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江吟》一課二式(通用12篇)
《暮江吟》一課二式 篇1
一、復習導入
師:我們已經學習了很多古詩,還記得嗎?誰能背一背給同學們聽聽?
學生背。(略)
師:學過的詩都記住了,很好。我國古代出了許多詩人,他們寫了很多詩,這些詩有很美的意境,今天,我們再來學一首新詩。(板題)
二、理解詩意
1.讀正確、流利。
師:這首詩是唐朝詩人白居易寫的。詩中只有一個生字,請同學們學會這個生字后,再試著朗讀這首詩,注意讀準字音。
生自由讀,指名讀,直到讀流利。
2.理解詩句。
師:自由讀讀這首詩,看看這首詩是寫什么的?你有哪些地方讀不懂。
生提出不理解的詞:吟、鋪、殘陽、瑟瑟、可憐等。
師:誰會解釋這些詞?動動腦筋,看看課本中的插圖,試著理解前兩句意思。
學生根據圖,理解了殘陽(夕陽〕,鋪(照),瑟瑟(碧綠色)。師畫圖,讓學生標出“瑟瑟”和“紅”。
師:后兩句詩的意思你們理解嗎?誰能把它的意思畫出來?
師:看看這景色美不美呀,你們猜一猜“可憐”是什么意思?
生:我猜可能是“可愛”的意思。
師:正確。知道了“可憐”是“可愛”的意思,誰能說出詩句的意思?
生說詩意,師相機指導理解“半”,“半”在這里,不是確指。
三、想象悟情
師:欣賞古詩重要的是要進入詩的意境,感悟詩人的感情。(范讀)
師:你們聽后能不能理解詩人的感情?能否知道詩人是在什么地方,什么時候吟這首詩的?
生:在江邊,傍晚到夜里在江邊吟的。
師:說得好。(師勾勒詩人立于江邊的簡筆畫,邊畫邊敘述)一個秋天的傍晚,詩人來到江邊(投影:
詩中景色圖),看到什么?想到什么?看看圖,想想看。
師:隨著音樂提示,詩人站在江岸上,只見夕陽……江水……這些美麗的圖畫你想象到了嗎?(自由說,指名說)
師:請一位同學上來模仿詩人,把看到的美景說一說。
(指名讀,師相機指導)
師:景色這么美,你看到后會說什么?
生:……
(用簡筆畫把學生帶入當時當地的氛圍中,同時用音樂渲染情境。此時,教師用語言加以描述,幫助學生再現當時的景色,體會詩人的情感,也可以用表演進一步體會情境。這樣加深學生對詩句的理解,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陶冶學生的審美情趣。)
四、感情朗讀
師:下面我們聽朗讀錄音,進一步體會詩人的情感。(放配樂詩朗誦)你能不能通過朗讀把詩人的感情表達出來?
(生自由讀,指名讀)
師:這么好的詩應該背下來。大家試著讀讀背背。
(生自由讀背,指名背)
五、練習鞏固
1.默寫這首詩。
2.以《暮江美景》為題展開想象,寫下詩中美麗的景色。
一、導入 激趣。
復習以前學過的描寫景色的詩,采用“古詩接龍”的方法進行。
二、師配樂朗誦《暮江吟》。
生觀看圖畫。
三、初讀課文。
師:這首古詩意境很美,同學們,你們覺得美在哪兒呢?試著讀一讀。
1.學生練讀,讀通。
2.指名讀,集體訂正。
3.討論,你覺得這首詩美在哪兒?
四、看圖,播放音樂《古事曲》,邊聽邊看邊讀邊理解。
1.出示圖,說一說,畫了些什么景物?這些景物怎么樣?用自己的話說說看。(同桌練說)
2.出示前兩句。
①要求邊聽音樂邊看圖畫邊輕聲讀這兩句,仔細體會。
②結合圖,指名說一說這兩句的意思。
③評一評。
④再仔細讀一讀,你不理解哪個詞或你認為哪個字、詞用得好,為什么?(“鋪”與“射”“照”相比較)
⑤這么美的詩句,如果我們用文章寫下來,給它定一個什么題目呢?作者是怎么定的?
⑥理解“暮江吟”。
3.學習三、四句。
①讀后兩句,說一說不理好的詞語,師相機指導理解“可憐”。
②這兩句是什么意思?討論設疑:
A.像珍珠一樣(晶瑩、發亮),夜晚天黑怎么發亮?
B.許多人都喜歡寫“月亮像個大圓盤”。如果白居易寫“露似珍珠月似盤”你覺得怎樣?為什么?
③歸納總結;作者抓住事物的特征,連用兩個比喻,貼切地寫出了江邊美麗的月夜景色。傍晚( ),夜晚( ),天上( ),地上( )。
④用彩色筆畫一畫這美麗的月夜。
五、再讀古詩,加深理解。
1.你們說這首詩美嗎?該怎么讀呢?
2.配樂朗誦 《暮江吟》。
3.指名朗誦。
六、練筆。
1.導入 :這美麗的景色,大家想不想親自欣賞一番?
