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論的故事》教學案例(精選12篇)
《爭論的故事》教學案例 篇1
《爭論的故事》教學案例
楊丹丹
這篇課文寫盛老師給同學們講了個故事,并引導學生交流聽后的感受,說明做事應把握好時機,如果陷入無休止的爭論,必將貽誤時機,一事無成。
全文可分成兩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寫盛老師講故事。
第二部分主要寫感想。通過學生之口說明故事寄寓的道理:做什么事都要抓住時機,不要因無謂的爭論浪費時間。
課文有兩個顯著的特色:
1、 借事說理。敘事的部分雖然占到三分之二以上的篇幅,但歸根結蒂爭論是為揭示哲理服務的。
2、大量運用人物語言,以對話推進故事發展。全文只有首尾兩個自然段是客觀的敘述,其他文字均為人物語言。以“講”代“敘”,增強了故事的緊湊性。
我針對本文的特點,取得了以下的教學效果:
師問:兄弟倆為什么沒吃到大雁?
生:是因為他們爭論浪費了時間。
師:課文哪一部分寫了爭論這個故事。
生自己讀
分角色讀兄弟倆的對話
生:因為他們在爭論。
生:這樣就白白地浪費了時機。
師:什么時機?
生:射大雁的時機
師:什么時候?
生:大雁飛過頭頂的時候。
這篇課文并不難理解,主要能從故事中明白道理,所以我在處理教材時,拓展學生的思維,緊緊抓住兄弟倆為什么沒吃著大雁來討論,學生的目標明確里,再又爭論想到沒有抓住時機,白白浪費了時間。
師設計填空:哥哥的理是什么?弟弟的理又是什么?從而理解什么叫“不以為然”。
師生分角色讀兄弟倆的對話后,設計:
師:烤著吃好。
生:煮著吃好。
師:烤好。
生:煮好。
師:烤。
生:煮。
設計這樣兩個環節,通過不同形式的讀,讓學生在讀中就能把詞語讀懂了,讀通了。通過朗讀、講故事、表演,學生的參與面廣,各類學生都有收獲。他們都懂得了做事一定要抓住時機,并能積極從身邊的事做起。
師:哥哥弟弟看到飛得無影無蹤的大雁會怎么說?
出示填空:哥哥------地說:“ 。”
弟弟------地說:“ 。”
這個設計,將故事的主題再一次得以延伸,將故事的中心更加明確,道理更加深刻。
通過教學,我覺得還有一些不足的地方
1、最后的拓展練習還不夠貼近實際生活,這樣的事例比較難找。
2、學習的過程中要發揮插圖的作用。
《爭論的故事》教學案例 篇2
一、導入
1、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一個故事。
板書:爭論,讀題
2、讀了題目,你想知道故事告訴我們些什么呢?
(誰爭論?為什么爭論?怎么爭論?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怎么樣?)
3、趕快讀讀故事就知道了。
二、了解大意
1、打開書:快速讀讀課文,找一找哪幾節講的是這個關于爭論的故事。
2、出示故事內容,請你帶著這幾個問題去認認真真讀兩遍這個故事,邊讀邊思考。
3、交流故事大意
你解決了哪個問題了?
(1)以打獵為生的兄弟倆在爭論;(板:哥哥、弟弟)
(2)為大雁射下來怎么吃爭論(很餓);(板:吃大雁)
(3)哥哥說煮著吃,弟弟說烤來吃;(板:煮、烤)
觀察圖,你能指出誰是哥哥誰是弟弟嗎?你是怎么看出來的?
(4)爭論不休后請過路老人評理,老人說了個兩全齊美(什么是兩全齊美)的方法后兄弟倆都很滿意,(板:老人、半煮半烤)
(5)結果發現大雁早已飛得無影無蹤了。
三、朗讀演練
1、故事的大意我們知道了,如果請你來講這個故事,你認為要講好這個故事,最重要的是說好什么地方呢?
2、那就請你們好好讀讀爭論的話,琢磨一下,哥哥弟弟以及老人的話該怎么讀?你除了自己體會,還可以和同桌討論討論。
3、你琢磨出了誰的語氣?你能讀好誰的話呢?
交流相機出示句子并指導朗讀
(1)出示第二節的對話。
a、指名讀,生說出哪一句就顯示那一句,說說怎么讀,再說說為什么這么讀,然后再朗讀,生練讀,再指名讀后齊讀
(不以為然什么意思?怎么讀?很不服氣是怎樣的表情?怎么讀?可以適當地加上動作表演讀。)
b、觀察圖,說說兄弟倆的表情動作。
c、你能為兄弟倆配音嗎?
(指名表演朗讀對話)
(2)出示老人的話。
心平氣和,聲音嘶啞。
3、小組演練
你們能把這個故事表演出來嗎?
分成四人小組,先分一下角色,然后排練一下這個故事,注意各個角色不同的語氣語調。
(生排練,師巡視指導。)
4、指名小組表演。
(1)表演中指導兩點:
a(兄弟倆對話完后,)是不是爭論到這里就完了?不爭論了?
那么“爭論不休”是什么意思?怎樣才算是爭論不休?
b最后看到大雁早已飛得無影無蹤后有什么表情動作?
(2)師生共同評論演技
a說說優點,
他們表演的好嗎?哪些地方好啊?
b提出更好的修改建議,
有沒有什么地方需要作進一步的改進?
(3)再指名小組表演
四、談感受
1、故事表演完了,我們也知道了這個故事的結果,兄弟倆有沒有吃到大雁?
(板:0 擦掉大雁)
(板書:的故事)
不知同學們聽了這個爭論的故事后,有什么感想呢?
2、交流各自的感想。
如和書上的內容一致,就出示書上的句子,不一致,就出示省略號。
同學們的感受真多,那么你從這個故事悟出了什么道理呢?
(板:抓住時機,先做起來)
3、同學們的評論真是精彩紛呈,你們發現沒有,老師聽得可(認真)了,你能不能也用幾個好詞語來贊美一下老師聽得這么認真,出示:老師----地聽著
4、是啊,老師除了聽得這么的專心之外,你們看看,老師還聽得臉帶微笑,看向你們的目光之中充滿著贊許,你們喜歡嗎?為什么呀?
出示最后半句句子。
五、講故事
1、你們喜歡老師這節課嗎?
你愿意將老師上的這節課與你們的爸爸媽媽分享嗎?請回去把這個故事、把你們的表現講給你們的爸爸媽媽聽好嗎?
2、各自準備
3、指名講故事。
附:板書
爭論的故事
哥哥 老人 弟弟
吃大雁
煮 半煮半烤 烤
﹨ ∣ ∕
0
抓住時機,先做起來
《爭論的故事》教學案例 篇3
備課時,初讀課文,發現《爭論的故事》結構非常清楚:第一部分寫了盛老師給同學們講的一個故事,第二部分寫了盛老師啟發同學們談聽了故事后的感想。感想部分實際上就說明了故事蘊含的道理。“這么簡單的文章,學生自己讀一讀,內容和道理都明白了,這課(而且是展示課)可怎么上呀?”我不禁有些擔心起來,真怕自己上不好這節語文課。可上課的時間、內容早已定好了,沒有什么回旋的余地。我只好硬著頭皮,趕緊去鉆研教材,尋找適合的教學方法,設計教案。
今天的課上下來,并沒有像我擔心的那樣。我感覺課堂上的“語文味”還是比較濃的,學生的語文能力在閱讀、交流中有了一定的提高。
一、有效利用課文插圖:
課文中的插圖是教學時不能忽視的,小小的一張插圖,和課文有著緊密的聯系。在教學中,我較好地利用了課文插圖,引導學生疏理了課文,理解了詞意。
教學環節1:
(出示圖)圖中誰是哥哥?誰是弟弟?你是怎么知道的?
