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 母 心(精選7篇)
父 母 心 篇1
父 母 心
教學目標:
1、體會文中父母“濃濃的愛心,淡淡的哀怨”; 2、正確、流利、有感情朗讀課文; 3、認識4個生字。
教學重點、難點: 體會文中父母“濃濃的愛心,淡淡的哀怨”
教學過程:
一、導入
《父母的心》是日本著名的現代小說家川端康成寫的一篇小小說。作者懷著淡淡的哀怨,描寫了在一艘輪船上發生的至親至愛的故事,優越的條件,割不斷父母對子女的情素,動人肺腑的親子之愛正是日本傳統文化的精粹——平凡的故事,催人淚下。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創設情境:文章的題目是《父母心》,似乎不太完整,請讀文章后補充:父母心是——(小組內交流、補充、完善,再全班交流)
1、圍繞“父母的心”設置了哪些畫面?你能否用一兩句話寫出“那位父親”和“那位母親”的心理?
2、你認為文中哪個畫面最感人?請簡述理由。
3、總結明確:作者就是這樣用曲折的情節一波三折的展示了人物鮮明的個性特點,表現深刻的主題思想。
三、合作交流,理解課文(感受父母對子女濃濃的愛)
1、教師組織交流:文中不送走子女是愛,那么《媽媽,再愛我一次》中媽媽送走了兒子,是不是代表她不愛兒子了,請談談你的看法。
2、有人認為兩口子“寧愿一家六口餓死”的做法很不“明智”,你同意這個觀點嗎?請簡述理由。
3、總結交流評價:愛是什么?
四、拓展延伸,合作積累
1、學習生字
2、用“鮮花、果實、風華正茂、飽經風霜”四個詞語中的任意三個,創設情境寫一段完整的話,不少于50字。(提示:可結合日常生活中父母對自己的愛的表示)
3、課后你收集到哪些反映父母關愛子女的故事、諺語、格言、民謠、詩歌?
選出其中最適合送給你母親的諺語、格言、詩歌,并說明理由。
五、布置作業
1、制一張卡片送給父母,以表達對他們的理解、感謝,主題自定,可提上收集的格言、詩歌等。
2、設想一下,這一家人在團聚以后遭遇如何?續寫一故事。
板書設計
父母的心
要求送孩子時 猶豫不決,要求商量
送走長子時 條件優越,減輕負擔 可難舍長子,想法換回
次子換回長子時 難舍次子,設法換回
女兒換回長子時 難舍女兒, 要回女兒時 ,決意不送
父 母 心 篇2
教學目標:
1、通過閱讀課文使學生認識到父母愛孩子是一種極其高尚的情感,這種情感受到人們的理解和尊重。
2、體會文中父母對孩子濃濃的愛。
3、學會感受父母對自己的愛,懂得關心父母,學會感恩。
教學重點:
能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教學難點:
體會父母三次送人孩子的過程中的復雜心情,從中感受到 父母對兒女濃濃的愛。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用多媒體播放歌曲《天下父母心》。
一、設疑激趣,揭示課題
親愛的同學們,聽了這首歌,讓我們每個人都沉浸在這人世間最讓人感動,最讓人難以割舍的情感之中,你們知道它是什么情嗎?(父母情) 對,它是一種特別珍貴的情感,正因為這樣,才有了一個又一個美麗動人的故事被人們傳頌。現在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寫的《父母心》。(板書課題)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請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由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動筆標出小節號。
2、邊讀邊想:課文主要寫了一件什么事?
3、匯報交流。(故事敘述的是為生活所迫的一對窮夫妻把孩子送給貴夫人領養后三次反悔,最終一個孩子也沒舍得送走的故事)
三、自主讀書,理解感悟
1、(窮夫妻為什么要把孩子送給貴夫人呢 )學生自由讀課文1—6自然段
①邊讀邊動筆找出:窮人夫妻的生活狀況怎樣?貴夫人呢?
②學生交流反饋:窮夫妻:家里窮 孩子多 去北海道找工作 貴夫人:家里富 沒孩子 想抱養孩子
2、貴夫人想領養窮夫妻的孩子,他們同意了嗎?他們又是怎么做的?請同學們仔細讀讀7——17自然段,邊讀邊用橫線畫出他們送孩子時的表情動作,用波浪線畫出他們要回孩子的理由。請同學們交流后完成下面表格;
3、剛剛同學們都讀得很認真,現在就讓我們再一次走進這夫妻倆的心里,深切地體會一下他們當時送孩子的心情。當貴夫人提出要抱養窮夫妻的孩子,父親答應貴夫人回家和妻子商量送孩子的事,請同學們想像一下父親回家是怎樣和母親商量的?
時間 人物 被領養的孩子 表情動作 調換的理由指名請學生讀讀他們第一次送大兒子時的語言和表情動作的句子。
(1)從“流著眼淚”這個詞我們可以看出什么?(夫妻倆送出孩子的那份無奈和傷心)
(2)再次讀讀這句話,指導同學們讀出無奈、傷心的語氣。
4、請一男同學讀讀父親換大兒子所說的話。
(1)當他們把大兒子送出去后,回家后會是怎么想,又會有些什么表現呢?他們實在無法舍棄孩子,于是他們想換回大兒子。
(2)他們想換回大兒子的理由是什么?
