵。課文中沒有介紹那個小女孩在卡片上具體寫了什么,為了使學生和文本的主人公金吉婭產生心理共鳴,課堂中我注意創設情境,拓展內容,出示心愿卡,配上音樂讓學生讀讀上面的內容,通過生動而富有感情的語句的朗讀,激發了學生的同情心。在此基礎上,再去讀讀金吉婭怎么做的句子,說說新的體會,在說的過程中使學生的心靈受到了震動,與金吉婭產生了情感共鳴,實現了學生與文本的對話,潛移默化地賦予了文中人物鮮活的生命力,提升了學生的人文素養。
三、說寫延伸,升華情感
說的拓展和延伸,是啟迪學生思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催化劑。寫的拓展和延伸,是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階梯。語文教學就要體現“聽,說,讀,寫”的訓練。本節課,在學習課文后,我讓學生進行一個小練筆,媽媽會對金吉婭說什么,哥哥姐姐會對金吉婭說什么,小女孩會對金吉婭說什么,我會對金吉婭說什么。安排這樣一個小練筆,給學生靜思默想的機會,為學生直抒胸臆留有空間,可以“我手寫我心”,此時學生并不是一個冷靜的閱讀者而轉變為文本的創造者,激發和陶冶學生的情感,對課文的理解起到了深化作用,同時也升華了情感。
《給予樹》教學反思
《給予樹》是第六冊第二單元一篇有關“愛心奉獻”的故事。課文寫了在圣誕節到來之前,小女孩金吉婭把原本應該給家人買禮物的錢買了一個玩具娃娃,送給了一個素不相識的渴望玩具娃娃的小女孩。愛的教育是本篇課文的教學主題。圍繞“愛”字展開教學,是本堂課的主要特點,當然在這個過程中要進行有效的語言文字的訓練,并要跟情感目標有機地結合起來。因此,我在教學設計中體現了以下幾點:
一、圖片導入,鋪設情感基礎。我以一首耳熟能詳的《merry christmas》導入故事發生的時間背景。圣誕節前夕,這是人們最快樂的日子,而文中貧窮小女孩渴望一個玩具娃娃的愿望與之形成對比,因此也為下文金吉婭給予陌生小女孩同情和理解鋪設了情感基礎。
二、感悟和超越文本,引領學生深入主旨。課文中有多種愛:金吉婭給予母親的愛,給予哥哥姐姐的愛,給予陌生女孩的愛。而課文主要表現的是金吉婭對陌生女孩的愛,即理解和同情,因此我以此愛作為重點深入文本。另外,在課堂教學中,對文本的留白處進行拓展,引領學生走進文本的最深處。以陌生小女孩掛在給予樹上的心愿卡為想象題內容,讓學生在聯系上下文和想象中感悟文本,同時也超越文本,去感受文字背后金吉婭那顆善良、仁愛之心、那種同情、體貼之意。
回想這一堂課的教學過程,存在著不少需改進的地方:
一、提問不夠精煉和有效,缺乏引導作用,讓學生發散思維,更好地發揮想象力。在以陌生小女孩掛在給予樹上的心愿卡為想象題內容的環節,課堂上學生的表達和想象都脫離不開課文中的那句話——“她一直盼望著圣誕老人送給他一個穿著裙子的玩具娃娃! 沒有“天馬行空”地適當想象,如:這個女孩如何的貧窮,如何的無助,如何的渴望,渴望娃娃的原因等等種種合理的想象。我想,如果讓我再上一次的話,這個環節我會這樣改進,這樣引導學生:
二、這份教案歷經了數次的修改,才最終定稿。在不斷的否定、肯定中我從懵懂逐趨成熟,并且在幾位名師的指導下,思路越發清晰。原本我在設計對于給予樹的理解時,只讓學生說說這又是一棵怎樣的樹,后來在我師傅的指導下,進行了這樣的修改。我覺得這樣一改確實是神來一筆。一方面鍛煉了學生的思維,另一方面也鍛煉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讓學生把意思說清楚,表達完整。在我上課的過程中也存在諸多的不足:如在關注學生這一方面我很欠缺,太以自我為中心,很少關注學生說了什么,對于學生的回答也沒有進行很好地評價與反饋。這份教案以一條主線串聯起來,即以媽媽前后的態度變化這條線貫穿始終,但在教學過程中,沒有及時地進行輸理,因而使本次課有點散亂。在處理句一時,問題問地太散,沒有用一條線把它們串聯起來,缺乏連貫性與條理性。可能不足還有很多,不過我還是很開心,因為通過這一次課,我學到了很多,包括一些以前可能沒有注意起來的問題被及時地發現,這為我的前進掃去了障礙。相信在名師們的指導與幫助下我會很快地成長起來!