學生觀察圖畫,聯系課文內容,根據兩人所持的不同意見“哥哥認為大雁應該煮著吃,弟弟認為大雁應該烤著吃。”判斷出了圖上人物的身份,形象地了解了“煮、烤”的意思。
教學環節2:
“烤了吃,煙熏火燎的,能有什么好味道?”
讓學生看圖、聯系生活實際說說對“煙熏火燎”的理解。學生通過看圖,明白哥哥說烤了吃沒有什么好味道的原因是他認為“煙、火苗接觸到大雁,使它的外皮變顏色,染上煙火味,有可能會燒焦”。
評議:你們真會查“無字詞典”呀!
二、進行以文為本的表演:
教學目標中,要求學生能講講這個故事。在課堂教學初始環節,我就給學生提供了相關的詞語,讓學生借助詞語簡要地說了故事內容。如果讀完故事后,再讓學生完整地講這個故事,我覺得教學的意義不大。因此,在本課教學中,我著重引導學生圍繞兄弟倆的第二回合爭論,抓重點詞句談體會,讀好對話,演好對話。
兄弟倆爭論的觀點截然不同,他們的理由都很充分,學生讀對話,談談感受到了什么?學生抓住“不以為然、大聲爭辯、就該、很不服氣”這些詞語體會到兄弟倆爭論的激烈、都認為對方說得不對,互不服氣。還感受到對話中的許多反問句更強調出不服氣的語氣。
接著,指導學生抓住這些詞語和反問句,把激烈的爭論通過朗讀表現出來。學生同桌合作,練朗讀、練表演。指名表演時,學生充分體現出對文本的理解。學生扭頭不看對方,表示對對方觀點的不認同,很好地表現出了“不以為然”的樣子。“大聲爭辯”時語言說得快速、響亮。演弟弟的學生兩手*腰,把“很不服氣”表現得淋漓盡致。學生讀、演得有聲有色,深刻地闡述了對文本的理解。
三、尊重孩子的獨特感受,拓展學習的空間:
有故事,有感想,是這篇課文的獨有特色。“感想部分”巧借同學之口,各抒己見,從多個角度闡明了道理。如何使學生既和文中同學的感受產生會心的共鳴,又不失自己的理解、自己的獨特感受呢?我先引導學生將故事讀透,讓學生談談自己的感受。學生找到兄弟倆在這件事中最大的失誤是“沒有及時射下大雁”,沒有抓住“一群大雁從他們的頭上飛過”這個最佳時機,先將大雁射下來。有學生向兄弟倆提出建議“他們可以先射一只下來,再爭論也不遲。”有位學生甚至替他們想了一個更妙的方法“他們是打獵為生的,箭法一定不錯,何不一齊拉弓射箭,射下兩只大雁來不是更好嗎?”在此基礎上,學生再讀文中“感想部分”,不用再過多地講解,學生對“抓住時機,先做起來。”這個道理已經理解得非常透徹了。
接下來補充閱讀的名言警句“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少說空話,多干實事。”“沒有人碰不到機會,只是你是否把握。”“坐著說,何如起來行。——周恩來”拓展了學生的視野,更進一步鞏固了課文的學習。
四、找準結合點,引導學生樂于表達:
同學們在讀這篇課文時,發現課文中感想部分的對話沒有提示語。
“這兄弟倆真笨,白白讓大雁飛走了。”
“不是他們笨,是他們沒有抓住時機。”
“兄弟倆這樣爭論下去,時間都白白浪費了。”
“不管做什么,關鍵是要先做起來。”
…………
我向學生說明了:“這段對話沒有提示語,是因為話語接得比較緊湊,每句話分別是誰說的并不重要,重點在話的內容。”
我設計了學著這篇課文中沒有提示語的對話進行對話片斷的小練筆。
【教師出示:老師問大家:“你們最喜歡什么動物,能說說理由嗎?”
“ ”
“ ”
“ ”
“ ”
…………】
學生興趣濃厚,積極交流:
“我最喜歡信鴿,因為它能為人們傳遞信息。”
“我最喜歡大熊貓,因為它是中國的國寶。”
“我最喜歡小白兔,因為它渾身雪白,有一對長耳朵,一雙紅寶石一樣的眼睛。”
“我最喜歡小鳥,因為它可以展翅高飛。”
“我最喜歡小雞,因為小雞毛茸茸的,像一個黃色的絨球,很可愛。”
“我最喜歡小狗,因為它很通人性,對人很忠誠,能幫助人們看家護院。”
“我最喜歡花豹,因為它既跑得快,又會爬樹。”
“我最喜歡蜜蜂,因為它們非常勤勞,可以釀出香甜的蜜。”
“我最喜歡青蛙,因為它是莊稼的保護神。”
…………
孩子是非常喜歡小動物的,設計這樣一個說話、寫話練習,結合了課文中獨特的段落形式,選取了孩子最感興趣的話題,在學生學習了《雪兒》《放飛蜻蜓》《保護青蛙》等內容之后,孩子們調用自己平時的觀察所得,運用掌握的詞句說、寫出了動物的特點,更在不知不覺中體現了本課寫兄弟倆爭論時表明觀點、列舉論據的說理句式特點。形式雖然簡單,但效果良好。
看來,簡單的課文其實并不簡單。立足于“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深入挖掘教材,找準語文訓練的結合點,何愁課堂教學沒有“語文味”?
《爭論的故事》教學案例 篇4
一、復習鞏固,導入新課
師: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第25課
生:(齊讀)爭論的故事
師:上節課,我們讀通了課文,學習了生字詞,老師想看看文中的生詞你會寫了沒有,請一位同學在實物投影上寫,其他同學在座位上寫。
生聽寫詞語,師行間巡視指導。
(打獵 充饑 味道 贊許 爭論不休 無影無蹤)
師:小朋友都寫好了,(前面寫的學生的字在實物投影上展示)看,這位同學都寫對了嗎?
生:對
師:再認真看一看,誰來評評她的字?
生:她寫的字很好看。
生:“休”這個字寫得特別漂亮。
師:我也覺得她這個字寫得很好。“贊”是本課的一個生字,筆畫比較多,寫好這個字要注意什么呢?
生:要注意左邊那個“先”字的最后一筆要改為豎提。
生:還要注意最后一筆是點。
師:大家看得真仔細,注意字的間架結構,認認真真去寫,我們就能把字寫好。能用上這里的一些詞語說說課文內容嗎?試試看。
生:這篇課文寫了兄弟倆為大雁射下來煮著吃還是烤著吃而爭論不休,他們還找路過的老人評理,結果大雁早就飛走了。
師:課文只講了這個故事嗎?還講了什么內容呢?咱們概括的是整篇課文的內容,誰再來說說。
生:課文寫盛老師給同學們講了個故事,故事說的是兄弟倆為大雁射下來煮著吃還是烤著吃而爭論不休,結果大雁早就飛走了,學生聽了故事交流了自己的感想。
教師相機板書:哥哥 弟弟
煮 烤
師:這樣說大家就聽明白了。
二、學習第一部分(重點:兄弟倆爭論的內容)
師:故事中的兄弟倆是怎么爭論的?文中哪個自然段寫的是他們爭論的內容?
生:第三自然段
一讀(抓住詞句讀)
師:請同學們仔細讀一讀兄弟倆爭論的內容,想一想:他們爭論得怎么樣?你從哪些地方讀出來的?
生自由讀
師:兄弟倆爭論得怎么樣?