(3)他們連基本的生活都不能維持,還有什么家業呢,他這個理由充分嗎?他們為什么要用這個理由來換回自己的孩子呢?(他們覺得孩子送給了別人不好意思再要回來,但又實在舍不得)
(4)指導學生讀,讀出父親復雜矛盾的心情。
5、當他們用二兒子換回大兒子時,他們的心會平靜嗎?那么他們又會怎么想呢?
(1)請一女同學讀讀母親用女兒換回二兒子的那段話。
(2)“難為情”這個詞是什么意思?從母親的態度“難為情”這個詞同學們想像一下她當時是怎么想的?(指名說)(母親想要回自己的孩子面對貴夫人又難以開口)
(3)她換回二兒子的理由是什么?
(4)指導學生再讀這段話,讀出母親當時的心情。
6、第三天上午,當輪船快接近北海道時,夫妻倆出現在夫人的臥艙時,為什么什么話還沒說就放聲大哭了呢?(指名說說)(因為當輪船一靠岸,他們將失去自己的孩子了,他們實在無法忍受這種骨肉分離的痛苦)
7、請男同學們讀讀父親要回女兒的那段話。
(1)“抽泣”是什么意思?從這個詞語我們可以看出他們當時的心情怎樣?
(2)他們要回女兒的理由是什么?
(3)“與其把孩子送給別人,還不如全家一起挨餓„„”從這句話中你們明白了什么?(雖然把孩子送給別人,會讓孩子過上優越的生活,也會減輕家庭壓力,但在兩者間他們選擇了后者,因為他們實在愛自己的孩子,無法舍棄任何一個,只要一家人能在一起,再苦點也是快樂的)
(4)再次讀讀,休會父母當時的心情。
8、夫妻倆送了三次孩子,但三次又反悔了,同學們,對這倆夫妻你們是怎么想的?(他們送孩子那是生活迫于無奈,他們反悔是因為他們愛自己的孩子,無法忍受骨肉分離的痛苦) 結合板書:送 ——--悔 無奈———愛
9、師總結:是呀,幾次調換孩子兩人表情各不相同,理由也不同,但是這些理由只有一個出發點,那就是舍不得自己的孩子,盡管家境貧窮,但孩子畢竟是父母的心頭肉。因此無論失去哪一個孩子,父母的心都會很痛苦。父母三番兩次反悔,似乎是很不誠實,但正是如此才更能表現出他們對子女無私的愛。
10、評價貴夫人。
① 兩夫妻三番五次的要回兒子,那么貴夫人的態度是怎樣的呢?請同學們從課文中找出每次夫妻倆換孩子的不同態度。(愉快地答應—— 只好同意——流下同情的淚水)
②本來貴夫人很想要一個孩子,可夫妻倆一次又一次的反悔,貴夫人為什么不但沒責怪沒有怨恨夫妻倆,而且還流下了同情的淚水,并幫助了他們呢?我們齊讀讀課文的最后一自然段。
③指名回答。 是呀,盡管她非常喜歡孩子,也很渴望能收養他們的孩子,可她被父母對兒女的那份無私而偉大的愛感動了,她實在不忍心讓他們承受一家人分離的痛苦。從這件事中讓我們看到了貴夫人有顆怎樣的心呢?(善良的)
五、拓展延伸,升華主題
1、同學們,可憐天下父母心”不管是父親還是母親,絕大多數對自己的子女充滿著愛,而且這種愛是無私的、真摯的、深沉的,在學完這篇文章后,請你們說一說在平時的生活中,父母是怎樣關心、愛護你們的?
2、我們每個人都在父母細心的呵護中成長,我們也能體會到父母對我們的那份無私而偉大的愛,那么作為兒女的我們應該要學會感恩父母,親愛的同學們,請你們拿起你們的筆以“爸爸媽媽,我想對你說„„為開頭寫幾句話吧!
六、總結。
人們都說可憐天下父母心,父母心如海洋般廣闊。父母心時時刻刻系在子女身上,作為兒女的我們不但要能體會父母的這份心,還要學會感恩父母,哪怕是你們的一個微笑,一個擁抱,一句溫馨的問候對他們來說都是珍貴的。最后讓我們一起讀一首詩來結束今天的這一堂課吧!
我們沐浴著愛的陽光長大 我們滋潤著人間的真情成長 多少次帶著幸福的感覺進入夢鄉 多少回含著感動的淚花暢想未來 在我們的成長道路上, 有一個詞語最親切, 有一聲呼喚最動聽 它就是——“爸爸媽媽” 媽媽的皺紋深了,她把美麗的青春給了我 爸爸的手粗了,他把溫暖的陽光給了我 媽媽的眼花了,她把明亮的雙眸給了我 爸爸的腰彎了,他把挺直的脊梁給了我 面對爸爸媽媽深沉的感情 聆聽爸爸媽媽殷切的心愿 讓我們過上幸福的生活,讓我們沒有憂慮地成長,是所有父母的心愿, 如果說母愛是船,載著我們從少年走向成熟;
那么父愛就是一片海,給了我們一個幸福的港灣。 如果母親的真情,點燃了我們心中的希望;
那么父親的厚愛,將是鼓起我們遠航的風帆。
我拿什么來感謝你們,我的父母!