《給予樹》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10
一、談話揭示課題
今天我們學習第31課。
1、板書課題:
這個“給”以前讀什么?送給的給,這兒讀“給”,給予的給。來,一起把課題念一下,學生讀題。
2、學習這一課,咱們首先要做的事是:正確認讀生字詞。請大家拿起筆,劃出書中帶有拼音的詞,要邊讀邊劃。劃后交流。
3、我也給你準備了幾個生字和新詞,你會認嗎?出示:
圣誕、享、逛、援、仁、償、寬裕、試探、暗示。
二、通讀課文
1、接下來要做的事是:讀通課文。怎么讀呢?聽我讀第一段:
師示范。
我讀的怎么樣?我對自己的評價是:字正腔圓,一字不差。要知道我能讀到這個水平,是反反復復練出來的。你們呢,也要象我一樣,反反復復的練。
2、指名分節讀課文,注意正音。
三、深究課文
1、讀通了課文,我們再來說說金吉婭。金吉婭是個怎樣的人,他做了些什么,他家人又是怎樣的。這些都可以說,甚至還可以這樣說,比如,圣誕節前夕,金吉婭得到了20美元錢用來買禮品。會說嗎?看著課文,準備準備。學生交流。
2、在這個故事里,金吉婭做了一件很漂亮的事,什么事?關于這件事,金吉婭自己有一個說法,他是怎么說的呢?指名同學反復讀金吉婭說的話。他為什么難過,這象樣的禮物應該是怎樣的?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還得聯系上下文來讀書!請大家默讀課文第1~3段。想一想,這究竟是因為什么?金吉婭難過是因為他看到了、想起了一些事。他剛才看到了什么?
(他看到了哥哥姐姐興高采烈,看到了他們你給我一點兒暗示,我讓你摸摸口袋,不斷讓別人猜測自己買了什么禮物。他看到了他的媽媽生氣了。)
追問:給“興高采烈”換個詞。媽媽為什么生氣?看到的同時他又想起了在這之前發生的一些事,什么事?圣誕節快到了,哥哥姐姐們熱烈地討論……這句話告訴我們象樣的禮物應該是怎樣的呀?
(很顯然,棒棒糖不是哥哥姐姐們想要的,那個東西五十美分一大把,太普通了,平時也能得到。)
圣誕節前夕,媽媽也曾擔心,擔心什么呢?圣誕節前夕,媽媽也曾說過……想起這些,金吉婭就難過,但是,難過歸難過,金吉婭這時要說服媽媽。所以,在媽媽把他叫到房間時,不等媽媽開口,金吉婭先開口了……學生齊讀金吉婭說的話。
3、齊讀最后一段:
想一想,應該用什么口氣讀?為什么?我激動是因為我想不到啊,我想不到什么?再讀這一段。哪些詞用的好?是啊,看的見的,看不見的都送來了,美!跟這句差不多美的句子還有!你能把它找到嗎?齊讀找到的句子。
小結:學語文就應該這樣,既要明白課文說什么,又要知道課文是怎么說的。最后讓我們用朗讀來結束今天的課堂。課件出示美句,學生齊讀。
【設計意圖】
總的指導思想是把課上得樸實、平實一點,盡量地貼近教學的實際,所以教學時就是一本書,一支粉筆,其它什么都不用。這一課的教學,從教學進程上看,運用的是一種“板塊式”的教學思路。分三步走:
第一板塊的教學活動主要是朗讀,采用的是“小步輕邁,層層推進”的方式,先是讀好生字、新詞,然后是朗讀課文,要求是讀得字正腔圓、一字不差。
第二板塊的教學活動主要是說,說中提取信息,說中了解主要內容。
第三板塊是品,這里的品主要是品析、品讀。
由于教學的內容、教學的過程都是呈板塊狀分布排列的,因而,整個教學思路表現出幾個比較明顯的特點:
1、有序:
它不象當下普遍采用的“導入課文──熟悉課文──課堂討論──收束教學”這樣一種流程,而是在一節課中,從不同的角度有序地安排幾次呈“塊”狀分布的教學內容或教學活動,使課堂教學清晰地表現為“一步步地向前走”,將整堂課的教學板塊連綴起來看,呈現出一種層進式的教學造型。
