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兩則》教學設計(人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通用14篇)
《寓言兩則》教學設計(人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 篇1
【學習目標】
1、會認5個生字,學寫12個生字。正確讀寫“寓言、亡羊補牢”等詞語。
2、朗讀課文,能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兩則寓言故事。
3、了解故事內(nèi)容,結合生活實際體會故事蘊涵的道理。
【教學重點】朗讀課文,在感受寓言揭示的形象、了解寓言主要內(nèi)容的基礎上,體會寓意。
【教學時間】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說成語,引入新課
1、說說你們知道的成語。
2、導語:
在我國源遠流長的民族文化中,成語是一顆璀璨奪目的珍珠。在日常生活的交流中,人們習慣用成語來表達意思,準確、生動、簡潔。知道嗎?許多成語都蘊涵著一個動人的故事。今天,我們來學習兩個成語故事。讀完故事,相信你會對成語有更深的了解。
二、熟字新解,引導板書
1、板書“亡、牢”:
你能說說你知道的關于亡和牢的詞嗎?通過這些詞,你知道它們通常表示什么意思?
2、板書“羊、補”:
在亡羊補牢中,“亡、牢”又是什么意思呢?認真讀書,一定會找到答案的。
三、初讀課文
1、自讀課文,讀正確流利。認讀生字。
2、思考“亡、牢”的意思,并在課文中找依據(jù)。
四、檢查自讀效果,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1、指名讀課文。注意生字的讀音。
2、出示生字,認讀生字。提示多音字“圈”
3、匯報“亡、牢”的意思。可爭論,可查字典。
4、相機指名讀課文,師生評議,進一步理解內(nèi)容。
⑴ 第二段,要讀出勸說的語氣。
⑵ 第三段,要讀出養(yǎng)羊人著急、泄氣的心情。
⑶ 最后一段,要讀出醒悟、積極補救的心理和做法。
五、練習講述這個故事
六、交流體會,明了寓意
1、四人合作交流:
你從故事中明白了什么?
2、全班交流。
七、總結
《亡羊補牢》這個寓言故事,情節(jié)簡單。它使我們明白了,做錯了事或出了問題,及時改正或補救,還不晚。所以人們常說:“亡羊補牢,為未晚也!”
八、學習生字,鞏固練習
1、認讀生字。
2、指導寫字。
3、比一比,組成詞語:
悔( ) 叼( ) 屈( ) 窿( )
梅( ) 叨( ) 窟( ) 隆( )
第二課時
一、故事導入,激發(fā)興趣
戰(zhàn)國時期,魏王曾想進攻趙國。魏過的賢人季梁十分著急,就匆匆地去見魏王。為了開導魏王,他給魏王講了一個故事。你相知道是什么故事嗎?魏王最終會不會打趙國呢?請你讀課文。
二、自讀自悟
1、把課文讀正確流利。認讀生字“纏”。
2、想想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3、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問題。
三、匯報交流,指導朗讀課文
1、檢查讀文和認讀生字。
2、交流課文內(nèi)容及不理解的地方。理解“南轅北轍、盤纏”兩個詞。
3、練習朗讀課文,講述故事。
四、創(chuàng)設情景,練習口語交際
1、面對那個人走遠的影子,他的朋友會說什么?
2、你相對哪個楚國人說什么?
3、回到課文開始的故事,楚王會不會打趙國呢?為什么?
五、總結
《南轅北轍》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做任何事,要是選錯了方向,無論怎么努力,也是達不到目的的!
六、寫字練習
1、抄寫生字。
2、難點提示:
“纏”右邊不要寫成“厘”。
3、抄寫詞語。
七、拓展活動
搜集寓言故事,準備參加語文活動:講寓言故事。
《寓言兩則》教學設計(人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 篇2
學習目標
1.會認“寓”等10個生字,會寫“守”等9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用自己的話講這兩個寓言故事。
3.能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理解寓意,從中受到啟發(fā)和教育。
課前準備
1.多媒體教學軟件:《寓言兩則》全篇演示、農(nóng)夫拔禾苗的過程。
2.生字、生詞卡片。
3.從課外查找有關寓言的知識,收集其他寓言故事。
第 一 課 時
(學習《揠苗助長》)
揭示課題,弄清題意
出示課題“寓言兩則”,由學生根據(jù)查找的資料來解釋課題。(“寓言”是用故事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或教訓,“寓”是“寄托”的意思,“則”的意思就是“篇”)
教學《揠苗助長》
1.播放課件理解課題、了解故事。
a.學生講解題意:“揠”是拔的意思,“助”是幫助,“長”是生長。
b.按照“理解題意→了解故事→理解內(nèi)容→認識道理”的順序來進行學習。
c.播放課件,要求學生說一說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2.學習生字。
a.范讀課文,聽準生字字音。
b.借助拼音,自讀課文。
◆自讀課文,畫出不認識的字,借助拼音讀正確。
◆同桌互相聽讀課文,讀準字音,老師注意指導讀錯的字。
◆同桌之間認讀生字,交流記字方法。
c.鞏固生字。
◆讀生字卡片。(齊讀、指讀、開火車讀)
◆小組內(nèi)輪流讀課文,在朗讀中鞏固生字。老師巡視,發(fā)現(xiàn)錯誤及時糾正。
3.感悟課文,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出示四個問題:
a.種田人看到禾苗幾乎沒長高時,他的心情怎樣?將描寫他心情的詞句畫出來。你能理解他的心情嗎?
◆隨機理解重點詞語:巴望、焦急。
◆出示重點句子,體會種田人的心情:“禾苗好像一點兒也沒有長高。他在田邊焦急地轉來轉去”。
◆有感情地朗讀重點詞句,要讀出種田人的焦急心情。
b.種田人在這種情況下是怎么做的?怎么說的?結果怎樣?
◆用軟件演示種田人拔苗的過程,朗讀第2自然段,要讀出那個人賣力拔苗的情景。
◆讀第3、4自然段,體會種田人回家后得意的心情,以及后來知道禾苗都死了,十分失望的心理。
c.這則寓言給你怎樣的啟示?請結合生活實際談一談。
d.我們已經(jīng)知道種田人的愿望是好的。如果你是種田人的鄰居或親屬,你怎樣幫助他實現(xiàn)自己的愿望?
4.誦讀全文,復述課文。
第 二 課 時
(學習《守株待兔》)
激趣導入,揭示課題
1.談話導入,交代教學目標。
同學們,你們喜歡聽寓言故事嗎?每個寓言都是通過有趣的故事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今天,老師和大家一起來學習寓言兩則的第二則寓言《守株待兔》。通過學習課文,理解寓意,學會生字。
2.創(chuàng)設情境,播放多媒體動畫《守株待兔》,激發(fā)學習興趣。
現(xiàn)在老師先請大家欣賞《守株待兔》這個有趣的寓言故事。大家邊看邊想:守株待兔是什么意思?
3.揭示課題,釋題。
a.揭示課題,正音。
b.釋題:問:“株”是什么意思?守株呢?待兔又是什么意思?守株待兔是什么意思?
4.學生自由讀課文,老師提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標出段落序號。
學習課文,理解寓意
1.學習第1、2自然段。
a.自由讀課文,想一想那個人為什么會守在樹樁旁邊等待兔子呢。
b.默讀課文,說說那個種田人是怎樣得到這只野兔的。找出課文中的有關句子讀給大家聽。(板書:撿到兔子)
c.出示生字“竄”“撞”,理解意思。(竄—亂跑;撞—碰)
d.他撿到野兔后,心里是怎么想的?
◆投影出示句子(要是每天……多好啊),齊讀。
◆他這樣想可能嗎?對不對?為什么?
