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鐵球同時著地》的教案(通用16篇)
《兩個鐵球同時著地》的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學習課文的生字新詞,理解課文中的重點詞語;通過引導學生朗讀課文,了解本課的故事內容。
2、情感目標:從課文的語言文字中,感受到伽利略敢于向權威挑戰的精神,并培養學生這種敢于向權威挑戰的精神。
3、技能目標:
、拧≌_、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⑵ 培養學生利用網絡資源自主合作學習的能力。
、恰∨囵B學生讀寫結合能力,在網頁上發表自己觀點的能力。
、取∨囵B學生利用網絡資源,搜索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
【教學重點】
伽利略在比薩斜塔所做的實驗,不僅在科學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而且,他那敢于向權威挑戰的精神,是人類前進的永恒動力。如何通過朗讀課文,感受伽利略不迷信權威,堅持實事求是,敢于向權威挑戰的精神是本課學習的重點。
【教學難點】
伽利略針對亞里士多德的話提出的疑問,學生不易理解,如何利用多媒體課件,使學生理解伽利略所提出的疑問是本課學習的難點。
【教學對象及其學習需要分析】
四年級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還不夠強,課文中伽利略針對亞里士多德的話提出的疑問,學生不易理解。如果能利用多媒體動畫演示,幫助學生理解伽利略所提出的疑問,學生一定非常感興趣,也更有助于學生感受到伽利略的聰明才智。所以,教案和課件主要是根據學生這種學習需要設計的。
【教學媒體的選擇和應用設計】
利用網絡教學,采用發布網站方式來實現。設計制作了網站《兩個鐵球同時著地》,并設計了以下幾個欄目:“走進課文”──讓學生閱讀全文后,初步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點擊名人”──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了解課文中伽利略和亞里士多德兩位名人的生平和成就;“提出疑問”──通過動畫演示,幫助學生理解本文的難點,即伽利略所提出的疑問;“練筆交流”──給學生設置一個情境,并根據情境進行練筆和交流;“談談感想”──學完課后后,為學生提供一個交流自己感想的平臺。
【教學過程】
一、進入網站,導入新課
1、談話激趣:
同學們,其實我們每個人都要有敢于懷疑別人的勇氣,哪怕他是老師,是名人,是世界級的權威。
2、板書課題:
今天我們來學習課文《兩個鐵球同時著地》。
3、正音,齊讀課題:
著:zháo
打開《兩個鐵球同時著地》的學習網站。
教學效果評價:
教師一上課后的談話,意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起學生向權威挑戰的勇氣,使學生早早地進入課文所需的學習狀態。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請學生點擊“走進課文”,并自由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教師巡視指導。
點擊“走進課文”
教學效果評價:
學生所讀的課文不在課本上,而在學習網站上,學生很感興趣。而且課文是教師精心處理過的,當鼠標停留在某一個難理解的詞語上時,隨即會出現這個詞的注釋,提高了學生 的閱讀效率。如:學生的鼠標移到“比薩”時,就會出現“比薩”的注釋──“意大利的一個城市!
三、師生交流,點擊名人
1、師:課文中講到了哪兩個偉大的人物?
板書:亞里士多德 伽利略
2、他們是什么樣的人呢?各用一句話介紹。
學習第1、第2自然段。讀好第2段中的對話語氣。
3、點擊名人,進一步了解兩個偉人:
學生自己瀏覽兩位名人的資料。
打開“點擊名人”這一欄目,學生進一步了解有關亞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資料。
教學效果評價:
讓學生在學習網站上自己瀏覽有關“亞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資料,有圖片,也有他們的生平、主要成就的介紹,學生很感興趣,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四、動畫演示,理解疑問
1、范讀亞里士多德的話,教師概括成“重快輕慢”。(先自讀,再指名讀)
2、伽利略是怎樣提出疑問的?
先指名學生讀第3段中伽利略的話,再讓學生背誦。
3、學生點擊“提出疑問”的兩組動畫,嘗試說說兩種假設。
4、教師演示,請學生上來說就兩個假設。
鼠標移動使“亞里士多德的話”變色。
鼠標移動字體變色,把兩個假設分開。
打開“提出疑問”這一欄目,利用動畫幫助學生理解兩個假設。
教學效果評價:
本教學環節是這一課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學生點擊“提出疑問”這一欄目,再自己演示兩組動畫,教師要求一邊演示,一邊配上畫外音(即伽利略的兩個假設)。學生在手腦并用的過程中,能輕松理解伽利略所提出的疑問,并充分感受到伽利略的聰明才智。
五、指導朗讀,開展比賽
1、指導朗讀第4段,注意讀好“反復”、“總是”。
2、教師范讀5、6兩段,讀完后學生向教師挑戰。
教師提醒:這兩段話不好讀,語氣變化多。
3、開展比賽,學生朗讀。
鼠標移動字體變色,強調兩個詞語。
教學效果評價:
通過字體顏色的變化,引導學生讀好第4段;在讀5、6自然段時,引導學生向老師挑戰,深化并實踐課文的主題,強化情感目標。
六、設置練筆,師生交流
點擊“練筆交流”,出示試驗結果的畫面,并出示練筆。
“試驗前責備,取笑伽利略的那些人,試驗后會想些什么?說些什么?聯系課文,寫一段話。
學生寫完后,師生交流,生生交流。點擊:“練筆交流”,利用畫面情境引導學生完成練筆,并進行師生交流,生生交流。
教學效果評價:
點擊“練筆交流”,利用畫面情境引導學生完成練筆,在學習網站上以“網上論壇”的形式進行交流。既有師生之間的交流,又有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往往會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七、總結課文,談談感想
學了這篇課文后,你想說些什么?
點擊“談談感想”,學生用鍵盤錄入文字,在網上交流。
教學效果評價:
學生以“網上論壇”的形式交流感想,并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將學生對課文的學習推向深處,使學生從網站學習課文,再將感悟帶回網站。
【教學流程圖】
1、進入網站,導入新課。
2、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讓學生閱讀全文后,初步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
3、師生交流,點擊名人:
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了解課文中伽利略和亞里士多德兩位名人的生平和成就。
4、動畫演示,理解疑問:
通過動畫演示,幫助學生理解本文的難點,即伽利略所提出的疑問。
5、指導朗讀,開展比賽:
引導學生和老師進行朗讀比賽,理解課文,并培養學生敢于向權威挑戰的精神。
6、設置練筆,師生交流:
給學生設置一個情境,并根據情境進行練筆和交流,深化課文主題。
7、總結課文,談談感想:
學完課后后,為學生提供一個交流自己感想的平臺。
《兩個鐵球同時著地》的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學會本課生字、新詞,理解亞里土多德說的那句話的意思及伽利略根據這句話推出的兩個結論的旨義。能理解伽利略怎樣用實踐來證明亞里士多德的活是靠不住的。
學習過程與方法:在自學的基礎上填空,理解字、詞、句。
情感與態度:學習伽利略獨立思考,敢于破除迷信,尊重實踐的科學精神和認真研究的科學態度。
[重點難點]
重點:能理解伽利略怎樣用實踐來證明亞里士多德的活是靠不住的。
難點:
1.針對課文內容,發表自己的見解。
2.理解伽利略推出的兩個結論的含義。
[教學課時] 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
1.學習生字、新詞。
2.給課文分段,說出各段段意及課文的主要內容。
二教具準備 圖片。
三教學過程
(一)揭題,審題
1.導入談話:17世紀意大利有個偉大的利學家叫伽利略,他曾經以很大的勇氣,沖破人們對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的迷信,大膽地研究物體從高處落地的規律。這篇課文就是介紹當時伽利略研究這一問題的經過,課文的題目就是他研究的結果。下面我們來看著他的這一結果是怎樣得來的?
2.著(zhu6)地,是落在地上的意思。
(二)初讀課文,了解自學情況
1.請一位學生朗讀課文,其他學生跟著默讀,邊讀邊思考:伽利略是誰?他做了一個怎樣的試驗?最后試驗結果怎樣?
2.根據學生的朗讀,糾正字音。注意提醒著(zhuó)地更(gēng)改的讀音。
3.根據提出的思考題,檢查學生讀后是否能初步了解課文的大體內容。
(伽利略17世紀意大利偉大的科學家。他在比薩城的斜塔上做了一次公開試驗,把一個重10磅的鐵球和一個重1磅的鐵球,同時從斜塔頂上落下,結果兩個大小不一的鐵球同時著地)
4.理解下面詞語的意思。
信奉:相信,并照著去做。
相稱:事物配合起來顯得合適。
結論:從前提推出來的結果。
固執:堅持自己的意見,不肯改變。尋常:平常。
5.根據課文內容,課文可分幾部分?每部分寫了什么內容?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講人們稱伽利略為“辯論家”。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講當時研究科學的人都信奉亞里士多德,“把他的話當作真理,不容許更改”。
第三部分(第3自然段):講亞里士多德說的話,從來沒有人懷疑過,而伽利略卻表示了懷疑。
第四部分(第4—6自然段):伽利略經過多次試驗,證明亞里士多德的話是靠不住的。將四段的段意串起來就是本文的主要內容。
(三)講讀課文第一、二自然段
1.讀第—自然段,思考:
(1)這一段講什么?(講人們稱伽利略為辯論家)
(2)什么樣的人叫“辯論家”?人們為什么稱伽利略為辯論家?(辯論家指有一定辯論口才和辯論能力的人。因為伽利略在學校念書的時候,提出的問題,有的連老師也無法解答,可見伽利略當學生時候就善于思考,有自己獨到的見解)
(3)根據老師剛才的敘述,想—想“不尋!痹谖闹惺鞘裁匆馑?(不平常,不簡單。伽利略平時肯動腦,善思考,能發現疑問,與其他同學不一樣)
2.讀第二自然段,思考:
(1)“信奉”是什么意思?人們信奉亞里土多德表現在哪里?找出有關的語句讀一讀。(相信,并照著去做!叭藗儼阉脑挳斪髡胬怼y道要違背人類的真理嗎?”)
(2)從這里可以看出,人們對業里士多德的信奉已達到了什么程度?(盲目的程度)
(3)這段話中,“不容許、更改、責備、違背”這些詞語怎么理解?
不容許:不許。
更改:改換、改變的意思。
責備:批評的意思。
違背:在這里是不遵守、不服從的意思。
(4)小結:這些詞集中表現了當時人們對亞里士多德是絕對相信的,達到一種盲日相信的程度,這是一種迷信。這種迷信和伽利略的敢于懷疑的科學態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為表現伽利略敢于懷疑亞里士多德的話所具有的科學精神和勇氣作了很好的反襯。
(四)板書設計
34 兩個鐵球同時著地
伽利略懷疑 分析試驗
(五)課堂作業設計
1.抄寫生字、新詞。
2.優化作業設計。
(1)讀拼音,寫詞語。
xuān bù xīlà zhé xué zhēn lǐ huāiyí gù zhí
( ) ( ) ( ) ( ) ( ) ( )
(2)給下面的字各組兩個詞。
釋( )( ) 授( )( ) 執( )( )
稱( )( ) 宣( )( ) 臘( )( )
(3)選擇恰當的詞語填空。
如果……就……不管……還是……不是……而是……
①、( 。┯腥苏f伽利略膽大妄為,罵他固執,但伽利略毫不動搖,堅持要進行公開試驗。
、、伽利略通過試驗證明:兩個不同重量的鐵球同時從同一高度落下來,( )一先一后著地,( )同時。
(4)、照樣子擴句,使表達的意思更具體。
例:伽利略是科學家。
意大利著名科學家伽利略是十七世紀偉大的科學家。
、、河水流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樹結滿果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邸詡ナ菍W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課時
一、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
2、知道伽利略怎樣用實踐來證明亞里士多德的話是靠不住的。
二、教具準備
投影片
三、教學過程
(一) 講讀課文第三自然段
1、齊讀第三自然段。思考:亞里士多德講過什么話?伽利略對這話是怎么看的?(亞里士多德說過:“兩個鐵球,一個10磅重,一個1磅重,同時從高處落下來,10磅重的一定先著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辟だ詫@話產生了懷疑)
2、伽利略為什么懷疑亞里士多德說的話?他是怎么想的?(“他想:如果這句話是正確的,……這怎么解釋呢?”)
