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題《蝙蝠和雷達》(精選12篇)
習題《蝙蝠和雷達》 篇1
【☆ (人人必做)】
一、我能看拼音寫詞語:
biān fú ling dāng zhàng ài jiē kāi
( ) ( )。ā )。ā )
ruì yì jìn qǔ bǔ fēng zhuō yǐng yíng guāng píng
。ā )。ā )。ā )
二、我能分辨它們,而且能組出不同的詞來。
捕( ) 揭( ) 銳( ) 避( )
哺( ) 竭( ) 脫( ) 僻( )
三、我能找出不同類的詞語。
a.鴿子、老鷹、喜鵲、蝙蝠、烏鴉 ( )
b.鮮魚、鯉魚、青魚、鰱魚、鯽魚 ( )
四、我知道哪一句是比喻句,記得打上鉤喲。
a.人們都說,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 ( )
b.超聲波像波浪一樣向前推進。 ( )
c.蝙蝠就像沒頭蒼蠅似的到處亂撞。 ( )
d.桂林的山真險啊,好像一不小心就會栽倒下來。( )
【☆☆(部分學生做,優等生必做)】
五、我能找出關聯詞,并能用關聯詞寫句子。
1.蝙蝠在夜里飛行,從來沒見過它跟什么東西相撞,即使一根極細的電線,它也能靈巧地避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駕駛員從雷達的熒光屏上,能夠看清楚前方有沒有障礙物,所以飛機在夜里飛行也十分安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填一填、讀一讀、做一做。
科學家經過反復研究,終于揭開了( 。K贿咃w,一邊( 。。這種聲音叫做( ),( 。┦锹牪灰姷,( 。﹨s能聽見。( 。┫瘢ā 。,遇到( 。┚停ā 。,傳到蝙蝠的( 。鹁停ā 。。
( )的試驗證明,蝙蝠夜里飛行,靠的不是( ),它是用( 。┨铰返。
科學家模仿( ),給飛機裝上了( 。。雷達通過( ),( )遇到( )就反射回來,顯示在( 。┥。駕駛員從雷達的( )上,能夠看清楚前方有沒有,所以飛機在夜里飛行出十分安全。
1.“終于”一詞說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會寫出近義詞。
模仿( 。∏宄ā 。〗议_( 。
3.“秘密”指的是什么?用“──”畫出。
4.找出一個比喻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會連線。
超聲波 雷達
嘴巴 電波
耳朵 熒光屏
【☆☆☆(選做,優等生也可不做)】
根據蝙蝠探路的原理圖,請你畫幅雷達探路的簡圖。
雷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習題《蝙蝠和雷達》 篇2
教材分析:
《蝙蝠和雷達》是一篇科學說明文。這篇科普文章介紹了仿生學的應用——蝙蝠夜間是靠什么探路飛行的,飛機靠雷達夜間飛行從蝙蝠身上得到怎樣的啟示。從教材的內容看,教學的難點是讓學生弄清科學家是怎樣從蝙蝠身上得到啟示,使得飛機在夜間安全飛行的;重點是理解科學家做實驗的初衷及經過。為了突出重點分散難點,減緩學生掌握本文科學知識的坡度,我運用自讀自悟,探究合作,圖文再現等方式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有話可說,從而發展和提高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教學流程如下:
一、復習導入 這一環節把學生的視線聚集于特定的第一課時課文內容的學習對象上,引導學生主動地去回憶。在開始時,我故意叫3名學習困難生來回答,再叫學習好的概括的說這樣既能把差學生單一的,一知半解的問題,讓好學生概括出來,這樣逐層深入既能使差生找到差距迎頭趕上,不僅起到了檢測作用,而且使學生的概括能力,語言表達等綜合能力都有了提高.
二.、出示自主閱讀提綱
1、根據提綱(1)自由讀課文思考:課文哪句話直接寫出了蝙蝠和雷達之間的關系?當提問了2個同學,學生回答不出來時,我試著提示:看看哪句既寫了蝙蝠又寫了飛機或雷達,這樣的引導方法,學生輕而易舉就能找準確。接著讓生自讀自悟。
2、自主閱讀提綱(2)比較容易解決,學生自讀后就能一清二楚,只是學生匯報時不能說具體完整,把話語組織好,說完整是這個環節的重點。我采用了自讀,然后以小組的形式自主合作,探究,討論完成自學提綱(2)。
3、解決自主閱讀(3)時,我采用自讀自悟的教法,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現。讓學生把文字變成形象直白的示意圖,小組討論交流展示,使學生在合作中學到知識。
4、解決自主閱讀提綱(4)時,我是這樣安排的,先自讀,然后自己仿照剛才蝙蝠的示意圖畫出雷達的示意圖。再讀7、8段感悟交流。教師要起好引路作用。
三、整體感悟
將剛才所學的一些零敲碎打的知識整體化,緊扣文章題目,讓學生填蝙蝠和雷達的聯系內容對照表,這樣是使學生剛才所學的東西系統化,整體化,其實這個環節就是幫學生梳理知識的過程。
四、拓展延伸
既然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合作展示已經對課文內容有了深入的,細致的把握了,自然而然的就步入了拓展環節,我是這樣設計的,用“之所以…是因為…”把蝙蝠和飛機說成一句精練的話。把“不是…而是…”插入6段考考學生會不會穿插訓練。用精練的一兩句話概括8段,這些拓展環節不但拓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而且也考察了學生的組織表達能力。再一個拓展就是讓學生說說這篇文章是什么文體?學生知識通過教輔資料說出,即使學了學生也不能夠正確的表述,只好教師幫助內化增長知識。學生了解了是什么文體后,必須讓學生讓學生知道這一文體的特點,所以這一步的拓展也是很必要的。
五、質疑
質疑環節是必不可少的,既然學生沒有教師也就不必無中生有了。
六、課堂創造性練習
此環節以蝙蝠自述的口吻,在學生充分理解課文的基礎上,用原文內容填空加深課文的掌握。因為語文教學堂堂離不開訓練提升。
七、小結
總之,抓住重點運用現代化自主合作學習相結合方式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得到刺激,在有限的課堂時間里,形成聽說讀寫的某一方面的的技能,才能有效地促進語文課堂教學的優化。
習題《蝙蝠和雷達》 篇3
《蝙蝠和雷達》這一課的教學要點是讓學生弄清蝙蝠的嘴和耳朵的作用,初步了解蝙蝠探路的方法,以及飛機夜間飛行與蝙蝠探路之間的關系。下面是《蝙蝠和雷達》教學反思,歡迎大家閱讀!
篇一:《蝙蝠和雷達》教學反思
上一周,楊主任親臨我們四年級語文備課組聽課、評課、指導,使我們收益匪淺。我準備了《蝙蝠和雷達》一課的第二課時的教學,現就教學情況談一下自己的體會:
《蝙蝠和雷達》這一課的教學要點是讓學生弄清蝙蝠的嘴和耳朵的作用,初步了解蝙蝠探路的方法,以及飛機夜間飛行與蝙蝠探路之間的關系。這既是這節課的重點,又是難點。在第一課時的基礎上,為了突破難點,使學生便于領會掌握文中所要說明的道理,我通盤考慮,精心設計如下:
一、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上課伊始,通過蝙蝠夜間飛行的視頻,讓學生發現蝙蝠飛行本領高超,于是,人們懷疑它的眼睛特別敏銳,設下疑問,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
然后,讓學生帶著疑問以小組為單位自學4~5節課文,親自揭開蝙蝠夜間飛行的秘密。為了面向大多數,讓每個學生得到練習的機會,人人動腦,個個動手,我將印好的小練習紙條發給學生,分小組討論填寫。
試驗順序 試驗方法 試驗結果 試驗結論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學生自學后大多數學生得出結論:蝙蝠飛行探路是離不開嘴和耳朵的。當時吳愷同學提出:蝙蝠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來探路的。我接著出示了課件,上面有這樣兩個句子:
1、蝙蝠是用嘴和耳朵探路。
2、蝙蝠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來探路的。
讓學生思考到底誰說得對?學生在下面竊竊私語,意見出現分歧,開始爭論,自發的形成一種研討學習的氛圍。最后的出結論:蝙蝠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來探路的。并且能夠簡要地說出原因。
我趁熱打鐵,接著小結:丟掉“配合”是不科學的,因為第二次和第三次試驗,分別塞住蝙蝠的耳朵和封住蝙蝠的嘴巴,它都無法正常飛行。那么也就是說:單獨將蝙蝠的嘴和耳朵露在外面,蝙蝠就失去了探路的本領,從而說明蝙蝠探路時嘴和耳朵這兩樣器官在其飛行時必須同時使用,才能發揮作用,所以一定要說:蝙蝠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來探路的。
這一部分的學習,學生興趣濃厚,積極性高,學生自主探究,得出結論,有一種成就感。
二、線條板書清晰 呈現學習脈絡
接下去就要研究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樣配合起來探路的?