◆學生交流自己對問題的理解。
◆指導有感情地讀句子,指名讀、齊讀第1、2自然段。
2.學習第自然3段。
a.自由讀課文,說說這個人后來是怎樣做的,結果怎樣。
板書:整天坐守莊稼全完了
b.齊讀第3自然段。
3.理解寓意。
a.他這樣做對不對?錯在哪里?學生討論、交流。
b.學了這篇課文,你懂得了什么?學生討論、交流。
c.老師總結寓意。(注意語言要淺顯易懂)
d.在我們平時生活中,有沒有這種現(xiàn)象呢?舉例說說。
e.老師總結:世界上沒有不勞而獲的事情,對于偶然得到的東西,我們不應該抱有僥幸的心理,只有踏踏實實地做事,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才會取得收獲。
f.齊讀課文。
課堂練習
1.認讀生字,交流記字方法。
2.出示要求寫的9個字,學生自己分析字形,提出書寫應注意什么問題。
3.指導寫字。
4.完成課后練習“讀讀想想”。
拓展活動
把本課的故事講給家長聽,再請他們講一個寓言故事。
《寓言兩則》教學設計(人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 篇3
【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qū)鐘公廟中心小學 王 嫣】
〖在親歷中感受“生成”〗
在執(zhí)教《寓言二則》時,我講到《南轅北轍》的寓意,同學們讀著揭示寓意的最后一段話,紛紛說:“他的馬越好,車夫的本領越大,盤纏帶得越多,他就越到達不了目的地。說明他的行動和目的相反,永遠也達不到目的。”學生回答得頭頭是道,我也正準備鳴金收兵。這時,一直都很調(diào)皮的小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手舞足蹈地說:“他肯定可以到的,因為地球是圓的。肯定可以到的!”同學們聽了,先是一愣,接著,有的把目光轉向了我,有的已輕聲議論開了:“對啊,地球是圓的啊!”“可是如果繞地球一周的話,那該多麻煩啊!”“我覺得他到不了。”于是,我便讓同學們再度讀課文,然后辯一辯:這個人到底能不能到達楚國;《南轅北轍》的寓意究竟是什么。在后來的課堂上出現(xiàn)了我意想不到的精彩討論:有的說:“他是不能到的,因為即使地球是圓的,光憑一輛馬車,繞地球一周是很難想象的。”有的說:“可能他到楚國本來就是為了游歷整個世界呢!他要的是過程。”還有的說:“古代寓言告訴古代人該怎么做不該怎么做。對于我們現(xiàn)代人來說,它的寓意發(fā)生了變化。《南轅北轍》在今天可以理解為舍近求遠。”學生一個個變得能說會道,他們據(jù)理分析,句句都那么精彩。我順水推舟讓學生以現(xiàn)代人的觀念,改寫《南轅北轍》,學生們興致很高,當堂寫出了極富創(chuàng)意的《南轅北轍當代篇》。
學生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他們帶著自己的經(jīng)驗、知識、思考、靈感、興致參與課堂教學,當發(fā)現(xiàn)與文本的對話中、與同學的交流中有自己不能理解或者無法接受的看法時,便表達了出來,與同學老師交流。從而,課堂教學便呈現(xiàn)出豐富性、復雜性和多變性。對于《南轅北轍》這則寓言,在“地球是圓的”的理論得到充分證實以后,它的寓意確實已經(jīng)悄悄地發(fā)生了變化。當課堂充分開放,充分接納學生對時代發(fā)展的不同認識時,課堂教學便具有了極大的生成空間。
都是嚴格惹的“禍”
也許是平日里對所執(zhí)教的學生要求太嚴格習慣罷了,有時學生在課堂上提出的問題真的是讓我“傷透了心”啊!
前些日子,我興致勃勃地教學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三年級語文下冊的寓言兩則之《南轅北轍》時,按照課前撰寫的教學設計進行教學,我有感情地朗讀完課文之后,還有五六分鐘的時間,我就讓學生用質(zhì)疑的方式鞏固所學的課文內(nèi)容。他們舉出稚嫩的小手提出的質(zhì)疑都讓我給“各個擊破”了,突然,一個平時里從來沒有舉過手提問題的“小不點”怯生生地舉手了。
“老師,我這里還有一個地方不明白?”此時,教室里立刻鴉雀無聲了。
“哪里呀?請你慢慢地講。”我繼續(xù)引導著。
“你平時不都是跟我們這樣說,問話問完了之后用的是問號,而這課里有一句話怎么用了嘆號了呢?”他的話語間明顯有些吞吞吐吐,接著他讀了那句話──“他的朋友看見了,叫住他問:‘你上哪兒去呀!’”讀這句話時,在句末他用了上上揚的語調(diào)。面對這突如其來的問題,我懵懂了……
“是啊,我怎么沒留心呢?明明還用了一個問字呢?”班上一個成績較好的學習生也表示了懷疑。學生們在教室議論紛紛。我想:這下完了,如何收場啊?都怪備課時太粗心了呀,沒有注意到這個細節(jié)。我一時解決不了這個問題,但總不能敷衍了事吧!更不能在學生面前喪失已經(jīng)樹立的形象吧!我靈機一動,本著“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態(tài)度,于是我順勢利導,“這個問題提得很好”,我給予充分的肯定,“老師也不知道這是為什么呀!但是,老師和你們一起采用分小組合作的方式共同來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好不好?”“好。”全班三十幾個學生異口同聲地回答。對于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我班的學生可喜歡了。就這樣,小組協(xié)作解決問題的行動開始了……你一言,我一語,我也投身參與了其中的一個小組。看著他們能夠在知識的海洋中探究,我深感自慚,“連學生的問題都解決不了”。
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學生們終于不約而同地找到了問題的答案。我還是請剛才提出問題的那個“小不點”來講講他個人是如何解決剛才他提出來的質(zhì)疑。
“老師,我們小組通過討論,最后決定每個同學都用字典公公來幫忙。”可能由于是第一次發(fā)言,他的臉有些發(fā)紅,過了幾秒鐘,他又繼續(xù)補充道:“我們翻到字典后的面,有標點符號的用法,我對照里面的用法,認為這是一句語氣很強烈的的句子,所以在句子的最后用了嘆號。”
頓時,教室里一片歡騰,其它同學都紛紛表示贊同他的說法。一時間,其它同學都向他投去敬佩的目光,小小的手掌在教室里整整齊齊地拍了三下,向他表示祝賀。
這節(jié)課原定的教學任務雖然只有課堂小結這一部分沒有如期完成,但是當我想起“小不點”今天勇于質(zhì)疑且自己能夠解決疑難的表現(xiàn);看到學生們協(xié)作學習時的樂趣;看到學生們能夠通過字典這一有力的工具主動獲取知識,找到對他們有用的東西,我知足了。
是啊,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會有遇到困難的時候,假若是在課堂上遇到困難,用豐富的知識靈活地處理顯得是多么重要呀!正如:要給學生注入一滴水,自己必須先得有一桶水。
《寓言兩則》教學設計(人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 篇4
沈亦芳
一、 教材分析
1. 本課的兩則寓言,是兩個成語故事。每則寓言的題目,各是一條成語。《南轅北轍》選自《戰(zhàn)國策·魏策四》。這則寓言按內(nèi)容可分兩層。第1層是故事部分。那個要到楚國去的人,明明知道楚國在南邊,他卻坐著馬車往北“飛跑”,說明他的行動和目的相反。當朋友提醒他的時候,他卻邊說了3個“沒關系”,表明那個人極不虛心。自恃有3個優(yōu)越條件,忽視“方向”這個根本問題。第2層是作者的議論。“楚國在南邊,他硬要往北跑。”“硬要”一詞,點出了那個人不顧客觀實際,堅持錯誤。“誰者知道”,表明事情很清楚,人人皆知,無可懷疑。“越……越……越……也就越……”前面3個是條件,后面是必然產(chǎn)生的結果。整個方向錯了,好的條件也就會轉化為不利因素,條件越好,離他要達到的目標楚國會越遠。
2. 《濫竽充數(shù)》選自《韓非子·內(nèi)儲說上》,講的是戰(zhàn)國時候,齊宣王用300人吹竽,南郭先生不會吹,混在中間充數(shù)。“鼓著腮幫捂著竽眼兒”寫出南郭先生裝腔作勢的樣子。人們常常用這個寓言故事比喻沒有真才實學而混在行家里面湊數(shù),或不好的東西混的好的里面湊數(shù),有時也用來表示自謙。
二、 教學目標
1. 初步學會抓住人物言行概括人物特點的閱讀方法。
2. 理解兩則寓言的寓意。
3. 會復述《濫竽充數(shù)》
三、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了解什么是寓言;初步掌握學習寓言的基本方法是先讀懂故事,然后抓住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特點,從中概括出故事包含的道理。
教學難點 :揭示寓意對小學生來講是有一定難度的,只要求說得對。
四、教學準備
課文錄音,小黑板。
五、教學時間:2課時
第1課時
(一) 教學目標
初步了解“寓言”這種文學樣式的特點,理解第1則寓言。
(二) 教學過程
1. 揭示課題,理解“寓言”。
“寓”是“寄托、隱含”的意思。“寓言”是用一個簡短的故事來說明某人道理或某種教訓的文學作品,常帶有諷刺或勸戒的性質(zhì)。學習寓言,先要讀懂故事,尤其要注意故事中人物的言行,然后抓住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特點,從中概括故事中所包含的道理。
2. 出示第1則寓言:南轅北轍
這則寓言選自《戰(zhàn)國策·魏策四》。
“轅”和“轍”各是什么意思?
(轅:車前頭夾牲口的兩種長木。轍:車輪碾過的痕跡。)
“南轅北轍”就是說車頭向南,但車輪向北行。這是怎么回事呢?
3. 自學課文,找出寫人物言行的句子,概括人物特點。
(1)《南轅北轍》寫了人物的幾問幾答?
朋友 坐車人。
上哪兒去? 到楚國去。
怎么不是往北走? 我的馬跑得快。
離楚國不是越遠了嗎? 我的車夫是個好把式!
你哪一天才能到楚國呀? 我?guī)У谋P纏多。
(2)朋友是什么情況下提醒坐車人的?
