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論的故事》教學反思(通用6篇)
《爭論的故事》教學反思 篇1
《爭論的故事》教學反思
這篇課文寫盛老師給同學們講了個故事,并引導學生交流聽后的感受,說明做事應把握好時機,如果陷入無休止的爭論,必將貽誤時機,一事無成。
全文可分成兩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寫盛老師講故事。
第二部分主要寫感想。通過學生之口說明故事寄寓的道理:做什么事都要抓住時機,不要因無謂的爭論浪費時間。
課文有兩個顯著的特色:
1、借事說理。敘事的部分雖然占到三分之二以上的篇幅,但歸根結蒂爭論是為揭示哲理服務的。
2、大量運用人物語言,以對話推進故事發展。全文只有首尾兩個自然段是客觀的敘述,其他文字均為人物語言。以“講”代“敘”,增強了故事的緊湊性。
我針對本文的特點,取得了以下的教學效果:
1、 反復練讀,讀出爭論的語氣。學生對這篇課文都很有興趣,每個學生都積極的朗讀課文,學生的朗讀水平都得到了普遍的提高。
2、這篇課文并不難理解,主要能從故事中明白道理,所以我在處理教材時,拓展學生的思維,學生的想像力被充分挖掘出來了,學生的表演很到位,課堂氣氛活躍。
3、通過朗讀、講故事、表演,學生的參與面廣,各類學生都有收獲。他們都懂得了做事一定要抓住時機,并能積極從身邊的事做起。
4、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各種形式對詞語的理解得較透徹。
《爭論的故事》教學反思 篇2
今天教學《爭論的故事》,本課故事情節生動有趣,學生的學習興趣很濃,因此第一部分的教學,我就采用抓關鍵詞講故事的辦法來引領學生一次又一次地主動接觸文本,講故事聽故事是孩子的天性所好,所以這部分教學輕松、有趣,效果不錯!
教學第二部分時,我問同學們:想先聽聽盛老師的學生們的感想還是想先聽聽咱們班同學的感想?結果他們都選擇了先聽聽盛老師的學生們的感想,于是我們就采用分組朗讀和個別分角色讀的方式來體會同學們的話,并順勢推薦了“各抒已見”這個成語來表達同學們七嘴八舌發表意見的情景。最后我出示那12個小圓點說:“這里還省略了許多同學的許多想法,其中也包含咱們班同學的感想。現在就請你們自己來補充吧。”本以為先學習了盛老師的學生們的想法后,孩子們的思路會被局限了,大概只能重復其中一些觀點或語言了。沒想到他們的想法卻出乎我的意料。
一位同學說:“兄弟倆不應該爭論不休,天上有一群的大雁飛過,他們可以一人射一只,按照各自喜歡的方式煮來吃,不是一樣兩全其美嗎?”好幾個同學跟著頻頻點頭,說:“就是呀。”
另一位同學說:“如果只有一張弓,那就誰射下來聽誰的,也不用爭論不休了。”
全班大笑,雖然有些武斷,但這也是解決問題的一種辦法呀。我很高興孩子們能有這么多奇特的想法,但離真正的寓意似乎還有距離,于是我問:“大家聽出來沒有,他們的想法中有一個共同的地方是什么?”孩子們想了想,猜出來了:“都要把大雁射下來。”“是呀,無論是一人射一只吃,還是把一只分開兩半吃,或是誰射下來就聽誰的吃,都得有一個前提,那就是必須先把大雁射下來呀。這就是課文中哪句話的意思?”“關鍵是要先做起來。”“對,先做就能抓住時機,后做往往就貽誤時機了,說到這兒,你想到了哪個成語?”“先下手為強。”“機不可失,時不再來。”我一看時機已經成熟,就讓孩子們聯系自己的理想談談對這句話的理解,他們很容易領悟到:無論理想多么偉大,關鍵是現在要珍惜時光,努力學習,為將來實現理想打下堅實的基礎。