板書如下:
這部分板書的出現,形象地、概括地展示了蝙蝠夜間飛行的奧秘。用箭頭、圖示形象而逼真地標明蝙蝠怎樣探路夜飛,使學生能看出蝙蝠的嘴能發出超聲,耳朵能接收超聲的這種特殊本領,從而進一步明確“配合”的重要。在此基礎上我又進一步進行補充,蝙蝠嘴里發出的超聲波遇到障礙物反射回來,蝙蝠不僅僅知道了前面有障礙物,而且能夠清除的知道其大小、位置及性質。然后讓學生試著說一說蝙蝠是如何捕捉飛蛾的?學生看著這部分板書,能夠清除的說出蝙蝠捉蟲的過程,加深印象,從而起到了幫助理解,加深理解的作用。
然后,放手讓學生熟悉運用上面所學到的知識規律。為了引導學生理解科學家怎樣從蝙蝠身上得到啟示,發明雷達,使飛機也能夜間飛行,我著重指導學生理解的部分是:雷達工作的原理。并且總結歸納板書如下:
這一部分內容是我們教學的難點,以往我們會讓學生按圖示的內容,口述出飛機靠雷達夜航的過程。但是,今天我設計了一次情境對話:說蝙蝠在夜間飛行時發現了夜航的飛機,它非常驚訝地說:我以為只有我可以在夜里才有這么高的飛行本領,它這樣一個龐然大物怎么也可以在夜間這樣自由的飛翔呢?蝙蝠心理很疑惑,為了搞清楚這個問題,他決定拜訪雷達,你想一想蝙蝠會問雷達一些什么問題?雷達會怎么回答?這樣的對話練習,既考查了學生對于難點地掌握情況,也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他們的思維處于興奮狀態,課堂氣氛活躍,改變了過去閱讀教學只是枯燥的口述雷達工作原理的形式。
三、拓展延伸 知識遷移
在學生已完全理解課文內容之后,我扣住課題進行牽引:“蝙蝠和雷達之間究竟有什么關系?”在這時提出這一問題,基本上已是水到渠成了。學生都能明白雷達的發明是從蝙蝠身上得到的啟示。于是,我因勢利導,話題一轉講:科學家研究蝙蝠探路的方法不僅僅發明了雷達,還發明了聲納和掃雷儀。你能夠試著說一說聲納和掃雷儀的工作原理嗎?進一步考察學生對于課文內容的理解。出乎我的意料,學生基本上能夠把它們工作原理說出來,教師再加以適當的補充說明。
拓展延伸:就這樣從動物、植物身上得到啟示。他們細心觀察,認真思考,不斷實驗研究,進行發明創造。于是,再問學生:人們還從哪些動物、植物身上得到啟示而發明過什么呢?讓學生們聯系課內外知識討論“潛水艇”、“水草和鋸”、“蜻蜓和直升飛機”、“人腦和電腦”等,激發學生對仿生科學興趣。
四、回顧與反思
正像楊主任說的那樣:如果在充分理解課文的基礎上,要求學生模仿老師的第一部分板書,用相似的有關文字和線條表明飛機夜飛的道理,放手讓學生獨立完成第二部分板書。(略)整個板書,是師生共同完成的。這樣,使“教”與“學”的雙邊活動凝成了一個新的有機整體,就更好了。結合王曉梅老師和楊華瑞老師的意見,我覺得同志們說得很對,個別問題的設計模糊,而且課堂上還要注意師生的情緒的交流。
看來,課堂教學對于我們教師來說永遠都是一個新的課題,永遠充滿著挑戰!
篇二: 《蝙蝠和雷達》教學反思
今天上了《蝙蝠和雷達》第二課時,上課形式是“先學后教,當堂訓練”,也就是先讓學生自學,然后老師再教。時間安排是:自學19分鐘,小組討論5分鐘,講授10分鐘,當堂測驗5分鐘,布置作業1分鐘。整個流程的各個環節感覺流暢,學生在整個課堂的學習中,基本能達到預期目標。但在處理“后教”一環節中,時間把握得不夠好,10分鐘的講授感覺有點倉促。反思原因主要是解決自學部分第1題,“三次試驗”填表這一環節中,提問和板書時間過長,提問中學生沒有答出標準答案或近似標準答案時出現重復提問;板書時間在備課時就有矛盾:板書詳細,花時間;板書簡單,可能對學生日后做習題有所影響。
從本當堂測驗來看,絕大部分同學達到預期目標,個人感覺本節課教學目的已達到。其中本節課本人認為最大的亮點是:1、通過學生完成自學任務,迫使每個學生動筆,從而動腦,解決了一般授課形式中部分學生人在心不在的問題;2、老師課堂上講課時間少,只講重難點,則有更多的時間對中下生進行即時指導;3、整節課學生自主學習時間多,充分體現其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
由于初步嘗試“先學后教,當堂訓練”的教學模式,體會到一點益處,但也遇到很多困惑,有待進一步實踐摸索與提高,也愿同行一起交流。
篇三:《蝙蝠和雷達》教學反思
《蝙蝠和雷達》這一課的教學要點是讓學生弄清蝙蝠的嘴和耳朵的作用,初步了解蝙蝠探路的方法,以及飛機夜間飛行與蝙蝠探路之間的關系。這既是這節課的重點,又是難點。在第一課時的基礎上,為了突破難點,使學生便于領會掌握文中所要說明的道理,我通盤考慮,精心設計課堂教學內容,我首先創設了實驗內容,讓學生來當一回科學家的情境,通過三次試驗來探究蝙蝠夜間飛行的秘密,激發學生閱讀的欲望和學習興趣,增強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幫助學生深入理解課文。
在教學過程中,有些方面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還值得改進。如在學習科學家三次實驗的經過,填寫表格這一學習環節沒有處理好。學生在復述這部分內容時,沒有很好地運用到課文中的語言,只是用自己的話來組織語言,沒有達到復述課文的真正目的。復述完后,如能帶領學生再回到課文中讀一讀,回味課文語言,感悟課文語言,體會作者寫作思路的縝密,我相信效果會更好。讀的訓練還顯得較為薄弱。今后,我將再接再厲,不斷地探究語文教育教學的藝術和方法,更上一層樓。
在學生已完全理解課文內容之后,我扣住課題進行牽引:“蝙蝠和雷達之間究竟有什么關系?”在這時提出這一問題,基本上已是水到渠成了。學生都能明白雷達的發明是從蝙蝠身上得到的啟示。于是,我因勢利導,話題一轉講:科學家研究蝙蝠探路的方法不僅僅發明了雷達,還發明了聲納和掃雷儀。你能夠試著說一說聲納和掃雷儀的工作原理嗎?進一步考察學生對于課文內容的理解。出乎我的意料,學生基本上能夠把它們工作原理說出來,教師再加以適當的補充說明。
拓展延伸:就這樣從動物、植物身上得到啟示。他們細心觀察,認真思考,不斷實驗研究,進行發明創造。于是,再問學生:人們還從哪些動物、植物身上得到啟示而發明過什么呢?讓學生們聯系課內外知識討論“潛水艇”、“水草和鋸”、“蜻蜓和直升飛機”、“人腦和電腦”等,激發學生對仿生科學興趣。
習題《蝙蝠和雷達》 篇4
一、導入 新課
1.指名兩位學生上臺比賽走路,其中一位學生蒙上眼睛。比賽完說說自己的內心感受。
2.全班同學談談眼睛的用處。
