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山水>教學設計及反思
請同學反復讀排比句。
齊讀。(女生讀第1分句;男生讀第2分句;男女生齊讀第3分句,逐漸加強語氣,體會排比句的作用。)
請同學說說排比句的作用。
(加強句勢,給人的印象鮮明、深刻。)
(4)講分號。
(這三個分句是并列的,所以中間用分號,分號的停頓時間比句號稍短一點。)
(5)指點烘托的寫作方法。
第2 段開始,作者先寫大海、西湖,再寫漓江,這一段主要是寫桂林的水美,為什么要寫“我看見過波瀾壯闊的大海,玩賞過水平如鏡的西湖?”(“波瀾壯闊”是雄偉壯麗的美,“水平如鏡”是寧靜柔和的美,兩者都很美。而漓江水更有它獨特的美,它的靜、清、綠,是其他江湖無法相比的,所以作者說:“從來沒看見過漓江這樣的水”。)
突出了桂林的水甲天下。
(五)齊讀第1、2兩段。
(六)作業(yè):讀課文,找排比句。
教學札記:
第二課時
(一)老師引導學生,仿照學習第2段的學法自學第3段。
1.學生默讀課文,看彩圖,思考:桂林的山怎么美?(邊讀課文邊用“——”在書上畫出不懂的語句。)
2.學生質(zhì)疑,老師解釋。
(引導學生結(jié)合觀察圖畫,聯(lián)系生活積累理解“拔地而起”“奇峰羅列”“形態(tài)萬千”“各不相連”“危峰兀立”“怪石嶙峋”的意義。)
3.為這段分層,說出每層的意思。
4.畫出描寫山的特點的句子,反復讀,理解句子的意思。
5.小組討論:
(1)讀出描寫桂林山的特點的三個排比句。說說對排比句作用的理解。
(2)課文是怎樣描寫桂林山的“奇”的?
(3)“像翠綠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筍”“色彩鮮麗”,你是怎么理解的?
(4)“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會栽倒下來”,作者為什么要這樣描寫?
6.老師小結(jié):桂林山的特點:奇、秀、險。(板書山:奇 秀 險)
(二)學習最后一段課文。
1.指名學生讀最后一段。
2.“這樣的山圍繞著這樣的水,這樣的水倒映著這樣的山”是怎樣的一種景象?
(山水相依,互相輝映,美如畫卷。)
3.想一想,這段與課文開頭第1段有什么關系”?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4.齊讀最后一段課文。
(三)再讀課文、評議欣賞、領悟意境美。
1.看圖,再次聽配樂錄音,展開對桂林山水無比美好的想象。
2.討論。
你覺得課文中哪些地方給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為什么?文章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3.指導背誦課文。
(四)作業(yè):背誦課文。
【板書設計】
1、 桂林山水
總: 甲天下
分: 水: 靜 清 綠
山: 奇 秀 險
總: 連綿不斷的畫卷
教學反思
因為是開學的第一課,我給學生的預習時間比較充分,孩子們也因為剛領到新書,學習勁頭很足,上下來,有以下幾點表現(xiàn):
朗讀課文時都比較流利,即使是學習比較困難的學生,也都有了很大的進步。比如魯明,以前每次輪到他朗讀課文時,都會聽到斷斷續(xù)續(xù)的聲音,同學們的評價是結(jié)結(jié)巴巴,膽子小且讀得不夠通順,但這一次受到了同學們的肯定!聽寫詞語和默寫重點段落的作業(yè)做得非常好。一半的同學全對,沒有任何錯誤,因此我對他們進行了表揚。課堂上對課文進行感悟理解時,幾個同學很快就課文的脈絡、文章的寫作手法表達了自己的見解,由此看出孩子們的確在閱讀能力上有了一些可喜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