雖然這節課后來同學們的發言也很精彩,但我印象最深的卻還是那幾個同學關于怎么吃大雁的奇思妙想。因為這個故事我也聽過多次,其中的寓意了然于心,但我卻從未像孩子們那樣去想象、思考、質疑。所謂教學相長,在這節課中收獲更多的是我還是學生,還真說不清呢。
《爭論的故事》教學反思 篇3
這篇課文寫盛老師給同學們講了個故事,并引導學生交流聽后的感受,說明做事應把握好時機,如果陷入無休止的爭論,必將貽誤時機,一事無成。 全文可分成兩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寫盛老師講故事。
第二部分主要寫感想。通過學生之口說明故事寄寓的道理:做什么事都要抓住時機,不要因無謂的爭論浪費時間。 課文有兩個顯著的特色:
1、借事說理。敘事的部分雖然占到三分之二以上的篇幅,但歸根結蒂爭論是為揭示哲理服務的。
2、大量運用人物語言,以對話推進故事發展。全文只有首尾兩個自然段是客觀的敘述,其他文字均為人物語言。以“講”代“敘”,增強了故事的緊湊性。 我針對本文的特點,取得了以下的教學效果:
1、反復練讀,讀出爭論的語氣。學生對這篇課文都很有興趣,每個學生都積極的朗讀課文,學生的朗讀水平都得到了普遍的提高。
2、這篇課文并不難理解,主要能從故事中明白道理,所以我在處理教材時,拓展學生的思維,學生的想像力被充分挖掘出來了,學生的表演很到位,課堂氣氛活躍。
2、通過朗讀、講故事、表演,學生的參與面廣,各類學生都有收獲。他們都懂得了做事一定要抓住時機,并能積極從身邊的事做起。
3、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各種形式對詞語的理解得較透徹。
通過教學,我覺得還有一些不足的地方:
1、最后的拓展練習還不夠貼近實際生活,這樣的事例比較難找。
2、有的學生朗讀的還不夠有感情。
篇三:
前兩天,學校點課,剛好教學到《爭論的故事》一文。教學后總體感覺,效果較好。孩子們不僅順利地完成了教學目標中的幾個任務,還對本文有了深刻的理解,尤其難能可貴的是:學完本文,孩子們意猶未盡,想再讀書的,再表演的,再表達觀點的,再繼續挑戰的……讓我欣喜地體會到,文章是學不完的,知識是教不完的,課是上不完的,如果用標點符號來形容的話,一節好課帶給學生的不是句號,而是感嘆號,繼而問號和無盡的省略號。
通過教學本文,讓我看到,文章中兄弟倆的爭論,比起課堂上,咱們班孩子的爭論,那真是小巫見大巫了。
其一:課堂上,學生們就兄弟倆笨還是不笨,這個問題,唇槍舌戰,各執一詞,誰也不讓誰。
本來,通過第一課時的教學,學生們一致贊同,兄弟倆是笨的。(上面有簡單記錄)可是到了第二節課,又有孩子提出反駁,這兄弟倆并不笨,理由是:雖然天上那么多大雁,但文章已經交代只射一只充饑,而且兄弟倆的聰明之處就在于知道只射一只比較容易,因為同時射,不管是誰開了槍,那群大雁就會飛散了,他們依然不會得到兩只,甚至彼此受影響,一只也得不到。(雖然我也明白,這不是教學的重點,但通過課堂教學,來不斷訓練學生組織語言、勇于表達,訓練學生邏輯思維能力,都是很有好處的。老師們一致夸贊咱們班學生聰明,會說,我想與平時課堂上點點滴滴的訓練分不開。)
其二:學習這篇課文,我們最終要明白什么
針對這個故事在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教學時,我只是按部就班地按著教學設計進行教學,沒有想到學生卻給了我一份驚喜。不僅理解了故事所要告訴我們的做事要抓住時機,還能就某一現象及時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在這一課上盡情綻放
