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鐵球同時著地》教學實錄(精選15篇)
《兩個鐵球同時著地》教學實錄 篇1
師:老師這里有兩個玩具球,一大一小。我們用它們來代表10磅重的鐵球和1磅重的鐵球。這兩個鐵球同時從同一高度落下來,結果會怎樣?(教師做兩個玩具球同時下落的試驗,兩個球同時落在講桌桌面上。)對于現在的人們來說,這是一個很普通的物理現象?墒,就在 1590年,人們還沒有認識到這個現象,因為當時研究科學的人,都相信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的話。對他的說法,人們不是一般的相信,而是相信到了什么程度?
生:(讀課文第二自然段)到了信奉的程度。亞里士多德的話被人們當作不容許更改的真理,如果有人懷疑他的觀點,就會受到人們的責備。
師:一個人懷疑,許多人責備。什么是“責備”?
生:是斥責,是批評,是指責。
(指導學生讀人們指責的話:“你是什么意思?難道要違背人類的真理嗎?”)
師:在這樣的社會風氣下,亞里士多德的話就被人們奉若神明。那么關于這兩個鐵球怎樣落地的,亞里士多德是怎么說的呢?
生:(讀)亞里士多德曾經說過:“兩個鐵球,一個10磅重,一個1磅重,同時從高處落下來,10磅重的一定先著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師:這段話強調了什么?
生:強調了兩個鐵球同時落下時,速度不同。10磅重的是1磅重的10倍。
師:要是按照這樣的說法,這兩個鐵球應該怎樣從空中落下來?誰來演示一下?
(一名學生走到講臺前手持玩具球演示下落的過程。)
師:當時人們對這樣的說法毫不懷疑?墒怯幸晃荒杲25歲的數學教授伽利略,讀了這句話,他不是輕易地相信,而是先做了什么,又做了什么?
生:他先去思考亞里士多德的話對不對,然后又做了許多次試驗,證明亞里士多德的話的確說錯了。
師:我們來品讀課文,看看伽利略是怎么思考的,是怎么試驗的。先看看他思考的過程。(出示課件)
如果這句話是正確的,那么把這兩個鐵球拴在一起:
①落得慢的就會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應當比10磅重的鐵球慢;
②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兩個鐵球看作一個整體,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應當比10磅重的鐵球快。
這樣,從一個事實中卻可以得出兩個不同的結論,這怎么解釋呢?
(學生讀這段話。)
師:一個事實得出兩個結論,自然要引起伽利略的懷疑。這里說的“一個事實”指的是什么?“兩個結論”指的是什么?
生:(經過仔細的研讀和思考)“一個事實”指的是伽利略設想的一種特殊的情況,就是“把兩個鐵球拴在一起”,跟10磅重的鐵球下落來比較;這“兩個結論”呢,一個說它會比10磅重的鐵球落得慢,一個說它比10磅重的鐵球落得快。
師:伽利略是怎么推導出這兩個結論的呢?請一位同學來模擬推導一下,怎么得出的第一個結論,一邊說一邊演示。
生1:(手持鐵球邊說邊講)這是兩個鐵球,一個是10磅重,它下落的速度快;一個是1磅重,它下落的速度慢。把它們拴在一起的時候,因為1磅重的鐵球下落的速度慢,它就會拖住10磅重的鐵球,就像這樣,從而使這個整體在下落的時候速度變得慢了一些。
師:你為什么說10磅重的鐵球下落的速度快而1磅重的鐵球下落的速度慢?
生1:因為亞里士多德說,兩個鐵球同時落下時,速度不同。10磅重的是1磅重的10倍。
(教師指導學生讀“如果這句話是正確的,那么把這兩個鐵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會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應當比10磅重的鐵球慢”這句話。)
師:這是第一個結論。第二個結論是它下落的速度要比10磅重的鐵球快。誰來推導?
生2:(手持鐵球邊說邊講)這是兩個鐵球,一個是10磅重,一個是1磅重,把它們拴在一起的時候,他們就是一個整體,就有11磅重。因為亞里土多德說重的鐵球比輕的鐵球下落的速度快,那么這個11磅重的整體就會比10磅重的鐵球下落快。
(教師指導學生讀“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兩個鐵球看作一個整體,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應當比10磅重的鐵球快”這句話。)
師:一個事實中得出兩個結論,這不合乎情理。這兩個結論的推導過程中都引用了亞里士多德的觀點,推導過程是清晰準確的,自然要懷疑引用的觀點。你再看,伽利略運用亞里士多德的觀點推導出這兩個結論的時候,他確信亞里士多德的觀點是正確的了嗎?
生:不確信。因為伽利略想:“這樣,從一個事實中卻可以得出兩個不同的結論,這怎么解釋呢?”這可以證明。
師:這是他思考之后產生的懷疑。他在思考的過程中,他相信嗎?
生:他在用亞里士多德的說法時先說了“如果”,“如果這句話是正確的”,說明他還不能確信這個說法,說明他很謹慎、很小心。
師:“如果這句話是正確的”,這是一種假設,至于到底是不是正確,那要看你的說法是不是經得起推敲。經得起推敲,我就相信,否則我就懷疑。在我得出判斷之前,我不確信你的說法是正確的。我們把這段話完整地讀一下,讀出你在思考,讀出你很謹慎,讀出你的思考一步一步很嚴謹。
(學生讀伽利略思考的語段。)
師:請你用自己的話來完成這個思考過程,一層一層地表述這個意思,體驗一下怎樣嚴謹地思考問題。
(學生練習兩分鐘,同桌互相說,指名練習說。)
師:伽利略不但通過思考對亞里士多德的話產生懷疑,他還用試驗來驗證自己的懷疑。課文寫伽利略做試驗的過程只寫了一句話。
生:(讀)伽利略帶著這個疑問反復做了許多次試驗,結果都證明亞里士多德的這句話的確說錯了。
師:一邊讀一邊去品味,伽利略的試驗有什么特點?
生:(讀后)他做了“許多次”試驗。
生:他是“反復”做試驗。
生:他是帶著疑問去做試驗。
師:“反復”和“許多次”一樣嗎?
生:“許多次”強調了次數多,“反復”就是說他是反反復復地做。
生:“反復”就是說他重復地做了許多次試驗。
師:如果說“反復”做就是重復地做試驗,那么我們把“反復”改為“重復”,行不行?
生:(又讀了一遍后)不行。
師:為什么?“反復”是不是“重復”呢?
生:“重復”就是說這個實驗原原本本地再做一次,跟上一次做的沒有什么不同;“反復”是說他還是在做這個試驗,但是跟上一次做的可能會不一樣。
師:請你說一說有哪些不一樣?
生:可能他使用的球不一定都是鐵的,可能用銅球,還可以換鋁球來試。
生:球的重量可能不一樣。他可能用10磅重的和1磅重的兩個鐵球做試驗,然后用20磅重的和1磅重的鐵球來試驗。他會更換不同重量的鐵球來做試驗。
生:還有鐵球下落的高度不一樣,他可能讓兩個球同時從5米處下落,還可能從50米處下落。
師:也就是說伽利略想了各種各樣的情況去反復地做試驗。他為什么要這樣?
生:這樣的試驗結果才可靠。
(指導學生再讀伽利略做試驗的句子。)
師:于是他就得出了結論—— (生讀)“兩個不同重量的鐵球同時從同一高處落下來,總是同時著地,鐵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鐵球的輕重沒有關系。”
師:他已經證明了亞里土多德的話的確說錯了。后來他又在比薩斜塔上做了一次公開試驗。這樣做的目的就不僅是為了探求這個事實的真相,而且是為了讓大家明白一個道理。
(指名讀課文第五自然段。)
師:許多人來到比薩斜塔周圍,等著看伽利略的笑話。
師:作者寫伽利略做公開試驗的過程只寫了兩個動作,一個是“拿著”,一個是“脫手”。就是這樣的兩個動作完成了科學史上的一項重要的試驗,給塔下的人們,給當時的整個歐洲以巨大的震撼。
(指名讀課文第六自然段,學生想象當時的情景。)
師:這時大家才明白,“原來像亞里士多德這樣的大哲學家,說的話也不是全都對的”,這句話怎么理解?
生:就是說,再偉大的人,他說的話也可能出現錯誤。我們不能迷信偉人。
師:這是第一層意思。“說的話也不是全都對的”,再體會。
生:就是說,偉人說的話,有的對,有的不對。
師:這是第二層意思。再體會,是不是錯了很多呢?
生:不是,對的還是占多數,錯的只占一小部分。
師:對。這又是一層意思。所以讀課文的時候要善于細細地品味,把課文里的意思準確地領悟到。
(教師指導學生讀課文最后一句話。)
師:對于權威的話,我們要學習,但不能迷信。而且,善于學習才能善于思考、善于發現。伽利略能嚴謹地思考問題是因為他學習了亞里士多德的邏輯學,他用試驗的方法去研究科學,是向古希臘的另一位大學者阿基米德學習的結果。
師:你們學習教材的時候,是不是不加思考就相信呢?
(出示課件:兩個鐵球,一個10磅重,一個1磅重,同時從高處落下來,10磅重的一定先著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師:請看這句話是書上的原文。如果亞里士多德的話是正確的,10磅重的鐵球的速度就是1磅重的鐵球的10倍,那么按照課文的這種說法,10磅重的一定先著地嗎?有沒有其他情況?請你審視這句話的說法是不是很嚴謹。
生:(仔細閱讀之后)課文只說兩個鐵球同時從高處落下來,沒有說從同一高處落下來。這樣的話,有可能10磅重的不先著地。
師:什么情況下10磅重的不先著地?
生:比如說,10磅重的鐵球離地 10米,1磅重的鐵球離地1米,這時,兩個鐵球就同時著地。
生:再比如,10磅重的鐵球離地 10米,1磅重的鐵球離地不到1米,這時,1磅重的鐵球就先著地。
師:課文的表述有漏洞,怎么修改就嚴謹了?
生:把課文中的“同時從高處落下來”一句話改為“同時從同一高處落下來”。
(指導學生修改課文。)
師:像伽利略那樣理性地對待問題,嚴謹地思考問題,你才能發現真理。不論是哪一種源于祖傳的思想和行為,在你沒有驗證之前,都不可輕信。不論對方是摯友,是老師,是市長甚至擁有更大權力的人物,他們的話都需要經過思考驗證之后,才能被你認可。
生:李老師,我忽然想起一句話,“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
師:對,不尊重真理,其實更是對師長多年培育的褻瀆。
師:我們再從一個新的角度審視一下課文。課文一共六個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寫伽利略在上學期間就喜歡思考,第三、四、六自然段寫他的懷疑和試驗。那么課文的第二、五自然段不是寫伽利略的事情,能不能去掉?
生:不行。因為這兩個自然段寫出了當時人們對亞里士多德的信奉,寫出了當時的社會風氣,誰都不思考,還對有思想的人進行責備、嘲諷,這就更加顯出了伽利略的了不起。
師:所以,一篇文章是一個整體,每一部分都在發揮特定的作用。在這篇文章中,伽利略的思想和精神也因為有了這兩個自然段的烘托,而顯出對人類思想進步的巨大價值。先學到這里,下課。
《兩個鐵球同時著地》教學實錄 篇2
師:仙都是4a級景區,用圖片介紹仙都。早就聽說咱們桐鄉出名人,剛才老師介紹了桐鄉的風景。你們來介紹一下桐鄉的名人。
生:漫畫家豐子愷。我們課文中有一篇課文就是他寫的。
師:這些都是桐鄉的驕傲,也是我們中國的名人。說不定,有一天咱們的同學也能成為桐鄉的驕傲。
師: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位名人——伽利略。誰來讀讀這個名字。
出示伽利略的圖片,并介紹伽利略。
師:伽利略被世人記住,還是源于他25歲時做的一次偉大的實驗。這節課就讓我們走近伽利略,走進這次偉大的實驗。誰來讀課題。生:齊讀課題。
師:真不錯,把“著”讀準。
師:這究竟是一次怎么樣的實驗?讓我們趕緊走進趕課文,認真朗讀課文,注意讀通順,開始吧。生讀課文。
師:同學們讀得特別認真,看老師寫的這兩個詞,誰來讀。(固執,膽大妄為)
生:固執(zhì)師糾正。第二聲再讀
師:平常我們稱什么樣的人為固執?生:堅持自己的想法的人;不聽別人勸告的人;無論別人怎么提意見,他都不聽。
師:這個妄字是課文的生字,注意底下是個女。你能給膽大妄為這個近義詞嗎?生:膽大包天。
師:是啊,膽大妄為是說人毫無顧忌地做壞事。同學們有沒有發現這兩個都是人不好的。我們一起再來讀讀這兩個詞。
師:讀了課文,還有哪些詞語容易讀錯,誰來提醒大家。
生:哲。難讀。奉,是后鼻音。
師:文中除了我們剛才認識的伽利略,還有一位是亞里士多德。這兩位都是偉大的科學家,但是在當時人們心目中的地位誰更高?生:亞里士多德。師:我們先來認識下這位哲學家,文中有一個自然段介紹了他。請你幫他找出來。
師:靜靜默讀第二自然段。想想這段寫了什么?
生:亞里士多德是2000多年前的古希臘哲學家。只要他說的話人們都不會去糾正。師:是!
生:那里的人都信奉亞里士多德,把他的話當作真理。人們都信奉他。師:信奉是什么意思?你從哪讀懂信奉。
生:當作不容更改的真理。師:你為什么關注到了這個地方?不容更改,就是不能改,你讀讀這個詞,重一點,再來讀,再讀一篇。生:最后一句的責備。要是有人懷疑他,人們就會責備他。
師:你很棒,從另一個角度讀懂了人們的信奉。
生:不容更改的真理。師:你知道什么是真理?生:最正確的。師:真理是經得起事實檢驗的道理。人們是如此是信奉亞里士多德。
師:把我們體會到的信奉放回到課文。來讀讀第一句。(那時候,研究科學的人都信奉亞里士多德,把這兩千多前的希臘哲學家的話當作不容更改的真理)
師:人們信奉亞里士多德2000多年,這2000多年在中國經歷了14個朝代了,老師也來讀讀這一段。(范讀)誰再來試試。
師:我聽出了人們亞里士多德的信奉。誰來讀讀:(你是什么意思?難道要違背人類的真理嗎?)短短的一個句子中有兩個“?”。誰把這感覺讀出來。生讀反問的語氣。
師:我聽出人們強烈責備的語氣,再讀。
師:是啊,這分明是兩個強烈的感嘆號。來我們再來讀。在人們的心目中,亞里士多德簡直就是——神,誰來讀讀亞里士多德的理論。
“兩個鐵球,一個磅重,一個十磅重……”
師:你讀懂這段的意思嗎?生:下落速度的十磅重是一磅重的十倍。
多媒體圖示兩個鐵球的速度。
師:當時人們懷疑他嗎?可是兩千年后卻有一位青年懷疑他,他就是——伽利略。伽利略竟然敢懷疑人們心目中神一樣的亞里士多德,此時此刻,你有什么話要說?
生:伽利略,你真勇敢。伽利略,你堅持下去,你一定會成功。
師:伽利略不僅提出了懷疑,還要公開在比薩進行實驗;氐秸n文,讀一讀,找找,劃劃人們的評論。
生:有的說這個青年真是膽大妄為……有的……
師:一口氣找到兩句,你也找到兩句的舉手。
師:誰來讀第一句。別急,老師也來讀。比較我和他讀得有什么不一樣。
師生依次讀。
師:有什么不一樣?生:老師讀的這句話里少了“真是”“竟”
師:再讀讀課文這句話,你看這“真是”“竟”能不能去掉,為什么?
生:不能去掉,就不能體現伽利略的膽大了。有了“真是”“竟”就寫出了人們責備的語氣。
師:作者用詞真準確,這兩個詞寫出了對伽利略的責備,同時更體現了對亞里士多德的敬佩。你還從哪看出人們對伽利略的責備?生:“竟想”這句有罵他的感覺。還有的后面感嘆號。生:膽大妄為,這個詞。師:人們為什么說他膽大妄為?
師:你來讀。生讀“有的說這個青年真是膽大妄為……”師:你這個“真是”“竟”讀得真好。
師:一起來讀讀。生齊讀。
師:我們再來看看第二句。人們在說這句話可能是怎樣的神情?也可能加上什么樣的動作?
生:有的面帶嘲諷地說。師:你帶著嘲諷來讀讀。
生:有的帶著一臉壞笑地說。師:請你帶著壞笑來讀讀。
生:有的還會指著他的鼻子說。師:你也來讀讀。
師:你看這分明就是嘲諷嗎?底下那么多人,人們還會怎樣嘲諷伽利略?
