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英咀華品真味——《江雪》教學(精選13篇)
含英咀華品真味——《江雪》教學 篇1
設計說明:
古代詩人在字詞的使用上十分講究,力求完美。教學古詩時,抓住詩句中的關鍵字,品味玩索、深挖細摳,使學生在學習古人用詞準確、深刻的同時,體會作者的情感,認識中國文字博大精深的美。
學習目標:
1、理解“千山、絕、萬徑、蹤、滅、蓑笠翁等詞意思,在想象詩中意境深遠的畫面中理解詩意。
2、背誦、默寫《江雪》并在語境中運用古詩。
教學重點
體會《江雪》的語言美及意境美。
教學過程
一、看圖說話,新課引入
出示:一幅畫面,畫面中白雪茫茫,只有一人在江面上,坐著小船上垂釣。
請學生組織語言說說畫面的情景。
(從訓練學生根據畫面說完整話開始,同時引出下面的古詩的語言的品味與欣賞的學習)
二、反復朗讀,品味詩語。
師:有一位詩人是這樣描述這幅畫面的。出示古詩全文。
1、學生讀詩,直至成誦。
2、學生品味詩語言。
師:畫面好空曠,情景好凄涼,背景好寥廓,這么一幅凄清的山水畫作者卻只用了20個字就表現出來了,贏得了眾多人的稱贊,你們喜歡這首詩嗎,為什么?
(如柳宗元的詩具有一種對稱美,“千山”對“萬徑”,“滅”對“絕”,“孤”對“獨”,蓑笠翁對寒江雪。對這首詩展現的畫面是一種凄涼美,這首詩,語言具有對稱美。同樣的意思,同樣是這樣的組合,是組合得這么巧妙,這種妙的組合叫人贊嘆,更讓人嘆為觀止的是其間蘊含的情意。)
(詩意、詩味、詩情僅僅存在于詩的言語形式中,改變了言語形式,詩意、詩味、詩情也就隨之改變甚至完全消失了。在學生述說自己為什么喜歡這首詩之際,詩美的表達方式也潛移默化于學生頭腦之中。)
三、了解背景,體會感情
1、你們猜一猜,作者寫這首詩可能是什么時候。
老師隨機介紹讀者:柳宗元,山西人(唐代河東)所以人們稱他柳河東,20多考中進士,博學多才。32歲那年參加改革,成為核心人物,名氣很大,誰知改革失敗,被貶為永州降幾級,十年后才被召回,后又被貶到更偏遠的柳州,46歲那年在憂悶中病逝。這首古詩,就是詩人被貶到永州時所作。當他看到眼前茫茫白雪,毫無生機的世界里,有一位老人在江面上獨釣的情景,他會那么想呢?
2、指導朗讀,讀出苦悶,煩惱,或者讀出堅貞不屈,在讀熟的基礎上背誦課文。
(這里的背景介紹不是由教師直接傳授于學生,而是讓學生從詩的字里行間體會出來。教師的“導”也是在學生認知基礎上的引導。)
四、嘗試運用,加深體會。
師:我們現在學古詩,一邊為了了解國燦爛的古代文化;二是積累優美豐富的言語;三是學會正確運用,提高語言能力。出示
1、山道上,空曠無人,俱寂無聲,頗有一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覺。
2、雖然不被人理解,但是我還是堅持走自己的道路,希望在向我招手,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正是告訴我們這個道理嗎?
(化消極積累為積極運用,實現活學活用。)
五、拓展閱讀,開闊視野
柳宗元46年的生涯中,共寫有一百四十余首詩,大多的是抒寫被貶后心情愁悶,只得寄情山水田園的詩。
我們來看其中兩首詩:出示:
柳州二月榕葉落盡偶題
宦情羈思共凄凄,
春半如秋意轉速。
山城過雨百花盡,
榕葉滿庭鶯亂啼。
與潔初上人間看山寄京華新龍
海畔尖山似釧芒,
秋來處處割愁腸。
若為化得身千億,
散向峰頭望故鄉。
你又如何明白詩中蘊涵著凄涼、苦愁與悲傷呢?引導學生從字里行間體察作者的情感雜思。
把體會到的情感通過朗讀表現出來。
(食物的味道需咀嚼后才能知道,水果的營養要吃下去才能吸收,所以,教學古詩要讓學生咬文嚼字,反復吟誦,在體悟情味中賞析語言,在推敲語言中領悟意境)
六、總結學習,抄默古詩
提醒容易寫錯的字: 蓑 笠 獨,先抄寫生字,再或抄寫或默寫古詩。
含英咀華品真味——《江雪》教學 篇2
教學內容及學情分析:
圣誕節、元旦節來臨了,寶寶們都知道這兩個節日分別是我們國家和外國的新年。新年到了,寒冷也來,學習江雪讓寶寶們感受冬季的寒冷和美麗的雪花。
活動目標:
1、初步學會朗誦古詩,理解古詩意境。
2、讓幼兒感受冬天的寒冷。
3、通過各種不同方法,激發幼兒學習古詩的興趣。
重難點分析:學會朗誦古詩。在教師的引導下理解古詩意境。
活動準備:
圖片四張(春曉圖片)、古詩視頻、古詩意境視頻、廢舊白紙若干。
活動過程:
一、開始環節
1、師生打招呼、課前律動(手指游戲)
2、用玩偶企鵝寶寶引入話題。從寒冷的南極請來了企鵝寶寶,它今天給大班的寶寶們帶來了古詩《江雪》。請寶寶們把小耳朵豎起來認真聽聽,因為這首古詩是一幅美麗的圖畫。聽完之后,請寶寶們說一說是黑板上的那一幅圖片(四首古詩意境圖畫)
二、基本環節
1、老師有表情的朗誦古詩兩遍
2、讓小朋友們說一說,黑板上的那一幅圖畫是描述這首古詩的,為什么?
3、老師再次朗誦古詩,請寶寶們邊聽邊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
A.冬天的早上你睡的香嗎?有不想起床的感覺嗎?為什么?
B.談談冬季與夏季有什么不同?
C.早上爸爸媽媽叫你起床的時候,你會邊起床邊想什么呢?
4.根據圖畫討論圖畫并在此基礎上理解古詩意思(師生共同欣賞、播放古詩意境視頻)
A.這幅畫描述的是什么季節?你們看見了什么?(千山鳥飛絕)
B.路上有沒有行人?猜猜路上為什么沒有人?(萬徑人蹤滅)
C.江面上有什么?船上有誰?他穿著什么,頭戴什么?(孤舟蓑笠翁)
D.老爺爺在干什么?(獨釣寒江雪)
5、共同欣賞視頻(幼兒跟讀)
三、結束環節
玩撕紙(雪花)的游戲
四、延伸環節
1、把古詩朗誦給爸爸媽媽聽
2、讓爸爸媽媽教畫雪花和雪娃娃。
含英咀華品真味——《江雪》教學 篇3
設計說明:
古代詩人在字詞的使用上十分講究,力求完美。教學古詩時,抓住詩句中的關鍵字,品味玩索、深挖細摳,使學生在學習古人用詞準確、深刻的同時,體會作者的情感,認識中國文字博大精深的美。
學習目標:
1、理解“千山、絕、萬徑、蹤、滅、蓑笠翁等詞意思,在想象詩中意境深遠的畫面中理解詩意。
2、背誦、默寫《江雪》并在語境中運用古詩。
教學重點
體會《江雪》的語言美及意境美。
教學過程
一、看圖說話,新課引入
出示:一幅畫面,畫面中白雪茫茫,只有一人在江面上,坐著小船上垂釣。
請學生組織語言說說畫面的情景。
(從訓練學生根據畫面說完整話開始,同時引出下面的古詩的語言的品味與欣賞的學習)
二、反復朗讀,品味詩語。
師:有一位詩人是這樣描述這幅畫面的。出示古詩全文。
1、學生讀詩,直至成誦。
2、學生品味詩語言。
師:畫面好空曠,情景好凄涼,背景好寥廓,這么一幅凄清的山水畫作者卻只用了20個字就表現出來了,贏得了眾多人的稱贊,你們喜歡這首詩嗎,為什么?