2.出示提示語:
①傍晚,微風漸停,我漫步江邊( )。
②迷人的景色把我吸引住了( )。
③啊!( )。
3.練寫。
4.指名讀一讀,評一評。
七、總結。
《暮江吟》一課二式 篇2
一、導入
1.古代有一位詩人,他寫的詩通俗易懂,每次寫完詩后,他總要讀給隔壁的老奶奶聽,一遍遍地讀,一遍遍地改,直到老奶奶聽懂為止,哪位同學知道這個詩人是誰。(白居易)
2.大家學過白居易寫的詩嗎?哪位同學能起來給大家背誦一下。
3.背誦古詩。
二、新授
(一)走進《暮江吟》
1.今天我們在來學習一首白居易寫的古詩——《暮江吟》。
2.你從詩題中知道了什么?
時間:傍晚;地點:江邊。 吟:吟誦。
3.白居易在傍晚的江邊看到了什么樣的美景呢?讓我們一起走進《暮江吟》。
4.指導朗讀。
(二)欣賞《暮江吟》
5.讀完這首詩,你能否用古詩中的一個詞來概括一下詩人所看到的景物的特點?
6.它的“可愛”表現在那里?
生:一道夕陽照在水中,一半變成紅色,一半變成綠色,草地上的露珠晶瑩美麗,月亮就像一張弓一樣。
生:我補充,一道殘陽并不是一道,照在河水中有很多的。
師:瞧,這兩位同學多能干啊!還有什么問題嗎?
生:太陽都是照射的,這里為什么用“鋪”呢?
師引導大家做“照”、“灑”、“鋪”的手勢。從這個手勢中你感受到什么?
生:很柔美。
師:你能讀出來嗎?
(生讀)
師:那剛才討論中認為最美的是什么?
生:半江瑟瑟半江紅,最美。因為這種景色像湖面嗎?我認為不像。
師:看一看(出示圖片)用上“仿佛”、“好像”說一說這是怎樣的紅?怎樣的綠啊?
生:像小孩子臉一樣的紅,像綠寶石一樣的綠。
生:一半是紅瑪瑙鋪成的,一半是碧玉鋪成的。
師:還有哪兒很美?
生:我覺得露珠是很美的,就像珍珠一樣,珍珠是價值連城的,很美的。
師:當白居易沉浸在這夕照圖中,不覺天色漸漸暗下來,低頭一看,他看到了什么?
生:露珠。
師:此時此刻,如果你就是白居易,你的心情會怎么樣?
生:能看到這樣的美景真幸福啊!
生:看到這些,我的疲勞都不見了。
生:我心情舒暢。
生:很想去。
師:課文中有一個詞就表示這個意思,是什么?對,“可憐”就是“可愛”的意思。能把剛才理解到的讀出來嗎?
(生讀詩)
師:教師從你們的語言和動作中感受到了現在你們就是白居易,誰來吟吟這首詩(指名吟詩)你覺得他吟得怎么樣?
生:好,我給大家示范一下。(生讀)(學生爭著,比著讀)
師:看著同學們吟得這樣好,老師也想吟一吟,好嗎?
師吟詩(同學們鼓掌)
師:我們現在一齊來吟一吟。你們現在就站在江邊(生吟詩,音樂起)讀了這首詩,你們都有所感悟,那你最喜歡哪些詞?
生:我最喜歡“鋪”字。因為它表現出美,顯得親切,安閑。
生:我喜歡“瑟瑟”這兩句好,因為它剛中帶。
生:我覺得“真珠”這個比喻用得好,把露珠寫得閃閃發光,很美。
生:“半江瑟瑟半江紅”這個句子寫得很美,像五彩池。
7. 下面讓我們再來聽朗讀錄音,進一步體會詩人的情感。(放配樂詩朗誦)你能不能通過朗讀把詩人的感情表達出來?(生自由讀,指名讀),大家用贊美的語氣一起來朗讀一下這首《暮江吟》。看到這么美的景色,詩人已吟出優美的詩句,如果是你,此情此景最想做什么?
三.畫中悟詩情
1、如果你看到這么美的景色?想做些什么?
2.你覺得這首詩可以畫幾幅呢?說說你的理由。——選擇一幅畫一畫(音樂情境)。
(建議:畫傍晚的選用黃色的紙,畫晚上的選用藍色的紙,這樣的效果會更好一些。)
3.展示交流:
①.第一幅:
a.介紹一下你的畫。——生述。
b.誰來評一評?
重點:“鋪”字有沒有表現出來?什么東西可以鋪?
c.你能把你的畫吟出來嗎?——為什么這么吟?
點撥:
a.請同學們用比較法把“鋪”換成“射”“照”“映”讀一讀,體會一下,感覺怎樣?
b.你會做“鋪”的手勢嗎?邊做邊吟,試試看。從這個手勢中你還能感受到什么?
c.對呀,夕陽的余暉從地平線上一道道地射過來,幾乎與江面平行,就像一床巨大的紅地毯,非常壯觀,而詩人用一個“鋪”字就把這意境生動形象地表現出來了,我們一起邊做邊吟。
d.這是怎樣的紅,怎樣的綠啊,你能用上“仿佛”、“好像”說一說嗎?
e.在夕陽的魔力下,整條江好像成了一大塊美麗的玉石了!把你的感受吟出來。
d.還可以畫些什么?
e.傍晚還有這么多的美景,詩人為什么不寫呢?