3.談話導入 :人夜間行走,如同被蒙上眼睛一樣不方便。有一種動物,它不僅善于夜間飛行,而且還能捕捉飛蛾和蚊子,同學們知道是什么動物嗎?(板書:蝙蝠)蝙蝠在夜里無論怎么飛,從來沒見過它跟什么東西相撞,即使是一根極細的電線,它也靈巧地避開。(多媒體演示)難道它的眼睛特別敏銳,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東西嗎?為了弄清楚這個問題,一百多年前,科學家們對蝙蝠進行了試驗。(板書:試驗)老師想請同學們幫助科學家們完成一個試驗報告。請打開課本第103頁,自由朗讀課文第4、5自然段,用筆劃出有關的內容。(多媒體出示實驗報告單)
二、學習課文第4、5、6自然段
1.學生自由讀4、5段,劃出有關內容。
2.指名回答完成的試驗報告。(教師根據學生回答,用多媒體出示答案。)
3.師述:三次不同的試驗證明了什么?找出文中的一句話來回答,并劃上橫線。(多媒體出示這句話的內容。)
4.生齊讀這句話。
5.師:“配合”是什么意思?去掉“配合起來”行嗎?為什么?看了這個試驗證明,你現在最想知道的是什么?(根據學生回答,多媒體出示。)現在請同學們帶著問題齊讀課文第6自然段。
6.師范讀課文第6自然段,生思考剛才的問題。
7.指名回答。
8.教師運用多媒體動畫演示蝙蝠探路原理。
9.學生根據演示畫出蝙蝠探路原理示意圖。
10.教師根據學生敘述用多媒體畫出蝙蝠探路原理示意圖。
11.師述:我們已經知道了蝙蝠就是這樣靠嘴和耳朵配合起來探路的。那么科學家為了揭開這個秘密,又經過怎樣的研究呢?你是從文中哪句話讀懂的,把它讀一遍。(板書:研究)
12.師述:“反復”是什么意思?誰能用“反復……終于”說一句話?
13.小結:通過剛才的試驗和研究,我們已經知道了蝙蝠探路的辦法。
三、學習第7自然段
1.(多媒體播放飛機夜航)師問:說說你看到了什么?飛機沒有眼睛,它怎么能在漆黑的夜里安全飛行呢?(靠雷達)那么雷達是怎么發明創造出來的呢?(摹仿蝙蝠探路的辦法)文中的哪個自然段講了這個內容?
2,學生自學第7自然段,了解科學家是怎樣摹仿蝙蝠探路的辦法,給飛機裝上雷達的。并畫出雷達引導飛機飛行的示意圖。
3.教師根據學生敘述,用多媒體動畫演示雷達引導飛機飛行圖,并畫出示意圖:
/天線→無線電波 → 障
雷達 礙
。軣晒馄痢鸁o線電波 → 物
4.小結:學了這一自然段的內容,我們明白了飛機能在夜里安全飛行靠的是雷達。
四、復習鞏固
1.(多媒體出示兩幅示意圖)學生比較兩幅示意圖的異同點。
2.完成課后練習思考第2題。(學生把答案直接填在書上。)
3.多媒體出示答案,學生訂正。
五、總結拓展
1.總結: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科學家是從蝙蝠身上得到啟示(板書:啟示),然后進行反復試驗和研究(板書:反復),終于發明創造了雷達。(板書:發明雷達)。同學們知道這篇課文的題目叫什么?(板書:18蝙蝠和雷達)為什么在課題中加“和”?
2.拓展:同學們,人類的許多發明創造,都是從動物身上得到啟示的,這就是仿生學:你知道還有哪些發明創造是從生物身上得到啟示的?(多媒體展示如:蜻蜓——飛機、蛙眼——電子蛙眼、熒光屏——日光燈等)科學是多么神奇,一只平平常常的蝙蝠能使科學家們得到啟示,創造發明了能使飛機安全夜航的雷達。同學們是不是也想運用科學知識進行發明創造呢?那么現在我們該怎樣做呢?聯系實際暢談。(刻苦學習,留心觀察周圍的事物,通過探索研究,才能實現自己的愿望。)
六、課后作業
1.朗讀課文。
2.課后閱讀有關創造發明的讀物。
附板書:18蝙蝠和雷達
摘自《小學教學設計》2001/12
習題《蝙蝠和雷達》 篇5
《蝙蝠和雷達》是一篇科學小品文.從教材的內容看,教學的難點是讓學生弄清科學家是怎樣從蝙蝠身上得到啟示,使得飛機在夜間安全飛行的;重點是理解科學家做實驗的初衷及經過.為了突出重點分散難點,減緩學生掌握本文科學知識的坡度,我運用現代化的電教媒體,使多樣化的信息作用于學生的多種感官,創設一個生動具體,新穎活潑的語言環境,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有形可見,有話可說,從而發展和提高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教學設計如下:
一,電教引路,巧設疑問,激發興趣
這一環節充分利用電教媒體形象直觀的特點,創設一定的情境,把學生的視線聚集于特定的學習對象上,引導學生主動地去參與學習活動.
在開始揭示課題時,教師采用一張幻燈片,燈片上畫有蝙蝠和飛機,并設計如下一個問題:圖片上一個是動物,一個是現代的交通工具,它們之間到底有什么樣的聯系呢 這樣既能引起學生興趣又能自然過渡到下一個教學環節.
二,切入重點,多元組合,明白關系
針對課文的重點,難點,我采用"切入重點,輻射兩頭"的方法,邊講解課文邊利用抽動片,復臺片演示蝙蝠是怎樣利用用超聲波探路的,為此重點設計了兩項練習:第一,用自己的話說說科學家是如何進行三次實驗的;第二,說清楚蝙蝠的耳朵和嘴巴是如何配合探路飛行的.
關于第一項練習,具體操作如下:
1.要求輕聲讀課文第4—5節,一邊讀一邊思考:科學家為了揭開蝙蝠夜間飛行的秘密,做了幾次試驗 都是怎樣做的 試驗證明了什么
2.根據課文內容鎮空:(打出文字片)
順序
條件
經過
結果
證明
3.語言訓練:
(l)第一次試驗是在什么條件下做的 如何做的 結果怎樣 證明了什么 (用一段連貫的話說一說)
(2)第二次,第三次科學家是怎樣做試驗的
(3)根據表格說一段完整的話,說清楚科學家是如何進行三次試驗的.
關于第二項練習,具體設計如下:
1.學生自由讀第6節,并思考蝙蝠是怎樣用嘴和耳朵配合飛行的.
2.教師演示蝙蝠是如何用嘴和耳朵的配合來探路飛行的.(用復合,抽動片演示,邊演示,邊講解)
3.學生試著用自己的話來說一說蝙蝠是如何探路飛行的.出示文字片:
蝙蝠的嘴里發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遇到_________就____________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變飛行的方向.
這樣恰當地運用電教手段,通過讀文,演示,講解,練習,不僅讓學生理解了課文內容,激發了他們觀察生活的興趣,培養了他們認識事物的能力,而且扎扎實實地進行了語言文字訓練,又使學生受到了科學的教育.
