嘗試體驗 探究反思——《蝙蝠和雷達》教學案例
從某種意義上說,真正的“教材”應當是經過“處理”的課文。應根據內容、教學目標、學生的認知水平、興趣愛好等對教材取舍,改序。使學生對學習內容永遠具有新鮮感,從而不斷深入研究。在這節課的設計中,教師沒有一味地從頭講到尾,而是從關鍵入手,改變課文的順序,這樣不但讓學生明確學習的重點,而且激發了學生獨立研究的興趣。
新大綱明確指出要讓學生利用閱覽室、圖書館、網絡等查閱資料,培養初步的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所以在這一環節中教師從學生收集整理的信息入手,讓學生在掌握知識、獲取知識的同時,通過教師一步步的引導,自己找出最感興趣的問題,激發學習興趣,明確了學習目標。
2. 研究討論,交流感悟。
《語文教學大綱》提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在教學過程中,要加強學生自主的語文實踐活動,引導他們在實踐中主動地獲取知識。使學生在廣闊的空間里學語文、用語文,豐富知識,提高能力。”教師在教學中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主體人格,通過啟發引導學生內在要求,創設和諧、寬松、民主的教學情景,培養學生的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所以在這節課中教師立足體現“自讀感悟,自主探究”的教學思想,以研究討論、交流感悟為中心,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課文,聯系語言環境和生活實際理解課文。教師適時的點撥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自身為主導的地位。學生在教師營造的學習氛圍中暢所欲言、各抒己見,使不同程度的學生都有了提高,開發了他們的潛能,發展了個性。
3.拓展延伸,創新實踐。
作為課堂教學的前奏,在課堂開放的同時,教師要把觸角伸向課前和課后。所以在教學中教師先布置學生說說查找的有關資料,學生帶著課前搜集和整理的信息投入課堂,知識面廣了,課堂教學也充滿生機。“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相等。”在學習完課文后,更要讓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在實踐生活中應用語文。就如這節課中,教師讓學生知道科學家的發明過程后,出示最后一道練習,這不但訓練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而且激發學生像科學家那樣大膽創造,將來勢必成為有用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