(如柳宗元的詩具有一種 對稱美,“千山”對“萬徑”, “滅”對“絕”,“孤”對“獨”,蓑笠翁對寒江雪。對這首詩展現的畫面是一種凄涼美,這首詩,語言具有對稱美。同樣的意思,同樣是這樣的組合,是組合得這么巧妙,這種妙的組合叫人贊嘆,更讓人嘆為觀止的是其間蘊含的情意。)
(詩意、詩味、詩情僅僅存在于詩的言語形式中,改變了言語形式,詩意、詩味、詩情也就隨之改變甚至完全消失了。在學生述說自己為什么喜歡這首詩之際,詩美的表達方式也潛移默化于學生頭腦之中。)
四、了解背景,體會感情
1、你們猜一猜,作者寫這首詩可能是什么時候。
老師隨機介紹讀者:柳宗元,山西人(唐代河東)所以人們稱他柳河東,20多考中進士,博學多才。32歲那年參加改革,成為核心人物,名氣很大,誰知改革失敗,被貶為永州降幾級,十年后才被召回,后又被貶到更偏遠的柳州,46歲那年在憂悶中病逝。這首古詩,就是詩人被貶到永州時所作。當他看到眼前茫茫白雪,毫無生機的世界里,有一位老人在江面上獨釣的情景,他會那么想呢?
1、指導朗讀,讀出苦悶,煩惱,或者讀出堅貞不屈,在讀熟的基礎上背誦課文。
(這里的背景介紹不是由教師直接傳授于學生,而是讓學生從詩的字里行間體會出來。教師的“導”也是在學生認知基礎上的引導。)
五、嘗試運用,加深體會。
師:我們現在學古詩,一邊為了了解國燦爛的古代文化;二是積累優美豐富的言語;三是學會正確運用,提高語言能力。出示
1、山道上,空曠無人,俱寂無聲,頗有一種:“ ”的感覺。
2、雖然不被人理解,但是我還是堅持走自己的道路,希望在向我招手,詩句“ ”不正是告訴我們這個道理嗎?
(化消極積累為積極運用,實現活學活用。)
六、拓展閱讀,開闊視野
柳宗元46年的生涯中,共寫有一百四十余首詩,大多的是抒寫被貶后心情愁悶,只得寄情山水田園的詩。
我們來看其中兩首詩:出示:
柳州二月榕葉落盡偶題
宦情羈思共凄凄,
春半如秋意轉速。
山城過雨百花盡,
榕葉滿庭鶯亂啼。
與潔初上人間看山寄京華新龍
海畔尖山似釧芒,
秋來處處割愁腸。
若為化得身千億,
散向峰頭望故鄉。
你又如何明白詩中蘊涵著凄涼、苦愁與悲傷呢?引導學生從字里行間體察作者的情感雜思。
把體會到的情感通過朗讀表現出來。
(食物的味道需咀嚼后才能知道,水果的營養要吃下去才能吸收,所以,教學古詩要讓學生咬文嚼字,反復吟誦,在體悟情味中賞析語言,在推敲語言中領悟意境)
六、總結學習,抄默古詩
提醒容易寫錯的字 蓑 笠 獨,先抄寫生字,再或抄寫或默寫古詩。
含英咀華品真味——《江雪》教學 篇4
[目標預設]:
1、了解詩句的主要意思,感受詩中描寫的景物,體會詩人孤獨、苦悶、而又頑強不屈的精神。
2、有感情朗讀、背誦古詩。
3、用自己的話描述古詩。
[重點、難點]:體會《江雪》的語言美及意境美。
[教學流程]:
一、激趣導入、揭示課題
1、欣賞幾幅畫,看到這樣的畫面你想吟誦哪些詩句?(《山行》《望洞庭》)
2畫中有詩,詩中有畫。今天,我們來學習一首唐代柳宗元寫的——《江雪》。《江雪》顧名思義就是江上雪景。這首詩中又描繪了怎樣的畫面呢?
3、請大家自由讀一讀,讀正確,讀通順了,還要注意詞句間的停頓,掌握好古詩的節奏,要有輕重緩急,高低起伏的變化。讀出詩的韻律美。(生讀)
小結:
這首詩只有短短的20個字,但內涵卻非常豐富,咱們還要通過三種不同層次的讀,來理解這一首詩。
二、一讀,想象詩景——寒冷凄清
1、剛才大家讀了這一首詩,看著這樣的畫面,你能用自己的話來描述這一幅江上雪景嗎?(出示:寒江釣雪圖)
2、如果用一個詞來感受這一幅江上雪景的話,你會用哪一個詞?
3、再讀詩句,你是從詩中哪些字句中體會到的?(生討論交流)
(1)“絕”和“滅”,凄涼的程度——所有的山,所有的路都被白雪覆蓋了,沒有飛鳥,沒有行人,沒有聲音,除了漁翁,再也沒有別的生命!一切是如此荒涼。
師:詩人寫得多么巧妙呀,詩句中沒有出現一個雪字,但我們似乎已經見到了鋪天蓋地的大雪,已經感覺到了滴水成冰的寒氣。
此時此刻,如果讓你用一個詞來形容這天氣的寒冷,你會用哪一個詞?
(2)“千山、萬徑”難道是指一千座山,一萬條路嗎?
師:這里的“千山、萬徑”并非確數,乃是概述連綿不斷的群山和許許多多的路。在這里指所有的山,所有的路都被白雪覆蓋了,沒有飛鳥,沒有行人,更突出了冰天雪地,天寒地凍。
(3)“蓑笠翁”什么意思? 蓑衣斗笠有什么用呢? (出示認識蓑笠)
(4)“孤舟”“獨釣”在茫茫雪山,寒冷江雪中,只有一只小船,一個漁翁在垂釣。更顯得凄冷。
師:“寒”,是造成凄涼的根本原因——這么寒冷的天氣,鳥兒無處覓食,只好躲在巢中避寒;這么寒冷的天氣,人們無法勞作,只好呆在家中取暖。
(板書:寒冷凄清)
4、誰能把“千山萬徑”的寒冷凄涼讀出來。(朗讀指導)
5、讀到這里,你有什么疑問嗎?
