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路徑》教學反思
采用“看”的方法確實有效
對于“葡萄園”的教學,一開始我就采取“看”的方法,“現在你就坐在格羅培斯的車上,你看到了什么情景?”學生讀完后,交流時,他們很輕松地就把這一部分給敘述出來了,因為這情景對于學生來說,是再熟悉不過的場面了。然后讓他們交流一下兩種銷售葡萄的不同之處。這個模塊的文本教學我感覺也很順利明快,因為學生一讀就懂,也就不必要訓練什么讀書了。但只讀懂了文本,才是第一個層次,這時,怎么把道理深化,變成學生智慧的才尤為重要。
小細節難住了我
在教學之中,有學生偶爾問了“法郎”是什么,沒有想到第一課時沒有提出,第二課時才提出,自己也沒有在意。不過這是小細節,我就隨機地告訴他是這是錢,就如平時說的“美元”、“人民幣”等,但他們還追問,相當于(人民幣)多少錢,這下我可啞了。
多給學生一點智慧的啟迪
反思到這里,我仍然想,我們的教學不能為了教學而教學,像這樣的課文,我們確實不能把“讀懂文本”看成終極目標(第二課時),而應努力地把實際相似的生活場面引入,“學習一篇課文,領悟一種智慧”這才是我們的終極目標呀。李連珠譯的《全語言全在哪里》一書中說得好“不能為了學習一種語言而學習”。小孩子很喜歡音樂,但一旦教得嚴肅呆板時,他們又會“只喜歡音樂,而不喜歡音樂課了”。
《最佳路徑》教學反思
《最佳路徑》是蘇教版教材四年級下冊中的第6課,是一篇內容生動,意蘊深遠的課文,文章向我們介紹了世界建筑大師格羅培斯為迪斯尼樂園設計路徑的故事,著重記敘了他從一位年老的葡萄原主“給人自由,任其選擇”的賣葡萄的方法上受到啟發,產生了“撒下草種,提前開放”的路徑設計策略,最終,被評為世界最佳設計的過程。告訴我們;尊重他人,相信他人,給人自由與選擇的機會,其本身就是一種最佳選擇。
教學過程我努力做到“四有”,即“目中有人”,時刻關注學生自主建構的過程;“心中有本”,注重知識與技能的層進與落實;“課中有情”,關注學生情感的熏陶和人格的養成;“學中有趣”,關注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和思辨能力的提高。
一、語言感召,喚起情感體驗
任何一篇文學作品都是作者以優美的文字表達強烈感情的產物。閱讀教學中,教師應把握課文的感情基調,以富有感召力的語言,去撩撥學生情感之弦,切實喚起他們情感體驗的沖動,在“以情會文”的過程中,使體驗更加逼近課文的思想感情。在《最佳路徑》這篇課文的教學中,隨著教學內容和教學實際的需要,我或繪聲繪色地描摹場景,或生動傳神地再現情境,或情真意切地傳遞情思,或聲情并茂地渲染氣氛,令學生如臨其境,完全沉浸在那感人的故事情節之中。這樣,既豐富了學生的想象,發展了學生的語言,又使其心靈產生感應,加深了對文本主旨的理解
二、角色參與,激發學習興趣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閱讀教學也是這個道理。如果沒有親身體驗,就不會有心靈的震撼,也不會在思想上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記。課本中有很多文章具有較強的故事性,人物個性也很鮮明。教學中,如果教師能讓學生親身經歷文中角色的動作、語言,體驗角色的心理活動,與他們同喜同悲、共樂共怒,無疑能使學生對文本感到真實、親切,從而強化感受,進而引發共鳴,并且在共鳴中動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