父母的愛說不完、道不盡 所有的恩情我們只能銘記于心。
板書設計:
父母心
送-————悔
無奈————愛
父 母 心 篇3
父 母 心
教材說明
〔解題〕
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故事,作者為川端康成。故事發生在從神戶港開往北海道的輪船上。一位貴夫人要領養一對窮夫妻的孩子,并答應給一筆可觀的酬謝。初始,為生活所迫的窮人把大兒子交給貴夫人領養。后來又三次反悔。最后一個孩子也沒放手。貴夫人也被感動了,把那筆酬金送給他們作為做生意的本錢。故事詮釋了“可憐天下父母心”這句名言,深情地贊頌了無比珍貴的親情與關愛他人的品格。
〔結構分析〕
故事共19個自然段,依發生、發展與結局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7自然段),講貴夫人要領養窮人的孩子。先交代故事的主人公———貴夫人與窮人。貴夫人很富有,但卻無子嗣;窮人很窮困,卻有4個兒女。貴夫人產生領養窮人的一個孩子的念頭,窮人答應了。這是故事的發生。
第二部分(第8~18自然段),講窮人一開始答應了貴夫人領養孩子的要求,后來卻反悔的過程。窮人先把大兒子送給貴夫人,繼而用二兒子換回大兒子,接著用小女兒換回二兒子,最后把小女兒領回,決定一個孩子也不放手了,退還酬金。這部分生動地描述了窮人在獲得金錢與保持親情之間的矛盾心理。這是故事的發展。
第三部分(第19自然段),寫了窮人夫婦最后的決定,一個孩子也不送人。貴夫人也深受感動,把酬金送給窮人當做做生意的本錢。這是故事的結局。
〔語意理解〕
“輪船從神戶開往北海道。”
“神戶”,日本第二大港(次于橫濱)和的工業中心之一。“北海道”,日本的一級行政區和第二大島。從神戶到北海道直線距離約長1000千米以上,從海路乘船更遠,需幾天時間。因時間很長,本故事反復曲折的情節才能展開。
“當船駛出瀨戶內海時,聚集在甲板上的人群中,有位衣著華麗、年近40歲、氣質高雅的貴夫人格外引人注目。有一個老女傭和一個侍女陪伴在她身邊。”
“瀨戶內海”,日本本州、四國、九州三島間的內海。與太平洋和對馬海峽相通。它是日本近海航運的要沖。神戶是瀨戶內海北岸的港市。從神戶到北海道須先駛出瀨戶內海。“甲板”,輪船上分隔上下各層的板,本文指船最上面的一層板。乘客可以在上面觀望、散步或作其他活動。“華麗”,美麗而有光彩。“衣著華麗”,本文指貴夫人的穿戴漂亮、貴重。“氣質”,指一個人相對穩定的個性特征,如活潑、直爽、沉靜、浮躁等。“高雅”,高尚,不粗俗。“注目”,把視線集中在一點上。“女傭”,女仆人。“侍女”,有錢人家雇用來使喚的年輕婦女。“女傭”和“侍女”都是有錢人雇用的做服務性工作的人。這兩句描繪出一個十分富有、頗有教養的貴夫人,這為下文迫切要領養子提供了條件。“年近40歲”仍無子嗣,才知道自己不可能生兒育女,只能領養;十分富有,才領養得起;“氣質高雅”,才知書達理,才可能有后來的對窮人關愛的行為。
“父親抽泣地說:‘對不起。昨晚我們一夜沒合眼,女兒太小了,真舍不得她。把不懂事的孩子送給別人,我們做父母的心太狠了。我們愿意把錢還給您,請您把孩子還給我們。與其把孩子送給別人,還不如全家一起挨餓……’”
在送養孩子這件事上,窮夫妻前后三次反悔。每次反悔都找出了不同的理由,這段話是第三次反悔時父親陳述的理由與解決辦法。第1句是表示歉意,反映父親很有禮貌。第2句解釋領回小女兒的理由:孩子太小,舍不得。第3句進一步說明,把不懂事的孩子送給別人,表現出做父母的心太狠了,這是用批評自己的方式表達不忍割舍親骨肉的情感。第4句提出解決辦法:退還酬金,領回孩子,即解除領養與送養的口頭合同。第5句表白不送養孩子的決心,寧肯一起餓死,也不送養孩子。經過三次反復,這對夫妻終于明白了,送養孩子,表面看似乎減輕了經濟負擔,得到了金錢,但卻背上了“情債”,父母的良心將一輩子受到譴責。得到一筆大酬金,可以生活一段時日,但這是以父母永遠心痛為代價的。“一夜沒合眼”,足見他們對這件事經過了反復思考,權衡利弊,認識到送走孩子,得到酬金,這簡直是一筆可恥的交易。所以最后選擇了全家生死永遠在一起,這樣雖苦猶樂,生活重壓遠不如精神重壓可怕……這段話揭示了故事主題的一個方面:贊美了父母對子女的愛。
“都是我不好。我雖然沒有孩子,可理解做父母的心。我真羨慕你們。孩子應該還給你們,可這錢要請你們收下,這是對你們父母心的酬謝,當做你們在北海道做生意的本錢吧!”
