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日》教學案設計(精選14篇)
《元日》教學案設計 篇1
課題:《元日》
(蘇教版第七冊第七單元課文24《古詩兩首》中的第一首)
教材簡析
這首詩是蘇教版第七冊第七單元課文24《古詩兩首》中的第一首,為宋代政治家、改革家、文學家王安石所作。首句“爆竹聲中一歲除”,寫的是在陣陣鞭炮聲送走舊歲,迎來新年,起句緊扣題目,渲染出春節熱鬧歡樂的氣氛。次句“春風送暖入屠蘇”,描寫人們迎著和煦的春風,開懷暢飲屠蘇酒。第三句“千門萬戶曈曈日”,寫旭日的光輝普照千家萬戶,象征無限美好的前景。結句“總把新桃換舊符”,既是寫當時的民間風俗,又寓含除舊布新的意思,與首句爆竹送舊歲的意思緊密呼應,形象地表現了萬象更新的意思。
作為本冊教材的最后一篇課文,它被安排在《春聯》之后,正是因為《元日》一詩中寫到了春節有“新桃換舊符”的習俗,而且學本文時,春節將近,學生對此首詩不無親切感。通過本詩的教學,可增加學生對春節這一傳統節日習俗的認識,激發學生對我國傳統文化的熱愛。
目標預設: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會“爆”、“屠”、“符”三個生字,重點理解“屠蘇”與“曈曈日”的意思,了解詩句的主要意思,增加學生對春節這一傳統節日習俗的認識與熱愛。
3、通過朗讀,感受詩中熱鬧歡快的氣氛與詩人除舊布新的抱負。
4、教給學生一點方法,適當拓展,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熱情。
重點、難點
重點: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課文,理解詩句意思。
難點:體會詩人在詩中所蘊含的情感教學過程教師活動學生活動一、復習導入二、知詩人 三、釋詩題 四、自讀古詩,了解大意 五、入詩境、悟詩情 五、課外拓展 七、布置作業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古詩,作者王安石。誰來向我們介紹一下詩人 根據學生交流情況進行小結(重 點指出推行新政,為感悟詩情做鋪墊) 1、板書課題 “元日”什么意思?2、春節是我國一個特別重要的傳統節日,有哪些傳統風俗呢?過渡:那么,在一千年前的宋代,春節有哪些傳統風俗呢?請大家自由讀讀古詩,看看你有什么收獲? (一)出示古詩 (二)檢查自學效果1、指名讀,相機正音,教學生字“爆”、“屠”、“符”2、指導讀出節奏 預設:學生不懂的詞:除 屠蘇 曈曈日 新桃 舊符3、出示插圖,指名學生交流點撥:“千門萬戶曈曈日”從“千”與“萬”讀出了什么?古詩中形容某種事物或現象極多常用“千”、“萬”,回憶一下,我們課內外積累的古詩中有這樣的詩句嗎?千門萬戶 逐漸演變為一個成語,平時積累的這樣的成語有哪些?“總把新桃換舊符”桃符到春聯的演變(第一副春聯) 板書:放爆竹、喝屠蘇、換桃符 指導感情朗讀,你認為這首詩該用什么樣的語氣去讀? 小結:過年了,當然很快樂,除舊布新(板書),新的一年總是充滿新的希望嘛古人云:詩言志,想一想王安石為什么會寫這首詩?(從推行新政角度去理解) 小結:古詩以極少的二三十字表達極為豐厚的內涵,所以我們讀古詩時,所以我們讀古詩時一定要了解寫作背景,這樣才有可能真正的理解詩意,體悟詩情。 出示《梅花》 開火車背誦課外積累的古詩(5人左右) 交流課前搜集的資料 學生交流 自由讀三遍,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借助插圖了解大意 自由讀一讀,哪些詞語不理解,四人小組交流,不會的大組交流 在了解大意時將句子說通順、說完整(逐句說) 說出自己所知道的這樣的古詩與詞語 說說春節時有哪些風俗? 借助插圖聯系生活實際和自己的生活經驗想象一下過春節時動人情景 詩人對推行新政充滿期待、充滿信心,如果你是詩人,寫好這首詩后,你怎樣吟誦?練習背誦 自由讀,說說這首詩寫了什么,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情感?其他的詠物詩 我國傳統節日還有很多,搜集其他描寫傳統節日的詩詞。
《元日》教學案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2、學習古詩中的生字詞,了解詩句的意思,感受元日的喜慶場面
3、感受詩中辭舊迎新的愿望
教學難點:明詩意,悟詩韻
教學過程:
一、圖片導入,激生趣
師:老師先給大家欣賞一組音樂圖片,同學們可要睜大眼睛看仔細哦!
(播放有關春節的圖片,配以歡快的音樂)
師:剛才同學們看得非常認真,看到這些圖片你們會聯想到什么節日呢?
生:過年,過春節
師:你們怎么知道就是春節?
生:我們過年也會放鞭炮、掛燈籠、貼對聯
師:這些都是我們中華民族過年時常見的習俗。同學們你們過春節還會做些什么呢?
生:放鞭炮、領紅包、吃餃子……
師:我們中國地大物博,不同的地方過年時有不同的習俗;中華民族歷史悠久,不同的朝代過年習俗也有所不一樣,今天老師就帶你們一起走進宋朝詩人王安石的《元日》,去看看那時的人是怎樣過年的。
(板書:元日)
二、初讀古詩,明節奏
師:請你們打開課本第128頁,自由地、大聲地朗讀《元日》,讀準字音。(目光巡視,看誰讀得認真、讀得好)
師:剛才大家讀得很投入,誰知道元日是農歷的哪一天?
生:一年中的第一天
師:“元”是開始的意思,“元日”就是農歷正月初一。我們一起讀:元日
師:誰能當個勇敢孩子,起來朗讀一下這首詩,讀準字音就可以。(提兩三位,相互評價:你讀得真響亮!你讀得音真準確!你還讀出了喜悅之情!老師從你的朗讀中體會出了你很喜歡古詩……)
師:剛才幾位同學讀得非常棒,我們像他們一樣,一起讀。讀準,讀響。(生齊讀)
師:大家讀得真好,關于這首詩,里面還有一個故事,你們想不想聽?