為了讓學生最終要明白“無論做什么,關鍵是要先做起來”的道理,教學第二部分時,我就采用分組朗讀和個別分角色讀的方式來體會同學們的話,并順勢推薦了“各抒已見”這個成語來表達,同學們七嘴八舌發表意見的情景。最后我出示那省略號說:“這里還省略了許多同學的許多想法,其中也包含咱們班同學的感想。現在就請你們自己來補充吧。”本以為先學習了盛老師的學生們的想法后,孩子們的思路會被局限了,大概只能重復其中一些觀點或語言了。沒想到他們的想法卻出乎我的意料。根據學生的回答,我設計了這樣的提示: “是呀,無論是一人射一只吃,還是把一只分開兩半吃,或是誰射下來就聽誰的吃,都得有一個前提,那就是必須先把大雁射下來呀。這就是課文中哪句話的意思?”“關鍵是要先做起來。”“對,先做就能抓住時機,后做往往就貽誤時機了,說到這兒,你想到了哪個成語?”“先下手為強。”“機不可失,時不再來。”我一看時機已經成熟,就讓孩子們聯系自己的理想談談對這句話的理解,他們很容易領悟到:無論理想多么偉大,關鍵是現在要珍惜時光,努力學習,才是不笨的做法。
《爭論的故事》教學反思 篇4
《爭論的故事》教學反思
今天教學《爭論的故事》,本課故事情節生動有趣,學生的學習興趣很濃,因此第一部分的教學,我就采用抓關鍵詞講故事的辦法來引領學生一次又一次地主動接觸文本,講故事聽故事是孩子的天性所好,所以這部分教學輕松、有趣,效果不錯!
教學第二部分時,我問同學們:想先聽聽盛老師的學生們的感想還是想先聽聽咱們班同學的感想?結果他們都選擇了先聽聽盛老師的學生們的感想,于是我們就采用分組朗讀和個別分角色讀的方式來體會同學們的話,并順勢推薦了“各抒已見”這個成語來表達同學們七嘴八舌發表意見的情景。最后我出示那12個小圓點說:“這里還省略了許多同學的許多想法,其中也包含咱們班同學的感想。現在就請你們自己來補充吧。”本以為先學習了盛老師的學生們的想法后,孩子們的思路會被局限了,大概只能重復其中一些觀點或語言了。沒想到他們的想法卻出乎我的意料。
一位同學說:“兄弟倆不應該爭論不休,天上有一群的大雁飛過,他們可以一人射一只,按照各自喜歡的方式煮來吃,不是一樣兩全其美嗎?”好幾個同學跟著頻頻點頭,說:“就是呀。”
另一位同學說:“如果只有一張弓,那就誰射下來聽誰的,也不用爭論不休了。”
全班大笑,雖然有些武斷,但這也是解決問題的一種辦法呀。我很高興孩子們能有這么多奇特的想法,但離真正的寓意似乎還有距離,于是我問:“大家聽出來沒有,他們的想法中有一個共同的地方是什么?”孩子們想了想,猜出來了:“都要把大雁射下來。”“是呀,無論是一人射一只吃,還是把一只分開兩半吃,或是誰射下來就聽誰的吃,都得有一個前提,那就是必須先把大雁射下來呀。這就是課文中哪句話的意思?”“關鍵是要先做起來。”“對,先做就能抓住時機,后做往往就貽誤時機了,說到這兒,你想到了哪個成語?”“先下手為強。”“機不可失,時不再來。”我一看時機已經成熟,就讓孩子們聯系自己的理想談談對這句話的理解,他們很容易領悟到:無論理想多么偉大,關鍵是現在要珍惜時光,努力學習,為將來實現理想打下堅實的基礎。
雖然這節課后來同學們的發言也很精彩,但我印象最深的卻還是那幾個同學關于怎么吃大雁的奇思妙想。因為這個故事我也聽過多次,其中的寓意了然于心,但我卻從未像孩子們那樣去想象、思考、質疑。所謂教學相長,在這節課中收獲更多的是我還是學生,還真說不清呢。
《爭論的故事》教學反思 篇5
一、復習鞏固,導入新課
師: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第25課
生:(齊讀)爭論的故事
師:上節課,我們讀通了課文,學習了生字詞,老師想看看文中的生詞你會寫了沒有,請一位同學在實物投影上寫,其他同學在座位上寫。
生聽寫詞語,師行間巡視指導。
(打獵 充饑 味道 贊許 爭論不休 無影無蹤)
師:小朋友都寫好了,(前面寫的學生的字在實物投影上展示)看,這位同學都寫對了嗎?