生:這個人也太大膽了吧,竟敢懷疑我們的神。
生:有的說,這個青年竟敢找亞里士多德的錯,這個青年不要命了。
生:有的說,這個人臉皮真厚!竟敢這樣對待我們的亞里士多德。
師:剛才我們讀的和想的句子,都是通過人們的評論來體現人們對伽利略的責備,對亞里士多德的信奉。來,孩子們我們把這兩個句子再來讀讀。讀:這個青年真是膽大妄為……。等會……
師:面對這么多質疑聲,你是否為伽利略捏了一把汗?你心里是怎樣想的。
生:伽利略你不要怕。你不用擔心別人的話,你要相信自己。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
師:同學們,讀了課文,你覺得伽利略對這次實驗有把握嗎?再讀課文,找一找伽利略有把握的依據,把句子劃出來。
生:第四自然的第一句。伽利略反復做了很多實驗,結果都證明亞里士多德的這句話的確說錯了。
師:看看,反復試驗很重要,但結果更重要,結果是什么?
生:結果都證明亞里士多德這句話的確說錯了。
師:來我們一起讀讀這句話。
讀:伽利略帶著個疑問……結果都證明
伽利略帶著這個疑問做了數十次試驗,結果證明亞里士多德錯了;
伽利略帶著這個疑問做了上百次試驗,結果都證明亞里士多德錯了。
師:伽利略試驗的正確結果是什么?
生:兩個鐵球同時著地……
師:也就是課題所說的,來讀讀課題。
師:現在你還為伽利略擔心嗎?你還懷疑嗎?可是,盡管伽利略胸有成竹,但人們不理解還在那責備,嘲諷。那么此時的伽利略肯定有很多話向大家說。
師:拿出作業紙,想想此時伽利略想了些什么?
生:人們這么想也不是沒有道理,因為亞里士多德比我有名,也做了這么多貢獻,但是人總是有錯的時候。(師:多么有修養的伽利略!)
生:待會就知道了,沒事,我有真實的證據。
師:雖然伽利略心中想了很多,但是沒有說出來,而是用鐵一般的試驗結果訴說了這一切。
師:在人人都信奉亞里士多德的意大利,氛圍中,伽利略卻不盲目信奉,他冷靜思考,提出懷疑,還進行了反復的試驗,那么他信奉什么呢?
生:伽利略信奉真實的科學。信奉試驗的結果。
師:他信奉科學的真理,用實驗證明的真理,讀(真理)。他還對亞里士多德的觀點進行分析,那他是怎么想的呢,下節課再學。
《兩個鐵球同時著地》教學實錄 篇3
教材分析:
《兩個鐵球同時著地》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教科書第八冊的一篇精讀課文。文章記敘了伽利略做試驗證明了2000年前的大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說的:“兩個鐵球,一個十磅重,一個一磅重,同時從高處落下來,十磅重的一定先著地!边@句話說錯了。本單元的教學培養學生熱愛科學,相信科學,敢于向權威挑戰,以及用認真的態度對待科學的態度。
教學目的:
1.認識3個生字,會寫12個生字。能根據上下文理解“信奉、固執、膽大妄為”等重點詞語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初步學習通過典型事例表現人物品質的寫法。
4.了解兩個鐵球同時著地的實驗過程,學習伽利略不迷信權威,執著求實地探求科學真理的精神。
教學難點:體會文中人物的品質,學習伽利略不迷信權威的精神。
教學準備:
1、電子文稿,包括文中的重點段落文字及插圖。
2、一段錄相
教學時間:兩課時
教學步驟:第一課時略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課前談話]
師:老師給大家帶了一段影片。你們看到了什么?想到些什么?
(設計意圖:十七世紀離現在太遙遠,課前的這一段影片只是為了讓學生能夠通過它,對當時的社會背景有一個直觀地了解。)
[導入新課]
1、由名言導入課文,學生默讀課文,思考文中介紹的是一件什么事?
師:布魯諾,這個誠實正直的學者,為了捍衛自己的學說,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這讓我不由得想了俄國著名思想家費奧多羅夫曾經說過的一句話。
。娔X出示名言。)
師:一起讀。
師:可見,世界上任何一個重大的發明與發現都來之不易。今天,讓我們走近偉大的科學家伽利略,去了解他的一項重大發現。
板書課題:兩個鐵球同時著地。
齊讀課題。
2、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師:伽利略是怎樣得出這樣的結論呢?同學們默讀課文,邊讀邊思考。
生:課文寫了伽利略對亞里士多德說的話提出了懷疑,結果他做實驗證明了自己是對的。
生:伽利略做了很多試驗,結果都證明了亞里士多德的確說錯了。
師:由此可見,伽利略得出這個結論容易嗎?
生:很不容易。
。ㄔO計意圖:讓學生在對課文整體感知的基礎上,談談自己對課文的理解。此時孩子對課文的理解還比較膚淺。)
[進入新課]
結合重點段,感知人物形象
1、提出疑問不容易
師:讓我們走進課文,從字里行間去感受伽利略得出這個結論的不容易吧。同學們自由地朗讀課文,邊讀邊拿筆劃劃。
生:我從“那時候,研究科學的人都信奉……不容更改的真理”看出那時候的人都相信亞里士多德。
師:只是相信嗎?更準確點
生:信奉。
師:這兩個詞有區別嗎?相信,信奉。
生:相信只是相信,而信奉讓我覺得人們很崇敬亞里士多德。
生:信奉是非常地相信,深信。
師:分析得多好,誰能把人們對亞里士多德的信任讀出來。
生讀課文。
。ㄔO計意圖:對課文的理解,不能脫離了文本,帶著對詞語的理解去讀文章,力求讀得到位,有感情,教師也應該在旁邊多做鼓勵,使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自由地發揮。)
師:人們是這樣信奉亞里士多德,假如有人要說亞里士多德說的話是錯的,他們會怎么樣?
生:他們會說:“你是什么意思,難道想違背人類的真理嗎?”
師:他們只是說嗎?
生:責備。
師:責備的語氣該怎么讀?
生讀文。
師:面對人們的責備聲,伽利略是不是就認同了亞里士多德的說法呢?
生讀課文。
(屏幕出示文章中伽利略質疑亞里士多德的一段話。)
師:自己讀讀這段話,說說你讀懂了什么?
生說自己的理解。
。ㄑ菔菊n件:以紅藍兩種不同顏色分別標示出伽利略分析得出的兩個不同的結論。)
師:同學們發現了嗎?這兩個結論竟然……
生:完全相反。
師小結:伽利略承受著人們對他的指責對亞里士多德的話提出了質疑。
板書:提出疑問不容易。
(設計意圖:孩子們通過反復讀書,咬文嚼字,感受到了人們對亞里士多德的信奉,這種信奉讓學生們深刻地感受到伽利略敢于對亞里士多德說的話提出疑問是非常不容易的。)
2、反復試驗不容易
師:課文里還有哪些地方讓你感受到他得出這個結論不容易。
生:“伽得略帶著疑問……鐵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鐵球的輕重沒有關系!
鼓勵學生說說自己的感受。
生:我從反復感受到他做了很多次試驗,很不容易。
。ㄔO計意圖:老師抓住學生對文中“反復”“總是”的理解,指導朗讀,感受伽利略反復做試驗求證不容易。在這里老師不做過多的講解,只是鼓勵學生進行朗讀,通過讀去體會伽利略對待科學的認真態度。)
3、公開試驗不容易
生:我從“消息很快傳開了……事實是無情的,會讓他丟盡了臉。’”
師:能談談自己的體會嗎?
生:我感受到人們在給他壓力。
生:他們說伽利略“膽大妄為”說明他們不相信伽利略會是對的。
師:膽大妄為是什么意思?
生:膽大包天,就是膽子很大的意思。
師:膽子大是好事啊,聯系課文,體會下“妄”字是什么意思?
生:胡亂的意思
生:是說伽利略膽子大得胡作非為。
師:說得好,能讀出來嗎?
學生朗讀。
師:你們還感受到什么?
生:人們在等著看笑話。等他失敗了。
師:真好,能把這種感覺讀出來嗎?
學生朗讀,分角色讀。
課件出示文中插圖
師:看,這就是試驗當天的情景,在塔下有那么多人圍觀。人們還會說些什么?
生:這個人真是太愚蠢了。
生:?他竟然想找亞里士多德的錯處。
生:看他一會兒要怎么丟臉吧!
師:同學們,面對著人們這么多的批評與指責,伽利略還是堅持做公開試驗,是多么不容易啊。
板書:公開試驗不容易
。ㄔO計意圖:通過反復誦讀,學生們深刻地體會到了,伽利略是頂著重重的壓力進行這次公開試驗的,他確實很有勇氣。)
4、學習試驗結果部分
師:公開試驗照常進行了,伽利略在斜塔頂上出現,他左手拿著一個十磅重的鐵球,右手拿一個一磅重的鐵球,兩個鐵球同時脫手,鐵球從空中落下來,一會兒……示意學生繼續讀后面的句子。
師:人們驚呼什么?
生:啊,真不敢相信,結果會是這樣。
生:伽利略說的話是對的。
生:太不可思議了,簡直太不可思議了。
師:伽利略頂著這么大的壓力做試驗,就是為了證明自己是對的?
生:他想讓大家明白一個道理。
。ㄆ聊怀鍪菊n文最后一句話:原來像亞里士多德這樣的大哲學家說的話也不是全都對的)。
師:咱們一起讀。
師:你對這句話怎么理解?
生:不能盲目相信別人。有時候別人說的也不一定全都對的。
生:亞里士多德是個大哲學家,說的話也不一定是全都對的,我們要相信科學。
板書:相信科學
(設計意圖:伽利略做試驗并不是為了出名,我們得讓學生對文章的寫作目的有一個正確的認識,伽利略做這個試驗的目的是什么就是這篇文章的主題了,抓住了這一點,就抓住了課文的中心,解決了課文的重難點。教師的主導作用此時就應該體現出來,要引導學生建立正確的價值觀與世界觀。)
[拓展小結]
師:學完了課文,大家心中一定想對這位大科學家有更多的了解,老師為你們準備了一份課外閱讀材料,大家讀一讀吧,讀完了談談自己的感受。
生讀資料。
生:伽利略真是個了不起的人,他為了科學奉獻了自己的一生。
生:他確實是個有勇氣的人,就是被抓到監獄里也要堅持正確的理論。
……
師:我也想說,伽利略真不愧是十七世紀意大利偉大的科學家?茖W家們的故事讓我們受益匪淺,老師還想推薦大家幾本書,大家課后可以找來讀一讀,我們會走近并結識更多了不起的科學家。
。ǔ鍪菊n件顯示書名。)
師:科學在不斷地進步,示被探索的領域等待著我們去探索,愿我們都能像科學家們那樣,做勇于探索不懈追求真理的人。
板書設計:
25、兩個鐵球同時著地
提出質疑
來之不易 反復試驗 相信科學 相信真理
公開試驗
《兩個鐵球同時著地》教學實錄 篇4
教材分析
《兩個鐵球同時著地》是人教版四下年級第七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講的是三百多年前發生在意大利比薩城里的一個有趣的故事,年輕的數學家伽俐略敢于破除迷信,向當時研究科學的人最信奉的希臘大哲學家亞里斯多德所說的話敢于提出疑問,并且用試驗證明亞里斯多德說的話是錯誤的。讀完全文,課文中“不容更改”和“膽大妄為”這兩個詞語引起了我的興趣,我的腦海中浮現出了兩個疑問:第一,為什么人們會認為這是一條“不容更改”的真理?第二,伽俐略對這條“不容更改”的真理做出了怎樣“膽大妄為”的舉動?基于這樣的理解,我認為第一課時的教學重在解決第一個疑問:為什么人們會認為這是一條“不容更改”的真理?
教學理念
《陶行知教育實踐談》——在教學中“敢探新理”,讓學生敢于懷疑和否定權威。
偉人、名人說的、書上寫的、老師家長講的,在孩子們心中是權威。如果讓孩子絕對相信權威是永遠正確的,久而久之,必然造成迷信和盲從,缺少創造的勇氣。《兩個鐵球同時著地》一課,我通過伽俐略敢于懷疑亞里斯多德的話,并通過公開試驗證明自己的懷疑是正確的。讓學生知道偉人名人也是人,也有錯的時候,以增強學生懷疑權威、否定權威的意識。
教學目標
1.學習課文1、2、3自然段,能正確書寫“辯、妄”等生字,學會讀“伽利略 、意大利、亞里士多德”等一些外國的人名和地名,積累“不容更改、膽大妄為”等詞語。
2.認識伽利略和亞里士多德,通過補充資料了解亞里士多德對人類的偉大貢獻,感受亞里士多德的偉大。
3.學會填上反義詞,理解亞里士多德提出的真理。
4.通過實驗演示,探索伽利略產生的疑問,從而激發學生懷疑權威、否定權威的科學意識。
教學重點通過填上反義詞和實驗演示的方法,讓學生知道“為什么這是一條不容更改的真理?”
教學難點用上“因為……所以……”理解伽利略產生的疑問,懂得從亞里士多德的真理中得出了兩個完全相反的結論。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
學生準備:課文讀三遍
教學過程
一、尊重起點,檢查預習
1.談話導入:今天老師要給大家介紹一個偉人,他就是伽利略(出示伽利略頭像)難怪人們說他是17世紀意大利偉大的科學家。(出示伽利略介紹文字)
他讀書的時候同學們都稱他為辯論家。
。1)你覺得什么樣的人可以稱為“辯論家”呢?
。2)能說會道,口才很好的人,我們可以稱他為“辯論家”,所以,辯字的中間是個言字旁(學習“辯”字)。
2.出示課文第一自然段。
。1)誰想來介紹一下伽利略?(指名讀)
。2)師:今天我們就要來學習伽利略年輕時的一個故事。(出示課題)
[設計意圖:學生不是一塊白板,他是帶著生活經驗,原有的認知結構進入課堂的!缎抡n程標準》中指出:“語文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經驗基礎之上。”根據這一新的教學理念,我們作為教師的必須要重視學生的學習起點,尊重學生的學習起點,并在這個起點上來設計教學過程,使每位學生將主動投入到適合自己最近發展區的學習中去。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此時的課堂才能煥發出生命的活力。開課伊始,我完全尊重了學生的學習起點,因為學生在學習之前已經把課文讀了三遍,所以我把第一自然段的字詞學習和朗讀檢查作為課的導入來安排教學。]
二、初讀課文,積累字詞
1.自己讀一讀這個故事,注意讀準字音,讀通課文,遇到難讀的地方多讀幾遍,還可以拿起筆來,邊讀邊標上小節符號,并劃出本課的生字詞語。
2.同學們,來看看大屏幕的這些詞語,你能讀嗎?
(1)伽利略 意大利 亞里士多德 希臘 比薩城
。2)辯論家 信奉 違背 10磅 拴住 拖住 解釋 宣布 固執
(3)不容更改 膽大妄為
[設計意圖:第一組出現的是課文中的一些外國人名和地名,對學生來說比較難讀;第二組詞語是課文中的生字組成的詞語;第三組是兩個四字詞語,也是本課文教學想圍繞的兩個重點詞語。這樣分類安排,有助于學生的記憶,同時也告訴學生一個信息,積累詞語可以先把詞語進行分類。]
3.師:“不容更改 膽大妄為” 這是兩個值得我們積累的四字詞語,看老師寫在黑板上。(師板書,邊板書邊說:“更改” 是什么意思相信大家都知道,“容”在這里是“容許” 的意思,所以“不容更改” 就是不容許更改;“妄”是一個生字,比較難寫,來,拿出手指,我們一起來書空一下。妄字上面部分是個亡,下面部分是個女。
4.請你也像老師那樣在課文的空白地方寫一寫這兩個詞。相信你一定比老師寫得還要好。寫得快的同學還可以給這兩個詞語造造句,說給同桌小伙伴聽一聽。
[設計意圖:隨課文理解詞語,既降低了難度,又方便學生記憶]
三、圍繞“不容更改”,感受權威
1.課文中“不容更改的真理”是誰的真理?
2.亞里士多德究竟是個怎樣的人物呢?請同學們好好讀讀課文的第二自然段
3.讀著讀著,你讀出了亞里士多德是個怎樣的人物?
(要求學生講究讀書方法,長長的一段話,抓住其中的某個詞,某個句子來思考。
(1)研究科學的人都信奉亞里士多德
、賻煟和瑢W們,“奉”在字典中有這樣幾種解釋。(出示:①恭敬地用手捧著 ②獻給 ③接受 ④信仰、崇拜 ⑤供養、伺候)你覺得在這里應該選第幾種解釋?那現在你明白“信奉”是什么意思了嗎?
、趲煟憾页绨菟倪是一些研究科學的人,連研究科學的人都信奉亞里士多德,何況是普通的百姓呢。
。2)亞里士多德是兩千多年前的希臘哲學家。
師:從這個“兩千多年前”你體會到了什么?
。3)誰要是懷疑亞里士多德,人們就會責備他。
①你猜想一下,“誰”指哪些人?
②師:是啊,總之不管是誰,只要懷疑亞里士多德,就會受到人們的責備。這就是人們責備的話——(出示:你是什么意思?難道要違背人類的真理嗎?)