這段貴夫人對窮夫妻說的話,宣布了對領養孩子與送養孩子事件的最終解決辦法。貴夫人自我檢討,不該引發這件令人傷心的事。接著闡明對父母憐愛子女的理解。再接著贊揚父母那博大、深沉的親子之情。最后提出具體解決辦法:退回孩子,酬金照舊留下。貴夫人的解決辦法,表達了她對窮人的關愛。當然這也是在窮父母的濃重親情的感召下產生的結果。實質上是借貴夫人之口說出了世上稍有同情心的人對這件事的態度,也表明了作者對這件事的處理態度———出現了一個皆大歡喜的結局。同時也揭示了故事主題的另一方面:關愛他人是高尚的品格。
〔寫作特點〕
1.人物對話的表現力。
本文大量地記敘的人物對話,起到了表達人物情感,推動事件矛盾沖突發展及揭示主題思想的作用。本文沒有大量鋪展事件的發展過程,也不去寫人物的內心與行動,而是著力記敘了人物的語言,用人物的語言來反映人物心理,揭示故事主題。作者寫了老傭人與窮人的對話,既簡要地介紹了窮人與貴夫人兩個家庭的家境,又議定了領養與送養的口頭合約。以后寫窮夫妻三次反悔的過程,也都憑借對話。特別是最后兩段對話,在情節發展上交代了事件的結局,主人公在金錢與親情權衡的最后選擇,有力地表現了文章贊美親情重于金錢這一主題。
2.把事件鎖定在特定的時空中。
故事發生的場所是特定的———輪船上。議定領養關系是在船的甲板上,以后送大兒子、換大兒子、換二兒子、領回女兒都在貴夫人的客艙里。故事的時間是特定的———乘船的幾天中,第一天議定領養與送養的關系,送大兒子給貴夫人;第二天清晨,用二兒子換大兒子;第二天傍晚,用小女兒換二兒子;第三天上午領回小女兒。在這個特定的空間中,在這么短暫的時間內,發生了這么一件震憾人心的事情,這些巧妙的安排,足見作者概括生活組織材料的功力。
教學建議
〔教學目標〕
1.通過閱讀課文使學生認識到父母愛孩子是一種極其高尚的情感,這種情感受到人們的理解和尊重。
2.正確、流利、有感情朗讀課文。
3.體會文中父母對孩子愛的情感。
4.認識4個生字。
〔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當有人要領養窮夫妻的孩子時,他們內心的痛苦。他們同意領養出于被貧窮逼得不得已,并不是不愛孩子。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或掛圖。
〔教學時間〕
建議本課教學2課時。
〔操作要點〕
建議本課采用默讀體會、對話朗讀或感情朗讀的方法進行、要以讀促理解。
1.導入新課。
可以讓學生簡單說一說父母對自己的愛或你心中的父母是怎樣關心你的情況,然后引導學生讀課文。
2.默讀課文,感知課文的內容。
要讓學生充分默讀,全面把握課文內容,在此基礎上概括一下課文的主要內容,或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也可以說一說讀完這篇文章的體會。
3.再默讀或自由讀文,討論匯報。
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讓學生進一步讀課文,引導學生理解以下問題:一是這對窮夫妻起初為什么忍心把孩子送給貴夫人,是他們不愛孩子嗎?是冷酷嗎?不是。是為貧困生活所迫,不得已而為之。二是這對夫妻幾次調換送人的孩子,說明了什么?最后又停止了這種做法,說出了“與其把孩子送給別人,還不如全家一起挨餓……”又說明了什么?圍繞這兩個問題,讓學生理解窮夫妻的做法是不得已,他們還是愛孩子的,送出哪一個也舍不得。所以最終選擇了不送走,一起受窮。
對故事中的貴夫人也應該全面評價,她開始想領養孩子,是出于富人的自私,認為有錢沒有辦不成的事。經過與窮夫妻打交道,最后也被他們的父母心打動、受到了教育,轉變了態度,對窮夫妻給以資助。她的做法也可看做是許多人(也包括作者)對窮夫妻愛子之心的認可和贊許。對以上問題的理解可以小組討論后匯報。
4.擴展延伸。
說一說父母對你的愛,要舉出具體的事例,有能力的同學可以寫一寫。
資料
〔川端康成〕1899年生,大阪人。1924年東京帝國大學國文科畢業,同年創辦《文藝時代》。
川端康成是新感覺派、唯美主義的作家。他寫了100多篇短篇小說及大量隨筆和文藝評論。他的作品充滿了濃厚的日本民族氣息,貫穿著日本古典文學的纖細、感傷的情調和東方佛教的虛無色彩。他以豐富的感情、敏銳的感覺和高超的藝術技巧表現了日本人的內心世界,他的代表作有《伊豆的舞女》《淺草紅團》系列、《山之音》等。1968年,他因《雪國》《古都》《千鶴》三部代表作榮獲諾貝爾文學獎,成為繼泰戈爾之后,第二位獲諾貝爾獎的亞洲人。1972年,川端康成逝世,終年73歲。
