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課標版《中國國際救援隊,真棒》教學反思(通用2篇)
人教課標版《中國國際救援隊,真棒》教學反思 篇1
“指導-自主學習”課題提出:生成性是新課程教學的一大亮點,它體現了教學的豐富性、開放性、多變性和復雜性,激發了師生的創造性和智慧潛能,從而使教學真正煥發出生命活力。我在課堂教學中嘗試著處理好預設與生成的關系。以下是《中國國際救援隊,真棒!》的教學反思,也是我在課題研究中走出的稚嫩的第一步。
四川的大地震,牽動著每個人的心。每節課前五分鐘,都是我們關注新聞,匯報所感的時候。震中說:"我知道有個出生的嬰兒的名字和我差不多,叫震生.那是五月十二日夜,一個小生命在成都新光華街邊臨時撐起的帳篷里呱呱落地,這個誕生在四川地震首夜的小男孩,取名“震生”,在一群白衣天使守護和陌生市民的關愛中,度過了他降臨人世的第一個夜晚.“震生”的第一個夜晚,充滿了溫馨和關愛,也是成都市民在四川大地震首夜的一個縮影。在成都新光華街臨時搭起的帳篷里,住著四十多個產婦和嬰兒,為了她們的安全,看護室和手術室搬到了街頭。醫務人員從十二日下午地震發生后就忙著搭帳篷,安置病員。“震生”的平安降生,給醫務人員帶來一絲欣慰。孩子的父親說,有這么多人的照看,孩子生下來了,這個日子值得紀念,就叫他“震生”吧。"
蘇婕拿出了她的日記本:令我感動的是獻血的場面.地震首夜,是一個不眠夜。街頭多個獻血點,仍然是排了不少市民。在四川省地震局對面的林蔭街武侯愛心獻血屋,獻血者絡繹不絕。不少市民都是晚上看了電視聽了廣播,聽說災區急需大量血液趕來的。獻了四百毫升鮮血的田先生表示:“這是我的責任,我認為獻點血能夠救活多一個同胞,是我應盡的責任。”
"從孩子們動情的描述,翔實的數據,感人的細節中,我知道有一種情感在他們胸懷激蕩:那就是關愛。大家都記住了總理的那句話“只要有一線希望,我們也要盡百倍努力。”我把用短信向紅十字會捐款的號碼寫在了黑板上。這時,宇軒遞上了一份報紙,幾張網上下載的資料:
北川中學,地震造成大樓倒塌,上千師生被埋,已從廢墟中救出生還者300多人。5月14日新華社電訊這樣描述:“救援人員不斷向廢墟下喊話,提醒被掩埋的師生保持沉著,保持體力。說,這很好,要讓他們知道有人正在救援,可以樹立信心。環視四周倒塌的教室,神情凝重地說,現在第一位的任務就是救人。”
面對災難,最讓我們悲傷的就是孩子的死傷。《都市快報》《新民晚報》等諸多媒體都以整版篇幅報道學校受災、搶救孩子的情況。北川中學約1000名學生、綿竹約700名師生、什邡300多名學生被壓在廢墟下;青川縣木魚鎮中學400余學生傷亡、都江堰聚源中學至少已發現100余具遺體;綿竹市遵道鎮一家幼兒園有50多名小孩死亡……在災難面前,人的生命是極其脆弱的,而幼小的孩子更為脆弱。面對整幢教學樓坍塌、整班整班學生被埋,哪怕鐵石心腸的人都不能不潸然淚下。
可災難中的孩子多么純真可愛!有位叫鄧清清的女孩,在廢墟下面對死神,還打著手電看書。她說:“下面一片漆黑,我怕。我又冷又餓,只能靠看書緩解心中的害怕。”還有位小女孩青青,被埋20小時后救出時,救援人員用瓶蓋小心地喂她喝礦泉水,渴極了的她一著急從口袋里掏出2元錢,說:“叔叔,我買一瓶水行嗎?”面對這么可愛的孩子,哪位救援者不動容。在綿竹一學校的救援現場,廢墟因余震移動,隨時可能坍塌,當下令撤出時,一位消防戰士跪地落淚:求求你們讓我再去救一個!這就是庇佑我們的孩子的最可愛的人。
孩子們的眼里閃動著淚花。于是,我決定提前上《中國國際救援隊,真棒》這一課,因為,此情此景,感同身受。于是,我將阿爾及利亞發生的地震和四川大地震進行了對比和改寫。
一、教給方法,讀懂課文
我先介紹了本課的文體:“本文由一篇通訊改寫而成。寫的是非洲國家阿爾及利亞發生地震,中國派出了救援隊幫助救災的事。通訊是一種常用的新聞體裁,是對新聞事件、人物和各種見聞進行及時、詳盡而生動的報道。它不光交代什么事,而且交代事情的來龍去脈,以及情節、細節和有關環境氣氛。”今天大家要學著當小記者,模仿本文,把四川的抗震救災用通訊的方式寫下。我們先來學習課文。請同學們閱讀課后資料袋,你們想知道這篇通訊是怎樣報道中國派出救援隊救災的事嗎?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一邊讀一邊畫出相關的語句,然后在小組內解決問題。
(1)練習默讀課文,讀通讀準課文。
(2)讀一讀,想一想,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情?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3)想想這篇課文里有哪些好詞好句。鼓勵學生使用跳讀的方法。
2、讀短文,找一找,中國救援隊的“秘密武器”有哪些?
