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筆直書》教學反思
《秉筆直書》教學反思
剛剛上完第三課《秉筆直書》,由于本篇文章涉及的古代用語較多,所以充分學習第一課時后,希望利用第二課時解決本課重點。
自己最初的想法是找出主人公,理順文章脈絡。邊讀課文邊分析人物形象,結合作者對人物的語言神態描寫體會人物品質。整堂課中規中矩,似乎是教參的衍生,有些死板,沒有預想中的那種熱烈的氣氛。下課后,及時請教了各位老師。根據單元主題“話語”,本文不僅在“直”中下力,不僅是在講述一個如實記載歷史事件的事,更有巧妙的人物語言值得推敲,更要在彰顯高效課堂的同時力求自主、合作、探究,理解、積累、運用。開始回顧課文內容,理出主人公(簡單板書)都知道太史季兄長三人都被崔杼所殺,為什么太史季卻沒有被啥?他妥協了嗎?……而后拋出問題:“你最欣賞的人物是誰?為什么?”這樣看似毫無重量的問題,卻可把學生自讀、自學、自悟的思路給開啟了,其實文中對前面的太史伯、仲等人描述都是差不多的,唯獨太史季不同,如有人說到他可以以此為契機引導學生深入閱讀多元體會。
“為什么欣賞、敬佩太史季?”引導學生仔細品味太史季的話,體會語言的魅力,體會話語中的 “柔中帶鋼”智勇雙全?“我當然愛惜性命。”這是人之常情,每一個人都是如此。“但要是貪生怕死,就是了太史的本分,不如盡了本分,然后去死。”義正詞嚴、堅守正義,盡了身為太史的本分。“但您也要明白,就是我不寫,天下還有寫的人。您只能不許我寫,卻改變不了事實。”告誡崔杼邪不壓正,禍事難以包藏。 “您越是殺害太史,越顯出您心虛。”殺我不僅無濟于事,其實讓你更加承認自己的行為……
今天的我們離這些歷史人物歷史故事越來越遠,但正是有了他們的秉筆直書才有了我們現在所知道的歷史,正是他們的堅守正義是偉大的中華民族繁榮的傳承著。
這樣只抓住太史季這一點就把全文處理完了,避免了啰嗦重復,把課文的探究學習更多的交還給孩子,在拓展習作方面應抓崔杼當時的心理活動,前文中更多的是描寫語言與神態缺少人物的心理活動,這樣既拓展了文本也拓展了學生的習作范圍,最值得提的是本文不僅闡述了太史的直言,也在文本語言中透露著漢語言博大豐富的文化,自己解讀文本時就有遺漏。
《秉筆直書》教學反思
《秉筆直書》敘述了戰國時代,相國崔杼殺了國君光,他讓太史們寫“先君是害病死的”,太史堅決不從,崔杼一連殺了三位太史,最后不得不讓太史按史實記錄。
本班學生在質疑以及查閱資料方面都具備了較強的能力。因此,在教學中,本人大膽放手,充分讓學生針對課文主要內容質疑,并能通過查閱資料、查字典等方法初步解決自己在讀課文的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課堂上,同學們能夠較好通過重點詞語理解句子含義,進而理解全文內容,從而體會三位太史的盡職盡責、不畏強權。
學習本課之后,學生對太史們堅持正義,廉潔正直的精神所感染,在課后的讀后感中也都紛紛表達出了自己對太史們的敬佩之情。可見,通過本課的學習,實事求是、剛正不阿、廉潔自律種子已撒在孩子幼小的心田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