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坐敬亭山教案
教學目標:1、學會生字“亭”,理解詩中詞語意思,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誦讀并背誦古詩。
2、在理解感悟詩的過程中,能通過想象和朗讀,了解古詩意思。
3、能感悟古詩內容,意境,并能從詩句中體會詩人感情。
教學重點:體會隱藏在詩中詩人那份孤寂,落寞的情感。
教學準備:1、事先布置學生收集有關李白的資料。
2、多媒體課件
3、古箏音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課件出示詩人李白的畫像,學生根據收集到的有關李白的資料進行介紹。
2、李白的詩歌讀起來讓人覺得特別的精神振奮,他是一位豪放派詩人。今天老師要帶大家再去領略詩人的風采。(板書課題)
二、初讀
1、抓住詩題,學習生字亭(tíng),了解敬亭山。
2、詩題是什么意思?多讀幾遍,說說你對詩題的理解。從“獨”字中看到了什么?(李白是自己一個人在敬亭山,李白此刻的心情應該很孤獨。)
3、 如果你此刻也跟李白一樣獨坐敬亭山,會發出怎樣的感慨呢?
4、李白獨坐敬亭山,發出了怎樣的感嘆。
5、相看兩不厭,是什么意思?此時李白把敬亭山看成了什么?(個性朗讀: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梢詭е鴮ε笥训哪欠萏拐\,對親人的那份溫暖,對愛人的那份炙熱。)
6、李白會對敬亭山說些什么?而敬亭山又會對李白說些什么呢?
7、把李白和敬亭山之間想說的話濃縮進這五個字,那就是:相看兩不厭。
三、再讀
1、李白獨坐敬亭山,和敬亭山相看兩不厭,除了敬亭山,他還看到了些什么呢?
2、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在這兩句詩中你看到了什么?你感受到了什么?你從哪些字,哪個詞中感受到的?
3、天空原本都是鳥兒,詩人也許正享受著鳥兒的悅耳叫聲,也想來高歌一曲?墒区B兒們卻離開了詩人,都往高處飛走了。天上的云朵變幻無窮,詩人也許正想吟詩一首,可是云朵也離開詩人飄走了。原本熱鬧喧嘩的敬亭山突然之間就安靜了不少。
4、(眾鳥最終飛盡,孤云也獨去了,在這飛和去之后剩下了一片寧靜。)根據聯想,個性朗讀: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
四、升華
1、介紹詩歌背景。(這首五絕作于天寶十二載(753)秋游宣州時,距李白被迫于天寶三載離開長安已有整整十年時間了。長期飄泊生活,使李白飽嘗了人間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態炎涼,從而加深了對現實的不滿,增添了孤寂之感。此詩寫獨坐敬亭山時的情趣,正是詩人帶著懷才不遇而產生的孤獨與寂寞的感情,到大自然懷抱中尋求安慰的生活寫照。)
2、眾鳥飛盡,孤云亦獨去,李白獨坐敬亭山,如果你是李白,遇到這樣的處境,你會怎么想?
3、再讀詩題。你看到了些什么?你感受到了些什么?
4、所以李白才會發出這樣的感慨: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5、既然李白把敬亭山看成了對他不離不棄的人,那你覺得敬亭山又會對此刻的李白說些什么呢?
6、請你們閉上眼睛,現在你可以是李白,也可以是敬亭山,你可以坐著,也可以站著,還可以學著古人搖頭晃腦,讓我們一起來吟一吟這首古詩。(配樂背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