生:對
師:再認真看一看,誰來評評她的字?
生:她寫的字很好看。
生:“休”這個字寫得特別漂亮。
師:我也覺得她這個字寫得很好。“贊”是本課的一個生字,筆畫比較多,寫好這個字要注意什么呢?
生:要注意左邊那個“先”字的最后一筆要改為豎提。
生:還要注意最后一筆是點。
師:大家看得真仔細,注意字的間架結構,認認真真去寫,我們就能把字寫好。能用上這里的一些詞語說說課文內容嗎?試試看。
生:這篇課文寫了兄弟倆為大雁射下來煮著吃還是烤著吃而爭論不休,他們還找路過的老人評理,結果大雁早就飛走了。
師:課文只講了這個故事嗎?還講了什么內容呢?咱們概括的是整篇課文的內容,誰再來說說。
生:課文寫盛老師給同學們講了個故事,故事說的是兄弟倆為大雁射下來煮著吃還是烤著吃而爭論不休,結果大雁早就飛走了,學生聽了故事交流了自己的感想。
教師相機板書:哥哥 弟弟
煮 烤
師:這樣說大家就聽明白了。
二、學習第一部分(重點:兄弟倆爭論的內容)
師:故事中的兄弟倆是怎么爭論的?文中哪個自然段寫的是他們爭論的內容?
生:第三自然段
一讀(抓住詞句讀)
師:請同學們仔細讀一讀兄弟倆爭論的內容,想一想:他們爭論得怎么樣?你從哪些地方讀出來的?
生自由讀
師:兄弟倆爭論得怎么樣?
生:很激烈
師:請把話說完整。
生:兄弟倆爭論得很激烈。
師: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來?可以是一個詞,一句話,也可以是一個標點符號。
生:我從“再好的東西,一煮還有什么味道呢?”這一句看出來。
課件出示:再好的東西,一煮還有什么味道呢?依我看,只有用火烤才好吃。
師:說說你的理解。
生:弟弟覺得再好的東西,一煮就沒味道了。
師:讀讀這兩句話,你讀懂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弟弟不喜歡煮著吃。
師:哪句話更能體現弟弟的不喜歡。
生:書上的問句。
師:帶著你的感受讀一讀這個問句。
生:(讀)再好的東西,一煮還有什么味道呢?
師:我聽出來了,弟弟不喜歡煮著吃。誰能再讀讀這個問句?
生:(再讀)再好的東西,一煮還有什么味道呢?
師:弟弟不喜歡煮著吃,他想要——
生:烤著吃。
師:你從哪兒看出來的?
生:我從“只有 才”中看出弟弟只想烤著吃。
師:“只想”這個詞說得好。誰把弟弟的話連起來讀一讀。
生:(讀)再好的東西,一煮還有什么味道呢?依我看,只有用火烤才好吃。
過渡:還能從什么地方讀出兄弟倆爭論得很激烈?
生:我從“烤了吃,煙熏火燎的,能有什么好味道?”中讀出來的。
課件出示:你這話不對,大雁就該煮了吃。烤了吃,煙熏火燎的,能有什么好味道?
生:(讀)烤了吃,煙熏火燎的,能有什么好味道?
師:我聽出了哥哥討厭烤著吃,誰能把哥哥的討厭讀出來。
生:(再讀)烤了吃,煙熏火燎的,能有什么好味道?
師:孩子們,你們被煙熏過、嗆過嗎?什么感受?
生:我有一次被煙熏得睜不開眼睛。
生:老師,我也是,有一次,廚房里的煙嗆得我直咳嗽。
師:那,你們從“煙熏火燎”中感受到了什么?
生:哥哥不喜歡烤著吃。
生:哥哥覺得煙熏火燎的,不好受。
師:帶著你的感受讀一讀哥哥的話。
生:(讀)你這話不對,大雁就該煮了吃。烤了吃,煙熏火燎的,能有什么好味道?
