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西林壁》教學實錄
生: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師:當蘇軾看到如此迥然不同的美景,他不禁感嘆到:
師:從字面上看,這句詩是什么意思?
生:不認識廬山的真正面目是因為置身在廬山中。
師:你還有什么疑問嗎?
生:廬山真正的面目指的是什么?
師:帶著這個疑問再去讀讀這首詩?看看你能否找到答案。
生:是指廬山全面的景色。
師:你還想知道什么?
生:為什么說看不到廬山的全景是因為生活在廬山中。
師:帶著問題默讀古詩。
生:在廬山中看到的景色有限。
師:帶著自己的理解讀讀。那再讀讀整首詩看你還能讀出些什么?
生:看待事物要全面。
師: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過這樣的事嗎?小組討論。
師:作者看到了廬山的美景,感悟到了人生哲理。下面你們就是大詩人蘇軾,清大詩人們閉上眼睛隨老師一起走進廬山,橫著看廬山,山嶺起伏連綿不斷;側著看,山峰高聳直插云天;遠遠地看云霧繚繞;挨近了看懸崖峭壁;抬頭仰望飛流直下;低頭俯視深谷幽潭。廬山美,是雄奇;是壯麗;是險峻;是秀美?身在廬山的你感慨萬千。大詩人們,把你們的看到的或感受到的用詩句表現出來吧。
師:誰能像剛才那樣背誦古詩。
五、布置作業。
師:描寫廬山美景的古詩很多,收集一些,并細細的品味和欣賞。把自己的感受寫下來,下節課展示,看誰是小小欣賞家。
師:回家后把古詩有感情地朗誦給家長聽聽。并默寫,能做到嗎?
《題西林壁》教學反思
第一次做大型的語文公開課,收獲很大。從理順思路到各個環節的預設,一遍遍修改加工,這種歷練確實使我受益匪淺。
我這些年缺少了扎扎實實的教學實踐,猛然間抬頭,多少人都已經遠遠走到了前面,心中就有“沉舟側畔千帆過”的感觸,所幸心還不老、熱情仍在,只要踏實肯干、用心琢磨,就會有“萬木春”的希望。
一直都認為學習古詩對于學生來說是一件枯燥的事,但如果能讓學生感受作者的意境,去領略作者當時的心情,從朗讀入手去感悟詩句所表達的意思,那也許學習古詩就不是那么乏味了,讀起來也更有味道。
在《題西林壁》一詩的教學中,我首先請大家觀賞廬山的圖片,請學生談談感受。在出示課題,初步了解作者觀賞廬山之后的感受,并釋題。我認為較成功的方面有:1、精心設計的課件有使用價值。2、整堂課用“賞美景、品名詩”這條線串起來,這樣活而不散。3、個性化朗讀和多元化感悟,使得學生更能品出“詩中有畫、詩中有歌、詩中有理”的韻味,實現了學習目標。
當然,還有很多不足之處:在引導學生感悟人生哲理時處理不恰當,當學生不能正確理解時,過于心急,導致言不達意,誤導了學生,使學生更加迷茫,最后只有牽強地引到主題上,學生也沒有完全弄懂,這是這節課最大的敗筆。其實在學生答不上來時,可以讓他們把整首詩連起來讀讀,強調“橫側遠近高低”,學生就會有所感悟。在讀中思考、感悟,一切就水到渠成了。
在與老師們探討教案的時候,有兩種看法,這也是我一直疑惑的地方:在初讀古詩時到底用不用初步理解古詩。我覺得如果學生在初步理解古詩的基礎上,更能感受到古詩的意境美和哲理美。但這樣處理又認為太老套,哎!
雖然準備這節課讓我覺得很累;雖然這節課花費了我不少的精力;雖然這節課上得不近人意,但我任然感到很欣慰,我學到了很多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