(預設:這么寒冷的天氣,漁翁為什么還要出來釣魚?作者這樣寫是想表
達怎樣的感受呢)
三、二讀,體會詩情——孤獨悲憤
1、歌詠志,詩言情。詩人柳宗元當時到底想要抒發怎樣的心情呢?讓我們來看一段資料。出示柳宗元生平介紹。
柳宗元是唐代著名的詩人,被稱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關心人民疾苦,力主政治改革,可是卻遭到了當權派的打擊和排擠。他參加“永貞革新”失敗后,九月被貶為邵州刺史,途中又被貶永州司馬,那是個荒涼偏僻、人煙稀少的地方,這對33歲正當盛年的改革志士來講,無疑是一個沉重的打擊。永州之貶,一貶就是10年。柳宗元的母親來永州不到半年就逝世了,他的友人也有的賜死,有的病死。可是,他的政敵仍不肯放過他,幾次派人對他的住所放火。在永州,殘酷的政治迫害,艱苦的生活環境,使柳宗元悲憤、痛苦、導致他身體受到嚴重的摧殘,這真是集國憂、家禍、困苦于一身呀!
2、請你告訴我,這個時候的柳宗元,應該會有怎樣的一種心情?
3、再讀《江雪》,從詩中哪些字詞或句子中感受到作者的這種心情呢?
(預設: “絕”“滅”“孤”“寒”“獨”)
師:如果這些字有顏色,它會是——(生說:灰、白),如果這些字有溫度,它會是——(生說:冰、冷)
4、是怎樣的心情才會寫出這樣的字眼和詩句啊?詩人的心情就藏在詩中,請你把每句詩的第一個字連起來,讀一讀。——千萬孤獨。
5、這不是一般的孤獨,是“千萬孤獨在一身”啊!誰來讀一讀(-----指名讀)(配樂)
師:一首詩,一份情。如果說,這漫天飛雪是這首詩的基調,那么,這千萬孤獨就是這首詩的詩情啊!這“千山萬徑”的背景越廣大,詩人也就越孤獨。千萬孤獨,就是這種感受,試著把柳宗元內心這千般孤獨,萬般悲憤讀出來。(指名讀——齊讀)(板書:孤獨悲憤)
6、現在你知道漁翁為什么在這寒冷的天氣出來釣魚了嗎?(生交流)
四、三讀,感悟詩意——頑強不屈
1、教師引讀:面對寒冷,漁翁動搖了嗎?他——(讀)獨釣寒江雪。
他屈服了嗎?他——(再讀)獨釣寒江雪。
2、從漁翁身上你看到了一種什么精神?(板書:頑強不屈)
3、這也是一個極具個性的,孤傲的柳宗元。雖然朝廷把他一貶再貶,但是他是不會屈服的。他不屈不撓地——(讀)獨釣寒江雪。
小結:
同學們,詩人是借雪景來抒發自己的感情, 這種手法叫借景抒情。這就是《江雪》之所以能夠流傳千古,成為古詩中的瑰寶的原因所在。這首詩中,所描述的寒冷凄涼的環境正是詩人柳宗元當時所處的殘酷環境的真實寫照,漁翁的心情是他孤獨寂寞的心情的自然流露,漁翁的精神是他身處逆境而頑強不屈的精神的再現。全體起立,咱們齊讀古詩,再次感受詩人柳宗元面對重重困難而頑強不屈的精神。(生讀)
五、品味積累,描述畫面
師:《江雪》這一首五言絕句,僅二十字,便能展現出一幅清新的畫圖,傳達一種真切的意境。,在短章中包含著豐富的內容,是五言絕句的最大特色。這首詩不僅意境深遠,而且語言絕妙!是古詩中的精品!千百年來,讀過這首詩的人無不交口稱贊。現在,你能用自己的話再次描繪詩中的畫面嗎?
(先同座交流,再全班交流)
六、拓展、比較閱讀
師:無獨有偶,清代詩人王士禎也作詩一首《題秋江獨釣圖》,讀一讀這首
詩吧。
一蓑一笠一扁舟,
一丈絲綸一寸鉤。
一曲高歌一樽酒,
一人獨釣一江秋。
1、讀一讀,與《江雪》比較一下,有什么相同點?有什么不同點?
2、這首詩描繪了怎樣的畫面,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呢?(生討論交流)
3、課后搜集柳宗元的其他作品讀一讀。
[教材簡解]:
《江雪》是柳宗元被貶永州后的作品。描繪的是一幅寄興高潔、寓意豐富的寒江獨釣圖。作者用極其洗煉的文筆,勾勒出一位漁翁在白雪茫茫的寒江上獨釣的情景。全詩的意境,在“孤”和“釣”二字上。詩中充滿了寒意,藝術地概括了當時他所處的政治環境的險惡。本詩的立意很高遠的,它不是為了寫雪景而寫雪景,而是通過雪景來贊美老翁“獨釣寒江”的精神;通過“獨釣寒江”的老翁,進而歌頌為堅持正義而斗爭的人們。表現了他自己毫無畏懼、不向黑暗勢力屈服的堅強意志和不同流合污的高貴品質。
[設計理念]:
1、鼓勵學生個性化的閱讀感受和體驗。
《江雪》這首詩中作者一腔的憤懣苦悶,郁結在胸,詩人這種感情學生在教師的點撥下,是能夠有所體會的。允許學生有自己獨特的理解。鼓勵學生大膽想象,自由發言,去體會與品味詩意與詩情。
2、重視誦讀、想象能力的培養與學習方法的指導。
古代詩人在字詞的使用上十分講究,力求完美。誦讀是進入古詩詞意境的入口,是打開體味詩詞情感大門的鑰匙。只有反復吟誦,文句,意境,才會縈于心頭,如發于己心,如出于己口。教學古詩讓學生咬文嚼字,反復吟誦,在體悟情味中賞析語言,在推敲語言中領悟意境。以三種方式的讀加深對詩文的理解,更為學生品味詩句意境及理解后的再創造架起了一座橋。
3、比較閱讀,深入感悟。
拓展閱讀《題秋江獨釣圖》,讓學生比較閱讀。這種同一題材不同意境的作品閱讀,不僅拓展了學生的視野,而且讓學生學會比較,更加深入地感悟作品的人文內涵。
[設計思路]:
一首古詩的教學,學習方法的指導十分必要。本節課試圖以:想象詩景——體會詩情——感悟詩意,為學生展現一個清絕、寒絕、獨絕的境界,體會詩人孤傲高潔的品格。由淺入深、由易入難,有利于學生全面地把握好整首詩。
1、想象詩景。教學古詩時,抓住詩句中的關鍵字,品味玩索、深挖細摳,引導學生想象詩中描繪的畫面。使學生在學習古人用詞準確、深刻的同時,認識中國文字博大精深的美。
2、體會詩情。引導探究作者的寫作背景,方能體會作者借詩中寒江獨釣的漁翁來抒發自己孤獨郁悶的心情。
3、感悟詩意。領會詩歌的意境是古詩教學的關鍵。教學中想方設法讓詩中的畫面和詩人的感情在學生腦中“活”起來,進而喚起學生的生活體驗,激發其情感,把詩人創造的意境在學生的心中再現。
含英咀華品真味——《江雪》教學 篇5
《江雪》教學反思