2、簡潔:
大家可能注意到了,《給予樹》的教學問題很少,整堂課的教學實際上只有一個問題:金吉婭為什么難過,這象樣的禮物應該是怎樣的?象這種有質量的立意高遠的課堂教學問題,人們也把它稱為主問題。由于它的設計著眼于整體地帶動對課文的理解品讀,著眼于引導學生長時間的深層次的課堂學習活動,每一次提問或問題設置都能形成和支撐課堂上一個時間較長的教學活動“板塊”。因此,它顯得很有力量,在教學中省掉了成串的“連問”、簡單應答的“碎問”以及對學生隨意的“追問”,使整個課堂教學呈現出一種簡潔的風貌。
3、高效:
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這是我們經常性的話題,而“板塊式”的教學就在這方面邁開了扎實的一步。由于板塊的有機劃分,其中必然有讓學生充分地占有時間,充分地進行活動的板塊,也就是說,有些“板塊”是明確的歸屬于學生活動的,因而課堂上學生的活動量很大。以上講的是教學思路上的一些特點,坦率地說,這種“板塊”教學我正在摸索中,有待完善、改進的地方很多。比如,如何優化、整合課文內容,提煉出可供教學的內容板塊?板塊的切分與連綴如何更趨合理等等。
《給予樹》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11
【教學目標】
1、會認“予、圣、誕”等10個生字;理解“給予、援助、如愿以嘗”的意思;會寫“予、寬、!眱蓚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金吉婭的言行和心理。
3、以“給予”為主線,通過研讀體會金吉婭的善良、仁愛、同情,引導學生感受富有愛心能給人帶來真情和快樂。
【教學過程】
課前導入:
1、師:三(1)班的孩子們,你們好!知道老師來自哪里嗎?告訴大家,我已經是第三次來到南匯小學了,可以算是你們的朋友了吧,歡迎我這位大朋友嗎?給點掌聲,這么熱忱地歡迎我。
再過兩天就是圣誕節了,我給大家帶來了一點小小的禮物。想看看嗎?出示多媒體課件:配音畫面,(圣誕節的精美圖片;自動循環出示,點擊停止)。
2、再過兩天,12月25日就是圣誕節了。誰能說說圣誕節?(圣誕節介紹)
3、圣誕節真是一個美好的節日。看,同學們都陶醉在圣誕的喜悅之中了。那好,就讓我們在這份喜悅中走進今天的課堂吧。上課!
一、導入新課,在生活中理解“給予”
1、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篇課文故事就是發生在這個美麗的圣誕節的前夕,(板書課題:給予樹)邊寫邊提醒寫法。齊讀課題。
2、讀得很對,“給”字,今天我們知道了它的又一個讀音,在課題中讀“ ji”再讀一讀課題。能讀得更好嗎?生讀。
3、我覺得這個課題很特別,你們呢?特別在什么地方?(指名學生回答:讀音,意思)看到這么一個特別的題目,你們心中有什么疑問?
。ńo予樹是一棵什么樣的樹?給予樹會結果嗎?為什么要把這種樹的名字叫做“給予樹”?給予樹的葉子是怎樣的?給予是什么意思?……)
4、這些問題都和我想到一起了。我們歸納一下,同學們提的這些問題主要包括這樣兩個方面:“給予”是什么意思?;“給予樹”是一棵怎樣的樹?
5、我們先來解決第一個問題:“給予”是什么意思?
。ā敖o予”就是給與;幫助;送。)
6、看,集體的力量真是大無窮哪,我們小朋友太能干了,一下子就明白了給予的意思。在生活中,你給予過別人什么?或者別人給予過你什么?