生:想聽
師:寫這首詩的詩人叫什么來著?(故做忘記)
生:王安石
師:王安石特別有才華,不僅文章寫得好,在政治上也很有抱負,通過他的努力,這一年他終于當上了一人之上萬人之下的宰相。這時的王安石特別高興,心想:手中有了權力,就可以為老百姓多做好事。大年三十的晚上戶外飄著鵝毛大雪,戶內王安石喝著自家釀的屠蘇酒,一杯接一杯。漸漸進如了夢鄉。突然一種聲音把他吵醒。你聽(播放鞭炮錄音),好熱鬧的鞭炮聲,詩人睜開眼睛,溫暖而明亮的陽光透過窗戶,斜射在早已準備好的新春對聯上,紅紅的對聯在陽光的照射下格外的醒目。這時的王安石睡意全無,披衣而起開始吟誦:(課件朗讀《元日》)
三、細品古詩,明詩意
師:現在四個人為一組,根據課件、故事,默讀這首詩,看看詩中寫了什么?開始吧!
師:誰愿意把自己的學習成果分享給大家?
生:爆竹是鞭炮的意思
師:“爆”字跟什么有關?
生:火
師:爆竹原指燒竹子時發出的爆裂聲。后來“爆竹”就引申為鞭炮。(課件配圖解釋)
師:“爆竹聲中一歲除”中“一歲除”什么意思?
生:一年過去了
師:“歲”是年的意思,“除”是過去。這句話的意思是:在陣陣鞭炮聲中送走了舊年,迎來了新年。
生:“春風送暖如屠蘇”就是把春天溫暖的風送進酒里。
師:“春風送暖”告訴我們這時“春風”給人是什么感覺?
生:暖和
師:宋朝當時有一種習俗,在過年前用屠蘇草泡酒,過年時拿出來喝。喝了這種酒,一、可以消災;二、喝了這酒全身暖洋洋的,就像春天已經到來。(課件明晰)
師:晚上下著雪、刮著風。這時的風給人什么感覺?
生:冷
《元日》教學案設計 篇3
作者:佚名 轉貼自:轉載 點擊數:73
一、談話導課,激發興趣。
1、同學們,古詩是我國的文化精華。誰能背一首給大家聽聽?
2、對話導入:剛才我們一起背了許多古詩,從大家聲情并茂的朗讀中,老師感受到了大家對古詩的熱愛。古詩是我國古代文化的一座寶庫。今天,老師就和大家走進這座寶庫,再領略兩首古詩的美妙情境。
二、學習古詩《元日》。
1、讀——讀準字音,識記生字。
(1)自由朗讀,讀準詩題、作者、讀通每一句詩。
(2)抽生讀,檢查字音及停頓情況。
(3)將整首詩讀得正確、流利。
2、看——圖文結合,畫中會意。
(1)仔細觀察圖畫,然后再讀讀古詩,從中知道了什么?
(2)互相交流。
3、議——探究協作,讀中悟情。
(1)以小組議議,哪些地方讀懂了,哪些詞語還沒有讀懂。
(2)全班討論交流,教師重點指導:屠蘇、瞳瞳日、新桃、舊符
(3)說說詩句的意思。
4、評——多元評價,品析美讀。
(1)讀出你的感悟,說說你為什么這樣讀?
(2)教師相機幫助學生了解作者的寫作背景。
(3)古詩賽讀,師生互評。
5、誦——積極展示,深情誦讀。
采用“對詩”、“詩句接龍”等形式反復吟誦,熟讀成誦。
第二課時放手讓學生按照“讀——看——議——評——誦”的方法自學。教師只作必要的指點即可,重點引導學生質疑討論:這么冷的天,漁翁為什么還要出來釣魚?
作業超市:
1、收集王安石的詩,讀一讀,并選擇自己喜歡的一首背誦
2、收集柳宗元的詩,讀一讀,并選擇自己喜歡的一首背誦
3、收集課外你喜歡的古詩,試著理解
4、模仿古詩自己也寫一首
(第一范文 www.第一范文.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課更多資料,請在站內搜索關鍵字:元日)
此文轉載
《元日》教學案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和背誦《元日》這首詩。
2.過程與方法:學會3個生字,感悟詩中重點的詞義,了解詩句主要意思。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想象中詩歌意境,體會詩人情感,初步掌握學習古詩的方法。
教學重點:了解詩句的主要意思。
教學中帶你:讓學生初略體會詩人通過這首詩所寄托的自己執政變法、除舊布新、強國富民的報復和樂觀自信的情感。
教學課時:兩課時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課前我們讀了北宋詩人王安石寫的古詩《元日》。(板題,齊讀課題。)
二、解題
老師想請教大家對“元日”這個題目的理解!
師:元在字典中的解釋有:
開始的,第一。(2)為首。(3)主要、根本。(4)元素。(5)構成一個整體的。(6)貨幣單位。(指名讀)你認為在這里是哪種解釋?
聲:“元日”就是一年的開始,也就是春節。
師補充:古人認為元日是一年的開始,一個季節的開始,一個月的開始,所以又叫這一天為“三元”。
三、初讀古詩。
春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中國人過年已經有四千年的歷史了,在距今1000年左右的宋朝,人們是怎樣過年的?誰愿意給大家讀一遍這首詩。(提醒:注意讀音和節奏。)
指名讀,師生評議。
四、品讀古詩
1.學習古詩不僅要讀好,還要讀懂。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現。讓我們各自再來讀一讀這首詩,一邊讀一邊借助注釋想一想:這首詩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2.誰用自己的話說說這首詩的而主要意思?你是怎樣讀懂這首詩的?
(師講解釋古詩的方法。同時輔以課件。)
3.利用這種方法再說說整首詩的意思,相信人人都能行!
4.作者在詩中集中展現了宋代人過年時特有的民俗民情,也選擇了哪些富有節日特點的事物來描寫的?