生:很激烈
師:請把話說完整。
生:兄弟倆爭論得很激烈。
師: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來?可以是一個詞,一句話,也可以是一個標點符號。
生:我從“再好的東西,一煮還有什么味道呢?”這一句看出來。
課件出示:再好的東西,一煮還有什么味道呢?依我看,只有用火烤才好吃。
師:說說你的理解。
生:弟弟覺得再好的東西,一煮就沒味道了。
師:讀讀這兩句話,你讀懂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弟弟不喜歡煮著吃。
師:哪句話更能體現弟弟的不喜歡。
生:書上的問句。
師:帶著你的感受讀一讀這個問句。
生:(讀)再好的東西,一煮還有什么味道呢?
師:我聽出來了,弟弟不喜歡煮著吃。誰能再讀讀這個問句?
生:(再讀)再好的東西,一煮還有什么味道呢?
師:弟弟不喜歡煮著吃,他想要——
生:烤著吃。
師:你從哪兒看出來的?
生:我從“只有 才”中看出弟弟只想烤著吃。
師:“只想”這個詞說得好。誰把弟弟的話連起來讀一讀。
生:(讀)再好的東西,一煮還有什么味道呢?依我看,只有用火烤才好吃。
過渡:還能從什么地方讀出兄弟倆爭論得很激烈?
生:我從“烤了吃,煙熏火燎的,能有什么好味道?”中讀出來的。
課件出示:你這話不對,大雁就該煮了吃。烤了吃,煙熏火燎的,能有什么好味道?
生:(讀)烤了吃,煙熏火燎的,能有什么好味道?
師:我聽出了哥哥討厭烤著吃,誰能把哥哥的討厭讀出來。
生:(再讀)烤了吃,煙熏火燎的,能有什么好味道?
師:孩子們,你們被煙熏過、嗆過嗎?什么感受?
生:我有一次被煙熏得睜不開眼睛。
生:老師,我也是,有一次,廚房里的煙嗆得我直咳嗽。
師:那,你們從“煙熏火燎”中感受到了什么?
生:哥哥不喜歡烤著吃。
生:哥哥覺得煙熏火燎的,不好受。
師:帶著你的感受讀一讀哥哥的話。
生:(讀)你這話不對,大雁就該煮了吃。烤了吃,煙熏火燎的,能有什么好味道?
過渡:還有哪兒也能看出兄弟倆爭得很激烈呢?
生:從“鴨子不是可以烤了吃嗎?皮香肉嫩,味道多美呀!為什么大雁就不行呢?”中讀出他們爭得很激烈。
師:具體說說從哪兒讀出來的。
生:從兩個“?”中讀出來的。
師:把這兩個問句連起來讀一讀。
生:(讀)鴨子不是可以烤了吃嗎?為什么大雁就不行呢?
師:還有誰想讀?
生:(再讀)鴨子不是可以烤了吃嗎?為什么大雁就不行呢?
師:注意到這個“!”了嗎?誰來讀一讀?
生:(讀)皮香肉嫩,味道多美呀!
師:想想看,弟弟在說這話的時候仿佛看到什么?
生:看到了香噴噴的烤鴨。
生:看到大雁已經烤熟了。
師:帶著你們的感受再讀讀這個句子。
生:(讀)皮香肉嫩,味道多美呀!
師:把這幾句話連起來,有信心讀好嗎?請你讀。
生:(讀)鴨子不是可以烤了吃嗎?皮香肉嫩,味道多美呀!為什么大雁就不行呢?
師:讀得不錯。
二讀(加提示語讀)
師:同學們,我們抓住文中的詞句讀出了兄弟倆的互不相讓。現在,請你仔細讀讀大屏幕上的文字,再認真看看書上第三自然段中描寫兄弟倆爭論的內容,你有什么發現?
生:書上多了一些詞。
師:是哪些詞呢?
生:不以為然、大聲爭辯、很不服氣。
課件上點擊這三個詞
師:這幾個詞是提示語,有了這些詞的提示,我們就能把這幾句話讀得更好,先準備一下,待會兒看看誰讀得更好。
生:(準備)
師:你有信心讀好誰的話?
生:我有信心讀好弟弟的話。
師:好,就請你來讀。
生:(讀)鴨子不是可以烤了吃嗎?皮香肉嫩,味道多美呀!為什么大雁就不行呢?
師:我沒有看出很不服氣的樣子,再試試?
生:(再讀)鴨子不是可以烤了吃嗎?皮香肉嫩,味道多美呀!為什么大雁就不行呢?
師:瞧,有進步了。誰再來讀?
生:(讀)鴨子不是可以烤了吃嗎?皮香肉嫩,味道多美呀!為什么大雁就不行呢?
師:我從你瞪著的雙眼中看出了不服氣。還有誰想讀?
生:(讀)鴨子不是可以烤了吃嗎?皮香肉嫩,味道多美呀!為什么大雁就不行呢?
師:我從你快速的朗讀中聽出了不服氣,真不錯,誰想和他比一比?
生:(讀)鴨子不是可以烤了吃嗎?皮香肉嫩,味道多美呀!為什么大雁就不行呢?
師:我能感受到你心里的不服氣,你真了不起,孩子。
過渡:誰有信心讀好哥哥的話?
生:(讀)你這話不對,大雁就該煮了吃。烤了吃,煙熏火燎的,能有什么好味道?
師:聲音小了一點兒,誰再來讀。
生:(讀)你這話不對,大雁就該煮了吃。烤了吃,煙熏火燎的,能有什么好味道?
師:聲音大多了。我還想聽到更大、更有力量的聲音。
生:(讀)你這話不對,大雁就該煮了吃。烤了吃,煙熏火燎的,能有什么好味道?
師:從你響亮的聲音中我感受到了哥哥的不以為然,知道什么是“不以為然”嗎?
沒帶詞典,怎么辦呢?
生:可以從字面上理解。
生:可以聯系上下文理解。
師: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這是很好的方法,誰來說說這個詞語的意思?
生:“不以為然”是說哥哥認為弟弟說得不對。
師:對,哥哥認為弟弟不對,也可以說哥哥不認為弟弟對,這里的“然”就是對的意思。
我們一起大聲地讀讀哥哥的話。
生:(齊讀)你這話不對,大雁就該煮了吃。烤了吃,煙熏火燎的,能有什么好味道?
師:看,注意了這些提示語,我們把書讀得更好了。
三讀(分角色讀)
師:孩子們,你們注意到了嗎?我們前面讀的兄弟倆爭論的話都少了冒號、還有——
生:還有雙引號。
生:不對,不對,是單引號!
師:到底是什么呢?說說理由。
生:人物對話應該用雙引號,我們平時寫作文都是這樣用的。
生:書上可用的是單引號。
師:是的,書上用的是單引號,為什么呢?誰知道。
生:老師,我知道什么原因,兄弟倆爭論的故事是盛老師講給同學們聽的,盛老師講的故事已經用了雙引號,所以故事中兄弟倆爭論的內容用單引號。
師:對,就是這個原因。哪兩位同學愿意扮演哥哥和弟弟,表演一下他們爭得不可開交的樣子。
生:(角色朗讀兄弟倆爭論的內容)
師評:好像爭論得不夠激烈。再請兩位同學。
生:(角色朗讀兄弟倆爭論的內容)
師評:你們看這兩位同學爭得臉都紅了,如果加上動作就更好了。還有誰想試試?
生:(角色朗讀兄弟倆爭論的內容)
師評:他們倆加上了表情、動作,讀得多好啊!
四讀(動畫配音讀)
師:今天,老師還給大家帶來了兄弟倆爭論的動畫,想看嗎?
生:想
播放動畫(沒有聲音)
師:這動畫少了什么?