②.第二幅:
a.介紹一下你的畫。——生述。
b.誰來評一評?
c.還可以畫些什么?
d.能把剛才的理解、剛才的感受吟出來嗎?可以邊做邊吟。——自由讀、指讀。
(朗讀引導:詩人也用一個詞表示了你剛才的這種心情和感受,是什么?——“可憐”就是……?——再讀。)
4.詩人描繪的第二句詩的時間是晚上,而第一句卻是傍晚,為什么上下兩句時間相差這么遠,你能發揮想象把它補上去,編成一個故事嗎?——交流。
6.現在你明白詩人為什么要寫這首詩嗎?——出示小資料。
小結:是啊,咱們的江南、咱們的家鄉風景如畫!也正因為大詩人白居易深深地熱愛著咱們江南這一帶,所以咱們的江南在他的心里永遠都是最美的!
三、課堂小結
1.小結:你能想象的出作者流連江邊,淺唱低吟時的感情嗎?
詩人用美妙的詩句描繪著傍晚至深夜江邊的景色,贊美了暮江的美麗,表達了對大自然的無比熱愛,我們也應該象詩人一樣留心身邊的一山一水,從中發現美,去謳歌美。
2、動筆寫寫此時的感受
四、布置作業
這么好的詩應該背下來。大家試著讀讀背背。
《暮江吟》一課二式 篇3
滿祥廣
一、復習導入
師:我們已經學習了很多古詩,還記得嗎?誰能背一背給同學們聽聽?
學生背。(略)
師:學過的詩都記住了,很好。我國古代出了許多詩人,他們寫了很多詩,這些詩有很美的意境,今天,我們再來學一首新詩。(板題)
二、理解詩意
1.讀正確、流利。
師:這首詩是唐朝詩人白居易寫的。詩中只有一個生字,請同學們學會這個生字后,再試著朗讀這首詩,注意讀準字音。
生自由讀,指名讀,直到讀流利。
2.理解詩句。
師:自由讀讀這首詩,看看這首詩是寫什么的?你有哪些地方讀不懂。
生提出不理解的詞:吟、鋪、殘陽、瑟瑟、可憐等。
師:誰會解釋這些詞?動動腦筋,看看課本中的插圖,試著理解前兩句意思。
學生根據圖,理解了殘陽(夕陽〕,鋪(照),瑟瑟(碧綠色)。師畫圖,讓學生標出“瑟瑟”和“紅”。
師:后兩句詩的意思你們理解嗎?誰能把它的意思畫出來?
師:看看這景色美不美呀,你們猜一猜“可憐”是什么意思?
生:我猜可能是“可愛”的意思。
師:正確。知道了“可憐”是“可愛”的意思,誰能說出詩句的意思?
生說詩意,師相機指導理解“半”,“半”在這里,不是確指。
三、想象悟情
師:欣賞古詩重要的是要進入詩的意境,感悟詩人的感情。(范讀)
師:你們聽后能不能理解詩人的感情?能否知道詩人是在什么地方,什么時候吟這首詩的?
生:在江邊,傍晚到夜里在江邊吟的。
師:說得好。(師勾勒詩人立于江邊的簡筆畫,邊畫邊敘述)一個秋天的傍晚,詩人來到江邊(投影:
詩中景色圖),看到什么?想到什么?看看圖,想想看。
師:隨著音樂提示,詩人站在江岸上,只見夕陽……江水……這些美麗的圖畫你想象到了嗎?(自由說,指名說)
師:請一位同學上來模仿詩人,把看到的美景說一說。
(指名讀,師相機指導)
師:景色這么美,你看到后會說什么?
生:……
(用簡筆畫把學生帶入當時當地的氛圍中,同時用音樂渲染情境。此時,教師用語言加以描述,幫助學生再現當時的景色,體會詩人的情感,也可以用表演進一步體會情境。這樣加深學生對詩句的理解,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陶冶學生的審美情趣。)
四、感情朗讀
師:下面我們聽朗讀錄音,進一步體會詩人的情感。(放配樂詩朗誦)你能不能通過朗讀把詩人的感情表達出來?