三,激qing練筆,及時鞏固,加深理解
知識只有運用,才可能轉化為能力.能力的形成是一個不斷操作,練習的過程.因此在學生的學習情緒處于高漲時,及時出示針對課文重點,難點的訓練題進行練習,可以收到很好的訓練效果.我擬的訓練題目是:雷達發出的無線電波就像是蝙蝠____________;雷達的熒光屏就像是蝙蝠的____________.等等.
這種練習設計極具針對性,而且是在學生充分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進行的,所以能達到加深理解課文內容之目的.
總之,抓住重點,追求傳統的教學手段與現代化電教手段的協調組合,使學生的多種感官得到刺激,在有限的課堂時間里,形成聽說讀寫的某一方面或某幾方面的技能,能有效地促進語文課堂教學的優化.
習題《蝙蝠和雷達》 篇6
教學要求:
1、弄清飛機夜里安全飛行與蝙蝠飛行的聯系。
2、練習給課文分段。
3、學習本課生字新詞,練習用“終于”“清楚”造句。
4、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難點: 弄清飛機夜晚安全飛行和蝙蝠飛行之間有什么聯系。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揭示課題。
蝙蝠是什么?你見過嗎?你見過雷達嗎?簡介蝙蝠、雷達。這兩者之間有什么關系呢?
二、按要求讀課文。
1、提出要求
認真閱讀課文,邊讀邊想,看看哪幾個自然段是講蝙蝠飛行的,哪幾個自然段是講蝙蝠與雷達之間的聯系的,分別做上記號。
2、學生按要求默讀課文,教師巡視。
三、根據提出的要求進行討論。
哪幾個自然段是講蝙蝠飛行的?(三、四、五、六)
1、蝙蝠飛行有什么特點?課文有哪幾個句子最能說明蝙蝠飛行的這個特點?
2、科學家為了揭開蝙蝠夜間飛行的秘密,做了幾次試驗?每次試驗是怎么做的?
3、這三次試驗有什么相同之處?有什么不同之處?
4、這三次試驗證明了什么?把句子找出來讀一讀。三次試驗為什么能證明這一點?
5、蝙蝠是怎樣用嘴和耳朵配合起來探路的?把句子找出來讀一讀。
哪幾個自然段是講蝙蝠和雷達之間的聯系的?(二、七)
1、指名讀第七自然段。
2、為什么說給飛機裝上雷達是“摹仿蝙蝠探路的辦法”?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如果把課文分成三段,應該怎么分?為什么這樣分?
第二課時
一、練習朗讀全文。
二、聯系全文,說說科學家是怎樣從蝙蝠身上得到啟示發明雷達的。
先根據自己的體會理解說,再引導學生按課文的敘述順序,有條理地完整地說一說。
我們要學習科學家這種善于發現問題、善于研究問題、善于從事物中受到啟示為人類造福的科學精神。
三、練習造句。
1、出示課后思考練習第4題。
2、讀讀句子。
3、口頭練習用“終于”“清楚”造句。
4、書面造句。
四、抄寫讀讀寫寫中的詞語3遍。
板書設計:
蝙蝠和雷達 課后小記
習題《蝙蝠和雷達》 篇7
【學習目標】
1、認識7個生字,正確書寫12個生字和“蝙蝠、清朗、捕捉、飛蛾、蚊子、避開、敏銳、鈴鐺、蒼蠅、揭開、推進、障礙物、熒光屏、橫七豎八”等詞語。
2、朗讀課文,把握課文主要內容和要點,理解飛機夜間安全飛行與蝙蝠探路之間的聯系,激發熱愛科學,樂于觀察和探究的興趣。
3、搜集并與同學交流有關仿生學的資料,提高信息搜集與處理能力。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在第三組課文中,已經學過《自然之道》《黃河是怎樣變化的》兩篇課文,通過學習我們知道,自然界是有自己的規律的,我們不能違背自然規律,要不然,好心會辦壞事,甚至會受到大自然的懲罰。
二、初讀
1、板書課題。課前安排同學們搜集有關的資料,一起來交流。
2、蝙蝠是一種哺乳動物,雷達是一種探測裝置,他們之間會有什么聯系呢?
3、拿起課本,從課文中找答案。自讀課文,字音、句子。重要的地方作好標記。
4、詞語:
蝙蝠 清朗 捕捉 飛蛾 蚊子 避開 敏銳 鈴鐺
蒼蠅 揭開 推進 障礙物 橫七豎八
5、回到課文,請一位同學說說,蝙蝠和雷達之間有什么聯系?
三、自讀
1、快速瀏覽課文,哪些段落是寫蝙蝠的?
2、默讀描寫蝙蝠的段落,想想科學家做了幾次試驗,每次試驗的方式有什么不同,結果怎樣?把重要詞句劃下來。
3、小組合作完成試驗報告。
試驗順序試驗方式試驗結果試驗結論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4、三次試驗得到了初步的結論——蝙蝠夜里飛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來探路的。
5、科學家的研究是不是就此而止?
四、比較閱讀
1、聯系下文,科學家經過反復研究,終于揭開了蝙蝠能在夜里飛行的秘密。體會?
。▏乐敿氈碌墓ぷ,艱辛的努力,讀課文也要仔細揣摩體味,才能體會到詞語的妙處。)
2、一起來揭曉蝙蝠夜里飛行的謎底。齊讀,用自己的話講給同學聽。
。ò鍟
3、游戲,演示蝙蝠用超聲波探路的過程。
。3人,障礙物——蚊子)
4、再來看看雷達探路的方法。指讀:
模仿上面的板書,用關鍵字把雷達探路的方法表示出來。講解。
5、齊讀最后一個自然段。
五、拓展
像這篇課文中講到的,通過研究某種生物,獲取靈感,受到啟發,進行新的應用,研制出新的儀器設備,叫做仿生學,F在仿生學已經發展成為一個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的學科。推薦網站,中國仿生學網。
六、鞏固
1、把眼睛(。,把耳朵( 。炎彀停ā。;
2、雷達的天線就像蝙蝠的(。;
雷達發出的無線電波就像蝙蝠的(。;
雷達的熒光屏就像蝙蝠的( )。
3、我知道:
人們從蝙蝠身上受到啟發,發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
我還知道
人們從_______受到啟發,發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
我還想
從動物身上受到啟發,設計一個小發明!
習題《蝙蝠和雷達》 篇8
一、多媒體出示蝙蝠圖:
問:同學們,知道這是什么?(根據回答板書:蝙蝠)
你從課外資料中知道蝙蝠是一種怎樣的動物?
。▽W生介紹課外搜集的資料)
師述:無論何種蝙蝠,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夜間都能安全地飛行。(板書:夜間飛行)
二、接下來,請大家打開書本,自讀第3節,看看你能讀懂什么?不理解的地方,請在書上做個標記。
1、學生自學。
2、檢查:多媒體出示第3節。
a交流你讀懂了什么?(相機板書:靈巧)
。w行特點)
b你從哪些詞語看出來的。(根據學生回答圈出:還能、無論、即使也)
3這段話該如何把它讀好呢?誰來試試,這樣吧,我們先練練,待會兒我們來比賽。
學生練習———指名兩人比賽———學生評議———認為自己讀得好的同學站起來朗讀
3、同學們,讀到這里,你還想知道什么?(怎樣探路的)
師述:對呀,這時,我們都會想:老師指末句,生齊讀。
三、為了弄清這個問題,一百多年前,意大利科學家斯蘭瑞尼已經做了很多試驗,接下來,請同學們分學習小組根據表格自學第4、5小節,同時用大圈圈出科學家研究的對象,用“———”劃出試驗方法,用“”劃出試驗結果,再想一想,這個試驗證明了什么?請一、二組的學生自學第4節,三、四組的同學自學第5節。
。ǘ嗝襟w出示表格)
1、學生分小組學習。
2、檢查:假如你就是意大利的著名科學家,現在請你來介紹一下你的實驗過程。
學生代表交流學習情況。
。ㄎ沂强茖W家--------,我在第---次實驗中是這樣做的-----------)
3、小結:三次試驗證明-------(多媒體出示,學生讀)
“蝙蝠探路的工具不是眼睛,而是嘴和耳朵。”
請大家把書上的這句話用雙橫線劃出來,然后仔細地讀讀。邊讀邊想想你還想知道什么?