《江雪》是唐代詩人柳宗元被貶到永州之后寫的一首詩,這首詩描繪出了一幅肅穆感人的江山雪景圖。但這首詩,并不是單純地在描繪中國江山的雪景,而是通過雪景來贊美老翁“獨釣寒江”的精神,更是詩人想借詩中寒江獨釣的漁翁來抒發自己孤獨郁悶的心情,表達自己不愿與當權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根據《新課標》中對小學古詩文的要求:“把握詩意,想像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受到作品的感染和激勵,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在教學《江雪》這首詩時,我把理解詩句,感受詩歌豐富的內涵作為教學重點。因為詩人所處的年代十分遙遠,學生的情感難以與詩人產生共鳴,所以我又把體會詩的情感,感悟詩的意境作為教學的一個難點。
古詩語言極度簡練,但是意味深遠,內涵極其豐富。一首詩,包含一種心情,一個故事,甚至一段歷史。所以要理解古詩,除了文字的意思外,還涉及許多背景資料,還要帶入自己的情感體驗來解讀。因此對于四年級學生來說,僅僅停留在理解的表面是不夠的。
對于古詩的學習,我分三步教學:詩中畫,詩中意,詩中情。“讀”中感悟應該占據較大的比重。我在指導讀的過程中,努力體現幾點:1、在教學的各個環節都設置了朗讀的訓練點,讓瑯瑯的讀書聲貫穿整個課堂,在一次一次的朗讀中不知不覺就做到了熟讀成誦。2、體現朗讀的層次性,鼓勵學生每一次讀都有所收獲。先把古詩讀準確,讀流利,讀出韻味;再通過重點字詞理解了詩意后讓學生展開想象讀出體會;最后深挖教材,體會詩人內心強烈的思想感情,情感得到了升華,從而實現激情朗讀。3、采用多種方法完成朗讀的訓練,范讀、自讀、指名讀、男女生讀、齊讀、激情引讀 ,體現了課堂變化的藝術。4、注重對學生朗讀的評價,盡量挖掘朗讀的閃光點,對本人是一種肯定和鼓勵,對其他學生也是一種朗讀方法的暗示,有效地實現了對學生的朗讀指導。
在幫助學生理解詩意時,“想一想,畫面上該畫什么?不該畫什么?”一個問題不但覆蓋了全詩,而且創設了情境,充分調動了學生探究的興趣,吸引并引導學生通覽全詩,自主讀書,探究閱讀。
又如在學生進行了淺層閱讀的基礎上,我引導學生質疑:“這么寒冷的冬天,老人為什么還在江上垂釣?”這個問題富有穿透力,引導學生穿過詩句的表面,深入到其獨特的創作背景中去,了解了柳宗元特別的人生經歷,才能真正地體會到詩人那種凄清孤寂而又冷傲不屈的精神。
“因文而異,因需而設,以學定教,順學而導。”我們給與孩子的,應是一個自然、簡約、真實的語文課堂。
好一個“無處話凄涼”
今天給孩子們上了《江雪》這首詩,孩子們的表現讓我太激動了。
一看到這首詩,從孩子們臉上的表情就能看出他們興趣不大,是啊,一年級的時候他們就會背這首詩了。這時我不緊不慢地說:“是啊,這首詩我們很熟悉,你們知道嗎?這首柳宗元的《江雪》被后人譽為‘唐詩五絕之冠’,也有人說這20個字字字珠玉。為什么給予這么高的評價呢?我們研究研究。”
我們班的孩子都喜歡挑戰,聽到這句話孩子們來了勁。
讀完全詩后,問學生你們讀完有怎樣的感受?從哪兒讀出來的?
潘東說:“我從詩的前兩句感受到了寒冷。沒有一只鳥,沒有一個人。用了‘滅’和‘絕’這兩個字用得很到位”
楊芮琪說:“我感覺到了孤獨。因為一個孤獨的蓑笠翁,獨自在這大千世界里。我從這首詩的后兩句中的‘孤’和‘獨’這兩字讀出來的。”
姜晨晨說:“我品出了第一句中為什么作者寫鳥都沒了呢?因為鳥是非常常見的事物,連鳥都絕了,可見當時畫面的冷清。”聽到這樣的回答,我真是太興奮了,這就是作者選材和寫法的精妙之處呀。有的孩子說:“第三和第四行開頭的字連起來就是孤獨。”這時又有孩子發現了,每一行開頭的字練起來就是“千萬孤獨”。孩子們真是太厲害了!這時我適時補充柳宗元被貶永州的資料。你們覺得這個老翁為什么在這冰天雪地要出來垂釣嗎?孩子們聯系柳宗元的經歷,說是為了排遣心中的郁悶和苦悶。這時我趁熱打鐵,那在你們的腦海中浮現出怎樣的畫面?李文蕙說:“冷清。”沈佳瑩幽幽的說:“凄涼。”王恒之的答案真的讓我太開心了,他說“無處話凄涼。”說的太好了!柳宗元此時的心態不就是“無處話凄涼”嗎?被貶永州,沒有朋友,就連親朋好友也疏遠他。
那你們覺得這個老翁真的是在釣魚嗎?有的說排遣心中的煩惱,有的說鍛煉堅毅的品質和鍛煉自己的意志,我也補充了可能這是在釣一個春天,柳宗元對政治上的春天的一種渴望。
課后,孩子們還意猶未盡地和我說:“老師,書上插圖上的蘆葦也說明此時的作者是心灰意冷。”有的孩子還對我說:“老師,應該把《江雪》和《元日》這兩首詩調換一個順序,那樣的話就在爆竹聲中把一切煩惱都除去了。”多有想法的孩子!
上完這節課后,心里久久不能平靜,孩子們的智慧令我吃驚。但也給我啟示:孩子們的潛力是無限的,課堂上的問題應能給孩子以足夠思維的空間、發展的空間,這樣的課堂才是真是高效的課堂。
含英咀華品真味——《江雪》教學 篇6
教學內容:幼兒多元能力發展課程中班語言上冊教材
教學目標:
1、初步學會朗誦古詩,理解古詩的意境。
2、通過各種不同方法的學習,激發幼兒學習古詩的興趣。
教學重點:學會朗誦古詩。
教學難點:在教師的引導下理解古詩的意境。
教學準備:三角形、圓形、長條形各一個,課件。
教學方法:愉快教學法
教學過程:
一、開始部分
組織教學
二、基本部分
1、猜拼圖
出示一個三角形提問:“小朋友這是什么?”
出示一個圓形提問:這是什么呢?
老師把它們拼成一幅圖猜一猜象什么?(用三角形、圓形、長條形拼成一個人在釣魚的圖片)
老師看了這幅圖就想起了唐代大師柳宗元寫的一首《江雪》你們想聽嗎?
2、老師有表情的朗誦古詩《江雪》
3、這首古詩還有一幅美麗的畫呢,我們一起來看。(出示多媒體)
(1)你看見了什么?這幅畫上是什么季節?冬天會怎么樣?山上都是雪,小鳥怎樣了?(千山鳥飛絕)
(2)路上也沒有行人,天氣寒冷人們怎樣了?(萬徑人蹤滅)
(3)江面上有什么?船上有誰呢?他穿著什么?帶著什么呢?(孤舟蓑笠翁)
(4)他在干什么?(獨釣寒江雪)
4、我們一起來看這首古詩(多媒體出示古詩)
(1)小朋友,請你找一找在這首古詩中你認識哪個字寶寶?