(生自由讀,指名讀)
師:這么好的詩應該背下來。大家試著讀讀背背。
(生自由讀背,指名背)
五、練習鞏固
1.默寫這首詩。
2.以《暮江美景》為題展開想象,寫下詩中美麗的景色。
《暮江吟》一課二式 篇4
教學要求:
1、借助注釋理解詩歌內容,了解詩歌描寫的是怎樣的景色,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的美。
2、在理解詞句,了解詩歌內容的基礎上,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教具準備:古箏音樂、《暮江吟》課件
教學過程:
一、課文學習
1、知詩人,解課題
《暮江吟》是唐代詩人白居易所寫。大約是公元822年白居易赴任途中寫的。通過一時一地地吟詠,一笑一吟地流露,真實表現了作者內心深處的情感。反映詩人離開朝廷后的輕松愉快心情。[課件]
(1)“暮”是什么意思?(傍晚,日落西山)
(2)“暮”和“江”在這兒各交代了什么?(時間和地點)
(3)吟:作吟詠講。
(4)釋題:從題目中我們知道詩人在吟唱傍晚江上的景色。
2、抓字眼,明詩意
(1)師范讀全詩,將學生帶入詩的意境。[音樂]
(2)借助注釋并聯系上下文,然后自由說說詩句的意思。
a、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
殘陽:夕陽
鋪:照射
瑟瑟:碧綠的顏色
詩意:夕陽從地平線上照射水中,江水一半是碧綠色,一半是紅色。[課件]
b、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可憐:可愛
真珠:珍珠
詩意:可愛的九月初三夜啊!露水像晶瑩的珍珠,月亮如同懸掛在天空上的彎弓。[課件]
3、想意境,悟詩情
(1)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前兩句寫夕陽照耀下的江水,它呈現給讀者一幅絢麗多彩的圖畫。這里不僅寫出了秋天夕陽的柔和,而且還給人們親切安閑的感覺。尤其是“鋪”的運用。因為殘陽已經接近地平線,幾乎是貼著地面照過來的,的確像“鋪”在江面上。
(2)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后兩句寫新月初升的夜景。詩人流連忘返,直到新月升起,涼露下降的時候,眼前呈現出一片更為美好的境界。[課件]
4、誦佳句,背詩文
(1)朗誦這首詩時,注意下面的節拍。[課件]
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
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2)“一道殘陽鋪水中,”要讀得平緩、輕柔;
“瑟”“紅”要拉長語調;
“可憐九月初三夜,”要讀出贊美喜愛之情。
二、朗讀欣賞[音樂、課件]
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
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三、鞏固練習[課件]
1、填空。
《暮江吟》的作者 代詩人 的作品。全詩描繪了一幅 的畫面。
2、辨字組詞。
暮( ) 殘( ) 瑟( ) 鋪( )
慕( ) 淺( ) 碧( ) 哺( )
3、說說下列詩句意思,注意粗斜體字詞。
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
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暮江吟》一課二式 篇5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學習《暮江吟》,理解詩句的意思,了解詩所描寫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讀。
2、能力目標:通過反復朗讀,感受自然美和語言美。通過小練筆加深對古詩的理解。
3、背誦并默寫古詩。
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詩句的意思。
2、理解景物描寫與表情達意的關系。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介紹詩人。
師:我們在低年級曾學過一首詩《草》,記得嗎?
(師生齊背《草》)
師:這首詩的詩人是誰?(白居易)
師:我們今天再來學習白居易的另一首膾炙人口的詩——《暮江吟》。(出示課題,齊讀課題)
師:在學習在這首詩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詩人。
(出示課件——白居易照片、生平簡介)
師指名讀白居易的生平簡介。
二、學習新課
1、師:詩人白居易離開京城,到杭州任職的途中,心情非常地愉快,寫下這首詩,通過課前的預習,誰來說說題目的意思?(指名說題目的意思)
2、師:到底詩人吟了什么詩,我們來聽聽看。
(生聽課件中范讀)
3、師:現在請同學自由朗讀這首詩,通過圖文結合或聯系上下文理解詩中的字、詞,不懂的字用“△”標出。
(生自由朗讀學習古詩)
4、交流學習一、二兩句
師:在這兩行詩中,有什么不懂的字詞可提出來。
(師生共同解答殘陽、鋪、瑟瑟等字。)
師:試著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兩句詩的意思。
(指名說詩句的意思)
5、指導朗讀一、二兩句
過渡語:下因為江邊傍晚的景色是如此吸引人,不知不覺已到夜晚。
6、指導學習三、四兩句。
師:這兩句描寫了江邊的哪些景色?
師:詩人用了什么方法來描寫露水和月亮?
師:把
比作,又把比作。
師:詩人抓住了景物的特點,連用了兩個比喻描寫了江邊夜晚迷人的景色,詩中還用哪個詞來形容?(可憐)
師:可憐是什么意思?(可愛)
7、指導朗讀三、四兩句。
8、指導朗讀朗讀整首詩。
師:朗讀古詩時不僅要讀準字音,有感情,還應有節奏,我們根據畫好停頓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
(生有節奏地朗讀古詩)
9、指導配樂朗讀。
師:詩人白居易離開京城到杭州任職,這一路上他的心情愉快,被江邊這紅霞滿天,彎月東升,露水晶瑩的美景所陶醉了,下面我們隨著音樂也來細細地品詩一番。
(生配樂朗讀)
10、談感受。
師:如果此時你就是詩人,來到這深秋傍晚的江邊,領略到這安靜的、優美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
(指名說感受)
三、小練筆。
你能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做一首新詩,或畫一兩幅簡筆畫嗎?兩樣選擇一個來完成。
四、總結。
師:這節課我們不僅學詩、吟詩、還做詩、做畫,同學們表現得很不錯,希望課后同學們能收集有關白居易的詩,我們下節課交流。
《暮江吟》一課二式 篇6
教學內容:
“注·提”實驗教材第十一冊第21課
教學要求:
1、弄懂每個詞語和詩句的意思,想象詩中描繪的景色和意境,從而體會詩人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2、背誦、默寫、翻譯、改寫這首古詩。
教學重難點:
理解體會詩句的意思和詩中的意境。
教學準備:
投影片、錄音機、配樂朗讀磁帶。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
一、談話、板書課題。《暮江吟》
1、了解作者(同學們知道這首詩是哪個朝代、哪位詩人的作品?)