父 母 心 篇4
《一袋父母心》講述了父母拉著板車徒步200多里來看服刑的兒子,并為兒子帶來了一袋討要來并用心晾曬好的饅頭,震動了兒子并使他決心悔改的故事。下面是第一范文網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一袋父母心》閱讀題目及其參考答案,歡迎大家參閱。
《一袋父母心》閱讀原文那年,我在蘇北一個勞改農場服刑,有一次送來一個灶河的人,當他看到別人的家屬都是隔三差五地來看望,非常羨慕。于是便一封又一封地向家中寫信,每月幾塊錢的“勞改金”全都用在了買信封和郵票上了。可是,半年多過去了,家里也沒有人來看他。最后,他終于急了,給家里發了一封 “絕交信”。
他的爹娘就他這一個娃兒,其實早就想看他,只因家中實在太窮—幾十元的路費都借不來。當接到娃兒的“絕交信”時,老兩口再也坐不住了,經過一番認真考慮和準備,準備去看兒子。
他們把自家的板車弄了出來,仔細檢查輪胎有沒有漏氣。感到沒啥大問題了,就把家里僅有的一條稍新點的被子鋪到車上,然后向勞改農場出發了。
在路上,老兩口始終保持著一個拉車、另一個在車上休息,誰累了誰歇,但板車不能停。他爹不忍心讓他娘累著,就埋著頭拉車,被催的急了,才換班歇一歇。因為走的路遠,他爹的鞋子很快磨破了。出現這種意外,他們當初可都沒想到。當他娘給他爹挑扎在腳里的刺兒時,氣得直搖頭嘴里不住的哀嘆。可是路還得趕,從清早到晚上,一直走到天黑得看不清東西,才找根木棍把車一支,兩人在大野地睡上一會兒。等天剛蒙蒙亮,又開始趕路。就這樣,200多里路程,他們走了三天三夜才到達。
勞改農場跟監獄不一樣,在那里,一個犯人的家屬來看望,一圈人圍著看的情況,早已司空見慣。所以灶河犯人的家屬來看望時,我和很多犯人也在場。
那天,當我們得知老兩口徒步從200多里外的家鄉來看兒子,在場的所有人都為之震撼了!尤其看到從那雙磨破的鞋中探出的黑色腳趾,圍觀的犯人們都掉淚了,連管教干部都轉過頭去,用手擦拭著眼睛。這時,只聽“撲通”一聲,灶河犯人重重的在爹娘面前跪了下去!
見此情景,我們趕忙上前去拉他,可無論如何,他就是跪地不起。管教干部發話了:“誰也別拉他,就讓它跪著,他也該跪跪了!”說完,撇下灶河犯人,硬拉著兩個老人進了干部食堂,并吩咐做飯的師傅趕快做些湯面。片刻功夫,滿滿兩大碗湯面就端上來了。看樣子,老兩口真是餓壞了,也沒過多推讓,也不往椅子上坐,原地一蹲,便大口大口吃起來。三下五除二就把面條吞個精光,連湯都沒剩一點,直吃得滿頭大汗。
吃完后,管教干部又過來了,手里握了一把零錢:“大爺大娘,這是我們幾個干部湊的120元錢。錢不多,算我們的一點心意。”然而,不管怎么說,他們就是不收,嘴上還念叨:“這就夠麻煩你的了,咋能要你們的錢呢?你們也拖家帶口的,不容易不容易。”他娘轉過身對仍跪著的兒子說:“娃啊,你在這里一定要好好改造,等明年麥收了,我和你爹還來看你……”
本來,一般家屬看望只有半個小時,管教干部覺得老兩口來一次不易,就盡量放寬時間。最終,他們無聲的端詳了娃兒好久,才依依不舍的上路了。臨走前,又費力的從板車上拖下一只大麻袋。說是娃兒在這里干活改造,怕他吃不飽,給留點吃的,等兒子餓了時慢吃……
看著老人一步三回頭漸漸遠去的背影,灶河犯人還在地上跪著,滿臉淚痕。我心里一陣發酸,同時也納悶,這么一大麻袋都是什么吃的?既然他們帶了食物,怎么餓成那樣?正好有兩個同是灶河的犯人,上前幫忙抬起那個麻袋。其中一個不小心,手沒抓住麻袋的扎口,“砰”地麻袋摔在了地上。一下子,一對圓圓的東西亂跳地滾了一地[!我走近一瞧,滿地骨碌滾動的都是饅頭,足足有幾百個!大的、小的、圓的、扁的,竟沒有一個重樣的——顯然,他們并非出自一籠,而且這些饅頭已被晾的半干了。看到這些,我的臉上好像被人扇了一記耳光,火辣生疼。在“道上”曾以“鐵血石心”著稱的我,剎那間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了。就在灶河犯人的身邊,我也“撲通”一聲跪下了。這一舉動仿佛具有感染力,只聽“撲通、撲通、撲通”,在場所有的犯人,也都齊齊地跪了下去!
我不敢想象,老兩口徒步百里看兒子的情景;更不敢想象,老兩口是怎樣挨家挨戶地討要了這么多饅頭!最讓我心痛的是,怕兒子一時吃不完再壞了,他們一人拉車,一人在車上晾曬饅頭……其實,他們哪里知道,老改農場的飯菜過量,這兒的“杠子膜”,一個就有一斤重……
這麻袋里裝的不是饅頭啊,分明是一袋鮮活的心,一袋父母心!他刺痛著我的眼睛,更刺痛著我的靈魂!這時,我的耳邊傳來撕心裂肺的嘶喊:“爹、娘我改!”