、蹘煟寒斊胀ɡ习傩諔岩蓙喞锸慷嗟聲r,人們會這樣責備他——
當皇室貴族懷疑亞里士多德時,人們也會這樣責備他——
甚至當國王懷疑亞里士多德時,人們仍舊會這樣責備他——
[語文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文字的積累,培養一定的語感,積累語言、運用語言,體會文章中蘊含的思想感情。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象力和創造潛能。因此,本環節最大的特色就是以語言文字為根,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4.插入亞里士多德的補充資料
、賻煟和瑢W們,亞里士多德不僅是個偉大的哲學家,還是個了不起的科學家(出示資料介紹亞里士多德的成就)
②現在,你對亞里士多德又有了怎樣的認識?
、郏ǔ鍪镜诙匀欢危┫嘈拍阋欢馨堰@段話讀好了。(指名讀)
[設計意圖:課文中否定了亞里士多德的真理,肯定了伽利略產生的疑問,那么就很容易讓學生誤以為伽利略比亞里士多德偉大,甚至從此貶低了亞里士多德。此環節的設計旨在激發學生對亞里士多德偉大成就的贊嘆,對亞里士多德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四、置疑“不容更改”,挑戰權威
1.文中的這條不容更改的真理是亞里士多德說的哪一條真理?
2.為什么說這是一條不容更改的真理呢?
①同學們,我們來看:10磅的鐵球重,那么1磅就( )你能填一個反義詞嗎(出示)10磅的鐵球(重)
1磅的鐵球( )
②因為10磅的鐵球重,所以人們認為它就落得( 。;因為1磅的鐵球輕,所以人們認為它就落得( 。┠隳芴钜唤M反義詞嗎?
出示:因為10磅(重),所以10磅落得( )。
因為1磅(輕),所以1磅落得( )。
③教師現場實驗演示:一本書和一張紙同時從一個高度往下落。讓學生說一說看到了什么?
、芸偨Y:這是我們在生活中經常看到的現象。正因為人們這種習以為常的思維,再加上是亞里士多德這樣偉大的人物提出的理論,所以人們認為這是一條不容更改的真理。
。墼O計意圖:亞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維是從疑問和驚奇中開始的。也就是說,問題是創新的開始,沒有問題就談下上創新。古人說:“情以物興,物以情觀”,這說明感知、思維和情感想象活動是互相聯系結合的。這一環節通過實驗,復現了生活現象,讓學生驚奇地發現,原來我們都是這么思維的,從而去深思,激起了學生思考問題的興趣。同時又為下面的學習奠定了基礎。]
3.對于這樣一條不容更改的真理,伽利略產生了什么疑問?
、偻瑢W們,這段話很長,而且比較難懂,你至少要好好讀三遍才能讀懂。第一次讀,把它讀正確,第二次讀,圈一圈這段話中的反義詞,然后看著這些反義詞,你再好好地讀一遍。
、跈z查讀正確。
、廴巫x下來,兩個完全相反的結論你讀懂了嗎?加上“因為……所以……”來說一說。
(出示)把這兩個鐵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會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應當比10磅中的鐵球慢。
把拴在一起的兩個鐵球看作一個整體,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應當比10磅重的鐵球快。
③根據剛才同學說的我們用圖示再來直觀地看一看。(教師課件演示)
[設計意圖:這是本堂課的難點,需要學生理解的是伽利略從亞里士多德的真理中得出的這兩個完全相反的結論。按四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來說,有一定的困難。其實如果能加上“因為……所以……”來說,是很容易理解的。而因為有了前面的訓練,在這里讓學生加上“因為……所以……”來說,已經降低了難度了。通過這樣的設計,不僅讓學生讀懂了這段話,還訓練了學生的思維,一舉兩得。]
五、總結延伸,懸念“膽大妄為”
師:一個事實中卻得出了兩個相反的結論,伽利略對這條不容更改的真理又會有怎樣膽大妄為的舉動呢?我們下節課再來學習。
課后反思
1.架設交流平臺,發揮師生的主動性。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本課的教學以“自讀、質疑、探究、感悟”的學習方式,架設文本與學生間的交流平臺,從自讀質疑引入,到自讀自悟、情感互動、思維感悟、主題升華,無不滲透著師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2.教學源于教材,但又不囿于教材。
原本以為這篇推理性較強的文章比較枯燥,學生可能不怎么感興趣,但事實上,在充分挖掘了教材資源以后,我又聯系了生活實際,如實驗演示、反義詞的對比、因果關系的尋找等方式,合理安排了教學步驟,學生對整個教學的思路也很清晰,他們學習的積極性還是很高的。
3.精密研究教材,完美課堂教學。
本堂課的教學留有兩大遺憾。第一,本課我主要抓住了重點詞語“不容更改”和“膽大妄為”來切割教材,第一課時的教學緊緊圍繞“不容更改”展開,以為是滴水不漏了。但是后來細細想來,伽利略對這條不容更改的真理產生疑問,已經是“膽大妄為”的開始,因此,按這樣的方法來理解本課教材顯然有失偏頗。第二,在研究 “亞里士多德是個怎樣的人?”的時候從數字“兩千多年前”可以看出什么?雖然在備課的時候關注到了“兩千多年前”這個數字,但是并沒有細細思索,只停留表面的理解。其實“兩千多年前”還可以研究出很多東西,激發出很多情感。對這個教學資源,在這堂課中并沒有體現出來。
《兩個鐵球同時著地》教學實錄 篇5
教學目標:
1、正確讀寫生字、新詞,理解個別詞語。(重點)
2、熟練朗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難點)
3、設計有關基礎知識的練習題。
4、初步了解伽利略是個怎樣的人。(嘗試)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
1、同學們,老師手中有兩個大小不一的鐵球。如果同時從同一高度松開手,會得到什么樣的結果?誰得出了這樣的結果?
2、簡單介紹你對伽利略的了解。我所知道的他的情況有限,哪位同學向我詳細介紹一下他的成就。
3、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第25課,看看伽利略是怎樣得出“兩球同時著地”這一結論的?
二、小老師檢查預習情況:小黑板出示預習目標逐項進行
1、對基礎知識的檢查
。1)小老師用自己的方式檢查課文朗讀情況。(是否正確、流利)
。2)小老師用卡片出示詞語指名讀、解釋詞語。(針對學困生)
。3)小老師聽寫典型的詞語。
2、對課文內容的檢查
。1)課文主要內容寫了什么?
。2)伽利略是個怎樣的人?
(教師邊聽課邊做記錄,檢查工作完后作補充、指導、評價)
三、課堂反饋練習
1、分組交流設計的題目。(教師巡視指導。)
2、評選設計題目優秀的學生并給予鼓勵。(特別是學困生)
3、教師用小黑板出示練習題。(重點是學困生)
4、反饋課文主要內容。(小黑板出示課文主要內容的練習題。)
四、學生提出預習中的疑難困惑
教師做好記錄,以待下節課解決。
五、針對課文內容及疑難布置第二課時的預習內容
《兩個鐵球同時著地》教學實錄 篇6
教學目標
1.學習伽利略不迷信,認真求實的科學態度。
2.理解課文內容,了解段與段之間的聯系。
3.學會本課生字新詞,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
4.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三段。
教學重點、難點
學會含義深刻的句子。
教學時間:三課時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
(一)了解課文內容,認識事件中的兩個人物。
(二)學習本課生字新詞。正確朗讀課文。
(三)按自然段讀懂課文意思,劃分結構段,初步理解段與段之間的聯系。
二、教學重點、難點
按自然段讀懂意思,劃分結構段,初步理解段與段之間的聯系。
三、教學過程
(一)讀課文。按“預習”要求,了解初讀課文的情況。
1.提問:《兩個鐵球同時著地》的故事,寫了兩個人物,一位是伽利略,一位是亞里士多德,他們是怎樣的人物,按你的了解,簡單地做個介紹。(必要時教師做補充)
(伽利略,17世紀意大利偉大的科學家。是一位敢于提出疑問,大膽試驗的人。具體說,是物理學家,天文學家。他是利用望遠鏡觀察天體取得大量成果的第一人。他發現月球表面高低不平,木星有四個衛星,太陽黑子、銀河由無數恒星組成的等等。今天我們學的《兩個鐵球同時著地》,也是伽利略的一個非常了不起的物理現象。
亞里士多德,兩千三百多年前希臘的哲學家,研究科學的人都信奉他。他說的話被看作是不容許更改的真理。馬克思和恩格斯都稱他是古希臘哲學中“最博學的人物”。)
2.兩位科學家,一位是兩千三百年前古希臘的,一位是三百年前意大利的。兩位科學家相距兩千年,怎么走進一個故事里?是誰起了作用呢?
(是伽利略在起作用。因為亞里士多德早在公元前322年就已經不在人世了。)
(二)讀課文,正音正字,檢查預習中讀解生字詞情況。
1.讀準字音(帶點的字):
哲(zh6)學家 教授(sh^u)固執(zh0)(以上字是翹舌音)
比薩(s4)斜塔(“薩”是平舌音)
2.“當(d4ng)作”的“當”不要讀成“d1ng”的音,這里是看成,作為的意思;
“同時著(zhu$)地”的“著”是接觸到的意思,不要讀成“zh2o”、“zh8”等音;
“驚訝(y4)”的“訝”不要讀成“y1”的音。
3.注意字形:
區別“宜”和“宣”,“妄”和“忘”的不同。
4.檢查讀解生字新詞情況:
哲(zh6)學家:哲,有智慧,或有智慧的人。哲學家,是研究人們對世界總的看法和對各種問題怎樣正確處理的學問的專家。
教授(sh^u):授,傳授,如授課。教授是大學里職務的教師。如,伽利略,25歲已經是大學里的教授了。
比薩(s4)斜塔:薩,是一個姓;“拉薩”的薩。比薩,意大利西部古城,的比薩斜塔建于1174年,高54.5米,因地基打得不好,塔身傾斜,因此得名。
違(w7i)背:違,不依從。違反、不遵照的意思。
膽大妄(w4ng)為:妄,不是分內的,胡亂的。膽子大得不管不顧,胡作非為。
宣(xu1n)布:宣,公開出來。正式告訴大家。
固執(zh0):執,掌握。堅持自己的意見,不肯改變。
磅(b4ng):英國和美國用的重量單位,一磅合453.6克,不足一斤。
(三)按自然段讀課文,邊讀邊畫出自然段的中心句或重要詞語,再概括討論自然段的段意。
第1自然段:伽利略是17世紀意大利偉大的科學家。學生時代就敢于提問,被稱為“辯論家”。
第2自然段:當時研究科學的人都信奉哲學家亞里士多德。
第3自然段:亞里士多德說,一個重10磅和一個重1磅的鐵球同時從高處落下,10磅的先著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而伽利略對這句話產生了疑問。
第4自然段:伽利略多次試驗,證明亞里士多德的說法錯了。兩個大小不同的鐵球同時從高處落下,總是同時著地的。
第5自然段:很多人都要看伽利略在比薩斜塔上做公開試驗。
第6自然段:伽利略在比薩斜塔上做試驗,兩個鐵球同時著地了。大家驚訝地明白了:亞里士多德的話也不是全對的。
(四)為課文分段:
提示:課文講的是意大利科學家伽利略青年時期不迷信,敢于提出問題,進行試驗,以認真態度研究科學的故事。分段應注意段與段之間的聯系。
1.課文是介紹伽利略的。一開頭就有必要概括地交代一下伽利略是怎樣一個人?纯茨囊恍《问菗撨@個任務的?
(第1自然段。這就是文章的第一大段。)
2.因為課文是表現伽利略不迷信,敢于提出問題的,所以接著就該說明這位究竟是誰?
(是大家信奉的哲學家亞里士多德。)
故事中的兩位人物都出現了,這又該是一段了?纯茨囊粋或哪幾個自然段擔負這個任務的?
(第2自然段)
3.既然課文是介紹伽利略不迷信,肯大膽提出問題,課文也交代了不迷信的是大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接著就該說明這位亞里士多德的什么言論引起了伽利略的疑問呢?看看哪個自然段或哪幾個自然段是專負這個責任的?
(第3自然段)
4.引起伽利略的疑問提出來了。下一步,就該敘述伽利略為了證實自己提出的問題是對的要做什么?
(試驗)
試驗的結果證明自己的懷疑是對的,為了讓大家都知道,就要公開驗證,這就是在哪里試驗呢?
(比薩斜塔)
結果引起極大的轟動,這又是一段了。看看哪一個或哪幾個自然段包管這一點意思呢?
(第4~6自然段)
(五)歸納四個結構段的段意。
第1~3自然段就是一~三段。這樣,第1~3自然段段意也就是第一~三段的段意了。第第4~6自然段是第四段。把第4~6三個自然段段意歸并起來就是第四段段意了。小組議論這三個自然段段意怎樣歸并為一個結構段段意的。
提示:著重看誰做了什么,相同或相近的合并起來。具體內容用概括的詞語歸納。
(第5自然段講伽利略多次試驗,第5自然段講大家看伽利略公開試驗成功,大家明白亞里士多德的話錯了。三個自然段都提到試驗的事,只是最后還肯定亞里士多德的話錯了。因此,第四結構段的段意應該是:
伽利略經過多次試驗,使大家明白亞里士多德的話錯了。)
(六)小結
全文6個自然段,按事情的階段劃分,是以簡介人物、提出問題、多次試驗到公開驗證,緊緊圍繞兩個鐵球著地的問題展開敘述的,段與段之間聯系得十分緊密。
第二課時
一、教學目標
(一)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弄清伽利略提出疑問的根據,理解不迷信的意義。
(二)體會課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
(三)正確朗讀課文。
二、教學重點、難點
弄清伽利略提出疑問的根據,即由一個事實推出兩個相反的結論。
三、教學過程
(一)帶著問題閱讀課文,解答“思考·練習”中的1~3題。
帶著以下問題讀第一、二段,然后再議論解答:
1.敢于提出疑問、大膽試驗的伽利略,對亞里士多德說的一句話產生疑問。那么,亞里士多德在大家的心目中是怎樣一個人呢?
讀第二段(第2自然段),體會一下人們對他的肯定和崇拜?纯茨男┰~語表現了這種肯定和崇拜?
(“都信奉”、“不容許更改的真理”、“人類的真理”)
“信奉”,怎么理解?“真理”是一種什么道理?“真理”不容許更改,而且是屬于人類的,這又說明了什么?
(“信奉”,信仰和崇拜!罢胬怼保鎸嵉摹⑵毡榈,人人應該遵從的道理。這種道理不容許更改,而且是屬于人類的?梢妬喞锸慷嗟碌脑,在大家心目中的位置多么重要。)
2.這一段最后一句話用了加問號的反問的語氣(或指出用了反問句),讀一讀這句話,說一說為什么用反問的語氣?改用加句號的陳述句效果有什么不同?
(改用一般陳述句就使“不能違背的真理”效果差了,達不到亞里士多德的話“不容許更改”的程度了。)
3.伽利略居然對這位大家信奉的亞里士多德說的,不容許更改的話提出了疑問,說明伽利略的一種什么精神,或者說什么態度?
(不迷信,認真求實的態度。)
那么,伽利略對亞里士多德的哪句話提出了疑問,提出了怎樣的疑問?
(亞里士多德的話是:“兩個鐵球,一個10磅重,一個1磅重,同時從高處落下來,10磅重的先著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4.按亞里士多德的說法,大鐵球落地速度快,小鐵球落地速度慢。大鐵球落地需要5秒鐘的話,那么,小鐵球落地就得幾秒鐘?
(50秒鐘)
5.那么,伽利略對亞里士多德的這種說法提出了什么疑問?讀讀伽利略提出疑問的那幾句話,再認真議一議:
(這樣,從一個事實中卻可以得出兩個不同的結論。)
6.這一疑問中的“一個事實”是指什么事實?兩個不同的結論是指哪兩個?
(疑問中的“一個事實”指亞里士多德說的兩個鐵球,一個10磅重,一個1磅重,同時從高處落下來。兩個不同的結論是指兩個“應當”:
一個是:把兩個鐵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會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應當比10磅重的鐵球慢。
一個是:把拴在一起的兩個鐵球看作一個整體,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應當比10磅重的鐵球快。)
7.把兩個不同的結論用投影或小黑板展示出來,并讓學生填在“思考·練習”第2題中第(1)題的兩條橫線上。然后不看答案,用自己的話把兩個結論的內容說給鄰近的同學聽,說給大家聽。
輕聲自由讀第二、三段課文。
8.伽利略對亞里士多德說的話,不僅提出疑問,而且推想出兩個不同的結論后,用什么辦法來驗證自己對或者不對呢?
(用試驗的辦法去檢驗、證明自己的懷疑是對或者不對。)
從這一點看,伽利略表現了一種什么態度?