生:我給災區的人捐獻過衣服。
師:那是你對災區人民的給予,你真可愛。
生:我在大街上看到有的人很可憐,把零用錢給他們。
師:那是你對流浪人員的給予,你真善良。
生:過年的時候,爸爸會給我壓歲錢。
師:那是你爸爸對你的給予,那樣的時候你覺得幸福嗎?
生:是的。
7、其實啊,剛才老師走進教室,你們那一張張燦爛的笑臉就是給予我最大的歡迎和熱情,讓我感到多么的溫馨和幸福。這就叫(出示名言:給予永遠比索取愉快。──高爾基)齊讀。
二、初讀課文,走進文本理解“給予”
1、今天要學的課文中哪些事情是一種“給予”?請同學們打開書本,好好地讀讀課文。你覺得難讀的詞語和句子可以多讀幾遍。邊讀邊想,課文中哪些事情是一種“給予”。
2、學生自由讀課文。
3、看,同學們讀得多起勁哪,津津有味的。我覺得這樣的讀書才是一種享受。其實啊,我們讀書的時候還可以邊讀邊在書上劃一劃,比如──(示范)我讀到“我給了每個孩子二十美元。”這句的時候,我覺得這是媽媽對孩子的一種給予,我就把這句話劃下來。你們也能這樣邊讀邊劃嗎?
4、學生繼續讀找。
5、找到了沒有?誰能勇敢地站起來說一說在課文中哪些地方體現了“給予”?讓學生朗讀這些句子,指導朗讀:
生:媽媽把100美元平均分給五個孩子。
師:這是媽媽對孩子的一種給予。
生:孩子們相互買禮物。
師:那是相互的給予。
生:金吉婭買了一個洋娃娃送個一個陌生的女孩。
生:金吉婭買了棒棒糖送給媽媽和哥哥姐姐。
生:金吉婭送給我們善良、同情、仁愛和體貼。
6、你們真會讀書,第一次讀就能從課文中讀出這么多的給予。你能說說課文中誰的給予給你印象最深刻嗎?
(金吉婭對陌生小女孩的給予給我印象最深刻。)
三、直奔中心,感悟金吉婭對女孩的“給予”
1、出示句子:
“后來,我看到一棵援助中心的‘給予樹’。樹上有許多卡片,其中一張是一個小女孩寫的。她一直盼望圣誕老人送給他一個穿裙子的洋娃娃!薄
、拧W生自由讀。
、啤∵@么重要的句子,讀一兩遍顯然是不夠的,要反復的讀,細細的讀,不放過一個字,讀著讀著,你會發現有一個詞突然跳入了你的眼簾,你覺得它很難理解或者你能從這個詞中讀懂寫什么?你要抓住它,想想你能從這個詞中讀懂什么?
、恰】纯茨囊粋詞會跳出來,從這個詞中你讀懂了什么?
、佟≡c擊變紅):
“援助”是什么意思?“援助中心”是一個怎樣的機構?(給別人提供幫助的地方。)
想一想,最需要我們援助的人有哪一些?
(在大街上乞討的人需要援助。流浪兒、失學的孩子需要援助。)
想一想,課文中需要幫助的小女孩是個什么樣的孩子?
(學生想象,教師評價。)
小女孩是多么需要人們的幫助!
還有其他的詞語跳出來嗎?
② 一直盼望(點擊變紅):
我們不認識這個小女孩,不知道她長什么樣,不知道她家里的情況,也不知道她對什么感興趣,但是我們現在知道她一直盼望有一個穿著裙子的洋娃娃!耙恢迸瓮笔鞘裁匆馑?她一直盼望洋娃娃干什么呢?拓展。
晚上,她盼望──;夢中,他盼望──;早晨,他盼望──。
從晚上到早上,從夢中到清醒的時候,小女孩每時每刻都在盼望有一個洋娃娃,這真是──一直盼望。
指導朗讀(指名讀3人,她可是一直在盼望啊。評價:多么急切的心情。)
你還看到了哪個詞語?