生:聲音
師:沒關系,咱們給它配配音,準備一下,南邊小組和北邊小組來個比賽,比一比,看著動畫給它配音,看哪邊配得好。
比賽(動畫配音讀兄弟倆爭論的內容)
師:真是難分高下,恭喜你們,配音成功。
師:(手指著大屏幕)這就是兄弟倆不停地爭論的情景,書上有一個詞說的就是這個意思,知道是哪個詞嗎?
生:爭論不休
板書:爭論不休
三、學習第二部分(說感想)
師:因為爭論,大雁飛走了,越飛越遠,最后無影無蹤了,他們找一位路過的老人評理,可是有了好辦法也已經晚了。孩子們,聽了這個故事有什么想法?
生:兄弟倆應該先把大雁射下來再商量怎么吃。
師:有道理。
生:兄弟倆是要射下大雁充饑的,可他們不射大雁,卻在不停地爭論,結果大雁早就飛走了,這兄弟倆可真夠笨的。
生:這兄弟倆沒有抓住時機,老師,我想到了一句話“機不可失,時不再來。”
師:盛老師的學生聽了這個故事,也有和我們一樣的想法呢,一起讀讀吧。
一句一句地出示
生:(齊讀)這兄弟倆真笨,白白讓大雁飛跑了。
不是他們笨,而是他們沒有抓住時機。
兄弟倆這樣爭論下去,時間白白浪費了。
不管做什么,關鍵是要先做起來。
師:書上的這個“…………”省略了什么?
生:還有很多同學都發表了自己的感想。
師:是的,因為省略的是一些同學發言的整段整段的話,所以用了12個小圓點來表示。
師:(引讀)同學們說得很有道理,難怪盛老師聚精會神地聽著,還不時地向同學們投去——
生:(齊說)贊許的目光
師:“贊許”說明什么?
生:說明盛老師同意同學們的說法。
生:說明盛老師對同學們的看法很滿意。
生:這是盛老師在稱贊同學們。
師:對,就像老師剛才稱贊你們書讀得好一樣。
四、布置作業
師:同學們,喜歡我們今天學習的這篇課文里的故事嗎?
生:喜歡
師:回去以后可以講給其他小伙伴聽,還可以把自己的感想制作成小書簽送給你的好朋友。好嗎?
生:好
教學后記:
《爭論的故事》這篇課文寫盛老師給同學們講了個故事,并引導學生交流聽后的感受,說明做事應把握好時機,如果陷入無休止的爭論,必將貽誤時機,一事無成。課文結構非常清楚:第一部分寫了盛老師給同學們講的一個故事,第二部分寫了盛老師啟發同學們談聽了故事后的感想。感想部分實際上就說明了故事蘊含的道理。“這么簡單的文章,學生自己讀一讀,內容和道理都明白了,這課可怎么上呀?”我不禁有些擔心起來。
“ 語文課得上出語文味!”領導的一番話令我豁然開朗,新課程標準也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對,咱就在“讀”上下功夫。于是在我的課堂上就出現了多種形式、不同層次的朗讀訓練,如:第一層次,抓住兄弟倆爭論的內容(關鍵詞語和標點符號)反復練讀,初步感受他們爭論地很激烈;第二層次,加上提示語讀,注意人物說話時的語氣,學生在朗讀中再次體會到兄弟倆的互不相讓;第三層次,分角色讀,這個時候,學生不由地進入情境,爭得面紅耳赤,甚至還做起了動作;第四層次,動畫配音讀。在讀的過程中,通過師生的、生生的合作和評價,激發學生向更高的朗讀目標邁進,無形中提高了學生的朗讀水平,也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
那天的課上下來,并沒有像我擔心的那樣。我感覺課堂上的“語文味”還是比較濃的,學生的語文能力尤其是朗讀水平得到了提高。
看來,簡單的課文其實并不簡單。立足于“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深入挖掘教材,找準語文訓練的結合點,何愁課堂教學沒有“語文味”?
(編者注:本課獲2009年鹽城市農村小學語文會教一等獎)
《爭論的故事》教學案例 篇5
作者:佚名 轉貼自:本站原創 點擊數:372
《爭論的故事》教學設計二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重點難點:
1、能有條理地口述課文中的故事。
2、理解課文內容,領會故事中所蘊含去做事應抓住時機的道理。
第二課時
一、講述故事,領悟道理
1、出示詞語①指名認讀 ②開火車讀
不以為然 煙熏火燎 皮香肉嫩 爭論不休 兩全其美 無影無蹤
2、你能用上這些詞語,來講這個故事嗎?要求:講清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
①學生準備 ②學生上臺講故事 ③師生根據要求共同評價
3、老師注意到剛才同學們用到了這幾個詞,你能說說“不以為然、爭論不休”的意思嗎?
4、既然是爭論的故事,就應該讓故事中的兄弟倆爭論起來嘛!請同學們讀課文第3自然段,要求讀出爭論的語氣。
①四人一小組分角色讀 ②請四人讀 ③評價
5、如果能把這個故事想像得更具體些,生動些、并配上動作、表情表演出來,那就更好了,大家來練一練。
①指了四人上臺練習,其他同學小組分角色練習 ②表演 ③評價
6、同學們表演得真不錯!故事聽到這兒,你有什么感想呢?
①指了談談自己的感想 ②大家真聰明,有這么多的想法,作者都已經把這些想法寫到書中去了。出示文中同學們的話,理解省略號的作用。
7、(1)指令四人讀這四句話
(2)指導學生讀好這些話,相相提問,加深理解
①“笨” 在哪里?②什么時機?③在這段時間內可以去做哪些有意義的事情。
(3)再讀同學們的話,談談自己對“做事要抓住時機”的認識。
8、引讀:盛老師聚精會神地聽著,不時向同學們投去贊許的目光。
①贊許是什么意思?
②盛老師為什么不時向同學們投去贊許的目光?
二、總結課文,布置練筆。
1、總結課文
《爭論的故事》學完了,這堂課你有什么收獲?
2、布置練筆
生活中,你也有和別人爭論的時候嗎?(講清題目、經過、結果、注意表達時的語氣)
仿寫一個對話片斷
教后記:
教學本課時,反復練讀兄弟倆的話,談談爭論語氣,讓學生分角色表演這個故事,強化學生感受。讓學生談聽了這個故事的體會,在反復讀議中透徹理解同學們的感想,使大家懂得,無論做什么事情都要善于抓住機會,要珍惜時間,要先做起來再說。不僅指導學生反復朗讀課文,還重視學生寫的訓練,讓學生模仿本文的寫法,進行對話片斷的練筆。
;id=186
使用搜索引擎查找本課更多相關資料:
搜索時,“文章標題”“所有大類”“所有小類”這幾項無需選擇,直接輸入課文題目關鍵的字就行!
(搜索引擎在首頁左側)
返回5ykj首頁>>>>>>www.jcsycorp.com
《爭論的故事》教學案例 篇6
作者:佚名 轉貼自:轉載 點擊數:145
《爭論的故事》聽課評價
一,導入
通過昨天的學習,我們知道盛老師給她的學生講了一個故事,就是——(學生讀題)《爭論的故事》,你們能來講講這個故事嗎
二,學習講述《爭論的故事》
(一)自由讀課文(2——5)自然段,練講故事,要求:講清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
1,學生,根據要求講述故事,教師計時.再練習,再指名講故事,集體評議.
2,指名講故事,集體評議.
相機板書有關詞語:不以為然,爭論不休,煙熏火燎,兩全其美,無影無蹤
3,導:既然是爭論的故事,就應該讓故事中的兄弟倆爭論起來,對嗎 現在增加點難度.
