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冊第二單元備課
于是,他便和他的朋友游酢一塊兒到程家去拜見程頤,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閉目養神,坐著假睡。這時候,外面開始下雪。這兩人求師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動。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頤才慢慢睜開眼睛,見楊時、游酢還站在面前,吃了一驚,說道:“啊,啊!你們兩位還在這兒沒走呀?”
這時候,門外的雪已經積了一尺多厚了,而楊時和游酢并沒有一絲疲倦和不耐煩的神情。
禮記別話——謙謙的君子之風
路從先生
《禮記》:從于先生,不越路而與人言;遭先生于道,趨而進,正立拱手,先生與之言,則對;不之與言,則趨而退。
這是多么敦厚的一道人世風景。你看,跟著老師一起走路,即使遇見了熟人,也不可與熟人一起聊天而冷落了老師。在路上遇見了老師,就恭敬地和老師打招呼,然后端端正正地站著給老師讓路。如果老師跟你說話,你就禮貌地回答;如果他不跟你說話,就恭敬地用眼光送著他走遠。這是君子的風范。
尊師重教,我們中華民族千年不衰。國家要復興,民族要昌盛,就一定要尊師重教。
君子登堂
《禮記》:將上堂,聲必揚;戶外有二履,言聞則入,言不聞則不入。
這里說的是君子坦蕩。君子出游,拜師訪友,要做到走路有腳步聲,決不可鬼鬼祟祟。一是說明君子心胸沒有邪念;二是提醒室內的人,有客人到了。主人如有不想讓外人看到的事,可以防備一下。
還有君子登堂,內室門外有兩雙鞋,聽得到談話聲,才可以入室拜會;聽不見說話聲,就不能亂闖。門外有兩雙鞋,則室內一定有三個人(主人與二個客人,古時候客人把鞋脫在門外,到室內席地而坐),三人內室談話,外面聽不見聲音,則是密談,所以君子要避開。
所以古人登堂的禮節,那種君子坦蕩的風度,是可以讓我們現在借鑒的。
三顧茅廬
教學要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能按事情的發展順序有條理地復
2、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學習用“來到……只見……”的句式寫一處景色。領悟文中比喻的妙處。
4、初步認識劉備訪求賢才的虔誠和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學時間:
兩課時
第一課時
認知目標:整體感知課文,掌握生字詞。
能力目標:通過神態、語言體會人物性格,并用朗讀把它表現出來。
情感目標:初步認識劉備對賢才的虔誠和渴求
一、啟發談話,揭示課題
1、電視上曾放過好幾次《三國演義》。前不久,還重播了一次。有哪位同學看過?(生舉手)。那么,你們一定知道劉備其人了。劉備的軍師是誰呢?(諸葛亮)。諸葛亮本是一名隱士,他怎么會成為劉備的軍師的呢?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篇新課文。
2、板書課題: 7、三顧茅廬
3、齊讀課題,查字典理解“顧”“茅廬”
4、質疑課題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師范讀,生邊聽邊想,聽后討論課題疑問。
2、自讀課文,做到讀通讀順。
3、交流自讀,師生評議。
三、精讀顧前,感悟體會
1、過渡:劉備三次拜訪諸葛亮,課文重點寫了哪一次?(第三次)。前兩次課文只是一句話帶過,這就叫略寫。不過,有興趣的同學可以看看三國演義的第三十七回,了解劉備前兩次拜訪諸葛亮的經過。第三次拜訪諸葛亮時,已是第二年的春天了。他的結拜兄弟張飛不樂意了,劉備又是怎么說的呢?請學習小組分角色練習讀一讀第二自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