、邸】ㄆc擊變紅):
a、是啊,給予樹上除了樹葉還掛滿了卡片,其中有一張卡片是這個小女孩的,卡片上有她的一個小小的愿望。就是這么一張卡片,你能看到卡片上寫的字嗎?看到了嗎?寫著什么?請你把看到的寫下來吧。老師已經為你們準備了卡片。配上音樂。
把你寫的念給大家聽,看看能不能打動別人的心。
我是個孤兒,是個沒有伙伴的小女孩,是個沒有爸爸媽媽關懷的小女孩,我多么希望有一個穿這裙子的洋娃娃,我多么希望圣誕老人送給我一個洋娃娃!
。ㄇ檎嬉馇,很能打動人)。
我盼望圣誕老人送給我一個穿著紅裙子、長著黃頭發、頭上帶著紅花的洋娃娃。(很直接)
我是一個孤兒,我沒有伙伴,爸爸媽媽因病去世了。我一直盼望有一個洋娃娃,在我最孤單的時候和我玩耍。(非常懇切。
b、是呀,金吉婭仿佛真的看到了這些情景,她被小姑娘的心愿感動了。她會想些什么?(學生想象)
c、于是,金吉婭果斷地作出了決定,買了洋娃娃,送到了援助中心。她會在卡片上寫句什么話?(學生想象說話)
d、小女孩收到洋娃娃,讀著卡片上的留言,她又會怎么想呢?
出示名言:
給予永遠比索取愉快。──高爾基
四、總結給予,升華情感
1、課件出示最后一段:
我緊緊地擁抱著金吉婭。這個圣誕節,她不但送給我們棒棒糖,還送給我們善良、仁愛、同情和體貼,以及一個陌生女孩如愿以償的笑臉!
朗讀。音樂聲起《讓世界充滿愛》。
2、在這個圣誕節里,金吉婭給予別人的是什么?
3、媽媽緊緊地擁抱著金吉婭,媽媽會怎么贊揚金吉婭?
(引讀句子,把書面語言轉變為口語。)
4、其他孩子們剛才都興高采烈,現在看到媽媽擁抱的是金吉婭,又贊揚她,想一想,其他孩子心里會想些什么?
5、這說明大家對“給予樹”有了自己的理解。你能給“給予樹”再起個名字嗎?
。ㄔ竿麡洌桓星闃;快樂樹;愛心樹;友誼樹。)
6、這樣的一棵給予樹應該種到每一個人的心中。請記。
出示名言:
給予永遠比索取愉快。──高爾基
五、書寫指導
1、認讀詞語。(出示詞語,朗讀)
2、學寫生。范寫:寬、裕(請你提醒老師)
3、學生書寫。
《給予樹》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12
《給予樹》是本學期最后一組一篇有關“愛心奉獻”以敘事為主的文章:在圣誕節到來之前,母親把僅攢的100美元分給5個孩子每人20美元,讓他們選購圣誕禮物。其中小女孩金吉婭把原本應該給家人買禮物的錢買了一個洋娃娃,送給了一個素不相識的需要幫助的陌生小女孩。課文贊揚了金吉婭的愛心和她的善良品質。感受金吉婭善良之心、仁愛之情、體貼之意,也是本課的德育目標,F今時代的孩子,他們一直在享受著被愛的甜蜜,但不太懂得去愛別人。本文的主人公金吉婭是他們的同齡人,她的行為最容易被同齡人接受,被模仿,因而要通過反復品味文章的語言來喚醒沉睡于他們心中的愛?缮贤暾n后,總覺得缺少了些什么,好像忽略了很多細節,回想這一堂課的教學過程,存在了不少需要改進的地方:
一、理解詞語的基礎上循序漸進有效地體會人物心情變化。
如,在教學第三自然段,有三個表達心情的四字詞語“興高采烈、生氣”,我可以先是讓孩子們說說什么是“興高采烈,沉默不語”。其次,可通過孩子生活實際中所遇到的事情來體會,還可以通過換近義詞“興奮不已”“興致勃勃”“一言不發”等來引導孩子們思考他們的心情為什么會不同,通過咀嚼、想象,在情境的創設下,在教師自身的引導下,讓孩子們讀得有更有滋有味。
二、要學會傾聽學生的語言,善于捕捉意外之處
如,在金吉婭和母親說沒有給她們買禮物時:“媽媽我們已經有很多禮物了,而那個小女孩確什么都沒有”這一環節我讓學生體會“什么都沒有”到底沒有什么?去感受小女孩的可憐時,其中有位孩子說到我感到很慚愧,如果我能再加以追問,也許,會“一石激起千層浪”。
三、對學生及時的激勵性評價與反饋
課堂的調動也離不開教師豐富的評價語言,如果能每次在孩子們回答后不忘記給予一些不同的評價與反饋,對激勵孩子的學習興趣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但也要恰到好處。
今后教學中改進的措施:
一、創建趣味、和諧的課堂氛圍吸引學生,提高教學效果
三年級的語文教材,教材內容形式多樣化。要想讓學生一堂課全神貫注的聽講確實不易,就算是好同學也很難做到。此刻,更多的是老師的問題,正如所說“我拿什么去吸引你——我的孩子。如果我的課有激情,同學們也容易被我的激情所帶動,所感染;我的課有意思,同學們才樂意全身心的步入課堂,走進樂于學習的世界。所以要用心備課、認真備課,不備好課,不進課堂。