(3) 坐車人為什么下聽勸告?
(4) 這三個“沒關系”說明什么?從他的四次回答中,可以看出他是個怎樣的人?
(5) 指導朗讀。
4.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么道理?
(1) 齊讀最后一個自然段。
(2) 坐車人錯在哪里?(楚國在南邊,他硬要往北跑。)“硬要”一詞說明什么?(說明哪個人不顧客觀實際,堅持錯誤。)
“誰都知道”表明了什么?(表明事情很清楚,人人皆知,無可懷疑。)
“越……越……越……也就越……”前三個“越”是條件,后一個“也就越”是必然產(chǎn)生的結果。坐車人的恃擁有三個優(yōu)越的條件,卻忽視了應向哪個“方向”跑的最根本的問題。整個方向錯了,好的條件也轉化為不利的因素,條件越好,離他要達到的目標也就越遠。
(3) 這則寓言說明了一個什么首理?
5. 齊讀這則寓言。
第2課時
(一) 教學目標
運用學習寓言的方法,理解第2則寓言。
(二) 教學過程
1. 復習《南轅北轍》
2. 學習《濫竽充數(shù)》
自讀課文,想想:
(1)“充”是什么意思?
(2)齊宣王時,南郭先生為什么“充”得了?齊泯王時,他為什么“充”不下去了?
結合理解“講排場”是什么意思。
(3)從課文中找出寫南郭先生行動的語句,說說他是一個怎樣的人。(每次吹竽,他也鼓著腮幫捂著竽眼兒,裝腔作勢,混在隊里序數(shù)。)
結全理解“裝腔作勢”。
(4) 人們常這個寓言故事比喻沒有真才實學而混在好的東西里面湊數(shù)。有時也用來表示自謙。
3. 說說,學了這則寓言,你懂得了什么?
4. 想想,南郭先生逃回家以后,他會怎么想,怎么做?
5. 作業(yè) :續(xù)寫。
《寓言兩則》教學設計(人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 篇5
【教學目標】
1.領悟本則寓言關于學習的多重啟示,感受寓言指導生活、啟迪智慧的魅力。
2.在不斷發(fā)現(xiàn)寓言多重啟示的過程中,進一步學習質(zhì)疑、想象、對比等閱讀方法和策略,繼續(xù)學習聯(lián)系生活實際領悟文章含義的方法,提高閱讀能力,豐富寓言閱讀的經(jīng)驗。
3.在閱讀中體會寓言語言簡潔準確、生動傳神的特點,積累“聚精會神”“下功夫練眼力”“兩年以后,紀昌的本領練得相當?shù)郊伊拴ぉぁ熬褪怯腥擞冕槾趟难燮ぃ难劬σ膊粫R幌隆钡壬鷦诱Z言,學習分類積累語言的方法。
4.認識“妻、虱”兩個字,會寫“昌、妻、刺”三個字,感受漢字文化的魅力,進一步激發(fā)學習漢字的興趣。
【教學重點】
在不斷發(fā)現(xiàn)寓言多重啟示的過程中,進一步學習質(zhì)疑、想象、對比等閱讀方法和策略,繼續(xù)學習聯(lián)系生活實際領悟文章含義的方法,提高閱讀能力,豐富閱讀寓言的經(jīng)驗,積累和發(fā)展語言。
【教學難點】
領悟本則寓言關于學習的多重啟示,感受寓言指導生活、啟迪智慧的魅力。
【教學準備】
學生
準備紅、藍兩支筆。
教師
多媒體課件。
【教學流程】
(一)揭示課題,導入新課
以每一則寓言都會給我們以啟迪這一原有認知為基礎,引導學生預測本則寓言帶給我們的啟示。
【設計意圖】
引導學生產(chǎn)生閱讀期待,激發(fā)閱讀興趣,帶著明確的目標展開探究性閱讀。
(二)初讀課文,分享啟示
1.學生默讀課文,批注。
2.全班交流分享閱讀啟示。
預設:學生通過初讀可能會感受到“學習要勤奮刻苦才能成功”“學習要堅持不懈才能成功”“學習中不能驕傲自滿”等啟示。
3.教師伺機引導學生爭論,這則寓言到底帶給我們什么啟示。
【設計意圖】
引發(fā)學生的認知沖突,進而讓學生認識到,今天閱讀的這則寓言與以往不同,它會帶給我們多方面的人生啟迪,以此引發(fā)學生進一步探究、研讀的動力。
(三)再讀課文,探尋寓言的多重寓意
1.學生再次默讀課文,批注。
2.學生交流發(fā)現(xiàn),教師相機引導,豐富學生的閱讀策略和閱讀經(jīng)驗。
教師引導預測
(1)引導學生關注文中“飛衛(wèi)是一名射箭能手”這樣的語言,發(fā)現(xiàn)“要想成功得有名師指導”這一啟示。
預設:學生如果遇到困難,教師引導學生關注文章關鍵語句,從而豐富對寓意的理解,滲透閱讀方法的學習。
(2)引導學生關注飛衛(wèi)的語言,發(fā)現(xiàn)“想成功練就一項本領,先要打下扎實的基礎”這一啟示。
預設:學生如果遇到困難,教師引導學生采用自主質(zhì)疑、討論、釋疑的閱讀方法,豐富對寓意的理解。
(3)通過引導將飛衛(wèi)的教和紀昌的學進行對比閱讀,發(fā)現(xiàn)紀昌的學習智慧,體會要創(chuàng)造性地學習這一啟示。
預設:學生如果遇到困難,教師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紀昌練習的方法并非來自飛衛(wèi)的傳授這一事實,引發(fā)學生的思維。
先扶后放,體現(xiàn)學習能力的遷移。
【設計意圖】
這篇寓言中紀昌成功的因素有很多種,可以從中讀出多種關于學習的啟示,但教學的目的不是讓學生們竭澤而漁式地把這些啟示都揭示出來,而是在每一個啟示的發(fā)現(xiàn)、提煉中豐富學生的閱讀經(jīng)驗,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3.教學小結。
引導學生梳理總結:發(fā)現(xiàn)獲得的啟示都是學習成功的因素。
【設計意圖】
在閱讀寓言的過程中豐富認識,站在一個更高的視角俯瞰全文。關注語言文字,通過想象、聯(lián)想和對比等方式進行閱讀就能豐富思想。
(四)關注表達,積累語言
教師指導:寓言帶給我們豐富的啟示,讓我們感受到它的智慧美;寓言的另外一個特點就是語言精練、傳神,品味文章的語言美,學習和積累本課的語言材料,也是這則寓言學習的重要價值。
屏幕出示語句,指導學生學習分類積累。
【設計意圖】
教會學生歸類積累語言的方法。
(五)認讀生字,書寫漢字
【設計意圖】
通過字理識字,讓學生感受漢字文化。
(六)本課小結,遷移閱讀
推薦學生課下閱讀《扁鵲治病》,產(chǎn)生新的閱讀期待。學生預測會帶給我們哪些方面的啟示,積累哪一類新鮮的語言材料。
《寓言兩則》教學設計(人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 篇6
《寓言兩則》的第一則是《亡羊補牢》,作為成語,這四個字連用,大概是從宋代大詩人陸游的《劍南詩稿·秋興》,詩句“懲羹吹齏豈其非,亡羊補牢理所宜”開始的,再往前找,它在《戰(zhàn)國策·楚策四》的《莊辛謂楚襄王》里,當楚襄王由于不聽莊辛的忠告而被秦軍攻下首都被迫流亡時,又把莊辛給找來時問他:“今事至于此,為之奈何?”時,莊辛說:“臣聞鄙語曰:“見兔而顧犬,未為晚也;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
因而,在課伊始時,可以以這個故事導入,既拓展文本的外延,又激發(fā)學生的興趣:
戰(zhàn)國時代,楚國有一個大臣,名叫莊辛,有一天對楚襄王說:
“你在宮里面的時候,左邊是州侯,右邊是夏侯;出去的時候,鄢陵君和壽陵君又總是隨著你。你和這四個人專門講究奢侈淫樂,不管國家大事,這樣下去國都郢城將會保不住了。(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縣北)”
襄王聽了,很不高興,氣罵道:“你老糊涂了嗎?故意說這些險惡的話惑亂人心嗎?”
