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速則不達》教學設計及課堂實錄
一。導入新課,溫故而知新。
出示古文:嬰聞之,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今民生長于齊不盜,入楚則盜,得無楚之水土使民善盜耶?(選自第七冊課本《晏子使楚》)
學生饒有興趣地自由讀。
師:還記得這段古文嗎?
生:記得!
師:這段話是誰說的呀?
生:晏子!晏嬰!
師:你還記得晏子嗎?
生:記得!
師:上學期,我們曾學過一篇關于他的課文——
生:《晏子使楚》!
師:作為齊國的大夫,齊國的高級官員,春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晏子是不是生得儀表堂堂,玉樹臨風?
生:不,他個子很矮!
生:他其貌不揚,長得一點也不帥。
師:可就是這個個子不高,其貌不揚的人,卻非常——
生:非常智慧!
生:非常幽默!
生:很聰明!
生:有膽有識!
師:是啊,出使楚國,楚王想顯顯他大國的威風,連城門都不開,讓晏子從狗洞子里鉆進去。晏子微微一笑說——
生:訪問狗國就鉆狗洞!
師:來到大殿之上,楚王連正眼都不瞧他,“唉,你看你這個樣子,齊國沒人了嗎?派你來當使者?!”晏子怎樣回答?
生:我們齊國人多了去了!
師:就拿我們的都城臨淄來說吧,大家都把袖子舉起來 ——
生:就能連成一片云!
師:我們都揮一把汗——
生:就能下起一場雨!
師:只是敝國有個規定——
生:訪問上等的國家,派上等人去;訪問下等的國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就被派到楚國來了。
師:呵呵,楚王受了兩次羞辱,還不肯善罷甘休。又把一個小毛賊拖到大殿之上,硬說是齊國人。晏子說——(指屏幕上的古文)
生齊聲誦讀。
師:能說說這段話的意思嗎?(出示譯文和古文對照)
師: “嬰聞之”——
生:我晏嬰聽說——
師;“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
生:橘樹種在淮南,結的柑橘又大又甜;種在淮南,則只能結又小又苦的枳。葉子雖然相似,但味道卻有很大的不同!
師:“所以然者何”?這是為什么呢?
生:水土異也!水土不同啊!
師:“今民生長于齊不盜,入楚則盜”——
生:老百姓在齊國能夠安居樂業,到了楚國,卻做起盜賊來了——
師:“得無楚之水土使民善盜耶”?
生:是不是楚國的水土更容易使人做盜賊啊?
幻燈片出示“金鑰匙”,指導學法。
師:古文對于我們而言,比較難讀,難懂。初學的時候,可以先讀熟,猜一猜文意,再對照譯文理解。也可以一邊看古文,一邊對照譯文,理解了文意再熟讀。今天,我們就用到了——
生:第二種學法。
師:如果你是齊國的國君,你擁有一個像晏子這樣聰明、機智、有膽有識,而又幽默無比的臣子,你會怎樣?
生:我會重用他!
生:我會尊敬他!
生:我會信任他!
師:齊國的國君和大家想的一樣啊!晏子一共輔佐了齊國的三位國君,而與齊景公的感情最為深厚。齊景公這個人,身上的毛病不少,治理國家經常會出現這樣那樣的過失,但他卻非常信任、尊敬、倚重晏子,當晏子利用他特有的幽默和智慧指出齊景公的過失時,他總能虛心地改正。正因為這樣,齊國的百姓才能夠安居樂業,齊國的國力也得以蒸蒸日上。景公和晏子也結下了深厚的君臣情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