(認真求實的態度。)
9.朗讀第三段。再想一想,議一議,弄清伽利略提出的疑問中的兩個結論。
第三課時
一、教學目標
(一)閱讀第四段,理解本段內容,體會伽利略通過試驗驗證自己提出的疑問是有道理的。
(二)正確,流暢地朗讀課文。做好背誦課文第三自然段的準備。
二、教學重點、難點
體會伽利略以嚴肅、認真的態度通過反復試驗,證實亞里士多德的說法是錯誤的。
三、教學過程
(一)默讀第4、5自然段。一邊讀,一邊想以下幾個問題:
1.伽利略敢于提出懷疑的是大哲學家亞里士多德的話,他的話可是“不容許更改的真理”,因此,試驗的態度怎么樣?結果怎么樣?
第4自然段中有五個詞,突出了試驗的態度,有力地證實了試驗的結果。把它們找出來,標上橫線。
2.為什么還要在比薩斜塔上做一次公開的試驗?
3.公開試驗時,人們又怎樣議論的?
以上四個問題想好之后,議一議,然后集中起來用自己的話簡要地回答出來。
(伽利略帶著疑問反復做了許多次試驗,結果都證明亞里士多德的這句話的確錯了。兩個不同重量的鐵球同時從高處落下來,總是同時著地。可見,鐵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鐵球的輕重沒有關系!胺磸汀薄霸S多”“都”“的確”“總是”五個詞突出了試驗態度的嚴肅、認真,也有力地證實了試驗結果和亞里士多德的說法不一樣。
伽利略決定在比薩斜塔上做公開的試驗,目的是公布自己試驗的結果,也是為了告訴大家,不要盲目迷信。
公開試驗時,人們認為伽利略竟敢跟“人類的真理”挑戰,是膽大妄為,是固執,會丟盡臉的。)
要求:把第(1)(2)題的答案填寫到“思考·練習”第2題的第(2)題中(時間緊迫可在課下做)。
(二)朗讀最后一段,再看看插圖,想一想,議一議:
1.公開試驗成功了。斜塔周圍的人都忍不住驚訝地呼喊起來,因為什么呢?
(“因為大家看見兩個鐵球同時著地了,正跟伽利略說的一樣!)
2.現在把回答的一句話,跟老師提問的一句話,顛倒順序,它們中間加上“所以”,看看句子的意思變沒變,為什么?
(顛倒順序:因為大家看見兩個鐵球同時著地了,正跟伽利略說的一個樣,所以斜塔周圍的人都忍不住驚訝地呼喊起來。
意思一點沒變,因為把先說結果的句子跟后說原因的句子,顛倒了順序。這種先說原因(因為),后說結果的句子,一般中間要加上“所以”一詞。)
3.課文結尾的一句話:這時大家才明白,原來像亞里士多德這樣的大哲學家,說的話也不是全都對的。
這句話里的“原來”,有兩個意思:一個是“起初”的意思,還有一個意思是表示發現了不知道的真實情況。你認為是前者,還是后者?
(是后者)
4.這句話最后指出“大哲學家說的話也不是全都對的”,“不是全都對的”換個意思不變的另一種說法,是什么?
(“也會有錯的”)
5.這句話還有什么進一層的意思,聯系生活實際,大家說一說這句話給你什么啟發。
(、專家學識淵博,懂得東西比一般人要多,這是事實,應該尊重,應該學習他們。但是、專家說的話也不是全都對的,也會有錯誤。因此,不能盲目迷信、一味崇拜。伽利略“兩個鐵球同時著地”的試驗行動,就足以說明了這個問題。我們應該學習他不盲目迷信、認真求實的科學態度和敢想敢做的創新精神。)
(三)正確,流暢地通讀課文。
(四)練習背誦第3自然段。自己輕聲讀,再同桌互檢。
提示:
1.把本自然段劃分兩層意思(亞里士多德說的話是一層,伽利略提出的疑問又是一層),先背誦第一層,再背誦第二層。)
2.重點練習背誦第二層:兩個結論中各有一個“如果……應當……”它們之間用“但是”連結。
(五)讀寫“思考·練習”第5題中的詞語。
板書設計
小資料
比薩斜塔 在意大利比薩城內,建于1174年。塔體共8層,高54.5米。該塔建至第三層時,便發現地基開始傾斜,當整座塔體完工后,塔頂中心線已經偏離塔體中心垂直線2米左右。該塔由于“斜而不塌”名聲遠揚。1590年,伽利略在塔上做試驗。該塔名聲更大了。目前,斜塔仍在傾斜,科學家正在采取措施保護這一世界名塔。
《兩個鐵球同時著地》教學實錄 篇7
備注:2009年3月,天潤實驗學校首屆青年教師課堂教學大賽教案,借班上課,準備時間一天,詳案。
設計:江西省贛州市于都縣天潤實驗學校南山博友
【教材簡析】
《兩個鐵球同時著地》是人教版實驗教材四年級下冊第七組的一篇精讀課文,說的是意大利科學家伽利略年輕時代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勇敢挑戰人人信奉的哲學家亞里士多德的一句話,并經過反復求證和公開試驗,用事實捍衛了真理。從文本價值上說,課文贊揚了伽利略不迷信權威的獨立人格和執著追求真理的精神,是教育學生尊重權威但不能盲從以及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好教材。從文章表達上看,主要有兩個突出特點:一是通過從質疑、求證到公開試驗這樣的具體事例來表現人物品質;二是通過環境或側面描寫來烘托人物,這些理應成為學生語言學習的重要資源。所以,教學這篇老課文,就必須立足新課程背景做新的文本審視教學處理,注重閱讀感悟,著力言意兼得,實現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和諧統一。
【學習目標】
1.認識3個生字,會寫12個生字。能根據上下文理解“信奉、固執、膽大妄為”等重點詞語的意思。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兩個鐵球同時著地的試驗過程,學習伽利略不迷信權威,執著求實地探求科學真理的精神。
3.初步學習通過典型事例和人物心理、言行表現人物品質的寫法。
【教學重難點】
弄清伽利略是怎樣不盲目迷信權威的話的,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初步學習描寫人物的基本方法。
【課前準備】
1.布置學生搜集伽利略和亞里士多德的圖片和生平資料。
2.教學課件等。
【課前激勵】
師:同學們,現在我們一起玩個名字叫做《反義詞》的游戲。要求是a同學讀屏幕上的a句,b同學則要根據提示的括號填出反義詞并朗讀句子或模仿做相應的動作。(課件出示三組句子)
第一組: a:我很(聰明)。
b:我很( )。
教師輔助:
a:看看你那雙明亮的大眼睛就知道你肯定是一個聰明可愛的孩子!
b:這么快你就把聰明的反義詞找出來的,還讀得這么好,你怎么可能會愚蠢呢?
第二組: a:小狗(大)聲地叫著:“旺、旺旺……”
b:綿羊( )聲地叫著:“咩、咩咩……”
教師輔助:
a、b:抓住大、小聲,引導學生讀。學生在模仿朗誦中其樂融融,儼然沒有了緊張情緒。
第三組: a:我很(矮小 )。(老師讀)
b:我很( )。
教師輔助:
a、b:呵呵,你高大嗎?結果好像反了哦!你該讀a句,我讀了b句
哈哈,老師這也叫高大?看來若按老師的意思還得請來藍球明星姚明來讀這話了!
【教學流程】
一、直接導課
師:其實反義詞隨處可見,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文章《兩個鐵球同時著地》中就包含了許多反義詞,F在請同學們打開課本,仔細的讀讀文章,找一找文中的反義詞,看誰能找到隱藏最深的那組!
生:自由讀文章,找反義詞。
。ù蟆 多——少 重——輕 信奉——懷疑……)
二、扣“信奉”,確定亞里士多德“神”的權威。
師:板書“信奉——懷疑”
師:你眼光夠犀利的,隱藏最深的一組反義詞被你拎出來了,你是從哪句話中找到的?請你讀出來。(課件出示)
師:“信奉”是什么意思?
生匯報:尊敬 相信與崇拜
師:人們相信與崇拜亞里士多德到什么程度?
生匯報:不容更改
生匯報:誰要是懷疑亞里士多德,人們就會責備他:“你是什么意思?難道要違背人類的真理嗎?”
師:是呀,亞里士多德這位哲學家的話就是不容更改的真理。如若我就是兩千多年前亞里士多德的懷疑者,你會如何指責我?
師:你能加上動作來指責我嗎?
師:同學們,從你們的責備聲中我感受到了亞里士多德的權威,總之,人們就是不能違背亞里士多德。他就好比是我們爺爺奶奶常常頂禮膜拜的?
生:神、祖宗、觀音菩薩……
師:的確,亞里士多德就被當時的人們尊奉為神靈,他的意志就是神的意志。
師:課件(亞里士多德簡介及圖像)
。ü畔ED哲學家、科學家。馬克思、恩格斯稱他為古希臘哲學中“最博學的人”。他的思想在一段時間內竟統治了整個歐洲。)
生:讀簡介
師:他被馬克思譽為哲學界最博學的人,他的思想統治了整個歐洲近兩千年之久。如果你是當時的人們之一,你會信奉他嗎?
師:我就是亞里士多德,我認為:太陽繞著地球轉。你是當時的人們,你怎樣認為?你贊同嗎?
師:瞧瞧!當時的人們就是這樣把他尊為神靈的,他的認為都是正確的。這就是“信奉”。
師:我就是亞里士多德,我還這樣說過——(課件出示)
(兩個鐵球,一個10磅重,一個1磅重,同時從高處落下來,10磅重的一定先著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生:齊讀
師:“我”告訴了你們什么?
生:重的物體落的快,輕的則慢。
師:信奉亞里士多德的忠實的你們,他說得對嗎?(隨便問幾名學生,統統相信)
二、扣“懷疑”,一疑激起千層浪。
師:幾百年前,人們都絕對相信亞里士多德。可就在這時,伽利略出來了,他第一個公然懷疑亞里士多德。他受盡了人們對他的責罵,就像剛才你們指責“我”一樣……
師:伽利略不單單是個人觀點的懷疑,他還要站在比薩斜塔上做公開試驗,公然挑釁亞里士多德的權威。
師:我就是年輕的伽利略,我就要在比薩斜塔上公開試驗啦。(教師表演立即站上凳子上俯視大家)同學們,你們都是前來看熱鬧的人們,你們會怎么說怎么做?
生1:這個青年真是膽大妄為,竟想找亞里士多德的錯處!
生2:等會兒他就固執不了啦,事實是無情的,會讓他丟盡了臉!
師:課件出示
“消息很快傳開了。到了那一天,很多人來到斜塔周圍,都要看看在這個問題上誰是勝利者,是古代的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呢,還是這位年輕的數學教授伽利略?有的說: ‘這個青年真是膽大妄為,竟想找亞里士多德的錯處!’有的說:‘等會兒他就固執不了啦,事實是無情的,會讓他丟盡了臉!’”
生:個性朗誦
師:難道這么多的人們就這兩種聲音?請同學們動筆寫一寫,把他寫在這段話的后面。比一比看誰寫得好,說得又好,誰就有資格與老師一起參加表演。(課件出示)
“消息很快傳開了。到了那一天,很多人來到斜塔周圍,都要看看在這個問題上誰是勝利者,是古代的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呢,還是這位年輕的數學教授伽利略?有的說: ‘這個青年真是膽大妄為,竟想找亞里士多德的錯處!’有的說:‘等會兒他就固執不了啦,事實是無情的,會讓他丟盡了臉!’”還有的人( )地說:“___________!
生:匯報(精彩的出列參與表演)
師:(站在凳子上俯視大家)我就是伽利略,我站在比薩斜塔上正在做試驗。我左手拿著1磅重的鐵球……
生:(議論紛紛)參與表演的同學則盡情的想怎么說就怎么說(合理安排好擴音器)。
師:從剛才的議論聲中,你聽出了什么?(猜疑、指責、唾罵、懷疑、鼓勵……)
師:伽利略頂著人們的種種猜疑,甚至是唾罵,依然堅信自己的觀點。他是不是平白無故,只是年輕人為了出出風頭而故弄玄虛呢?他是怎么懷疑推理的?
三、明理,豐實伽利略形象
師:課件出示
。ㄋ耄喝绻@句話是正確的,那么把這兩個鐵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會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就應當比10磅重的鐵球慢;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兩個鐵球看作一個整體,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就應當比10磅重的鐵球快。這樣,從一個事實中卻可以得出兩個相反的結論,這怎么解釋呢?)
生:自由誦讀,談自己的收獲。
師:課件分別演示伽利略的兩種推理。誰愿意做小小解說員,老師一邊演示,你就一邊幫伽利略解說?
師:是的,從同一個事實中卻得出了兩個截然相反的結論,這的確讓人難以質信。我們再來看看當時的權威人士——亞里士多德的觀點。
師:兩個鐵球,一個10磅重,一個1磅重,同時從高處落下來,10磅重的一定先著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同時演示亞里士多德的觀點。
師:這怎么解釋呢?
師:是的,從同一句話中就得出兩個不同的結論,無疑證明亞里士多德的話存在問題!難道伽利略就單通過文字推理推測亞里士多德的話錯了嗎?他還怎樣做了?
生:(伽利略帶著這個問題反復做了許多次試驗,結果都證明亞里士多德的這句話的確說錯了。)(課件出示)
師:“反復”的近義詞是什么?
生:重復
師:能把“反復”換成“重復”嗎?一、二組讀“反復”句,三、四組讀“重復”句;個人比較讀。(課件出示)
a、伽利略帶著這個問題反復做了許多次試驗,結果都證明亞里士多德的這句話的確說錯了。
b、伽利略帶著這個問題反復做了許多次試驗,結果都證明亞里士多德的這句話的確說錯了。
生:不能,重復只是單調的機械的再次做;而反復就不同,反復不但是做的次數多,而且每做一次都會在上次的基礎上改變試驗因素或者是改進試驗方法。
師:那么伽利略反復做這些試驗時還是在同一個地方,同幾個鐵球,同樣的高度……做嗎?他可能改變了什么?
生:可能用了20磅重的鐵球和5磅重的鐵球;可能用了大理石球;可能是在100米高處自由下落;可能是……
師:是呀,伽利略通過改變高度、球的材料、大小……通過自己嚴謹的試驗來求證的態度,最終得出了正確的結論:(課件出示)
(兩個不同重量的鐵球同時從高處落下來,總是同時著地,鐵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鐵球的輕重沒有關系。)
師:因為伽利略大膽推測,反復試驗,他憑借對真理的執著追求,勇敢的舍棄盲目的信奉,通過反復多次科學嚴謹的試驗,在比薩斜塔上向世人公開試驗,向權威發起挑戰。(板書:大膽推測,反復試驗)終于讓人們明白了——(課件出示)
。ㄟ@時大家才明白,原來像亞里士多德這樣的大哲學家,說的話也不是全都對的。)
師:難道就只有亞里士多德會犯錯誤嗎?比較句子,比較讀。
a、這時大家才明白,原來像亞里士多德這樣的大哲學家,說的話也不是全都對的。
b、這時大家才明白,原來亞里士多德這位大哲學家,說的話也不是全都對的。
師:能換嗎?
生:不能,b句只告訴我們只有亞里士多德這位大哲學家說的話不全都對。其實除了他,還有很多科學家、著名人士也會說錯話。
師:那你覺得誰說的話也不是全都對的?
生:毛澤東、郭沫若、孔子、老師、同學……
師:是的,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應該批判的去接受一切,取其精華,棄其糟粕。不盲從,要具有懷疑的精神。
師:伽利略就是質疑的典型代表,他不迷信權威,他不怕別人嘲笑,不顧別人的責罵,甚至于不畏懼當時勢力最強大的教會組織。他一生執著的追求真理,貢獻卓著。(課件出示)
(伽利略·伽利雷 (1564~1642) 是意大利文藝復興后期偉大的天文學家、力學家、哲學家、物理學家、數學家。也是近代實驗物理學的開拓者,被譽為“近代科學之父”。為了紀念伽利略的功績,后人把木衛一、木衛二、木衛三和木衛四稱為伽利略衛星! )
四、運用,質疑教材。
師: 學習了這篇課文相信同學們一定受益匪淺。那現在同學們你仔細讀讀伽利略得出的結論這幾句話。(課件出示)
(兩個不同重量的鐵球同時從高處落下來,總是同時著地,鐵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鐵球的輕重沒有關系。)
師:你覺得它表達沒有出入嗎?(引:同樣重的鐵球一個從10米高處落下,一個從100米高處落下,也同時著地?)
師:(課件出示)
(兩個不同重量的鐵球同時從同一高處落下來,總是同時著地,鐵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鐵球的輕重沒有關系。)
師:作者、教材編者也有失誤的時候呀!