(1)爆竹。
除夕夜的爆竹聲,哪一刻最響?為什么?
那一刻,新舊更替,人們放爆竹就是為了辭舊迎新啊!怎么能不快樂呢?
誰再來讀這句,讓我們感受到這份快樂。
(2)屠蘇
過渡:在爆竹聲中人們迎來了新的一年,心情多么高興啊!他們取出了冰窖中的屠蘇酒。
知道什么是屠蘇酒嗎?
這可不是一般的酒,它可是除夕之夜,人們將最新鮮的屠蘇草浸入酒中,大年初一大早全家人歡聚一堂,迎著和煦的春風,品這新年的第一口酒。
他們可能會說些什么呢?
(生發揮想象說話)
年輕人想到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一股暖流涌向心頭,不禁吟到——(引讀)
老年人想到來年福如東海,壽比南山,一股暖流涌向心頭,不禁吟到——(引讀)
孩子們想到來年學習進步,成長快樂,一股暖流涌向心頭,不禁吟到——(引讀)
看,春風不僅把溫暖的氣息送入屠蘇酒中,更將這暖暖的春意送進了人們的心田!(板:暖)
(3)曈曈日
過渡:詩人沐浴著柔和的春風,借著馨香的酒意,喜氣洋洋的走出家門,他看到了什么?
曈曈日普照千家萬戶,多么喜慶,多么吉祥!你能讀出這種感覺嗎?
評:你讀得真好,仿佛讓人看到了千家萬戶被這溫暖的霞光照耀。
評:你得不錯,但這霞光還不夠燦爛,不夠溫暖,能再讀一次嗎?
(4)新桃,舊符
除了放爆竹,飲屠蘇,詩人還向我們展示了換桃符這幅情境,誰來讀這句話?(指名讀)在詩人眼里換去的僅僅是舊的桃符嗎?他的筆下僅僅是一副節日風俗圖嗎?此時他已度過了人生的第四十九個元日,每一次都是這樣,為什么偏偏在這一年寫下《元日》呢?有時候我們了解了作者和寫作背景后對詩的理解會更加深入。
(課件出示寫作背景:王安石一生追求積極進取,時時關心百姓的生活。嘉佑三年(1058)上萬言書,提出變法主張,要求改變“積貧、積弱”的局面,推行富國強兵的政策,抑制官僚地主的兼并,強化統治力量,以防止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宋神宗熙寧二年(1069年)任參知政事,第二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實行變法。王安石此時身為宰相,正在大刀闊斧的進行改革,所以這首詩的字里行間都洋溢著他對革除時弊,推行新法的堅定信念和樂觀情緒。《元日》就寫于這一年的春節。)
5.新的政策即將推行,王安石此時的心情怎樣?
(生:興奮、激動、充滿信心……)
你覺得詩中的哪個字就淋漓盡致地寫出了詩人此時的心情?
(大家說得有道理,但老師認為這個“暖”字更能體現詩人當時的心情。)
俗話說:“人逢喜事精神爽”(師引導學生交流),在王安石這種激動心情的驅使下,聲聲爆竹也變得那樣悅耳,撲面而來的春風也充滿了暖意,就連那剛剛從冰窖中取出來的屠蘇酒也有了陣陣暖意,在他的眼里一切都是美好的。
6.請帶著這份躊躇滿志、這份春風得意、這份憧憬期盼有感情的朗讀這首詩、能不能看書的盡量不看書。
《元日》教學案設計 篇5
一、教學目標:
1、讀準“爆、屠、曈、符”的字音,認清字形,正確、流暢、有感情地朗讀本詩,并能背誦。
2、通過討論及合作交流,學會“屠蘇、曈曈日、桃符”等生詞,理解詩意,掌握學習古詩的方法。
3、通過關于春節民俗資料和詩歌背景資料的補充閱讀,體會本詩所描寫的場景和所表達的感情,引導學生喜愛我國的民俗文化。
二、教學重難點:
有感情地朗讀詩歌,并能體會詩歌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學準備:
1、學生搜集相關資料了解春節民俗,搜集春聯。
2、教師制作課件。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解題。
1、課前循環播放過年的相關樂曲及圖片。
2、非常高興今天能和我們四(2)班同學一起學習《元日》這首古詩。來,齊讀課題。
3、同學們,剛才課前你們聽到的歌曲、看到的圖片十分喜慶,一般是在什么時候聽到、見到?(過年)提到過年,我就想到“新年”一詞,[出示:新年]平時我們所說的“新年”一般有兩個時間,你知道分別是指什么時候嗎?[出示:元旦:陽歷1月1日;元日:農歷正月初一,即春節。]這里的“元”是什么意思?[出示:元:第一、起始。]元旦就是陽歷的第一天,春節就是農歷的第一天。
4、現在你知道課題什么意思了吧?(板書:農歷正月初一,即春節)《元日》這首詩給我們描繪的就是人們歡度春節的情景。你們喜不喜歡過春節啊,讓我們一起歡快地再讀一次課題。
(二)檢查預習,讀準古詩。
1、這首詩是宋朝的宰相王安石寫的(板書:[宋]王安石)他是一名政治家,也是一位大詩人。
2、課前同學們都做了預習,下面就看看大家的預習效果,誰能接受我的第一個挑戰[出示:挑戰一]。指名讀詩(2人),相機正音。
3、老師發現,剛才兩位選手很了不起,尤其這幾個生詞讀得特別準確[出示:爆竹、屠蘇、曈曈日、桃符],誰再來教教大家。指名1人讀其他跟讀。會讀還要會寫,我們再來記一記這幾個生字的字形:三個生字結構都不一樣,一起說說?知道“爆”字為什么是“火”字旁?注意可別寫錯。在書上描紅(P132),提醒寫字姿勢。
4、讓我們把生字帶進古詩,一起挑戰第一關(齊讀古詩)。