板書:唐代:白居易
2、簡介作者:(白居易是我國唐代最著名的三大詩人之一,他和李白、杜甫一樣寫下了許多千古名句流傳至今,《暮江吟》是他的詩詞中最淺顯易懂的一首)
3、釋題:暮江吟的“吟”是什么意思?(歌頌、贊美)
歌頌贊美什么時候、什么地方的景色?
“暮”是指一天的什么時候?(傍晚)
贊美了傍晚什么地方的景色?(江上景色)
指名說:歌頌傍晚江上的景色。
二、聽錄音朗讀兩遍,小聲自由朗讀5遍。
要求:1、基本會背;2、注意這首詩寫的是什么時間,什么地點的那些景物?3、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再聽錄音朗讀,指導朗讀技巧。(要求語速緩慢,讀出抑揚頓挫)
四、分組討論要求2的問題、指名回答板書:
時間:傍望—夜晚(深秋)
地點:江邊
景物:太陽、江水、露珠、月亮。
五、學習前兩句詩,出示投影片(夕陽西下的江上景色)指導看圖。
“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
1、問:一道殘陽指的是什么時候的太陽?“鋪”是什么意思?太陽照在什么地方?
指名翻譯:夕陽斜照在江面上。(江面出現了什么樣的景色?)
“瑟”是什么意思?(碧綠色)
譯:江水一半呈碧綠色,一半呈紅色。
2、小結:通過學習前兩句詩,我們知道了前兩句詩主要寫傍晚時分,夕陽斜照在江面上是什么樣的景色,現在請同學們閉上眼睛,我們一起欣賞和想象當時那美麗的意境。
師述:夕陽漸漸地落下去,晚霞映紅了天空,夕陽的余輝灑在了寬闊的'江面上,忽然間,江水似乎分成兩半,這一半是碧綠碧綠的,那一半是鮮紅鮮紅的,微風輕輕地拂過江面,江水泛起了粼粼波紋,像一顆顆閃光的寶石,又像空中閃爍的繁星。啊!多么迷人的傍晚景色。
同學們,你們覺得這景色美不美?這樣的景色會讓詩人怎樣?用一個詞語形容:“陶醉,戀戀不舍,流連忘返”。
六、學習后兩句(出示投影片:夜晚月光下的江邊景色):“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九月初三夜是在什么季節的夜晚?“可憐”是什么意思?
1、指名譯:“深秋的夜晚是多么可愛啊!”
2、問:“深秋的夜晚可愛在什么地方呢?”(請看第四句)
“似”是什么意思?“露”和“月”各指什么?
它們各“像”什么?
指名翻譯:露水像珍珠一樣晶瑩光亮,月亮像一把彎弓懸掛在空中。
3、指名將后兩句詩的意思連起來說一說。
4、閉上眼睛欣賞體會后兩句詩的美麗意境。
師述:不知不覺,夜幕降臨了,白居易還立在江邊久久不愿離去,秋風拂面,他感到特別地涼爽和舒服,一會兒看看草地,一會兒望望天空,啊,那美麗的小草上掛滿了露珠,在柔和的月光映照下像一串串晶瑩剔透的珍珠,夜空中那一彎新月就像一張精致的弓,他不禁脫口贊嘆道:“這深秋的夜晚是多么迷人,多么可愛啊!”
七、這首詩是以寫“景”為主的詩句,想想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表達了作者熱愛自然美景,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以及作者對暮江美景的喜愛之情)
八、小聲讀背,然后默寫、翻譯。
九、總結:這首詩向我們勾畫了夕陽西下的傍晚江上美景,同時也描述了深秋夜晚月光下的江邊迷人的景色,把我們帶到了一個美好迷人的景色,讓我們再一次閉上眼睛回味詩中美麗的意境。(聽配樂朗誦)
十、作業 :根據這首詩的翻譯和老師提供的內容,同學們再展開豐富合理的想象,把《暮江吟》改寫成一篇記敘文。
《暮江吟》一課二式 篇7
史桂華 郭錫洋
一、導入 激趣。
復習以前學過的描寫景色的詩,采用“古詩接龍”的方法進行。
二、師配樂朗誦《暮江吟》。
生觀看圖畫。
三、初讀課文。
師:這首古詩意境很美,同學們,你們覺得美在哪兒呢?試著讀一讀。
1.學生練讀,讀通。
2.指名讀,集體訂正。
3.討論,你覺得這首詩美在哪兒?
四、看圖,播放音樂《古事曲》,邊聽邊看邊讀邊理解。
1.出示圖,說一說,畫了些什么景物?這些景物怎么樣?用自己的話說說看。(同桌練說)
2.出示前兩句。
①要求邊聽音樂邊看圖畫邊輕聲讀這兩句,仔細體會。
②結合圖,指名說一說這兩句的意思。
③評一評。
④再仔細讀一讀,你不理解哪個詞或你認為哪個字、詞用得好,為什么?(“鋪”與“射”“照”相比較)
⑤這么美的詩句,如果我們用文章寫下來,給它定一個什么題目呢?作者是怎么定的?
