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計”教學片斷及評析
前不久,筆者有幸聽了李敏老師在全國第七屆深化小學數學教學改革觀摩交流會上的一節課“統計”,這節課給許多聽課教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現將有關教學情節進行摘錄,并作簡要評析,以期與各位同行共賞。
教學內容:人教版實驗教材二年級上冊“統計”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課前熱身)
師:小朋友們,你們會做“石頭、剪子、布”的游戲嗎?老師想請一位小朋友和老師來做這個游戲,再請一位小朋友做記分員在黑板上用畫“正”字的方法記分,誰贏一次就在誰后面畫上一筆。(教師和一位學生比賽,另一名學生記分,其余學生齊喊“石頭、剪子、布”)
(課始導入)
師:小朋友們,你們知道為什么今天有這么多的老師和我們一起上課嗎?
生:不知道。
師:老師們呀,都是被黃山美麗的景色和聰明可愛的小朋友吸引來的。為了歡迎老師們的到來,我們開個聯歡會,好嗎?我們戴頭飾表演節目好嗎?
(在黑板上分別出示小狗、烏龜、小兔、老虎等頭飾,問學生喜歡哪種頭飾,學生發表意見)
師:小朋友喜歡的頭飾各不相同,那每種頭飾該準備多少個呢?
生1:用統計法計算。
師:想一想,我們都學過了哪些統計方法?
生2:寫“正”字、打“√”等。
師:哪種方法最簡便呢?
生3:寫“正”字。
請學生拿出題卡1,在最喜歡的一種頭飾上打“√”。
二、引發認知沖突,注重解決問題
師:好,請兩位同學上臺來唱票和計票,老師在旁邊監督。
其余學生在題卡2(統計表)上進行統計,所有學生都參與了統計過程。統計結果為:小狗4票,烏龜5票,小兔14票,老虎14票。
課件出示統計表、統計圖(1格表示1人)。
師:你能將這個統計結果在統計圖中表示出來嗎?還是讓我們先來觀察一下,統計圖上1格表示幾人。
生1:1格表示1人。
學生根據統計表的數據在題卡3(1格表示1人的統計圖)上涂色。不久,有學生發言了。
生2:李老師,統計圖的格子不夠。
師:格子不夠,怎么辦?
生3:1格表示2人就可以了。
師:請小朋友們用自己的方法試試吧。
教師選出一幅有代表性的統計圖(拐彎涂在旁邊的)展示給全班學生看,問行不行,生答行。
師:我們學過的條形統計圖是以條形的高度表示數量的多少,如果涂在旁邊還能清楚地看出數量的多少嗎?所以,這種方法是不科學的。
學生小組討論,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不久就有一些學生舉手發言了。
生4:1格表示2人,2格表示4人,3格表示6人,4格表示8人,一直往上涂就夠了。
。ㄕn件修改原統計圖,并出示1格表示2人的統計圖,引導學生觀察統計圖)
師:那如果是1人要用幾格表示?
生5:半格。
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在課件上涂統計圖:4人涂2格,5人涂2.5格。
師:想一想,涂色的時候要注意些什么?
生6:不能涂出格,要涂均勻,看準數字。
學生獨立完成題卡4(1格表示2人的統計圖),教師選出幾幅學生涂好的統計圖在大屏幕上展示,讓學生發表評價意見,強調應注意的問題。最后教師出示自己完成好的統計圖并提問,學生根據統計圖回答問題。
1.每格代表(2)人。
2.喜歡(小兔和老虎)頭飾的人數最多。
3.喜歡兔子頭飾比喜歡烏龜頭飾的(多9)人。
師:你是怎么知道多9人的?
生7:14-5得來的,也可以看統計圖。
三、情境遷移,體驗方法多樣性
(出示圖片書簽:邯鄲學步、黃粱美夢、將相和、完璧歸趙)
師:我們班的小朋友聽說老師要來黃山上課,特意為大家制作了精美的書簽,讓我轉交給你們,那你們都喜歡哪種書簽?(學生喜歡的各不相同)
師:小朋友們喜歡的各不相同,那每種書簽要準備多少呢?怎么辦?
生1:統計。
師:怎么統計好呢?
生2:畫“正”字,打“√”,涂色。
師:時間不夠!這時,要用到“數一數”的方法了。
(教師問,學生舉手,請一位學生幫著點數,師填統計表)完成題卡5(統計圖),并強調先看清1格代表幾人。
師:觀察統計圖,從圖中你能知道些什么?
生3:我知道喜歡邯鄲學步書簽的有6人,喜歡黃粱美夢書簽的有9人,喜歡將相和書簽的有13人,喜歡完璧歸趙書簽的有8人。
生4:喜歡將相和書簽的人最多。
生5:喜歡邯鄲學步書簽的人最少。
生6:喜歡黃粱美夢書簽和將相和書簽的都有半格。
師:很好!那如果要統計全校學生幾千人喜歡的書簽,用1格表示2人,格子還夠嗎?
生7:不夠,1格可以表示10、20、50人。
師:以后我們在統計時,要根據實際需要來確定1格所表示的數量。
布置作業,課結束。
[評析]
本節課中,李老師創設了生動有效的教學情境,激發了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和興趣。縱觀整堂課,效果還是很明顯的。如充分利用教學資源,將復習舊知自然地滲透在課前熱身“石頭、剪子、布”的游戲中,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為本節課接下來更深入地學習統計知識作好了鋪墊。
教師創設認知沖突,激發了學生產生探究新知的欲望。如教學片斷二中,當學生開始根據統計表的數據涂統計圖時,學生發現喜歡小兔頭飾的人數有14人,涂不下,迫使學生探究解決問題的辦法。經過一番討論探究,學生終于找到了解決問題的辦法(用1格表示2人)。再如教學片斷三中,教師提問:“要想統計全校學生喜歡的書簽,用1格表示2人,格子還夠不夠?”自然而然地引導學生說出:“不夠,要用1格表示10人、20人、50人才可以!苯處熞惨騽堇麑У貜娬{,統計時要根據實際情況來確定1格所表示的數量。因此,激發認知矛盾,促使學生逐步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可以說是本節課成功的精髓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