二、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愉快的學習環境,提高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能力。
在新課程中最大的是角色的變化,教師將不再只是知識的傳授者和管理者,更是學生發展的促進者和引導者。在新課程中,學生的學習方式從傳統的接受學習向探究學習轉變,而我們教師的工作就在于幫助孩子們確定適當的學習目標,并確定和協調達到目標的最佳途徑;知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學習的策略和發展能力;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因而,“要加強學生自主的語文實踐活動,引導他們主動地獲取知識,形成能力。
三、鼓勵學生多閱讀課外書籍,同時自己也要多讀、多看、多思考。
發現這里的學生課外知識獲取的途徑太少,閱讀是一個很重要的環節,平時應鼓勵學生多讀多看,這樣既能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的能力,讓他們向同伴介紹自己看過的書;又能幫助學生更好地學好三年級的新增內容——作文,讓他們把寫讀書筆記當成習慣積累,也當成一種練筆。當然作為一個教師,也要有自學的學習意識。如果不讀書、不看報、不接受新知識、新信息,只看課本,勢必就會把自己圈在一個狹窄的生活空間里。我們需要不斷學習,不斷地給自己“充電”、“補氧”。
只有博學,才能多才多藝,才能嫻熟地掌握教學技巧,成為學生樂學的引路人,達到理想的教育教學效果。除此之外還應該具備思考意識,思考的過程是知識轉化與升華為素質的關鍵。如果學習中不思考,就不能很好地體會知識具有的精神;實踐中不思考,具體的感知就不能得到升華,隱藏的真理也就無法領悟。
課堂是個包羅萬象的空間,要不斷地摸索、探討、研究,才會成長。在今后的教學道路上,我堅信會更加成熟! 《給予樹》教學反思篇二
《給予樹》是一篇富有濃濃的人文情懷的課文,愛的教育是本篇課文的教學主題。圍繞“愛”字展開教學,是本堂課的主要特點,當然在這個過程中也不能忘掉語文本體,語言文字的訓練也要做到扎實,并要跟情感目標有機地結合起來。這課的教學主要體現了如下特點:
一、抓住文本主旨,引領學生深入文本。
在課堂教學中,對教材進行適當處理,“詳則略之,略則詳之”,在文本的留白處進行拓展,引領學生走進文本的最深處。給予是快樂的、幸福的,這是主旨,亦是靈魂。我以“除了洋娃娃,除了棒棒糖,金吉婭還給予小女孩,給予哥哥姐姐,給予我們什么?”為重點,讓學生多元地、多維地、多角度地去誦讀文本、感悟文本,同時又超越文本,去感受文字背后金吉婭那顆善良、仁愛之心、那種同情、體貼之意,引領學生層層剝筍式地感受文中人物的內心世界,讓課堂教學過程成為學生心靈自由馳騁的過程,成為學生情感自在滋養的過程,成為學生精神自然豐厚的過程。
二、課堂教學扎扎實實,注重讀說思結合。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引導學生思考、朗讀、討論、交流,并把字詞教學滲透于教學的各環節中。如在理解金吉婭為什么給陌生的小女孩買洋娃娃時,讓學生體會“什么都沒有”到底沒有什么,去感受小女孩的可憐;又如理解課文金吉婭對家人關愛的句子“只有八歲的小女兒金吉婭沉默不語。”時,我緊緊抓住“沉默不語”的意思,并教會學生通過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意思,探究“沉默不語”背后的金吉婭的內心。在讀到“一個陌生小女孩如愿以償的笑臉”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教學環節:如果你就是那個陌生小女孩你想對金吉婭說什么?指導學生發揮想象說一說。這是把讀說訓練結合起來,培養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結果,很多學生既說出了對金吉婭的感激,又說出了對金吉婭的贊揚,同時還有愛心傳遞的回報。如有同學說:“親愛的金吉婭,你送給我的洋娃娃,我已經收到了,我真不知怎樣感謝你!我也要像你一樣去幫助別人!”
