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實踐的學習活動中動態生成
如何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是這次課改的重點之一。要使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都得以綜合性發展,培養學生獲取新知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并在活動中培養積極的學習態健康向上的志趣,就必須改善與豐富以往的教學與學習方式,尋找新的適應學生全面發展的學習方式。而實踐性的學習活動方式就是一種有助于學生知識的獲得、能力的形成、人格的發展的學習方式。這是一種感官和思維同時進行的活動,是一種動用經驗、理解與創造的體驗性學習活動,它可包括探究性學習,操作性學習、體驗性學習、社會參與性學習、合作學習等方式,采用符合人本性的,用兒童的方式去進行。具體學習內容的確定,就可依據教材特點、學生學習興趣及已有知識經驗,使之成為或是情感體驗性、或是問題解決性、或是實用操作性的教學內容與方式,也可以是幾種方式的整合,以便滿足進行實踐性學習的需要。《我不是最弱小的》是一篇文字淺顯、故事性強的短小優美的課文。文字主要敘述了在一個假日,薩莎一家人到森林中游玩。突然下起了大雨,父親把雨衣讓給了媽媽,媽媽又將雨衣讓給了最幼小的薩莎,在家人的影響下,薩莎又將雨衣蓋在了嬌嫩纖弱的薔薇花下……清新優美的文字,展示了薩莎一家人自覺保護弱小者的高尚行為,不禁為這一家人從心底里自然流露的純樸真摯的愛而感動,為這份輕輕傳遞著的愛創造了那么溫馨和諧的生活而震撼!怎樣在閱讀中,讓學生從語言文字的朗讀領悟,清晰概括出課文的主要內容,并在閱讀體驗中,為這一家人出于愛心保護弱小者的自覺行為受到感染,逐漸生成關愛生命、保護弱小的積極情感。這便是這篇課文的教學目標。在這一目標達成過程中,將采用實用操作性與情感體驗性、合作探究性相結合的實踐方式,讓學生充分經歷讀書概括、讀書體驗過程,在技能的形成與鞏固、情感的豐富與細膩、態度價值觀的形成與完善方面有所發展。
整堂課教學分為兩大板塊:一是讀書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這是指向技能形成方面的,有很強的實用性)二是體驗生成關愛生命、保護弱小的情感。
第一板塊具體設計流程和意圖為:
(一)聯系舊知,激活經驗。
1、師啟發談話:同學們都已養成了良好的課外閱讀習慣,手頭也有了很多讀書好方法。今天老師就來考考大家,如果你讀一本很厚的書,有辦法把它讀薄嗎?讀一篇很長的文章,能把它讀短嗎?一個很長的自然段,能縮成一兩句話嗎?
2、學生談自己的已有讀書經驗,可以是曾經從讀懂段的學習中習得的經驗,也可以是自己讀書實踐中自己摸索總結出來的。
(這一設計旨在站在學生已有讀書經驗之上,通過交流,讓新知與舊知找到聯結點,以利于學生建構起新的讀書概括能力。交流中,老師隨機點評,激勵性、贊賞性的語言激發起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積極興趣。)
(二)利用經驗,自主學習。
1、師介紹學習探究內容:
(1)今天我們就運用同學們自己總結出來的讀書方法來學習一篇很感動人的課文。
(2)揭題朗讀
(3)師出示自學內容:一邊讀一邊想:課文主要寫了一件什么事?是按照哪幾步發展下來的?把每一步用簡潔的話寫在方框里。
(這一過程,是學生充分讀書感知材料、運用已有經驗嘗試概括主要內容的過程,在教師看來一眼捕捉的主要內容,對于學生而言,卻是一個需要不斷篩選要點、簡化語言,不斷作出分析判斷的思辯過程,最后逐漸清晰明朗起來的概括提煉過程。)
2、生自讀概括,然后小組內交流。
(學生的理解感受具有鮮明的個性色彩,而讓學生間進行交流,不僅滿足了學生的需要,更能使學生的理解趨向更加正確、豐富和全面,合作交往能力也在此活動中得以鍛煉與提高。)
3、指名交流故事的主要內容,認真傾聽,并在有不同意見處及時發表,補充或提出異議,不斷豐富自己的讀書經驗。
(此時,每位同學的傾聽、判斷、補充、修改,都處于一個積極思維的高度集中的學習狀態,并在交流辨析中學會了與他人合作交往,在學習實踐中,對具體語言材料的概括中運用了讀書經驗,學會了新的讀書技能。)
(三)建構新的讀書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