莊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說:“我實在感覺事情一定要到這個地步的,不敢故意說楚國有什么不幸。如果你一直寵信這個人,楚國一定要滅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話,請允許我到趙國躲一躲,看事情究竟會怎樣。”
莊辛到趙國才住了五個月,秦國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陽城(今河南息縣西北)。這才覺得莊辛的話不錯,趕緊派人把莊辛找回來,問他有什么辦法;這時候,莊辛就給楚襄王講了一個故事。這個故事就是我們學習的寓言──亡羊補牢。請大家認真去讀一讀,仔細體會一下莊辛這個故事想要告訴楚襄王什么道理。
在讀通課文,解決了字詞后,可以讓概括主要內(nèi)容,并聯(lián)系課文理解課題中的“亡”和“牢”。課文中有現(xiàn)成的詞可解釋:“亡”──丟了,“牢”──羊圈。
接著以“當他第一次丟羊后是怎樣想問題的?”“第二次丟羊后又是怎樣看等這個問題的?”來引導,并利用這些練習的輔助得出寓意:
莊辛想通過《亡羊補牢》這個故事,告訴楚襄王。_________________。
如果一個同學,因為不認真學習而致使學成績下降,老師想給他說說《亡羊補牢》的故事,那老師想告訴那個同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后可以這樣小結:這么看來,不管什么事,只要做錯了或出了問題,都要( )。
所以人們在運用這個成語的時候,常常還這樣說:“亡羊補牢,未為晚也!”
當然,把這個故事復述下來也是本課教學的重點:文后提出的要求是用自己的話講這個故事。作為初始的訓練,教師可以通過大量的示范來讓學生明白這樣才算 “自己的話”
可以先出示課文的一段話(第一段),然后羅列一些講法給學生參考:
1、從前有個養(yǎng)羊人,一天早上,發(fā)現(xiàn)自己的羊少了一只。他查了一下,發(fā)現(xiàn)是羊圈破了一個洞。夜里,狼從這個洞里鉆進來,把羊給叼走了。
2、很早以前有個人,養(yǎng)了幾只羊。有一天,他發(fā)現(xiàn)少了一只羊。原來他的羊圈破了一個窟窿,半夜里狼從這窟窿鉆進來叼走了羊。
3、以前一個人,養(yǎng)了一些羊。一天早上,他在放羊時發(fā)現(xiàn)少了一只。哪里去了呢?原來是他的羊圈不知什么時候破了一個窟窿,被一只狼發(fā)現(xiàn)了。夜里,這狼就從這個洞里鉆過去,把羊叼走了。
第二個故事《南轅北轍》出自《戰(zhàn)國策·魏策四》。
原文是這樣的:魏王欲攻邯鄲。季梁聞之,中道而反,衣焦不申,頭塵不去,往見王曰:“今者臣來,見人于太行,方北面而持其駕,告臣曰:‘我欲之楚。’ 臣曰:‘君之楚,將奚為北面?’曰:‘吾馬良。’臣曰:‘馬雖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雖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 此數(shù)者愈善而離楚愈遠耳。今王動欲成霸王,舉欲信于天下,恃王國之大,兵之精銳,而攻邯鄲,以廣地尊名;王之動愈數(shù),而離王愈遠耳,猶至楚而北行也。”
因而也可以以這個原版故事為導入:
魏王一心想稱霸諸侯,取得天下的信任,于是依仗自己國家強大,軍隊精銳,想去攻打邯鄲,想擴展地盤抬高聲威。正出使別國的季梁聽說后,走到半路趕緊折回來,衣服上的皺折顧不得整理平整,臉上的塵垢也顧不得洗干凈,急急忙忙去見魏王,說了自己路上碰到的一件怪事:這個怪事就是我們接下去要學的《南轅北轍》。
在讀通課文時,也需要釋題。這個釋題最好能制作一張馬車的圖片,這樣就能比較形象地明了轅和轍的意思,這為理解隱含著的“目標和行動”這一意思鋪墊了基礎。
在理解課文時,也可抓住這個人是怎樣想問題的?他朋友呢?你呢?來理解文本,領會寓意。(寓意:做人做事,必須有正確的方向。方向錯了,條件越好,花的力氣越大,離自己所要達到的目標就越遠。)
之后可延伸開去問:季梁說這個故事和這有什么聯(lián)系?這樣既得出寓意,也可深切了解戰(zhàn)國時期的這些辯士高超的表達方式,促進對國學的了解。
不過,這兒提醒一下,課堂上學生也可能提出這樣的問題:因為地球是圓的,所以南轅北轍是能到達目的地的,而且還是環(huán)球旅行呢?
《寓言兩則》教學設計(人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 篇7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用自己的話講述兩則寓言故事。
3、理解寓言內(nèi)容,體會兩則寓言的寓意。
教學重難點:在了解寓言主要內(nèi)容的基礎上,體會寓意。
教學準備:
1、本課課件。
2、布置學生搜集、閱讀寓言故事。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1、談話:同學們都愛看故事聽故事,誰還記得我們以前學過哪些寓言故事?
2、揭題:今天我們再來學習兩個有趣的寓言故事。板書:寓言兩則(指導“寓”的書寫)。我們先來學習第一則寓言故事《亡羊補牢》。
3、說說你對課題的理解。
二、朗讀課文,讀通讀順
1、自由朗讀課文,讀正確讀流利。
2、同桌互讀課文,相互正音。
3、指名朗讀課文,相機檢查字詞的學習情況。
4、這則寓言主要講了一個什么故事?誰能用三言兩語概括?(先四人小組內(nèi)練說,再指名回答。)
三、交流體會,明了寓意
1、小組內(nèi)分角色讀、演課文。
2、組內(nèi)交流:我從這個故事明白了什么?
3、全班交流(引導聯(lián)系學習、生活實際去談感受)。
四、總結學法,自讀自悟
1、我們是怎么讀懂這則寓言的?(引導學生總結寓言的學習方法。)
根據(jù)回答,板書
寓言故事學習法:
(1)朗讀課文,讀通讀順
(2)了解故事內(nèi)容
(3)體會故事寓意
2、根據(jù)學法,自學第二則寓言故事《南轅北轍》。
3、組內(nèi)交流各自的自學所得,提出疑難組內(nèi)探討。
4、匯報交流,釋疑解惑。
第二課時
一、復述故事
1、熟讀課文,同桌互練,用自己的話講述兩個寓言故事。
2、指名上臺復述故事,師生評議。
二、拓展延伸
1、小組成員互相展示各自搜集的寓言故事資料,商討匯報形式,做好匯報準備。
2、小組上臺匯報。
3、評出匯報小組。
三、堂上寫字
1、你覺得哪些字比較難寫?(指導難寫字的書寫)
2、抄寫生字詞。
3、聽寫生字詞。
四、布置作業(yè)
1、把這一課的兩個故事講給家人聽。
2、小練筆:我從某個寓言故事想到的
《寓言兩則》教學設計(人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 篇8
教學要求:
1. 理解課文內(nèi)容,懂得這兩則寓言的寓意。
2. 學會生字,理解“窟窿”“街坊”“后悔”“勸告”等詞語的意思。
3.認識“只要……就”,“如果……就……”這兩種句式。4.能用自己的話將這兩則寓言講出來,并背誦其中的一則。教學重點:理解兩則寓言的寓意。
教學時間: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這則寓言。
2、學會本課生字新詞,注意多音字“圈”的讀音及“窟窿”、“街”等字的字形。
3、理解《亡羊補牢》這則寓言故事的內(nèi)容,懂得做錯了事要即時糾正。教學重點、難點:引導學生在理解故事內(nèi)容的基礎上體會寓意,并能聯(lián)系學習、生活實際,談一談感想。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準備:投影
教學過程:
一、談話激趣揭示課題
1、同學們喜歡聽寓言故事嗎?為什么?
1.過去我們學過哪些寓言?
2.寓言有什么特點?(用一個短小的故事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或諷刺某種人。寓:寄托、包含的意思。言:講道理。)
3.“寓言二則”的“則”是什么意思?(相當于“篇”)
4.今天我們學習《南轅北轍》和《亡羊補牢》兩篇寓言。我們先學習寓言。看老師寫課題:亡羊補牢(指名讀,齊讀)。
二、理解題意
1、“亡羊補牢”是個成語,這個成語中有不理解的字嗎?
2、指名解疑,并說說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
亡:丟失。牢:關牲口的圈,在課文中指羊圈。
3、用一句話完整地說說“亡羊補牢”的意思。
4、看了課題,你想提出什么問題?(為什么丟羊?為什么補羊圈?)
5、再讀課題,從“補牢”這個詞你能猜出丟羊的原因嗎?
三、初讀課文,了解內(nèi)容
1、你的猜想對不對呢?讓我們來讀課文。注意:讀的時候要讀準字音,讀通課文。
2、用自己的話把這個故事講給大家聽聽,引導評議。
3、養(yǎng)羊人一共丟了幾次羊,為什么丟?
4、小結:可見讀書前我們的猜測是完全正確的,讀書就要這樣邊讀邊想,讀前要想,讀中也要想。
四、精讀課文,理解內(nèi)容
1、課文哪幾個小節(jié)講丟羊的?
2、自由讀1—4節(jié),思考:養(yǎng)羊人丟了一只羊,為什么還會丟第二只?