⑥理解“暮江吟”。
3.學習三、四句。
①讀后兩句,說一說不理好的詞語,師相機指導理解“可憐”。
②這兩句是什么意思?討論設疑:
A.像珍珠一樣(晶瑩、發亮),夜晚天黑怎么發亮?
B.許多人都喜歡寫“月亮像個大圓盤”。如果白居易寫“露似珍珠月似盤”你覺得怎樣?為什么?
③歸納總結;作者抓住事物的特征,連用兩個比喻,貼切地寫出了江邊美麗的月夜景色。傍晚( ),夜晚( ),天上( ),地上( )。
④用彩色筆畫一畫這美麗的月夜。
五、再讀古詩,加深理解。
1.你們說這首詩美嗎?該怎么讀呢?
2.配樂朗誦《暮江吟》。
3.指名朗誦。
六、練筆。
1.導入 :這美麗的景色,大家想不想親自欣賞一番?
2.出示提示語:
①傍晚,微風漸停,我漫步江邊( )。
②迷人的景色把我吸引住了( )。
③啊!( )。
3.練寫。
4.指名讀一讀,評一評。
七、總結。
《暮江吟》一課二式 篇8
教學目標:
1.學習本課生字詞,感情地朗讀并背誦三首古詩。
2.利用課文中的插圖和注釋閱讀古詩,理解詩句的意思。
3.運用學習古詩的辦法,理解詩意,體會詩中所蘊含的哲理,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景象。
教學詩歌時,教師可以采用以讀代講的方法,通過誦讀指導,讓學生準確地感知詩歌所描繪的景象,并把握詩歌的情感,讓學生進一步豐富對詩歌內涵的理解。
第一首詩
一、談話導入,激發興趣
1.請同學們把自己喜歡的古詩背誦給大家聽一聽。
2.揭題:首先我們來學習《暮江吟》這首詩歌,看看詩人給我們展現了什么樣的景色,帶給我們怎樣的情感。
3.思考:
題目中的“吟”是什么意思?
(“吟”是古代詩歌體裁的一種。)
“暮”又是指的什么時候呢?
(“暮”指的是傍晚)
題目的意思為:黃昏時分在江邊所做的詩。
二、初讀古詩
1.教師范讀,學生聆聽,注意詩的節奏與停頓。(按233的節奏讀)
2.學生自主識字。
3.詩人為什么傍晚會站在江邊吟詩?是什么樣的景色吸引了他?讓我們一起再讀一遍這首古詩。
三、熟讀古詩
一道殘陽鋪水中。
1.“鋪”字能不能換成“映”?
(不能。“鋪”字表明了“殘陽”已經接近地平線,幾乎是貼著地面照射過來的,就像鋪在江面上很形象。)
2.“一道殘陽”指的是什么時候的太陽呢?
(夕陽)
3.詩的前兩句寫的是傍晚時候的景象,后兩句寫的是夜晚時候的景象。
4.欣賞“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1)請你試著描繪一下詩中夜晚的景色。
(2)此時此刻詩人的心情是怎樣的?
引導學生理解“可憐”的意思——可愛
第二首詩
一、視頻導入
1.播放廬山景色的視頻,讓學生觀察并說一說,自己都看到了哪些景色,這些景色又有什么特點?
2.簡介廬山,揭示課題。
3.板書課題。
二、自讀古詩
1.學生自主閱讀古詩,并借助拼音自學生字。
2.注意讀準字音,讀古詩時要讀的有節奏。
三、理解古詩
1.交流討論:說一說你最喜歡哪句詩?
學生自由交流
2.想一想,作者從遠近高低等不同的角度觀察了廬山,所看到的景色都不一樣,請你想一下作者從不同的角度都看到了廬山怎樣的景色?
3.作者身處廬山之中,為什么看不清廬山的真面目?
(因為詩人站在廬山之中,視野受到限制,只能看到廬山的局部,不能看到廬山的全貌。)
4.你覺得生活中我們應該怎樣看待人和事?
(看問題要全面 避免主觀片面。)
第三首詩
一、欣賞圖片,導入新課
1.出示梅花的圖片,引出課題。
2.板書課題
二、融入詩中,體會詩意
1.學生自主朗讀詩歌,初步體會每句詩的意思。
2.梅和雪在爭什么?
為什么比不出高低?