(2)幼兒跟老師朗誦古詩2—3遍。(不同的方法朗誦)
(3)老師把這首古詩編成了一幅節奏圖:這是幾拍子的節奏?幼兒練習打二拍子的節奏。看節奏一邊拍手一邊朗誦古詩。
(4)我們聽著音樂來唱一唱這首古詩。
三、結束部分
1、幼兒操作:畫出這首古詩中你認識的字寶寶,畫出來給后面的老師讀一讀,你讀的對不對,然后朗誦給老師聽,你會得到一顆五角星。
2、總結
師:小朋友們今天學習了什么?
3、作業
把學會的古詩朗誦給爸爸、媽媽聽。
板書設計: 江雪
千山鳥飛絕, 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 獨釣寒江雪。
含英咀華品真味——《江雪》教學 篇7
【學習目標】
1、通過閱讀與品味課文,理解本文從“形象、意境、藝術特色”等方面賞析詩歌。
2、體會作者運用敘述與議論相結合的表達方式進行詩歌賞析。
3、學習柳宗元蕩滌世俗的一切雜念,培養超越功利的審美情趣。
【重點難點】
1、重點:在對具體詞句、段落的品讀中,理清作者賞析詩歌的基本思路。
2、難點:蕩滌世俗的一切雜念,進入一種超越功利的審美境界。
【詞語積累】
自食其力同流合污一塵不染萬籟無聲虛無縹緲平淡無奇精雕細刻空靈剔透
超然物外清高孤傲不動聲色畫龍點睛精雕細琢可望不可即
【朗讀課文】
略
【課文分析】
詩歌通常是言有盡而意無窮的,對詩歌的鑒賞實際就是從文本出發去探求隱藏在文本背后的詩意的過程。本文賞析先從解讀詩歌的常識開始,利用想象再現詩人描繪的畫面,感受詩中的形象,把畫面中詩人沒有直接寫到的部分補充出來。再利用背景資料,進而理解詩歌的內容,把握詩歌的意境,領會畫面背后深遠的意蘊。
重點是學習第四段細致地賞析方法,這是作者賞析文字中最見功夫的部分。
本文篇幅較長,要抓關鍵句從整體上感知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賞析的,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同時,在對具體文字段落的品味感悟中加深理解,體會作者評析的深刻。
本文難就難在作者細致的評析詩人藝術匠心上。針對本詩歌的藝術特色,作者抓住詩中的`意象和文字,運用電影術語進行對比、聯想,點染、放大等方法作細致入微的賞析。
【思維訓練】
1、快速默讀課文,理清思路。明確本文運用了什么表達方式?
敘述與議論相結合。聯想、想象部分為敘述。評析部分為議論。
2、運用跳讀的方式,再次快速閱讀課文,找出中心句和關鍵段落。
第1段是總起,最后1段是總結;其它每個段落的開始句都是中心句。
3、從中心句和關鍵段落看,作者是從哪些角度來賞析的?其重點是什么?
從中心句和關鍵段落看,本文是從“人物形象、詩歌意境、藝術特色”等方面來賞析的。其重點是藝術特色。
4、什么是“押仄韻”?
“押仄韻”,是指詩歌的韻腳,即二、四兩句的最后一個字是仄聲。
5、第5段與第4段是什么關系?它有什么作用?
第5段既是全文的結尾,也是對第4段內容的簡明扼要的概括。它的作用是使作者關于藝術特色的見解更加清晰地呈現在讀者面前,讓人一目了然。
6、歸納本文的語言特點。
①敘述與議論相結合。
②運用一些副詞和關聯詞,如“首先、其次,由此可見、可是、相反,一方面……另一方面、既……又”,使文章層次清晰,表意明確。
7、本文介紹的背景資料包括哪些?它對詩文賞析有何作用?
背景資料包括:作者的基本思想狀態,時代背景,作品背景,鑒賞對象的相關信息等。它們可以幫助讀者準確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傾向、詩句的原意等。
8、你是怎么理解“獨釣寒江雪”的?
“獨釣寒江雪”是全詩的“詩眼”,是點睛之筆。題目讓人產生疑問:“雪”怎么“釣”?這不符合生活常識,卻符合詩歌語言的“反常性”,甚至成就了這首詩的靈性和美感。一個漁翁坐在白茫茫的雪世界,當然是為了釣魚。但是,為什么在詩人的眼里卻成了“獨釣寒江雪”呢?此時此刻,這個漁翁已經成了詩人心目中的一個意象,一個符號。這個符號,傾注了詩人的理想。雪是潔白的,掩蓋了這個世界的所有的污穢和黑暗,而漁翁在此獨釣,正應了屈原所說的“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的絕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孤絕、高潔的理想人格。可見,“獨釣寒江雪”一句,注入了詩人的主觀情感。所以,當我們讀到這一句時,現實世界便被理想世界取代,那個“雪”字彌合了詩人、漁翁、讀者的距離,使我們在一剎那間,蕩滌了世俗的一切雜念,進入一種超越功利的審美境界。
9、模仿本文的寫法,對柳宗元《漁翁》進行賞析。
【課外作業】
1、整理課堂筆記,完成“學習建議”。
2、自學《文中有“畫”——〈冬天〉賞析》《〈窗〉的藝術辯證法》,復習《出師表》《桃花源記》《捕蛇者說》《登泰山記》,完成“學習建議”。
含英咀華品真味——《江雪》教學 篇8
活動目標
1、理解古詩大意,感受古詩的意境。
2、理解古詩中“絕”“萬徑”“人蹤滅”“ 蓑笠”的詞義。
3、有感情地朗誦古詩。
活動準備
電子大書、古詩課件。
活動過程
一、欣賞圖畫。
(出示電子大書)師:你看見了什么?這幅畫上是什么季節?山上都是雪,小鳥會怎么樣?
師:路上有沒有行人?為什么?
師:江面上有什么?船上的人穿著什么?他在干什么?