4、學生自讀后提問。
四、引導學生探究蝙蝠的嘴和耳朵到底是怎樣探路的?
1、同桌一起自學第六節,找出有關蝙蝠飛行的秘密的句子,閉上眼睛想一想,你能理解它嗎?
2、同桌自學第六節
3、檢查:交流蝙蝠夜間飛行的秘密是什么?
多媒體出示第六小節。
a、老師根據回答劃出2、4兩句。
b、請大家自讀這兩句話,看看你能自個兒讀懂它嗎?
c、學生介紹讀懂的地方,板書:嘴超聲波障礙物耳朵
d、老師操作課件示意圖
e、請學生上黑板標出超聲波傳播方向。(生板演,生簡評)
4、師生分讀第6節。師1、3 生2、4。
5、問:這一節告訴我們什么?
6、賞讀:好,那我們再一起來當一回研究成功的科學家,向在座的老師介紹一下蝙蝠探路的秘密吧。(齊讀第六節)
五、過渡:科學家揭開了蝙蝠夜間飛行的秘密后,就模仿它來發明了雷達(板書:雷達)那么雷達是怎樣探路的呢?請用同樣的方法自讀第7節,同時也幫老師設計一個雷達探路示意圖的板書。
1、學生自學。
2、檢查交流自學體會。
3、多媒體出示課后第三道填空。(口答)
4、出示設計示意圖并介紹設計意圖,生評并上黑板板書:天線無線電波熒光屏
5、集體朗讀第7節。
六、總結:
同學們,蝙蝠和雷達之間有什么聯系呀?(板書:和)
像這種人們通過研究生物的結構、功能來創造發明東西,為人類造福,這門學科叫仿生學(卡片出示:“仿生學”)
人類仿生發明的東西很多很多,你能再舉些例子來嗎?
當然,大自然中還有許多生物的秘密還未發現,許多地方值得人類利用它來創造發明,為子孫后代造福,這個重任我希望大家能挑起它,有信心嗎?
七、作業:
表演題:想象假如有一天,蝙蝠在夜間飛行時偶兒碰到了夜行的飛機,它非常驚訝,就和飛機說起話來,同學們,它們會怎么說呀?
1、同桌練習,配以動作。
2、請一生上臺表演。
【教后感】
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蝙蝠和雷達》是人教版中的一篇講述科學知識的老課文,本人想通過抓住蝙蝠探路和飛機夜航的秘密及之間的聯系,激發學生觀察生活的興趣,培養他們認識事物的能力,教育學生愛科學,學科學。同時,結合本人的研究課題,我認為如下幾方面體會深刻。
一、激發認識興趣。
常言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是人的一種帶有趨向性的心理特征。一個人當他對某種事物發生興趣時,他就會主動地執著地去探索。
教學過程中,我注意激發學生的認識興趣,培養強烈的創造欲望。我注意把學生當作認識的主人,充分發揮他們在認識過程中的主體作用。例如:學習科學家的三次試驗,我放手讓學生小組學習,然后創設情景介紹概括。在了解了蝙蝠飛行的秘密后,學習雷達的工作原理時,也注意讓學生同桌自學。并時時處處請學生說你讀懂了什么,還想知道什么。讓學生自己去發現,自己去感悟。
二、開拓知識領域。
興趣是創造性思維的入門不等于有了興趣,就有了創造性思維能力。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是以豐富的知識為基礎的,往往靠有關事物的啟示,觸發聯想,從而實現認識上的飛躍。教學中,我注意讓學生課前找資料了解蝙蝠,課后多看有關仿生學的知識,想象蝙蝠和雷達之間會有什么對話等練習形式,來開拓學生的知識面,這是培養創造性思維的重要途徑。(我以為)
三、鼓勵學生求異思維。
廣博的知識是形成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必要條件,但知識不等于創造性思維能力。知識轉化為創造性思維能力是一個復雜的過程,需要多種思維形式的綜合,而求異思維則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種思維形式。在教學中,我有意識地運用這種思維方式來訓練學生。例:學習段落第3、6節時,我讓學生通過自讀、自悟,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詞語在理解蝙蝠的飛行特點和秘密這一中心。其次,在學習中,我還引導學生質疑、發問,從而擺脫習慣性認識程序的束縛,開拓思路,靈活地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
當然,教學中也有許多不盡人意之處,但我相信,只有更好,沒有最好。只要堅持不懈地努力,探索,一定能找到創新思維教學更好的途徑。
習題《蝙蝠和雷達》 篇9
一、說教材
《蝙蝠和雷達》是九年義務教育小學語文第八冊第三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本單元都是圍繞有關科學內容來選編的課文!厄鸷屠走_》這片課文介紹了科學家通過對蝙蝠情況的研究,找出蝙蝠為什么能在夜間順利飛行的原因,并從中受到啟發,給飛機裝上雷達,保證飛機夜間安全飛行,從而激發學生了解科學常識興趣的一篇很有意思的科普知識短文,敘述思路清晰,邏輯性強。能激發學生閱讀科普文章的興趣以及學生熱愛科學,樂于觀察和探究的興趣。
二、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在教學中,我根據教材特點及單元的重點訓練項目和本課的特征,確定了本課第二課時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知識目標:
1通過學習,讓學生了解飛機能在夜間安全飛生是從蝙蝠身上得到啟示,知道蝙蝠和雷達之間的關系。
2教會學生學習方法。
能力目標:
1、正確流利的讀課文
2、培養學生的樂于讀書查閱搜集資料的的能力。
思想目標:
通過學習激發學生愛科學,探索科學奧秘的興趣。
教學重點:
1、了解雷達和蝙蝠之間的關系。
2、抓住重點詞句,弄懂科學家是怎樣發現蝙蝠飛行的奧秘的。
教學難點:弄清飛機夜間安全飛行和蝙蝠之間的關系!
設計這樣的教學目標、重難點是建立在本單元訓練重點的基礎上的,目的是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能力。
三、說教法、學法
在教學中我以讀、聽、說訓練為主,使學生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提高自身的閱讀能力。為了讓學生更清楚,更直觀的了解蝙蝠是怎樣飛行的,飛機又是怎樣在夜間安全的飛行的,我利用電腦制作了課件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內容了解,起到了學習突出重點分散難點。在學法中采用小組互助學習的方法,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課堂氣氛中主動地參與學習,在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的同時充分調學生的興趣,使學生愛學、樂學。
四、說教學程序
一、游戲引入,激發興趣
1、再度組織游戲“蒙眼捉人”的游戲展示自己的想出的高效辦法。
2、引導學生談體會和發現。
。1)在眼睛無法發揮作用的情況下,又耳朵與其他東西配合起來,可以發揮目標。
。2)要發現目標并不一定需要眼睛。
3.(出示課件圖片簡單)回顧上節課內容,進入新課
(出示蝙蝠圖片)認識它嗎?關于它你們知道些什么?
(我知道蝙蝠吃蚊子和飛蛾;我知道蝙蝠住在潮濕的洞里,是哺乳動物;我知道蝙蝠是靠嘴和耳朵探路的……)
2.(出示雷達圖片)這是什么?知道雷達有什么作用嗎?
(雷達可以使飛機安全航行;雷達可以搜索敵機;雷達可以觀測天氣情況……)
過渡:同學們,蝙蝠是一種動物,(貼蝙蝠圖片)而雷達則是人類發明的一種探測儀器(貼雷達圖片)。這兩種截然不同的事物,課題中為什么用“和”(板書 “和”)把它們連起來,它們之間究竟有什么聯系呢?今天就讓我們來繼續有趣的發現之旅。(板書課題)課文那個部分是揭示了蝙蝠夜行的奧秘呢?科學家又是怎樣揭開這一生物之謎的呢?