3、伽利略的分析,是把亞里士多德的話當作兩種假設,推出兩個結論。這兩個結論是什么?(①把一個10磅重,一個1磅重的兩個鐵球拴在一起,如果仍然看作是兩個球,落下的速度應當比原來10磅重的鐵球慢。
②如果看做是一個整體,落下的速度,應當比原來10磅重的鐵球快)
4.這兩個結果一樣嗎?是什么樣的結果?(不—樣,是相互矛盾的)
5.根據同一句話,會推出兩個相互矛盾的結果,所以伽利略認為這句話是靠不住的,值得懷疑。
6,他打算怎么做?(用試驗來證明不同重量鐵球落地的情況)
(二)朗讀課文第四自然段
1.讀后思考:伽利略是怎樣用事實來證明的?(經過多次試驗來證明)
2 為什么要進行多次試驗?(一次試驗,沒有說服力,要經過多次試驗才能說明問題。伽利略進行了許多次試驗)
請找出能反映試驗多次的—個詞語,說說它的意思。(總是同時著地的“總是”一詞。它的意思是每一次都這樣)
3.伽利略多次試驗的結果怎樣?(兩個不同重量的鐵球同時從同一高處落下,總是同時著地,鐵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鐵球的輕重沒有關系)
4.齊讀這段話,加深印象。
(三)朗讀第五、六自然段
1.齊讀后思考:在斜塔上做公開試驗前,人們是怎樣想的?(人們都不
相信伽利略的試驗會成功,認為他糊涂、固執,事實會讓他丟臉!肮虉獭保簣猿旨阂,不肯改變的意思。是貶義的)
2.人們為什么會這樣想?(因為亞里士多德是古希臘大哲學家,人們都迷信他,而伽利略只是個25歲的年輕人)
3.當看到試驗結果時,人們的態度有什么改變?(人們忍不住地驚訝地呼喊起來)
4.這說明什么?(說明伽利略試驗成功了,這事實出乎人們意料之外,人們為這位年輕人的大膽和聰明感到高興)
小結:伽利略從懷疑亞里土多德說的那句話開始,先是作了分析,根據亞里士多德的同一句話推出兩個互相矛盾的結果,接著經過多次試驗,證明亞里土多德的這句話是靠不住的。最后在比薩城的斜塔上做公開試驗,證明了自己的分析是對的:“兩個鐵球同時著地。”
5,讀了這篇課文,伽利略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伽利略是一位不迷信權威,敢于獨立思考,提出問題,以認真的態度研究科學的人)
6.這篇課文在寫作上有什么值得我們學習的?(①以亞里土多德的一句話為線索,貫穿全文。②鮮明的對比,用人們對亞里士多德的迷信和伽利略敢于提出問題進行對比;用試驗前后人們的態度的變化進行對比。
(四)板書設計
34、兩個鐵球同時著地
懷疑(亞里士多德的那句話)-------不迷信
伽利略{分析(兩個相互矛盾的結論)-------善于思考
試驗(兩個鐵球同時著地)---------科學態度
(五)課堂作業設計
優化作業設計。
1、朗讀課文。
2、詞語填字,并給這個字選擇正確的解釋,用“√”表示。
不容______改:①、改變、改換;②、經歷;③、計時單位
_______妄為:①膽囊;②膽量;③某些器物的內層大。
3、讀了這篇課文,把你想到的寫下來。
參考答案
課堂作業設計
第一課時:
2、(1)宣布希臘哲學真理懷疑固執
(2)釋(解釋)(釋放) 授(教授)(傳授) 執(固執)(執法)
稱(稱量)(稱盤) 宣(宣布)(宣傳) 臘(希臘)(臘月)
(3) ①不管……還是……②、不是……而是……
(4)①清澈的河水緩緩流淌。
②、高大的樹結滿紅紅的果子。
、邸⒒顫姷臅詡ナ莻好學生。
第二課時:
2、更①膽大②
課本作業
3、(1)①落得慢的就會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應當比10磅重的鐵球慢。
、趦蓚鐵球共11磅,落下的速度應比10磅重的鐵球快。
(2)說錯了同時著地輕重
《兩個鐵球同時著地》的教案 篇3
《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學,要以學生實踐為主,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在教學《兩個鐵球同時著地》這篇課文時,為了更好地落實新的理念,我對課文進行了“重組”,即以“喜歡誰”(伽利略還是亞里多德)作為學生思維和情感生活的主線,讓學生從書中或課外資料中去理解、感悟伽利略的善于思考、敢于質疑、不迷信權威、認真求實的科學態度。當我讓學生談談“你喜歡誰?為什么?”時,我看到學生各抒己見,或從書中或從課外資料中據理力爭、旁征博引地侃侃而談的自信姿態,那不說服對方辯友誓不罷休的決心,讓我為之感動。我自我感覺,這是一節充滿生命活力的語文課。
當學生從書中充分明白到伽利略從試驗中證明亞里多德的話有錯時,人們的態度也由責備到懷疑到明白,我就提了一個這樣的問題,人們對伽利略的態度改變了,那喜歡亞里多德的同學的態度改變了嗎?有的同學這樣說道:“我還喜歡亞里多德,他說這句話雖然有錯,但他給人類做出很大的貢獻,人們還稱他為‘學問之神’,但我也喜歡伽利略。”這不證明了課標指出的“課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言材料的反應又往往是多元的。”同時也讓我深深地感受到學生的獨特體會是多么的深刻精辟啊!
《兩個鐵球同時著地》的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 通過閱讀課文,了解、感受伽利略經過質疑和試驗發現真理,并用公開試驗揭示真理的過程,領悟伽利略不迷信權威的科學精神和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
2. 感受課文言語邏輯嚴謹、用詞準確深刻的特點。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流程】
一、導入新課
板書:兩個鐵球同時著地。
老師這里有兩個鐵球,一大一小。我們用它們來代表課文里提到的兩個鐵球:大的代表10磅重的鐵球,小的代表1磅重的鐵球。這兩個鐵球同時從同一高度落下來,結果會怎樣?我們來看一下。(教室做兩個球同時下落的實驗,兩個球同時落在講桌桌面上)
二、導讀課文第二自然段
1.在1590年,就在距今415年前的歐洲,人們還沒有認識到這個現象,因為當時研究科學的人,都相信一個人的話,這個人就是古希臘的大哲學家亞里士多德。
2.對于亞里士多德的說法,人們不是一般的相信,而是相信到了什么程度?理解:信奉。指導朗讀課文的第二自然段感受當時人們對亞里士多德信奉的程度?
三、導讀第三自然段
1.理解亞里士多德的說法
那么關于這兩個鐵球怎樣落地的,亞里士多德是怎么說的呢?
(用課件出示課文片段:亞里士多德曾經說過:“兩個鐵球,一個10磅重,一個1磅重,同時從高處落下來,10磅重的一定先著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這段話強調了什么?(強調了兩個鐵球同時落下時,速度不同。10磅重的是1磅重的10倍。)指導朗讀,把要強調的意思強調出來。
2.理解伽利略嚴謹的思維過程
當時人們對這樣的說法毫不懷疑?墒怯忠晃荒杲25歲的數學教授伽利略,讀了這句話之后先做了什么,又做了什么?(他先去思考亞里士多德的話對不對,然后又帶著疑問做了許多次試驗,證明亞里士多德的話的確說錯了。)
板書:懷疑——試驗
我們來品讀這一段課文,看看伽利略是怎么思考的,是怎么試驗的。我們先看看他思考的過程。
。ㄓ谜n件出示課文片斷)
伽利略是怎么推導出這里的兩個結論的呢?
伽利略運用亞里士多德的說法推導出這兩個結論的時候,他相信亞里士多德的說法嗎?(不相信。)讀書看看,怎么證明他不相信?
把這段話完整地讀一下,讀出你在思考,讀出你很謹慎,讀出你的思考一步一步很嚴謹。
現在請你用自己的話來完成這個思考過程,不看書,一層一層地表述這個意思,自己練一下。(學生練習兩分鐘,指名練習說。)
四、導讀第四自然段
“伽利略帶著這個疑問反復做了許多次試驗,結果都證明亞里士多德的這句話的確說錯了!
我們再讀這句話,一邊讀一邊去思考,伽利略的試驗有什么特點?
。ㄙだ缘脑囼灥奶攸c是:次數多、反反復復、每次試驗的結果都一樣。)
“反復”強調了次數多,就是說他是反反復復地做。
辨析:“反復”與“許多次”的不同,“反復”與“重復”的不同。從而理解伽利略為什么要反復做試驗。
五、導讀第五、六自然段
1.導讀第五自然段
2.導讀第六自然段
(指名讀課文第六自然段。)
作者寫伽利略作公開試驗的過程只寫了兩個動作,一個是“拿著”,一個是“脫手”。就是這樣的兩個動作完成了科學史上的一項重要的試驗,給塔下的人們,給當時的整個歐洲以巨大的震撼。
。ǔ鍪荆骸霸瓉硐駚喞锸慷嗟逻@樣的大哲學家,說的話也不是全都對的!保
怎么理解這句話?
對于權威的話,我們要學習,但不能迷信。而且,善于學習才能善于思考、善于發現。伽利略這樣嚴謹地思考問題的方式就是因為他學習過亞里士多德的邏輯學,他用試驗的方法去探究事物的真相,這種方法也是向古希臘的另一位大學者阿基米德學習的結果。
六、拓展練習
【板書設計】
兩個鐵球同時著地
人們信奉亞里士多德
伽利略:懷疑————試驗————公開試驗
如果……那么 反復 拿著、脫手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四年級下冊
兩個鐵球同時著地
伽利略是17世紀意大利偉大的科學家。他在學校念書的時候,同學們就稱他為“辯論家”。他提出的問題很不尋常,常常使老師很難解答。
那時候,研究科學的人都信奉亞里士多德,把這位兩千多年前的希臘哲學家的話當作不容許更改的真理。誰要是懷疑亞里士多德,人們就會責備他:“你是什么意思?難道要違背人類的真理嗎?”
亞里士多德曾經說過:“兩個鐵球,一個10磅重,一個1磅重,同時從高處落下來,10磅重的一定先著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边@句話使伽利略產生了疑問。他想:如果這句話是正確的,那么把這兩個鐵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會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應當比10磅重的鐵球慢;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兩個鐵球看作一個整體,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應當比10磅重的鐵球快。這樣從一個事實中卻可以得出兩個不同的結論,這怎么解釋呢?
伽利略帶著這個疑問反復做了許多次試驗,結果都證明亞里士多德的這句話的確說錯了。兩個不同重量的鐵球同時從高處落下來,總是同時著地,鐵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鐵球的輕重沒有關系。伽利略那時候才25歲,已經當了數學教授。他向學生們宣布了試驗的結果,同時宣布要在比薩城的斜塔上做一次公開試驗。
消息很快傳開了。到了那一天,很多人來到斜塔周圍,都要看看在這個問題上誰是勝利者,是古代的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呢,還是這位年輕的數學教授伽利略?有的說: “這個青年真是膽大妄為,竟想找亞里士多德的錯處!”有的說:“等會兒他就固執不了啦,事實是無情的,會讓他丟盡了臉!”