二、欣賞古詩。
1、教師播放古詩課件,請幼兒完整欣賞古詩。
2、理解詞匯“絕”“萬徑”“人蹤滅”“簔笠” 的詞義。
絕:無,沒有。人蹤:人的蹤跡。滅:消失,沒有了。
萬徑:虛指,指千萬條路。
孤:孤零零。舟:小船。蓑笠(suō lì):蓑笠和斗笠。 “蓑” 的意思是古代用來防雨的衣服;“笠”的意思是古代用來防雨的帽子。
3、教師逐一講解古詩大意。
千山鳥飛絕:四周的山上沒有了飛鳥的蹤影。
萬徑人蹤滅:小路上連一絲人的蹤跡也沒有。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只有在江上的一只小船上,有個披著蓑衣、戴著斗笠的老翁,在寒冷的江上獨自垂釣。
三、朗誦古詩。
教師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教師帶領幼兒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分組朗誦古詩。
四、開心游戲。
接龍游戲:教師將幼兒分成四組進行接龍比賽,可從第一句到最后一句,或者最后一句到第一句均可,或者改變接龍速度,或者限制時間等等。
活動應變
南方的幼兒沒有見過雪,教師可以在網絡上搜索下雪的視頻給幼兒觀看。
活動延伸
美術活動:繪畫冬天景象。
區角活動
語言區:投放幼兒用書,鼓勵幼兒復習古詩,學習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環境創設
請幼兒畫一幅關于冬天景象的美術作品,張貼在美術展示區。
家園互動
請家長和幼兒一起背誦古詩,讓幼兒解釋古詩大意,說說古詩的意境。
隨機教育
在活動過渡環節,可以和幼兒一起朗誦古詩。
含英咀華品真味——《江雪》教學 篇9
教學目標
1、學習本課生字詞,逐句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古詩所描繪的景色及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2、學會學習古詩的方法。
3、會朗讀、背誦這首詩。
教學重、難點
1、引導學生正確理解詩中字詞的意思。體會詩的意境及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2、學習古詩的方法步驟。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冬天來到了,慈祥的冬爺爺又快給咱們送禮物來了。他的禮物十分神奇,會使光禿禿的枝條一夜間開滿美麗的白花,會使綠油油的麥苗一夜間蓋上一層厚厚的棉被,同學們說這禮物是什么呢?(生答)咱們是中原的孩子,見慣了平原的雪景,那么江上的雪景又是怎樣的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描寫江上雪景的古詩——《江雪》。(板書)
二、初讀課文,正音辨字。
1、學生輕聲自由讀全詩,再指名讀,齊讀全詩。
2、出示投影片(1)。
(辨析字形:蓑笠,釣魚,孤獨)
讓學生舉例加點字與何字相似。(衰鉤狐)
三、學生析題,教師簡介作者。
1、《江雪》是什么意思?看到這個題目,你認為這首詩該寫什么內容?
2、這首詩的作者是唐代大詩人柳宗元,這是他被貶官之后所寫的一封來信。他對江上雪景的描繪是不是和我們談的一致呢?下面我們就學習這首詩。
四、精讀,理解詩句。
出示詩句卡片(千、張)邊貼邊讀。(領讀——自由讀)
1、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1)學生齊讀此句,逐句理解,試譯全句,可自學可討論。
(2)檢查自學效果,學生訂正補充。
千山是什么意思?采用了什么修辭手法?
絕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
鳥飛絕的意思是什么?
指名意譯此句的前半句。
徑是什么意思?
你是從何處知道這個字的意思的?萬字是否就是一萬呢?
人蹤什么意思?
滅什么意思?選義項(消滅、熄滅、消失)。
指名意譯此句的后半句。
(3)讓學生思考品味:該句為我們描繪了一幅什么樣的畫面?
(冷清、寂靜、凄涼的畫面,)
讓學生讀、思、議,教師啟發學生想象品味。
(4)指導朗讀。(由畫面、感情啟發到語氣、語速、停頓、重音)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5)過渡到第二句。
大自然中可以作為描寫對象的景物有千千萬萬,作者只是抓住了兩個典型的環境進行描寫(千山、萬徑),因為山林是平日鳥兒聚集的地方,小路是平日行人最多的地方。然而,現在連山林中都沒飛鳥,連路上都沒有行人,你說這天氣怎么樣?這樣的天氣環境給人一種寂靜、冷清的感覺。在這樣的環境中,有沒有人呢?請自學第二句。先逐字理解,再理解整句意思。(生自學)
(6)⑥檢查自學效果。
學生齊讀此句,逐一提問對以下宇詞的理解。
孤、舟、翁、獨。學生如果回答正確,則追向其理解的思路,啟發其他學生知識的遷移。
難點理解:釣寒江雪是什么意思?有人釣雪么?從而讓學生理解雪置于句尾原因;A、為了押韻,B、突出環境惡劣,C、點題。
(7)指名意譯第二句,學生互相糾正補充,教師最后總結。
(8)學生思考、討論、回答;第二句為我們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老翁孤舟獨釣的圖景)
(9)指導朗讀。(除語氣、語速、停頓、重音外,寒字的顫音要讀出來,以符合其凄涼、冷落的感情,師示范)
孤舟/蓑笠/翁,獨釣/塞江/雪。
再讓學生反復朗讀全詩,以體會感情。
五、品讀,體會詩句深意。
1、啟發學生再次品讀想象這首詩的第一句所描繪的畫面,給人一種什么樣的感受。(由人鳥絕跡可以想象環境的寂靜,給人的.感受是清冷、凄涼)啟發學生再晶讀咀嚼第二句詩,在人鳥絕跡的環境中,在雪花紛飛的寒冷江面上,一個孤獨的老人獨自垂釣的畫面,又給人以怎樣的感受呢?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你覺得這位老人有著怎樣的精神品質?(讓學生讀、思、議、發言)
其間可啟發學生求異思維:(1)在寂靜清冷的環境中獨自垂釣可見其孤獨寂寞的思想感情。(2)在這樣寒冷、靜寂的大江上卻能獨自垂釣,也可以看出這位老人堅強不屈的性格,透出絲絲生氣。詩言志,這也是作者的心境,作者的自喻。
2、配樂范讀,生閉目想象畫面,再次體會詩的意境。
3、出示幻燈片(2)(本詩畫面)。生口述畫面內容,意譯全詩(語言訓練)。再指導背誦,默寫全詩。
六、總結學法。
讓學生回憶后回答學習《江雪》的過程,再出示幻燈片(3):
A、解題,了解作者。
B、朗讀,弄準字音。
C、講析,試述句意。
D、晶讀,體會詩境。
E、賞讀,背默全詩。
七、運用學法,自學《靜夜思》。(注:1994年小語課本中此詩未入選)。
1、出示《靜夜思》。
2、自學。
3、檢查自學效果。
(1)
題意?作者?
(2)明月光?疑?舉頭?思?故鄉?
(3)
解詩句,悟詩情;
(4)
放《靜夜思》配樂朗讀,配曲錄音。
4、指名朗讀與背誦。
八、默寫《江雪》一詩。
含英咀華品真味——《江雪》教學 篇10
【教學內容】
《江雪》
【教材分析】
《江雪》是第七冊第七單元的一首詩,是唐代柳宗元寫的一首五言絕句。這首古詩塑造了一個在漫天大雪中孤舟垂釣的老漁翁的形象。表現了詩人清高,孤傲,堅韌不拔的性格,流露出自己不愿與當權者同流合污的感情。詩中描寫了一個超脫世俗的老漁翁形象,正是柳宗元此時此地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寫照。這首詩看似寫景,實際在寫人,這樣做使環境描寫既有象征意義,又有襯托作用。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詩文,體會詩的意境和詩人的思想感情。
2、學會本課生字詞語。
3、有感情地朗讀詩文,背誦古詩。
4、理解重點詞句,理解全詩意思。
【教學重點】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
2、正確流利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教學難點】
體會詩的意境和詩人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師:一首詩往往是畫中有詩,詩中有畫。今天,我們來學習一首唐代柳宗元寫的——《江雪》。(板書課題)《江雪》顧名思義就是江上雪景。這首詩中又描繪了怎樣的畫面呢?今天我們一起來感受詩中的畫。
師:請大家自由讀一讀,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還要注意詞句間的停頓,讀出詩的韻律美。
二、新授
1、想象詩景——寒冷凄清
師:剛才大家讀了這一首詩,現在我們先來看看這幾個生字。誰會讀?(指名讀、齊讀、糾錯)
師:大家一定要注意“蓑、翁”的寫法。(帶寫生字)
師:讀了這首詩你能用自己的話來描述這一幅江上雪景嗎?(出示:寒江釣雪圖)(指名答)
師:如果用一個詞來說說看了這幅江上雪景圖后的感受,你會用哪個詞?