(三)交流學習,理解詩意。
1、通過學習,我們已經能把古詩讀正確讀流暢了。接下來我要發出第二關挑戰[出示:挑戰二]。
2、引導學法:同學們,我們只有讀懂了詞語的意思才能理解詩句的意思。看一看,這首詩里你有哪些詞語不明白的?[出示全詩,相機點擊詞語]
3、平時遇到不理解的詞語你是怎樣解決的?(指名說)是的,我們一般有三個途徑解決:[出示:(1)聯系上下文猜測;(2)查找資料(字典、詞典、辭海、網絡等);(3)聯系生活實際理解或請教別人。]
4、現在你能利用上述的解詞方法來理解這些詞語嗎?[出示詩歌]
集體交流。[相機出示“屠蘇”、“曈曈日”、“桃符”的解釋]
5、理解了重點詞意,現在就請你準備迎接挑戰,說說詩句的意思。你可以獨立思考,也可以跟前后左右同學一起討論。
6、交流理解詩意:[出示全詩]
(1)第一句:
A、誰來挑戰第一句?(在此起彼伏的爆竹聲中,一年又過去了。)
B、指導朗讀:舊的一年過去了,新的一年來到了,人們都在“噼里啪啦”放鞭炮,給你什么感受?(板書:熱鬧、喜慶)指讀(2人),男女分別讀。
(2)第二句
A、誰來挑戰第二句?(春風把暖氣吹進了屠蘇酒,人們喝了屠蘇酒感到很溫暖。)
B、組織交流:理解“入”。這“溫暖”僅僅指的是人們身體上的溫暖?(心里還充滿了希望。)
C、指導朗讀:誰能讀出這溫暖的、充滿希望的感受?指讀(2人)小組讀。
(3)第三句
A、誰來挑戰第三句?(千家萬戶都照進了溫暖而光亮的太陽。)
B、指導朗讀:太陽給人溫暖、光明與希望,能讀出這種感覺嗎?指讀(2人),齊讀。
(4)第四句
A、誰來完成最后的挑戰?(每年春節時人們總要用新春聯換掉舊春聯。)你知道春節貼春聯有什么含意嗎?(辭舊迎新,表達祝福)強調理解“總”。
B、說到春聯,課前老師請大家回去搜集幾副,誰帶大家欣賞一下?指名說。
老師這里也有幾副,我們一起欣賞[出示春聯]
(5)小結:一副副春聯表達了人們新年時的美好祝愿。《元日》這首詩更讓我們感受到了新春佳節的熱鬧、喜慶,誰能完成更大的挑戰,連起來說一說這首詩的意思?
(四)體悟詩情,賞讀背誦。
1、師引:俗語常說“詩中有畫”[出示:詩中有畫],詩中,你從哪里可以感受到春節那熱鬧、喜慶的場面?放爆竹、喝屠蘇酒、貼春聯,這都是春節時的習俗,你還知道哪些春節習俗?你最喜歡的是什么?給大家介紹一下。
2、一聲聲爆竹、一杯杯美酒、一張張春聯,一碗碗熱騰騰的餃子,還有那嶄新的壓歲錢……同學們根據詩文,又結合自己的生活充分感受到了春節那歡樂的情景。其實,不僅“詩中有畫”,詩中還有“話”呢。[出示:詩中有話]
詩人王安石寫這首詩不僅僅是描寫新年新氣象,他還有更深刻的用意。[出示:寫作背景]
3、引導朗讀:可以說,《元日》這首詩是王安石這位胸懷遠大的宰相對國家和人民最為美好的祝福。[出示全詩,教師配樂朗讀]
你能把詩人的這份美好祝福讀出來嗎?自由練讀,指讀,齊讀[配樂]。
4、理解了詩意,我們和詩人共同感受到了春節的熱鬧與歡快,讓我們一起背下這首喜慶的詩吧。請大家接受挑戰。[出示:挑戰三]
5、指名背,會背的齊背。
(五)鞏固理解、拓展延伸。
1、師:三關挑戰下來,我們四(1)班的同學們真是了不起,但老師還想考考大家,請接招。
2、課堂練習:[出示:挑戰四]。
3、小結:這節課,我們共同學習了《元日》這首古詩。學習時我們是按照這樣的方法來學的[出示:學習古詩基本方法]。這也是今后我們學習古詩可以采用的方法,使我們可以更多更好地閱讀古詩,進行有效的積累和運用。
(七)布置作業。
1、背誦并默寫《元日》;
2、積累辭舊迎新的詩句和對聯。
板書設計:
元日 【宋】王安石
農歷正月初一,即春節
熱鬧、喜慶
《元日》教學案設計 篇6
一、教學目標
1、運用多種識字渠道,認字與識字。
2、了解中國的傳統節日——春節過年的習俗,表達人們對生活的熱愛,對美好情感的最追求,通過引導學生自學,學習古詩,提出疑問。
3、朗讀課文,通過各種方式的以讀悟情。
4、指導學生查找資料,培養學生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調動查找資料的興趣。
二、教學重點難點
引導學生自學提出疑問,通過各種方式以讀悟情。
三、教學過程
(一)引入
1、師:同學們,你們喜歡過年嗎?誰來說說咱們過年都是怎么過的啊?(各抒己見)
2、(出示圖片) 過年的時候,我們的主要活動有貼對聯,吃團圓飯,看春晚,放煙花,舞龍。那還有送壓歲錢,貼盜福,接財神,吃餃子,拜年等等。
師: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與年有關系的古詩《元日》
(二)引出詩題:元日
1、解題
師:元日的元是開始的意思。元日就是開始的日子。我們中國人把過春節時,正月初一作為一年的開始。這里的元日指的就是春節。
2、簡介詩人
師:王安石是北宋時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學家,文學上以散文著名。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歌創作也很有成就。
3、回憶古詩學法
師:我們要學會一首古詩你什么基本方法嗎?