二、討論與交流
1、交流自讀疑難
師:讀了課文,你們有不理解的地方需要提出來一起研究嗎?生匯報。
2、重點討論交流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中國對受災國家的幫助?用小組合作的方式引導學生互相補充。首先,地震發生后中國立即向地震災區派出救援隊,而且一下飛機,就趕往受災最嚴重的地方(救災最重要的就是速度要快)
其次,在受災嚴重,余震還在不斷發生的情況下,救援隊仍然投入工作(在困難和危險的處境中仍然堅持救災,體現了人道主義和犧牲精神。)
最后,救援隊在搜索犬的幫助下,救出了一個男孩(高超的救援技術使得救援成功)
相關鏈接:在綿竹一學校的救援現場,廢墟因余震移動,隨時可能坍塌,當下令撤出時,一位消防戰士跪地落淚:求求你們讓我再去救一個!這就是庇佑我們的孩子的最可愛的人。
3、引導升華。
愛是相互的,現在我們遇到困難了,別的國家又是怎樣幫助我們?
四、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
2、展示:學生讀自己最喜歡的地方,其他同學參與評價。
3、齊讀課文。
四、綜合拓展
1交流:與同學交流,你知道本次四川大地震中國救援隊的其他事情嗎?
(1)小組交流。
(2)班級交流。此時此刻,你們一定有很多話想對這些可親可敬的隊員們說吧?
2教師小結。是啊,通過這一件件小事,一幕幕感人的情景,讓我們怎能不由衷地贊嘆?(學生齊:中國救援隊,真棒!)
五、仿寫練習
模仿本文,把本次四川大地震的抗震救災寫成一篇通訊。
此時,背景音樂響起,《讓世界充滿愛》:“輕輕地捧著你的臉,為你把眼淚擦干;這顆心永遠屬于你,告訴我不再孤單。深深地凝望你的眼,不需要更多的語言;緊緊地握住你的手,這溫暖依舊未改變……”
天佑中國!人佑中國!歡樂時我們同微笑,悲痛時我們同忍受。為了地震災害中受傷受難受苦的人們,為了依然在廢墟中頑強生存的同胞,讓我們有一份心,出一份力,“這溫暖依舊未改變……”
人教課標版《中國國際救援隊,真棒》教學反思 篇2
《中國國際救援隊,真棒》教學反思
學習課文之前,我先給學生播放了幾張圖片,是四川地震中救援隊積極應戰的場面,看完后,讓孩子們說說你看到這些圖片,你有什么想說的,學生很快就點到課題了,這個環節感覺還比較自然,然后結合資料袋,讓學生了解了救援隊,之后引到中國國際救援隊。學生概括主要內容的時候,總是不能抓住主要的來概括,似乎想把整篇文章都復述下來,所以我提示,時間地點人物事件。整堂課,我想抓住一個問題展開,第一范文網際救援隊隊員救助行動中,哪些表現讓你很感動,說說你的理由,原以為這個問題可以很好的貫穿課堂,沒想到這個問題似乎僅僅是為幾個優等生設計的,有些失望。課后,想想是自己在設計問題時沒有考慮學生的認知基礎,這個問題可以這樣問:“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中國對受災國家的幫助”這個問題要求學生通讀課文后,抓住與問題有關的信息就可以了,學生不一定能答得面面俱到,我還可以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引導學生相互補充。
《中國國際救援隊,真棒!》教學反思
春天讓人感覺慵懶,做什么事都想慢上幾個拍次。昨天晚上,終于想好了就上這個課文,好好想想,到底該怎么上?回顧今天的實踐活動,有幾點是值得思考的:
1、抓住文章中的重點句子展開學習,學習的過程中還是比較注意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與引領。比如說:讓學生找有關救援隊員的動詞,并能用上形容詞等,這都是對學生的語言訓練和思維訓練。我還仿佛看到了什么,并不局限于課文中的內容,多角度訓練,多元思考。但是,在引領學生學習的時候發現自己的課堂調控能力不夠,遇到與設計相左的時候有點慌亂,并因為自己的引語不夠精煉導致時間拖沓,朗讀的時間大大縮短,這使整堂課缺少了那么點色彩。