那是灶和犯人在爹娘來看望他期間說的惟一一句話,那簡短的四個字響徹天際,也重重砸在我的心上!
《一袋父母心》閱讀題目1、 請用簡潔的話概括本篇文章的主要內容。(2分)
2、 文中寫了一對什么樣的父母,一個怎樣的兒子?請用簡練的話概括。(2分)
3、結合語境,品味下面段文字的表達效果。(2分)
“看到這些,我的臉上好像被人扇了一記耳光,火辣生疼。在“道上”曾以“鐵血石心”著稱的我,剎那間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了。就在灶河犯人的身邊,我也“撲通”一聲跪下了。
4、灶河犯人最后雖然只說出了四個字,但是他的心中一定有千言萬語,請你結合故事情節,發揮聯想和想象,寫出灶河犯人心理想要說的話。50字左右(2分)
《一袋父母心》閱讀答案1、 父母拉著板車徒步200多里來看服刑的兒子,并為兒子帶來了一袋討要來并用心晾曬好的饅頭,震動了兒子并使他決心悔改的故事。
2、吃苦耐勞、寬厚愛子、執著、通情達理的父母。
雖然頑劣犯過錯誤,但是知道感恩、知道悔改的兒子。
3、我被灶河犯人父母樸實的愛子行為強烈震撼,以致我這個在“道上”以“鐵血石心”著稱的人都忍不住跪下,從側面反襯出了這一對老夫婦的執著、無私、寬厚的愛子之心。
4、例:爹娘,孩兒不孝,讓您二老受累了,孩兒一定好好改造,早日回家,孝順您老人家。以前做了自己不該做的事,讓您老人家傷心了,孩兒知道錯了。孩兒一定把您帶來的饅頭一口一口的吃到心理,把您的話記到心上。
父 母 心 篇5
主備:周詠梅 個備:
課題:第四課第二框 天下父母心
課型:新授
設計
思路通過師生雙邊活動,讓學生在研究交流中經歷未知知識點的發現,感悟探究合作的方法,從而建構天下父母心相關的知識體系,達到提升學習能力的目的。
教
學
目
標
知識
和
技能
通過教學,讓學生認識到父母對子女真切無私的付出,情深似海,讓學生認識到父母不僅養育了子女的身體,而且還塑造了子女的靈魂,從而更深刻的理解父母之愛的偉大。
過程
與
方法以學生小組活動為主,交流合作,提升學生的體驗能力和感悟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教學活動,引起學生感情的共鳴,真正體會到父母之愛,產生感恩之心,形成孝敬父母的內心情感沖動,為體貼、關心父母等實際行動提供情感基礎。
重點
難點
重點認識父母之愛的偉大,產生感恩之心
難點認識父母之愛的偉大,產生感恩之心
教學準備教師制作多媒體課件、學生進行課前預習
教學過程提要
教 學 環 節個人復備
一、
復習
舊知
引入
新課
播放音樂《吉祥三寶》并展示課題,渲染氣氛,引起學生關注
教師:在這個世界上,在人的生命歷程中,你唯一不可缺少的就是父母。因為有了父母才有了我們,才使我們有機會在這五彩繽紛的世界里體味人生的冷暖,享受生存的快樂與幸福,是父母給了我們生命,給了我們享受世界萬物的基礎。今天我們來學習《天下父母心》,來感受這父母之愛的偉大。投影:父母之愛是人世間最偉大的力量
二、
講授
新課
(新知
探究)活動一:愛的感悟(1)——愛的奉獻
教師:我們的爸爸媽媽為了養育我們付出了很多,作出了很多的犧牲。也許我們平時從沒想過,也沒注意到父母點點滴滴的關愛竟是如此巨大!那今天我們就來算算我的成長歲月里有著父母多少的奉獻!
