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鐵球同時著地教學設計
b 哪些詞最能體現?(當作不容更改的真理、信奉、責備)“信奉”是什么意思?(相信的程度深,信仰、崇奉)一個人懷疑,許多人責備。什么是“責備”?(指導學生讀人們指責的話:“你是什么意思?難道要違背人類的真理嗎?” 這個反問句說明人們對亞里士多德信奉的程度。2.當時人們對這樣的說法毫不懷疑?墒怯幸晃荒陜H25歲的數學教授伽利略,讀了這句話,他是怎么想的,他先做了什么,又做了什么?品讀課文,看看伽利略是怎么思考的,是怎么試驗的。先看看他思考的過程。(出示課件) 如果這句話是正確的,那么把這兩個鐵球拴在一起:①落得慢的就會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應當比10磅重的鐵球慢;②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兩個鐵球看作一個整體,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應當比10磅重的鐵球快。這樣,從一個事實中卻可以得出兩個不同的結論,這怎么解釋呢? 學生讀這段話思考:一個事實得出兩個結論,自然要引起伽利略的懷疑。這里說的“一個事實”指的是什么?“兩個結論”指的是什么?(多媒體演示兩個結論的推導過程)請你用自己的話來完成這個思考過程,一層一層地表述這個意思,體驗一下怎樣嚴謹地思考問題。(學生練習兩分鐘,同桌互相說,指名練習說。)(二)細析伽利略試驗及其結果部分。1.伽利略不但通過思考對亞里士多德的話產生懷疑,他還用試驗來驗證自己的懷疑。課文寫伽利略做試驗的過程只寫了一句話,在文中找出這句話讀讀。一邊讀一邊去品味,想一想:從這部分中你知道伽利略是怎樣對待自己的試驗?結果如何?(1)提問: a.從哪些詞語中看出伽利略對試驗認真的科學態度?(反復、許多次)他為什么這樣做? b.從“結果”“都”、“的確”、“總是”三個詞可以看出什么?(指導學生再讀伽利略做試驗的句子。) 于是他就得出了結論——(生讀)“兩個不同重量的鐵球同時從同一高處落下來,總是同時著地,鐵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鐵球的輕重沒有關系。”2)從這段中,你還知道什么?(伽利略要在比薩城的斜塔上做一次公開的試驗。)⑤過渡:伽利略已經得出了正確的結論,為什么還要做一次公開試驗?這樣的宣布是需要有多大的勇氣!因為等于公開向人們心中的亞里士多德挑戰。2.學習在比薩斜塔上做公開實驗部分: ①出示比薩斜塔的照片。師述:比薩斜塔在意大利比薩城內,塔共8層,建到第三層時,地基開始傾斜,該塔由于“斜而不塌”名聲遠揚,1590年,伽利略在塔上做公開試驗,該塔名聲更大。公開試驗的消息一傳開,前來看試驗的人很多,人們是怎樣議論的?②找出書上描寫人們議論的句子。(人們來的目的,人們的態度)集體讀,個別讀。(讀出人們對伽利略責備、嘲諷、譏笑、奚落的語氣)③面對人們的責備、嘲諷、譏笑、奚落,伽利略懷著必勝的信心登上了比薩斜塔,結果如何呢?請看:(演示兩個鐵球同時著地) ④面對這樣的結果,人們表現怎樣?(驚訝)為什么?(因為,人們信奉亞里士多德,把他的話當作不容更改的真理,而伽利略的結果出乎人們的意料之外。)⑤人們明白了一個什么道理?(亞里士多德的話不全是對的。)⑥這句話對你有什么啟發?(告訴我們,這個人無論他地位多高,學問多大,說的話也不可能是全對的,所做的事都是對的。不能輕易的相信別人。敢于思考,找出名人的錯處。)總結:在當時的情況下,伽利略對亞里士多德突出懷疑是多么的不易,他勇敢懷疑,打破迷信,獻身科學的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五、總結全文,深化主題。1.伽利略是一位敢于提出疑問的人,同學們要不要學習他的這種精神?課文是怎樣把他的這種精神表現出來的?2.假如書上有錯,你們敢于提出疑問嗎?(出示課件:兩個鐵球,一個10磅重,一個1磅重,同時從高處落下來,10磅重的一定先著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師:請看這句話是書上的原文。如果亞里士多德的話是正確的,10磅重的鐵球的速度就是1磅重的鐵球的10倍,那么按照課文的這種說法,10磅重的一定先著地嗎?有沒有其他情況?請你審視這句話的說法是不是很嚴謹。課文的表述有漏洞,怎么修改就嚴謹了?