3、同桌互議。
4、集體交流:
(一)羊圈破了個窟窿
(1)出示生字卡片“窟窿”,指名讀,注意“窿”讀輕聲。
(2)“窟窿”就是——(洞)。怎樣記住這兩個字?指導學生書寫“窟窿”。
(3)齊讀這句話。(第三句)
(4)第三句講了丟羊的原因,那前兩句講了什么?引讀前兩句。
(5)理清這小節(jié)三句話之間的聯(lián)系,試背。
(6)指名背。(指導方法)
(二)街坊勸告,他不聽
(1)“街坊”就是——(鄰居),注意“坊”讀輕聲。
(2)街坊是怎么勸的?指名讀,讀出勸告的語氣。
(3)引導評議,齊讀。
(4)可養(yǎng)羊人呢?指名讀,評議。(讀出他的無所謂,毫不在意)養(yǎng)羊人是這樣說的,你猜他心里會怎樣想?
(5)你看,好心的街坊情真意切,養(yǎng)羊人卻漫不經(jīng)心,不聽勸告。同桌分角色朗讀。
(6)指名讀,評議。
(7)老師說提示語,學生試背對話。
5、讓我們來看看他不聽勸告的結果。
(1)指名讀第4節(jié),評議。
(2)為什么要讀好兩個“又”字?聯(lián)系第一節(jié),想一想。
(3)齊讀第4節(jié)。
(4)剛才我們學習的片段,如果用題目中的兩個字來概括,就是——(亡羊)。
6、指名表演這個片段,注意:可適當增加一些內(nèi)容,如人物的心理活動可通過語言、動作來表現(xiàn)。
7、二次丟羊后,養(yǎng)羊人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自由讀第5節(jié),劃出有關句子。
8、討論交流:
(1)養(yǎng)羊人是怎么做的?出示投影,看圖說話。
(2)指名讀文中句子,評議。為什么要讀好“趕快”?能否去掉?(改正錯誤,不能拖延)。
(3)養(yǎng)羊人為什么會這么做呢?引讀描寫他心理的句子。
(4)指導讀這句話,讀出他的后悔之情。
(5)將這句話換一種說法。(要是……就……如果…就……)
(6)但是他轉念一想,現(xiàn)在修還不算晚,為什么?
(7)他的想法對不對?從哪兒讀出?(從此,他的羊再也沒丟過。)
(8)“從此”是什么意思?指導學生用“從此”造句。
(9)理清句與句之間的聯(lián)系,背誦第5節(jié)。
五、體會寓意
1、再次出示投影,這個人在修補羊圈時,原來勸告過他的街坊剛巧路過,想想街坊又會怎么說?養(yǎng)羊人又會怎么回答?
2、同桌表演后指名上臺演,并指導評價。
3、如果這個人再不修羊圈,會出現(xiàn)什么后果?
4、揭示寓意:由此可見,像養(yǎng)羊人這樣犯了錯誤,只要,就。
5、在生活中,也常常發(fā)生類似的事。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實際,談談看法。同桌互議,再指名交流。(眼睛近視,沙塵暴,環(huán)境污染……)這些都可以用一個詞語來概括——“亡羊補牢”。
六、學習生字,總結全文
1、再讀課題,理解題意。(本義,引申義)
2、所以,“亡羊補牢”后面往往跟著一句話——“未為遲也”。自己讀讀,理解它的意思。
3、總結學習寓言的一般方法:理解題意——理解內(nèi)容——聯(lián)系實際,體會寓意。
4、認讀生字。
(1)記憶生字字型,并講講字是怎樣記住的
(2)難字指導記憶書寫街:把中間的“圭”去掉,就是“行”。人們經(jīng)常行走在大街上,而街道路面最初是用“土”鋪的窟窿:這是個凍字,因而“洞穴”的穴做偏旁寓:寫時注意第11筆是橫,不是點作業(yè)設計:
1.比一比再組詞。
悔梅
叼 叨
屈 窟
隆 窿
2背誦這則寓言。
3聯(lián)系學習、生活實際,談談你讀了這則寓言的感想。
板書設計:
后悔亡羊補牢
做法
不補
趕快堵(未為遲也)結果又少再沒丟
第二課時
一、齊讀《亡羊補牢》
二、故事導入激發(fā)興趣
三、自讀自悟
1、把課文讀正確流利。認讀生字“纏”2、想想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3、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問題
四、匯報交流,指導朗讀課文
1、檢查讀文和認讀生字
2、交流課文及不理解的問題。討論“南轅北轍”、“盤纏”
3、練習朗讀課文,講故事
4、指名朗讀,師生評議
5、根據(jù)評議,再練習朗讀
6、練習講述故事。注意把任務語言講明白。
五、創(chuàng)設情景
練習口語交際:
1、出示圖:棉隊哪個人走遠的影子,他的朋友會說什么?
2、你想對那個楚國人說什么?
3、回到課始的故事:楚王會不會攻打趙國?為什么?總結:南轅北轍的故事現(xiàn)實中可能沒有,但是實際上,有多少人在做著這樣的蠢事啊!,做任何事,,要是選擇錯了方向,無論怎樣努力,也是達不到目標。
六、寫字練習
1、抄寫生字
2、難點提示:“纏”右半部不要寫成“厘”
3、抄寫詞語寓言
窟窿 勸告 軟硬 狼群 法則 后悔 盤纏 叼走 街坊
第三課時
一、聽寫生字詞語
二、朗讀課文
并說一說每一則的寓意
三、拓展活動把搜集到的寓言故事,在小組里講給同組的伙伴聽,選一個參加班級寓言故事大賽,評出故事大王獎三名
四、完成同步練習
《寓言兩則》教學設計(人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 篇9
知識、能力目標。
1、學會本課的12個生字,能正確讀寫生字新詞。
2、正確朗讀課文,用自己的話講這兩個寓言故事。
3、理解寓言的意思,從中受到啟發(fā)和教育。
教學重點:理解兩則寓言的含義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
第一課時
一、故事導入 。
誰還記得我們學過哪些寓言故事?
教師小結:寓言故事中都含著一個深刻的道理。(教師舉例說明)今天我們來學習兩則寓言故事。首先我們學習第一則寓言故事《揠苗助長》。
二、學習新課
1、自讀《揠苗助長》,學習生字
2、檢查自學生字的效果。
3、讓學生以“開火車”的方式讀生字。
4、再讀課文,了解寓言的大致意思。
(在小組里說一說,然后指名在全班交流。)說說你讀懂了什么?
5、根據(jù)寓言內(nèi)容,思考問題,讀懂課文。
(1)種田人見到自己田里的莊稼總是不長,他的心情怎樣?在文中畫出最能表現(xiàn)心情的詞語(焦急)引導學生朗讀第一自然段。(要把種田人的焦急的心情表現(xiàn)出來)
(2)種田人怎樣做的?指名朗讀課文的相關段落。讓學生根據(jù)課文中的插圖用自己的話說說。
6、小組討論:種田人覺得這種做法怎樣?你覺的他這種做法怎樣?
從“總算”“一大截”理解種田人的心情。
7、這則寓言最后的結果怎樣?讀了這個故事,你有什么想法。
(小組交流,指名在班上說一說)
三、拓展學習
你想一想:在我們的生活中有沒有像故事中種田人那樣的人?你想對那個種田人說點什么?
(先在小組里說說,再在全班交流。)
四、小結課文。
引導學生總結這則語言的含義。
(凡事都有它的自身發(fā)展的規(guī)律,如果違反了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辦事,就會把事情弄糟。)
第二課時
一、復習鞏固
1、用自己的話講一講《揠苗助長》這個成語故事。
2、說說《揠苗助長》這個成語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二、學習第二則寓言《亡羊補牢》。
1、自由讀課文。
根據(jù)題目大致說說“亡羊補牢”的意思。理解“亡”丟失。“牢”這里指羊圈。
2、檢查生字的自學情況:
出示生字,指名讀。開火車讀。
3、朗讀課文,探究學習。
那個養(yǎng)羊人為什么丟了兩次羊?后來為什么沒再丟羊?
同桌互相說——全班交流。
4、評一評:你對這個牧羊人有何評價?
5、感情讀故事。這個故事給了我們很多的啟示?接下來讓我們有感情地讀讀這個故事。
養(yǎng)羊人丟了羊他什么態(tài)度?我們在朗讀時怎樣把他滿不在乎的樣子讀出來?第二次丟了羊他非常后悔,并意識到了自己所犯的錯誤,決定改正過來,怎樣把他這種后悔的心情讀出來?