讀準字音,讀通詩句,理解詩意,展開想象。
師:你們有信心讀好它嗎?(1)自由讀(2)指名讀
4、深入古詩
師:要讀懂古詩還要先理解詞語的意思,你理解了哪些詞語的意思呢?你還有什么不懂的或不理解的嗎?告訴大家,讓大家來幫幫你。(學生提出疑問)
4、理解詞語意思
歲:年。你今年幾歲啦?換句話說就是你來到這個世間已經十年了!那這里歲的意思就應該解釋為年。
除:去掉
屠蘇:①草名(闊葉草)②屠蘇酒③茅屋(查于《辭海》)指古代春節時喝的用屠蘇草或幾種草藥泡的酒。古時候,每年除夕時,家家戶戶用屠蘇草泡成的酒。飲屠蘇酒是我國過年的一種風俗。飲屠蘇酒,意思是“屠絕鬼氣,蘇醒人魂”。據說于大年初一早上,全家老小朝東喝此酒,可保一年不生病,然后用紅布把渣滓包起來,掛在門框上,用來“驅邪”和躲避瘟疫。以后便將春節喝的酒統稱屠蘇酒。
曈曈日:曈是什么偏旁。你可以猜想一下與什么有關系呢?(出示圖片)理解詞義。太陽初升時光亮耀眼的樣子。
桃符:指畫有神荼、郁壘兩個神像或寫有這兩個神像名字的桃木板,正月初一清晨掛在門上,以求“避邪”。這也是古代民間的一種習俗。
總把新桃換舊符是個壓縮省略句,新桃省略符字,舊符省略了桃,交替運用。這是因為七絕句子字數的限制的緣故。桃符后指春聯。
5、師:還有嗎?應該沒有了吧。在大家的幫助下,是不是每位同學都理解了呢?請你們試著把古詩的意思連起來說一說。理解古詩可以加上自己的話,使意思表達更通順。
(1)自由說(2)指名說
6、閉上眼睛,聽老師范讀,在你頭腦中想象,你聽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7、從這首古詩中,你知道古人在過年的時候都有哪些習俗嗎?
8、背誦古詩
9、介紹王安石的寫作背景
當然,作為大政治家、哲學家的王安石,其寫作此詩的目的,并不是單純地記錄宋代的春節民俗,而是表達了他除舊革新的政治理想。從王安石其他優秀詩作來看,傳達那種變化之美,革新之美,以及那種不為世人理解的孤獨之美,也確乎是其主要的詩意表達。
(三)課外延伸
出示與過年有關的古詩
田家元日
(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歲起東;
我年已強壯,無祿尚憂農。
桑野就耕父,荷鋤隨牧童;
田家占氣候,共說此年豐。
元日 玉樓春
(宋)毛滂
一年滴盡蓮花漏,碧井屠蘇沉凍酒。
曉寒料峭尚欺人,春態苗條先到柳。
佳人重勸千長壽,柏葉椒花芬翠袖。
醉鄉深處少相知,祇與東君偏故舊。
(四)課后作業
1、背誦古詩
2、說一說這首古詩的意思
3、收集于過年過關的詩句
《元日》教學案設計 篇7
教學準備:
課前搜集有關春節的詩句;錄音《新年好》
教學過程:
一、激發情感、導入析題。
1、聽唱《新年好》后,教師激情導入:是呀,過新年時我們唱歌、跳舞,心里多高興呀!你們知道嗎?過新年時還有很多更讓人高興的事。就讓我們一起來,讀讀宋代詩人王安石寫的《元日》吧。
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2、說說對課題的理解。
二、自學詩歌、感知大意。
1、讀通古詩。
1)自由練讀,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2)檢查初讀情況,正音。
2、讀出問題
1)輕聲再讀古詩,想一想讀懂了什么?還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2)交流讀懂了什么?
3)不懂的問題在四人小組內交流。
4)匯報解決不了的或意見不統一的問題,師生梳理、歸納出重點解決的共性問題。
三、精讀品味,理解詩歌。
1、自主學習,讀中感悟。
1)自讀自悟,看看前面提出問題哪些能自我解決。
2)借助工具書,試想想詩句的意思和自己的體會。
2、同桌交流,互相說說自己的理解。
3、全班交流
1)交流要求:先讀詩句,再說說詩句的意思和自己的體會。
2)教師對學生的不同體會給予肯定,并相機引導理解
A除:除去,過去。
B、曈曈:太陽初升時光亮的樣子。
C、體會“總把新桃換舊符”中的“總”“換”表達除舊布新不可逆轉的規律和堅定的信念。
D、感受詩中全民族歡渡佳節、辭舊迎新的美好愿望。
4、吟誦古詩,啟發想像。
1)指生吟讀,師生。
2)師配樂范讀,生評。師生交流讀好古詩的秘決。除了注意語速、語氣外,還要邊讀邊想。這樣,才能把詩中的感情讀出來。
3)學生練讀,邊讀邊聯想。
4)指生讀,評議讀、齊讀、背誦。
5)畫一畫,說一說,把詩中的情景根據自己的想像畫出來,并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四、延伸拓展,感受民俗
1、閱讀“語文天地”中的《過年》,談談自己對過年的認識和感受。
2、課外搜集有關人過年習俗的資料,同桌交流。
《元日》教學案設計 篇8
教學要求:
1、鼓勵學生自學古詩,提出不懂的問題,并運用多種學習方法解決。
2、有感情地朗讀詩句,展開合理想象,把詩句變成畫面,再把畫變成話,發展學生的語言。
3、感受詩句所描繪的歡天喜地,熱熱鬧鬧的節日景象,了解過節的各種習俗,初步學會欣賞春聯。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課件:迎新春
2、說說看你想到了什么?結合生活實際談談過年的感受.
3、揭題:在有關春節的古典詩歌中,有一首古詩流傳甚廣,影響深遠,那便是王安石的作品《元日》。
4、解題:元日
二、學文
1、初讀,同桌互讀,指名讀,齊讀。
2、學貴有疑:預習時你有什么疑問?
學生質疑,師板書.
3、學應有法,解疑
哪位同學能幫助解答?你是怎么知道的?請把你的學法金鑰匙告訴大家。教師相機指導.
爆竹:炮仗鞭炮指名書寫,師范寫。
的爆竹聲(噼里啪啦噼噼啪啪此起彼伏)
歲:年,哪些詞或詩句也曾用到歲?