(二)課件出示:有感情地朗讀課文(2——5)自然段,同桌練講故事,要求:講出爭論的語氣,并說清兄弟倆各自的意見和理由.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同桌共同合作.
3,指名上臺講故事,集體評議.
(三)同學們的本事可真大!都能按照每一次的具體要求把故事講的請清楚楚.
1,黑板上這幾個詞語你理解嗎:不以為然,爭論不休,煙熏火燎,兩全其美,無影無蹤
指名說說詞義.
2,導:如果能把這個故事想象的更具體,生動些,并配上動作,表情表演出來,那就更好了.
(四)課件出示:四人一小組練習表演故事.要求:配上動作,表情.
出示課件.
指名上臺表演,集體評議.
三,感悟故事道理
1,師:同學們講的真不錯!故事聽到這,你有什么想法
指名把有價值的發言簡短地寫到黑板上.
2,盛老師把這個故事講給了同學們聽,同學們有什么感想呢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6——11)小節.
(2)討論:你覺得這些話有道理嗎 談談你的體會.
相機理解:兄弟倆笨在哪里 他們沒有抓住什么時機 ……
(3)指導學生讀好文中同學們的話.
(4)引讀:第11小節.你讀懂了什么
理解贊許,盛老師為什么不時向同學們投去贊許的目光
四,總結課文.
1,《爭論的故事》學完了,這堂課你都有哪些收獲
2,拓展:生活中,你遇到過這樣的事情嗎
評價:這節課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在讀—講—演—評—悟—寫的過程中,知識,技能,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全面提升了.教學中,教師抓住聽,說,讀,寫這四個最基本的訓練方式進行學習,訓練的引導和推進都有比較明確的目的,使學生在聽中明白事理,在寫中掌握字詞,在讀中感悟課文,在說中加深體會.可見,教學的每個過程都要有明確的目的,教者才能有的放矢.另外,教師注重對學生概括能力的培養.盡管三年級的學生概括水平還比較低,但教師沒有因此而忽略訓練,而是教給方法,引導練說,鼓勵學生嘗試用提供的詞語來進行概括,既降低了難度,又使學生有了說的愿望,最終學生能將課文大意用完整,簡潔的話表達了出來.
教學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統一,這種統一的實質是交往和互動.新課程把教學過程看成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把教學本質定為交往,就是告訴我們:師生雙方可以在這個過程中分享彼此的經驗,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發現,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
使用搜索引擎查找本課更多相關資料:
搜索時,“文章標題”“所有大類”“所有小類”這幾項無需選擇,直接輸入課文題目關鍵的字就行!
(搜索引擎在首頁左側)
返回第一范文首頁>>>>>>www.jcsycorp.com
《爭論的故事》教學案例 篇7
設計理念:
新課標指出:要確立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教師在整個教學中只是一個引導者。依據這一理念,課堂中教師要把更多的時間和空間留給學生。通過引導學生開展多種形式的朗讀,分角色表演,說話訓練,續寫片斷等形式,為學生搭建自主交流、探究、發現、創新的舞臺。從而使學生能更深層次地走進文本,進而超越文本。由此也達到了新課標提倡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即三維目標)的整合。
教材分析:
《爭論的故事》(蘇教版小學語文第六冊)講的是盛老師給同學們講了個故事,并引導學生交流聽后的感想,說明做事應把握好時機,如果陷入無休止的爭論,必將貽誤時機而一事無成。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讀課文,表演。
2、能聯系課文的語言環境和自己的生活實際,理解“不以為然”、“大聲爭辯”等詞語。
3、領會故事所蘊含的“做事應抓住時機”的道理。
教學重點: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分角色表演。
教學難點:指導學生體悟故事蘊含的深刻道理。
教學準備:小黑板、掛圖、錄音
教學時間:二課時
教學程序: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1、板書:爭論,你知道“爭論”是什么意思嗎?
2、繼續板書課題:爭論的故事
3、看了課題,你想知道些什么?
二、初讀課文
1、自學生字新詞
(1)聽課文錄音,注意生字的讀音。
(2)默讀課文,畫出不認識,不理解的詞語。
(3)記憶生字的字形。
2、檢查自學效果
(1)出示小黑板,檢查生字的讀音,采用多種形式讀。
烤鴨 評理 剖開 可惜真笨 浪費
關鍵 原諒 煙熏火燎
(2)指名分自然段進行朗讀課文
3、理清課文脈絡,思考:
課文哪幾自然段寫盛老師講的故事?哪幾自然段寫大家聽了故事后的感想?
三、學習課文1~5自然段
1、自由讀一讀,要求:理解“爭論不休”“不以為然”
2、討論交流
(1)故事中誰和誰為什么事而爭吵?他們是怎樣爭論的?
(2)理解“不以為然”(出示:*對*如此這樣*然而)
(3)聽錄音,指導讀兄弟倆的對話,重點指導幾個反問句的讀法。
(4)小結:從對話看,兄弟倆各抒己見,爭論激烈,讀時要體會兄弟倆這兩種不同的語氣。
3、課文中用了一個詞語說明他們爭論沒有停止?(爭論不休)
理解“休”的意思(*停止 *休息*表示禁止或勸阻)
4、引讀4、5段
5、齊讀盛老師的話。
三、學習生字
烤 評 剖 笨 鍵 辯 聚 嫩 贊
(1)用熟字換偏旁的方法。
(2)用形聲字進行記憶。
(3)教師范寫生字。
(4)學生描紅
四、作業
1、讀熟課文。
2、抄寫生字新詞。
第二課時
一、揭題激趣
1、板書:故事
2、激趣:
同學們喜歡聽故事嗎?想不想聽老師講故事?聽老師講故事可是有條件的呀!認真聽,待會有快速搶答游戲等著大家,誰最先搶到就把掌聲送給誰!同意嗎?
3、教師惟妙惟肖的講述《爭論的故事》
4、教師小結、揭題:同學們,這就是《爭論的故事》!
板書:爭論的
5、快速搶答游戲:
(1)故事中兄弟二人為了什么而爭論?
(2)爭論的結果怎樣?
6、激勵性評價:同學們不僅聽得認真,而且反應迅速!好樣的!
(設計意圖: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節課的成敗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開課伊始,即能否最大程度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講故事、快速搶答游戲就是最好的激發學生興趣的手段!)
二、品讀課文
1、兄弟二人是怎樣爭論的?他們各持什么意見?老人又是怎樣評理的呢?(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第2——5節,畫出相關語句)
2、指名回答剛才提出的問題,教師相機指導學生借助文本材料或生活實際理解關鍵詞語,進而指導朗讀。
(1)你是怎樣理解“不以為然”的?
(2)怎樣做才能表現“大聲爭辯”、“很不服氣”?
(設計意圖:“文章思有路,遵路識其真。”如何帶動學生走進文本,感悟文本,超越文本?讀書指導十分重要。)
4、同學們的朗讀很精彩!但是老師相信你們的分角色朗讀會更精彩!(指導學生分角色朗讀。學生可邊讀邊附加動作。)
三、演讀課文
1、同學們讀的真棒!讓老師都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想不想演一演呢?看大家已經迫不及待了,先等等!兄弟二人找老人評理,這一場景該怎樣設置?(學生討論、歸納:加上動作,可以有兄弟二人的語言……)
2、指導學生練習表演四分鐘。
3、學生分角色表演(一組)。
4、(鼓掌)感謝你們的精彩表演!但老師認為“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同學們,你認為剛才三位同學的表演有沒有需要改進的?現
在你是導演,請你提出寶貴意見。
5、教師根據改進意見,另選一組再次分角色表演。
(設計意圖:學生有很強的表現欲,在課堂上,教師及時的抓住時機,誘導他們進入角色。這樣不僅使他們在表演中熟悉課文,加深對課文的了解,而且能啟迪他們的思維,發展他們的表演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還可以增強學生的自信心。)
四、感悟明理,拓展延伸
1、此時此刻,你想對這兄弟二人說些什么?(指導學生聯系故事練習說話)
2、想知道課文中同學們是怎么說的嗎?(指導學生朗讀文中同學們的對話)
3、文中的省略號說明什么?你能想象出同學們還會說些什么嗎?兄弟倆如果聽到同學們的對話會怎么想?