我的成長歷程
父母的奉獻
嬰幼兒時期
兒童時期
小學階段
中學階段
教師:剛才同學們所列舉的這些都說明了父母親為了養育我們吃了多少的苦,受了多少的罪,怎能忘記,呱呱落地時,我們就成了媽媽的心肝,精心喂養,日夜呵護。怎能忘記,睜開雙眼時,我們就成了爸爸的寶貝,懷抱是搖籃,無微不至。活動二:愛的訴說——我的成長歲月
教師:我想把我們的記憶拉回到從前,回想我們成長的歲月里,爸爸媽媽有多少次的讓我們感動!現在同學講述一個最讓自己感動的故事。
學生活動:回憶父母讓自己最感動的故事。
(請3-4個同學發言,分享他們感動的故事。)
師:這些感動將永恒的寫進我們的記憶中。看了同學們的成長歷程,聽同同學們的心情故事,老師想提個問題:
提問:父母對子女的愛,偉大在何處?學生回答(略)
教師:不曾忘記,咿呀學語時,“爸爸、媽媽”這一神圣的稱呼便融入了兒女的心田,從此我們感受到濃濃的親情。又怎能忘記,蹣跚學步時,是爸爸的大手有力地牽引,從此便有了堅定的步伐邁向人生大道。他們扶我們學走路,教我們學說話,耐心地幫助我們解答難題,諄諄教誨我們做人的道理,幫助我們描繪人生的宏偉藍圖,為我們點燃理想的明燈。他們不辭辛勞,關心我們在校表現、學習成績、品德修養、性格養成,他們不僅僅養育了我們的身體,還塑造了子女的靈魂。投影:父母不僅養育了子女的身體,還塑造了子女的靈魂。(觀點)
教師:同學們都能發自內心的領會這份感情,父母對子女的這份愛,這份關心,為了子女的健康成長,父母日日夜夜,歲歲年年付出了難以計量的時間、精力,甚至于不惜任何的犧牲。這種養育之恩是人世間最無私、最真摯的。投影:父母之愛的偉大在于她是最真摯、最無私的。(觀點)活動三:愛的感悟(2)——《真情到永遠》教師:其實父母之愛的偉大不僅僅在于她是最真摯、最無私的,而且她還有更為廣博的內涵,讓我們繼續用心去聆聽,下面掌聲歡迎兩名同學給我們帶來的配樂詩朗誦《真情到永遠》活動四:愛的碰撞——情感劇場教師:父母給了我們生命、所有衣食住行的物質條件、無微不至的愛、家庭的溫馨、做人的道理、遇到挫折時的鼓勵、很多的知識……等等。總之,父母給予我們的太多太多,恩比天高、情比海深,這是人世間最偉大的力量,千言萬語都很難兒女們的感激之情。可是,在生活中,我們難免也會遇見這樣的事……
情感劇場:小明放學疲憊地回到了家中,爸爸、媽媽急忙……可是,小明回到自己的房間后,發現自己的書桌抽屜被打開了,而且自己的日記也被翻動了,便與爸媽大吵起來并摔門而出…… (學生四人一組討論,然后發言交流:分別談談對父母、小明做法的理解)
教師:其實,父母的一句叮嚀、一個微笑、一個眼神,甚至一次打罵,都隱藏著愛的信息!其實我們在座同學的爸爸媽媽為了我們,也吃了很多苦,受了很多累,起了多少早,貪了多少黑…… 人的一生中,父母的關心和愛護是最真摯、最無私的,父母的養育之恩永遠也訴說不完。也許生活中父母對子女的關心和愛護方式各異,但起本意都一樣,都渴望自己的兒女健康、成才、快樂、幸福!常言道:天下父母心!只要我們用心體會,就能真正理解父母的那份愛,那顆心!
三、
拓展
延伸活動五:愛的心聲——一封家書
教師:今天,我們就給爸爸媽媽一個驚喜:
寫一封信,把我們最想對父母說的話寫進信中,把我們的感激裝進信封,通過郵局寄給自己的父母。
四、
課堂
小結
教師:通過本課的學習,讓我們深深懂得了“生我者父母,養我者父母”這句話;讓我們深深理解了什么是“父愛如山,母親愛似海”讓我們在場的每個人都收獲了一種永遠的感激,所以我們應每天懷著一份感恩之心,接受父母的關愛,并用我們的懂事換取父母的寬心!下面老師想把一首《天下父母心》敬獻你們敬愛的爸爸媽媽。
(播放視頻mtv《天下父母心》,結束本課。)
五、
布置
作業
1.給爸爸媽媽寫一封信,在信中表達對父母為自己的成長而付出辛勞的感恩。
2.為爸爸媽媽做一件能表達自己孝心的事。
板書
設計
第四課第二框 天下父母心
一、偉大的父母之愛
二、父母的養育之恩
教后感
父 母 心 篇6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重點詞語的意思。學習作者概括生活組織材料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發現與創新的方法。
3.情感態度價值觀:使學生認識到父母愛孩子是極其高尚的情操,這種情操受到人們的理解和尊重。
教學重、難點:理解當有人要領養窮夫妻的孩子時他們內心的痛苦。他們同意領養是被貧窮逼得迫不得已,并不是不愛孩子。
教學準備:掛圖、錄音機。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流程:
一、激情導入,揭示課題
師:同學們,人是漂泊的船,家是溫暖的岸,家中最牽掛我們的人是父母。俗語云:“可憐天下父母心。”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曾經獲得諾貝爾獎的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寫的文章《父母心》,來感受父母對兒女的那顆摯愛的心。(板書課題。)
評析:教師充滿真摯情感的導入,開門見山,直奔主題。讓學生“一聽而驚,不忍棄去”。導語簡潔明快,激發了學生學習的情感。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默讀課文,思考: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生匯報交流。)
2.學生再讀課文,理清課文脈絡,按事情的發生、發展、結局分為3部分。
三、合作探究,品讀感悟
(師出示掛圖,結合文本,提出問題。)
A.誰能說說故事發生的地點、人物、起因?(師交待出因輪船從神戶港開往北海道,需要好幾天的時間,所以本故事反復曲折的情節才能展開。)
B.你能理解“搭訕、后嗣”的意思嗎?
C.文章開頭對于貴夫人和窮夫妻采用了什么方法進行描寫的?
D.貴夫人看到窮夫妻領的孩子是怎樣想的?
(生小組合作探究,集體討論、交流,師生評價。)
評析:教師利用圖文,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使學生有了學習的主動性;匯報交流中,培養了學生組織語言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實踐了語文學科的本質屬性——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四、探究研讀,體會情感
(生對話朗讀故事發展這部分,感悟文本內容。)
思考:A.這對窮夫妻起初為什么忍心把孩子送給貴夫人,是他們不愛孩子嗎?是他們冷酷嗎?