過渡:還有哪兒也能看出兄弟倆爭得很激烈呢?
生:從“鴨子不是可以烤了吃嗎?皮香肉嫩,味道多美呀!為什么大雁就不行呢?”中讀出他們爭得很激烈。
師:具體說說從哪兒讀出來的。
生:從兩個“?”中讀出來的。
師:把這兩個問句連起來讀一讀。
生:(讀)鴨子不是可以烤了吃嗎?為什么大雁就不行呢?
師:還有誰想讀?
生:(再讀)鴨子不是可以烤了吃嗎?為什么大雁就不行呢?
師:注意到這個“!”了嗎?誰來讀一讀?
生:(讀)皮香肉嫩,味道多美呀!
師:想想看,弟弟在說這話的時候仿佛看到什么?
生:看到了香噴噴的烤鴨。
生:看到大雁已經烤熟了。
師:帶著你們的感受再讀讀這個句子。
生:(讀)皮香肉嫩,味道多美呀!
師:把這幾句話連起來,有信心讀好嗎?請你讀。
生:(讀)鴨子不是可以烤了吃嗎?皮香肉嫩,味道多美呀!為什么大雁就不行呢?
師:讀得不錯。
二讀(加提示語讀)
師:同學們,我們抓住文中的詞句讀出了兄弟倆的互不相讓。現在,請你仔細讀讀大屏幕上的文字,再認真看看書上第三自然段中描寫兄弟倆爭論的內容,你有什么發現?
生:書上多了一些詞。
師:是哪些詞呢?
生:不以為然、大聲爭辯、很不服氣。
課件上點擊這三個詞
師:這幾個詞是提示語,有了這些詞的提示,我們就能把這幾句話讀得更好,先準備一下,待會兒看看誰讀得更好。
生:(準備)
師:你有信心讀好誰的話?
生:我有信心讀好弟弟的話。
師:好,就請你來讀。
生:(讀)鴨子不是可以烤了吃嗎?皮香肉嫩,味道多美呀!為什么大雁就不行呢?
師:我沒有看出很不服氣的樣子,再試試?
生:(再讀)鴨子不是可以烤了吃嗎?皮香肉嫩,味道多美呀!為什么大雁就不行呢?
師:瞧,有進步了。誰再來讀?
生:(讀)鴨子不是可以烤了吃嗎?皮香肉嫩,味道多美呀!為什么大雁就不行呢?
師:我從你瞪著的雙眼中看出了不服氣。還有誰想讀?
生:(讀)鴨子不是可以烤了吃嗎?皮香肉嫩,味道多美呀!為什么大雁就不行呢?
師:我從你快速的朗讀中聽出了不服氣,真不錯,誰想和他比一比?
生:(讀)鴨子不是可以烤了吃嗎?皮香肉嫩,味道多美呀!為什么大雁就不行呢?
師:我能感受到你心里的不服氣,你真了不起,孩子。
過渡:誰有信心讀好哥哥的話?
生:(讀)你這話不對,大雁就該煮了吃。烤了吃,煙熏火燎的,能有什么好味道?
師:聲音小了一點兒,誰再來讀。
生:(讀)你這話不對,大雁就該煮了吃。烤了吃,煙熏火燎的,能有什么好味道?
師:聲音大多了。我還想聽到更大、更有力量的聲音。
生:(讀)你這話不對,大雁就該煮了吃。烤了吃,煙熏火燎的,能有什么好味道?
師:從你響亮的聲音中我感受到了哥哥的不以為然,知道什么是“不以為然”嗎?
沒帶詞典,怎么辦呢?
生:可以從字面上理解。
生:可以聯系上下文理解。
師: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這是很好的方法,誰來說說這個詞語的意思?
生:“不以為然”是說哥哥認為弟弟說得不對。
師:對,哥哥認為弟弟不對,也可以說哥哥不認為弟弟對,這里的“然”就是對的意思。
我們一起大聲地讀讀哥哥的話。
生:(齊讀)你這話不對,大雁就該煮了吃。烤了吃,煙熏火燎的,能有什么好味道?