4、續寫片斷。
5、交流續寫片段,師生共賞。
6、小結:是呀,假如這兄弟二人能( ),也不會( )呀!(指導學生填空,教師趁機板書:做事應抓住時機)
7、追問:文中的“抓住時機”指的是什么?
(設計意圖:讓學生續寫片段,這一延伸的教學設計一方面可以極大的激發學生豐富的想象和強烈的創作欲望。另一方面,它可以使學生對于課文意蘊有更深層次的挖掘。)
8、兄弟二人的故事給了我們很深的啟示:那就是做事應抓住時機。
作為學生,我們應該怎么做?
9、生活中有沒有抓住時機而獲取成功的事例呢?指導學生結合實際談談。
五、作業
1、本文所講的故事出自《笑林廣記》。《笑林廣記》是清代一本笑話集,所講的故事發人深省,令人回味。建議同學們課后搜尋閱讀,準備在班級內舉行故事會。
2、把《爭論的故事》講給你的爸爸、媽媽、兄弟姐妹或好朋友聽,相信他們會有所啟迪!
板書設計:
爭論的故事——
做事應抓住時機!
《爭論的故事》教后反思
讓每個學生都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要把學習的舞臺,發揮的空間留給學生,讓他們在學習中自主去發現、感受和體驗,培養他們健全的個性、創新的思維和語言實踐能力。下面,我就《爭論的故事》一課的教學談談自己的體會。
一、讓學生盡情地讀。
“書讀百遍,其意自現。”《爭論的故事》一文中兄弟二人的對話很多,因此,在教學中,我充分引導學生開展多種形式的讀書活動:
自讀、賽讀、分角色朗讀……從而讓學生在讀中感知、想象、體驗,進入課文所描繪的境界。
二、讓學生盡情地演。
李吉林老師的情境教學理論告訴我們:孩子喜歡表演,也喜歡看別人表演。那富有情趣的角色形象,特別接近兒童生活的戲劇形式,不僅喚起他們的新異感、好奇心,在角色意識的驅動下,全身心地投入地由“扮演角色”而逐步“進入角色”。在此理論的指引下,我充分的引導學生盡情飾演兄弟二人的對話部分,通過學生表演——改進——再表演等形式,使兄弟二人因爭論而面紅耳赤的形象得以充分展露。
三、讓學生盡情地說、寫。
為深化對課文主旨的認識,我抓住課文后面的省略號作了巧妙的延伸,讓學生想象同學們還會說些什么,兄弟二人如果聽到這些話會怎么想……給學生自由發揮想象的空間,盡情地說、寫。這樣的延伸大大地拓寬了學生的閱讀空間,提高了學生的思想認識,有效地達成教學目的。
《爭論的故事》教學案例 篇8
作者:佚名 轉貼自:轉載 點擊數:249
《爭論的故事》教學設計三
一葉
一、導入
1、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一個故事。
板書:爭論,讀題
2、讀了題目,你想知道故事告訴我們些什么呢?
(誰爭論?為什么爭論?怎么爭論?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怎么樣?)
3、趕快讀讀故事就知道了。
二、了解大意
1、打開書:快速讀讀課文,找一找哪幾節講的是這個關于爭論的故事。
2、出示故事內容,請你帶著這幾個問題去認認真真讀兩遍這個故事,邊讀邊思考。
3、交流故事大意
你解決了哪個問題了?
(1)以打獵為生的兄弟倆在爭論;(板:哥哥、弟弟)
(2)為大雁射下來怎么吃爭論(很餓);(板:吃大雁)
(3)哥哥說煮著吃,弟弟說烤來吃;(板:煮、烤)
觀察圖,你能指出誰是哥哥誰是弟弟嗎?你是怎么看出來的?
(4)爭論不休后請過路老人評理,老人說了個兩全齊美(什么是兩全齊美)的方法后兄弟倆都很滿意,(板:老人、半煮半烤)
(5)結果發現大雁早已飛得無影無蹤了。
三、朗讀演練
1、故事的大意我們知道了,如果請你來講這個故事,你認為要講好這個故事,最重要的是說好什么地方呢?
2、那就請你們好好讀讀爭論的話,琢磨一下,哥哥弟弟以及老人的話該怎么讀?你除了自己體會,還可以和同桌討論討論。
3、你琢磨出了誰的語氣?你能讀好誰的話呢?
交流相機出示句子并指導朗讀
(1)出示第二節的對話。
a、指名讀,生說出哪一句就顯示那一句,說說怎么讀,再說說為什么這么讀,然后再朗讀,生練讀,再指名讀后齊讀
(不以為然什么意思?怎么讀?很不服氣是怎樣的表情?怎么讀?可以適當地加上動作表演讀。)
b、觀察圖,說說兄弟倆的表情動作。
c、你能為兄弟倆配音嗎?
(指名表演朗讀對話)
(2)出示老人的話。
心平氣和,聲音嘶啞。
3、小組演練
你們能把這個故事表演出來嗎?
分成四人小組,先分一下角色,然后排練一下這個故事,注意各個角色不同的語氣語調。
(生排練,師巡視指導。)
4、指名小組表演。
(1)表演中指導兩點:
a(兄弟倆對話完后,)是不是爭論到這里就完了?不爭論了?
那么“爭論不休”是什么意思?怎樣才算是爭論不休?
b最后看到大雁早已飛得無影無蹤后有什么表情動作?
(2)師生共同評論演技
a說說優點,
他們表演的好嗎?哪些地方好啊?
b提出更好的修改建議,
有沒有什么地方需要作進一步的改進?
(3)再指名小組表演
四、談感受
1、故事表演完了,我們也知道了這個故事的結果,兄弟倆有沒有吃到大雁?
(板:0 擦掉大雁)
(板書:的故事)
不知同學們聽了這個爭論的故事后,有什么感想呢?
2、交流各自的感想。
如和書上的內容一致,就出示書上的句子,不一致,就出示省略號。
同學們的感受真多,那么你從這個故事悟出了什么道理呢?
(板:抓住時機,先做起來)
3、同學們的評論真是精彩紛呈,你們發現沒有,老師聽得可(認真)了,你能不能也用幾個好詞語來贊美一下老師聽得這么認真,出示:老師----地聽著
4、是啊,老師除了聽得這么的專心之外,你們看看,老師還聽得臉帶微笑,看向你們的目光之中充滿著贊許,你們喜歡嗎?為什么呀?
出示最后半句句子。
五、講故事
1、你們喜歡老師這節課嗎?
你愿意將老師上的這節課與你們的爸爸媽媽分享嗎?請回去把這個故事、把你們的表現講給你們的爸爸媽媽聽好嗎?
2、各自準備
3、指名講故事。
附:板書
爭論的故事
哥哥 老人 弟弟
吃大雁
煮 半煮半烤 烤
﹨ ∣ ∕
0
抓住時機,先做起來
張家港市萬紅小學
使用搜索引擎查找本課更多相關資料:
搜索時,“文章標題”“所有大類”“所有小類”這幾項無需選擇,直接輸入課文題目關鍵的字就行!
