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水》教學反思
《跳水》教學反思
曾有專家大發感慨:現在我們的一部分語文課都是游離于文本之外的.文章寫得很有趣,寫得很有深度,但是我們教師在講課中卻不能夠引領著學生真正的走進文本中去.我想這么感人的故事我要是講不出感覺來,那就是失敗!于是我用心的感受著,用心的朗讀著,我用心和我的學生打成一片,共同演繹著精彩的故事.這節課有下面幾個特點:
體現了以學生發展為主.堅持學生自讀,自悟,自得;堅持教師為指導,做到"指一指引"以導向,"點一點化"以開竅,"撥一撥弄"以知曉,把學生引進理解文章的"門"引止理解文章的"路",把學習的主動權給學生.
體現了教師的主導地位和學生的主體地位.師生互動,生互動,達到了和諧與統一.在這堂課中,學生的主體作用得到了充分的體現,教師的引導恰到好處,較完美地處理了教師與學生的關系,達到了和諧,統一.這也是本課的一個亮點.
體現了多媒體課件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為學生服務.《跳水》的故事動畫片,供學生欣賞,設計了多個層次的問題,供學生思考,把學生引入到故事的現場,給學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學生自然興趣盎然.
創設和諧自主的交流的學習的氛圍.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理解,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有自主學習的機會,也有小組交流,全班交流的機會,沿著學生的學習需求進行教學.
創設學生說話的情境和需求.在這節課中,讓學生對船長的行為進行評判和質疑,從而巧妙亮也自己的觀點.學生不斷地展示自己的才華,顯得很有成就感.尤其是最后一個問題.以一個記者的身份去向船長發問,學生更覺得自然,巧妙.也愿意很好是融入到作品中來.
堅持"以人為本,發展學生的主體性"的教學理念貫穿整個教學環節,給學生一個開放的課堂.
問在課前 問在課上 問在課后——《跳水》教學一得
《跳水》是俄國著名作家列夫·托爾斯泰所寫,給我們講述了一個十分驚險的故事:一只猴子把船長兒子戴的帽子掛到了桅桿最高的橫木的一頭,孩子為了追回帽子,走上橫木。在萬分危急的時刻,船長急中生智,命令兒子跳水,使孩子轉危為安。課文情節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懸念疊起,整個故事始終在事物的聯系和變化中發生、發展的。不僅能激發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而且能幫助學生獨立思考,有利于培養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循環)的能力,更適合于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使之在學生心中栽培下創造的“小苗”。因此,我在教學《跳水》一文時,緊扣“問”字,問在課前,問在課上,問在課后。
一、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興趣,問在課前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人的心靈深處,總有一種把自己當作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這種需要在小學生精神世界猶為重要。”因而在學習課文之前,應該有意識將學生帶進課文中,讓他們在學習前生疑、思疑。這樣才能激發學生自主學習興趣,才能使學生在進一步思考中有所發現、有所創造。
1、結合課前預習問
①讀讀課文,想想事情發生在什么時候、什么地方、是怎樣引起的?
②哪些句子反映小孩子處境的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