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和雷達》教學反思
《蝙蝠和雷達》教學反思:
《蝙蝠和雷達》是一篇常識性的文章,課文用“在漆黑的夜里,飛機怎么能安全飛行呢?原來是人們從蝙蝠身上得到了啟示”這個設問句開頭,引出一百年前科學家所作的試驗,從而揭示蝙蝠和雷達之間的關系。根據文章的內容及寫作特點,我通過如下“三步”進行教學。 一、填一填 課文的四、五小節介紹了科學家做的試驗,是文章的重點部分,我在第一課時設計了下邊的表格,要求學生小組合作填寫:試驗次數 試驗方法 試驗結果 試驗結論
通過填表,學生們一下子理解了蝙蝠飛行靠的是嘴和耳朵,而且印象深刻。二、比一比 課文的第六自然段作者運用了比較的方法,揭示了蝙蝠和雷達之間的關系。教學時我先引導學生讀書并找出這些語句,再讀一讀,比一比。當堂出示課件演示: 蝙蝠:嘴→發出超聲波→障礙物→耳朵→改變方向 雷達:天線→無線電波→障礙物→熒光屏→安全飛行 通過比較,學生很容易地理解他們之間的關系。突破了難點。 三、拓一拓 本課第一次讓學生接觸到仿生學的知識,該科學領域是極其寬廣的,因此在教學本文內容后,我讓學生交流所收集的有關仿生學的資料: 例如,人們根據烏賊噴水的原理,發明了噴水船;根據海蜇的游動,發明了風暴預測儀;根據蝴蝶的外表特征,發明了迷彩偽裝…… 我先讓學生在小組內交換彼此自己收集的資料,讀一讀,再出示: 例子:科學家從 (蝙蝠 )身上得到啟示,發明了(雷達),用于(飛機安全飛行)。
仿:科學家從( )身上得到啟示,發明了( ),用于( )。 讓學生根據以上方法在小組內說一說。再匯報。此時,看到同學們一個個余味未盡,再讓同學們繼續匯報,我又覺得難免枯燥,因此,我靈機一動,干脆來個小組報告會。這時,我讓學生把他們剛才的資料,在小組內由書寫工整的同學執筆,其他同學說,合作匯集成一篇小報告的文章,當然我指導他們寫報告文章如何開頭結尾,小組在規定的時間里競賽,到臺上邊投影作品邊匯報。整個匯報過程可謂是精彩紛呈,各個小組都情緒高漲,展示的不但是內容豐富,而且各組的代表為了進入優勝組,各自展示了他們的獨特風采。這一環節將學生由課堂引申到課外,從語文課本引申到社會生活中眾多的信息媒體,不僅激發了學習興趣,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培養了學生良好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更是激發了學生的主動性,發展了學生的獨創性。最后這一環節是我在預設教案中沒有設計的,卻是我最滿意的,收到了很好的課堂教學效果。所以說課堂的有效教學不光需要教師的精心備課,更需要老師在課堂上根據學生的學習效應機智地進行教學,這樣的課堂教學才是有效的教學,一切教學只有圍繞著學生的需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開展,才是真正體現課堂教學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