(搜索引擎在首頁左側)
返回5ykj首頁>>>>>>www.jcsycorp.com
《爭論的故事》教學案例 篇9
作者:佚名 轉貼自:轉載 點擊數:173
三年級語文《爭論的故事》備課參考
導航臺
一、 課文主要內容及思路導讀
“爭論”就是各執已風,互相辯論。你和別人爭論過嗎?為什么事爭論?爭論的結果如何?有兄弟兩為大雁是煮了吃還是烤了吃而爭論,你猜結果怎么?結果,大雁既沒煮了吃,也沒烤了吃。怎么回事?
這篇課文寫盛老師給同學們講兄弟倆爭論的故事,并引導學生交流聽后的感受。說明做事應握好時機,如果陷入無休止的爭論。必將貼誤時機,一事無成。
全文可分為兩部分。
第一部分(從開頭到“可惜這時大雁早已飛得無影無蹤了”寫盛老師講故事。故事講的是兄弟兩看見大雁不去射,反而爭論如何吃大雁,還跑到村里去找人評理,哥哥說要把大雁煮了吃,他認為烤了吃,煙熏火燎的,能有什么味道,弟弟說要把大雁烤了吃。他認為烤了吃,皮香肉嫩,味道鮮美。誰也說服不了誰的情況下,他們跑去找村里人評理。大家建議把大雁剖開,煮一半,烤一半,不就兩全其美了嗎?只可惜這時大雁早已飛走了,煮、烤都不可能。
第二部(從“故事講完了”到結束)主要寫同學們交流感想。通過學生之口來告訴我們這個故事的道理:做什么事都要抓住時機,不要因為沒有意義的爭論浪費時間。
講故事
明道理
精品屋
二、課文精彩片斷欣賞
片 斷 點 評
用來填飽肚子
不認為正確
兄弟倆誰也說服不了誰。
[欣賞]
這兄弟倆以打獵為主,射下大雁是用來填飽肚子的,所以“射”非常有必要。但大雁“從他們的頭上飛過”,“飛”說明大雁不是靜靜地等在那里,它是活動著的,所以時間非常緊迫,不可耽誤。但這兄弟倆卻為著還沒有射下的大雁爭論如何吃法,竟然還爭得頭頭是道,不分勝負,讓人發笑。
金手指
三、表達方法提示
這篇課文大量運用人物語言,以對話推進故事的發展,通篇只有首尾兩個自然段不是人物的語言。所以對話是這篇課文的特點。
在剛剛開始學與作文時,老師就教給同學們人物對話的形式。
說:“......”。
這是最簡單的一種,提示語放在前面。隨著同學們的熟練掌握,老師又教給同學們另外兩種,提示語放在后面和中間。
“......”。說。
“......”,說,“......”。
提示語放在后面,點句號。提示語放在中間點逗號。一些同學在運用時有些混淆,認為說后面都應點冒號。其實提示語放后面,一句話已經結束了,當然點名號。提示語放中間,如果“說”后面點冒號,那么前面一段引號里的話和后面一段引號里的話就不是一個人說的了,你把它(提示語)看作句子的中間一部分,后面還有,理所當然地點逗號。這樣理解是不是簡單些。
同學在讀這篇課文時,是不是已經發現課文中的很多對話沒有提示語。
“這兄弟倆真笨,白白讓大雁飛走了。”
“不是他們笨,是他們沒有抓住時機。”
“兄弟倆這樣爭論下去,時間都白白浪費了。”
“不管做什么,關鍵是要先做起來。”
這段對話沒有提示語,是因為話語接得比較緊湊,每句話分別是誰說的并不重要,重點在話的內容,所以沒有提示語,還有一種情況也不需要提示語,那也是話語接得比較緊湊,再加上上文的提示,沒有提示語。也能分清每句話分別是誰說的。
現在,同學們已經掌握了四種形式描寫了物的語言,對話,要注意及時鞏固復習哦!
益智園
四、創新與實踐
1、在“金手指”里,我們了解人物對話的四種形容,你能否學著這篇課文中沒有提示語的對話進行對話片斷的小練筆,可以寫同學們的爭論,也可以寫大街上,公共汽車上,菜市場里的人物的語言。
2、故事的兄弟倆教訓了嗎?下次再遇到類似的情況,你猜他們會怎么做?請你續編《爭論的故事》。
使用搜索引擎查找本課更多相關資料:
搜索時,“文章標題”“所有大類”“所有小類”這幾項無需選擇,直接輸入課文題目關鍵的字就行!
(搜索引擎在首頁左側)
返回第一范文首頁>>>>>>www.jcsycorp.com
《爭論的故事》教學案例 篇10
佚名
學習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能有感情地講述課文中的故事。
3、理解課文內容,領會故事所蘊含的做事應抓住時機的道理。
學習重點:能有感情地講述課文中的故事,領悟其中的道理。
一、導入
通過昨天的學習,我們知道盛老師給她的學生講了一個故事,就是——(學生讀題)《爭論的故事》,你們能來講講這個故事嗎?
二、學習講述《爭論的故事》
(一)課件出示:自由讀課文(2——5)自然段,練講故事,要求:講清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
1、學生,根據要求講述故事,教師計時。再練習,再指名講故事,集體評議。
2、指名講故事,集體評議。相機板書有關詞語:不以為然
爭論不休煙熏火燎兩全其美無影無蹤
3、導:既然是爭論的故事,就應該讓故事中的兄弟倆爭論起來,對嗎?現在增加點難度。
(二)課件出示:有感情地朗讀課文(2——5)自然段,同桌練講故事,要求:講出爭論的語氣,并說清兄弟倆各自的意見和理由。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同桌共同合作。
3、指名上臺講故事,集體評議。
(三)同學們的本事可真大!都能按照每一次的具體要求把故事講的請清楚楚。
1、黑板上這幾個詞語你理解嗎:不以為然爭論不休煙熏火燎兩全其美無影無蹤
指名說說詞義。
2、導:如果能把這個故事想象的更具體、生動些,并配上動作、表情表演出來,那就更好了。
(四)課件出示:四人一小組練習表演故事。要求:配上動作、表情。
出示課件。
指名上臺表演,集體評議。
三、感悟故事道理
1、師:同學們講的真不錯!故事聽到這,你有什么想法?
指名把有價值的發言簡短地寫到黑板上。
2、盛老師把這個故事講給了同學們聽,同學們有什么感想呢?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6——11)小節。
(2)討論:你覺得這些話有道理嗎?談談你的體會。
相機理解:兄弟倆“笨”在哪里?他們沒有抓住什么時機?……
(3)指導學生讀好文中同學們的話。
(4)引讀:第11小節。你讀懂了什么?
理解“贊許”,盛老師為什么不時向同學們投去贊許的目光?
四、總結課文。
1、《爭論的故事》學完了,這堂課你都有哪些收獲?
2、拓展:生活中,你遇到過這樣的事情嗎?
五、作業
小練筆:把自己生活中接觸的有關爭論的故事寫下來。
《爭論的故事》教學案例 篇11
教學目標:
1、學會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通過不同層次的讀,品味文中人物對話時的語氣。
2、理解“不以為然、爭論不休、兩全其美”等詞語的意思。
3、領會故事所蘊含的“做事應抓住時機”的道理。
教學重點:兄弟倆爭論部分的朗讀。
教學難點:通過朗讀故事自然悟出道理。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揭題:爭論的故事。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爭論的故事,那在講之前,我要檢查一下同學們的朗讀情況。同學們要認真讀,用心記,待會有快速搶答的游戲等著大家。
2、搶答游戲 (1)故事中誰與誰發生了爭論?(2)為了什么事情而爭論? (3)爭論的結果是什么?(4)看圖,你能分辨出哥哥和弟弟嗎?怎么看出來的?