板書:信奉——懷疑 大膽推測
反復試驗
作業:
一、 識記關于“真理”的名言警句:
1、只有忠實于事實,才能忠實于真理。 —— 周恩來
2、世界上沒有絕對的真理,只有絕對追求真理的人。
3、真理的大海,讓未發現的一切事物躺臥在我的眼前,任我去探尋。 —— 牛頓(英國)
4、人的天職在勇于探索真理。 ——哥白尼(波蘭)
5、一切推理都必須從觀察與實驗得來。 ——伽利略 (意大利)
6、總有一天,真理會取勝。即使真理在他一生中未能得到勝利,為了堅持真理也會使他變得更好,更加聰明。 ——赫胥黎(英國)
二、搜集像伽利略這樣的科學家,閱讀他們的個人資料。比如布魯諾……
布魯諾,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偉大的思想家、自然科學家、哲學家和文學家。他批判了被教會奉為神圣不可侵犯的地心說,勇敢地捍衛和發展了哥白尼的太陽中心說,并把它傳遍歐洲。正因為如此,布魯諾引起了羅馬宗教裁判所的恐懼和仇恨。1600年2月17日,布魯諾被處以火刑。他向圍觀的人們莊嚴地宣布:“黑暗即將過去,黎明即將來臨,真理終將戰勝邪惡!”英勇就義!1889年6月9日,在布魯諾殉難的羅馬鮮花廣場上,人們為他樹立了一尊銅像,以永遠紀念這位為真理而吶喊、為科學而獻身的偉大思想家。
《兩個鐵球同時著地》教學實錄 篇8
教學目標
1、認識3個生字,會寫12個生字。能根據上下文理解“信奉、固執、膽大妄為”等重點詞語的意思。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了解兩個鐵球同時著地的試驗過程,學習伽利略不迷信權威,執著求實地探求科學真理的精神。
4、初步學習通過典型事例和人物心理、言行表現人物品質的寫法。
教學過程
一、看圖導入新課:
出示課文插圖,認識這座塔嗎?這就是世界聞名的——比薩斜塔。它之所以聞名有兩個原因,一個是它在建筑過程中就已經傾斜,但至今不倒;另一個原因是在1590年年輕的數學教授伽利略就是在這座斜塔上做了著名的實驗——“兩個鐵球同時著地”(板書)
齊讀課題。
二、初讀感知課文
1、自由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想想課文主要寫什么。
2、讀后交流:
(1)出示第一組詞:著地 當作、膽大妄為 不容更改的確、違背
發現了什么?(多音字)
。2)出示第二組詞語:辨辯辮 ( )論家 不尋常 解答
你覺得應該填哪個?怎么區別這三個字?(一點一撇仔細辨,中間有言來爭辯,找根絲線扎成辮)
用這三個詞,說說讀書時期的伽利略。
(3)出示第三組詞語:伽利略、疑問、試驗、比薩斜塔
用上這四個詞來介紹一下課文主要講什么?
三、聚焦“膽大妄為”
1、當伽利略宣布要在比薩城的斜塔上做一次公開試驗時,人們有什么反應?
出示:有的說:“這個青年真是膽大妄為,竟想找亞里士多德的錯處!”有的說:“等會兒他就固執不了啦,事實是無情的,會讓他丟盡了臉!”
2、自由讀這兩句話,說說你讀出了人們對伽利略是一種怎樣的態度?從哪些詞看出?
3、你能通過朗讀來表現出當時人們對伽利略的態度嗎?
4、過渡:當時的人們對伽利略的評價是“膽大妄為”、“固執”,請你再細細地品讀全文,哪些地方讓你感受到伽利略真是“膽大妄為”,極其固執,用浪線畫出有關句子。
四、感悟人物形象
(一)研讀“膽大”,感受“懷疑”之勇敢
1.出示語句:“他想:如果這句話是正確的,那么,把這兩個鐵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會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應當比10磅重的鐵球慢;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兩個鐵球看作一個整體,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應當比10磅重的鐵球快!
2.研讀。通過圖解、數學算式理解伽利略通過假設推出的兩個不同結論。
3.深思。伽利略對亞里士多德的觀點進行大膽地懷疑,會遇到什么麻煩?請自由讀第二自然段來回答。
。1)抓住“信奉、不容更改、責備”等詞語感悟人們對亞里士多德的信奉已經到了盲目迷信、盲目崇拜的地步。
。2)補充資料:亞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年),古希臘人,是世界古代史上最偉大的哲學家、科學家和教育家之一。馬克思和恩格斯曾稱亞里士多德是古希臘哲學家中“最博學的人物”。他把科學分為理論的科學、實踐的科學、創造的科學。他在生物學、生理學、醫學等方面都有突出的貢獻。他還被人們稱為“人類的百科全書”。
。3)引讀:難怪那時候,研究科學的人——(生接讀),把這位兩千多年前的希臘哲學家的話當作——(接讀) 誰要是懷疑亞里士多德,人們就會責備他——(接讀)
漫漫2千多年,誰都不會違背他!誰都不會懷疑他的話——(接讀)但25歲的伽利略卻這樣想——(接讀)這難道不是膽大妄為,固執透頂嗎?
。ǘ┢纷x“妄為”,體味“試驗”之嚴謹
1、出示語句:“伽利略帶著這個疑問反復做了許多次試驗,結果都證明亞里士多德的這句話的確說錯了!
2、朗讀感受“反復試驗”。
(1)換詞比較:用“重復”換“反復”行嗎?兩者有什么不一樣?
(2)設境想象:伽利略反復做試驗,每次做的都不同,可能有什么不同?(高度不同、球的質量不同、試驗地點不同、天氣、風力等試驗條件不同……)
(3)你從反復做了許多次試驗中感受到什么?(感受伽利略治學的嚴謹。)
(三)對話“固執”,感悟“真理”之堅守
1、出示句子:他向學生宣布了試驗的結果,同時宣布要在比薩城的斜塔上做一次公開試驗。”
2、語言轉換:如果你是伽利略,請你現場向你的學生宣布——(訓練)
3、情景對話:如果你是伽利略的學生,聽到教授這樣的宣布,你會對他說什么?
4、體會“固執”:伽利略堅持要公開試驗,遭受的僅僅是嘲笑譏諷的壓力嗎?
屏幕閱讀有關布魯諾的資料,追問:面對人們的嘲諷,面臨懷疑權威將要受罰的危險,伽利略為什么還是要堅持試驗?
5、想象補白:當看到兩個鐵球同時落地,伽利略走下斜塔時,人們有什么表現?用“伽利略走下斜塔,人們 。剛才還嘲笑他的人說: ;信奉亞里士多德的科學研究人員說: ;曾勸阻伽利略公開試驗的學生說: !钡木涫竭x擇一句來說說當時的情景。
。ㄋ模┬〗Y:此時,如果還用“膽大妄為”“固執”來評價伽利略,你覺得這兩個詞的內涵應該是什么?你讀出了一個怎樣的伽利略?(不迷信權威、勇于探索、執著追求)
五、品味文本主旨
1、出示句子:“這時大家才明白,原來像亞里士多德這樣的大哲學家,說的話也不全都是對的!
2、自由讀,說說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3、讀了這篇課文,你想說什么呢?請你用一兩句話把自己的感受寫出來。
4、古人云:“盡信書,不如無書!弊屑氉x讀課文中第4段中寫伽利略試驗結論的話,你會發現也有值得懷疑的地方。(“同時從高處落下”應該改成“同時從同一高度落下”。)
5、結語:伽利略說:“科學的真理不應該在古代圣人的蒙著灰塵的書上去找,而應該在實驗中和以實驗為基礎的理論中去找!笨茖W在不斷地進步,許多新的領域等待著我們去探索,愿我們都能像科學家們那樣,做勇于探索、不懈追求真理的人。
《兩個鐵球同時著地》教學實錄 篇9
一、導入揭題
1.師:今天老師要給大家介紹一個偉人,他就是伽利略(出示伽利略頭像)——(出示伽利略介紹文字)難怪人們說他是17世紀意大利偉大的科學家。
2.(出示句子)伽利略是17世紀意大利偉大的科學家。
。1)誰想來讀讀這句話?(指名學生讀1——2個)
(2)老師聽出來了,你特意強調了“偉大”這個詞,聽起來很舒服!誰還想讀一讀?(指名學生讀1個)
3.師:他讀書的時候同學們都稱他為辯論家。(出示年輕時候的伽利略頭像)
。ǔ鍪疚淖郑核趯W校念書的時候,同學們就稱他為“辯論家”。他提出的問題很不尋常,常常使老師很難解答。
(1)同學們,你覺得什么樣的人可以稱為“辯論家”呢?(點紅辯論家)
口才好的人、思維很敏捷的人、很聰明的人……
。2)師:是啊,能說會道,口才很好的人,我們可以稱他為“辯論家”,所以,你看辯字的中間是個言字旁(“辯”顯藍)。
4.出示課文第一自然段。
。1)誰想來介紹一下伽利略?(指名讀)
(2)今天我們就要來學習伽利略年輕時的一個故事。(出示課題)
5.師:誰能讀一讀這個課題?(指名讀——注意“著地”的讀音——齊讀)
二、初讀課文
1.師:這個故事就在我們的課本里,請大家打開課本翻到120頁,用你們自己平時習慣的方式去讀一讀課文。
。ㄉ杂勺x課文,師巡視指導)
2.咱們鹿山小學的同學讀書習慣非常好,不少同學邊讀邊在書上做了很多了讀書符號,老師忍不住想夸獎大家。咱們先讀到這里吧。來看看大屏幕。
(1)(出示詞語)伽利略 意大利 亞里士多德 希臘 比薩城
師:這是一些外國的人名和地名,你能讀嗎?(指名讀)
讀外國的人名和地名是有講究的,你要把它連起來讀才好聽。誰再來試試?
。2)師:這些是本課的生字組成的詞語你能讀嗎?(出示詞語)
辯論家 信奉 違背 10磅 拴住 拖住 解釋 宣布 固執
師:同學們,磅是英美國家的重量單位,一磅等于453.6克。(點紅“磅”)所以10磅就是4536克。
(3)(出示詞語)不容更改 膽大妄為
a誰能讀讀這兩個詞語?
b這是兩個值得我們積累的四字詞語,看老師寫在黑板上。(師板書)
師:更改是什么意思,相信大家都知道,容在這里是容——老師告訴大家是容許的意思,那么不容更改就是不容許更改。“妄”是一個生字,比較難寫,來,拿出手指,我們一起來書空一下。妄字上面部分是個亡,下面部分是個女。
c請你也像老師那樣在課文的空白地方寫一寫這兩個詞。相信你一定比老師寫得還要好。寫得快的同學可以在課文中找到這兩個詞所在的句子讀一讀。
二、學習課文第二自然段
1.同學們,課文中不容更改的真理是誰的真理?(亞里士多德)
2.亞里士多德是個怎樣的人物呢?請同學們好好讀讀課文的第二自然段。(生自由讀)
3.(出示第二自然段)師:這么長的一段話,哪個同學能把它讀正確?(指名學生讀,讀正確為止)
4.讀著讀著,你讀出了亞里士多德是個怎樣的人物?
a回答得好。(師:看來,你們思考問題的習慣非常好,能在這么長的一段話中捕捉到其中的一個詞來回答。)
b回答得不好。(師:我們讀書要講究方法,長長的一段話,我們可以抓住其中的某個詞,某個句子來思考。請你再好好讀讀這段話,相信一定會有一些特別的詞語跳進你的眼睛里。)
反饋:
。1)研究科學的人都信奉亞里士多德(點紅“信奉”)
①師:同學們,“奉”在字典中有這樣幾種解釋。(出示:①恭敬地用手捧著 ②獻給 ③接受 ④信仰、崇拜 ⑤供養、伺候)你覺得在這里應該選第幾種解釋?那現在你明白“信奉”是什么意思了嗎?
相信到了崇拜的地步、把他看作了一種信仰……
、趲煟憾页绨菟倪是一些——(生接:研究科學的人——點紅“研究科學的人”)是啊,連研究科學的人都信奉亞里士多德,何況是普通的百姓呢。
(2)亞里士多德是兩千多年前的希臘哲學家。(點紅“兩千多年前”)
師:從這個“兩千多年前”你體會到了什么?
生:歷史悠久
生:人們很崇拜亞里士多德,過去了兩千多年,人們還認為他的話是不同更改的真理。
師:是的,人們崇拜了他兩千多年,你還可以從哪里看出人們對他的崇拜?
。3)誰要是懷疑亞里士多德,人們就會責備他
師:同學們,你猜想一下,“誰”指哪些人?(點紅“誰”)
生:大人、小孩、有地位的人、將軍、總統……
師:是啊,總之不管是誰,只要懷疑亞里士多德,就會受到人們的責備。
師:這就是人們責備的話(出示:你是什么意思?難道要違背人類的真理嗎?)
這個句子有連續的兩個問號,要讀好它,可不容易,誰想來試試?(指名讀)
師:從你的朗讀中,我感受到了亞里士多德在你心中的地位。你還能讀?(指名讀)
師:看來,亞里士多德在你心目中的位置是不可動搖的。
師:同學們,當普通老百姓懷疑亞里士多德時,人們就會這樣責備他—— 當皇室貴族懷疑亞里士多德時,人們還是會這樣責備他—— 甚至當國王懷疑亞里士多德時,人們仍舊會這樣責備他——
。4)插入亞里士多德的資料(黑屏打字出示)
、賻煟和瑢W們,亞里士多德不久是個偉大的哲學家,其實他還是個非常了不起的科學家(出示資料介紹亞里士多德的成就)
②現在,你對亞里士多德又有了怎樣的認識?
、郏ǔ鍪镜诙匀欢危┫嘈拍阋欢馨堰@段話讀好了。誰來讀?(指名讀——齊讀)
、軒煟菏前,這條不容更改的真理就是這樣一位偉大的人物提出來的。
三、學習課文第三自然段
1.師:同學們,文中的這條不容更改的真理是亞里士多德說的哪一條真理?(板書?)
2.出示:亞里士多德曾經說過:“兩個鐵球,一個10磅重,一個1磅重,同時從高初落下來,10磅重的一定先著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1)誰再來讀一讀?(指名讀)
。2)為什么說這是一條不容更改的真理呢?(板書?)
因為這是亞里士多德提出來的,人們都很崇拜亞里士多德。
(3)師:很好,但是,僅僅是因為亞里士多德提出,人們才覺得不容更改嗎?
同學們,我們來看人們認為10磅的鐵球重,那么1磅的鐵球就——你能填一個反義詞嗎?
。ǔ鍪荆10磅的鐵球(重)
1磅的鐵球( )
(4)師:因為10磅的鐵球重,所以人們認為它就落得——因為1磅的鐵球輕,所以人們認為它就落得——你能填一組反義詞嗎?
出示:因為10磅的鐵球(重),所以它落得( )。
因為1磅的鐵球(輕),所以它落得( 。。
。5)同學們,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經?梢钥吹竭@樣的現象。你們看,輕的東西,重的東西(師拿出課本和一張紙片實驗)看見了什么?你說,你說,你說—
師總結:正因為人們這種習以為常的思維,再加上是亞里士多德這樣偉大的人物提出的理論,所以人們就認為這是一條不容更改的真理。
。6)對于這樣一條不容更改的真理,產生了什么疑問?(板書?)