(學生自己體會,教師加以點撥)
三、用自己的話講一講《亡羊補牢》的故事。
可以先在小組里講,再派代表在全班講。
四、拓展活動
結合實際,談談自己在學習生活中出現(xiàn)類似的問題是怎樣想、怎樣做的。
(小組內(nèi)展開交流,把自己所遇到的情況講給小組同學聽,并提出改進設想。
五、總結。
教后小結:
我們主張教師把課堂還給學生,包括時間、空間和鍛煉的機會等。具體到語文課堂上,包括讀的權利,寫的權利,交流的權利、討論的權利、評價的權利等。在這節(jié)課上,我讓學生評價那個牧羊人,學生談得頭頭是道,對寓意的理解水到渠成。這種效果遠比問學生:你懂得了什么學生感興趣得多。教育的方式很多,我們要做的是:站在學生的角度選擇最佳方案,保證教學扎實有效。
寓言
兒童文學的一種體裁,把一個深刻的道理寄托在精煉、生動的故事里。它是人民智慧、經(jīng)驗和知識的結晶。來源于古代人民的口頭創(chuàng)作,借助某種自然(動物、植物、無機物)或人的活動現(xiàn)象,來表現(xiàn)對某種人或社會現(xiàn)象的理想、評價、贊揚、批判或嘲諷的作品。它反映了人民健康、樸實的思想,閃耀著人民高尚道德情操的光芒,蘊藏著豐富的知識和經(jīng)驗,表現(xiàn)了人民優(yōu)越的藝術才能和幽默風趣。在長期的流傳過程中,寓言才成為一種獨特的文體,它主要的特點是:
(1)一般用一個假托的故事來隱喻,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
(2)大量采用擬人化手法。
(3)具有強烈的夸張和諷刺的意味。
《寓言兩則》教學設計(人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 篇10
一、 教材分析
1. 本課的兩則寓言,是兩個成語故事。每則寓言的題目,各是一條成語。《南轅北轍》選自《戰(zhàn)國策·魏策四》。這則寓言按內(nèi)容可分兩層。第1層是故事部分。那個要到楚國去的人,明明知道楚國在南邊,他卻坐著馬車往北“飛跑”,說明他的行動和目的相反。當朋友提醒他的時候,他卻邊說了3個“沒關系”,表明那個人極不虛心。自恃有3個優(yōu)越條件,忽視“方向”這個根本問題。第2層是作者的議論。“楚國在南邊,他硬要往北跑。”“硬要”一詞,點出了那個人不顧客觀實際,堅持錯誤。“誰者知道”,表明事情很清楚,人人皆知,無可懷疑。“越……越……越……也就越……”前面3個是條件,后面是必然產(chǎn)生的結果。整個方向錯了,好的條件也就會轉化為不利因素,條件越好,離他要達到的目標楚國會越遠。
2. 《濫竽充數(shù)》選自《韓非子·內(nèi)儲說上》,講的是戰(zhàn)國時候,齊宣王用300人吹竽,南郭先生不會吹,混在中間充數(shù)。“鼓著腮幫捂著竽眼兒”寫出南郭先生裝腔作勢的樣子。人們常常用這個寓言故事比喻沒有真才實學而混在行家里面湊數(shù),或不好的東西混的好的里面湊數(shù),有時也用來表示自謙。
二、 教學目標
1. 初步學會抓住人物言行概括人物特點的閱讀方法。
2. 理解兩則寓言的寓意。
3. 會復述《濫竽充數(shù)》
三、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了解什么是寓言;初步掌握學習寓言的基本方法是先讀懂故事,然后抓住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特點,從中概括出故事包含的道理。
教學難點:揭示寓意對小學生來講是有一定難度的,只要求說得對。
四、教學準備
課文錄音,小黑板。
五、教學時間:2課時
第1課時
(一) 教學目標
初步了解“寓言”這種文學樣式的特點,理解第1則寓言。
(二) 教學過程
1. 揭示課題,理解“寓言”。
“寓”是“寄托、隱含”的意思。“寓言”是用一個簡短的故事來說明某人道理或某種教訓的文學作品,常帶有諷刺或勸戒的性質(zhì)。學習寓言,先要讀懂故事,尤其要注意故事中人物的言行,然后抓住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特點,從中概括故事中所包含的道理。
2. 出示第1則寓言:南轅北轍
這則寓言選自《戰(zhàn)國策·魏策四》。
“轅”和“轍”各是什么意思?
(轅:車前頭夾牲口的兩種長木。轍:車輪碾過的痕跡。)
“南轅北轍”就是說車頭向南,但車輪向北行。這是怎么回事呢?
3. 自學課文,找出寫人物言行的句子,概括人物特點。
(1)《南轅北轍》寫了人物的幾問幾答?
朋友 坐車人。
上哪兒去? 到楚國去。
怎么不是往北走? 我的馬跑得快。
離楚國不是越遠了嗎? 我的車夫是個好把式!
你哪一天才能到楚國呀? 我?guī)У谋P纏多。
(2)朋友是什么情況下提醒坐車人的?
(3) 坐車人為什么下聽勸告?
(4) 這三個“沒關系”說明什么?從他的四次回答中,可以看出他是個怎樣的人?
(5) 指導朗讀。
4.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么道理?
(1) 齊讀最后一個自然段。
(2) 坐車人錯在哪里?(楚國在南邊,他硬要往北跑。)“硬要”一詞說明什么?(說明哪個人不顧客觀實際,堅持錯誤。)
“誰都知道”表明了什么?(表明事情很清楚,人人皆知,無可懷疑。)
“越……越……越……也就越……”前三個“越”是條件,后一個“也就越”是必然產(chǎn)生的結果。坐車人的恃擁有三個優(yōu)越的條件,卻忽視了應向哪個“方向”跑的最根本的問題。整個方向錯了,好的條件也轉化為不利的因素,條件越好,離他要達到的目標也就越遠。
(3) 這則寓言說明了一個什么首理?
5. 齊讀這則寓言。
第2課時
(一) 教學目標
運用學習寓言的方法,理解第2則寓言。
(二) 教學過程
1. 復習《南轅北轍》
2. 學習《濫竽充數(shù)》
自讀課文,想想:
(1)“充”是什么意思?
(2)齊宣王時,南郭先生為什么“充”得了?齊泯王時,他為什么“充”不下去了?
結合理解“講排場”是什么意思。
(3)從課文中找出寫南郭先生行動的語句,說說他是一個怎樣的人。(每次吹竽,他也鼓著腮幫捂著竽眼兒,裝腔作勢,混在隊里序數(shù)。)
結全理解“裝腔作勢”。
(4) 人們常這個寓言故事比喻沒有真才實學而混在好的東西里面湊數(shù)。有時也用來表示自謙。
3. 說說,學了這則寓言,你懂得了什么?
4. 想想,南郭先生逃回家以后,他會怎么想,怎么做?
5. 作業(yè):續(xù)寫。
《寓言兩則》教學設計(人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 篇11
【教學目標】
1、會認5個生字。會寫12個生字。正確讀寫詞語表中“寓言、亡羊補牢、羊圈”等11個詞語。
2、朗讀課文,能用自己的話講述這兩個寓言故事。
3、了解故事內(nèi)容,結合生活實際體會故事蘊含的道理。
4、通過反復朗讀感知反問這種修辭方法的作用,能發(fā)現(xiàn)每組句子意思相同,但語氣上存在差異。
【教學重難點】
12個生字的認寫;教學中要在學生感受寓言揭示形象、了解寓言主要內(nèi)容的基礎上,體會寓言,這是學習本課的重點和難點。
【教學準備】
1、生字卡片。
2、課前布置學生搜集寓言故事。
3、學生自帶《新華字典》等學習工具。
4、抄有“我的發(fā)現(xiàn)”內(nèi)容的小黑板。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設計思路】
抓住重點詞句,是理解課文內(nèi)容的重要方法,在教學中應鼓勵學生自己去發(fā)現(xiàn)問題,互相討論、解答。
學習《亡羊補牢》,可以抓住“后悔、接受”這兩個詞,引導學生讀書討論,想想從“后悔”一詞了解到什么?從“接受”一詞明白了什么?從而悟出這則寓言要告訴人們的道理。“再也”強調(diào)了養(yǎng)羊人修補羊圈后的結果,說明了有錯就改的重要性。如果沒有“再也”,就不能起到強調(diào)作用。
學習《南轅北轍》,要重點抓住課文最后一段話,讓學生進行理解,“硬要”體現(xiàn)了這個人的固執(zhí)和執(zhí)迷不悟,“越……越……越……”“越……越……”的句式,強調(diào)了這個人最后的結局。教學時,要讓學生多讀,在讀中進行比較和體會。教材在課后編排了學習伙伴的話語:“我想對那個楚國人說……”,目的是引導學生發(fā)揮想象,以楚國人的朋友身份對他進行勸說。要鼓勵學生大膽表達,這也是對學生口頭表達能力的一種訓練。
本課要求認識的5個生字也同時要求會寫。因此,教師在讓學生記住這些字音的同時,注意引導學生識記字形,要根據(jù)認寫中的難點給予重點指導。“羊圈”的 “圈”是多音字,在本文中讀“ juàn ”,它的另外一個讀音是“ quān ”。 “窟窿”的“窿”本音是 lóng,在“窟窿”這個詞里讀輕聲,這兩個字的字形比較復雜,教學中可以采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如,“屈”—“窟”、“隆”—“窿”,“窿”的右下部分,要提醒學生不要少寫一筆;“纏”是翹舌音,右邊容易寫成“厘”,要提醒學生注意。“叼”字右旁的筆順是先寫橫折豎鉤,后寫一提,不要寫成“撇”。“悔”的左邊是“忄”,不要寫成“十”,它的右下方是“母”字,不要把兩點寫成豎。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內(nèi)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板書課題,引入新課。 1、板書課題:《寓言兩則》
2、“寓言”是通過一個故事來說明某個道理。以前我們都學過哪些寓言故事呢?今天我們再來學習兩則寓言,聰明的同學一定能從中明白新的道理。 1、看老師板書,齊讀課題。
2、學生作答。
理解字意,了解內(nèi)容。 1、板書“亡”和“牢”,問:你能說說關于“亡”和“牢”的詞語嗎?這些詞中它們通常表示什么意思呢?
