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石》教學設計
師:你會帶著問題讀書。這兒有個生字(課件中“伏”字變紅),齊讀三遍。
師:這個句子讀一遍是不夠的。你們再讀讀,讀著讀著,有的詞語會讓你的心頭輕輕一顫,你就抓住它,多讀幾遍。
(生自由地讀幾遍)看看那個詞語在你的心頭輕輕一顫了?
生1:“理所當然”打動了我,家鄉的人覺得是應該這么做的。
師:有你的讀書體會,還有其他的嗎?
生2:我覺得“伏”字打動了我。
師:是的,每個同學都有不同的讀書體驗。我們先來看看“伏”,“伏”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彎”的意思。
師:我們再看看這個“伏”字,什么結構?
生:左右結構
師:(出示字理圖)左邊——
生:一個人
師:右邊——
生:一條犬
師:在甲骨文時代,“犬”是人類崇拜的一種象征,彎得是那樣恭敬,是那樣心甘情愿啊,(展示“伏”字從甲骨文到篆書到楷書的字理變化過程)我們的祖先就這樣造了“伏”字。
師:現在我是那位老人,誰來做年輕人?請個小伙子。
(一男生上臺)
師:請你做做“伏”的動作
(男生深深地彎下身子)
師:(手搭生的肩)你真是老人的知音,這樣,老人就能輕而易舉地趴在你的背上,舒舒服服、安安全全地過小溪了。
師:(扶起年輕人)到了對岸,你需要老人向你道謝嗎?
生:不需要
師:為什么?
生:因為我們家鄉的人都習以為常了,把這看成是理所當然的事。
師:多好的年輕人,(問另一位同學)老人沒有向年輕人千恩萬謝,年輕人會生氣嗎?
生:不會
師:為什么?
生:因為人們把這看成是理所當然的事
師:聽了你們的回答,我就在想哪,當這位老人年輕的時候,他一定也曾經(指課件文字)——
生齊:伏下身子背其他的老人
師:因為(指課件文字)——
生:人們把這看成理所當然的事
師:當這位年輕人老了的時候,也一定會有——
生:年輕人伏下身子背他
師:因為——
生:人們把這看成是理所當然的事
師:透過這個“伏”字,你們感受到了什么?
師:說得多好啊!——敬老。你們的這份美好情感也是(指板書)——
再次回扣“搭石,構成了家鄉的一道風景”,引讀.
五、激發想象,訓練表達
師:展開你們的想象,每天有多少人走搭石呀,假如懷抱著寶寶的媽媽來走搭石——假如——
生1:假如膽小的孩子來走搭石
生2:假如拿著行李的外鄉人第一次走搭石
生3:假如回娘家的婦女走搭石
師:是的,還有很多的假如……人們總會怎么做,人們也把這看成理所當然的事呢?(放樂)發揮你的想象,先想一想,待會兒咱們再說說。
(生發揮想像想)
師:咱們來交流交流。
生1:假如遇上年幼的孩子來走搭石,大人總會用強健有力的手抱起孩子過搭石,人們把這看成理所當然的事。
師:你的想像真豐富,還用上了文中“假如……總會……”的關聯詞,這真是一道令人難忘的風景!
生2:假如遇到扛著一大包行李的外鄉人來走搭石,年輕人一定會接過他的行李,扛在自己的肩膀上,還會提醒外鄉人“緊走搭石慢過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