伽利略在斜塔頂上出現了。他右手拿著一個10磅重的鐵球,左手拿著一個1磅重的鐵球。兩個鐵球同時脫手,從空中落下來。一會兒,斜塔周圍的人都忍不住驚訝地呼喊起來,因為大家看見兩個鐵球同時著地了,正跟伽利略說的一個樣。這時大家才明白,原來像亞里士多德這樣的大哲學家,說的話也不是全都對的。
《兩個鐵球同時著地》的教案 篇5
一、導入:
(出示圖片)同學們,知道這是什么塔嗎?對,這就是“斜而不塌”的比薩斜塔,1590年意大利人加利略就在這座斜塔上做了著名的試驗,使這座塔名聲大噪,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一篇有關于這個試驗的文章。
請看老師板書課題。(板書課題)
誰來讀讀課題?(指名一位同學讀。)你讀得很準確,這里有一個多音字,“著地”的“著”字,在這里讀zhao,是“接觸”的意思。(在“著”下面加黑點。)
請大家齊讀課題。
二、初讀感知,領略人物。
1.概述課文主要內容:
這篇課文講了件什么事呢?請同學們輕輕翻開書,自己讀一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
誰來說說,這篇課文講了件什么事?(學生概述課文)真好!這位同學采用抓課文主要內容的方法來概述全文,真善于學習!|真好!這為同學會圍繞課題來概述課文,真是不錯的方法。
2.從剛才那位同學的敘述中,他提到了兩個著名的人物,是誰?(伽和亞)板書。你能從書中找到對他們的介紹嗎?
3.先來讀讀介紹加利略的語段,誰來?(學生讀第一段。)
4.從這段話中,你對他有了哪些初步的了解?(偉大的人,愛提問題的人)
5.是啊,(出示課件)伽利略研制了世界上第一架放大倍數為33倍的天文望遠鏡,發現月球表面并不平滑,而是呈現不規則的凹凸起伏。發現銀河也不是人們所說的銀白的云彩,而是由千千萬萬顆星星所組成的等等許多許多,在科學領域上做出了杰出貢獻。你還知道他有哪些成就?(學生說自己課下搜集到的資料)
6.看來,他真的是一位偉大的科學家,我們再來讀讀第一句話。(出示第一句話,集體讀。)六分鐘
7.那課文中是怎樣描述亞里士多德的?誰來讀讀?(學生讀第二段。)對,亞里士多德的著作被成為是百科全書,他的思想影像了人類近兩千年,人類歷史上再沒有第二個人像他那樣對人類的啟蒙做出那么大的貢獻,他死后的一千多年里,人們遇見解答不了的難題還是會從他的著作中區尋找答案。他就是西洋人眼中無人匹敵的領袖。所以,人們把他的話當成是不容更改的真理,誰要是懷疑亞里士多德,人們就會這樣(點擊)責備他:(出示:“你是什么意思?難道要違背人類的真理嗎?”)請一位同學來讀讀這句責備的話。
8.感受信奉
假如你就是一位信奉亞里士多德的生物學家,當聽到有人懷疑他的理論的時候,你會大聲的責備他:讓學生讀。
假如你就是一位信奉亞里士多德的醫學家,當聽到有人懷疑他的理論的時候,你會毫不客氣的責備他:讓另外的學生讀。八分鐘
三、置疑
就在人們狂熱的信奉亞里士多德的時候,加利略卻對他的一句話產生了懷疑。哪句話,找出來。(出示亞的話。)誰來讀?
1.你是怎么理解這段話的?(說明重球比輕球先著地,速度是輕球的十倍。)
看老師演示。(演示)
2.這說明,亞里士多德認為物體下落的速度與重量有關。(板書)
3.過渡:根據亞的話我們知道他認為重物比輕物體先著地,這就是人們信奉的話,但伽利略卻對這樣的話產生了疑問,看看課文第三段,自己默讀,邊讀邊想象他產生懷疑的過程,讀懂之后,老師請同學給大家演示一下。十分鐘
4.請學生用道具便說邊演示。
5.剛才從同學們的演示中,我們明白了加利略的疑問是怎樣產生的,一起再來看看動畫演示。(放動畫演示)大家可以看到,同樣一個事實卻產生了兩種截然相反的結論,看來伽利略的置疑是有道理的。
6.亞里士多德憑著“自信的直覺”,提出了“重物體比輕物體下落的速度要快些”的觀點,這種觀點統治了西方學術界近兩千年,人們對此毫不懷疑,但加利略卻對這段話產生了疑問,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他是個怎樣的人?(不迷信權威的人。)板書。
四、自己做試驗
過渡:帶著這樣的疑問,加利略是怎么做的呢?請同學們一起來看看課文的第四自然段,劃出相關語句。
1.(出示:加利略帶著……)請一位同學來讀讀。
2.再來看這段,自己再讀讀,看看有什么不同?(少“反復”和“許多次”)(課件,點紅)
3.體會兩句在表達上有什么不同?
4.所以,你認為加利略是個什么樣的人?(嚴謹治學,有科學試驗態度的人。)板書。他反復做了許多次試驗,這使我想象到,他站在椅子上,一手拿一個一磅重的鐵球,一手拿一個十磅重的,兩個鐵球同時脫手,結果是:學生說……
你能也像我這樣想象下去嗎?學生說。
5.過渡:加利略嚴謹治學,科學試驗,最后的結果是什么呢?找出書中的話說說。(讀“兩個……”)由此,我們看出亞里士多德的確說錯了,物體下落的速度與輕重沒有關系。(把有關的板書改過來。)
6.過渡:一次次的試驗,一次次的成功,一次次的證明自己推斷的正確性,一次次的試驗證明亞里士多德的話的確說錯了。他很清楚同為科學家的布魯諾曾因為堅持“日心說”而觸怒教廷被逮捕,此時此刻,他在想些什么呢?(堅持做公開試驗)
五、公開試驗
1.出示書上的圖,看,消息一傳開,許多人都爭先恐后的來到比薩斜塔,他們要看看到底是誰嬴誰輸。你們瞧,斜塔周圍的人議論紛紛,他們都在說什么呢?誰來讀讀書上的話?(學生讀,沒有感情。)你讀的很通順,請同學們注意看兩句話的結尾,出示,都有一個感嘆號,你能體會出什么啊?(人們對伽的不滿,嘲諷。)
2.那請你不滿的讀讀第一句話,再請另外的同學嘲諷的讀讀第二句話。
3.過度:就是在這一片譏諷聲中,加利略登上了斜塔頂端,請看:出示試驗的課件。
4.你看到了什么?(兩個鐵球同時著地了)
你聽到了什么?(人們的驚呼聲。)
你就是驚呼的人群中的一員,你說些什么?
5.由此,人們都明白了一個道理:出示最后一句話。(先逐個讀,后齊讀。)
6.可是,老師通過收集資料得知,加利略做的這個試驗觸怒了比薩大學里的亞里士多德學派的信徒,他們攻擊加利略膽敢懷疑亞里士多德,必定是圣教的叛徒。加利略被趕出了比薩大學。此時,你想對我們的科學家加利略說?(請兩個學生說。)對啊,他真是執著追求真理的科學家啊!板書。二十分鐘
六、總結:
就是由于加利略有(指著板書說)大膽質疑、認真嚴謹、敢于挑戰權威、執著追求真理的精神,他才能在那么多領域中取得那么多令后人矚目的成就,他真是個偉大的科學家!
來,我們一起將心中的贊美呼喊出來:出示課文第一句。
結束語:關于加利略在科學上勇敢探索的故事還有很多,同學們可以在課下認真搜集,他不迷信權威,以科學的態度對待研究的精神值得每個人學習。同時,對課文最后“像亞里士多德這樣的大哲學家,說的話也不是全都對的”一句,同學們在生活中肯定都深有體會,我們下節課可以一起交流。下課。
《兩個鐵球同時著地》的教案 篇6
學習目標
1.認識3個生字,會寫12個生字。能根據上下文理解“信奉、固執、膽大妄為”等重點詞語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初步學習通過典型事例表現人物品質的寫法。
4.了解兩個鐵球同時著地的實驗過程,學習伽利略不迷信權威,執著求實地探求科學真理的精神。
課前準備
1.布置學生搜集伽利略和亞里士多德的圖片和生平資料。
2.教師制作能夠直觀反映兩個鐵球同時著地的課件及課文插圖幻燈片。
A 案
第 一 課 時
導入 新課,激發興趣
1.這節課我們要走近一位偉大的科學家,他就是17世紀意大利的物理學家、天文學家伽利略。誰能結合課前搜集到的資料來給大家介紹一下?(學生展示課前搜集的資料,互相補充,對伽利略有一個感性的認識)
2.(出示課文插圖)同學們,這就是意大利著名的比薩斜塔,1590年,年輕的數學教授伽利略就在這里做了舉世聞名的實驗(板書課題:兩個鐵球同時著地),下面就請同學們自讀課文,去感受這次意義重大的實驗。
初讀課文,自學生字詞
1.提出讀書要求:自己小聲讀課文,想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畫出生字詞,借助工具書自學。
2.同桌間互相聽讀課文,并正音。
3.指名分段讀課文,檢查朗讀情況,注意將這些詞語讀正確:著地、伽利略、信奉、亞里士多德、解釋、更改、的確、比薩城、膽大妄為、固執。
默讀課文,初步感知人物
1.默讀全文,畫出使你深受啟發的句子,反復讀一讀,并在空白處寫一寫自己的感受。
2.小組內初步交流。
自主讀書,誘導感悟
1.同學們,我們已經充分自讀了課文,并初步交流了自己的讀書感受。下面,就請同學們再一次放聲朗讀課文,可自讀,也可同桌間輪讀。(學生自主讀書)
2.把你認為自己讀得最好得段落讀給大家聽。
第 二 課 時
復習舊課,導入 新課
聽寫本課的新詞。同桌互相檢查。
結合重點語段,感知人物形象
。ㄒ唬┙Y合上節課的自讀和交流來填空,并說明理由。
伽利略是一個( )的科學家。
。ǘ┬〗M交流。
。ㄈ┘w匯報交流,引導結合重點語段深入體會人物的精神品質,并指導有感情朗讀。如:
1.伽利略是一個(善于思考的)科學家。
a.學生匯報并說明理由:伽利略在念書時就提出老師難以解答的問題,被同學們稱為“辯論家”;25歲時就對亞里士多德的話提出了質疑。亞里士多德在人們的眼里是真理的化身,他的話不容置疑,可伽利略經過嚴密思考后卻發現了疑點。所以說他善于思考。
教師引導:那就請同學們再次認真讀第三自然段,能否用簡單的方式說明伽利略的思考過程,可以與同學們討論,也可以請老師幫忙。(算式法10+1<10兩個鐵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會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應該比10磅的慢;10+1>10兩個鐵球拴在一起,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應當比10磅的快。圖示法等)
b.指導學生有感情朗讀,讀出伽利略思維的嚴密,注意“如果……那么”“……但是”“如果……就……”這樣的關聯詞語,來突出伽利略的質疑是經過嚴密的邏輯推理,而不是妄下結論。
2.伽利略是一個(執著追求真理)的科學家。
a.學生匯報:在當時,人們都信奉亞里士多德,并把他的話當作不容置疑的真理,伽利略卻大膽質疑,說明他不迷信權威,只追求真理。(教師引導理解“信奉”)
伽利略為了追求真理,反復做了多次實驗來證實,并且要面對無數人的譏笑與嘲諷,在比薩斜塔上公開試驗。
b.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第五自然段。
3.伽利略是一個(勇敢)的科學家。
a.學生匯報:面對人們的懷疑、嘲笑與譏諷,伽利略沒有退縮,仍然堅持公開試驗,他頂著巨大的心理壓力,在追求真理的路上表現得十分勇敢。
b.教師補充閱讀資料《布魯諾》,使學生了解到伽利略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這樣做,是有著生命危險的,這更體現了他獻身科學的精神。
升華情感,體會寫法
1.就是這樣一位偉大的科學家,在比薩斜塔上做了這個著名的試驗。(出示插圖投影,教師范讀第六自然段)
2.請同學們把最后一句話抄寫下來,并反復地讀一讀,再說說自己的體會。
。ㄎ覀儜撟鹁粗R淵博的人,但不要迷信他)
(任何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都會有出錯的地方)
(盲目迷信和崇拜任何人都是愚蠢的行為)
3.伽利略做這個實驗的意義不僅僅在于證明亞里士多德是錯的,更重要的是使人們樹立起正確的科學觀,那就是不迷信權威,執著地追求真理。請同學們再次默讀課文,看課文是通過怎樣的描寫使我們感受到伽利略的精神的。(學生默讀勾畫)
4.交流。如對人物的心理、動作、語言等的描寫。
5.隨文練筆(出示插圖幻燈片):想象一下,試驗結束后,人們又會怎樣說,怎樣做。以《伽利略走下斜塔后》為題寫一段話,注意對人物語言、動作的描寫。
推薦課外閱讀《世界上下五千年》,走近并結識更多的偉人
B 案
第 一 課 時
導入 新課,檢查預習
1.同學們,我們已經初步預習了課文(板書課題),這個試驗是誰做的,在什么情況下、怎樣做的?為什么要做這個試驗?連起來說一說。
2.指導分段讀課文,檢查是否讀正確。
注意正音:著地 違背 的確 固執
自讀自悟,匯報交流
1.提出自讀要求,學生自讀。
練習把課文讀流利。
畫出你最受啟發的句子,想想從中體會到了什么。
提出不理解的問題。
2.小組交流自讀情況。
3.全班交流。
指名分段讀課文,檢查是否讀流利。
說一說自己受到的啟示。如從亞里士多德、伽利略或者人們身上各有什么不同的啟示。
鼓勵學生提出不懂的問題,教師隨機解決問題,有價值的問題留待下一課時。
如,當時人們為什么那么信奉亞里士多德?(可補充介紹亞里士多德的偉大成就,確實值得人們敬仰)伽利略是怎樣思考才得出兩個相反的結論的?伽利略試驗已經成功了,為什么還要到比薩斜塔上做公開試驗?