2、板書“羊”和“補”,將題目補全:在“亡羊補牢”中,“亡、牢”又有什么不同的意思,認真讀書,就一定會找到答案。(要引導學生通過爭論,運用放到故事中或查字典等方法,正確理解詞語。)
3、檢查自學情況:
⑴ 指名逐節(jié)讀課文,糾正字音。
⑵ 出示生字詞卡、進行認讀,注意多音字“圈”的讀音。
學生作答。初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將課文讀正確、流利。
思考“亡”和“牢”的意思,提示學生可以在文中找依據(jù),可以杳字典或詞典,也可以與同伴商量解決。匯報自己對“亡”和“牢”的理解。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內(nèi)容。 1、指導朗讀,注意多音字和生字的讀音。
2、指導朗讀,注意讀出街坊勸告的語氣和養(yǎng)羊人的泄氣的心情。
3、引導學生讀書討論。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讀出養(yǎng)羊人醒悟、積極補救的心理和做法。
1、學習第1自然段,明白事情的起因。
2、學習2~4自然段;學習第5自然段。學生自由朗讀并思考:從“后悔”一詞了解到什么?從“接受”一詞明白了什么?
3、分角色表演朗讀對話部分,體會領居、養(yǎng)羊人的不同心態(tài)及心情;同桌練習講述這則故事。 交流體會,明白寓意。 指名發(fā)言。 1、四人小組交流:從這則寓言中你明白了什么?
2、全班交流:聯(lián)系學習、生活實際談談你自己的感想。 指導學生書寫生字。 出示生字卡片、認讀生字。
指導書寫前6個生字“寓、則、窟(示范)、窿(示范)、狼、叼” 學生認讀并書寫。 教學小結。 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的《亡羊補牢》是個短小的寓言故事,故事情節(jié)也很簡單。但是正如同學們說的一樣,它使我們明白了,做錯了事或出了問題,及時改正或補救還不晚。所以人們在運用這個成語時,常常這樣說:“亡羊補牢,為時未晚。”
第二課時
教學內(nèi)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導入新課。 1、講故事:古時候有個人想去南方卻一直往北走。同學們,你們想知道這是怎么回事嗎?
2、板書課題:南轅北轍 1、學生質(zhì)疑。
2、書空課題。 自讀自悟。 1、提出自讀要求。
2、設疑。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注意把字音讀正確、流利。想想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2、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問題,同桌討論或四人小組商量。 檢查自學情況,指導朗讀課文。 1、出示生字卡片。
2、指名逐節(jié)讀課文,注意糾正生字讀音。
3、指導朗讀。
⑴ 指名朗讀,師生評議。
⑵ 重點抓住最后一段中“硬要”和“越……越……越……越……”句式。
4、交流:
你從這個故事中明白了什么?你想對那個楚國人說些什么呢?
1、指名認讀、齊讀。
2、指名讀課課文。
3、交流課文內(nèi)容及不理解的問題。
⑴ 查字典理解“把式”、“盤纏”。
⑵ 討論理解“南轅北轍”。
⑶ 注意讀好人物對話,一個是自以為是、滿不在科,一個是不斷發(fā)問、滿腹不滿。
⑷ 多種形式朗讀,通過理解重點詞,體會趕車人的固執(zhí)和執(zhí)迷不悟以及這個人必然的結局。
⑸ 學生根據(jù)評議,同桌再練習朗讀,指名全班朗讀。
⑹ 練習講述這個故事,注意把人物語言講明白。
【板書設計】
想法 已經(jīng)丟 后悔
亡羊補牢: 做法 不補 趕快堵 (未為遲也)
結果 又少 再沒丟
南轅北轍:硬要─→越……越……越……越……
《寓言兩則》教學設計(人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 篇12
【教學目標】
1、(思想)理解《亡羊補牢》這則寓言故事的內(nèi)容,體會寓言所蘊含的道理,懂得做錯了事要及時糾正。
2、(知識)學會本課的生字新詞。
3、(能力)朗讀課文,能用自己的話說說“亡羊補牢”,以及這個成語的意思,會用“從此“造句。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第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由生字“窟窿“的教學導入新課
1、(課件及各種物件)這些都是我們?nèi)粘I钪谐R姷氖挛铩?矗鼈兩厦娑加惺裁矗?/p>
2、出示生字詞“窟窿“,指導讀準字音:
所以這兩個字都是穴字頭。注意:“窿”字在書寫時,這里的一小橫可不能忘記。
當出現(xiàn)了窟窿的時候,該怎么辦呢?今天,我們來一起學習一則寓言故事:亡羊補牢
二、學習課文
(課件:出現(xiàn)一個羊圈,上面有一個窟窿)話外音:現(xiàn)在,一個養(yǎng)羊人的羊圈上出現(xiàn)了一個窟窿,夜里,狼從窟窿里叼走了一只羊(板書:少了一只羊)養(yǎng)羊人是怎么做的?
1、請同學們自己閱讀這個故事,注意讀準生字的字音,并劃出你不懂的地方。
2、分節(jié)朗讀課文,檢查自學情況。
3、學生質(zhì)疑。(誰提出的問題最有思考性?)
4、根據(jù)學生的問題,討論解疑。
⑴ 詞語(“亡羊補牢“暫時不考慮解釋)
⑵ “街坊“(提示:指名一個學生回?;你家住在哪里?““誰家和他住在同一條街上(或小區(qū))?““'街坊'就是什么?
⑶ “后悔“出示課文中的原句。理解:
他后悔什么?為什么會后悔?
回答后,給課件配音:如果你是街坊,會對他說些什么?你是養(yǎng)羊人,聽了街坊們的勸告后,會怎么想?(如果像你一樣就好了,可惜這個養(yǎng)羊人 _______)(板書:不聽勸:)(課件:有個窟窿的羊圈前,養(yǎng)羊人與一個街坊在一起),再男女生對讀對話。
⑷ 誰知夜里,狼又從這個窟窿里叼走了一只羊(課件)(板書:又少一只羊)
現(xiàn)在,你有沒有理解“后悔“的意思呢?(板書:后悔)
“不該不接受“早知道,當初就__________________,“不該不“,兩個“不“說明他真的很后悔。
羊連丟了兩只,你是養(yǎng)羊人,心里也會__________,試試看,將養(yǎng)羊人心里的話讀出來(指名讀、齊讀)
(引讀)轉念一想,__________。于是,他是怎么做的?__________。結果怎樣?__________。
結合理解“從此“:“此“表示“此時、此地“,“從此“就是從“__________“開始。他怎么補的?補得怎么樣?(課件:羊圈修補得結結實實的)
(板書:堵上窟窿;羊再也沒有丟失)再朗讀這段話,注意突出這些詞。
⑸ 結合板書理解“亡羊補牢“。
5、齊讀課文。
6、(課件:養(yǎng)羊人站在修補好的羊圈旁,羊在羊圈中快活地吃著草)看到羊圈被修得結結實實的,羊兒一只也沒有少,養(yǎng)羊人此時會想些什么?
三、總結全文,揭示寓意
1、指名給課文配音。
2、齊讀全文。
3、(課件:再次出現(xiàn)剛上課時出現(xiàn)的那些物件)剛剛上課的時候,老師給大家看了這些畫面,它們上面出現(xiàn)了窟窿,該怎么辦?
如果,這些窟窿就像是我們同學身上的缺點,又該怎么辦呢?
四、作業(yè)
小辯論:
我喜歡養(yǎng)羊人
我不喜歡養(yǎng)羊人
先提出自己的觀點(喜歡或不喜歡),并說清楚理由。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認識十三個字;能寫好十字。
2、朗讀課文,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詞語“誠懇、固執(zhí)己見”等。
3、學會質(zhì)疑讀懂故事,體會成語的含義。
〖教學步驟〗
一、談話導入
同學們,我們讀過很多成語故事,誰能講給大家聽呢? 揭示課題:今天,我和同學們合作,學習一個新的成語故事。 板書課題:南轅北轍
請學生觀看動畫片《南轅北轍》問:動畫片講了一個什么故事?