師:看,注意了這些提示語,我們把書讀得更好了。
三讀(分角色讀)
師:孩子們,你們注意到了嗎?我們前面讀的兄弟倆爭論的話都少了冒號、還有——
生:還有雙引號。
生:不對,不對,是單引號!
師:到底是什么呢?說說理由。
生:人物對話應該用雙引號,我們平時寫作文都是這樣用的。
生:書上可用的是單引號。
師:是的,書上用的是單引號,為什么呢?誰知道。
生:老師,我知道什么原因,兄弟倆爭論的故事是盛老師講給同學們聽的,盛老師講的故事已經用了雙引號,所以故事中兄弟倆爭論的內容用單引號。
師:對,就是這個原因。哪兩位同學愿意扮演哥哥和弟弟,表演一下他們爭得不可開交的樣子。
生:(角色朗讀兄弟倆爭論的內容)
師評:好像爭論得不夠激烈。再請兩位同學。
生:(角色朗讀兄弟倆爭論的內容)
師評:你們看這兩位同學爭得臉都紅了,如果加上動作就更好了。還有誰想試試?
生:(角色朗讀兄弟倆爭論的內容)
師評:他們倆加上了表情、動作,讀得多好啊!
四讀(動畫配音讀)
師:今天,老師還給大家帶來了兄弟倆爭論的動畫,想看嗎?
生:想
播放動畫(沒有聲音)
師:這動畫少了什么?
生:聲音
師:沒關系,咱們給它配配音,準備一下,南邊小組和北邊小組來個比賽,比一比,看著動畫給它配音,看哪邊配得好。
比賽(動畫配音讀兄弟倆爭論的內容)
師:真是難分高下,恭喜你們,配音成功。
師:(手指著大屏幕)這就是兄弟倆不停地爭論的情景,書上有一個詞說的就是這個意思,知道是哪個詞嗎?
生:爭論不休
板書:爭論不休
三、學習第二部分(說感想)
師:因為爭論,大雁飛走了,越飛越遠,最后無影無蹤了,他們找一位路過的老人評理,可是有了好辦法也已經晚了。孩子們,聽了這個故事有什么想法?
生:兄弟倆應該先把大雁射下來再商量怎么吃。
師:有道理。
生:兄弟倆是要射下大雁充饑的,可他們不射大雁,卻在不停地爭論,結果大雁早就飛走了,這兄弟倆可真夠笨的。
生:這兄弟倆沒有抓住時機,老師,我想到了一句話“機不可失,時不再來。”
師:盛老師的學生聽了這個故事,也有和我們一樣的想法呢,一起讀讀吧。
一句一句地出示
生:(齊讀)這兄弟倆真笨,白白讓大雁飛跑了。
不是他們笨,而是他們沒有抓住時機。
兄弟倆這樣爭論下去,時間白白浪費了。
不管做什么,關鍵是要先做起來。
師:書上的這個“…………”省略了什么?
生:還有很多同學都發表了自己的感想。
師:是的,因為省略的是一些同學發言的整段整段的話,所以用了12個小圓點來表示。
師:(引讀)同學們說得很有道理,難怪盛老師聚精會神地聽著,還不時地向同學們投去——
生:(齊說)贊許的目光
師:“贊許”說明什么?
生:說明盛老師同意同學們的說法。
生:說明盛老師對同學們的看法很滿意。
生:這是盛老師在稱贊同學們。
師:對,就像老師剛才稱贊你們書讀得好一樣。
四、布置作業
師:同學們,喜歡我們今天學習的這篇課文里的故事嗎?
生:喜歡
師:回去以后可以講給其他小伙伴聽,還可以把自己的感想制作成小書簽送給你的好朋友。好嗎?
