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下人家 案例
(顯示:若是在夏天的傍晚出去散步,常常會瞧見鄉下人家吃晚飯的情景。他們把桌椅飯菜搬到門前,天高地闊地吃起來。)
師:鄉下的人,傍晚時分,一家人聚在一起吃晚飯,會天高地闊地談什么事情呢?
一家人,圍在一起,無所不談,這真是怎樣的一家人?
師:如果你就是這家人的一份子,這個時候,過路人在院前路過,你會怎么做呢?
師:是呀,鄉下人是這么熱情,這么厚道,這么淳樸。再加上紅霞,微風、歸巢的小鳥等,這構成了一道美麗、和諧的風景線。這么美好的一幕,讓我們把它記在腦海中吧!(學生自由讀)
師:在每個人的心中,鄉下的冬天都有著獨特的風情,讓我們把心中的鄉下的冬天自由地用你朗讀的聲音展示出來吧!
【反思】:
一、抓住文本特色,訓練基礎語言
本組教材最具特色的語言表達方法是擬人,教學中,本人注重引導學生去體會擬人修辭方法在描寫景物的特點時所起的作用。為此,在教學實踐中,我抓住文本中的其中一個典型的擬人句,比如:“幾場春雨過后,到那里走走,常常會看見許多鮮嫩的筍,成群地從土里探出頭來。”作為本課的語言訓練點之一,讓學生思考, “探”還能換成別的什么詞,讓學生想象怎么樣的心情的春筍才會探出頭來,再引導學生進行情景寫話:我是一個(
)的竹筍,從春天的泥土里探出頭來,我想(
)。通過換詞,通過引導學生想象,讓學生體會到一個“探”字,不但把竹筍寫活了,而且使竹筍變得更可愛了。從而啟發學生在日常寫作時,用一些人的動作來描寫景物,會使景物變得更形象,更生動。然后,再通過讓學生在文中找出相類似的句子來談體會,如:“從他們的房前屋后走過,肯定瞧見一只母雞,率領一群小雞,在竹林中覓食;或是瞧見聳著尾巴的雄雞,在場地上大踏步地走來走去。”通過讓學生抓住“率領”、“大踏步”這些擬人化的詞語來讓學生加以想象,既讓學生從中有所感悟,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地讀,讀出情,讀出味。同時也加深學生對擬人的表達方法的理解,從而為提高他們的寫作水平作鋪墊,使自己的語言表達得更形象。
二、 構建閱讀話題 打開對話空間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文本中,常常有許多看似作者輕心不作具體描述之處。在課堂中,老師要珍視語文課本中的這些有著豐富的可供學生想象的資源 ——文本中的空白處,精心創設一定的情境,讓學生親密地與文本接觸,在教師的引領下自主地誦讀、感悟、發現、體驗,在與文本對話的基礎上,超越文本。讓文本充滿活力。如在《鄉下人家》一課,作者只寫了春、夏、秋這三個季節的鄉下風情,而沒點出鄉下的冬天的鄉下風景,我抓住文本中的這一空白處,設計了讓學生想象鄉下冬天的一個場景。在鍛煉學生思維能力、寫作能力的同時,也豐富了文本的資源,加強了學生對語言的運用。又如,在學習院落晚餐圖時,抓住“天空地闊”一詞,讓學生想象:鄉下的人,傍晚時分,一家人聚在一起吃晚飯,會天高地闊地談什么事情呢?通過設這樣一個問題,讓學生的思維激起千層浪,有的學生則說:“他們可能會談未來十幾年里農村的大變化。”“他們可能會談起飛上宇宙居住的事情。”“他們可能會商討怎么通過勞動來打扮更美的家。”學生在想象中積累了語言,更加理解了農家人的和睦與淳樸,從而與作者產生共鳴:鄉下人家,不論什么時候,不論什么季節,都有一道迷人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