鞏固生字詞
1.指名讀生字,自主記憶字形。
2.指導書寫:辯(注意中間是言字旁)奉(下面是兩橫)妄(上面是亡,不要多點)執(右邊是丸,不要少點)釋(右下邊不要多一橫)
3.抄寫生詞。
第 二 課 時
創設情境,合作研討
1.(出示插圖幻燈片)這就是意大利聞名世界的比薩斜塔,年輕的數學教授伽利略要在這里做試驗,樓下是想看他出丑和圍觀議論的人們,當然也有記者。在這個名垂千古的試驗中,你是想扮演做試驗的伽利略還是做見證現場的記者?(學生自由選擇)
2.請大家認真研讀課文,思考:如果你是記者,應向伽利略提什么問題?如果你是伽利略,有可能回答什么問題,怎樣回答?在文中勾畫重點語句,并在空白處進行批注。
3.同一組中扮演相同身份的同學互相交流:如何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如何回答才更加嚴密。
全班交流,深入體會(推選代表進行采訪,同樣身份的同學可以補充)
1.您是怎樣發現亞里士多德的話有錯誤的?
我先假設他的話是正確的,但是卻得出了兩個相反的結論,覺得無法解釋,所以產生了懷疑,又經過反復的試驗證明他確實錯了。
你能不能更簡單明白地說一說“一個事實,兩個相反結論”的意思?
(引導學生共同研讀第三自然段,以公式法、圖示法、描述法等進行說明,并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您的試驗已經成功了,為什么要到比薩斜塔上來做公開試驗呢?
因為人們過于崇拜和信奉亞里士多德,把他的話當作不容置疑的真理,但他的話的確有錯誤。而科學容不得半點虛假,盲目迷信只會阻礙科學的發展。我要通過公開試驗來讓人們改變觀念,那就是不要盲從,要追求真正的真理。
。ń處熤笇В寒敃r人們是如何信奉亞里士多德,又是如何譏諷伽利略的呢?請同學們練習有感情地朗讀第三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并適時引導學生理解“膽大妄為”和“固執”)
3.……
4.通過采訪,你對伽利略有了怎樣的認識?(不迷信權威,執著追求真理,為了科學勇于獻身等)
受到啟示,延伸課外
1.到底實驗結果怎樣呢?(演示課件,范讀最后一段,并出示最后一句話)
這時大家才明白,原來像亞里士多德這樣的大哲學家,說的話也不全都是對的。
指名朗讀這句話,說出自己的理解并讀出來。
(突出“才”字,人們原來一直信奉亞里士多德,直到伽利略登上斜塔,仍在說他“膽大妄為”,直到看試驗后才恍然大悟;
突出“大”和“全”,像亞里士多德這樣偉大的哲學家,也有說錯話的時候,更何況常人。所以不要迷信任何人,應該追求的是真理)
2.聯系生活實際談談本課給自己的啟示。
3.現在,如果老師把課文題目改成《兩個球同時著地》,你認為可以嗎?請課下仔細研究,并把你的發現告訴大家。
《兩個鐵球同時著地》的教案 篇7
自讀自悟,釋疑明理──《兩個鐵球同時著地》教學片段
湖南省沙市書院路一師一附小 黃朝霞 殷愛華
。ń虒W接近尾聲時,教師出示句子:“這時大家才明白,原來像亞里士多德這樣的大哲學家,說的話也不是全都對的!保
師:怎樣才能把這句讀懂,才能將其中所含的道理讀出來呢?
生:“這時大家才明白,原來像亞里士多德這樣的大哲學家,說的話也不是全都對的!蔽易x時強調“亞里士多德”,是因為他是當時最有名的科學家,而伽利略卻用事實證明了他的結論是錯誤的。
生:“這時大家才明白,原來像亞里士多德這樣的大哲學家,說的話也不是全都對的!蔽易x時突出“大”和“全都”,是為了說明亞里士多德雖然是權威,但他有時也會犯錯誤,伽利略敢于懷疑大哲學家的結論很了不起。
生:“這時大家才明白,原來像亞里士多德這樣的大哲學家,說的話也不是全都對的。”我還加一個“也”字,是為了表示大哲學家也有犯錯誤的時候,其他人更是如此,我們不能盲目崇拜某一個人。
師:那么這句話對你有什么啟示呢?
生:一個人無論知識多么淵博,我們也不要迷信他。
生:任何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
生:以前我很信奉學習參考書,有一次預習“輝”字時,有本參考書上說這個字用部首查字法應該先查“光”部,后來我在新華字典里根本找不到“光”這個部首,最后問老師才知是查“小”部,今天學了這一課,我更加認識到做任何事都要敢于提出疑問,有主見。
評李衛東老師《兩個鐵球同時著地》一課的教學
廣西自治區小學教育研究中心 黃亢美
李老師在教學《兩個鐵球同時著地》這篇課文時,努力追求引導實踐、指導練習、誘發感悟三者結合的閱讀教學過程。他以學生為基點,在深入鉆研文本的基礎上,找準了教學內容,抓住課文中最有訓練價值的語段,引導學生反復朗讀、品味,把文中嚴謹的邏輯思維過程,周密科學的試驗過程,事實勝于雄辯的公開試驗的過程展現在學生的心里。從而,不僅僅使學生知道伽利略不迷信權威,還知道他為什么不迷信權威,感受他是怎樣思考和做事的。這樣的閱讀教學過程就比較深入,教學效果也是十分明顯的。
例如,李老師抓住了課文中的一個重要語段:“如果這句話是正確的,那么把這兩個鐵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會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應當比10磅重的鐵球慢;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兩個鐵球看作一個整體,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應當比10磅重的鐵球快。這樣從一個事實中卻可以得出兩個相反的結論,這怎么解釋呢?”引導學生反復朗讀、思考、分析、揣摩、演示,終于從中體會到伽利略嚴謹的思維和這其中包含的理性精神。這也比單純讓學生理解其中的科學知識來的更加深入。
再比如:李老師讓學生反復朗讀了“伽利略帶著這個疑問反復做了許多次試驗,結果都證明亞里士多德的這句話的確說錯了”一句話。比較了“反復”與“許多次”兩個詞,體會到伽利略對科學實驗的嚴謹的態度和周密的思考,更從中感受到他的科學的實驗方法。這樣的理解是深刻的,這樣的方法是樸素,而教學效果也是十分明顯的。
總之,李衛東老師的這堂課,教學設計環環相扣,教學過程一絲不茍。這課書的教學體現了他一直倡導的“小學語文感悟式教學”的基本理念:以學生為本、以生活為源、以實踐為經、以感悟為緯、以內化為宗,體現了“感悟式教學”的特點:注重實踐、注重感悟、注重內化,也保持了他一貫的扎實、樸實的教學風格,值得我們很好地學習和品味。
《兩個鐵球同時著地》的教案 篇8
學習目標
1、認識3個生字,會寫12個生字。能根據上下文理解“信奉、固執、膽大妄為”等重點詞語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初步學習通過典型事例表現谷物品質的寫法。
4、了解兩個鐵球同時著地的實驗過程,學習伽利略不迷信,執著求實地探求科學真理的精神。
課前準備
1、布置學生搜集伽利略和亞里士多德的圖片和生平資料。
2、教師制作能夠直觀反映兩 個鐵球同時著地的課件及課文插圖幻燈片。
課時: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 新課,激發興趣
1、這節課我們認識一位偉大的科學家,他就是17世紀意大利的物理學家、天文學家伽利略、誰能結合課前搜集到的資料來給大家介紹一下?(學生展示課前搜集的資料、互相補充,對伽利略有一個感性的認識)
2、(出示課文插圖)同學們,這就是意大利的比薩斜塔,1590年,看戲的數學教授伽利略就在這里做了舉世聞名的實驗(板書課題:兩 個鐵球同時著地),下面就請同學們自讀課文,去感受這次意義重大的實驗。
二、初讀課文,自學生字詞
1、提出讀書要求:自己小聲讀課文,想課文講了一伯什么事;著地、伽利略、信奉、亞里士多德、解釋、更改、的確、比薩城、膽大妄為、固執、
2、默讀課文,初步感知人物
默讀全文,畫出使你深受啟發的句子,反復讀一讀,并在空白處寫一寫自己的感受。
3、小組內初步交流。
4、自主讀書,誘導感悟
同學們,我們已經充分朗讀了課文,并初步交流了自己的讀書感受。下面,就請同學們再一次放聲朗讀課文,可自讀,也可同桌互讀。(學生自主讀書)
5、把你認為自己讀得得段落讀給大家聽。
第二課時
一、復習舊課,導入 新課
1、聽寫本課的新詞。同桌互相檢查。
2、結合重點語段,感知人物形象
(一) 結合上節課的內容交流填空,并說明理由。
(二) 伽利略是一個( )的科學家。
(三) 集體主,引導結合重點語段體會人物的精神品質,并指導有感情朗讀。如:
伽利略是一個(善于思考的)科學家。
A學生匯報并說明理由:伽利略在念書時就提出都是難以解答的問題,被同學們稱為“辯論家”;15歲時就對里士多德的話提出了質疑。亞里士多德在眾的眼里是趔的化身,他的話不容置疑,可伽利略經過嚴密思考后卻發現了疑點。所以說他關于思考。
教師引導:那就請同學們再次認真讀第三自然段,能否用簡單的方式說明伽利略的思考過程,可以與同學們討論,也可以請都是幫忙。(算式法10+110兩個鐵球拴在一起,就有11個磅重,落下的速度應當比10磅快。圖示法等)
B指導學生有感情朗讀,讀出伽利略思維的嚴密,注意“如果……那么”“……但是”“如果……就……”這樣的關聯詞語,來突出伽利略的質疑是經過嚴密的邏輯思考,不是妄下結論。
伽利略是一個(執著追求真理)的科學家。
A學生匯報:在當時,眾都信奉亞里士多德,并把他的話汪作不容置疑的真理,伽利略卻大膽質疑,說明他不迷信,只追求真理(教師引導理解“信奉”)
伽利略為了追求真理,反復做了多次實驗來證實,并且要面對無數人的譏笑與嘲諷,在比薩斜塔上公開試驗。
B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第五自然段。
伽利略是一個(勇敢)的科學家。
A學生匯報:面對眾的懷疑、嘲笑與譏諷,伽利略沒有退縮,仍然堅持公開試驗,他頂著巨大的心理壓力,在追求真理的路上表現得十分勇敢。
B教師補充閱讀資料《布魯諾》,使學生了解到伽利略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這樣做,是有著生命危險的,這更體現了他獻身科學的精神。
二、升華情感,體會寫法
1、就是這樣一位偉大的科學家,在比薩斜塔上做了這個的試驗。(出增示圖投影,教師范讀第六自然段)
2、請同學們把最后一句話抄寫下來,并反復地讀一讀,再說說自己的體會。
(我們應該尊敬知識淵博的人,但不要迷信他)
(任何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都會有出錯的地方)
3、伽利略做這個實驗的意義不公僅在于證明亞里士多德是錯的,更重要的是使從們樹立起正確的科學觀,那就是不迷信,執著地追求真理。請同學們再讀課文,看課文是通過怎樣4 描寫恰我們感受到伽利略的精神的。(學生默讀勾畫)
4、交流。如對人物的心理、動作、語言等的描寫。
樣說,怎樣做。以《伽利略走下斜塔后》為題寫一段話,注意對人物語言、動作的描寫。
《兩個鐵球同時著地》的教案 篇9
一、啟發談話激趣
師:同學們,老師手中有兩個大小不一的鐵球。如果同時從同一高度松開手,會得到什么結果?