生:(指名答)凄清、凄涼。
師:我們一起來看詩中是怎樣描寫的?“絕”和“滅”描寫的是什么?
生:凄涼的程度(引導回答)
師:所有的山,所有的路都被白雪覆蓋了,沒有飛鳥,沒有行人,沒有聲音,除了漁翁,再也沒有別的生命!一切是如此荒涼。(出示幻燈片)
詩人寫得多么巧妙呀,詩句中沒有出現一個雪字,但我們似乎已經見到了鋪天蓋地的大雪,已經感覺到了滴水成冰的寒氣。
師:詩中的“千山、萬徑”難道是指一千座山,一萬條路嗎?
生:不是??(指名答)
師:對,這里的“千山、萬徑”并非確數,乃是概述連綿不斷的.群山和許許多多的路,更突出了冰天雪地,天寒地凍。師:詩中還有哪些詞體現了“凄涼”?
師:對,在茫茫雪山,只有一只小船,一個漁翁在垂釣。更顯得凄冷。而“寒”是造成凄涼的根本原因。(板書:寒冷凄清)
2、體會詩情——孤獨悲憤
師:詩人柳宗元當時到底想要抒發怎樣的心情呢?讓我們來看一段資料。(出示幻燈片:柳宗元生平介紹)
師:誰能說說,這個時候的柳宗元,應該會有怎樣的心情?
生:孤獨、悲憤(指名答)師:從哪些字眼可以看出?
生:“絕”“滅”“孤”“寒”“獨”
師:詩人是怎樣的心情才會寫出這樣的字眼和詩句啊?詩人的心情就藏在詩中,請你把每句詩的第一個字連起來,讀一讀。(出示幻燈片)
師:這不是一般的孤獨,是“千萬孤獨在一身”啊!誰來讀一讀?試著把柳宗元內心這千般孤獨,萬般悲憤讀出來。(指名讀、齊讀)(板書:孤獨悲憤)
3、感悟詩意——頑強不屈
師:面對寒冷,漁翁動搖了嗎?他——(引讀)獨釣寒江雪。他屈服了嗎?他——(引讀)獨釣寒江雪。師:從漁翁身上你看到了一種什么精神?
生:堅忍不拔、頑強不屈(指名答)(板書:頑強不屈)
師:這也是一個極具個性的,孤傲的柳宗元。雖然朝廷把他一貶再貶,他卻不愿與當權者同流合污,不愿屈服。
三、總結
師:同學們,詩人是借雪景來抒發自己的感情的,這種手法叫借景抒情。這就是《江雪》之所以能夠流傳千古,成為古詩中的瑰寶的原因所在。詩中漁翁的心情是他孤獨寂寞的心情的自然流露,漁翁的精神是他身處逆境而頑強不屈的精神的再現。全體起立,咱們齊讀古詩,再次感受詩人的感情。(齊讀)
四、布置作業
1、抄寫生字3遍。
2、找一找柳宗元的詩,讀一讀。
3、背誦、默寫課文。
【板書設計】
江雪
詩景——寒冷凄清詩情——孤獨悲憤詩意——頑強不屈
含英咀華品真味——《江雪》教學 篇11
教學目標
1.學習本課生字詞,逐句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古詩所描繪的景色及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2.學會學習古詩的方法。
3.會朗讀、背誦這首詩。
教學重、難點
1.引導學生正確理解詩中字詞的意思。體會詩的意境及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2.學習古詩的方法步驟。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冬天來到了,慈祥的冬爺爺又快給咱們送禮物來了。他的禮物十分神奇,會使光禿禿的枝條一夜間開滿美麗的白花,會使綠油油的麥苗一夜間蓋上一層厚厚的棉被,同學們說這禮物是什么呢?(生答)咱們是中原的孩子,見慣了平原的雪景,那么江上的雪景又是怎樣的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描寫江上雪景的古詩--《江雪》。(板書)
二、初讀課文,正音辨字。
1.學生輕聲自由讀全詩,再指名讀,齊讀全詩。
2.出示投影片(1)。(辨析字形:蓑笠
釣魚
孤獨)
讓學生舉例加點字與何字相似。(衰鉤狐)
三、學生析題,教師簡介作者。
1.《江雪》是什么意思?看到這個題目,你認為這首詩該寫什么內容?
2.這首詩的作者是唐代大詩人柳宗元,這是他被貶官之后所寫的一封來信。他對江上雪景的描繪是不是和我們談的一致呢?下面我們就學習這首詩。
四、精讀,理解詩句。
出示詩句卡片(千、張)邊貼邊讀。(領讀——自由讀)
1.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1)學生齊讀此句,逐句理解,試譯全句,可自學可討論。
(2)檢查自學效果,學生訂正補充。
千山是什么意思?采用了什么修辭手法?
絕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
鳥飛絕的意思是什么?
指名意譯此句的前半句。
徑是什么意思?
你是從何處知道這個字的意思的?萬字是否就是一萬呢?
人蹤什么意思?
滅什么意思?選義項(消滅、熄滅、消失)。
指名意譯此句的后半句。
(3)讓學生思考品味:該句為我們描繪了一幅什么樣的畫面?
(冷清、寂靜、凄涼的畫面,)
讓學生讀、思、議,教師啟發學生想象品味。
(4)指導朗讀。(由畫面、感情啟發到語氣、語速、停頓、重音)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5)過渡到第二句。
大自然中可以作為描寫對象的景物有千千萬萬,作者只是抓住了兩個典型的環境進行描寫(千山、萬徑),因為山林是平日鳥兒聚集的地方,小路是平日行人最多的地方。然而,現在連山林中都沒飛鳥,連路上都沒有行人,你說這天氣怎么樣?這樣的天氣環境給人一種寂靜、冷清的感覺。在這樣的環境中,有沒有人呢?請自學第二句。先逐字理解,再理解整句意思。(生自學)
(6)⑥檢查自學效果。
學生齊讀此句,逐一提問對以下宇詞的理解。
孤、舟、翁、獨。學生如果回答正確,則追向其理解的思路,啟發其他學生知識的遷移。
難點理解:釣寒江雪是什么意思?有人釣雪么?從而讓學生理解雪置于句尾原因;A.為了押韻,B.突出環境惡劣,C.點題。
(7)指名意譯第二句,學生互相糾正補充,教師最后總結。
(8)學生思考、討論、回答;第二句為我們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老翁孤舟獨釣的圖景)
(9)指導朗讀。(除語氣、語速、停頓、重音外,寒字的顫音要讀出來,以符合其凄涼、冷落的感情,師示范)
孤舟/蓑笠/翁,獨釣/塞江/雪。
再讓學生反復朗讀全詩,以體會感情。
五、品讀,體會詩句深意。
1.啟發學生再次品讀想象這首詩的第一句所描繪的畫面,給人一種什么樣的感受。(由人鳥絕跡可以想象環境的寂靜,給人的感受是清冷、凄涼)啟發學生再晶讀咀嚼第二句詩,在人鳥絕跡的環境中,在雪花紛飛的寒冷江面上,一個孤獨的老人獨自垂釣的畫面,又給人以怎樣的感受呢?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你覺得這位老人有著怎樣的精神品質?(讓學生讀、思、議、發言)
其間可啟發學生求異思維:(1)在寂靜清冷的環境中獨自垂釣可見其孤獨寂寞的思想感情。(2)在這樣寒冷、靜寂的大江上卻能獨自垂釣,也可以看出這位老人堅強不屈的性格,透出絲絲生氣。詩言志,這也是作者的心境,作者的自喻。
2.配樂范讀,生閉目想象畫面,再次體會詩的意境。
3.出示幻燈片(2)(本詩畫面)。生口述畫面內容,意譯全詩(語言訓練)。再指導背誦,默寫全詩。
六、總結學法。
讓學生回憶后回答學習《江雪》的過程,再出示幻燈片(3):
A.
