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洞庭》說課稿
二、精讀會意
1、自讀全詩,明確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2、指名多個學生讀,正音齊讀。(設計意圖:讀通課文是理解課文的基礎,因此在課堂上教師要舍得花時間讓學生自由讀,做到讀正確、讀通順、讀流利。)
3、再讀,邊讀邊思考:你讀懂了哪些字詞。
4、交流匯報,相機教學
(一)教學“湖光秋月兩相合,潭面無風鏡未磨”湖光:湖水的光。秋月:可以看出是秋天的晚上。相和:相互和諧。潭面:洞庭湖面鏡未磨:沒有磨拭的鏡子。句意: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與明月的清輝交相輝映,顯得十分寧靜、和諧。湖上無風,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沒有經過磨拭的鏡子,迷迷蒙蒙。師:詩中把什么比作什么?師:誰能美美的把這兩句詩讀好呢?指名多個學生有感情的朗讀,指導吟誦(設計意圖:四年級的學生畢竟不是第一次學古詩,他們已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礎,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心理特點,先讓他們嘗試學習,開動腦子積極思維,理解能獨立學懂的知識,并發現疑難。這樣可激發他們的求知欲,讓他們迅速進入角色,化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所以采用“扶放”結合的教學方法,針對“嘗試”學習所反映出來的疑難問題對學生進行“解字詞,明詩意”的指導。)
(二)教學
“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里一青螺”遙望:遠望。(點題,可以看出詩人離洞庭湖還有一段距離,所以題目是《望洞庭》)山水色:山指君山,水指洞庭湖。句意:在皓月銀輝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渾然一體,遠望如同在銀盤里放了一顆小巧玲瓏的青螺,十分惹人喜愛。設置情境:讓學生閉上眼睛,想象自己常見的大盤子,但它使用白銀做成的,銀光閃閃,隨后老師說:“我在盤中放上了一顆小巧玲瓏的青螺,你看到了嗎?這是你有什么感覺?”睜開眼睛把你想象的與書上的插圖比一比,像嗎?這里,詩人把月夜下的洞庭山水變成了一個精美絕倫的工藝品,把什么比作什么?(把洞庭湖比作白銀盤,君山比作青螺)
師:這么美好的意境,誰能把它讀出來?指名朗讀,指導吟誦。(設計意圖:朗讀有助于幫助學生積累詞匯句式,深入理解課文內容,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還可讓學生從中受到審美教育。在這個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有所感悟,為了使學生對古詩有更為具體的直觀感受,設置了一個想象的情境,情境的實質是人為優化了的環境,是促使兒童能動地活動其中的環境。這種充滿美感和智慧的氛圍,與兒童的情感、心理會發生共鳴而契合。它所關注的是兒童內心的自由、愉悅、釋放、本真,追求的是兒童在課堂中的快樂生活。并運用多媒體手段展示課文插圖,幫助學生理解。
通過一讀再讀,讓學生在讀中自悟,切實體會到這個比喻的精妙,并且在讀中培養語感。)
三、朗讀悟情
讓學生連貫詩意,描繪意境。洞庭山水美,而這首詩寫得更美,讓我們一起來美美地讀一讀。配樂指導吟誦。(設計意圖:欣賞意境是學生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的進一步提高,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創造性地說說全詩的內容,從認識上得到提高。并鼓勵學生進行多樣化的表達,展示學生的個性。
《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古詩節奏鮮明,音韻和諧,誦讀起來瑯瑯上口,學生—般都能進行正確地朗讀,但往往讀不出意境,讀不出美感。如何使學生“讀得美”,且“美讀得其法”呢?我這樣設計去引導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