生:兩個鐵球同時著地。
師:你怎么知道的?
生:預習課文知道的。
師:誰得出了這樣的結論?
生:伽利略。
師:今天,我們通過這課的學習,要了解伽利略通過哪些步驟成功地得出這個結論?
二、默讀課文引路
1、按課后作業第2題給課文分幾段?
2、哪一題體現了課文的主要內容?包括哪些自然段?
3、哪一題揭示了全文的線索?
三、講解課文導學
1、課文難點釋疑:
師:伽利略的懷疑有根據嗎?課文中怎么說的?
生:他的懷疑有根據。課文中這樣說的……(略)
師:這段話中的兩個“如果……就……”說明了什么?
生:說明伽利略通過假設推出兩個結論,也就是兩點根據。
師:第一個結論是什么意思?
生:這個結論的意思是:1磅重的鐵球拖住了10磅重的鐵球,使捆在一起的兩個鐵球落下的速度減慢。
師:為什么會減慢呢?請說具體一點。
生:……(沒有回答)
師:(用兩個鐵球邊演示邊解釋)因為1磅重的鐵球拖住的力是向上拽的,就等于10磅重的鐵球減輕了1磅重量。用亞里斯多德的話來解釋,重量減輕了,落下的速度應當比原來10磅重的鐵球慢。這可以用數學式子表示:10-1=9,9<10,還可以用圖來表示:
第二種假設與第一種有什么不同?
生:第二種把兩個鐵球看作一個整體。
師:那么得出的結論有什么不同?
生:落下的速度比原來10磅重的鐵球快。
師:用圖可以這樣表示:能用數學式子表示嗎?
生:(上黑板書寫)10+1=11,11>10
師:能仿照第一個結論說說道理嗎?
生:因為把兩個鐵球看作一個整體,鐵球本身的重量就增加了1磅。用亞里斯多德的話來解釋,重量增加了,落下的速度應當比原來10磅重的鐵球快。
師:你對這兩個結論有什么看法?
生:兩個結論正好相反,是矛盾的,說不通。
2、課文重點設境:
師:現在請同學們仔細看插圖,對照課文第四段的內容展開想象的翅膀,說說塔下的人們在看到兩個鐵球同時著地時的沸騰場面。
生:人們會不約而同地發出“啊……”的驚嘆聲。
生:大家會把帽子拋向空中。
生:有人會吹起口哨。
生:許多人會互相擁抱。
生:人們會跳起歡樂的舞蹈。
師:同學們的想象力很豐富。這想象有根據嗎?
生:我在電影、電視里看到的外國人就是這樣。
生:我在電視臺播放的體育節目里,看到外國的足球迷就是這樣。
生:外國的書籍里描寫的也是這樣。
師:看來同學們的根據很多,F在,我們來想象一下,站在54.5米高的塔頂上的伽利略此時此刻會怎樣呢?
生:他會激動地跳起來,揮動雙臂。
生:他會大聲地喊:“我成功了!……”
生:他肯定會熱淚盈眶。
生:他可能會飛跑下塔,來到人群中間。
師:同學們想象得多么具體。現在,我們也來進行一次公開試驗,親身體驗一下好嗎?誰愿意當伽利略,請上講臺來。
師:現在,請同學們齊讀最后一個自然段,分別進入角色。(生讀最后一個自然段)
師:公開試驗馬上就要開始了,“伽利略”要注意兩個鐵球同一高度同時脫手,“塔下的觀眾”要身臨其境。現在開始,一、二、三!
生:!……(“塔下的觀眾”的呼喊聲異常熱烈)
生:我成功了!(“伽利略”興奮地站在凳子上舉起雙臂)
3、總結課文鋪導:
師:(掛出小黑板)請同學們根據課文內容填空。
生:本文敘述了青年時代的伽利略對亞里斯多德說的“鐵球的輕重不同,落下的速度也不同”這句話產生了懷疑,通過分析和試驗,并在比薩斜塔上進行公開驗證,得出了兩個鐵球同時著地的結論,取得了科學研究新成就的故事,表現了伽利略敢于破除迷信、堅持科學實踐的精神。
師:這道填空題中,哪些話是全文的主要內容?
生:(小黑板畫出)本文敘述了……取得了科學研究新成就的故事。
師:沒有畫線的部分是什么?
生:是作者的寫作目的,也是作者表達的感情。
師:看了這道填空題后,你有什么想法?
生:覺得跟中心思想差不多,但不完全一樣。
師:哪一部分不完全一樣?
生:“課文的主要內容”這一部分可以簡煉一點。
師:你試一試行嗎?
生:本文敘述了青年時代的伽利略對亞里斯多德說的一句話產生了懷疑,并通過分析和多次試驗,得出了兩個鐵球同時著地的結論,取得了科學研究新成就的故事。
師:說得不錯。只要像伽利略那樣善于思考,多加練習,就能把中心思想概括好。
【點評】
《兩個鐵球同時著地》是培養學生善于分析、敢于破除迷信、勇于實踐的科學態度的好教材。然而,要使17世紀意大利偉大的科學家伽利略的精神,為生活在今日中國的兒童所深深感動和理解,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章老師根據本文的特點和重、難點,結合學生的心理特征和生活實際,充分發揮了主導作用,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章老師的主導作用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把握要求,設計教法
學生在接受學習任務前,章老師就明確宣布:學習這課,要了解伽利略通過哪些步驟成功地得出“兩個鐵球同時著地”這個結論。由于要求明確,學生就能有的放矢地進行學習。章老師又針對本文的特點,別出心裁地把“習題訓練法”和“情境提示法”有機地結合起來,即以課后的習題為綱,充分利用形象,創造具體生動場景的方法,使其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二、激發興趣,調動積極性
隨著教學內容的深入、變化,章老師時而發問,時而實物演示,時而板演圖示,時而自讀課文,時而分角色表演,時而鞏固練習,教學方法新穎、多變,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在興趣盎然中愛學、樂學,情緒高昂,學習效率很高。
三、精講多練,點撥疑難
對于未學過物理知識的小學生來說,“物體下落的速度與重量無關”便是本課的重點,而“亞里斯多德推出兩個互為相反的結論”則成了學生迷惑不解的疑難問題。章老師的可貴之處在于不是包辦代替地滿堂灌,而是以深入淺出的點撥釋疑、精講多練去打開學生思維的閘門,引導他們自己去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為了突破重、難點,他除了實物演示,還運用圖示、簡單的算式和學生熟悉的數學語言來加深理解。在讓學生上臺進行實物演示練習時,他又巧妙地把大家引入創設的情境之中,進入角色,變成課文中的人物,展開想象的翅膀,使重、難點在寬松愉快的氣氛中迎刃而解。
四、教給學法,培養能力
章老師重視引導學生掌握自己的學習過程,變“學會”為“會學”。在教學中,不論是習題訓練,入情入境,還是板演圖示,實物演示,他總是先作示范,講清知識教給方法,然后組織討論,讓學生模仿著學。再針對重、難點給以幫助、指點,起到扶的作用,最后放手讓學生獨立去學,形成了由教到扶再到放的教學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積極主動,智能步步提高,老師的主導作用得到充分的發揮。
章老師在教學活動中,猶如一位高明的教練領著一批運動員進行訓練。在他的引導、指點下,學生能緊緊圍繞老師提出的教學要求快樂地動腦、動口、動手,圓滿地完成了教學任務,功夫不負有心人,章老師在“導”字上下的功夫,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兩個鐵球同時著地》的教案 篇10
學習目標
1、認識3個生字,會寫12個生字。能根據上下文理解“信奉、固執、膽大妄為”等重點詞語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初步學習通過典型事例表現谷物品質的寫法。
4、了解兩個鐵球同時著地的實驗過程,學習伽利略不迷信,執著求實地探求科學真理的精神。
課前準備
1、布置學生搜集伽利略和亞里士多德的圖片和生平資料。
2、教師制作能夠直觀反映兩 個鐵球同時著地的課件及課文插圖幻燈片。
課時: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 新課,激發興趣
1、這節課我們認識一位偉大的科學家,他就是17世紀意大利的物理學家、天文學家伽利略、誰能結合課前搜集到的資料來給大家介紹一下?(學生展示課前搜集的資料、互相補充,對伽利略有一個感性的認識)
2、(出示課文插圖)同學們,這就是意大利的比薩斜塔,1590年,看戲的數學教授伽利略就在這里做了舉世聞名的實驗(板書課題:兩 個鐵球同時著地),下面就請同學們自讀課文,去感受這次意義重大的實驗。
二、初讀課文,自學生字詞。
1、提出讀書要求:自己小聲讀課文,想課文講了一伯什么事;著地、伽利略、信奉、亞里士多德、解釋、更改、的確、比薩城、膽大妄為、固執、
2、默讀課文,初步感知人物