(出示)他想:如果這句話是正確的,那么把這兩個鐵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會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應當比10磅中的鐵球慢;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兩個鐵球看作一個整體,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應當比10磅重的鐵球快。
、偻瑢W們,這段話很長,而且比較難懂,你至少要好好讀三遍才能讀懂。讀完三次你還沒讀懂的話可以再讀多幾次。(生自由讀)
、谡l來讀一讀?(指名讀,讀正確——齊讀)
、廴巫x下來,兩個完全相反的結論你讀懂了嗎?我們先來看第一個結論。
。ǔ鍪荆┌堰@兩個鐵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會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應當比10磅中的鐵球慢。
師:加上“因為……所以……”來說一說。
。ǔ鍪荆┌阉┰谝黄鸬膬蓚鐵球看作一個整體,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應當比10磅重的鐵球快。
④根據剛才同學說的我們用圖示再來直觀地看一看。(師圖示)
四、總結延伸
師:一個事實中卻得出了兩個相反的結論,伽利略對這條不容更改的真理又會有怎樣膽大妄為的舉動呢?我們下節課再來學習。
《兩個鐵球同時著地》教學實錄 篇10
《兩個鐵球同時著地》教學反思
福建省福州市連江縣鳳城中心小學 游海英
《兩個鐵球同時著地》這是人教版的一篇老課文,要在舊教材中滲透新的理念,是我這節課教學設計的意圖。上完課聽課老師們的反響挺好,我也深感欣慰,教完這一課,給我也帶來一份精心策劃的“意外”。
一、讓我有“下崗”的感覺
《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學,要以學生實踐為主,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為了落實這一點,我以課文進行“重組”,即以“喜歡誰”(伽利略、亞里多德)作為學生思維和情感生活的主線,讓學生從書中或課外資料中去理解、感悟伽利略的善于思考、敢于質疑、不迷信權威、認真求實的科學態度。當我讓學生談談“你喜歡誰?為什么?”時,我看到學生各抒己見,或從書中或從課外資料中據理力爭、旁征博引地侃侃而談的自信姿態,那不說服對方辯友誓不罷休的決心,讓我為之感動,讓老師們為之感嘆,這才是一節充滿生命活力的語文課著著實實讓我感受到“下崗”的滋味。當學生從書中充分明白到伽利略從試驗中證明亞里多德的話有錯時,人們的態度也由責備到懷疑到明白,我就提了一個這樣的問題,人們對伽利略的態度改變了,那喜歡亞里多德的同學你們的態度改變了嗎?張翔同學這樣說道:“我還喜歡亞里多德,他說這句話雖然有錯,但他給人類做出很大的貢獻,人們還稱他為‘學問之神’,但我也喜歡伽利略。”這不證明了課標指出的“課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言材料的反應又往往是多元的。”同時也讓我深深地感受到學生的獨特體會是多么的深刻精辟!此時老師再多的語言都是多余的。
二、讓我有驚奇的喜悅
這篇課文的難點在于理解伽利略的想法,學習他善于思考的好品質。
《新課標》強調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一難點我拋給學生讓小組自由討論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事先我也以學生的角度,曾絞盡腦汁地想,也曾請教過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師,得出要理解這段話所采用的方法不外乎兩種:
1、畫圖法。
2、抓住關鍵詞。
沒想到在交流匯報時,不經意的我看到學生思維迸發出創新的火花,學生竟告訴我,他們小組采用列算式來理解:(10+1)>10快;10-1<10慢,這樣的理解也讓我看到了學科間的知識是相通的,這是語數學科間多么巧妙的結合!他們在講述過程是那樣的有條不紊、句句在理,這真是一個意想不到的收獲。更驚奇的喜悅還在后頭,林菲菲同學告訴我:“我覺得伽利略的思考過程太復雜了,只要這樣理解既簡單又明了,同時從高處落下,100磅重的先著地,速度是1磅重的100倍,那么當100磅重鐵球落地時,1磅重的鐵球還懸在半空中,這顯然是不可能。可見亞里士多德說的這句話是錯的。”這種理解是那樣的通俗易懂,讓我難以置信,此時此刻我深深的領悟到了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真正的學校應當是一個積極思考的王國!薄白尯⒆由钤谒伎嫉氖澜缋铹ぉみ@才是應當在學生面前展示的生活中的最美好的事物!
三、讓我有深刻的感嘆
不管是“下崗”的感覺,還是驚奇的喜悅,都讓我深深的明白了:一節精彩的有智慧的語文課,不在于教師講授無數個知識點,而在于學生提出更多的為什么;不在于教師運用什么方法,而在于學生是否在學習過程中大量的參與和自由表達的機會;不在于設計的課堂有無基礎型、拓展型或研究型之分,而于于學生是否對所學的東西感興趣,通過學習產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不在于學生從課本中接受了多少,而在于他們質疑和評判了多少,在于他們是否展開想象的翅膀,拓展廣闊的心靈,在于學生對自己的發展是否有足夠的自信。
《兩個鐵球同時著地》教學反思
《兩個鐵球同時著地》是通過寫一件事來突出人物的品質的文章,這篇課文的難點在于理解伽利略的想法,學習他善于思考的好品質!缎抡n標》強調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我準備"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思想,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讓學生自主地學習探究,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一、以人物為主線,理清文章描寫順序。
《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學,要以學生實踐為主,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閱讀中去了解文章內容。為了落實這一點,我對課文進行“重組”,讓學生抓住“文章中講了幾個人”(伽利略、亞里多德)作為學生思維和情感生活的主線,讓學生從書中主要講誰?是在怎樣講的?這樣學生通過讀書很快就知道主要是講伽利略的故事,接著我再讓學生讀書了解伽利略是怎樣思考和做試驗的,這樣學生就會順著他的思路去思考。學習起來就很容易了。
二、讓學生通過動手試驗再進行自主交流。
這篇課文的難點在于理解伽利略的想法,學習他善于思考的好品質!缎抡n標》強調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小組自由討論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我自己也對理解這段話進行了反復的思考和比畫,最后得出兩種方法理解起來比較簡單:(1)畫圖法(2)抓住關鍵詞。在學生交流匯報時,我也發現了學生思維迸發出創新的火花,學生告訴我,他們小組采用列算式來理解:(10+1)>10快;(10-1)<10 慢;還一個小組的同學,直接做試驗,贊同伽利略的想法。然后,我把學生的2種方法在講臺前進行演示,一個喲拗不過算式一個做試驗,這樣學生一看就很清楚明了,自然很快就悟出了伽利略為什么要質疑亞里士多德的話。
另外,本課教學時,滲透給學生善于思考質疑、挑戰權威的品質也是本文的一個教學點,這對他們一生都會受益的。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讓我深深的明白了:一節有智慧的語文課,不在于教師講授無數個知識點,而在于學生提出更多的為什么;不在于教師運用什么方法,而在于學生是否在學習過程中大量的參與和自由表達的機會;不在于設計的課堂有無基礎型、拓展型或研究型之分,而于于學生是否對所學的東西感興趣,通過學習產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使學生自己獲得的收獲遠遠比老師講解的要好得多。
《兩個鐵球同時著地》教學實錄 篇11
教學要求:
1、學習伽利略不迷信權威,認真求實地科學態度。
2、理解課文內容,概括中心思想。
3、學會本課生字新詞,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
4、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掌握課文的中心思想。
教學時間:3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知道物體從高處落下來有什么規律嗎?這篇課文會告訴我們一些道理。
二、檢查預習:
1、指名分段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畫出不理解的詞句。
2、課文著重講的是什么人?
3、他對誰的話提出了疑問?
4、為了搞清楚這個問題,他做了哪些工作?
5、實驗的結果怎樣?
三、初步理解課文。
1、默讀課文。想想每一個自然段主要講的是什么內容。
2、提問:你怎么分段:講講每個自然段講了什么內容?
四、人物介紹:學生根據查找的資料介紹
伽利略:意大利物理學家,天文學家。主張研究自然界必須進行系統的觀察和實驗。
亞里士多德:古希臘哲學家,科學家,被馬克思,恩格斯稱為古希臘哲學家中“最博學的人物”
五、學習課文第一段:
思考:該段怎樣向我們介紹伽利略的?他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尋!笔鞘裁匆馑迹俊昂懿粚こ!庇质鞘裁匆馑迹繛槭裁凑f伽利略“提出的問題很不尋!?
(因為他提出的問題常常使老師都很難解答,這說明他善于發現問題,對事物有獨特的見解)
六、學習課文第二段:
1、亞里士多德是什么人?
“信奉”是什么意思?
當時的人是怎樣信奉亞里士多德的?
為什么要提到這個人物,他與下文有什么聯系?
。▽@樣的人提出疑問,需要有相當大的勇氣。公開實驗時,才會有那么多人嘲笑伽利略,對伽利略敢于懷疑,勇于實驗的行動更加贊賞。)
七、熟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啟發談話,激趣:
師:同學們,老師手中有一大一小兩個鐵球,如果我同時從同一高度松開手,會有什么結果?
生:兩個鐵球同時著地。
師:你們怎么知道的?是誰得到的這個結論?
今天,我們通過這課書的學習,要了解伽利略通過哪些步驟成功得出這個結論的。
二、默讀課文引路:
思考:課文的主要內容是什么?包括哪些自然段?
三、回憶復習:
第1, 2自然段講了什么?
四、讀第三段:
1、這一段主要講了什么內容?
2、伽利略對亞里士多德的哪句話產生懷疑?
讀出亞里士多德的話,教師出示,學生理解這句話:如果10磅重的鐵球是1秒落地的話,1磅重的鐵球就會10秒鐘落地。
3、解伽利略的疑問:
從亞里士多德的話中,可以得出哪兩個不同的結論?
第一個結論是:1磅重的鐵球拖住了 10磅重的鐵球,使捆在一起的2個鐵球落下的速度減慢。
板書:如果……那么……
演示,解釋:
因為1磅重的鐵球拖住的力是向上拽的,等于10磅重的鐵球減輕了1磅重量。用亞里士多德的話來解釋,重量減輕了,落下的速度應當比原來慢。可以用圖來表示:
還可以用數學式子表示:
第二個結論是什么意思?板書:如果……就……
用圖可以表示:
用數學式子表示:
誰能仿照第一個結論說說道理嗎?
生:因為把兩個鐵球看作一個整體,鐵球本身的重量就增加了1磅。用亞里士多德的話來解釋,重量增加了,落下的速度應當比原來10磅重的鐵球快。
師:你對這兩個結論有什么看法?
生:同一件事的兩個結論正好相反,是矛盾的,說不通。
師:伽利略也覺得說不通,那么他是怎樣證明亞里士多德是錯的,而得出自己的結論呢?
五、學習第四段:
1、學生讀第四節:
其他同學思考:伽利略得出了什么結論?
結論:
兩個不同重量的鐵球同時從高處落下來,總是同時著地,鐵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鐵球的輕重無關。
2、對照前面亞里士多德的話,伽利略的結論與之完全相反,這個結論是推翻了亞里士多德統治了兩千多年的結論,是前所未有的,真是了不起。
3、他是怎樣得到這個結論的呢?
“反復做了許多次試驗。”伽利略的結論不是憑空想象,而是通過科學實驗反復求證之后得到的。
4、伽利略在向亞里士多德挑戰時,才25歲,已經當了數學教授,這句話說明了什么?
生:說明“伽利略當時很年輕,卻已經有了相當的功底!
5、他為什么要做公開的試驗?
既為了宣布試驗結果,也為了啟發大家破除迷信,不顧自己這樣宣布,會面臨人們怎樣的責備。
。ǘ┤藗儗τ谫だ缘墓_實驗持什么態度?
“是……還是……”
解詞:膽大妄為、固執
人們為什么對伽利略有這樣的評價?人們這時認為誰的話是對的?
(三) 1、請同學們仔細看圖,對照課文內容展開想象的翅膀,說說塔下的人們看到兩個鐵球同時著地時的沸騰場面。
理解人們為什么會驚訝得呼喊起來。
這句話與別的不同,是先說結果,后說原因。
理解文中得“才”
這句話是比喻句嗎? “像”是什么意思?你對這句話怎樣理解?
權威們學識淵博,懂得比一般人要多,應該尊重權威們得意見。但是,權威說的“不是全都對的”,也會有錯,不能盲目迷信權威,伽利略公開試驗使大家明白了這個道理,這是多么重要啊!
請同學們拿出自己查找的當時的時代背景,理解伽利略這樣做需要多大的勇氣。
六.總結中心思想:
課文講述了伽利略對亞里士多德說的“鐵球的輕重不同,落下的速度也不同”這句話產生了懷疑,通過分析和試驗,公開在比薩斜塔上進行公開試驗,得出了兩個鐵球同時著地的結論,取得了科學研究新成就的故事,表現了伽利略的敢于破除迷信,堅持科學試驗的精神。
六、課后作業
完成課本后面的作業。
第三課時
一、回顧前課的學習,明確笨課時的學習任務。
二、指導學生分段,理解課文主要內容:
1、教師提示學法
2、學生分段
3、檢查學生分段情況:
三、檢查學生讀書情況
四、討論學習這課書以后,自己懂得什么。
五、寫作讀后感
《兩個鐵球同時著地》教學實錄 篇12
教學目標:
1.認識6個二類字,學會8個一類字,結合課文內容,領悟“膽大妄為”“固執”“驚訝”等詞語。
2.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課文的敘述順序,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
3. 通過理解課文,學習伽利略不迷信權威。
教學重點難點:
通過自主、合作、研討性學習,使學生弄清伽利略產生疑問的根據,即由一個事實推導出兩個相反的結論,進而滲透“不迷信權威,認真求實的”科學態度。
教學準備:教學課件,兩個同樣重量的小鐵球
教學時數:三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初讀課文,了解課文主要內容,學習生字新詞。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出示伽利略和亞里士多德的圖片,提出疑問:亞里士多德是希臘哲學家,伽利略是晚他兩千多年,17世紀意大利偉大的科學家,伽利略卻敢對亞里士多德的真理提出疑問,這是怎么回事呢?誰說得對呢?學習課文《兩個鐵球同時著地》
二、初讀課文。
1.教師范讀
2.生自由朗讀課文,畫出不理解的詞語。
三、學習生字。
臘:l 擴詞:希臘、臘梅、臘月
哲:zh 有智慧擴詞:哲學、哲人、哲理
違:wi 不遵照、不依從。
近義詞:違反(符合、遵守)
擴詞:違背、違反、久違
釋:sh “采”部,說明,解說。
擴詞:釋放、解釋、如釋重負、愛不釋手
宣:xuān 公開說出來,傳播,散布出去
擴詞:宣布、宣傳、宣告
成語:照本宣科、秘而不宣、心照不宣
斜:xi “斗”部,歪,不正,跟平面或直線既不平行也不垂直的。擴詞:傾斜、斜線、斜視
膽:dǎn 膽量
擴詞:膽大妄為、膽小如鼠、膽戰心驚
脫:tuō (皮膚、毛發等)脫落
擴詞:脫掉、脫發、脫離、脫落、脫帽
成語:脫口而出、脫胎換骨、臨陣脫逃
四.交流不懂的字詞。
膽大妄為:膽量大,胡作非為。
固執:堅持自己的意見不肯改變。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學習的課文《兩個鐵球同時著地》,大家已經預習過,現在書就在你手邊,想不想把課文再讀一次?想怎么讀就怎么讀,可以默讀,可以放聲讀,也可以同桌一起讀,喜歡的段落還可以多讀幾次。
理解課文內容。
1.我們先來弄清兩個問題
、刨だ允钦l?(學習第一自然段)
、苼喞锸慷嗟率钦l?(第二自然段)
讀讀他的話:“兩個鐵球,一個1磅重……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這句話是誰說的?這句話是說物體落下的速度與物體的重量(有,沒有)關系,物體越_____,落下的速度越_____ 。
他的話在人們的心中就是真理,真理不必多想,一定是正確的,有誰會對、敢對真理產生疑問,證明“真理”是錯誤的呢?你們敢嗎?
2、伽利略就有這個勇氣。這勇氣從何而來呢?(他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你能看出什么?
3、你們相信伽利略的話嗎?他的話可信嗎?從哪個詞哪句話能看出來?(第四段:反復、許多次、都、的確、總是、同時)再讀課文“伽利略帶著……鐵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鐵球的重量沒有關系。
4、可是在當時,人們聽到這個消息,他們的態度是怎樣的?是怎樣的一種思想讓人們有如此的態度?(填表)
試驗前 試驗后
態度膽大妄為,固執,會讓他丟盡了臉忍不住驚訝地呼喊起來
思想研究科學的人都信奉亞里士多德,把他的話當作不容更改的真理。這時,大家才明白原來像亞里士多德這樣的大哲學家說的話也不是全對的。
5、同學們,我們現在也有兩個重量不同的鐵球,我們班有沒有勇敢的伽利略敢到前面來做試驗……
一場精彩的試驗結束了,這場試驗是成功的,在座的同學們,現在你們就是當時比薩城的一位公民、一位記者,當你看到兩個鐵球同時著地的一幕,你們有什么問題要問伽利略嗎?
6、試驗成功后人們的態度?為什么歡呼?(填上表)
7、組織學生討論:“原來像亞里士多德……也不是全都對的
教學內容:復習課文,完成課后練習
教學過程:
一、讀一讀,寫一寫
指名領讀,每個詞語寫2遍。
二、找一找,連一連
可結合此題做一下拓展,結合預習講講科學家的故事。
三、討論交流
成功以后,人們又會說什么?伽利略為什么要做實驗?伽利略是怎樣一個人?你還能想到什么?
四、默讀的方法
這部分內容要在本學期第一次默讀前進行學習,給學生提出明確的要求和具體的方法,在本課進行小結:你認為默讀有什么好處?在實踐中有什么困難?有沒有好的建議提給大家等?