上完此課,總還覺得學生雖能體會到金吉婭的善良、有愛心,但并不很受感動。細想一下,并非我們的學生不懂感恩,只是他們缺少這樣的體驗。而要讓學生有較深的體驗,教師就要想辦法讓學生完全進入到文本,與文本、人物進行三維的對話,應抓住語言文字,讓學生自己走進,而不是被老師拖進去。如在體會小女孩對得到這份禮物的渴望心情之前,可從理解“盼望”入手,想象“小女孩為什么盼望一個穿裙子的洋娃娃?什么叫‘一直盼望’?她盼望得到洋娃娃做什么?”引導學生體會小女孩盼望得到這份禮物的急切心情。然后,啟發學生想象卡片上的內容。這時再出示卡片,也許有前面的鋪墊,學生思維就可能一下子打開了。此后,在后面的學習中,他們就能輕而易舉地理解了金吉婭為什么會這樣做,并深刻體會到金吉婭的善良、仁愛、體貼和同情了。
《給予樹》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13
《給予樹》是人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八個主題單元“獻出我們的愛”中的一篇精讀課文。本單元的訓練重點是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學重點是在積累語言的同時體會金吉婭的善良和富有同情心,并從中受到感染和熏陶。
【教學理念】
本課的設計重在凸現語文課的“文”味。“語文教學的目標,養成閱讀書籍的習慣,培植欣賞文學的能力,訓練寫作文字的技能!痹谡麄學習過程中,學生始終在“聽、說、讀、寫”的活動中習得語文。讓學生在“聽說”實踐中鍛煉聽說能力,在默讀、朗讀中走進文本,走進人物的心靈世界,同時引導學生理解具體詞語的“畫外之音、言外之意”。
【設計特色】
1、抓住“詞串”導讀:
在整堂課的構思中,三個詞串將課堂連成一個有機的整體!扒椤币蚱吩~析句讀文而起,情境與文境有機相生。
2、創設多個情境場:
創設了一個寫的情境和多個口語交際的情境,為學生創造了聽、說、寫的實踐機會,從而感受語言學習的魅力和由此帶來的快樂。
【教學目的】
1、抓住重點詞句理解課文,讀中悟情,體會金吉婭的善良和富有同情心,并從中受到感染和熏陶。
2、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感悟詞語與色彩、情感的關系,增強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洞察力。
【教學流程及設計意圖】
一、品詞入境,對比激疑
1、揭題導入:
。ㄕn件出示圣誕節的畫面)我們都知道,圣誕節是西方國家最隆重的節日。每當圣誕節即將來臨,人們都以興奮的心情期待她。《給予樹》這個故事就發生在圣誕節前夕。
2、品讀第一個詞串:(課件出示詞串,紅色顯示)
熱烈地討論 誠摯的祝福 甜蜜的笑容 興高采烈
請學生用聲音和表情讀出對詞語的理解。
設計意圖:圣誕節是快樂的,紅色是令人振奮的,在這樣的背景下讀上述詞串,不僅有助于理解詞語本身,還烘托了圣誕節的熱鬧氛圍。
3、品讀第二個詞串:(課件出示詞串,灰色顯示)
擔心 沉默不語 生氣
4、質疑:
第二個詞串與圣誕節的氣氛是不是不相吻合?
設計意圖:兩組詞串感情色彩對立,紅、灰色對比鮮明,促使學生產生閱讀期待。
二、讀文悟情,探究釋疑
過渡:想知道他們為什么“擔心、沉默不語、生氣”嗎?請打開課本自由朗讀課文,邊讀邊畫出相關的語句。
1、揭秘“擔心”,體會母子間的深情厚意:
、拧∽寣W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試讀“擔心”一詞所在的句子。
、啤∷伎肌⒂懻摚簨寢寭氖裁矗繛槭裁磽?
