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人的花園》教學反思
因為本堂課教學內容較多,所以我上此課的速度較快,這也是我應該注意的一個方面。
再次,對于本課的寫作方法本想在第二課時再學習,現(xiàn)在看來在第一課時學習會更好。對于小練筆部分指導也不到位,雖然找了幾個同學先說說,但在寫之前還應該在寫作順序上加以點撥。這部分內容在第二課時完成會比較妥當。對于反面人物如巨人,他們的語言我們應該盡可能的少正面引導朗讀,而對于正面人物的語言或精彩語言則應該引導學生多懂,并且讀通讀順,品出味道來。
語文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tǒng)一,人文性是語文學科區(qū)別與其它學科的顯著特點。所以對于文本特別是童話,其中所揭示的道理我們只要讓學生有所領悟就行了,沒必要問學生生硬的道理、你該怎么做、你會不會這樣做的等這些硬性說教的內容。
最后,一篇課文是單元中的一部分,所以我們不應把課文和單元割裂開來,而要注意相互的關聯(lián)性,這也是教材處理與把握的一個問題。我在這方面做得還不夠,有時就是單看具體的一篇課本,這需要我在以后的教學中引起高度注意。
業(yè)精于勤毀于嬉,形成于思毀于隨,希望以后能在
老師的指導和自己的努力下,在以后的教育教學活動中更上一層樓!
《巨人的花園》教學反思
《巨人的花園》是四年級語文第七冊第三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體裁是一篇童話,講述了“一個巨人有花園,卻把孩子趕走,整個花園就一直保持寒冷冬天,而有孩子時是春天,最終巨人醒悟過來,孩子們又帶來了春天”的童話故事。
這篇文章比較長,有兩三次花園里是春天和花園里是冬天的對比,而且各不相同,語言比較豐富,除了花園的對比外,還有巨人心情的對比,在沒有孩子,花園里也是冬天的時候,巨人是覺得孤獨、不快樂的,最后當他醒悟過來以后,他的心情卻是開心快樂,幸福的。這個對比,也能更加說明分享帶來快樂的主題。文章中的對比之處還有很多,但是難點就正好是在要把有孩子是春天和沒有孩子是冬天進行對比,要把巨人心情前后變化做為對比,在對比中讓學生體會到這篇童話的主旨是要告訴我們“快樂源于分享”!
拿起這篇課文的時候,感覺是沒有頭緒,有很多的對比,無從下手,而且,這些對比又不是獨立的,而是隨著事情的發(fā)展,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所以講的時候特別麻煩,很容易,不小心老師自己也繞進去,出不來。在備課的時候也比較散亂,這堂課自己設計起來是很煩瑣的,把太多的環(huán)節(jié)安排進去,導致一節(jié)課講不完。
在實際上課的時候,自己雖然設計了一些內容,但是教材處理起來的時候沒有抓住主線(花園的變化),所以講起來有散亂的感覺,學生也被自己帶得一下子找冬天的句子一下子找春天的句子。當教授學生讀三句巨人訓斥孩子話的時候,在沒有充分講解和比較花園冬天跟春天的情況下,讓學生體會巨人訓斥的話語里的感情(一句比一句更加氣憤更加嚴厲)時,學生就出現(xiàn)了困難,讀不出那種語氣,我覺得自己在這里處理的時候應該要小心要給點時間給學生,讓他們有時間消化,仔細的體會巨人的情感,才可以讀得更加好點。
另外就是在設計的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當中,讓學生能上臺表演巨人訓斥孩子三句話的時候巨人有的表情跟動作,讓學生上臺表演這個設計應該是比較好的,因為這樣能夠讓學生從心里體會到巨人的情感。可是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應該先加入一些對巨人心情的分析,讓學生能充分體會的前提下再去想象,這樣才能讓學生更好的明白,從而有正確的動作跟表情的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