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和雷達教學反思
《蝙蝠和雷達》教學反思
《蝙蝠和雷達》是一篇很有意思的科普知識短文,敘述思路清晰,邏輯性強,可以分為三部分。主要講科學家為了揭開蝙蝠夜間飛行的秘密,經過反復實驗和研究,證明蝙蝠夜間是靠嘴和耳朵探路飛行的。飛機靠雷達夜間飛行是從蝙蝠身上得到的啟示。這一課的教學要點是讓學生弄清蝙蝠的嘴和耳朵的作用,初步了解蝙蝠探路的方法,以及飛機夜間飛行與蝙蝠探路之間的關系。這既是這節課的重點,又是難點。書中,科學家為了弄清蝙蝠夜行的奧妙,做了三次實驗,證明蝙蝠夜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來探路的。這三次實驗就是本文的一個難點,在上這節課時我運用填表法來理清三次實驗,以突破難點。
在填寫表格的時候發現很多學生習慣抄長句長句的內容,不夠使用自己的簡練語言,而在匯報的時候,也有多半同學機械照抄課本內容,在我逐項出示了自己填的內容,與他們的答案比較,學生們終于知道了在表格中該如何簡練地表達自己的意見。
后面的環節中設計了讓學生以示意圖來解釋蝙蝠夜里飛行的原理,學生根據文本內容都能較準確地說出來,我給予歸納和板書,但是在學生自主學畫雷達工作原理的時候,由于我在提問題和要求的時候沒有說得很清楚詳細,導致了學生在上臺演示畫的時候,無從下手。再在后來的總結歸納中,由于時間的關系,沒有很好地讓學生結合板書進行對全文的回顧與小結,也沒有達到原先預設的目標,按照黑板復述是對文章內容的鞏固訓練,更是鍛煉學生說的極好時間,我卻錯過了。希望以后能改正課堂結構的領導和駕御能力。
這節課令我認識到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主導者,在備課時要重點考慮的是如何“靈活地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有效的引導可以幫助學生少走彎路,在有限的時間內嘗試、驗證、進而掌握盡可能多的方法。倘若教師不能發揮主導作用,課堂活動就會出現雜亂無章,漫無目的的局面。我的這節課所運用的填表法學生是初次接觸,毫無經驗可言。如果我在備課時考慮到這個實際情況,在布置任務之前向學生們說明注意事項或把第一次實驗作為例子帶領學生完成第一行表格,待有了前面的經驗,再讓學生獨立完成下面的表格,難度自然會降低,也就不會延誤過多的時間了。
教學反思《蝙蝠和雷達》
2011-3-16日,我執教了《蝙蝠和雷達》一課,有幸請到崔老師來隨堂聽課。聽了崔老師的講解,我茅塞頓開,積累了不少的教學經驗。
一、細節之處見真功
在執教之前,我在字詞上花費了不少心思,先是解決學生在字音上的障礙,再集思廣益,讓學生用自己的方法學習字形,最后字形。我認為在教學上,我的環節設計,條理清晰、層次分明、效果也不錯。崔老師也對這一環節的設計給予肯定,同時也提出了寶貴的修改建議:如果在教學“揭”這個字給它換偏旁時,讓學生上臺板書代替老師書寫,既進行了比較記憶,又活躍了課堂氣氛,還能借機點評學生的書寫,可謂一舉三得。理解詞語時,我抓住了不同形式的方法來學習理解詞語。崔老師充分肯定了我在教學“揭開”一詞,抓住了“不同語言環境,同一個字的意思不一樣”這一教學點,展開教學,以點帶面,教會學生靈活地學習知識,并能舉一反三。同時崔老師也提出了寶貴意見:如能再找到課文中的句子讀一讀,能進一步加深學生的印象,很好地達到了鞏固學習的效果。我聽了崔老師的點評,可謂是茅塞頓開。在上課時,我就有種意猶未盡的感受。就像少了些什么,好像學生的情感總達不到那種感覺。此時此刻我明白了:細節之處見真功,要扎實地設計好每一個細小的環節,不滿足于大環節的設計,還需要對小環節的精心雕琢,才能使自己進步的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