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靈觸摸春天——《觸摸春天》第二課時說課
3、以情促讀,以寫促悟。《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活動,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因此,我設計了多種形式的朗讀,個別讀、集體讀、想象讀,還有引讀等等,每一次朗讀或通過引導讀出感受,或激發情感讀出感動,或聯系生活讀出感悟。我還通過語言的描述、音樂的渲染營造氣氛,把學生帶入一種美的意境中,通過反復朗讀,讓畫面呈現在學生頭腦中,讓情感激蕩在學生心里。在理解“張望”時,我先是質疑學生安靜明明是個盲童,作者怎么用了“張望”這個詞呢?經過討論、交流,最后一致得出盡管安靜雙目失明,但是我們相信她一定看到了,因為她不是用眼睛,而是在用心靈觸摸春天!于是,我馬上引導學生進行想象練筆:蝴蝶飛走了,安靜仰起頭來張望,她仿佛望到了(),仿佛望到了(),仿佛望到了()。在輕柔的音樂中,學生通過文字表達內化了語言,并從不同的角度感受到了安靜多姿多彩的內心世界,感受到了她對美好世界的強烈向往和對生命的熱愛。
4、擴展閱讀,體悟真諦。在最后一個教學環節,我向學生介紹了美國著名的作家海倫.凱勒及她的相關的一段文字資料,然后通過讀一讀,想一想,說一說的方式,為學生與文本之間架起了一座心靈對話的橋梁,使學生得到情感上的熏陶,從而明白了盡管海倫·凱勒和安靜一樣,不能用雙眼來欣賞春天,但她們卻能用自己的整個心來觸摸春天,她們的心中同樣裝著一個屬于自己的春天。當最后出示引領全文的“誰都有生活的權利,誰都可以創造一個屬于自己的繽紛世界”這句話時,使學生感到道理自在其中,自然的突破了難點。
當然,在本課的教學中還存在許多欠缺的地方,如課文中有些語句含義深刻,在備課時料想學生可能理解起來不太到位,說不清楚,所以有的句子就避繁就簡,以讀感悟了,有的句子雖然進行了重點感悟了,可能還是比較淺顯;另外在質疑“這是一次全新的經歷,安靜的心靈來到了一個她完全沒有體驗過的地方”時,應該說學生的表現還是不錯的,質疑得相當好,但是本人在概括、引導時卻出現了一些偏頗……在此真心地希望各位聽課老師們能給予我寶貴的意見和建議。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