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課標版《中國國際救援隊,真棒》教學反思
“指導-自主學習”課題提出:生成性是新課程教學的一大亮點,它體現了教學的豐富性、開放性、多變性和復雜性,激發了師生的創造性和智慧潛能,從而使教學真正煥發出生命活力。我在課堂教學中嘗試著處理好預設與生成的關系。以下是《中國國際救援隊,真棒!》的教學反思,也是我在課題研究中走出的稚嫩的第一步。四川的大地震,牽動著每個人的心。每節課前五分鐘,都是我們關注新聞,匯報所感的時候。震中說:"我知道有個出生的嬰兒的名字和我差不多,叫震生.那是五月十二日夜,一個小生命在成都新光華街邊臨時撐起的帳篷里呱呱落地,這個誕生在四川地震首夜的小男孩,取名“震生”,在一群白衣天使守護和陌生市民的關愛中,度過了他降臨人世的第一個夜晚.“震生”的第一個夜晚,充滿了溫馨和關愛,也是成都市民在四川大地震首夜的一個縮影。在成都新光華街臨時搭起的帳篷里,住著四十多個產婦和嬰兒,為了她們的安全,看護室和手術室搬到了街頭。醫務人員從十二日下午地震發生后就忙著搭帳篷,安置病員。“震生”的平安降生,給醫務人員帶來一絲欣慰。孩子的父親說,有這么多人的照看,孩子生下來了,這個日子值得紀念,就叫他“震生”吧。"
蘇婕拿出了她的日記本:令我感動的是獻血的場面.地震首夜,是一個不眠夜。街頭多個獻血點,仍然是排了不少市民。在四川省地震局對面的林蔭街武侯愛心獻血屋,獻血者絡繹不絕。不少市民都是晚上看了電視聽了廣播,聽說災區急需大量血液趕來的。獻了四百毫升鮮血的田先生表示:“這是我的責任,我認為獻點血能夠救活多一個同胞,是我應盡的責任。”
"從孩子們動情的描述,翔實的數據,感人的細節中,我知道有一種情感在他們胸懷激蕩:那就是關愛。大家都記住了總理的那句話“只要有一線希望,我們也要盡百倍努力。”我把用短信向紅十字會捐款的號碼寫在了黑板上。這時,宇軒遞上了一份報紙,幾張網上下載的資料:
北川中學,地震造成大樓倒塌,上千師生被埋,已從廢墟中救出生還者300多人。5月14日新華社電訊這樣描述:“救援人員不斷向廢墟下喊話,提醒被掩埋的師生保持沉著,保持體力。說,這很好,要讓他們知道有人正在救援,可以樹立信心。環視四周倒塌的教室,神情凝重地說,現在第一位的任務就是救人。”
面對災難,最讓我們悲傷的就是孩子的死傷。《都市快報》《新民晚報》等諸多媒體都以整版篇幅報道學校受災、搶救孩子的情況。北川中學約1000名學生、綿竹約700名師生、什邡300多名學生被壓在廢墟下;青川縣木魚鎮中學400余學生傷亡、都江堰聚源中學至少已發現100余具遺體;綿竹市遵道鎮一家幼兒園有50多名小孩死亡……在災難面前,人的生命是極其脆弱的,而幼小的孩子更為脆弱。面對整幢教學樓坍塌、整班整班學生被埋,哪怕鐵石心腸的人都不能不潸然淚下。
可災難中的孩子多么純真可愛!有位叫鄧清清的女孩,在廢墟下面對死神,還打著手電看書。她說:“下面一片漆黑,我怕。我又冷又餓,只能靠看書緩解心中的害怕。”還有位小女孩青青,被埋20小時后救出時,救援人員用瓶蓋小心地喂她喝礦泉水,渴極了的她一著急從口袋里掏出2元錢,說:“叔叔,我買一瓶水行嗎?”面對這么可愛的孩子,哪位救援者不動容。在綿竹一學校的救援現場,廢墟因余震移動,隨時可能坍塌,當下令撤出時,一位消防戰士跪地落淚:求求你們讓我再去救一個!這就是庇佑我們的孩子的最可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