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語文上冊期末復習九:小學常見語病及修改
(七)指代不明
指代不明,是指句子中用上了代詞(如“你、我、他、她、它、這、那”等等),但是指代什么,使人無法確定所指代的對象,造成意思不明白的一種病句。例如:“小芳和小麗是鄰居,她經常到她家玩。”這個句子中的“她”,究竟是指“小芳”,還是指“小麗”呢?要表達的意思不清楚,令人費解。
(八)不合事理
不合事理,是指句子所表達的意思,不符合事物發展的規律和客觀事實的一種病句。例如:“夕陽的朝暉灑滿了湖面。”夕陽散發的是“余暉”,而“朝暉”是朝陽散發的,這個句子表達的意思不合事理。
(九)歸類不當
歸類不當,是指句子里根本不是屬同一類的事物混雜在一起說,造成歸類不恰當的一種語病。例如:“媽媽買了冬瓜、茄子、扁豆、豬肉等許多蔬菜。”這個句子把“豬肉”歸屬到蔬菜類,顯然是錯誤的。
(十)關聯詞語使用不當
關聯詞語使用不當,是指前后兩個分句和使用的關聯詞之間關系不協調。例如:“我們只有刻苦學習,就能取得好成績。”這個句子中的關聯詞“只有”不能和“就”搭配,改為“只有······才”或“只要······就”才能將句子的意思表達清楚。
二、病句修改的原則
修改病句要把握兩條原則。
1.不能改變原句所表達的意思。否則,就不是修改病句,而是另造新句。因此,修改病句,一定要弄懂“病句”本身要表達的意思,要照著它的意思去改正。
2.多就少改。盡可能地將就原句,少做改動。如果一處修改就可以的,就不選擇改幾處的
三、修改病句的三個步驟
修改病句要按三個步驟進行:
第一步,讀懂原意,即要讀懂句子,弄清它要表達什么意思。這是修改病句最重要的一步,自由讀懂句子要表達的意思,才能發現它的毛病,照著原句的意思去改正。許多病句只要弄清楚它要表達的意思,這個病句也就修改好了。例如:“在會上,紛紛發表自己的見解。”讀了句子之后,想一想:是誰在會上紛紛發言?這個句子沒有主語,應該加上主語“同學們”或“大家”,這樣,句子的意思就表達清楚了,句子也就改對了。
第二步,找出語病,即在弄清句子要表達的意思后,再回到原句上查找,什么毛病影響了這個句子意思的表達。例如:“小明改進了上課愛做小動作的缺點。”這個句子要說的是“小明改正了上課愛做小動作的缺點。”原句中的“改進”與“缺點”不能搭配,“缺點”只能說“改正”,不“改進”換成“改正”,這個句子的意思就清楚了。
第三步,對癥修改,即在找到句子的毛病后,照著句子的意思“對癥下藥”地修改。一個病句的修改,常常不只一種改法,要選擇不但最能準確表達原意的,而且又是最簡便的改法。例如:“這蘋果的味道又香又脆。” 應改為“這蘋果又香又脆。”如果改成“這蘋果的味道很香,吃起來很脆。”固然也對,但改法不簡便。
四、修改病句的四種方法:增、刪、調、換
(一)增法。這種方法多用于修改成分殘缺的病句。例如:
1、聽了老師的話,(同學們)受到了很大的教育。(補主語)
2、大家應當(樹立)崇高的理想。(補謂語)
3、我們要在青少年中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補賓語)
(二)刪法。這種方法一般用于修改重復累贅和自相矛盾的病句。例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