默讀全文,畫出使你深受啟發的句子,反復讀一讀,并在空白處寫一寫自己的感受。
3、小組內初步交流。
4、自主讀書,誘導感悟
同學們,我們已經充分朗讀了課文,并初步交流了自己的讀書感受。下面,就請同學們再一次放聲朗讀課文,可自讀,也可同桌互讀。(學生自主讀書)
5、把你認為自己讀得得段落讀給大家聽。
第二課時
一、復習舊課,導入 新課
1、聽寫本課的新詞。同桌互相檢查。
2、結合重點語段,感知人物形象
(一) 結合上節課的內容交流填空,并說明理由。
(二) 伽利略是一個( )的科學家。
(三) 集體主,引導結合重點語段體會人物的精神品質,并指導有感情朗讀。如:
伽利略是一個(善于思考的)科學家。
A學生匯報并說明理由:伽利略在念書時就提出都是難以解答的問題,被同學們稱為“辯論家”;15歲時就對里士多德的話提出了質疑。亞里士多德在眾的眼里是趔的化身,他的話不容置疑,可伽利略經過嚴密思考后卻發現了疑點。所以說他關于思考。
教師引導:那就請同學們再次認真讀第三自然段,能否用簡單的方式說明伽利略的思考過程,可以與同學們討論,也可以請都是幫忙。(算式法10+110兩個鐵球拴在一起,就有11個磅重,落下的速度應當比10磅快。圖示法等)
B指導學生有感情朗讀,讀出伽利略思維的嚴密,注意“如果。。。那么”“。。。但是”“如果。。。就。。!边@樣的關聯詞語,來突出伽利略的質疑是經過嚴密的邏輯思考,不是妄下結論。
伽利略是一個(執著追求真理)的科學家。
A學生匯報:在當時,眾都信奉亞里士多德,并把他的話汪作不容置疑的真理,伽利略卻大膽質疑,說明他不迷信,只追求真理(教師引導理解“信奉”)
伽利略為了追求真理,反復做了多次實驗來證實,并且要面對無數人的譏笑與嘲諷,在比薩斜塔上公開試驗。
B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第五自然段。
伽利略是一個(勇敢)的科學家。
A學生匯報:面對眾的懷疑、嘲笑與譏諷,伽利略沒有退縮,仍然堅持公開試驗,他頂著巨大的心理壓力,在追求真理的路上表現得十分勇敢。
B教師補充閱讀資料《布魯諾》,使學生了解到伽利略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這樣做,是有著生命危險的,這更體現了他獻身科學的精神。
三、升華情感,體會寫法
1、就是這樣一位偉大的科學家,在比薩斜塔上做了這個的試驗。(出增示圖投影,教師范讀第六自然段)
2、請同學們把最后一句話抄寫下來,并反復地讀一讀,再說說自己的體會。
(我們應該尊敬知識淵博的人,但不要迷信他)
(任何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都會有出錯的地方)
(盲目迷信和崇拜任何人都 是愚蠢的行為)
3、伽利略做這個實驗的意義不公僅在于證明亞里士多德是錯的,更重要的是使從們樹立起正確的科學觀,那就是不迷信,執著地追求真理。請同學們再鎰默讀課文,看課文是通過怎樣4 描寫恰我們感受到伽利略的精神的。(學生默讀勾畫)
4、交流。如對人物的心理、動作、語言等的描寫。
樣說,怎樣做。以《伽利略走下斜塔后》為題寫一段話,注意對人物語言、動作的描寫。
三、 推薦課外閱讀《世界上下五千年》,走近并結識更多的偉人。
《兩個鐵球同時著地》的教案 篇11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背誦課文第三自然段。
2、同學在充沛理解課文基礎上回答“考慮·練習”中1、2、3的問題。
3、在教師的指導下,能給課文分段,說出段落大意。
4、同學能從伽利略敢于大膽懷疑大哲學家的說法,并通過反復試驗證明自身的懷疑是對的,認識到的話往往不全是對的,教育同學學習伽利略破除迷信,獻身科學的精神。
教學重點:
教學目標1、2。
教學難點:
教學目標2、3。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埋下伏筆
1、高爾基曾說過“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庇袥]有人懷疑過這句話?為什么?
2、引出亞里士多德的一句話:
。1)有這樣一句話,千百年來從沒有人懷疑過:
(課件出示)
兩個鐵球,一個10磅重,一個1磅重,同時從高處落下來,10磅重的一定先著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2)分析這句話:你們懂這句話么?(想讀就讀)
強調什么?(速度與重量有關)板書。
二、簡介人物,激趣生疑
1、這句話是誰說的?
簡介亞里士多德:他是兩千多年前希臘的哲學家,同時也是科學家。在生物學、生理學、醫學等方面都有杰出的貢獻。
2、書上是怎樣介紹伽利略的?
伽利略是17世紀意大利偉大的科學家。他25歲時就已經當上了數學教授。
三、整體感知,掌握主題
過渡:一位是兩千多年前希臘的哲學家,一位是25歲的數學教授,他們是怎樣聯系起來的呢?
1、快速讀課文,想一想:
他們的聯系主要圍繞一個什么問題?
2、同學說,師總結:
兩個鐵球____著地(板書)
3、加上兩個字就是伽利略的觀點。(同時 補充板書)
過渡:誰對誰錯呢?
四、質疑討論,精講研究
細析亞里士多德的話:
1、再次出現亞里士多德的話:(集體讀)
。1)這是亞里士多德說的話,在當時的情況下人們會對他的話懷疑么?為什么?
。2)哪些詞最能體現?(當作不容更改的真理、信奉、責備)
“信奉”是什么意思?(相信的程度深,信仰、信奉)
“責備”在什么情況下責備?(在人們懷疑亞里士多德說的話的情況下。)
。3)讀兩個反問句,讀出責備的語氣:
“你是什么意思?難道要違背人類的真理嗎?”
(兩個反問句說明人們對亞里士多德信奉的程度。)
2、伽利略是怎樣想的?用“ ”畫出伽利略對亞里士多德的話發生懷疑的句子。
大屏幕出現:兩個結論,討論后總結(一慢一快)板書。
過渡:這兩個結論是自相矛盾的,伽利略多么地愛動腦筋,不迷信,他不只敢懷疑,還勇敢地進行試驗。
3、細析伽利略試驗及其結果局部:
。1)提問:
課文中從哪兒到哪兒寫他做試驗的過程?實驗分幾步?(a、自身試驗 b、公開試驗)板書。
(2)學習伽利略自身做試驗局部:
、佟∽杂勺x課文,想一想:
從這局部中你知道伽利略是怎樣對待自身的試驗?結果如何?
、凇〈笃聊怀鍪咎羁疹},同學邊報邊填空。
③ 提問:
A、從哪些詞語中看出伽利略對試驗認真的科學態度?(反復、許多次)他為什么這樣做?(因為他面對的是亞里士多德,他不能馬馬虎虎。)
B、從結果“都”、“的確”、“總是”三個詞可以看出什么?
。ǹ梢钥闯鰜喞锸慷嗟抡f的這句話是錯的。)
C、伽利略慎重地作出什么結論?
(兩個不同重量的鐵球同時從高處落下來,總是同時著地,鐵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鐵球的輕重沒有關系。)
這句話正好與亞里士多德的話相反。把“速度與重量有關”劃掉。
、堋倪@段中,你還知道什么?
。ㄙだ砸诒人_城的斜塔上做一次公開的試驗。)
、荨∵^渡:這樣的宣布是需要有多大的勇氣。∫驗榈扔诠_向人們心中的亞里士多德挑戰。
。3)學習在比薩斜塔上做公開實驗局部:
、佟∑聊怀霈F比薩斜塔的照片:
師述:比薩斜塔在意大利比薩城內,塌共8層,建到第三層時,地基開始傾斜,該塔由于“斜而不塌”名聲遠揚,1590年,伽利略在塔上做公開試驗,該塔名聲更大。公開試驗的消息一傳開,前來看試驗的人很多,人們是怎樣議論的?
、凇≌页鰰厦鑼懭藗冏h論的句子:
。ㄈ藗儊淼哪康,人們的態度)
集體讀,個別讀。(讀出人們對伽利略責備、嘲諷、譏笑、奚落的語氣)
③ 面對人們的責備、嘲諷、譏笑、奚落,伽利略懷著必勝的信心登上了比薩斜塔,結果如何呢?請看:
(動畫演示兩個鐵球同時著地)
、堋∶鎸@樣的結果,人們表示怎樣?(驚訝)為什么?
(因為,人們信奉亞里士多德,把他的話當作不容更改的真理,而伽利略的結果出乎人們的意料之外。)
⑤ 人們明白了一個什么道理?
。▉喞锸慷嗟碌脑挷蝗菍Φ。)
、蕖∵@句話對你有什么啟發?
(告訴俺們,這個人無論他地位多高,學問多大,說的話也不可能是全對的,所做的事都是對的。不能輕易的相信他人。敢于考慮,找知名人的錯處。)
總結:在當時的情況下,伽利略對亞里士多德突出懷疑是多么的不易,他勇敢懷疑,打破迷信,獻身科學的精神是值得俺們學習的。
板書:(獻身科學、打破迷信)
五、總結全文,深化主題
1、伽利略是一位敢于提出疑問的人,同學們要不要學習他的這種精神?(要)
2、假如書上有錯,你們敢于提出疑問嗎?
。1)出示句子:
兩個不同重量的鐵球同時從高處落下來,總是同時著地。
(2)師:這句話就有錯誤,你們誰敢于提出疑問?