五、作業:
1.書寫一類生字。
2.讓學生寫則日記,談談自己讀后的感受。
六、板書設計:
兩個鐵球同時著地
伽利略
下落速度與重量沒有關系
《兩個鐵球同時著地》教學實錄 篇13
《兩個鐵球同時著地》教學雜談
【安徽省黃山市歙縣富堨中心小學 朱健華】
〖活躍課堂氣氛 提高學生素質──陶行知教育實踐談·在教學中“敢探新理”,讓學生敢于懷疑和否定權威〗
偉人名人說的、書上寫的、老師家長講的,在孩子們心中是權威。如果讓孩子絕對相信權威是永遠正確的,久而久之,必然造成迷信和盲從,缺少創造的勇氣。如《兩個鐵球同時著地》一課,我通過伽俐略敢于懷疑亞里斯多德的話,并通過公開試驗證明自己的懷疑是正確的。讓學生知道偉人名人也是人,也有錯的時候,以增強學生懷疑權威、否定權威的意識。
【廣東省廣州市天河區長湴小學 屈 瑛】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科學素質·升華思想,培養科學的品德〗
求實、創新、協作、奉獻的科學品德是從事科學活動的靈魂。使小學生從小了解科學并從事科學活動,從而培養他們客觀求實的態度和對科學的獻身精神至關重要。這對他們的一生都會產生深遠的影響。因此,語文教學不能忽視這方面的教育。在教學中,我們可以結合課文中出現的科學家的生平事跡以及思想品德教育的滲透來進行。《兩個鐵球同時著地》這篇課文是介紹十七世紀意大利偉大的科學家伽利略所做的一次著名的實驗。伽利略是意大利著名的物理學家,他一生精心研究數學、物理和天文。他不僅有頑強的事業心,而且勇于向宗教迷信和錯誤思想作斗爭。他25歲時,用求實精神批判了當時已經在科學界統治了近兩千年的亞里士多德的錯誤觀點。在教授本課時,我們可以在揭題時,較為詳細地介紹這位著名科學家的生平事跡。在講授課文時,引導學生對內容進行分析的同時,體會伽利略當時面對的種種困難及他為了驗證亞里斯多德的話是錯誤的,反復實驗,最后才決定向世人公布的嚴謹求實創新的精神,使學生對他勇于質疑、大膽地向權威挑戰、堅持真理、勇于獻身科學的偉大的精神有深刻的了解,對他產生敬仰,并受到感染,得到教育,使他們以后不論從事何種職業都能夠不盲目迷信權威,頑強奮斗,不斷進取。
【廣東省深圳市福田區皇崗小學 李錦華】
〖淺談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滲透思想品德教育·學校應以德育為首,教學為主,育人為本〗
課堂教學是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途徑。因此,教師在課堂中必須依照教學目的,把知識教學與思想品德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
《兩個鐵球同時著地》講的是三百多年前發生在意大利比薩城里的一個有趣的故事,年輕的數學家伽俐略敢于破除迷信,向當時研究科學的人最信奉的希臘大哲學家亞里斯多德所說的話敢于提出疑問,并且用試驗證明亞里斯多德說的話是錯誤的。我先讓學生理解有關詞語:“信奉”是什么意思?當時研究科學的人們是怎么樣信奉古希臘大哲學家亞里斯多德的?讓學生體會,當時要破除迷信的難度有多大,再向學生介紹伽俐略當時是什么樣的情況:只的二十五歲,數學教授,一個那么年輕的人,有人相信他嗎?但他不怕困難,勇于面對困難,自己反復試驗,結果他的懷疑是對的,的確是亞里斯多德的話是錯誤的。結果他敢于挑戰迷信,在比薩斜塔上作了兩個不同重量的鐵球同時從高處脫手同時著地的試驗。他那種勇敢的精神是值得大家學習的。讓學生明白即使向亞里斯多德那么有名的人說的話也不是全都是正確的,讓學生從小有是非觀念,不要忙目崇拜別人。
因此,作為教師應該根據教學目的,在課堂教學中適當地向學生滲透思想品德教育,使教學工作與德育工作有機地結合起來,做到教書育人。
【江蘇省張家港市東萊小學 錢 芳】
〖關于小語活動化教學的幾點反思·克服“生硬”立足“靈活”〗
古語曰:“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边@其中蘊含一個道理,事物的繁衍生息都有其適應的環境。由此看來,我們搞語文活動,固然可以借鑒別人的成功經驗,但也應因地制宜、靈活變通地開展,切忌“生搬硬套”。往往別人開展得有聲有色的活動,自己用來時不一定就順理成章,水到渠成。教師可根據具體情況,結合課文實例,靈活變通地開展各種形式的活動。
訪一訪。讓學生當一回記者,采訪充當課文中人物角色的同學。這種形式的活動放在課文教完后進行有助于鞏固學習所得,學生也喜歡。比如《兩個鐵球同時著地》一文,學習到伽利略在比薩城斜塔進行公開試驗時,選幾位同學扮演記者角色,向扮演圍觀者的同學進行采訪,贊成亞里士多德的“10磅重的鐵球比1磅重的先著地”,還是贊成“伽利略的兩個鐵球同時著地”。當記者的同學只有對課文有較深的理解,才能靈活應變;被問的同學也只有熟悉課文,才會說話流暢,具有哲理性。
【安徽省黃山市徽州區巖寺小學 朱華青】
〖運用“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優化語文課堂教學·引導獨立思爭,為小組合作學習打下基礎〗
美國教育家布魯巴克認為:“最精湛的教學藝術,遵循的最高準則就是讓學生自己提問題!碧釂柾菍W生求知欲的流露,是創造性思維的開端。因此,在學生的小組學習過程中,教師必須給學生以充分的讀書時間,保證學生有足夠的獨立思考問題的空間,引導學生學會思考,鼓勵學生質疑提問,使學生樂問、勤問,鼓勵學生多方求問,然后教師提出經過認真整理、能夠體現教材重點和難點的問題,使小組討論有價值。如在學習《兩個鐵球同時著地》時,教師根據同學們所提的問題,設計這樣的討論題:伽利略為什么有信心在比薩斜塔上做公開試驗?伽利略為什么要在比薩斜塔上做公開試驗?伽利略在比薩斜塔上做公開試驗是否“違背人類的真理”,他的表現是否“膽大妄為”、“固執”?學生根據老師提出的問題,有目的、有重點地去讀書、思考,并且在弄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記號,以便于在討論過程中虛心討教。
【湖北省潛江市王場鎮小學 高志林】
〖如何引導學生找準課文的探究點·引發學生聯想,發展學生創造性思維處〗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之三明確提出,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式的設計,都應有助于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要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節,拓展思維究竟,提高閱讀質量。
探究,就是探索研究。就是教學每一個閱讀材料時,先找準一個探究點,并由此深入下去,最終完成教學目標。這個探究點一定要起到對學習材料的提綱挈領作用。要組織、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首先要引導學生找準文章的探究點。
亞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維是從疑問和驚奇中開始的。也就是說,問題是創新的開始,沒有問題就談下上創新。古人說:“情以物興,物以情觀”,這說明感知、思維和情感想象活動是互相聯系結合的。比如,《兩個鐵球同時著地》中亞里士多德曾經說過:兩個鐵球,一個10磅重,一個1磅重,同時從高處落下,10磅重的鐵球一定先著地,速度是1磅的10倍,但伽利略對這句話產生了疑問,認為:如果是正確的,那么把這兩個鐵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拖住落得快的,落帶來的速度應當比10磅重的鐵球慢。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兩個鐵球看作一個整體,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應當比10磅重的鐵球快,這樣,從一個事實中卻可以得出兩個不同的結論,這怎么解釋呢?教師組織學生分小組學習,進行研究,爭論十分激烈,其中有6個同學分別上臺演試,其余的分小組試驗,證實這兩位科學家所說的是否符合事實,其中一個學生通過反復演試,證實了伽利略的推斷是正確的,但也提出了質疑,為什么重10磅和1磅的鐵球都同時著地呢?鐵球落地與重量之間又有什么關系呢?討論的相當激烈。這一場面,既提高了學生的思維想象能力,又培養了學生大膽質疑的勇氣。
不同的課文,探究點是不一樣的,所以需要我們在進行閱讀教學時,引導學生從實際出發,根據不同類型的課文,認真分析、思考,準確找準課文的探究點,做到牽一發而動全身,實現層層深入,步步推進,幫幫助學生進行探究性閱讀,提高閱讀能力是十分重要的,也是非常關鍵的。
【福建省廈門市演武小學 余曉宴 黃秀賢】
〖信息技術環境下語文教學中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利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的聯想與想象〗
啟動思維:
課堂上老師每講完一個問題,都留給學生一些時間,讓他們想一想有什么疑點,有什么想不明白,對教師所講的觀點自己是否閃出不同的想法,哪怕是一句話,一個詞,一種意念,一點點潛意識活動,都一一記下來,最好能將自己的想法和理由細細地予以追記。通過訓練使學生的思維日益敏銳,促進學生由潛意識向顯意識的轉化。如:《兩個鐵球同時著地》課件出示了課文中的兩句話:“當時研究科學的人都信奉亞里士多德。伽利略才25歲,已是數學教授!碑斃蠋熞龑W生思考書上的這兩個句子是否有矛盾時,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暢所欲言,很快發現書上這個地方不嚴密。因為一個25歲的年輕教授也算是一個研究科學的人。當課件演示十磅重與一磅重的鐵球在比薩斜塔同時著地時,學生提出疑問:這個塔是斜的,兩個鐵球能否同時著地?兩個鐵球同時脫手是否得加上一句:同時從同一高度上落下,這樣才能同時著地。顯然,學生的思維相當活躍與敏捷。
【江蘇省徐州市鼓樓區教研室 高林生】
〖語文教學中創造思維的培養·小學語文教學怎么辦〗
我們在談及創造思維培養問題的時候,一定不能忘記這是在小學語文教學領域內進行的,它必然要考慮語文教學特有的限制和規律。當然,這樣說也并不意味著不可滲透、融合,但滲透與融合絕不意味著疊加或取代。
多年來,我們的語文教學總是走不出“高耗低效”的怪圈,原因固然很多,但非常重要的一條,那就是對小學語文教學的定性和定位不準。就拿教《兩個鐵球同時著地》來說吧,主要是要達到以下兩個目的:
一是要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學會課文是如何遣詞、造句、謀篇布局……把這件事情記述清楚的。這既是語文“語”的特性所決定的,也是要打好知識“底子”的必需。
二是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感受伽利略那種敢于突破陳規勇于實踐的精神,并從中受到熏陶,打好精神品質的“底子”。因此,了解伽利略實驗的過程主要應依賴誦讀和理解課文來解決,而不是通過如法炮制式的課堂演示。再說,這樣的演示,只是重復前人的經歷,而且是學生在生活中能夠了解或掌握的常識,(若學生真的不了解,真要演示“兩個鐵球同時著地”的情景,倒不如找兩位體重不同的學生從板凳上同時跳下,既省事,又有趣)培養學生創造思維的價值自然是十分有限。另外,課文是學習語言文字的范例,一節課就那么幾十分鐘,生字還沒有完全掌握,課文還沒有讀熟,卻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再現如何“落”、如何 “撈”的過程,必然會大大沖淡或抑制了學習語言文字所必須的注意,科學嗎值得嗎?
【蘇州工業園區新城花園小學 范騁宇】
〖信息技術與學科資源的整合實踐研究〗
在預習了課文《兩個鐵球同時著地》后,學生拿了下載的文章到班級傳看,原來他們找到了一些材料,證明伽利略根本就沒有做過那樣的重力實驗;在他臨去世之前,他的一個學生做了這一實驗,但因為空氣阻力作用的結果,竟然證明了希臘的亞里斯多德是“正確”的;學生們還了解到隨著技術的進步,當年伽利略無法完成的試驗,現在終于成功了;甚至還了解到近年來的真空實驗結果得到了令人更為吃驚的結論:在真空中,羽毛竟然比鐵球先著地!400年前伽利略的猜想,又被推翻了。學生們熱烈的交流著討論著,興奮的眼神閃現著尊重科學,大膽懷疑,勇于探求真理的理性光輝。學生們在網絡資源利用的過程中精神世界得到了豐富與發展。
網絡只是環境,探究只是手段,網絡資源的有效利用,目的在于營造開放的學習空間,促進學生積極主動的社會性知識的建構,同時,通過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改革教學模式,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這種通過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帶來的課堂教學面貌的改變,帶來了學習方式的變化。我們在探索研究的過程中,越來越多的感受到不應該只是通過技術把教學信息封裝到教學媒體之中傳遞給學生,而應更多地讓學生作為設計者,用技術作為工具來分析世界,獲取信息,解釋和組織自己的知識,向他人表達自己的知識。同時通過協作學習及個別化學習的相互補充,增加學習趣味,獲得情感滿足;促進學科綜合,實現知識拓展;增進思維深度,培養創新品質。
【黑龍江省大慶市景園小學 楊錦蘭】
〖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質疑,遷思求解,強化獨立閱讀〗
又如:《兩個鐵球同時著地》一課,學生問“亞里士多德不是一個騙子嗎”我沒有立刻解答,而是讓學生課下查資料,證明亞里士多德不是一個騙子,而是一位很著名,很有學問的科學家。進而明白了任何一個人都容易犯錯誤,我們必須不迷信權威,敢于提出問題,進行實驗,以求真理。
【福建省莆田市仙游縣榜頭中心小學 陳紅霞】
〖更新理念 注重探究·動之以情,激發自主探究的興趣〗
著名的教育家皮亞杰指出:“兒童是有主動性的人,他的活動是受興趣和需要的支配,一切有成效的活動須以某種興趣做先決條件!迸d趣是一個人求知的中國,是學生進行創造性學習的先導與內在動力。教學中要調動學生的情感,使之積極主動地參與探究,就必須要求教師要創造性地教!墩Z文課程標準》中指出:教師應創造性地理解教材和使用教材。教師要善于抓住學生好奇心的心理特點,巧妙地處理教材,撥動學生的心弦,激發探究欲望。如引導學生預習《兩個鐵球同時著地》這篇課文,我請一個學生雙手平推兩個大小明顯不同的鐵球問大家:“如果同時松手,哪個鐵球會先著地”不等學生我馬上告訴學生這個問題有兩個答案:希臘的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認為是重的先著地,而意大利科學家伽俐略卻認為這兩個鐵球會同時著地。究竟誰說的對,為什么呢?這樣學生在懸念的誘惑下,一開始就產生強烈的探究興趣,在情緒高漲的狀態下,認真讀書尋找答案。
【山東省青島市嶗山區華樓海爾希望小學 徐君燕】
〖新課程與心理學·關于教學實施〗
從以學科和知識為中心到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觀點的根本改變決定著我們必須重新認識和改變學生學習的方式。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所有的新知識只有通過學生自身的“再創造”活動,才能納入其認知結構中,才可能成為一個有效的知識。然而,以學科和知識為中心的課程按公理化的體系,用成人的邏輯將整理好的知識呈給學生,必然造成學生被動吸收,機械記憶,反復練習,強化貯存的學習習慣和方式。要想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一方面在于教材的形態。新的課程一定要在呈現方式上有大膽的突破,把教師的“教”材變為學生的“學”材。教材中應該為學生創設富有挑戰性的,開放的問題情境。
如教《撈鐵牛》,《兩個鐵球同時著地》之類的課文,那就“應通過實驗讓學生明白鐵牛究竟是怎樣‘撈’起來的”,“應指導學生模仿伽利略實驗的過程進行操作”,讓學生感受創新的過程,激發他們創新的興趣;就連教《鐵棒磨成針》這類課文,也有人建議,要引導學生討論鐵棒是不是真能磨成針,我們該不該向老大娘學習,一定要讓學生思維求異,見解獨特……
遺憾的是第一種問題情境往往是學校里提供的典型問題情境,而第三種問題情境在我們的學校里則幾乎很少能遇到。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的另一個方向在于教師的教學。教師要本著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課堂上開展學生之間,師生之間名符其實的交流,鼓勵學生通過各種活動,進行各種觀點之間真誠的交鋒,使學生從經驗中,從活動中,通過思考與交流有目的,有意義的建構屬于他們自己的知識結構,獲得富有成效的學習體驗。同時要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加強計算機輔助教學的應用,使學生的學習變得更主動和更有生氣,從而更加有效。
【浙江省溫州市甌海區婁橋中學 周秀娟】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讓語文課更有魅力·在整合過程中,培養了學生的信息素養〗
信息素養這個新概念,正在引起世界各國教育界的高度重視,并逐漸成為評價人才綜合素質的一項重要指標。在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今天,培養學生良好的信息素養應該成為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