(生通過角色朗讀體會人物心理。感受父母送走孩子時肝腸寸斷的心情。師指導朗讀,通過讀來體會情與血的交融。)
B.窮夫妻一共幾次反悔?每次的理由是什么?理由充分嗎?幾次反悔能說明什么?
C.窮夫妻說:“與其把孩子送給別人,還不如全家一起挨餓……”說明了什么?
D.貴夫人面對窮夫妻的幾次反悔分別是什么態度?能看出她是怎樣的人?
(生獨立思考、小組合作探究、班上匯報 、師生評價。)
教師小結:這對夫妻終于明白了,送養孩子,表面看似乎減輕了經濟負擔,得到了金錢,但卻背上了“情債”,父母的良心將一輩子受到譴責。所以最后選擇全家生死永遠在一起,這樣雖苦猶樂。
評析:《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教師引導學生對話朗讀,從情感角度去解讀文本,讓學生入情入境感悟窮夫妻3次反悔的矛盾而復雜的心情,從而體會父母對兒女難以割舍的骨肉親情。
五、總結學情,拓展延伸
師:窮夫妻的3次反悔,深深地感動了貴夫人,她理解并諒解了他們,最后做出了什么決定?你如何評價貴夫人?到此本文有了一個令人欣慰的結局,學習了本文你有什么收獲?(生自由發言,交流感受。)
師:平時生活中你的父母是如何關心疼愛你的?(生談自己的親身體驗。)
(師適時播放歌曲《母親》。)
師:你們的父母為你們付出了全部的愛,你現在一定有許多話要對父母說,那就把它寫在心語卡片上送給他們吧!
教師總結:“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小草尚知回報,我們更要理解父母、關心父母、孝敬父母,我們要把父母的愛轉化為動力好好學習,回報父母,報效祖國。
評析:這節課的教學設計特別重視能力的培養。巧妙設計開放性的問題,放飛學生的思想。當學生的心靈正在被感動之時,思想是自由飛翔的,情感是熾熱的。此時需要有一種方式來宣泄他們內心的情感。教者設計在卡片上寫出心里話,滿足了學生要表達自己心聲的要求,拓展了學生的思維,升華了內心情感。
父 母 心 篇7
教學目標:
1、學習本文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寫法, 并體會這種寫法的好處。
2、理解父母對子女崇高無私的愛心,懂得要孝敬父母。
3、內容上進行合理的想象,揣摩人物心理。
學習重點:
一波三折的情節,濃濃的愛
學習難點:
體會理解作品濃濃的愛
教學過程:
一、有關諾貝爾導入:考考你
20xx年,中國的誰獲得諾貝爾?什么獎項?
20xx年,中國的誰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你知道亞洲獲得第二位諾貝爾文學獎的人是誰?
這樣設計導入新課的目的;
1、諾貝爾文學獎是這兩天的熱點;
2、讓學生積累一些知識。
3、作者川端康成就是這一獎項獲得者。
4、出示學習目標,讓學生明確學習任務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的成功欲望。也是本節課的預期目標。
二、初讀課文 感知內容(計劃用時10分鐘)
1、用簡潔的話概括本文講了一個什么樣的故事?
2、想一想:如果文章一開始就寫窮夫婦拒絕了財主夫人,不同意把孩子送給她,這樣的情節安排與原文相比,哪個更好些?課文這樣一波三折的情節安排有什么好處? 這樣的設計,讓學生在通讀全文的基礎上理解主要內容,把握文章的主題,體會“跌宕起伏、一波三折”的故事情節,從而獲得整體感知,突出了本節課的教學重點。這一環節任務的呈現可操作性強,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探究就能完成。
三、再讀課文,領悟內涵(計劃用時15分鐘)
1、想一想: 窮夫婦每次“送”和“換”孩子的時候說的理由是什么?文中哪些詞語刻畫了他們的表情?
提示:從文中找出相關的句子和詞語,填充表格,并加以品味和揣摩。
2、辯論解疑 話題 :送走是愛,還是不送是愛?請發表你的見解 通過小組合作、討論完成,明白送和不送都是愛,天下母親都有愛。
以上幾個環節,讓學生通過反復揣摩文中父母在送每一個孩子時的語言、神態、來理解他們復雜痛苦的內心世界,從而完成本節課的教學重點。設計的問題難度加大,如探究
需要學生合作討論完成。對于其他題的設置用以學過的刻畫人物方法的舊知識完全能解決,也可以看出學生應對得心應手。 結尾給讀者一個想象的空間,文章中我們對貧窮夫婦內心煎熬的揣摩,這些是留白的藝術。并做為“續寫文章”作業布置下去,讓學生的情感繼續升華。
四、拓展延伸 觸摸愛心
1、小練習 愛是人類最偉大的感情,爸爸媽媽幾次將孩子送走又要回來,體現了愛的偉大。古往今來,許多詩人、作家贊美愛,歌頌愛,今天在課堂上我們感受到濃濃的愛。現在就請大家結合自己的體會,將你感受到的愛表達出來;
父母的心是一縷春風,吹暖了我們的心田;
父母的心是一條溪流,帶來了一路的歡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2、描寫練筆;
一家人終于團聚了,請運用刻畫人物的方法(語言、動作、神態等)描寫一家人團聚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