二、自主閱讀,填表說圖助學(學習4、5、6自然段)內容淺顯我以小組合作學習看表填空
1.快速閱讀4、5兩個自然段,看看需做幾次試驗(三次)
2.附試驗報告:
試 驗 方 法 結 果 證明的問題
第一次 把蝙蝠的眼睛蒙上 鈴鐺沒響 夜間飛行不靠眼睛
第二次 把蝙蝠的耳朵塞上 鈴鐺響個不停 夜間飛行
靠的是嘴
和耳朵
第三次 把蝙蝠的嘴封住 鈴鐺響個不停
3.學生讀書、討論、填寫報告。
4、請一名學生說,教師播放課件
5.每組選一個代表介紹試驗情況,教師同時播放電腦軟件。
6、在請同學回答試驗報告所要填寫的內容。
7.屏示、齊讀。
三次不同的試驗證明,蝙蝠夜里飛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來探路的(理解“配合”)。那么蝙蝠是怎樣用嘴和耳朵配合起來探路的呢?
三、合作閱讀,突破重難點(學習第七、第八自然段)
1.學習第7、8自然段,小組合作探究:蝙蝠是怎樣探路的,雷達是怎樣探測障礙物的。
2.師生反饋,相機展示課件。
一)理解蝙蝠如何利用超聲波探路
1.蝙蝠是怎樣用嘴和耳朵探路的?(學生默讀思考)
2.讀懂了嗎?拿出與蝙蝠有關的卡片邊擺邊說。
3、誰能把這四張卡片:嘴巴、耳朵、超聲波、反射”貼在相應的位置上?
4.指名貼卡片。
5.能看著這個示意圖講述蝙蝠是怎樣探路的嗎?
6.多媒體演示蝙蝠利用超聲波探路。
7.讓我們一起用贊賞的語氣再讀第七自然段。
過渡:科學家根據蝙蝠能在夜間安全的飛行的原理給飛機裝上了什么?雷達
竟是怎樣工作的,它與蝙蝠之間又有哪些相似之處呢?
二)理解飛機如何利用雷達探路
1、飛機是怎樣用雷達探路的?
2、多媒體演示飛機利用雷達探路的特點。
3.仿照前面把四張卡片“天線、熒光屏、無線電波,反射”貼在相應的位置上。
4.比較雷達的工作原理和蝙蝠探路的方法有什么相似之處。
①指名進行比較。
、趲熒u議、補充。
多媒體顯示:(以反饋教學收獲)
飛機上的雷達就像是蝙蝠的 ( ) 。
雷達發出的無線電波就像蝙蝠 ( )
雷達的熒光屏就像蝙蝠的( )
四、擴展練習
過渡句:播放課件飛機能在夜間安全的飛行是從動物身上的到的啟示,人類許多發明創造都是從動物身上得到的啟示,你們通過自己閱讀查找,還了解哪些創造發明也是人類從動物身上得到啟示的?
。▽W生匯報展示自己查找的資料。)
教師播放有關仿生學的資料
五、總結
本節我們學習了什么內容?你掌握或了解了什么知識?希望以后有時間多讀課外書,掌握更多的知識。
。▽W生匯報)
五、布置作業:
觀察身邊的動物,想想能從它身上得到什么啟示,設計成小發明。
六、板書設計:
我采用了圖文結合的板書,這樣的板書使學生可以直觀的了解課文內容,突破了重難點。
11.蝙蝠和雷達
嘴 超聲波
蝙蝠 障礙物
耳朵 反射
啟示
天線 無線電波
雷達 障礙物
熒光屏 反射
習題《蝙蝠和雷達》 篇10
1.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了解蝙蝠為什么能在夜間飛行。以及飛機夜間飛行是怎樣從蝙蝠身上得到啟示的。從而培養學生閱讀科學作品的能力和興趣,激勵學生從小熱愛科學的興趣。
2.初步掌握一般說明文的閱讀方法。
第一課時
一、揭示課題(分兩步出現)
1.示圖,認識蝙蝠,介紹蝙蝠。
2.示圖,認識雷達,簡介雷達。
3.引導學生思考課題:蝙蝠是一種夜間飛行的哺乳動物,雷達卻是一種現代化的推測裝置,它們是不是同一類事物呢?(不是)課題用一個“和”字把蝙蝠和雷達兩種不同的事物聯系在一塊兒了,為什么會聯系在一塊呢?他們之間有什么關系呢?今天我們通過學習來弄清楚。
二、檢查自學情況。
1.指名讀生字。(正音)
2.自由讀課后作業 題(1)中的詞語,聯系課文上下文理解詞義。有困難的可查字典。
3.處理自學中出現的疑難問題。
三、按小組分自然段齊讀課文。
要求讀得比較流暢。
四、默讀課文并思考:
1.初步說出課文主要內容。
2.課文每個自然段講了什么內容?用一句話概括。讀后邊討論,邊板書。
五、根據板書,引導學生討論分段:
1.課文該怎樣分段?說說你的根據。
2.概括段意,擬出小標題。
六、指名分段讀課文。
七、作業 :練習寫字詞,熟讀課文,并聯系課文內容思考課后作業 題。
第二課時
一、速讀課文。(讀后要求說出課文主要介紹了什么)
二、講讀課文。
(一)指名讀第一段。了解課文一開始提出的問題及問題的解答。
(二)閱讀第二段。
思考:1.科學家為了揭開蝙蝠夜間飛行的秘密做了幾次試驗,都是怎樣做的?試驗說明了什么?
2.第二段哪句話是主要的句子。
3.簡介常識性課文的一般敘述方式。
(三)閱讀第三段。
1.找出這段的主句。
2.圍繞這句話,課文是怎樣具體敘述的?再讀課文。要求:
(1)讀懂有關詞語。
(2)說出蝙蝠是怎樣憑著嘴和耳朵探路飛行的?
3.學生口述蝙蝠憑著嘴和耳朵探路飛行的過程(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進行板書)。
1.啟發學生說出蝙蝠的嘴所具的特殊本領“發出超聲”,耳朵的特殊本領是“接收超聲”。
5.科學家揭開的秘密回答了課文前面提出的這個問題?
6.練習朗讀。
(四)自由輕聲讀課文第四段。(要求學生根據上段學習方法進行自學)
1.找出這段的主句。
2.夜航的飛機是怎樣靠雷達探路的?(讓學生帶著這個問題邊讀邊填寫)
3.這段的敘述回答了前面課文提出的哪個問題?
