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第五屆青年教師閱讀教學觀摩活動一等獎課——古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實錄
生:我們重慶四月有薔薇。
生:公園里,馬路邊鮮花又多又艷。
……
師:那就說“鮮花三月”好了,為什么說“煙花三月”呢?先議一議。
生:因為花多,像浮動的煙霧。
師:對!注釋中提到的。
生:李白當時在長江邊送孟浩然,江邊水氣大,映襯著藍天的水氣像“煙”一樣。
師:這就叫發現!這就叫智慧!咱重慶是霧都,還有可能……
生:“煙”還有可能是霧氣繚繞,霧里看花,有種神秘感!
師:老師相信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煙花三月的世界,讓我們在音樂聲中閉上眼睛去感受。
(樂起,師生共同想象。)……
師:誰能說說你剛才仿佛看到的煙花美景,可以是一個詞,也可以是一句詩,當然,也可以是自己的話。
生:五彩繽紛。
生:萬紫千紅。
生:千里鶯啼綠映紅。
生:萬紫千紅總是春。
師:如此煙花美景只有武漢有嗎?(指板書)
生:揚州也是。
生:路上也有。
師:整個長江中下游一帶,一路的繁花似錦,沿途的春意濃濃,讀出這種美感來,先自己練練……誰來讀?
生:(生讀,節奏稍快。)
師:從你的讀中,教師仿佛看到花朵啦,但還不夠多!
生:(生又讀,節奏放慢,較有感情。)
師:這回老師仿佛看到一大片花了,能不能讓大家仿佛看到看不盡、看不透的陽春煙景。
生:(生多人讀。)
……
師:“碧空盡”怎么理解?
生:船消失在天水相接的盡頭了。
師:是不是像現在的大輪船一樣,“嗚——”很快就消失了?
生:不是。
師:從哪兒看出?
生:遠影。
師:解釋一下。
生:船劃起來較慢,說明目送的時間長。
師:帶著這種理解讀讀這兩句。
生:(生讀,感受不深。)
師:大家看插圖,此時李白就站在長江邊上,望著帆影遠去,船開了好一會兒了,他在望啊!望啊!心中不禁涌起兩句——
生:(生深情地讀)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師:那船已成一點小影兒了,李白舍不得啊,不想走啊!還有哪里望啊!望啊!心中再次默念——
生:(生深沉地讀)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師:那船已消失在了藍天碧水的盡頭,想起昨日種種,他踮起腳來,又在望啊!望啊!他心潮澎湃,高聲誦到——
生:(生激動地讀)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師:有這種難舍難分感受的僅僅是李白嗎?
生:還有孟浩然。
師:人分千里外,情在一送中。自己讀讀,你覺得怎么讀能表達自己內心的感受你就怎么讀。
……
背后的故事
●細微之處見精神
《古詩兩首》第二次試講完后,省小語會幾位專家和學校領導、老師又一次聚集在了五一路小學接待室里。大家都表情嚴肅,接待室里靜得掉下一根針都能聽得見。我的心里更是忐忑不安……
我的指導教師原太原市教研室主任任慶世首先打破了這難熬的沉默:“講詩歌對于一個語文老師的素質要求很高啊!小李!你比如說解詩題這一塊,學生收集了那么多資料,你就任由他們說,說完拉倒,這不行!”
“是啊!反饋一定要跟上,不但要跟上,而且要亮!你比如說,學生了解到黃鶴樓是江南三大名樓之一,你想過沒有,你老師怎樣反饋更合適?”西山教育局副局長李志德邊思忖邊說。
大家也頻頻點頭稱是。
是啊!我怎么沒注意到這個問題呢?哎!說老實話,古詩我沒做過大型公開課,只顧順教案了……我正在沉思,省教研室教研員白建華老師問道:“小李,你知不知道江南三大名樓是哪三個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