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揭開雷電之謎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默讀課文,養成邊讀邊思的習慣,并學會圍繞課題、課文內容提問,嘗試自主學習。
3.了解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冒著生命危險揭開雷電之謎的故事,感受科學家獻身科學的偉大精神。
教學重點、難點:
學會圍繞課題、課文內容提問,能聯系上下文,品讀出富蘭克林的精神。
學生準備:
搜集關于富蘭克林的資料 預習課文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課題。
1、媒體播放:雷電
用一個詞語來形容此時的景象?(雷電交加、電閃雷鳴、雷電大作……)
2、為什么下雨時會有雷電現象?今天,讓我們隨著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一起來——(板書課題:揭開雷電之謎) 齊讀課題
3、讀了課題,你們有什么問題?
預設:雷電之謎是什么?
為什么要揭開雷電之謎?
怎樣揭開雷電之謎?
揭開雷電之謎的結果怎樣?
……
二、初步釋疑,整體感知。
1、自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試著在文中找到問題的答案,做好標記。
2、交流:
雷電之謎是什么? 板書:放電現象
富蘭克林為什么要揭開雷電之謎? 板書:大膽提出
怎樣揭開雷電之謎? 板書:風箏實驗
結果怎樣? 轟動世界
3、歸納課文主要內容
結合板書概括地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
三、深入研讀,感悟富蘭克林為科學勇于探索、獻身的精神。
1、出示第一節:
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是1 8世紀電學史上的一位勇士。他曾經冒著生命危險,從天空攝取閃電,揭開了雷電之謎。
(1)齊讀第一節
(2)理解:攝取
(3)“勇士”是什么意思?(有氣魄有膽量的人)
2、默讀課文,邊讀邊思,劃出能說明“富蘭克林是一位勇士”的句子。
3、學生交流
(1)學習第二節
從前人們一直認為,天空中出現電閃雷鳴,這是大自然在顯示神威。可是,富蘭克林卻大膽地提出,那是大自然的一種“放電現象”。1 752年7月的一天,他親自做了一個吸引雷電的風箏實驗。
①指名讀
②說說你從哪些地方看出富蘭克林是一位勇士?
師引導理解:“人們、一直、顯示神威’’與“富蘭克林卻大膽地提出”作比較。
大自然在顯示神威——從前人們一致認為雷暴是天公的怒火,對大自然充滿了敬畏,而富蘭克林卻大膽地向大自然挑戰,勇氣可嘉。
人們——說明大多數人都是這樣認為的,而富蘭克林卻有著自己與眾不同的看法,敢于向大多數人挑戰。
一直——說明這種看法已經存在了很長時間了,富蘭克林敢于向傳統觀念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