4.練習朗讀。
5.總結。小朋友學得真好,這個板書是我們師生共同完成的,課文開始提出的問題,通過同學們的認真學習,已經完滿地解決了(邊講邊擦掉“?”號)。
(五)看課題,引導學生說出蝙蝠和雷達之間的關系。
(六)啟發學生聯系課外閱讀中了解的有關仿生科學的知識進行交流。
(七)布置作業
【板書設計 】
。墼u:《蝙蝠和雷達》是一篇常識性說明文。教學中,要重視語言文字的挖掘,傳授科學知識,激勵學生熱愛科學,還要使學生掌握說明文一般寫法和閱讀方法。教這篇課文時,我引導學生讀、想、說、議、練,努力做到融發展語言、增長知識,提高能力于一體。
一、教給方法,注重規律
1.按照整體原則,沿著由篇章、段落到句子、詞語的路子進行。先讓學生通過讀課文后,了解到課文的主要內容是介紹人們從蝙蝠身上得到啟示發明雷達,使飛機能安全夜航。教會學生每接觸一篇文章,通讀后大致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理清文章寫什么的方法。
2.理解“怎么寫”。在教學中簡單介紹常識性課文的一般寫法,引導學生了解這篇課文的敘述方法是先提出問題,然后一步步來解答問題。在解答問題的段落中往往有一個主句,而其余的文字則圍繞這個主句進行敘述。本教學設計,以教會學生找一段話的主句(即抓基本要點),然后讓學生去體會課文是怎樣圍繞主句進行分析、推理、概括的。這一主線是貫穿于始終。做到了以教示法,使學生在學中悟法,掌握一般說明文的規律。突出常識性課文的語文基礎知識教學,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二、突破難點,循序漸進
《蝙蝠和雷達》的教學要點是讓學生弄清蝙蝠的嘴和耳朵的作用,初步了解超聲波為什么能探路的道理,知道飛機能在夜間安全飛行是因為裝上雷達靠無線電波探路,這就是從蝙蝠身上得到的啟示。要把這個道理說清楚,使每個學生都能理解并不是那么容易的。這既是這節課的重點,又是難點。為了突破難點,使學生便于領會掌握文中所要說明的道理,我通盤考慮,精心設計如下:
第一步,通過第三、四、五自然段的教學,讓學生發現“段落圍繞一個主句進行敘述”的規律,為下面重點段落的學習,初步打下基礎。
第二步,從第六自然段的教學中,引導學生掌握上面學到的知識規律。先讓學生找到第六自然段的主句“蝙蝠就憑著嘴和耳朵探路飛行”,然后再看課文是怎樣圍繞主句具體敘述蝙蝠怎樣憑著嘴和耳朵探路飛行。
這部分板書的出現,形象地、概括地展示了蝙蝠夜間飛行的奧秘。用箭頭、圖示形象而逼真地標明蝙蝠怎樣探路夜飛,使學生能看出蝙蝠的嘴能發出超聲,耳朵能接收超聲的這種特殊本領。這部分的板書,便于口述,加深印象,從而起到了幫助理解,加深理解的作用。
第三步,教學第七自然段,放手讓學生熟悉運用上面所學到的知識規律。為了引導學生理解科學家怎樣從蝙蝠身上得到啟示,發明雷達,使飛機也能夜間飛行,我著重指導學生理解的部分是:“相當于蝙蝠的嘴和耳朵”。在充分理解課文的基礎上,要求學生模仿老師的第一部分板書,用相似的有關文字和線條表明飛機夜飛的道理,我放手讓學生獨立完成第二部分板書。(略)
為了面向大多數,讓每個學生得到練習的機會,人人動腦,個個動手,我將印好的小練習紙條發給學生,分小組討論填寫。并讓學生說出填寫的道理,并按圖示的內容,口述出飛機靠雷達夜航的過程。這樣的筆練加口練,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他們的思維處于興奮狀態,課堂氣氛活躍,改變了過去閱讀教學只是單一的口說答問的形式。整個板書,是師生共同完成的。這樣,使“教”與“學”的雙邊活動凝成了一個新的有機整體。
三、溝通聯系,激發思維
1.在學生掌握了圍繞段落的主句進行敘述的方法后,聯系第5課《海底世界》,讓學生比較兩篇課文在寫法上的異同點,從而懂得科學性的課文一個段落的主句可以放在這段的前面,也可以放在這段的后面這一知識規律,進一步引導學生去閱讀相類似的課文。
2.在學生已完全理解課文內容之后,我扣住課題進行牽引:“蝙蝠和雷達之間究竟有什么關系?”在這時提出這一問題,基本上已是水到渠成了。學生都能明白雷達的發明是從蝙蝠身上得到的啟示。于是,我因勢利導,話題一轉講:科學家就這樣從動物、植物身上得到啟示。他們細心觀察,認真思考,不斷實驗研究,進行發明創造。于是,再問學生:人們還從哪些動物、植物身上得到啟示而發明過什么呢?讓學生們聯系課內外知識討論“潛水艇”、“水草和鋸”、“蜻蜓和直升飛機”、“人腦和電腦”等,激發學生對仿生科學興趣。
3.在這堂課的環節中,我有意識地安排了處處聯系課外閱讀知識。如講到科學家第一次試驗蝙蝠的眼睛蒙上后鈴不響時,我設問:照這樣說蝙蝠的眼睛是不起作用的啰!有誰從課外書中了解到這方面的知識?讓學生運用課外書中的知識,蝙蝠的眼睛不起作用,是因為它的視力已退化,是動物世界的“盲人”。又如,講到雷達的熒光屏能顯示無線電波所反射出來的物體時,讓學生講自己在課外書中所學到的有關知識,以加深對課外知識的理解。]
習題《蝙蝠和雷達》 篇11
教材分析:
這是小學四年級語文下冊第三單元的一篇課文。第三單元的學習目的就是通過引導學生抓住文章的主要內容,了解大自然給人類的啟示。這篇課文就是通過舉例——科學家是怎樣從蝙蝠身上得到啟示而發明了雷達,激發學生熱愛科學,保護動物,向動物學習的意識。
學情分析:
本班學生地處鄉鎮,見識少,沒見過蝙蝠和雷達,所以需要課前布置他們去收集蝙蝠和雷達的資料。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認識7個生字,學會12個生字,理解“敏銳、揭開、障礙”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了解科學家是怎樣從蝙蝠身上得到啟示從而發明了雷達的。
過程與方法
通過自主、合作學習,掌握生字詞和理解課文內容。聯系生活實際,激發學生對科學的熱愛,保護動物,向動物學習的意識。
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學習,激發學生對科學的熱愛,保護動物,向動物學習的意識。
教學重點:
學習生字詞。
教學難點:
了解科學家是怎樣從蝙蝠身上得到啟示而發明了雷達。
教學準備:
布置學生課前收集蝙蝠和雷達的資料。教師準備蝙蝠和雷達的視頻。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揭題
1、播放蝙蝠和雷達的視頻。
問:蝙蝠是什么樣的動物?什么是雷達?
生就自己掌握的資料回答。
問:蝙蝠和雷達之間有什么聯系?
生自由發言。
現在,我們就學習第11課蝙蝠和雷達。
2、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蝙蝠和雷達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學習生字詞。
1、學生自由朗讀,在文中圈出生字詞。
2、通過查字典等方法自學生字詞,不懂的向同桌請教。
3、教師出示生字詞,指名讀,糾正錯誤讀音。學生齊讀屏幕上的生字詞。學生就不理解的詞語提問,教師請同學解答。學生不懂,教師再引導學生結合句子和上下文理解。
4、指導學生在田字格里書寫難寫的生字,如:蠅,熒等。
5、指名學生逐段朗讀課文,指導朗讀。
三、再讀課文,深入理解
1、出示問題:科學家為了弄明白蝙蝠夜間飛行靠什么辨別方向進行了幾次試驗?每次分別得出什么結論?最后綜合得出什么結論?
2、學生朗讀問題,帶著問題朗讀課文,在文中尋找答案。
3、學生和同桌交流對問題的見解。
4、出示表格,集體交流,填表
在集體交流的過程中,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相關句子。
四、小結并拓展
1、這節課通過學習,我們學會了十四個生字詞,明白了蝙蝠夜間飛行靠什么辨別方向。
2、聯系生活,說說我們科學家對哪些動物進行研究弄明白了什么事情。
五、作業
1、復習生字詞。
2、課后思考
科學家是怎樣發明出雷達的?