把課文中的“同時從高處落下來”一句話改為“同時從同一高處落下來”?偨Y全文: 通過今天這節課的學習,我們不僅知道了伽利略有不迷信權威,敢于懷疑,獻身科學的精神,同時,我們自己也有了這種意識。希望你們在今后的學習中勇于思考,用認真、嚴謹的態度對待學習。六、課堂延伸:想象一下,試驗結束后,人們又會怎樣說,怎樣做。以《伽利略走下斜塔后》為題寫一段話,注意對人物語言、動作的描寫。板書設計: 25.兩個鐵球同時著地 亞里士多德 伽利略 一快一慢 分析問題自己試驗 不迷信權威 獻身科學公開試驗 教學反思:《兩個鐵球同時著地》這篇課文講述了意大利科學家伽利略在科學研究的過程中,對亞里士多德的一個學說真理產生懷疑,經過反復試驗證明了亞里土多德的說法是錯誤的,然后走上比薩斜塔把結論公諸于世。課文表現了伽利略獨立的人格、科學的精神和宏大的境界。伽利略讀到亞里士多德關于兩個鐵球在同一高處同時下落重的先著地輕的后著地的說法后,沒有盲目地相信,而是設想了一種特殊的情況:把這兩個鐵球拴在一起下落,跟10磅重的鐵球相比又會怎樣?然后他運用亞里土多德觀點進行嚴謹而清晰的推理,得出了兩個相反的結論。因為推理過程的嚴謹和清晰,伽利略開始懷疑亞里土多德觀點的正確性。這個過程中,我們應注意三點:首先是思考之前,別人都信奉亞里士多德的觀點,甚至信奉到把他的觀點當作人類的真理,不容任何人置疑,他仍然要進行理性的思考:這個觀點對不對?記得梭羅說過,不論是哪一種源于祖傳的思想和行為,在你沒有驗證之前,都不可輕信。在學術面前,在人格層面,庶民與偉人平等,沒有誰高高在上,沒有誰只有聽從的份兒而不可以思考。這是一種理性,一種尊嚴,一種獨立的人格。其次是在思考過程中,他始終沒有認定亞里士多德的說法是正確的,而是采取假設的辦法——“如果這個說法是正確的”,使得推理可以進行。再次是思考之后,他看到結果不合情理,但并不是馬上否定亞里土多德的說法,而是懷疑其說法,多么理性、嚴謹。這個過程中,理性的精神、獨立的人格、嚴謹的推理交融在一起,展現著知識分子應有的精神境界。懷疑過后,“伽利略帶著疑問反復進行了許多次試驗,結果都證明亞里土多德的這句話的確說錯了”。這里需要注意的是“反復”一詞。“反復”看上去似乎與“許多次”同義,實際上,這里沒有用“重復”而選用“反復”一詞,意味著這許多次試驗可能會涉及到各種因素的變化,如高度、球體的質地、兩球重量的比例等,這意味著伽利略在對它能想到的各種情況進行試驗,這種情況下得出的結論才具有說服力,才能經得起推敲和檢驗,才能站得住。他對科學、對試驗結果的負責任,從這種周密的試驗過程中體現出來。至此,他已經完成了對自由落體試驗的原理的研究,得出了結論。進行公開試驗的目的已經不是為了再次驗證,而是為了將結論公諸于眾,是為了讓人類走出認識的誤區,認識真相,讓人類在此基礎上再去思考、再去研究、再去發現,讓人類的認識不斷進步、思想不斷發展。這個過程中,伽利略的研究針對的是亞里土多德的觀點和人類思想和認識的停滯,他絕不是為了以此挑戰權威。伽利略的研究一直是沖著真理去的,支撐他的是知識分子的責任、良知和境界。不僅如此,他對前賢仍保持應有的尊重,你看,他的思考過程就是在運用亞里士多德的邏輯學成果,它運用試驗來研究自由落體的原理,是阿基米德實驗物理學的延續。其實,伽利略的理性精神、獨立人格和宏大境界,正是古希臘人文精神的表現。如果不是這樣,人類思想史和科學史上這一閃耀光輝的事件的主角就不會是伽利略。文章在寫伽利略進行研究的同時,用了兩個自然段寫了人們對亞里士多德的信奉和對反對亞里士多德的人的責備、嘲諷。這兩個自然段的價值在于描繪出當時彌漫歐洲的社會風貌、集體的無意識。這就從社會背景的角度烘托出伽利略的思考和試驗對推動人類認識進步所起到的價值。這篇文章清晰而理性的敘述、精當的結構、嚴謹的用詞,與所敘述的人和事件的內涵極其融合,是一篇難得的佳作。百密一疏,文章在第三自然段寫亞里士多德的觀點的時候,“同時從高處落下來”一句,缺少了“同一高處”的意思,從而使“10磅重的一定先著地”變成非唯一的結論。這顯然是一個缺憾。教學《兩個鐵球同時著地》這篇課文,我抓住課文中的重點語段,尤其是伽利略思考的過程和反復做試驗的過程,引導學生反復朗讀、揣摩、理解、內化,把文中嚴謹的邏輯思維過程,周密科學的試驗過程,事實勝于雄辯的公開試驗的過程展現在學生的心里。從而,不僅使學生感受伽利略不迷信權威,還知道他為什么不迷信權威,感受他是怎樣思考和做試驗的,使學生在傾聽與交流中受到精神的感染、思想的啟迪和語感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