揭示: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3.引導學生著重理解第三、四句詩的意思,明白本詩所說明的道理——取長補短。
《暮江吟》一課二式 篇9
學習目標:
養學生多角度有創意的閱讀。
1、理解古詩優美的語言,了解唐詩是我國文學的瑰寶,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2.理解“鋪、瑟瑟、可憐、似”等詞語在詩中的意思,理解每句詩的意思,體會作者在詩中表達的思想感情,能正確回答課后問題。
3、在課堂教學中,創設情境,加強學生與文本的對話,提升學生對文本的情感、意境、潛詞造句的體驗,有感情的背誦古詩,默寫《暮江吟》。
4、引導學生由書本走向生活,通過廣闊的生活空間、網絡空間去獲取資料。培養學生多角度的理解詩詞。
學習重點:
學習古詩體會詩中的名句“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指導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用語言或者圖畫描繪詩句概括的景物,體會其中的詩味。
教學難點
有感情地朗讀古詩,正確理解重點詞句的意思,指導學生聯系生活經驗展開合理想象,引導學生在頭腦中把語言文字轉化成畫面,讀中感悟,體會作者看到奇麗景色的愉快心情。
教學準備:
學生準備:
1、搜集描寫夕陽的詩詞;
2、溫習《夕照》;
3、準備水彩筆
教師準備:
1、描寫夕陽的一些詩詞、文;
2、欣賞的《暮江吟》教學課件;
3、自譜的樂曲一首《暮江吟》(歌曲附后)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課前活動,談話入課
1、今天來給同學們上課,心理上免有點惶恐。不知道同學與一個陌生的老師第一次上課是什么樣的心情呢?激動?忐忑?還是像老師一樣的惶恐?能不能給佘老師一點信心和鼓勵呢?
2、哪同學跟老師一起做。
(1)用手按住自己的胸口,在大聲的對自己說:“我能行!我最好!”
(2)同學倆倆用手搭在彼此的肩膀上,對對方說:“你能行!你最好!”
(3)閉上眼睛,在心理用肯定的`語氣對自己說“我能行!我一定行!”
3、怎么樣?這會是不是信心十足了?我們來做個詩詞接龍的游戲,就是老師說上句,你能接出下句詩。
(1)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2)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
(3)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4、看來老師是難不倒你們了,哪位同學來出出題呢?
5、“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賦得古原草送別》這首詩的作者是誰?
6、對!白居易是唐朝著名的大詩人,他的一生為后人留下三千多首詩。他的詩內容充實,語言通俗,大多反映現實生活,反映人民疾苦。我們常常說“如詩如畫”,一首詩就是一幅畫。今天我們要學習白居易的另一首山水風景詩———《暮江吟》(板書)
二、聽詩。想象畫面,初步感受詩詞
1、請同學們輕輕地閉上眼睛,有心去欣賞這首詩。你會看到怎樣的一幅畫面呢?
2、再來一遍,用心去感受哦!
3、誰能告訴老師,你看到了什么?
三、讀詩。初讀課文,從語言文字中去感受畫面。
1、自由讀詩。注意用筆圈畫出描寫景物的詞,進一步的感受畫面。
《暮江吟》一課二式 篇10
之三
聶學敏
一、板書并解釋詩題
解題是學習這首詩的一把鑰匙。板書詩題后,提問:“暮”是什么意思?“暮”和“江”在這兒各交待了什么?“吟”當吟唱講。從題目中我們就知道詩人吟唱傍晚江上的景色。通過解題使學生對詩的內容有個大概了解,為學詩奠定基礎。
二、運用配樂朗誦方法范讀全詩
先放一段古笙樂曲,再配樂朗誦全詩,把學生帶入詩的意境,調動學生的情感。
三、運用工具書自學古詩
預習,是本節課的重要環節。出示寫明自學要求的小黑板,讓學生按要求自學《暮江吟》。
1.默讀《暮江吟》。
2.把不懂的字詞劃出來,并提出不懂的問題。
3.《暮江吟》寫的是什么時候的景色?景色是什么樣的?
四、運用多種方法幫助學生理解詩意
1.精心設計課堂提問,啟發學生思維,幫助學生掌握重點,突破難點。根據詩句中一些難于掌握的關鍵字、詞,設計一些問題:“殘”是什么意思?殘陽的形狀和顏色是怎么樣的?“鋪”在詩中是什么意思?聯系詩句判斷“瑟瑟”和“可憐”兩個詞在詞典中應取哪種解釋?詩人描寫了什么景物,景物有什么特點?夜幕降臨了,詩人看到的夜景是什么樣子?要求學生了解詩人是怎樣抓住景物的色與形進行描述的。
2.師生依詩作畫,加深學生對詩中所寫景物的方位和詩意的理解。依詩作畫,既能檢查學生對詩意理解的情況,又活躍了課堂氣氛,還把美育和語文課結合在一起了。
3.指導學生表情朗讀,體會詩的感情色彩。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多讀是理解詩意的關鍵。讀的方式有個別讀、齊讀、配樂讀等等,并要求學生讀出感情。如“一道殘陽鋪水中”,要求學生讀得平緩、輕柔;“半江瑟瑟半江紅”,要讀出驚嘆的感情來;“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則要讀出贊美的情感。
4.運用根據詩意自制的彩色幻燈的投影,來加深學生對詩的美感,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之感。
五、總結概括詩的主題思想和寫作技巧
1.《暮江吟》抒發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2.《暮江吟》描繪了深秋從傍晚到夜晚江上的景色,詩人描寫景物的著重點相同嗎?
