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案-9、古詩兩首(精選3篇)
語文教案-9、古詩兩首 篇1
25、古詩兩首
洪澤縣實驗小學 黃中
教學要求: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7/8個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聯系課文內容理解詩句的意思,初步體會對仗句的特點。
4、通過誦讀這兩首詩,感受朋友之間聚散兩依依的濃濃情誼,激發學生珍惜人間友誼的美好情感。
課前準備:收集有關李白、孟浩然的資料
教學時間:兩課時
教學過程 :
第一課時
備課時間: 上課時間: 課型: 總課時編號:
一、導入 新課
1、同學們,你們知道李白嗎?誰能給大家介紹一下?
2、李白性格豪放,善交朋友,他曾寫過很多贈于友人的詩。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其中最有名的一篇——《贈汪倫》。
二、學習古詩《贈汪倫》
1、板書課題:贈汪倫
2、解題:
“贈”即送的意思
汪倫是李白游桃花潭時結識的朋友,《贈汪倫》是李白臨別前寫的一首送給好友的七言絕句。
李白贈送給汪倫的這首七言詩中,他要對汪倫說什么呢?
3、學生自學古詩
(1)輕聲自由讀課文,讀準字音,畫出生字。
(2)再讀課文,初步讀懂詩的內容,解決不了的問題提出來討論。
4、初步朗讀,檢查自學情況。
(1)認讀生字“潭”
讀這個字時,應注意什么?(前鼻韻母)
“潭”是何意?(深的水池)
(2)指名讀課文,要求讀得正確、通順。
5、理解詩句
(1)讀第一、二行詩。
A、理解“踏歌”、“聞”、“欲”、“行”
踏歌:古代的一種邊歌邊舞的藝術形式。舞時成群結隊,連臂踏腳,配以輕微的手臂動作。
B、指名說說一、二行詩的意思。
C、前兩行詩寫了什么?(詩人登船要走,朋友踏歌相送的動人場景)
D、聽到好友在岸邊踏歌相送,詩人心里感慨萬分,他想到了什么?
(2)讀第三、四行詩。
A、理解“不及”
不及:比不上。
B、指名說說三、四行詩用了什么樣的修辭手法?
C、全詩表達了一種什么感情?(送別情深),用自己的話說說全詩的意思。
三、指導朗讀,背誦這首詩
要求:一邊讀一邊在頭腦中形成詩人登船將行,朋友踏歌相送的動態畫面,抓住“千尺”、“不及”兩個詞語。體會詩人強烈的感嘆之意和感激之情。
四、作業
1、用自己的話說說詩意。
2、背誦古詩。
附:板書設計
贈汪倫
乘舟欲行 忽聞 岸上踏歌
桃花潭水 不及 送我情深
第二課時
備課時間: 上課時間: 課型: 總課時編號:
一、復習
1、背誦《贈汪倫》。
2、《贈汪倫》這首詩描繪了什么情景?表達了什么感情?
二、學習《過故人莊》
1、板書課題:過故人莊
2、解題 故人:老朋友。莊:村落、田舍。
3、簡介作者:唐代詩人孟浩然。
4、學生自學古詩。
5、檢查自學情況。
(1)認讀生字“黍、邀、圃、菊”
(2)指名讀課文,要求讀準、讀順。
6、逐句理解詩意。
(1)學習一、二行詩。
A、輕聲自由讀一、二行詩,理解“具、雞黍、至、田家”
具:備、備辦;至:到。
雞黍:泛指飯菜;田家:農家。
B、用自己的話說說一、二詩的意思。
(2)學習三、四行詩。
A、觀察插圖思考:來到農家,詩人看到是一幅什么景色呢?
