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導自主探究,讓古詩教學煥發活力──《題西林壁》案例及評析
【案例片段】
師:請同學們先分組合作自學古詩?梢韵茸x讀詩句,再交流讀懂的內容和讀不懂的內容。對于讀不懂的內容盡力想辦法解決。
(學生分組合作學習,師巡視指導)
師:現在請個小組派代表,交流你們組的學習情況。
生:我們通過查字典知道了“識”是“知道,能判別”,“不識”就是“看不清”。
生:我們組不了解蘇軾是怎樣一個人,他怎么會寫下《題西林壁》這首詩的?
生:蘇軾就是人們常說的蘇東坡,被譽為“唐宋八大家”之一。這是他在游玩廬山是有感而發,在西林寺寫下的一首詩。
生:我們知道了第一句“橫看成嶺側成峰”的意思是從正面看廬山成為山嶺,從側面看廬山成為山峰。
生:這里的“成”應解釋為“是”。
師:好,你糾正得很對!那么你能把第一句詩的意思完整地講一遍嗎?
生:從正面看廬山是山嶺,從側面看廬山是山峰。
師:對,可是我們能不能再說具體些呢?(分別畫出“嶺”和“峰”的簡筆畫)大家比較這兩幅畫,說說“嶺”和“峰”各有什么特點。
生:“嶺”的特點是連綿不斷,“嶺”的特點是峻峭挺拔。
師:現在誰再來描述一下第一句詩的意思?
生:從正面看,廬山是連綿不斷的山嶺,從側面看,廬山是峻峭挺拔的山峰。
【評析】
這一教學片段較好地體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充分開發和利用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之間的“對話與交流”,變“講堂”為“學堂”,使古詩教學煥發出活力。
一、扶放結合,自主探究
《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將“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作為語文課程的四大理念之一,指出語文教學應該“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這就要求教師創設一個開放的學習環境,營造一種課堂上寬松自由的氛圍,讓學生有自由支配的時間,有提出問題和回答問題的機會。在此過程中,教師可將大膽的“放”和巧妙的“扶”有機融合起來。
大膽的放就是讓學生自己去探索新知,尋找適合自己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激活學生自身學習的潛能,體驗解決問題的快樂。在學習古詩之前,先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分組自學,讓學生在一種民主、平等的氣氛中大膽質疑,共同釋疑。由此,學生獲得了親身參與探究的體驗,逐步積累了探究經驗,提高了探究能力。
只有大膽地“放”,學生才可能帶著教材走向老師,帶著學習中的疑問走向老師,主動地得到老師更有針對性的幫助。老師要通過“放”來了解學情,來決定是否“扶”,怎么“扶”,從而不斷調整我們的后續教學,促進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發展和潛能開發。教學片段中,有一位學生匯報小組學習成果時解釋了“橫看成嶺側成峰”這句詩的意思。雖然有學生對此解釋進行了糾正,但他們對整句詩的理解顯然還是比較抽象的。因此把串講詩句意思這一環節提前,采用簡筆畫的形式適時點撥:“嶺”與“峰”的各自特點。學生一下子就領悟了,比較具體的講出了詩句的意思。這樣的“扶”,扶在學生的難處,扶得較為自然、較為巧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