歲歲平安“一歲一枯榮”
除:除去送走過去
屠蘇:草名酒
曈曈日:初生的太陽太陽初升時光亮的樣子
新桃舊符:老師也有把金鑰匙,每一單元的整體預習是非常重要的。請同學們翻開123頁,拿起筆來,不動筆墨不讀書,咱們快速地默讀開卷有益:過年,你就明白新桃舊符是什么了。
指名說:桃符是什么?它就是現在的春聯。
4、理解感悟
①明詩意:能用自己的話說說這首詩的意思嗎?
同桌試試,指名說,
課件:結合畫面,再次描述。師描述
②想象說話:快過年了,你是什么樣的心情?根據你的生活經歷,說說你過年時總做些什么?
請同學們閉眼想象,腦子里就像在演電影一般浮現出過年時的情景,你仿佛聽到什么、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師范讀,生想象,指名說。
③指導讀:同學們的想象力真是豐富,把過年的歡天喜地、熱熱鬧鬧的景象描繪出來。真棒!不知道你能不能用你的聲音和表情把元日的熱鬧氣氛表現出來?
自己試試。指3-4名讀,評價
④背誦,畫面輔助.
三、拓展,了解春節的各種習俗
1、貼春聯:爆竹一聲除舊,桃符萬戶更新
指名讀,滲透春聯的知識:春聯有上聯和下聯之分,還有橫批。
2、對對聯:你能試著對出下聯嗎?
爆竹一聲除舊歲,桃符萬戶迎新春。
3、課文插圖里也有一幅春聯,你能讀出來嗎?
被擋住的字咱們幫它填上: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橫批:辭舊迎新
相機了解除夕夜
5、貼春聯表達了人們對新的一年的美好憧憬與祝愿,增加了節日的氣氛。語文天地里也有一幅對聯,請看:
鶯歌燕舞春無限,雨順風調歲有余。
你能說說它表達了什么樣的祝愿嗎?
6、交流帶來的春聯.
《元日》教學案設計 篇9
目標確定的依據
1.課程標準相關要求
(1)基于閱讀: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能復述敘事性作品的大意,能聯系上下文,借助字典和詞典理解詞語的意義,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表達情感的作用,積累課文中優美詞語、精彩句段,以及在課外閱讀和生活中獲得的語言材料,背誦優秀詩文。
2.教材分析
《元日》是人教20__課標版(部編)小學三年級《語文(下冊)》第三單元第9課中的一首古詩,這首詩是宋代政治家、文學家王安石寫的七言絕句。這首詩描寫了新年熱鬧、歡樂和萬象更新的景象,抒發了作者執政變法,除舊布新,強國富民的抱負和樂觀自信的態度。
3.學情分析
(1)基于識字寫字:三年級的學生有一定的識字能力,能使用硬筆書寫正楷字,需要進一步做到規范、端正、整潔,養成有良好的書寫習慣。
(2)基于閱讀: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能復述敘事性作品的大意,能聯系上下文,借助字典和詞典理解詞語的意義,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表達情感的作用,積累課文中優美詞語、精彩句段,以及在課外閱讀和生活中獲得的語言材料,背誦優秀詩文。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了解詩句主要意思。
3.通過朗讀感受詩中描寫的景物,體會詩人的感情。
評價任務
1.通過多種讀書形式,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檢測目標一的達成。
2.聯系上下文理解詞意,能自讀感悟把握詩歌主要內容,檢測目標二的達成。
3.抓住重點詞語,品讀詩中意境,體會作者的情感,檢測目標三的達成。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教學活動評價要點環節一
理解題目
認識作者
3分鐘
1.揭示課題,板書課題,圍繞課題提出問題。
2.理解“元”日的意思。
3.朗讀題目。
4.認識作者。
了解題目含義,并能讀出所表達的含義。
認識作者。
環節二
“讀”古詩
3分30秒活動一(2分鐘)
1.自讀古詩,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完成目標一)能借助拼音讀準字音。(評價任務一)活動二(1分鐘30秒)
2.讀出古詩的節奏韻律。
(完成目標一)(評價任務一)
環節三
“解”古詩
19分鐘活動一(1分鐘30秒)
思考:再讀古詩,詩中向我們描繪了古人過新年時的哪幾幅畫面?并交流。
(完成目標三)通過讀詩,能抓住重點字詞,把握詩中主要內容。
(評價任務二)活動二(3分鐘30秒)
1.交流第一個畫面:爆竹聲中一歲除。(板書:放爆竹)
2.認識爆竹由來。
3.體會放爆竹時的情景,指導有感情的朗讀。
(完成目標一、二、三)
(評價任務一、二)活動三(3分鐘30秒)
1.交流第二個畫面:春風送暖入屠蘇。(板書:飲屠蘇)
2.認識屠蘇酒由來。
3.體會家家團聚和屠蘇酒時的情景,指導有感情的朗讀。
(完成目標一、二、三)活動四(3分鐘30秒)
1.交流第三個畫面:千門萬戶曈曈日,(板書:迎紅日)
2.出示圖片:觀察圖片理解曈曈日。
3.想象所有人迎紅日時的情景,指導有感情的朗讀。
(完成目標一、二、三)活動五(2分鐘30秒)
1.交流第四個畫面:總把新桃換舊符。(板書:換桃符)
2.出示圖片:觀察圖片理解桃符。
3.想象家家戶戶換桃符時的情景,指導有感情的朗讀。
(完成目標一、二、三)活動六(4分鐘30秒)
1.帶著理解,想象著畫面多種形式朗讀全詩。(指生讀、師范讀、齊讀)
(完成目標一、二、三)環節四
“背”古詩
1分鐘30秒根據板書提示,想象著畫面,背誦古詩。
(完成目標一)
(評價任務一、二)
環節五
“品”古詩
9分鐘30秒活動一(4分鐘30秒)
1.思考:詩中的哪個字最能體現大家的感受?
2.交流,并提出疑問。
(完成目標三)
(評價任務三)活動二(3分鐘)
解決問題:“暖意”何處來?
