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兩首》教學設計《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送元二使安西》
點評:古詩的寫作年代距學生較遠,長江簡圖的出示,不但有助于明確地理位置,更有助于理解“西辭”等詞句內容。(5)師生交流了解李白與孟浩然的故事。(6)請學生完整表達詩題的意思。(7)提示學法:搜集資料是理解詩題學習古詩的一個好辦法。二、初讀詩意,質疑梳疑。1、自由練讀全詩,注意讀準字音,認清字形。2、指讀正音。3、自讀自悟,引導學生運用工具書或注釋等多種方式了解詩的大意,并鼓勵學生質疑。4、集體交流。(1)指名概述詩意。(2)質疑。(3)結合簡圖弄懂“西辭”等較簡單的問題。三、賞析佳句,入境悟情。1、賞析“煙花三月”。(1)喚起學生生活體驗,引導學生想象鮮花盛開的春天是怎樣的一幅美景。(2)師生共議“煙”的豐富內涵,肯定學生富有創意的個性化理解。如江邊水氣繚繞在繁花似錦的花叢中,具有一種詩意的美感;霧氣時聚時散,繚繞花間,也使人產生無限遐想。(3)師生共同在美好的音樂中想象“煙花三月”那令人神往的美景。(4)拓展理解“煙花三月”。“煙花三月”不僅僅指黃鶴樓所在的武漢,還有揚州,乃至整個長江兩岸,沿途都是春意濃濃、一派千里鶯啼綠映紅的美好春景。當時乃盛唐時期,整個時代也如“煙花三月”般美好,更體現了詩人愉悅的心境。點評:“煙花三月”的理解是這首詩的一個重點,由學生生活體驗入手,層層深入,使學生對其內涵有了廣度和深度的認識。(5)指導朗讀前兩句。自由朗讀、指讀、評讀、想象畫面讀等。(6)小結:名樓美景遙相送,詩情畫意在其中啊!2、品析“碧空盡”“唯”等詞語。(1)品析第三句,各抒己見談談對“碧空盡”的理解。(2)抓住“遠影”“孤”等詞體會李白目送帆影遠去時間之長,對好友的情感之深。(3)帶著自己的體會試讀第三、四句。(4)指名讀。師生評讀,學生再讀。(5)師引讀。點評:師生互動,情感交融,把悟情推向高潮。(6)從最后一句中,換詞理解品析“唯”。引導學生體會詩人對摯友的一片深情,體味作者佇立江邊時間之長,帆影“盡”而“情不盡”,“過盡千帆皆不是,一心只送孟浩然”的深情。(7)指導朗讀后兩句。及時板書:情深意長四、賞讀全詩,背誦全詩。1、自由組合練習讀。2、展示個性指名讀(配樂朗讀)。點評: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讀中悟情,讀中悟美。3、師生互動背誦讀。五、學習第二首詩。1、討論交流學習第一首詩的成功經驗:解詩題,明背景;品詞句,悟詩境;作對經,感詩情等。2、小組合作學習第二首詩。3、各組匯報交流4、生生互動、師生互動。了解安西、陽光等詩中所涉及地名的方位及相關知識;了解由于交通不便,從偏遠的安西到陽關的送別,這其中的艱難;各抒己見體味“更盡一杯酒”的深刻內涵。5、比較兩首詩的異同,誦讀悟情。6、交流這兩首送別詩共同的地方,試著思考其規律性。六、總體回顧,歸納升華。1、與學生交流本節課感受。2、歸納總結全詩。人分千里外,情在一送中!一樣的深情,別樣的故事。七、復習鞏固,背誦古詩。1、老師敘述詩句意思,學生默寫相關詞語和詩句。2、檢查指正。3、在音樂聲中有感情地背誦已學的兩首古詩。八、探索規律,交流其他送別詩。1、這兩首詩都是千古傳誦的名篇,能說說你最欣賞的地方是什么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