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說課稿
一、說教材:這是一首送別詩。孟浩然從湖北到廣陵去,李白在黃鶴樓給他送行,作了這首詩時間應當在李白出蜀漫游以后。李白從27歲到35歲的將近十年之間,雖然也到處漫游,但卻比較固定的居住在今湖北安陸境外,這時,他認識了當時著名的詩人孟浩然,孟浩然比他大11歲,本是襄陽(今屬湖北。┤,隱居鹿山門,常在吳、越、湘、閩等地漫游。這時他正想出游吳、越一帶,兩位大詩人在黃鶴樓分別,留下著名詩篇。
二、說教育對象:
四年級學生認知水平有所提高,活潑天真,純潔可愛,興趣濃厚,喜愛運動,想象力豐富。而且隨著大腦發育的成熟,思維發展水平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抽象邏輯思維逐漸成為一種重要思維形式。
三、教學目標:
1、認識生字,會寫5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這首詩。
3、理解詩歌的內容,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之間的深厚情誼。
4、激起學生對祖國詩歌的熱愛之情,培養課外主動積累詩歌的良好習慣。
四、教學重難點:
1、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這首詩。
2、理解詩歌的內容,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之間的深厚情誼。
3、激起學生對祖國詩歌的熱愛之情,培養課外主動積累詩歌的良好習慣。
五、教法和學法:
1、問題導入法:
⑴ 想想看,如果你們最好的朋友要遠行的話,你們是怎樣為他送別的?
在古代,交通不便,朋友一旦分別就難再見面。所以朋友分別時往往作詩詞相贈,以表達彼此的深情厚誼。這種詩被稱為送別詩。
⑵ 回憶一下以前是不是也學習了一首送別詩?
《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2、運用多媒體課件,創設與教材內容相適應的情境,充分調動學生的視覺和聯想,想象送別的情景。
3、對照課本,通過朗讀、跟讀等多種形式的讀,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李白與孟浩然的真摯友情。
六、課時安排:擬用兩課時完成此課。
七、教學過程:
教學中,我主要從以下五步來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一)啟發談話,激趣導入。
興趣是學習的原動力。利用談話,引導學生說說日常生活中自己對友情的理解,并利用課件創設情境,引起學生的共鳴。
(二)對照注釋,理解詩意。
(1)學習第一、二行詩“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①找出不理解的字、詞;
②用自己的話概括的講出大意。
(2)學習三、四行詩“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留。”
①找出不理解的字、詞;
②用自己的話概括的講出大意。
(三)細讀課文,回答問題。
(1)、齊讀“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問題一: “盡”的是什么?不“盡”的又是什么?
答:李白目送著孟浩然走到江邊,登上小船;目送著帆船緩緩離岸,漸漸遠去,看不見朋友的身影;目送著朋友的小船消失了,只見一片兒白帆;最后連那點兒白色的帆影也不見了。此時,李白離去了嗎?(生:沒有。)他在干什么?(生:他久久地不愿離去,仍注視著帆影消失的地方。)師:李白看見了什么?(生:滾滾的長江水向天邊流去。)
問題二:這滾滾流去的僅僅是長江水嗎?
學生分組討論,匯報。
(2)總結:
李白獨立江邊,久久凝望,他的目光,他的心緊緊與朋友相隨。他們真是“人雖分,心相隨,情永在!彼麄兊挠颜x真是“情深意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