生:好
教學后記:
《爭論的故事》這篇課文寫盛老師給同學們講了個故事,并引導學生交流聽后的感受,說明做事應把握好時機,如果陷入無休止的爭論,必將貽誤時機,一事無成。課文結構非常清楚:第一部分寫了盛老師給同學們講的一個故事,第二部分寫了盛老師啟發同學們談聽了故事后的感想。感想部分實際上就說明了故事蘊含的道理。“這么簡單的文章,學生自己讀一讀,內容和道理都明白了,這課可怎么上呀?”我不禁有些擔心起來。
“ 語文課得上出語文味!”領導的一番話令我豁然開朗,新課程標準也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對,咱就在“讀”上下功夫。于是在我的課堂上就出現了多種形式、不同層次的朗讀訓練,如:第一層次,抓住兄弟倆爭論的內容(關鍵詞語和標點符號)反復練讀,初步感受他們爭論地很激烈;第二層次,加上提示語讀,注意人物說話時的語氣,學生在朗讀中再次體會到兄弟倆的互不相讓;第三層次,分角色讀,這個時候,學生不由地進入情境,爭得面紅耳赤,甚至還做起了動作;第四層次,動畫配音讀。在讀的過程中,通過師生的、生生的合作和評價,激發學生向更高的朗讀目標邁進,無形中提高了學生的朗讀水平,也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
那天的課上下來,并沒有像我擔心的那樣。我感覺課堂上的“語文味”還是比較濃的,學生的語文能力尤其是朗讀水平得到了提高。
看來,簡單的課文其實并不簡單。立足于“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深入挖掘教材,找準語文訓練的結合點,何愁課堂教學沒有“語文味”?
(編者注:本課獲2009年鹽城市農村小學語文會教一等獎)
《爭論的故事》教學反思 篇6
師:“兄弟倆真笨”“笨”在哪里?
生:他們吵完架后,大雁都飛走了。
生:在他們吵架時,大雁已經飛走了。
師:課文中說“他們沒有抓住時機”指的是什么時機?
生:是射下大雁的最佳時機。
師:說得不錯。為什么說兄弟倆這樣爭論下去時間都白白浪費掉了?
生:他這樣爭論下去,等他們有結論的時候,大雁都已經飛走了。
生:大雁飛走了,他們的爭論也就沒有用了。
生:……
師:同學們都有自己的見解,與其這樣毫無意義地爭論下去,還不如怎樣做?
生:(齊答)還不如先把大雁射下來。
師:聽了這個故事,你從中你領悟到了什么?
生:兄弟倆太笨了,白白讓大雁飛走了。
生:兄弟倆沒有抓住時機,他們應該先把大雁射下來,再商量著該怎么吃?
生:對呀,他們應該先做起來再說。
生:我也從兄弟倆爭論中明白,我們不管做什么事,要先做起來再說。
(師向說出自己見解的同學投去贊許的目光,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后面的部分。)
生:……
師小結:同學們能夠從這個故事中領悟到這么多,真是不錯!老師很佩服大家。課文中的同學們是怎么說的?(引讀課文中學生說的觀點)今后我們無論做什么事,都要善于抓住時機,不要因為所謂的爭論而浪費時間、貽誤時機,要先做起來再說。
師:盛老師聚精會神地聽著,不時向同學們投去贊許的目光--
(1)贊許是什么意思
(2)盛老師為什么向同學們投去贊許的目光?
生:因為同學們說得都很好。
生:因為同學們說出了自己的看法。
生:同學們說的有一定的深度。
生:同學們說的達到了老師講這個故事的目的。
生:……
師:是的。同學們說出了自己的看法,有一定的深度,達到了盛老師預期所要得結果,所以她向同學們投去贊許的目光。
反思:實際上這篇課文并不難理解,主要能從故事中明白道理。教學時,如果只有教師繁瑣的講解,沒有學生的參與,那么課堂就好比一潭死水,沒有活力。所以我在處理教材時,拓展學生的思維,學生的想像力被充分挖掘出來了,拋開問題后盡量讓學生多說,課堂氣氛活躍,最后才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進行總結。這節課我感覺學生的參與面廣,各類學生都有收獲。從課文的學習中懂得了做事一定要抓住時機,并能積極從身邊的事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