抓住詩中關鍵詞句和主要內容,體會過年時的處處暖意。
(完成目標三)活動三(2分鐘)
解決問題:誰“暖”誰?
1.了解王安石變法。
2.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情感。
(完成目標三)
環節六
總結升華
閱讀拓展
5分鐘30秒1.回顧學古詩的四個步驟:讀、解、背、品。
2.拓展閱讀《除夜作》,對比過年詩,體會不同的作者所表達的情感也是不同的。
(完成目標三)1.回顧學古詩的方法。
2.對比同樣類型的詩歌,所表達的不同的情感。
3.推薦課外閱讀。
《元日》教學案設計 篇10
《元日》這一課雖然上完了,但還存在很多不足和遺憾,反思和總結如下:
1、按著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認知規律,先讓學生找出詩中不理解的字詞,再選擇學習方法自學,并和同學交流匯報,在理解字詞的同時,應及時讓學生理解句意,做到字不離詞,詞不離句,而不應專門把理解句意單設成一個環節,對于古詩的學習,應注意這一點。
2、在“走進作者”這一環節,考慮到時間關系,教師只是一味地講,而應該給學生留充足的時間,在自學的基礎上,再分享交流。
3、課堂上安排稍顯前松后緊,應該在字詞的理解上壓縮時間,就顯得最后的拓展環節寬松一些。
4、在對詩整體把握的同時,我讓學生歸納了詩中講的四個場景,并板書,再總結:這些場景或習俗反映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如果把這個板書變得更簡潔明了一些就更好了。
《元日》教學案設計 篇11
教學目標:
1.學習本課的生字新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默寫課文。
3.了解詩句所描繪的歡天喜地、熱熱鬧鬧的節日景象,感受詩中表達的全民族歡度佳節、辭舊迎新的美好愿望。
4.,初步了解詩句的意思,提出不懂的問題,了解學習古詩的一般方法。
教學過程:
一、談春節激趣入課題:
1.出示一組春聯和過年的畫面
2.學生們,還記得去年的春節嗎?
3.回憶春節的情景,除夕,大年初一……
4.引出詩題:古代的大年初一叫作“元日”,板書:“解詩題”。
5.初步了解作者,指導學生吸收有價值的資料。
二、初讀感知,檢查預習。
1.自讀課文,讀準字音,認清字形。
2.生字游戲――師:課文上說,過年的時候放鞭炮,這鞭炮,用了什么詞?
預設:爆竹。
師:對啊,大家寫上這個詞,想象它怎么就是鞭炮呢?
預設:在竹子里安裝火藥,爆炸,出花,出響。
師:沒錯!那,這“爆”字該怎么寫呢?
火藥的“火”作形旁,暴躁的“暴”作聲旁,兩個熟字合起來,很好記。
師:同座互相用剛才這樣的方法學習其他的生字新詞。
爆 屠 童 換 符
3.學生讀生字。
三、再讀課文,理解詩意。
1.教師引導學生學習第一句,抓住關鍵字詞理解詩意:
“歲”就是“年”,“除”就是“過去”,這一句的意思就是“爆竹聲中一年過去了”。
2.學生用這種方法理解下面的語句。
3.交流討論,相機出示課件。
指導“屠蘇”,出示從不同渠道了解到的“屠蘇”的含義:屠蘇:古代一種酒名。師問:如果把這里的“屠蘇”理解為屠蘇酒,這句話能說得通嗎?誰來試著說說看。(春風把溫暖送進了屠蘇酒中。)這句話是什么意思,你們明白嗎?有疑問嗎?師告知:劉老師第一次讀到這首詩的時候也和你們一樣產生了疑問,想知道我是怎么解決的'嗎?(查《辭海》,上網查“屠蘇酒”的資料)師出示:屠蘇:①草名(闊葉草)②屠蘇酒③茅屋(查于《辭海》)屠蘇酒:古時候,每年除夕時,家家戶戶用屠蘇草泡成的酒。飲屠蘇酒是我國過年的一種風俗。飲屠蘇酒,意思是“屠絕鬼氣,蘇醒人魂”。據說于大年初一早上,全家老小朝東喝此酒,可保一年不生病,以后便將春節喝的酒統稱屠蘇酒。(查于網絡)(這段教學有兩個目的:一是向學生明示遇到不理解的詞語可以查工具書,且查到的義項要根據具體的句子來選擇;二是向學生暗示,從《新華字典》到《現代漢語詞典》,再到《辭海》、網絡,功能越來越強大。
“曈曈日”:出示圖片引導理解。
“桃符”:講故事,理解詞義。
4.連起來說說詩句的意思。板書:“讀詩文,解詩意”。
四、細讀課文,體悟詩情
1.學生再讀課文,抓住關鍵的詞語,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2.學生體會“熱鬧,快樂”之情。追問“從哪里體會回到的”。
3.重點指導“千門萬戶”,激發學生想象,從內心中體會快樂之情。
4.播放課件,古代過年的鏡頭,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到快樂。
5.通過朗讀表現這種快樂,教師范讀,指導學生讀詩文。
五、回顧學法,總結全文
1.帶領學生回顧學習古詩的方法。
2.總結全詩表達的思想感情。
3.拓展延伸:王安石不僅是詩人,更是政治家,課下查閱資料,研究一下王安石寫作本詩深層意思。
板書:
元日
(宋)王安石
解詩題 放爆竹
讀詩文 喝屠蘇
明詩意 迎紅日
悟詩情 換新符
《元日》教學案設計 篇12
《元日》是北宋著名政治家、詩人王安石實行變法初期所作,是古往今來流傳甚廣的描寫“春節”的一首詩。這首詩通過“爆竹”、“屠蘇”、“曈曈日”、“桃符”幾個意向生動的表現了當時人們過春節時熱鬧、喜慶、祥和的場面,也寄托了詩人對變法成功的美好期許。