3、小結過渡:正因為兄弟倆想要的吃法不一樣,因此他們才----爭論。文中的哪個自然段可以看出他們正在爭論呢?(第三自然段)
二、精讀故事部分。
這個故事最精彩的部分是兄弟倆的爭論,他們是如何爭論的呢?
請同學們打開課文第3小節,放聲讀一讀兄弟倆的對話。
(PPT第一次對話)
1、讀好第一次對話,體會觀點和語氣。
師:從兄弟倆的第一次對話中,你們有什么發現沒有(他們的意見發生了分歧,他們的語氣也不一樣)
師:爭論開始了嗎?(開始了)
師:雖然他們都只是發表自己的觀點,但是爭論已經開始了。只不過這時個爭論得不那激烈而已。
所以第一次對話該怎么讀?(語氣要平和一些)
學生齊讀第一次對話。
2、讀好第二次對話,體會語氣的變化。
接下來他們又是如何爭論的呢?
生讀對話
在接下來的爭論中哥哥還是心平氣和的表明自己的觀點嗎?
生再讀哥的話。
師:與第一次比,他們的爭論有變化嗎?說說你的發現。 (他們的語氣不一樣了。這一次哥哥是不以為然,大聲爭辯。 )
師:請你讀讀哥哥的話。
師:你覺得哪句話最能體現哥的不以為然。 (你這話不對)
該怎么讀,才能體現哥哥的不以為然呢?
師:看來,不以為然的意思就是—— (不認為是對的)你們說的沒錯,那么
師: 考考大家,“不以為然”的“然”是什么意思?PPT
聽得出來,哥哥有些生氣了,弟弟聽了哥哥的話,怎么樣? (很不服氣)
這次的爭論兄弟倆說話的聲音越來越大,語速越來越快,心情越來越生氣。讓我們有感情地朗讀第二次的爭論。(齊讀)
3、分角色朗讀。
愿意來做一回哥哥和弟弟爭論一下嗎?
同桌互練。點名分角色朗讀。
4、師生分角色再讀,體悟“爭論不休”。
師生合讀文中兄弟倆的對話,讀完原文后,加上自己想象的語言表演“爭論不休”。
兄弟像這樣你一句,我一句,沒完沒了,爭個不停,這就叫 (爭論不休)。
休在這里是什么意思呢?PPT
5、理解“兩全其美”及故事的結果。
師:幸好有位老人經過。他們才暫時停止了爭論。
點名讀第4節。
師:老人的建議,哥哥滿意嗎?弟弟滿意嗎?
師:雙方都滿意,這就叫兩全其美,第5節中也有一句話可以幫助我們理解“兩全其美”這個詞,請讀出來。
生:兄弟倆都很滿意,誰也不再說什么。
師:當他倆都很滿意,再想射大雁時,可惜大雁已經飛得——無影無蹤了。
這就是“爭論不休”的結果。
三、自由評論,悟道理。
師:大雁飛得無影無蹤,這個結果是兄弟倆想要的嗎?
他們錯在哪里? (生自由評論)
師:是呀,如果抓住的時機,先把大雁射下來,兄弟倆就不會后悔了。不管做什么事,我們都應該抓住時機,先把事情做起來,不能因為爭論而錯失良機。(相機板書:抓住時機,先做起來)
1、讀學生對話,加深理解。
師:聽了盛老師的故事,她的學生也紛紛發表了感想,我們來讀讀。
ppt
“這兄弟倆真笨,白白讓大雁飛跑了。”
“不是他們笨,而是他們沒有抓住時機。”
“兄弟倆這樣爭論下去,時間白白浪費了。”
“不管做什么,關鍵是要先做起來。”
…………
師:只有這四位同學發言嗎? (還有很多感想被作者省略了)
師:發現了這個省略號與以往的有什么不一樣的嗎?
是呀,標志整段文字或大片語言的省略我們就用12個點的省略號。
為什么這么多的同學發言,而且每個都說得這么好呀?(因為同學們聰明,愛動腦筋……)
因此盛老師聚精會神的聽著,不時地向同學們投去—— (贊許的目光,)
其實王老師覺得我們班的同學也非常聰明可愛,所以老師也像你們投去贊許的目光。
2、積累名言。
通過學習這個故事,我覺得機會就像大雁,一轉眼就飛走了,你認為機會像什么?(生暢談)
是啊,如果我們不能正確把握時機,就會與成功擦肩而過。老師這有兩句話,我覺得最能表達我們此時的感受。送給同學們,希望你們能記住。
機不可失,時不再來。
當機會向你微笑時,趕快擁抱她。
自由讀。
師:好的東西應該積累下來,能用一分鐘的時間記住嗎?
點名反饋。
四、小結。
希望同學們牢牢記住這兩句話,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無論做什么事,都要“抓住時機,先做起來”。
五、作業布置。
回憶你與別人曾經爭論,或你看到的別人爭論的場面,用一個片斷寫下來。
板書設計:
25 爭論的故事
吃大雁
哥哥 老人 弟弟
煮 半煮半烤 烤
抓住機會 先做起來
《爭論的故事》教學案例 篇12
師:“兄弟倆真笨”“笨”在哪里?
生:他們吵完架后,大雁都飛走了。
生:在他們吵架時,大雁已經飛走了。
師:課文中說“他們沒有抓住時機”指的是什么時機?
生:是射下大雁的最佳時機。
師:說得不錯。為什么說兄弟倆這樣爭論下去時間都白白浪費掉了?
生:他這樣爭論下去,等他們有結論的時候,大雁都已經飛走了。
生:大雁飛走了,他們的爭論也就沒有用了。
生:……
師:同學們都有自己的見解,與其這樣毫無意義地爭論下去,還不如怎樣做?
生:(齊答)還不如先把大雁射下來。
師:聽了這個故事,你從中你領悟到了什么?
生:兄弟倆太笨了,白白讓大雁飛走了。
生:兄弟倆沒有抓住時機,他們應該先把大雁射下來,再商量著該怎么吃?
生:對呀,他們應該先做起來再說。
生:我也從兄弟倆爭論中明白,我們不管做什么事,要先做起來再說。
(師向說出自己見解的同學投去贊許的目光,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后面的部分。)
生:……
師小結:同學們能夠從這個故事中領悟到這么多,真是不錯!老師很佩服大家。課文中的同學們是怎么說的?(引讀課文中學生說的觀點)今后我們無論做什么事,都要善于抓住時機,不要因為所謂的爭論而浪費時間、貽誤時機,要先做起來再說。
師:盛老師聚精會神地聽著,不時向同學們投去贊許的目光--
(1)贊許是什么意思
(2)盛老師為什么向同學們投去贊許的目光?
生:因為同學們說得都很好。
生:因為同學們說出了自己的看法。
生:同學們說的有一定的深度。
生:同學們說的達到了老師講這個故事的目的。
生:……
師:是的。同學們說出了自己的看法,有一定的深度,達到了盛老師預期所要得結果,所以她向同學們投去贊許的目光。
反思:實際上這篇課文并不難理解,主要能從故事中明白道理。教學時,如果只有教師繁瑣的講解,沒有學生的參與,那么課堂就好比一潭死水,沒有活力。所以我在處理教材時,拓展學生的思維,學生的想像力被充分挖掘出來了,拋開問題后盡量讓學生多說,課堂氣氛活躍,最后才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進行總結。這節課我感覺學生的參與面廣,各類學生都有收獲。從課文的學習中懂得了做事一定要抓住時機,并能積極從身邊的事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