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整合給我們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下面就結合《兩個鐵球同時著地》一課談談自己的具體做法:
1、課前組織學生收集信息:
《兩個鐵球同時著地》一課講的是伽俐略在青年時代不迷信權威,敢于提出問題,進行試驗,以認真態度研究科學的事。這個故事發生在十七世紀,與學生的生活距離很遠,我就鼓勵他們去圖書室或上網查詢與課文內容相關的資料,可摘錄,可下載,存儲到自己的信息夾中。
2、幫助學生整理信息:
學生選擇的信息涉及文章的各個方面,我就指導學生通過多媒體網絡將收集的信息資料分類整理,有文中兩個主要人物伽俐略和亞里士多德的生平簡介,有他們生活中的故事,有他們的觀點對照,有文中著名的建筑物──比薩斜塔的修建,傾斜原因及人們對比薩斜塔未來的預言。通過收集,整理工作,既培養了學生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又豐富了他們頭腦中的知識儲備。
3、課上指導學生運用信息:
學生掌握了大量的資料,往往想在課上一股腦地發布給同學們,但40分鐘的課堂教學時間是有限的,課文的重點,難點也是各不相同的,這就要引導學生根據課文的需要將信息資料適時地展示出來。如講到“研究科學的人都信奉亞里士多德,把這位兩千年前的希臘哲學家的話當作不容許更改的真理”一段時,就可將有關亞里士多德的資料演示給同學們,這就突破了文章的難點,使學生深刻地認識到伽俐略敢于向這樣一個人人信奉的權威人物挑戰,他追求真理的精神是多么可敬。
在不斷的實踐中,學生逐漸具備了對信息的選擇,整理,加工和表達的能力,信息素養逐漸形成。
【江蘇省泰州市九龍實驗小學 黃一云】
〖放式教學初探·角色變換法〗
教《兩個鐵球同時著地》時,我要求每個學生帶兩個輕重不同的鐵球,讓他們都當一次伽利略,站在高處進行試驗,學生興致勃勃,不但做得投入,說得具體,實驗的經過,結果及觀眾的情緒老師不必重復,學生自行會敘述,老師只要讓學生明白“實踐出真知”這一道理。
【廣東省深圳明珠中英文小學 顏單秀】
〖淺談小學生心理挫折教育·小學生心理挫折教育的方法和途徑〗
在教學中滲透挫折教育,引導學生正視挫折。挫折是生活中常見的現象,不可避免。關鍵在于怎樣正確對待挫折,迎頭趕上。因此,要在教學中滲透理想是美好的,實現理想卻是漫長的,曲折的,艱巨的教育,鼓勵學生具有戰勝困難的勇氣,使學生充分認識吃苦精神,并在生活中,學習中不怕吃苦,不畏挫折。例如,講授《兩個鐵球同時著地》一文時,利用課文內容教育學生:伽利略對亞里士多德的話產生疑問后,就有許多人責備他“違背了人類的真理”,是“膽大妄為”。伽俐略處在重重包圍之中,可謂遭受了重大挫折,但他卻振作精神,用自己刻苦勤奮,不具權威的精神,通過多次實驗,取的了勝利。
【江蘇省蘇州市桃塢市桃塢中心小學!《♀肌
〖綜合實踐活動與學科教育相結合的方法初探·語文教學中滲透綜合實踐教育〗
例如:《兩個鐵球同時著地》一課,主要講述17世紀的科學家伽利略勇于向世俗挑戰,堅持真理的故事。在教學中,教師可以特別強調亞里斯多德的功績和在人們心目中的崇高地位,以及伽利略當時的身份,以此形成強烈的對比。然后,通過演示再現伽利略當年的試驗,加深學生的感性認識,最后補充介紹伽利略以后的偉大成就。這樣,學生不但明白了科學道理,同時更明確了對待科學的態度,達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湖南省長沙市岳麓區楓林綠洲小學 吳曉童】
〖小學語文新課導入·直觀演示〗
演示實物,標本,模型,掛圖,或搞些小實驗讓學生觀察,豐富感性知識,獲得生動的表象,從而激發他們獲得新知識和掌握新技能的愿望,再點明新課的主題。例如,教學《兩個鐵球同時著地》,教師手執大小不一的兩個鐵球,問:“這兩個鐵球同時從同一高處掉下來,哪個會先著地呢?”請同學們仔細觀察,教師操作演示,再讓他們接觸課文。這時學生就能帶著好奇的心理主動探索,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學習新知識。
【湖北省鄂州市吳都小學 胡健喬】
〖淺談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的有機整合·信息技術與學生思維能力訓練的有機整合〗
“思維是事物的本質屬性和內部規律性在人腦中的反映,或者說是人腦對感知覺所提供的材料進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從而間接地,概括地反映客觀事物的活動過程,它屬于認識的高級階段!毙畔⒓夹g為學生提供的豐富的多媒體形式的內容,必將對學生的思維能力的訓練起到深遠的影響。當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被廣泛地運用,學生的信息意識形成之后,學生對信息的加工,處理和提煉能力必將隨之提高,即“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概括能力的提高。此外,教師課件中的大量超鏈接的運用,特別是網頁的超鏈所帶來的便捷,對學生的思維的邏輯性及擴散性的訓練得到加強。此外,研究事實說明:創造思維通常雖不是實驗后的產物,但一定要通過科學實驗或嚴密的邏輯推理進行驗證。例如在教《撈鐵牛》,《兩個鐵球同時著地》之類的課文,就“應通過實驗讓學生明白鐵牛究竟是怎樣‘撈’起來的”,“應指導學生模仿伽利略實驗的過程進行操作”,讓學生感受創新的過程,激發創新的興趣?墒怯捎诂F實條件的局限,我們沒有條件去重復這些事件,使得這種教學假設在很大程度上成了我們一廂情愿的美好假設。但是計算機進入課堂后,這一切就變得十分容易了,我們完全可以通過課件來進行演示,學生就能直觀地感覺當時的情境,使這思維活躍起來,碰撞出思維的火花,使思維得到很好地鍛煉。對于高年級的學生,訓練學生進行具有超鏈結構的電子寫作,尤其是對于編程語言的學生,如簡單的“logo”作圖等,能使學生的思維從平面走向立體,其思維的整體性,創新性和嚴密性都能得到很好的鍛煉。
《兩個鐵球同時著地》教學實錄 篇14
一、談話交流
1.同學們,咱們是初次一道上語文課,首先自我介紹一下,我姓黃,黃河的黃,大家可以叫我——
2.想不想更多地了解黃老師?那好,咱們先做個小游戲,我來說幾句話,你來做一下判斷,是對還是錯。第一句話:我今年30歲。
3.第二句話:我小時候敬佩的人是小英雄雨來。做一下判斷。
(但是我告訴大家,我的確敬佩小英雄雨來,猜猜我為什么敬佩他?因為人小志氣高)
4.通過剛才的游戲,我同樣佩服我們班的同學,因為大家都能對我的話提出自己的疑問,進行思考與判斷。
二、導入課文
1.引入:500多年前,伽利略對兩千多年前的大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說的一句話也產生了疑問。
(1)我說的這句話中,提到兩位著名的人物,一位是伽利略,一位是亞里士多德。對于這兩位人物,你平時有哪些了解呢?
學生介紹,(充分肯定)教師出示資料進行補充:
亞里士多德,古希臘人,世界古代史上最偉大的哲學家、科學家和教育家之一。他被譽為“古代最偉大的哲學家”、“古代最博學的人”。
伽利略,意大利偉大的科學家、哲學家。被譽為“近代科學之父”。他是為維護真理而進行不屈不撓的戰士。
讓我們一起記住他們的名字。
。2)那伽利略對亞里士多德的話產生疑問之后,是怎么做的呢?那就讓我們穿越歷史,一起回到500多前,誰來讀課題,這個著是多音字(注意:著的讀音zháo),誰再來讀。一起讀。
2.請大家把書翻到120頁,自己大聲地讀一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并想想剛才的問題。
3.檢查詞語
違背 的確 不容更改
(你把這三個多音字,都讀正確了,真不簡單)(誰再來讀,這個更,我們還可以組哪些詞語?)(我們一起讀)
。ㄒ黄饋碜x好這組帶有多音字的詞語)
固執(zhí) 膽大妄(wànɡ)為辯論家
。ㄟ@位被同學們稱為辯論家的是誰?)
。▓痰淖x音,妄和辯的寫法。)
三、典型的事例
1.產生疑問之后的伽利略,又去做了哪些事呢?請你快速瀏覽課文,用小標題的形式來概括。
2.課文正是運用了這三個典型的事例,來寫伽利略的。
四、研讀課文
。ㄒ唬﹪烂艿谋磉_
最后是誰的觀點正確的?是的,我們知道在學校念書的時候,伽利略就被同學們稱為“辯論家”。如果伽利略和亞里士多德都生活在同一年代,對于亞里士多德說的話,伽利略又會跟這位大哲學家進行一番怎樣的辯論呢?
請大家想一想,伽利略該從哪兒開始向亞里士多德發起辯論呢?
為了更好地與亞里士多德進行辯論,伽利略首先應該把疑問說清楚、說明白。讓我們一起來幫幫他。
出示:亞里士多德曾經說過:“兩個鐵球,一個10磅重,一個1磅重,同時從高處落下來,10磅重的一定先著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這句話使伽利略產生了疑問。他想:如果這句話是正確的,那么把這兩個鐵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會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應當比10磅重的鐵球慢;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兩個鐵球看作一個整體,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應當比10磅重的鐵球快。這樣,從一個事實中卻可以得出兩個相反的結論,這怎么解釋呢?
1.讀通
。1)請一位同學讀一讀第三自然段,其他同學用括號標出伽利略產生的疑問。
。2)誰來用朗讀告訴大家伽利略腦海中出現的疑問。
你讀得很正確,大家找對了嗎?我們一起來讀。
2.讀懂
。1)這句話指的是哪句話?讓我們一起把這句話說給伽利略聽——
。2)伽利略明白亞里士多德的話嗎?
。▉喞锸慷嗟抡f的話意思是:決定速度快慢的是鐵球的__________,__________越__________速度就越快)
(3)如果亞里士多德所說的話是正確的,伽利略可以得出兩個相反的結論。請你分別用不同的線條劃出這兩個結論。
交流。
。4)同學們對這兩個觀點已經很清楚了。我把這兩個結論打亂了,你能排排序嗎?
( )那么把這兩個鐵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會拖住落得快的,
( )落下的速度應當比10磅重的鐵球慢。
( ) 如果這句話是正確的,
( )落下的速度應當比10磅重的鐵球快;
( )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兩個鐵球看作一個整體,就有11磅重,
。5)你看每一部分都是聯系非常緊密的,表達是很嚴密的。那么這些聯系緊密的短句是用哪些詞語連起來的呢?
。ò鍟簢烂艿谋磉_)
。6)標紅關聯詞,了不起的發現,請你來嚴密的表達一番。
。7)從伽利略如此嚴密的表達中,我們可以看出伽利略是一個怎樣的人?
3.辯論內化。
。1)好,現在請這邊的伽利略,和我亞里士多德來辯一辯,準備好了嗎,伽利略?
不對不對,從你語氣中感覺還是我的對。
(2)辯論更激烈了,這邊的伽利略又跟亞里士多德辯起來了。
。3)亞里士多德開始懷疑起自己的話了,他有點猶豫了,但是他還是,對面前的伽利略說——
。ǘ﹤让娴拿鑼
1. 伽利略帶著疑問反復做了許多次試驗,最后得出結果:兩個不同重量的鐵球同時從高處落下來,總是同時著地,鐵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鐵球的輕重沒有關系。
1)這個結果與跟亞里士多德說的話不一樣嗎?我們來比較一下?
。ㄙだ缘挠^點是:鐵球的速度快慢與鐵球的__________無關,__________不同但__________相同。)
2)在伽利略得出的結果中,哪些詞語表達也很嚴密呢?自己好好讀一讀,等下我們一起來交流交流。
3)我們一起來讀,一起用心去體會。
4)出示:第二自然段。
伽利略不僅對亞里士多德說的話提出了自己的疑問,還得出了完全不同的觀點。當時人們怎么辦?
亞里士多德的這一句話統治了科學界界將近2000年,對當時的人們而言,亞里士多德的話就是真理,就是權威,現在伽利略對權威、真理提出了疑問,人們會怎么辦?
。ㄖ该首x—齊讀)
對于人們的責備,人們的反問,伽利略你還敢不敢懷疑?還敢不敢推翻亞里士多德的觀點?
2.那難道你忘記布魯諾了嗎?
出示:
布魯諾,一位與伽利略同時代,也同樣是意大利的一位科學家,因反對亞里士多德的學說,而流浪異國、被捕入獄,最終被教皇活活燒死在羅馬廣場。
你知道提出了懷疑,還推翻亞里士多德的觀點,可能會有怎么樣的危險嗎?
3.那你為什么還要怎么做呢?請你寫一寫。
如果我,就會__________;但是,如果__________,就會__________。最終,我選擇__________。
4.第二自然段,側面的一段描寫,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怎樣的伽利略?
五、過渡
伽利略是怎樣公開試驗的呢?人們又會有怎樣的反應呢?我們下節課再學習!
板書:
兩個鐵球同時著地
產生疑問 典型的事例
反復求證 嚴密的表達
公開試驗 側面的描寫
《兩個鐵球同時著地》教學實錄 篇15
學習目標
1、認識3個生字,會寫12個生字。能根據上下文理解“信奉、固執、膽大妄為”等重點詞語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初步學習通過典型事例表現谷物品質的寫法。
4、了解兩個鐵球同時著地的實驗過程,學習伽利略不迷信,執著求實地探求科學真理的精神。
課前準備
1、布置學生搜集伽利略和亞里士多德的圖片和生平資料。
2、教師制作能夠直觀反映兩 個鐵球同時著地的課件及課文插圖幻燈片。
課時: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 新課,激發興趣
1、這節課我們認識一位偉大的科學家,他就是17世紀意大利的物理學家、天文學家伽利略、誰能結合課前搜集到的資料來給大家介紹一下?(學生展示課前搜集的資料、互相補充,對伽利略有一個感性的認識)
2、(出示課文插圖)同學們,這就是意大利的比薩斜塔,1590年,看戲的數學教授伽利略就在這里做了舉世聞名的實驗(板書課題:兩 個鐵球同時著地),下面就請同學們自讀課文,去感受這次意義重大的實驗。
二、初讀課文,自學生字詞。
1、提出讀書要求:自己小聲讀課文,想課文講了一伯什么事;著地、伽利略、信奉、亞里士多德、解釋、更改、的確、比薩城、膽大妄為、固執、
2、默讀課文,初步感知人物
默讀全文,畫出使你深受啟發的句子,反復讀一讀,并在空白處寫一寫自己的感受。
3、小組內初步交流。
4、自主讀書,誘導感悟
同學們,我們已經充分朗讀了課文,并初步交流了自己的讀書感受。下面,就請同學們再一次放聲朗讀課文,可自讀,也可同桌互讀。(學生自主讀書)
5、把你認為自己讀得得段落讀給大家聽。
第二課時
一、復習舊課,導入 新課
1、聽寫本課的新詞。同桌互相檢查。
2、結合重點語段,感知人物形象
(一) 結合上節課的內容交流填空,并說明理由。
(二) 伽利略是一個( )的科學家。
(三) 集體主,引導結合重點語段體會人物的精神品質,并指導有感情朗讀。如:
伽利略是一個(善于思考的)科學家。
A學生匯報并說明理由:伽利略在念書時就提出都是難以解答的問題,被同學們稱為“辯論家”;15歲時就對里士多德的話提出了質疑。亞里士多德在眾的眼里是趔的化身,他的話不容置疑,可伽利略經過嚴密思考后卻發現了疑點。所以說他關于思考。
教師引導:那就請同學們再次認真讀第三自然段,能否用簡單的方式說明伽利略的思考過程,可以與同學們討論,也可以請都是幫忙。(算式法10+110兩個鐵球拴在一起,就有11個磅重,落下的速度應當比10磅快。圖示法等)
B指導學生有感情朗讀,讀出伽利略思維的嚴密,注意“如果。。。那么”“。。。但是”“如果。。。就。。!边@樣的關聯詞語,來突出伽利略的質疑是經過嚴密的邏輯思考,不是妄下結論。
伽利略是一個(執著追求真理)的科學家。
A學生匯報:在當時,眾都信奉亞里士多德,并把他的話汪作不容置疑的真理,伽利略卻大膽質疑,說明他不迷信,只追求真理(教師引導理解“信奉”)
伽利略為了追求真理,反復做了多次實驗來證實,并且要面對無數人的譏笑與嘲諷,在比薩斜塔上公開試驗。
B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第五自然段。
伽利略是一個(勇敢)的科學家。
A學生匯報:面對眾的懷疑、嘲笑與譏諷,伽利略沒有退縮,仍然堅持公開試驗,他頂著巨大的心理壓力,在追求真理的路上表現得十分勇敢。
B教師補充閱讀資料《布魯諾》,使學生了解到伽利略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這樣做,是有著生命危險的,這更體現了他獻身科學的精神。
三、升華情感,體會寫法
1、就是這樣一位偉大的科學家,在比薩斜塔上做了這個的試驗。(出增示圖投影,教師范讀第六自然段)
2、請同學們把最后一句話抄寫下來,并反復地讀一讀,再說說自己的體會。
(我們應該尊敬知識淵博的人,但不要迷信他)
(任何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都會有出錯的地方)
(盲目迷信和崇拜任何人都 是愚蠢的行為)
3、伽利略做這個實驗的意義不公僅在于證明亞里士多德是錯的,更重要的是使從們樹立起正確的科學觀,那就是不迷信,執著地追求真理。請同學們再鎰默讀課文,看課文是通過怎樣4 描寫恰我們感受到伽利略的精神的。(學生默讀勾畫)
4、交流。如對人物的心理、動作、語言等的描寫。
樣說,怎樣做。以《伽利略走下斜塔后》為題寫一段話,注意對人物語言、動作的描寫。
三、 推薦課外閱讀《世界上下五千年》,走近并結識更多的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