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羅米修斯》教學雜談
【江蘇省揚州市梅嶺小學 崔 霞】
〖趣促教 興趣導學·發揮興趣點的綜合效益〗
書法中的“欲左先右”,作文中的“欲揚先抑”,對于課堂教學也頗有啟示:為了讓學生把握重點難點,我們可以從興趣點入手,讓它逐漸擴散,使學生或許不感興趣的重點難點也“興趣點”化,從而更好地鼓勵學生的學習動機,激發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從而掌握教學內容。
幾年的教學實踐使我感受到:學生對學習的直接興趣是構成學習動機的重要因素。學習興趣對于激發學習動機和保持學習的積極性起著巨大作用。語文教學的興趣點是指能引起喜愛情緒的某個方面、某個部分,它是客觀存在的,但又不是固定不變的。那么,如何使興趣點成為與教學任務緊密聯系的結合點,成為提高教學質量的突破點呢?
學習興趣不是固定不變的,有興趣和沒興趣,“興趣點”的出現與消失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互相轉化,無論是激發興趣還是利用興趣點,都要使學習興趣在有效的學習時間內得以保持。
《普羅米修斯盜火》是學生比較喜歡的一篇課文。我這樣安排教學結構。一審題誘趣。板書課題我問學生,看了課題你們想知道什么?你們對課文中的哪部分最感興趣?二對比引趣,為了激發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培養分析、判斷能力,我打破了按段落層次的順序講讀的常規做法。讓他們把“沒有火”和“有火”對比、結合在一起閱讀,思考:沒有火的生活怎么樣?有火了以后呢?充分發揮想象,體現火的重要性。三質疑導趣,閱讀“有火”時,我用啟發質疑的方法把學習的興趣點移過來,我問學生,閱讀這部分時你們想到哪些問題?目的是讓學生發現并提出矛盾,以觸發解決問題的愿望。四投石激趣,學生的問題紛紛呈現:誰讓人類擁有了火?得到火的過程是怎樣的?從盜火這件事可以看出他是一個怎樣的人?“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他們經過思考討論之后,提出的問題一一解決,使課文的重點、難點在課堂的最后凸現。
這樣的教學設計,我讓學生發揮了想象,上課伊始,趣意生;課正行,趣更濃;課已盡,趣猶存。
【江西省景德鎮市珠山區教育局教研室 徐 衛】
〖大鵬?還是雄鷹?鐵鐐?還是鐵環?──說說“人教版實驗教材”語文四年級下冊插圖的失誤〗
一位名叫普羅米修斯的天神,冒著生命危險,為人類盜取了珍貴的火種。眾神的領袖宙斯為了懲罰他,把他的雙手雙腳戴著鐵壞,死死地鎖在陡峭的懸崖上,筆直地吊在那里,永遠不能入睡,也不能動彈,起伏的胸脯上還釘著一顆金剛石的釘子。他忍受著饑渴、炎熱、寒冷。風吹和雨淋,除此之外,宙斯還派他的神鷹每天去啄食被縛者的肝臟。但被吃掉的肝臟隨即又會長出來。就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普羅米修斯為了人類的幸福,長期地忍受著難以描述的痛苦和折磨。(第31課《普羅米修斯》)
為什么不能動彈呢?因為他的雙手雙腳都被套上鐵壞,分別被釘在了巖石上,并且胳膊、肩膀、腿腳都被鐵鏈縛得緊緊的,胸前還被釘上了巨大的釘子。可從課文中的插圖來看,普羅米修斯只是被帶上了手鏈和腳鐐,而且只有長長的手鏈的中點被釘在巖石上,控制著他的行動,腳鐐之間的鐵鏈則散亂地落在地上。這樣,普羅米修斯除了無法掙脫控制,無法下蹲或躺下等有限的幾個動作外,其他各種行動基本上都能實現,還可以用手和腳來對付天天來襲的神鷹,又怎么會出現“無法動彈”這種情況呢?看來,這又是一幅有問題的插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