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毫升》教學設計與反思
教學目標:
1、 讓學生觀察中初步形成1毫升的觀念;在動手操作的情境中,進一步感受1毫升的含義,知道1升=1000毫升,能進行升于毫升之間的換算。
2、 讓學生在應用練習中,感受一些小容器的容量,體驗毫升的應用價值。
3、 讓學生在課前課后的實踐活動中,課堂上的閱讀中,學會積累與查找資料,繼續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學好數學的信心,獲得積極的數學學習情感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初步形成1毫升的觀念,能進行升與毫升之間的換算。
教學準備:
學生:(個人)收集毫升做單位的不同容器、1瓶100毫升的飲料、1只紙杯
(分組)自制1升容器、50毫升水、瓷碗、茶杯、微波盒各1只
教師:教學光盤、1個1000毫升量筒、1個10毫升量筒、滴管1支、500毫
升量杯2只、水一盆
教學過程:
一 、交流比較——初建觀念
談話:今天這節課我們采用分組探究的方式進行學習,每組有一張工作單,請各組同學在組長的帶領下通過操作觀察,將自己最真實的收獲填寫下來。
1、組內交流收集容器的容量,注意使用的單位。
2、將容器內所裝液體的多少與自制容器中的1升水進行比較,填寫結論:
我們認識到:計量比較____的液體常用________作單位。
3、交流導入:
(1)指名匯報結論。
(2)展示以毫升作單位的容器,讀一讀容量。
(3)通過比較我們發現這些容器比通、鍋要小得多,用升做單位顯然不合適,因此我們就要用到另一個容量單位毫升。今天我們就來認識毫升(板書課題)
4、光盤出示例題,你能說說它們的容量嗎?
介紹并板書:容量還可以用“ml”表示。
5、小結:學到這,你對毫升這個容量單位有了哪些初步印象?
[以生活中的毫升切入學習內容,符合以學生的事實知識與生活經驗為基礎的教學原則。再通過觀察和實驗,比較直觀地幫學生建立起毫升表象]
二、觀察實驗——體驗概念
大家都認為毫升時比較小的計量單位,到底1毫升是多少呢?
1、觀察滴管中的1毫升水有多少。
2、用滴管向量筒中滴1毫升水,數數1毫升水有幾滴,填寫結論并組織交流:
我們覺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練習:(想想做做1)
出示題中四幅圖,猜一猜藥水的容量,學生猜完出示答案,齊讀。
4、分組操作,估測容量
將50毫升水分別倒入瓷碗、茶杯、微波碗,觀察水面在哪里,討論估算三種容器的容量,并填寫結論:
我們看見:水面大約在瓷碗(——)處,容量大約是( )
茶杯(——)處,容量大約是( )
微波盒(——)處,容量大約是( )
你能實驗驗證嗎?(量筒測量)
小結:毫升是比較小的容量單位。
[由直觀的觀察提升到抽象的估測,學生對毫升的認識遞進式提升。自主實驗探究的空間使得學生興趣濃厚,收獲頗豐]
三、自主探究——提升認識
升和毫升都是容量單位,它們有不同的使用范圍,那它們之間有什么關系呢?
1、介紹量杯的用法
2、指名將1升水倒入500毫升的量杯,思考升與毫升的關系,填寫結論:
可以倒( )杯,因此得出結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指名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