B、結合圖理解“合、斜、郭”。
C、講講對仗句的特點。
綠樹 村邊 合
青山 郭外 斜
這里“綠樹”對“青山”是寫事物的,“村邊”對“郭外”都是寫景物特點的。
(3)學習五、六行詩。
A、理解“軒、面、話、桑麻”。
B、根據圖畫指導學生理解第五、六行的詩意。
C、學生判斷這兩行詩是否也是對仗句。
(4)學習七、八行詩。
A、理解“待、重陽日、就”。
B、指名把七、八兩句詩的意思連起來說。
7、自己的話說說全詩的意思。
8、總結全詩、體會感情。
這首詩通過對詩人探望老友,主客把酒話家常場面的描寫,展現了一幅優美畫卷,體現了農家生活的恬靜舒適。
附一:作業 設計
一、比一比,組成詞語。
贈( ) 潭( ) 郭( ) 圃( )
增( ) 譚( ) 廓( ) 輔( )
二、先解釋帶點的詞,再寫出詩句的意思。
1、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2、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3、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附二:板書設計
過故人莊
至 回家
(見) 綠樹、青山
我 開軒 面 場圃
把酒 話 桑麻
(愿) 重陽(來賞)菊花
附三:教學后記
語文教案-9、古詩兩首 篇2
25 、 古詩兩首
Δ學習目標
1、認識8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體會詩中的真情實感。
3、懂得熱愛家鄉,珍惜友情。
Δ 教具準備
㈠教師準備:課件、成長樹
㈡學生準備:有感情地背誦一首喜歡的古詩
Δ教學過程 :
↘↘激趣導入 :
①同學們已經學了很多古詩,現在我們就來比一比,看誰的古詩背得最好。(兩棵成長樹代表男女學生進行比賽)
②揭題:26、古詩兩首
↘創設情境,感悟課文,熟讀成誦
1、出示樂曲《回鄉偶書》,介紹作者。
2、教師范讀課文。
3、自讀課文,借助拼音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4、同桌互讀,聽聽對方是不是把字讀準了。
5、抽讀生字:偶、鬢、衰、客、何
6、多種形式朗讀:指名讀、小組讀、男女賽讀、配樂表演讀
7、說說你從詩中讀懂什么(熱愛家鄉)。
8、你還想知道什么?
9、背誦《回鄉偶書》
這么美的詩,你能不能很快地背下來?
a 自由背 b 指名背
↘遷移學習《贈汪倫》
一、出示《贈汪倫》的歌曲
二、總結學法:
1、自讀
2、小組交流學習:
①互讀。
②檢查生字讀音。
③你讀懂了什么。
④質疑。
三、小組自主學習《贈汪倫》
四、全班交流:
1、出示《贈汪倫》
2、抽讀生字。
3、展示朗讀(多種形式開展)。
4、說說自己從詩中體會到什么。
5、質疑。
6、背出自己最欣賞的詩句,并說說為什么欣賞。
7、配樂背誦。
↘鞏固練習
1、“我會填”口頭回答:(書本P117)
兒
童
,
。
潭
深
,
。
↘總結:
古詩是我國文學寶庫里的珍寶,它以精煉、簡潔的語言表達深遠的意思,真值得我們多多去學,多多去背。
↘布置作業
把古詩背給爸爸媽媽聽。
↘課后記:
語文教案-9、古詩兩首 篇3
9、古詩兩首
一、 教材分析:
本課兩首古詩抒發了詩人在秋天里思念家鄉、思念親人的情感。學習本科,意在增加學生有關傳統文化方面的積累,感受詩中的秋意和詩意,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學習這兩首古詩,可以通過反復吟誦,感受是個優美的音韻。
二、學習目標:
1、 會認7個生字,會寫10個生字。
2、 有感情的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 學習借助注釋理解詩意,體會詩歌感情,激發和培養學習古詩的興趣。
三、重點、難點:
讀懂詩句,體會詩人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四、教具準備
生字卡片,掛圖,課外古詩。
五、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1、 理解詩句,體會詩中的真情實感。
2、 感受詩人熱愛秋天、熱愛家鄉的情感。
一、 以舊引新,激趣導入
3、 學生自由背誦自己學過的或課外讀過的古詩。
4、 板書課題,理解課題中的“書”是什么意思。
二、 指導看圖,感知圖意
出示掛圖,觀察掛圖,說說所看到的情景。
三、 自主學習,初步感知
5、 自由朗讀
借助拼音讀準字音,讀流利、杜正確這首古詩。
6、 同桌互讀互查。
7、 出示生字卡片檢查學生認讀生字的情況,有重點的指導識記。
8、 指名朗讀。先指導讀準字音,再讀準節奏。讓學生體會古詩朗讀的特點。]
9、 借助字典和注釋,理解詩中詞語的意思,圈出不理解的問題。
10、 小組一起學習,交流討論,嘗試解決不理解的問題。
四、再讀感悟,理解詩意
1、 老師范讀古詩,要求學生邊聽邊仔細看圖、思考:
畫面中的景象表現了那幾句詩的意思。
2、 學生討論,對上面的問題發表見解。
3、 質疑:還有什么問題或那些詞語不理解?老師重點點撥理解“動客情”的意思。(一是動思鄉之情,而是鉤起對童年往事的回憶)
4、 有感情的朗讀。
五、趣味活動
1、 我說你讀。方法:
(1) 老師描述詩句的內容,學生讀出對應的詩句。
(2) 老師點掛圖的景物,學生讀出對應的詩句。
2、 字條連詩。方法
老師出示某句詩的字條,學生接續后面一句詩(多連幾次,讓學生基本會背)
板書設計
梧葉 景物
夜書所見 秋風 思鄉之情
兒童 追憶童年
燈明 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