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山那水總關情---桂林山水教學案例
清秀的山,棋盤般變化萬千;清冽的水,抽刀也難將其斬斷。山總也走不出水的環,水總也繞著山來轉。《桂林山水》是我在學生時代就百讀不厭的一篇文章。我曾經何等為其如詩如畫的風景所吸引,更為其精致的語言而折服。走上講臺后,也曾數次與它“交鋒”,總因為學生學的不夠扎實,課堂效果難令自己滿意,便似塵煙而過,不留星點記憶。如今,文章依舊,當我再度執教《桂林山水》,沒有因座下的聽眾而緊張,更不為事先的教案而左右。一心希冀,能夠引導學生走進那風景優美的連綿畫卷。
新課伊始,我便以學生的舊知來創設情境,師生共同回憶萬里長城雄偉壯觀,頤和園的古樸典雅,秦兵馬俑的浩然陣容。從大自然一個又一個偉大的奇跡,引領學生通過多媒體課件,看地圖,找到廣西的桂林山水這璀璨的明珠。并配以解說:人們都說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的山水到底有什么特別之處呢?就讓我們乘上竹筏小舟,一起駛入那美麗的山水畫卷當中吧。來開始了整堂課的教學。
在回憶課文的這一環節,我首先讓學生伴著優美的音樂欣賞了一些桂林山水的圖片,并且請課前搜集到資料的同學簡要介紹了一下桂林山水。因為有了第一課時的教學作為鋪墊,所以風景美,學生的語言更美。一切都讓人感覺那么自然流暢,水到渠成。
隨后,我就直奔主題:如詩如畫的漓江之所以這么美麗,是因為它有三個特點,同學們能在課文中找到答案嗎?還沒等我的話音落地,一只只小手就都舉了起來。根據學生的回答,我順勢出示了“靜、清、綠”三個特點。并引導學生自主進行閱讀,在隨后的展示讀的過程中,我以多媒體輔助教學,運用對比的方法,分別出示了波瀾壯闊的大海來欣賞漓江的靜;以布滿泥沙的黃河來感受漓江的清;又點擊碧綠的翡翠飾品來體會漓江的綠。學生有了上述直觀的感受后,再進行朗讀方面的指導。說實話,他們讀的有些讓我難以置信,因為一直以來,我們班的學生是不被別的老師“正眼相看”的。但是,我相信,這一次,是真的動了情。我為他們而感到驕傲!
在之后學習桂林的山的特點這一環節,我及時地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之后進行小組匯報,學生妙語連珠,高潮迭起。同樣順利達到我起初的教學設想。不,應該說,比我想的還要好。
最后我不失時機地引入課外資源,以著名詩人賀敬之的《桂林山水歌》結束全課的教學。可以說這是我的一個喜好,總會在每節課的最后設計一首小詩,若是以往,肯定是我的獨角戲。但是這一次,竟然全班同學和我一起念了起來。而且,因為是節選,到后來,他們居然還有些意猶未盡的樣子。于是,為了不掃大家的興,我當堂做了一首打油小詩送給每一位同學:桂 林觀光畫中游 林 間綠樹映紅花 山奇秀險槳聲柔 水 靜清綠繞山流
反思自己整堂課的教學,固然自己做了大量的準備。但是我覺得值得,作為一名教師,尤其是語文教師,面對新時代有更高要求的孩子們,更要“多閱讀 重積累”。于是,講臺上厚厚的字典少不了;于是,上網查閱相關信息少不了;于是,眼必尋字,手不離書,案變、枕邊的書籍少不了。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底氣十足地走進課堂。
此外,我還悟出一個道理。那就是,桂林的山美、水美,正因為山山水水真真正正注入了學生的心靈,才讓這些孩子們迸發出了情感的火花。是啊,那山、那水總關情。同樣,我們的語文教學,又何嘗不是與一個“情”字有著千絲萬縷,剪不斷、理還亂的關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