2、注重拓展練習,課前搜集了一些資料,如有《海嘯后的中國救援隊》、《地震后的救援》等通訊類文章,一直難以取舍,后來選取了08年汶川地震的三則長短不一的通訊稿,讓學生來讀,訓練默讀的能力和概括能力。反饋情況比較好,最后順理成章地引出了本課主題“大愛無疆”,在此充滿激qing地朗讀了課題,情感深化。覺得這一塊還是比較成功的。
3、整堂課的設計朱饒圍繞線索“為什么說中國國際救援隊真棒”來展開的,上課之后發現,設計的時有些茫然,把悲慘景象先給提取了出來,其實應該滲透在內部消化學習,這樣的教學會更無痕些。以后會繼續努力,平時能精心備課,把家常課也上出自己的味兒來。
《中國國際救援隊,真棒!》教學反思
學習課文之前,我先給學生播放了幾張圖片,是四川地震中救援隊積極應戰的場面。這樣課文內容很快就牽動了孩子們的心。
課堂上我把討論重點放在交流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中國對受災國家的幫助?用小組合作的方式引導學生互相補充。首先,地震發生后中國立即向地震災區派出救援隊,而且一下飛機,就趕往受災最嚴重的地方(救災最重要的就是速度要快)其次,在受災嚴重,余震還在不斷發生的情況下,救援隊仍然投入工作(在困難和危險的處境中仍然堅持救災,體現了人道主義和犧牲精神。)最后,救援隊在搜索犬的幫助下,救出了一個男孩(高超的救援技術使得救援成功)
上完《中國國際救援隊,真棒!》這一課后,我引導學生提提學了這篇課文后你又有什么疑問產生?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又提出了一些問題:①中國國際救援隊靠的只是他們的這種人道主義精神來救援的嗎?②我從電視報道里看到,救援隊員都會拿著一些救援工具開展救援工作,我想知道我們中國國際救援隊有哪些救援武器?③我們中國國際救援隊除了書上提到的,還參加過哪些救援任務?我借機告訴中國國際救援隊確實還有他的“八大秘密武器”,鼓勵他們課后去查閱有關的資料,這些問題引起了同學們的興趣,引領學生作深入地探究學習。
課后提問可以補充教學中存在的不足,也可以培養學生全面、整體地看問題。學生有什么問題,什么地方有問題都可以提出,這樣既拓寬了學生質疑的途徑,又能使教師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有利于因材施教。同時,這時的提問一般經過深思熟慮,能較準確地指出問題的關鍵。
通過這樣的拓寬導創,打破了盲從迷信書本的習慣,使學生的思維突破了常規和經驗的禁錮,拓寬了學生多向思維的空間,展示了學生思維的個性。
《中國國際救援隊,真棒!》是人教版教材三年級下冊的一篇略讀課文,主要介紹了中國國際救援隊在阿爾及利亞實施認真、忘我成功的救援經過。這是一篇由通訊報道改寫的文章,所以文章一開始我便引導學生抓住文章的主要信息來弄明白文章寫了一件什么事,然后通過一系列的事實經過,誦讀感悟,來升華對中國國際救援隊的敬佩,贊嘆之情。最后以我最想對中國國際救援隊說的話結束全文。我認為比較成功的地方是能引導學生抓住文章的主要內容,通過反復的誦讀、感悟來理解文章的內容及感情,不足之處是作為略讀課文,自己對學生還是扶的太多,放的太少。學習是在不斷的失敗中走向成功的,做為教師要給孩子們學習的過程中失敗的機會,這樣他們才能有一個成功的學習碩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