、恰∽x出媽媽的擔心。
設計意圖:讓學生通過自己比較感受到這些詞語背后的意思,從而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閱讀的方法蘊含在引導中,學生以后閱讀的時候也會注意追索詞句,體會詞語背后隱含的意思,讀書會不斷深入,最終實現自能讀書。
2、揭秘“生氣”,體會母親對孩子嚴中有愛:
⑴ 過渡:
當媽媽帶孩子們到商場去購物時,孩子們都很高興。回來的路上,我們卻發現媽媽很生氣,這又是為什么呢?指讀“生氣”一詞所在的句子。
、啤∽h論:
一些棒棒糖需要多少錢?媽媽會往哪些壞處想?
3、揭秘“沉默不語”,體會金吉婭對陌生人的關愛:
⑴ 聽“沉默不語”背后的畫外音。
、啤∑纷x直接寫“給予樹”的句子,說說到底什么是“給予樹”?
、恰@“卡片”理解“給予”與“被給予”:
、佟∈前,給予樹上除了樹葉,還掛滿了卡片,其中有一張卡片是一個小女孩寫的,卡片上有她的一個小小的愿望。這張卡片是這樣的:
課件出示小女孩寫的卡片:
圣誕老人:
又到圣誕節了,我還是什么也沒有。我一直盼望擁有一個穿著裙子的洋娃娃呀!我想做她的媽媽,不要讓它像我一樣成為孤兒。
愛您的小愛麗斯
、凇】ㄆ心膫詞深深地打動了你?
結合實際理解“一直盼望”。
、邸≡谑フQ快樂的音樂聲中,以金吉婭的身份寫卡片。
設計意圖:以金吉婭的身份來寫卡片,給學生一個總結和思考的機會,此時金吉婭會寫些什么?這樣的思考,有利于學生走進人物的內心深處。同時,又讓學生把學習以后的感受融合進寫的過程中,學生既有一次精神之旅,同時擁有用自己的語言表達自己思想的機會。
、堋煱缪莨ぷ魅藛T,一生扮演金吉婭,就金吉婭捐贈洋娃娃的場景開始交際。
4、品味媽媽的感動及其原由:
、拧熒b讀最后一段。
、啤÷撓瞪舷挛睦斫狻叭缭敢詢敗薄
哥哥、姐姐知道真相后會對妹妹說些什么?
設計意圖:為學生創設了兩個口語交際的情境,以不同的身份來表達,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說出具體的人物應該說出的話,讓學生明白什么樣的人在什么樣的情境中應該如何表達自己的所見所聞。學生在不斷的角色轉換中,無形中鍛煉了聽和說的能力。
5、呼應設疑,小結解疑:
⑴ 師生集體感悟:
透過“媽媽的這份擔心”,我們看到了媽媽對孩子的無比憐愛;透過“媽媽的生氣”,我們看到了媽媽對孩子的嚴中之愛;透過“金吉婭的沉默不語”,我們看到了金吉婭對陌生女孩的關愛。
、啤≡谡n文的最后一段找出幾個特別溫馨的詞:
如:緊緊地擁抱、善良、仁愛、同情、體貼、如愿以償。
⑶ 如果把它們添加在“擔心、沉默不語、生氣”下面,在使用顏色上有什么建議,并說說理由。
設計意圖:顏色和語言的共性在于都能傳達感情,師生一道在“情”場中走了個來回,相信這會是一個更溫馨、更幸福,給人帶來更多憧憬的圣誕節,因此,選擇的顏色可以是大紅、粉紅、翠綠等。借助顏色表達情感,符合美學的原理。
三、愛意回蕩,總結升華
1、給“給予樹”起名。
2、給予樹到底應該種在哪里呢?
設計意圖:學生對“給予”的理解是多元的,其中還包含了愿望、快樂、友誼、真情等,起名滿足了學生表達的愿望。生活中,人與人的相互給予是無時不在的,那么這樣的一棵“樹”應該深植在每個人的心中。這樣的設計拉近了文本與生活的距離。
【教學板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