做兩個試驗:
第一次,將兩個演示的皮球放在同一高度,并同時放下。
第二次,將兩個演示的皮球大的放在高處,小的放在稍低處,再同時放下。
。3)得出結論:
這句話應該改成──
兩個不同重量的鐵球同時從(同一)高處落下來,總是同時著地。
3、再給你們一個機會:開頭,俺們說過高爾基的一句話,誰來質疑?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總結全文:
通過今天這節課的學習,俺們不只知道了伽利略有不迷信,敢于懷疑,獻身科學的精神,同時,俺們自身也有了這種意識。希望你們在今后的學習中勇于考慮,用認真、嚴謹的態度對待學習。
板書設計:
兩個鐵球同時著地
一慢一快
伽利略 試驗 亞里士多德
速度與重量有關
自身試驗 公開試驗
打破迷信 獻身科學
《兩個鐵球同時著地》的教案 篇12
1、《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學,要以學生實踐為主,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為了落實這一點,我對課文進行“重組”,以“喜歡誰”(伽利略、亞里多德)作為學生思維和情感生活的主線,讓學生從書中或課外資料中去理解、感悟伽利略的善于思考、敢于質疑、不迷信權威、認真求實的科學態度。當學生談到這個問題時時,他們各抒己見,或從書中或從課外資料中據理力爭、旁征博引地侃侃而談。2、這篇課文的難點在于理解伽利略的想法,學習他善于思考的好品質!缎抡n標》強調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我把這一難點拋給學生,讓他們以小組自由討論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他們在交流匯報時,把語數學科巧妙地結合,這樣的理解也讓我們再次證明學科間的知識是相通的。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真正的學校應當是一個積極思考的王國。”“讓孩子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這才是應當在學生面前展示的生活中的最美好的事物。”3、一節精彩的有智慧的語文課,不在于教師講授無數個知識點,而在于學生提出更多的為什么;不在于教師運用什么方法,而在于學生是否在學習過程中大量的參與和自由表達的機會;不在于設計的課堂有無基礎型、拓展型或研究型之分,而于于學生是否對所學的東西感興趣,通過學習產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不在于學生從課本中接受了多少,而在于他們質疑和評判了多少,在于他們是否展開想象的翅膀,拓展廣闊的心靈,在于學生對自己的發展是否有足夠的自信。
《兩個鐵球同時著地》的教案 篇13
《兩個鐵球同時著地》這是人教版的一篇老課文,要在舊教材中滲透新的理念,是我這節課教學設計的意圖。上完課聽課老師們的反響挺好,我也深感欣慰,教完這一課,給我也帶來一份精心策劃的“意外”。
1、讓我有“下崗”的感覺:
《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學,要以學生實踐為主,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為了落實這一點,我以課文進行“重組”,即以“喜歡誰”(伽利略、亞里多德)作為學生思維和情感生活的主線,讓學生從書中或課外資料中去理解、感悟伽利略的善于思考、敢于質疑、不迷信權威、認真求實的科學態度。當我讓學生談談“你喜歡誰?為什么?”時,我看到學生各抒己見,或從書中或從課外資料中據理力爭、旁征博引地侃侃而談的自信姿態,那不說服對方辯友誓不罷休的決心,讓我為之感動,讓老師們為之感嘆,這才是一節充滿生命活力的語文課著著實實讓我感受到“下崗”的滋味。當學生從書中充分明白到伽利略從試驗中證明亞里多德的話有錯時,人們的態度也由責備到懷疑到明白,我就提了一個這樣的問題,人們對伽利略的態度改變了,那喜歡亞里多德的同學你們的態度改變了嗎?張翔同學這樣說道:“我還喜歡亞里多德,他說這句話雖然有錯,但他給人類做出很大的貢獻,人們還稱他為‘學問之神’,但我也喜歡伽利略!边@不證明了課標指出的“課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言材料的反應又往往是多元的!蓖瑫r也讓我深深地感受到學生的獨特體會是多么的深刻精辟!此時老師再多的語言都是多余的。
2、讓我有驚奇的喜悅:
這篇課文的難點在于理解伽利略的想法,學習他善于思考的好品質。《新課標》強調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一難點我拋給學生讓小組自由討論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事先我也以學生的角度,曾絞盡腦汁地想,也曾請教過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師,得出要理解這段話所采用的方法不外乎兩種:(1)畫圖法(2)抓住關鍵詞。沒想到在交流匯報時,不經意的我看到學生思維迸發出創新的火花,學生竟告訴我,他們小組采用列算式來理解:[(10+1)>10快][10-1<10 慢],這樣的理解也讓我看到了學科間的知識是相通的,這是語數學科間多么巧妙的結合啊!他們在講述過程是那樣的有條不紊、句句在理,這真是一個意想不到的收獲。更驚奇的喜悅還在后頭,林菲菲同學告訴我:“我覺得伽利略的思考過程太復雜了,只要這樣理解既簡單又明了,同時從高處落下,100磅重的先著地,速度是1磅重的100倍,那么當100磅重鐵球落地時,1磅重的鐵球還懸在半空中,這顯然是不可能?梢妬喞锸慷嗟抡f的這句話是錯的。”這種理解是那樣的通俗易懂,讓我難以置信,此時此刻我深深的領悟到了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真正的學校應當是一個積極思考的王國!薄白尯⒆由钤谒伎嫉氖澜缋铩@才是應當在學生面前展示的生活中的最美好的事物。”
3、讓我有深刻的感嘆:
不管是“下崗”的感覺,還是驚奇的喜悅,都讓我深深的明白了:一節精彩的有智慧的語文課,不在于教師講授無數個知識點,而在于學生提出更多的為什么;不在于教師運用什么方法,而在于學生是否在學習過程中大量的參與和自由表達的機會;不在于設計的課堂有無基礎型、拓展型或研究型之分,而于于學生是否對所學的東西感興趣,通過學習產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不在于學生從課本中接受了多少,而在于他們質疑和評判了多少,在于他們是否展開想象的翅膀,拓展廣闊的心靈,在于學生對自己的發展是否有足夠的自信。
《兩個鐵球同時著地》的教案 篇14
【教學目的】
1、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讀悟課文內容,滲透“不迷信權威,認真求實”的科學態度。
3、領悟“膽大妄為”、“固執”、“驚訝”等詞語,體會“原來像亞里士多德這樣的大哲學家,說的話也不是全對的”的意思。
【教學重難點】
使學生弄清伽利略產生疑問的根據,即由一個事實推導出兩個相反的結論,進而體會“原來像亞里士多德……也不是全對的”的意思,滲透“不迷信權威,認真求實的”科學態度。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提出任務
1、復習:
上節課,我們初步學習了《兩個鐵球同時著地》這篇課文,你們知道了什么?(學習回憶,教師小結,重點讓學生說說人們是怎樣信奉亞里士多德的)
2、導入:
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課文。請大家自讀課文,待會兒請你們說說從課文中讀懂了什么?
二、自由讀悟,初步感知
1、學生讀悟第三、四段,教師提醒學生邊讀邊畫,邊讀邊議。
2、學生簡要復述課文內容,教師適時梳理并板書:“產生疑問──反復試驗──公開驗證”。
三、細讀課文,引導感悟
1、細讀第三自然段,領悟伽利略“產生疑問”的根據和“不迷信權威”的科學精神。
、拧∧x課文,劃出第三自然段的中心句(“這句話使伽利略產生了疑問”)。
、啤】劬o中心句設問,引導學生讀悟:
、佟喞锸慷嗟碌哪木湓挘官だ援a生了疑問?
a、讀讀這句話并填空:
這句話是說物體落下的速度與物體的重量(有,沒有)關系,物體越________,落下的速度越___________。
b、引導學生根據話意,劃出示意圖。(出示課件)
、凇@句話伽利略有什么疑問?他是怎么想的?
a、教師引導學生讀讀課文有關句子,并邊復述邊畫示意圖。
b、再讀課文,并按課文內容填空:
如果亞里士多德的話是正確的,……就可能產生兩種結果: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邸τ谶@兩種不同結果,伽利略提出了什么疑問?(“這怎么解釋呢?”)說明了什么?(善于思考,不迷信權威)
2、細讀第四自然段,領悟伽利略“試驗結果”和“求實”的科學態度與方法:
、拧≠だ浴霸囼灐钡慕Y果怎樣?讀讀課文,用“~~~”劃出來(兩個不同重量的鐵球……跟鐵球的輕重沒有關系)
、啤∵@個結論可靠嗎?你是從什么地方知道的?用“△”標出有關詞語(反復、許多次、都、的確、總是、同時)
⑶ 再讀課文,按課文填空:(思考練習2,⑵)
伽利略帶著……結果都證明亞里士多德的這句話。兩個不同……總是,鐵球往下落的 跟鐵球的__________ 沒有關系。
3、細讀第五、六自然段,領悟伽利略“公開驗證”的意義和“敢于追求真理”的勇氣。
、拧∽x讀課文,想想人們在觀看試驗前后的態度有什么不同,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變化?并聯系第二自然段填表:
試驗前膽大妄為,固執,會讓他丟盡了臉。試驗后忍不住驚訝地呼喊起來態度變化研究科學的人都信奉亞里士多德,把他的話當作不容更改的真理。思想變化這時,大家才明白,原來像亞里士多德這樣的大哲學家說的話,也不是全都對的。
⑵ 組織學生討論(思考練習3):
“原來像亞里士多德……也不是全都對的!边@句話的意思是什么?聯系生活實際說一說這句話給你的啟示。(小結并板書“尊重而不盲目迷信權威”)
四、朗讀升華,讀寫結合
1、結合板書,簡要小結,讓學生帶著自己的感悟,有表情地朗讀課文。
附板書設計:
25、兩個鐵球同時著地
伽利略 亞里士多德
產生疑問
反復試驗 不迷信權威
公開試驗 勇于追求真理
《兩個鐵球同時著地》的教案 篇15
【教學目標】
1、認識3個生字,會寫12個生字。能根據上下文理解“信奉、固執、膽大妄為”等重點詞語的意思。
2、能讀通課文,初步感知課文內容。
3、認識伽利略和亞里士多德,了解他們的一些重要貢獻或成就。初步感知伽利略追求真理、勇敢的精神。
【教學過程】
一、談話揭題(初步感知伽利略的偉大)
1、(出示圖片)同學們,這兩個鐵球,一重10磅,另一個重1磅,同時讓它們從同一高度落下來,你們想想看,誰會先著地呢?是的,兩個鐵球會同時著地,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第25課(板書課題,齊讀。)
2、早在400多年前,人們并不是這樣想的。是一位偉大的科學家發現了這個真理。他就是──伽利略
指名讀“伽利略”。
指導書寫 “略”。
二、初讀課文
1、伽利略是怎么發現這個真理的呢?請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記住字形、讀通課文。能干的同學還可以試著完成這個填空。
。ǔ鍪荆┮螅
、拧∮米约合矚g的方式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記住字形。
、啤⊥瓿商羁眨
。ㄙだ裕⿲Γ▉喞锸慷嗟拢┨岢龅摹跋嗤瑮l件下,重的鐵球先著地”的結論產生(疑問),并當眾(試驗),證明了(鐵球下落的速度與重量無關)。
2、檢查自學情況:
⑴ 這篇課文中還有這些多音字,你能讀準它們嗎?
更正 的確 膽大妄為
、啤∠旅娴倪@些詞語你會讀了嗎?自己試一試:
辯論 信奉 違背 一磅 拴住 宣布 固執 比薩城 解釋
開火車指名帶讀、齊讀。
、恰≈笇А搬、辯”的字形
⑷ 交流填空題。
三、再讀課文
1、學生簡介亞里士多德:
伽利略對亞里士多德的這一結論產生了懷疑。那亞里士多德到底是怎樣一個人呢?
2、補充亞里士多德的資料,感受他的偉大。
3、師小結:
正因為亞里士多德這么偉大,所以,人們把他看成是真理的化身。(板書:真理)現在,就請你再讀讀課文,找找看,課文中還有哪幾句話可以看出這一點。
4、(隨機出示4個句子)指導:
、拧∧菚r候,研究科學的人都信奉亞里士多德,把這位兩千多年前的希臘哲學家的話當作不容更改的真理。
、啤≌l要是懷疑亞里士多德,人們就會責備他:“你是什么意思?難道要違背人類的真理嗎?”
、恰∮械恼f:“這個青年真是膽大妄為,竟想找亞里士多德的錯處!”
、取∮械恼f:“等會兒他就固執不了啦,事實是無情的,會讓他丟盡了臉!”
5、正是在人們這樣的指責中,在人們這樣信奉亞里士多德的情況下,伽利略提出了自己的疑問,要否定亞里士多德的結論。我們且不說試驗能否成功,就憑他這樣的做法,你想對他說什么?請你挑選其中的一個角色寫一寫。
旁觀者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支持者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親戚朋友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對者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拧∽约簩,教師巡視指導。
、啤〖w交流。
6、小結。
四、伽利略又是怎樣做這個試驗的,他成功了嗎?我們下節課繼續學習
【板書設計】
25、兩個鐵球同時著地
伽利略
偉大
?
亞里士多德=真理
《兩個鐵球同時著地》的教案 篇16
預習作業
1.熟讀課文,不認識的字查字典并標出音節,要求把字音讀準確。
2.給自然段標出序號。
3.結合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詞語:信奉 膽大妄為 固執 驚訝 宣布
4.查閱資料,了解伽利略和亞里士多德。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語境認識7個生字“違、妄、執”,辨析5個多音字“著、的、當、更、為”在文中的正確讀音,并能區分1組形近字“辯、辨、辮”。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
3.通過對比品讀,初步體會伽利略不迷信權威,執著求實地探索科學真理的精神。
教學重、難點:通過對比品讀表現伽利略和亞里士多德當時在人們心目中地位的語段,初步體會伽利略不迷信權威,執著求實地探索科學真理的精神。
教學準備:布置學生收集伽利略和亞里士多德的資料;制作多媒體課件。
教學預設過程:
第1課時
一、課前交流:“贈名言”
師:世界上有許多偉人,他們將自己畢生的理念全部融入在簡短的言語中,以此來傳承偉大的精神,激勵世人的斗志。可以說,這些言語是集“萬千精華于一身”,不停地喚醒著許多沉睡的心靈。孩子們,那么多的名人名言中,也一定有一句讓你感懷至深,讓你備受鼓舞,讓你銘記于心!誰愿意現場來交流?一、名言引路,走近“伽俐略”。
1.以課前交流做引渡,教師也贈送學生一則名人名言:
課件出示:“科學的真理不應該在古代圣人的蒙著灰塵的書上去找,而應該在實驗中和以實驗為基礎的理論中去找。”
。1)指名朗讀后交流自己從這句名言可以觸摸到作者大致是個怎樣的人?