習題《蝙蝠和雷達》 篇12
1.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了解蝙蝠為什么能在夜間飛行。以及飛機夜間飛行是怎樣從蝙蝠身上得到啟示的。從而培養學生閱讀科學作品的能力和興趣,激勵學生從小熱愛科學的興趣。
2.初步掌握一般說明文的閱讀方法。
第一課時
一、揭示課題(分兩步出現)
1.示圖,認識蝙蝠,介紹蝙蝠。
2.示圖,認識雷達,簡介雷達。
3.引導學生思考課題:蝙蝠是一種夜間飛行的哺乳動物,雷達卻是一種現代化的推測裝置,它們是不是同一類事物呢?(不是)課題用一個“和”字把蝙蝠和雷達兩種不同的事物聯系在一塊兒了,為什么會聯系在一塊呢?他們之間有什么關系呢?今天我們通過學習來弄清楚。
二、檢查自學情況。
1.指名讀生字。(正音)
2.自由讀課后作業 題(1)中的詞語,聯系課文上下文理解詞義。有困難的可查字典。
3.處理自學中出現的疑難問題。
三、按小組分自然段齊讀課文。
要求讀得比較流暢。
四、默讀課文并思考:
1.初步說出課文主要內容。
2.課文每個自然段講了什么內容?用一句話概括。讀后邊討論,邊板書。
五、根據板書,引導學生討論分段:
1.課文該怎樣分段?說說你的根據。
2.概括段意,擬出小標題。
六、指名分段讀課文。
七、作業 :練習寫字詞,熟讀課文,并聯系課文內容思考課后作業 題。
第二課時
一、速讀課文。(讀后要求說出課文主要介紹了什么)
二、講讀課文。
(一)指名讀第一段。了解課文一開始提出的問題及問題的解答。
(二)閱讀第二段。
思考:1.科學家為了揭開蝙蝠夜間飛行的秘密做了幾次試驗,都是怎樣做的?試驗說明了什么?
2.第二段哪句話是主要的句子。
3.簡介常識性課文的一般敘述方式。
(三)閱讀第三段。
1.找出這段的主句。
2.圍繞這句話,課文是怎樣具體敘述的?再讀課文。要求:
(1)讀懂有關詞語。
(2)說出蝙蝠是怎樣憑著嘴和耳朵探路飛行的?
3.學生口述蝙蝠憑著嘴和耳朵探路飛行的過程(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進行板書)。
1.啟發學生說出蝙蝠的嘴所具的特殊本領“發出超聲”,耳朵的特殊本領是“接收超聲”。
5.科學家揭開的秘密回答了課文前面提出的這個問題?
6.練習朗讀。
(四)自由輕聲讀課文第四段。(要求學生根據上段學習方法進行自學)
1.找出這段的主句。
2.夜航的飛機是怎樣靠雷達探路的?(讓學生帶著這個問題邊讀邊填寫)
3.這段的敘述回答了前面課文提出的哪個問題?
4.練習朗讀。
5.總結。小朋友學得真好,這個板書是我們師生共同完成的,課文開始提出的問題,通過同學們的認真學習,已經完滿地解決了(邊講邊擦掉“?”號)。
(五)看課題,引導學生說出蝙蝠和雷達之間的關系。
(六)啟發學生聯系課外閱讀中了解的有關仿生科學的知識進行交流。
(七)布置作業
【板書設計 】
[評:《蝙蝠和雷達》是一篇常識性說明文。教學中,要重視語言文字的挖掘,傳授科學知識,激勵學生熱愛科學,還要使學生掌握說明文一般寫法和閱讀方法。教這篇課文時,我引導學生讀、想、說、議、練,努力做到融發展語言、增長知識,提高能力于一體。
一、教給方法,注重規律
1.按照整體原則,沿著由篇章、段落到句子、詞語的路子進行。先讓學生通過讀課文后,了解到課文的主要內容是介紹人們從蝙蝠身上得到啟示發明雷達,使飛機能安全夜航。教會學生每接觸一篇文章,通讀后大致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理清文章寫什么的方法。
2.理解“怎么寫”。在教學中簡單介紹常識性課文的一般寫法,引導學生了解這篇課文的敘述方法是先提出問題,然后一步步來解答問題。在解答問題的段落中往往有一個主句,而其余的文字則圍繞這個主句進行敘述。本教學設計,以教會學生找一段話的主句(即抓基本要點),然后讓學生去體會課文是怎樣圍繞主句進行分析、推理、概括的。這一主線是貫穿于始終。做到了以教示法,使學生在學中悟法,掌握一般說明文的規律。突出常識性課文的語文基礎知識教學,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二、突破難點,循序漸進
《蝙蝠和雷達》的教學要點是讓學生弄清蝙蝠的嘴和耳朵的作用,初步了解超聲波為什么能探路的道理,知道飛機能在夜間安全飛行是因為裝上雷達靠無線電波探路,這就是從蝙蝠身上得到的啟示。要把這個道理說清楚,使每個學生都能理解并不是那么容易的。這既是這節課的重點,又是難點。為了突破難點,使學生便于領會掌握文中所要說明的道理,我通盤考慮,精心設計如下:
第一步,通過第三、四、五自然段的教學,讓學生發現“段落圍繞一個主句進行敘述”的規律,為下面重點段落的學習,初步打下基礎。
第二步,從第六自然段的教學中,引導學生掌握上面學到的知識規律。先讓學生找到第六自然段的主句“蝙蝠就憑著嘴和耳朵探路飛行”,然后再看課文是怎樣圍繞主句具體敘述蝙蝠怎樣憑著嘴和耳朵探路飛行。
這部分板書的出現,形象地、概括地展示了蝙蝠夜間飛行的奧秘。用箭頭、圖示形象而逼真地標明蝙蝠怎樣探路夜飛,使學生能看出蝙蝠的嘴能發出超聲,耳朵能接收超聲的這種特殊本領。這部分的板書,便于口述,加深印象,從而起到了幫助理解,加深理解的作用。
第三步,教學第七自然段,放手讓學生熟悉運用上面所學到的知識規律。為了引導學生理解科學家怎樣從蝙蝠身上得到啟示,發明雷達,使飛機也能夜間飛行,我著重指導學生理解的部分是:“相當于蝙蝠的嘴和耳朵”。在充分理解課文的基礎上,要求學生模仿老師的第一部分板書,用相似的有關文字和線條表明飛機夜飛的道理,我放手讓學生獨立完成第二部分板書。(略)
為了面向大多數,讓每個學生得到練習的機會,人人動腦,個個動手,我將印好的小練習紙條發給學生,分小組討論填寫。并讓學生說出填寫的道理,并按圖示的內容,口述出飛機靠雷達夜航的過程。這樣的筆練加口練,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他們的思維處于興奮狀態,課堂氣氛活躍,改變了過去閱讀教學只是單一的口說答問的形式。整個板書,是師生共同完成的。這樣,使“教”與“學”的雙邊活動凝成了一個新的有機整體。
三、溝通聯系,激發思維
1.在學生掌握了圍繞段落的主句進行敘述的方法后,聯系第5課《海底世界》,讓學生比較兩篇課文在寫法上的異同點,從而懂得科學性的課文一個段落的主句可以放在這段的前面,也可以放在這段的后面這一知識規律,進一步引導學生去閱讀相類似的課文。
2.在學生已完全理解課文內容之后,我扣住課題進行牽引:“蝙蝠和雷達之間究竟有什么關系?”在這時提出這一問題,基本上已是水到渠成了。學生都能明白雷達的發明是從蝙蝠身上得到的啟示。于是,我因勢利導,話題一轉講:科學家就這樣從動物、植物身上得到啟示。他們細心觀察,認真思考,不斷實驗研究,進行發明創造。于是,再問學生:人們還從哪些動物、植物身上得到啟示而發明過什么呢?讓學生們聯系課內外知識討論“潛水艇”、“水草和鋸”、“蜻蜓和直升飛機”、“人腦和電腦”等,激發學生對仿生科學興趣。
3.在這堂課的環節中,我有意識地安排了處處聯系課外閱讀知識。如講到科學家第一次試驗蝙蝠的眼睛蒙上后鈴不響時,我設問:照這樣說蝙蝠的眼睛是不起作用的啰!有誰從課外書中了解到這方面的知識?讓學生運用課外書中的知識,蝙蝠的眼睛不起作用,是因為它的視力已退化,是動物世界的“盲人”。又如,講到雷達的熒光屏能顯示無線電波所反射出來的物體時,讓學生講自己在課外書中所學到的有關知識,以加深對課外知識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