六、課堂鞏固練習
讓學生根據詩的意思和彩色圖片,將詩改寫成一篇寫景短文。這比老師在黑板上抄一句詩意,學生再寫一句要強,既發展了學生的思維,又進行了寫作訓練。
《暮江吟》一課二式 篇11
教學要求:
了解古詩所描寫的景色,從中感受自然美景,領悟詩情.
能夠有感情地讀詩,理解詩句的意思,聯想其意境.
掌握詩歌抓住景物特點,運用形象比喻的寫法,學到一些學古詩的方法.
教學重點:
以小組合作方法,自學了解詩歌意思,意境,朗讀提高詩歌品味力,培養學詩,作詩興趣.
教學難點:
對"瑟"字的字型的糾錯與提醒.引導小組合作學習,交流,聯想意境.
教學手段:
課件
教學方法:
小組合作
教學過程:
詩歌賽背,導入主題
出示"古詩",激qing介紹中國"古詩":
中國有句俗語,叫做"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古往今來,多少往事不再,可謂"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然而,"古詩",作為中國文化的一朵奇葩,千百年來,是人們吟誦不朽的話題.多少文人騷客借景抒情,借物言志,激qing豪邁在短短的詩句中體現得淋漓盡致.讓我們循著古人留下的文字,走進他們……
(相應出示古詩句)
小隊賽詩會.
出示:十秒中內,你們小隊能背出多少首古詩
出示:白居易
(!),看到這個名字,你會想到什么
(2),朗讀相應的古詩.(草,白居易簡介,江南好)
交代今天學習的詩《暮江吟》.
,釋題.
,出示全詩,自由朗讀,說說自己的感覺.
小組合作學習古詩.
要求:
(1),讀準字詞音,劃記易錯字.
(2),結合注釋理解字詞.
(3),連起來說說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表達的感情.
(4),想象詩句的意境,有感情地朗讀.
指名上臺講詩.(組內可以補充,結合出示課件)
講詩時引導學習:
(1),本首詩中最值得注意的易錯字是哪個
(2),哪些詞用得好 為什么 (體會"鋪,可憐,露似,月似"等詞;擴展聯想:說說你想到了怎樣的意境 )
朗讀悟情.
(1),交流:怎樣才能讀好一首詩——抑揚頓挫,輕重快慢的注意.
(2),小組合作讀詩練習,互評.
(3),小組讀詩對抗賽.
(4),抽背詩.
我們學寫詩.
小組合作模仿本詩寫一首寫景詩.
評議1—2首詩.
讀學生自創詩.
總結全文.
1,通過本課學習,你對學習詩歌,了解了那些方法
2,你覺得這節課學習中,你最感興趣的環節是什么
板書設計:
暮 江 吟
殘陽 月
瑟瑟
江 可憐
夜
景情融合 美的享受
《暮江吟》一課二式 篇12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①學習《暮江吟》,學會本詩生字。
②理解重點詞語和詩句的意思,了解此詩所描寫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讀。
2,能力目標:
①通過反復朗讀,感受自然美和語言美。
②能背誦,默寫全詩。
3,情感目標:
通過學習此詩,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大好山河的情感。
教學重點
培養學生聯想與想象的能力。
教學難點
理解景物描寫與表情達意的關系。
教學準備
學生準備:復習學過的古詩,預習本課,了解詩人
教師準備:
課件,詩簽
[教 法]
①誦讀法——反復朗讀,把握語言特色。
②提問法——逐步引導,逐漸深入。
③點撥法——展開聯想,拓展思路。
[學 法] 自主,合作,探究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流程
(課前)導入激趣(看圖猜,背古詩)
一,感受美,進入美的環境
1,解題。
師問:詩題交代了些什么
生答:交代了時間(暮——傍晚),地點(江邊)
2,簡介作者及寫作背景。
3,感知詩文,欣賞試吟。
①指名讀。
②檢查對三個生字"瑟,殘,吟"的認讀情況。
③生教讀。
二,賞析美,展示美的畫面
(一)介紹"挑戰賽"規則。
(二)第一關:"看美景,說其意"
1,在觀察討論中領悟一番詩中有哪些景物 你認為什么景物最美 為什么 (教師適時點撥)
2,匯報交流。
第二關:"找字詞,解其意"
1,請同學們把重點的字詞和不理解字詞找出來,同桌或上下位解決,不能解決再提出。
(1)小組領讀
(2)哪位同學愿意跟大家說說自己讀懂了哪個字或哪一句 (分組交流)
(3)解答疑問。
3,再讀,領悟詩意
4,抓住重點字詞"可憐"等進行小結
5,生想象畫面,復述詩意:傍晚( )
夜晚( )
天上( )
地上( )
三,誦讀美,想象美的意境
第三關:"悟情感,讀其意"
欣賞古詩重要的是進入詩的意境,感悟詩人感情,此時此刻,如果你就是白居易,誰來吟吟這首詩。
1,師吟生想象畫面。(配樂)
2,生挑戰:表演吟誦
3,全班背誦
4,師結合板書小結
四,創作美,獲得美的延伸
第四關:"寫美景,創其意"
1,小練筆(課后任選一題完成):(1)見課件 (2)見詩簽
2,教師總結。
3,布置作業。
(1)完成課后作業。
(2)默寫全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