預設:不盲目迷信、追求真理、勇于探索、善于實踐……
。2)揭示名言作者: 17世紀偉大的科學家伽俐略。(多媒體出示伽利略畫像和名字)
。3)引導學生交流從課外收集到的關于伽利略的成就資料。(要求語言簡練)
(4)課件出示:伽俐略一生的輝煌成就(簡表)
師:伽利略能夠獲得那么多了不起的成就,正是因為他恪守這樣的信念——(齊讀名言)
2.緊扣“經典”,走進文本。
師:孩子們,要真正讀懂伽利略,光憑這則名言是遠遠不夠的,伽利略能這樣說,那么他究竟是怎么做的呢?我們可以借助于各種文學作品,在充滿情味的語言文字中去逐漸豐滿伽俐略偉大的形象。這堂課,不如就讓我們先走進伽利略年輕時一次舉世聞名的經典實驗,去真正認識一下這個科學家吧!這個實驗就是伽利略在意大利比薩斜塔一舉成功的——
教師板書:兩個鐵球同時著地(學生齊讀,正音“著” (zháo))
教師質疑引導學生走進文本:那么,伽利略通過這個實驗所要追求的真理是什么?這個實驗是怎樣產生而進行的?帶著種種的疑問,趕快讓我們走進這個故事吧!
二、整體感知,初識“伽俐略”。
1.教師引導學生自由初讀課文,力求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覺得有確定不了正確讀音的字立即查字典求證。(教師巡回指導,特別留意學生的多音字朗讀情況。)
2.用“劇本串聯”的方式抽查朗讀,隨機正音。
(1)師:剛才同學們都很專注地讀了這個故事,現在我們不妨請3個孩子來為我們講述這個故事吧!如果把這個故事看成是一個劇本,是不是可以分成這樣的三幕,請看——
第一幕:“辯論家” 伽利略
第二幕:“思想家” 伽利略
第三幕:“實踐家” 伽利略
就請講故事的孩子自主決定怎樣分配自然段,其余的孩子認真聆聽,將他們讀錯的語句用記號標在書上,等他們讀完了,再來幫他們糾正。
。2)3個學生讀課文,其余學生聆聽辨析。讀后互動評議交流,互相學習。(特別融入多音字辨析:膽大妄為 更改 的確 著地 當作)
小結:剛才同學們也像伽利略一樣,不斷地在追求真理哦!你們都有一雙善于辨析的耳朵,那么你們的眼睛善于辨析嗎?
。3)形近字辨析:辯 辨 辮(鼓勵學生發現并結合生活經驗來辨別、書寫。)
3.教師引導學生在正音的基礎上再次快速默讀全文,并思考: 課件再次出示伽利略的名言:“科學的真理不應該在古代圣人的蒙著灰塵的書上去找,而應該在實驗中和以實驗為基礎的理論中去找。”
*師:目前,同學們已經讀了好幾遍故事了,那么你們能不能從這件典型的事情中找一找,伽利略所要追求的“科學的真理”具體是什么?“古代圣人的蒙著灰塵的書上的所謂真理”又具體指什么?請用橫線劃下來。
三、對比品讀,賞析“伽利略”。
1.學生默讀課文,結合課文中的典型事件自主尋求伽利略所要追求的“科學的真理”和“古代圣人的蒙著灰塵的書上的所謂真理”各指什么?(教師巡回)
2.教師引導學生充分交流并感悟:
伽利略所要追求的“科學的真理”:“兩個不同重量的鐵球同時從高處落下來,總是同時著地,鐵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鐵球的輕重沒有關系。”
古代圣人的蒙著灰塵的書上的所謂真理”:亞里士多德的話:“兩個鐵球,一個10磅重,一個1磅重,同時從高處落下來,10磅重的一定先著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融入亞里士多德的簡單介紹:最博學的人、古代圣人等)
。1)指名學生釋疑,出示課件,引導學生對比朗讀后概括:(填空)
兩個人面對的是同樣的問題:“( )?” 亞里士多德認為:“( )。” 伽利略則認為:“( )。”
。2)師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引渡:在17世紀的意大利,當時并沒有人相信伽俐略說的話,人們都信奉亞里士多德,讀讀課文第二段,課文中哪些句子看出人們都信奉亞里士多德。
課件出示:那時侯,研究科學的人都信奉亞里士多德,把這位兩千多年前的希臘哲學家的話當作不容更改的真理。誰要是懷疑亞里士多德,人們就會責備他:“你是什么意思?難道要違背人類的真理嗎?”
*引導學生結合具體的語句理解什么是“信奉”?
*該怎么讀才能讀出人們對亞里士多德的信奉?
*人們如此信奉亞里士多德,而年輕的數學教授伽利略卻敢提出與他截然不同的觀點,展開想象,你預感到伽利略當時會面臨怎樣的困難?
3.伽利略會懼怕這些困難嗎?他是如何用自己的智慧和行動去一步步證實自己的真理的?下節課我們將與伽利略相聚在比薩斜塔,一起見證這段了不起的歷史!
第2課時
教學目標:
1.鞏固本課生字詞語,能夠正確聽寫。
2.了解伽利略“質疑——試驗——公開試驗”追求真理的整個過程,通過情感朗讀,初步學習通過具體事例表現人物品質的方法,同時進一步感受伽利略不迷信權威,執著求實地探索科學真理的精神。
教學重、難點:了解伽利略“質疑——試驗——公開試驗”追求真理的整個過程,通過情感朗讀,學習通過具體事例表現人物品質的方法。
教學準備:
一、復習鞏固,引渡新課。
1.教師復述第1課時重點學習的內容,邊復述邊組織學生聽寫詞語:(指名兩個學生上黑板合作聽寫,形成下面的板書。其余學生聽寫在本子上。)
亞里士多德 伽利略
信 奉 膽大妄為 固執
2.通過上節課的學習,伽利略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學生暢談感受,教師隨即引渡:是啊,伽利略在人們如此的責備與漫罵中,在當時那么多的人如此信奉亞里士多德的背景之下,他依然恪守著這樣的信念:讀)
課件出示名言:
“當科學家們被權勢嚇倒,
科學就會變成一個軟骨病人。
追求科學需要特殊的勇敢。”
——那么,伽利略到底膽大妄為地想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請學生默讀課文,把相關的語句用波浪線劃下來。
二、品讀經典,感受心靈。
1.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默讀劃句,教師巡回了解學生自主的閱讀理解情況。
2.師生合作交流,梳理歸納伽利略到底膽大妄為地想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
(指名學生讀句,教師隨即引導學生根據同伴所讀的句子概括板書。)
亞里士多德 —————— 伽利略
信 奉 質疑 膽大妄為 固 執
試驗
公開試驗
3.品讀經典,扣問心靈。
。1)質疑中感悟心靈
a、(出示亞里土多德的話:權威)亞里士多德曾經說過:“兩個鐵球,一個10磅重,一個1磅重,同時從高處落下來,10磅重的一定先著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這句話使伽利略產生了疑問?你理解這句話的意思嗎?我覺得不錯啊,很好理解啊!有什么問題嗎?
b、學生匯報:課件出示
“如果這句話是正確的,那么把這兩個鐵球栓在一起,落得慢的就會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應當比10磅重的鐵球慢;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兩個鐵球看作一個整體,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應當比10磅重的鐵球快。這樣,從一個事實中卻得出了兩個相反的結論,這怎么解釋呢?”
請同學們仔細讀一讀課文,(請一學生先讀)可以算一算,畫一畫,他得出了哪兩種結果:
。1)______
。2)______
c、把你的研究成果四人小組交流一下——指名說,(說得這么好,請你也讀讀這一段話,讓我們回味一下怎么樣?指導學生有感情朗讀,讀出伽利略思維的嚴密,注意“如果。。。那么”“。。。但是”“如果。。。就。。。”這樣的關聯詞語,來突出伽利略的質疑是經過嚴密的邏輯思考,才提出這樣的問題。
d、你知道你對這位大家信奉的權威亞里士多德說的,不容許更改的話提出了懷疑,可能會有怎么樣的危險嗎?
。2)試驗中感悟心靈
a、既然他什么都不怕,那怎么解決這個疑問?(試驗)
哪位同學讀讀伽利略做試驗的句子?
課件出示:伽利略帶著這個疑問反復做了許多次試驗,結果都證明亞里士多德的這句話的確說錯了。
你體會到了什么?
做一次試驗不是就夠了嗎,干嗎反復做許多次?
你估計做了幾次?
b.想象:
當伽利略第一次實驗發現兩球同時落地,他也許會想:是我( ),還是( )?
當他第( )次實驗發現兩球同時落地,他想:也許是我( ),也許是( )?
當他第( )次實驗發現兩球同時落地,他想:肯定是我( )!肯定是( )!
是啊,他考慮的那樣周密,又是那樣的細致,從這里,你又覺得伽利略是一個(認真求實的態度、嚴謹求實)的科學家。
來讀一讀這個句子。
(1)公開試驗中感悟心靈
25歲的年輕教授向學生宣布實驗結果后,僅僅完成了他試驗的第一步,因為他還要在比薩城的斜塔上做一次公開試驗,其目的何在?
a.引導學生充分想象伽利略登上比薩斜塔時候的心理活動、動作、神態、語言,還會經歷怎樣的重重困難?擴寫“公開試驗”。
b. 集體交流,在賞析同伴的想象作品中邊積累描寫人物的方法,邊感受伽利略的勇敢和執著求實地探索科學真理的精神。
c.想象表演:當所有的人看見兩個鐵球真的同時落地時,他們有什么樣的反應?(結合課文語句并展開想象表演)
d.拓展資料:《伽利略的女兒》中所描述的實驗后伽利略的遭遇。
三、總結提升,深化拓展。
1.教師引導學生感悟課文最后的句子:盡管伽利略的公開試驗不能從根本上改變當時癡迷信奉于亞里士多德的人們,但是他終歸還是讓人們明白了:
出示課件:
這時大家才明白,原來像亞里士多德這樣的大哲學家,說的話也不是全都對的。
原來亞里士多德這位大哲學家,說的話也不是全都對的。
。╝)能不能把原句(第1句)改為第2句?為什么?
。“像…這樣…”不能刪:因為不僅僅是亞里士多德,還有其他偉人,所有人,如哲學家、思想家、藝術家、老師、父母,盡管知識比我們豐富,懂得多,說的話有時也不一定全對)。
2.朗讀練習
3.在生活中你有過這樣的體會嗎?
4.讓我們永遠記住伽利略,記住伽利略帶給我們的啟示,正如剛走進這個經典的故事之前我們讀到的——讀
課件出示:“科學的真理不應該在古代圣人的蒙著灰塵的書上去找,而應該在實驗中和以實驗為基礎的理論中去找。”
板書設計:
亞里士多德 ——————
伽利略。盒 奉 質疑 膽大妄為 固 執
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