根據文本及內容特點,本節課我采用創設情境法引導孩子走進文本,抓住幾個關鍵的意向來理解前兩句詩意,在理解的基礎上朗讀,邊讀邊悟,結合想象感受當時的熱鬧、喜慶與祥和。并總結學習方法,再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匯報交流的方式來學習后兩句,來鍛煉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最后在有著深刻情感體驗的基礎上配樂朗讀,整體感知。
古詩是中華文化長河中最燦爛的瑰寶之一,最后的作業布置也是緊扣“古詩”:品讀經典古詩,感受文化魅力。
本節課教學時,主要從以下三方面入手:
1、《元日》北宋大詩人王安石描寫新春佳節到來之際的一首頗為世人傳誦的詩歌,我先結合學生的知識儲備進行教學。先讓學生說一說他們知道的對聯,例如:“又是一年春早綠,依然十里杏花紅。”“春回大地千山秀,日照神州百業興。”“勤勞門第春光好,和睦人家幸福多。”……這些膾炙人口的春聯,可以把學生帶入到那個歡樂祥和的節日氣氛當中,再適當的引導學生聯系聯春的內容去感受《元日》中所描繪的歡樂喜慶的氣氛。
2、結合學生的生活進行教學。春節,對于學生們來說不是一個陌生的話題,提到春節,人們的頭腦中總是會浮現出許許多多的美好、歡樂的畫面。因此,在學習“炮竹聲中一歲除”這句古詩時,教師提問,你們,放過鞭炮嗎?誰來說說他們當時放鞭炮是一副怎樣的情景?學生們暢所欲言。生動的生活場景通過古詩再次讓學生感受到那份歡樂,并很好地理解詩詞,而詩句所描繪表達的內容又反過來加深擴大了學生對新年到來的感受,相得益彰。
3、在教學“春風送暖入屠蘇”這句時,許多的同學都明不明白“屠蘇”是什么?大部分人都認為這里的“屠蘇”肯定是一個地名。面對學生的這個回答,教師可以隨勢導入對“屠蘇”一詞的理解,告訴學生,“屠蘇”是一種草名,因這種草泡制的酒,稱之為屠蘇酒。古代的習俗是每年元日,一家老小都要在一起飲屠蘇酒,慶賀新春,學生在理解這個詞語之后,也就掌握了這句詩的意思。
《元日》教學案設計 篇13
《元日》是宋代政治家、改革家、文學家王安石的七言絕句。這首詩描寫春節熱鬧歡樂的氣氛和萬象更新的動人景象,抒發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本詩通過春節新氣象的描寫,抒寫自己執政變法,除舊布新,強國富民的抱負和樂觀自信的情緒。全詩文筆輕快,色調明朗,眼前景與心中情水乳交融,確是一首融情入景,寓意深刻的好詩。
課堂上,我先讓學生讀了三句跟節日有關的詩,清明、重陽、中秋,從而引入今天和春節有關的《元日》,并解釋題目意思。接著學生初讀古詩,理解詩意:
1、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2、認讀字詞,講解生字。理解關鍵詞語含義。
3、再讀古詩,讀出節奏,讀出味道。
4、交流每句的意思,同桌說一說。連起來說意思。最后,感悟升華,引出作者王安石寫這首詩的背景,感受詩人革除舊政,實行新政、強國富民的報復和樂觀自信的心情。
整節課,我有意讓學生學習古詩的一些特點:節奏、押韻和詩眼,從而讓古詩這一文體,不光停留在讀背上,還要理解它的寫法和淵源,從而進行傳承。學生在“找詩眼”時,找到了“除”、“換”、“送”等字,而且有理有據,理由充分,這樣的思考與理解是我沒有想到的,看來學生的思維是很開闊的,想法也是很獨特的。今后,應該給學生更多思考交流的平臺,讓他們學得方法,思得深刻。反思這節課,前面讀詞讀詩的時間有些多,后面拓展時有些倉促,不夠深入。另外,王安石寫詩的背景放在理解詩句之前,會更加有利于學生的聯系詩人和作者的情感,從而明白詩人的寫作目的。
古詩教學,看似簡單,實則不易。讓學生學會表達,學會思考,學會閱讀,學有所得,應該是我們長期探求的方向。
《元日》教學案設計 篇14
幼兒園一直在開展“經典誦讀,詩書氣華”活動,古詩教學也一直貫穿整個教學活動,本次期中開課我們古詩組組織古詩教學開課,開課過程是一個延續的活動,其中的收獲和反思是能觸及思考的。
首先關于選材,《元日》這首詩描寫新年元日熱鬧、歡樂和萬象更新的動人景象,整首詩的意思:除夕的夜晚,爆竹聲四處響起,舊的一年過去,新的一年來到了,春風送暖,家家團聚一堂暢飲美酒。太陽初升,光芒照亮了千家萬戶,家家戶戶換上新的桃符,除舊迎新。這首詩描寫春節時熱鬧、歡樂和萬象更新的景象。結合本班幼兒的認知特點以及已有經驗我選擇了貼近幼兒生活的古詩《元日》,預設的活動目標為:1.熟悉、理解古詩,能大膽表達自己對古詩的理解。2.了解中國的傳統節日——春節過年的習俗,感受過年的熱鬧喜悅的氣氛。
在準備階段,根據幼兒的認知習慣以及古詩內容特點,給幼兒準備了各種新年物品圖片,形象生動的動畫解說視頻。為了古詩活動更好地開展,讓幼兒提前了解“屠蘇”、“桃符”以及“除夕”,減少古詩理解中的難點多的問題。
在實際開課活動中,活動相對完整,因為準備比較充分,幼兒對古詩的理解還是比較到位,結合自己過新年的經驗,讓幼兒對古詩的感受比較容易。對于目標中的熟悉、理解古詩,能大膽表達自己對古詩的理解還是基本達成,在幼兒高漲的熱情中也了解中國的傳統節日——春節的習俗,感受了過年的熱鬧喜悅的氣氛。但是也發現開課中我還是沒有放開讓幼兒自由講述過年的經驗以及對詩句的理解,急于告訴幼兒答案,這是我在今后教學中需要調整改進的問題。另外,聽課老師給我的建議是要加強幼兒對古詩吟誦的環節,讓幼兒在朗誦中更深層次理解古詩,渲染古詩中新年熱鬧的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