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愿人長久》教學片段及評析
反思:
《但愿人長久》是一篇文包詩類的課文,文章以故事的形式介紹了《水調歌頭 中秋》詞創作的背景、經過,課文就是詞意的最好解釋。綜觀以上片段設計,我們不難發現以下特點:
一、創設情境,讓生活與文本相連
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指出:一個教師不能無視學生的情感生活,因為那是學習中主動性和創造力的源泉。教學中,教師恰恰是緊緊抓住了情感變化這條主線,優美的音樂、親切的語言、逼真的課件觸動了孩子們率真、單純的心田,營造出濃濃的情味。當學生已有的生活體驗被調動后,引導他們與文本對話,與文中人物對話,讓他們切實感到課文所描述的情景就在他們的生活中。這樣,學生就不難理解課文、理解文中人物的情感。讀好課文,用朗讀表達情感已成了他們迫切的心理需求。
二、品詞析句,引導學生自主感悟
“未成曲調先有情”的境界固然美好,然如何從“胸中有情”轉到“目中有本”?教師時刻沒忘引導學生品味文本語言:用心讀,能體會到什么?看有什么新發現?這一閱讀目標的確立既為學生搭建了一個開闊、活躍的探究平臺,又讓他們在有目的的自主閱讀活動中提升了探究性閱讀能力。
三、拓展延伸,在誦讀中豐富積累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對優秀詩文,應要求學生誦讀,,以利于積累、體驗、培養語感。片段三中, 教師把文本作為橋梁,鼓勵學生放飛思維,吟誦、創作寫月亮的詩詞,既是一種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又陶冶了其情操,提高了審美情趣。
說說“討論”
今天我們的小才女蔡慧筠上了一節活動課《十二生肖〉,課堂氣氛完全可以用火爆這兩個字來形容。其中兩個地方氣氛異常熱烈:
片斷一:
師:小紅今年12 歲,她是屬什么的?
生1:小紅是屬雞的,因為小紅12歲,它是1993年出生的,黑板上寫著呢,1993年是雞年。
師演示課件,畫面出示:小紅的姐姐比小紅大一歲,姐姐是屬什么的?
生幾乎異口同聲:屬狗的。
只有生2忽然喊到:不對,姐姐應該是屬猴的。
師:兩種意見,到底姐姐屬什么呢?
生自發爭論,教師里一片沸騰,片刻后學生們七嘴八舌地喊到:是屬猴的。
師:怎么這么一會就改主意了?誰說說理由?
生3:你看呢,要是姐姐屬狗的,就是94年出生,那她才11歲,比妹妹還小了,那就不對了。
師:噢,你是說明姐姐不屬狗,那也不一定屬猴啊。
生4:姐姐比小紅大,她得比小紅早生1年,要不就小了,雞年前面是猴年,所以姐姐是屬猴的。
生5:我用2005 減去姐姐的13歲,得1992 ,92 年時猴年。
師:剛才就你堅持認為姐姐是屬猴的,你是怎樣想的?
生2邊笑邊說:我和他們都不一樣,因為我姐姐13歲,她就是屬猴的。
(師生都忍不住笑了。)
師:噢,你是借助身邊的人來考慮的,也非常好啊!......
片斷二:
小紅的奶奶屬雞60歲,爺爺屬狗,繼續推算爺爺的年齡:
生1:爺爺和奶奶年齡應該差不多,奶奶60,爺爺應該59歲。
生2急不可待地喊道:不對!不對!爺爺不可能比奶奶小,爺爺應該71 歲。
猶如油鍋里撒鹽,教室里一下子炸開了,大多數學生歲生附和:就是,男的都比女的大!也有的喊,那可不一定,一個男孩子站起來紅著臉喊道:“那才不一定呢,我爸就比我媽小,小兩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