二、質(zhì)疑
1、請同學們拿出字典,自己讀書,試著讀懂課文:
遇到不認識的字,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學習生字。
檢查學生識字的情況:(小組選代表發(fā)言)
我們小組發(fā)現(xiàn)“轅”和“轍”都有車字旁,表示和車有關系。
我們小組發(fā)現(xiàn)“固”很有趣,古表示它的讀音,大口框表示它的意思是非常結實,可以組成“堅固”、“牢固”。
我們小組發(fā)現(xiàn)“駕駛”都是形聲字,“馬”表示意思,“加”、“史”表示字的讀音。“奔馳”這兩個字我在電視廣告上見過。
我們小組給“懇”找了很多朋友:“跟”“根”“很”“狠”
2、在小組內(nèi)互相聽讀課文,讀通課文之后,看看有沒有不懂的問題提出來。
3、學生質(zhì)疑:
學生發(fā)言:
我發(fā)現(xiàn)這里有問題:車上的朋友不明白,方向錯了,馬好、旅費多、車夫技術高,這幾個條件越好,他離要去的楚國就會越遠。我認為這里不是“車上的朋友不明白,”而應該是“季梁”不明白。
三、讀書,解決問題
1、請大學帶著剛才的問題再讀課文,看看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邊讀書邊思考)
2、我們要想解決剛才的問題弄清到底是誰不明白,就應該弄清季梁跟朋友說了什么,我們該怎樣來讀他們的對話呢?
3、分角色朗讀課文,讀后學生評價(反復讀或老師范讀)
4、出示詞語:
行駛、奔馳、不解、誠懇、固執(zhí)己見。學生認讀,并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誠懇、固執(zhí)己見等詞語。”
不解:不理解,不明白。
誠懇:非常真誠。(學生自己的語言)
固執(zhí)己見:別人的話都不聽,只知道堅持自己的想法,(學生自己的話)
5、請同學們在小組內(nèi)分角色讀書,并討論剛才的問題。
四、討論
小組推薦一人:不是季梁不明白,是車上的朋友不明白。因為通過讀書我們知道,是季梁告訴這個朋友去楚國應該往南走,往北走錯了。所以,是車上的朋友不明白。
師:為什么剛才有人會提出這樣的問題呢?
生:因為課文表達的不夠清楚,給他改一改就可以了。
把“他”改成“我”。即:車上的朋友不明白,方向錯了,馬好、旅費多、車夫技術高,這幾個條件越好,我離楚國就會越遠。
我覺得在“不明白”的后面加一個冒號、一個引號就更明白了。即:車上的朋友不明白:“方向錯了,馬好、旅費多、車夫技術高,這幾個條件越好,我離要去的楚國就會越遠。”
我還能再改,在“我”的后面加“為什么”把句號換成問號就更好了。即:車上的朋友不明白:“方向錯了,馬好、旅費多、車夫技術高,這幾個條件越好,我為什么離要去的楚國就會越遠?”(老師對同學們的發(fā)言給予充分的肯定性評價,是學生的平干得到滿足)
通過學習本文,你明白了一個什么道理?
我明白了:我們要聽別人的勸告。
我補充:如果別人說的對,我們就要聽別人的勸告。
體會寓意:通過學習知道一個人如果走的方向不對,是實現(xiàn)不了目標的。
五、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下面我們跨越時空,飛到古時候去感受一下南轅北轍的故事,我們把這個故事演一演吧!(學生分角色表演)
假如季梁的朋友們來到我們中間,你想對他說些什么?
如果自己做錯了事情,朋友給你指出來,你就要及時的改過來,不要太固執(zhí)了。
做事情之前要想清楚,如果方向錯了,就永遠不會把事情做好。
六、評價
自我評價:這節(jié)課有什么收獲?
《寓言兩則》教學設計(人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 篇13
佚名
教學流程:
一、讀課文,找感覺。
1、請同學們讀讀課文,想想你對哪一則寓言比較感興趣,告訴大家。
指導念準兩個成語:南轅北轍、濫竽充數(shù)。
2、請兩位同學分別讀兩則寓言。
如果你能讀出與他不同的風格,請你展示自己的才能——了解自己是什么樣的風格嗎?
二、品課文,悟道理。
1、兩則故事很短小,但只要你愛思考,就能從中領悟出一些道理。可以先與同學討論,待會兒你們說,你們評,老師來做聽眾。
2、同學各抒已見,請支持他的意見。
同學舉手。
同學們最贊同誰發(fā)言?
3、那么,用“南轅北轍”和“濫竽充數(shù)”這兩個詞作為故事的題目,你覺得合適嗎?
(課件演示兩則成語的意思)這是老師從成語詞語中查出的解釋,這個成語的意思跟同學們剛才說的一致嗎?我的感覺是:同學們談得比它生動、又豐富。我們還是小學生,讀了故事能領悟到學習中的道理;長大后走上社會,你再讀這個小故事,會領悟到又一層道理。只要我們靜心讀書,善于思考,我們會發(fā)現(xiàn),文章也像一顆樹,有無窮的生命力。它會隨著你的成長,而一同成長,同學們信嗎?
三、評人物。
讓我們試一試。
(課件演示:《寓言二則》新讀)
這個“新”,就是讓你換個角度,用新的眼光去看看這個小故事,也許就會發(fā)現(xiàn),它還有新的含義。
1、同學們可以從這里入手。
(課件演示:如果你是個善良、聰明的少年,請再回頭看看故事中的主人公,他有可取的地方嗎?)
想跟同學討論嗎?可以離開座位跟任何同學討論。
2、組織交流。
同學發(fā)言,有同樣感受的同學舉手表示。
大致有以下幾種意見:
去楚國的人:A、說話幽默,性格樂觀。
B、勇于探索,不怕冒險。
C、大智若愚,大膽創(chuàng)新。
南郭先生:A、信息靈通,隨機應變。
B、知已知彼,勇于冒險。
C、
3、引導修改原文。
照你的看法,這課文該怎么讀?讀后,有沒有想把文中有些語句改一改?
課件出示:
①《南轅北轍》最后一個自然段。
改為:他的朋友呆呆地站在那兒想:這位老兄一向不傻呀!莫非……
②每次吹竽,他也鼓著腮幫捂著竽眼兒,裝腔作勢,混在隊里充數(shù)。他混過了一次又一次,沒有出過毛病。
可改為:
每次吹竽,他也鼓著腮幫捂著竽眼兒,不慌不忙盡為應付。從沒有露過破綻。
③南郭先生聽到這個消息,只好偷偷地逃走了。
改為:南郭先生聽到這個消息,立即離開了。
讀讀經(jīng)過改動的課文,會發(fā)現(xiàn),你對主人公全新的理解就更有理由了。那么,題目還合適嗎?誰出個主意改動一下?
可改為《新南轅北轍》和《新濫竽充數(shù)》。
四、巧引導。
1、同學們用一雙慧眼看到了別人沒有看到的人性的光彩。我想,兩則寓言的主人公若能聽到大家剛才發(fā)言會非常激動,非常興奮。因為多少年來他們都生活在人們蔑視的眼光中,今日是善良的你們讓他們重見光明,看到了希望。那么,你們有沒有別的話要對他們兩位說呢?
讓孩子明白:主人公身上無論有多少亮色都無法遮掩他們的缺陷,成為他們倆都不是我們真正成為喜歡和欣賞的人。
2、學習了兩則寓言,有一項作業(yè) ,做不做由你。(課件演示)請你拿起神奇的筆,寫一則《新亡羊補牢》或《新掩耳盜鈴》等,給古老的寓言故事注入新的血液,相信你能成功。
《寓言兩則》教學設計(人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 篇14
教學生,同時教自己。29課《寓言兩則》的《紀昌學射》和《扁鵲治病》這兩則寓言,使我們明白了學習、做事、做人的道理。《紀昌學射》體會到“學習任何本領,必須苦練基本功,必須有恒心,有毅力,有決心,這樣才能精通。” 的道理,《扁鵲治病》體會到“要防微杜漸、聽取別人正確意見”的道理。
在教學《紀昌學射》基礎上,對同樣內(nèi)容比較簡單,以對話為主的《扁鵲治病》教學時,我放手讓學生質(zhì)疑,解疑。在這堂課上,圍繞幾個問題:
1、蔡桓公為什么總是不聽扁鵲勸告?
2、既然蔡桓公根本不愿聽扁鵲的話,扁鵲為什么還要幾次三番對蔡桓公說他的病呢?
3、扁鵲可以直接告訴蔡桓公不治的后果,為什么要一次次地說?沒想到收到了很好的課堂效果,上得很舒服,開心。在第3個問題教學時引起了紛爭,學生需要重新回到文本,仔細體會蔡桓公的性格。有的說,蔡桓公根本不會聽的,因為當時他覺得身體很健康。有的說,這樣將會使蔡桓公誤會更深,以為他又在故弄玄虛。有的說,如果那么直接,說不定蔡桓公一怒之下會把扁鵲拉出去殺了,不是說“伴君如伴虎”嘛。最后再回到扁鵲這個固執(zhí)偏見,自以為是,最終導致小病不醫(yī),一命嗚呼的結果。這個問題深化了對全篇課文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