解題,了解作者。
B.朗讀,弄準字音。
C.講析,試述句意。
D.晶讀,體會詩境。
E.賞讀,背默全詩。
七、運用學法,自學《靜夜思》。(注:1994年小語課本中此詩未入選)。
1.出示《靜夜思》。
2.自學。
3.檢查自學效果。
(1)
題意?作者?
(2)明月光?疑?舉頭?思?故鄉?
(3)
解詩句,悟詩情;
(4)
放《靜夜思》配樂朗讀,配曲錄音。
4.指名朗讀與背誦。
八、默寫《江雪》一詩。
[教案述評]
岳彩花老師是河南省長葛市第一小學的青年教師。以上《江雪》一課的教案是她在1994年許昌市優化課堂教學研討會上,參加優質課評比時的教案,她榮獲了許昌市優質課評選一等獎。
岳彩花老師的這節教案有如下兩個特點。
一、教案體現了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訓練為主線的三為主原則。教案中可見每個教學步驟都是教師如何指導學生學習的過程,即體現了訓練過程。教案是訓練學生未知能力的計劃,而不是讓學生應該知道的答案匯編。例如:讓學生自找生字的相似字,自己解題,自己讀詩,自己逐字理解,自己意譯詩句,自己體會詩的意境。教師的職責僅僅在于指導先學什么,后學什么,如何學,怎樣啟發點撥。學生回答問題,教師既注意答案的正確與否,更注意答案得來的思維過程。如徑字是啥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學生如能理解抓、舟等字,則追問其理解思路,以啟發其他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在訓練朗讀能力上,教案設計具體扎實,可學可練。在體會全詩深意上,又啟發求異思維,開發學生智力。總之,讓學生訓練的主線貫串始終。
二、總結學法,運用學法。本節教的是首古詩,而學生學的是學習古詩的一般方法步驟。這是教點金之術,這是使學生終生受用的學法指導,這是自學能力的培養。學生學會了嗎?就再練習一遍,自學《靜夜思》,并且檢查自學效果,整個教學步驟扎實而有序。
含英咀華品真味——《江雪》教學 篇12
古詩兩首《江雪》
第一課時
一、教材分析
《江雪》出自蘇教版第七冊第七單元。此詩為柳宗元被貶到永州之后,精神上受到很大刺激和壓抑,于是,他就借描寫山水之間的漁翁,來寄托自己清高而孤傲的情感,抒發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悶苦惱。詩中充滿了寒意,令人讀之不寒而栗,從而受到感染和教育。但這首詩,并不是單純地在描繪江上雪景。它是通過雪景來贊美漁翁“獨釣寒江”的精神;這位“迎風抗雪,孤舟獨釣”的老翁,正是詩人不屈不撓和孤獨情懷的人格化身。在詩人筆下,那位“蓑笠翁”的形象,是那樣鮮明,令人難以忘懷。立足于此,我認為理解詩句的意思,想象詩中描寫的畫面是本課的教學重點;體會詩境,感悟詩情是難點。由于四年級的學生生活經歷、經驗、理解能力有限,對于感悟詩情較難理解,我根據學習的情況及時出示這首詩的背景資料幫助學生感悟詩人堅強不屈的精神,讓課外的學習資料有機地和古詩融為一體,并為學生學習古詩服務。
二、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地朗讀古詩,學會本課生字新詞。
2.理解重點詞句,了解古詩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話說說詩的意思,想像詩中描寫的畫面。
3.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體會古詩的意境及詩人所表達的情感。
三、教學準備
學生需要課前搜集柳宗元的資料和李白的《獨坐敬亭山》;本課的需要在多媒體教室和學生一起學習,主要運用演示文稿在學習的過程中補充相關的資料。
四、教學過程
一、環境——寒冷凄涼
(一)解題導入
師:同學們,今天這節課咱們學習一首古詩,這首詩是我國唐代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政治家柳宗元寫的。板書題目是“江雪”什么意思?(江上的雪景)這一首詩,是古詩中的精品!
(二)簡單了解詩人。
(三)利用“畫面”理解詩意
1.學生自由朗讀古詩,讀準字音,讀順詩句。
2.思考:人們常說畫中有詩,詩中有畫。讀著讀著,你的眼前出現了怎樣的一副畫面?
3.這樣的雪景給你怎樣的感受,你會用哪一個詞來概括?(凄涼、荒涼、冷清、寒冷、寂靜,學生若有“雄偉壯觀”的理解,教師再引導過來)你是從哪兒體會到的?
(1)“絕”和“滅”,凄涼的程度——所有的山,所有的路都被白雪覆蓋了,沒有飛鳥,沒有行人,沒有聲音,除了漁翁,再也沒有別的生命!
(2)“寒”,是造成凄涼的根本原因——這么寒冷的天氣,鳥兒無處覓食,只好躲在巢中避寒;這么寒冷的天氣,人們無法勞作,只好呆在家中取暖。
4.誰能把“千山萬徑”的寒冷凄涼讀出來。(朗讀指導)
二、心情——孤獨寂寞
過渡:同學們,千山萬徑,一片雪白;飛鳥絕跡,人蹤淹沒。在這樣空曠而又凄涼的背景之下,卻有一位漁翁,獨自一人,默默垂釣。
(一)此時此刻,你能感受到漁翁的心情嗎?(孤獨、寂寞)你是從哪體會到的?
1.學生自由讀古詩,交流從“孤”、“獨”——孤獨
2.朗讀詩句,感受漁翁內心的孤獨寂寞。
3.漁翁的孤獨寂寞,就是詩人柳宗元內心的孤獨寂寞,漁翁就是詩人的化身,漁翁就是柳宗元的形象代言人,再讀古詩,感受柳宗元內心的孤獨寂寞。
4.孤獨的漁翁成了詩人孤獨心情的寫照,再讀讀詩句,去觸摸詩人的內心世界。
(二)資料補充,體會柳宗元“千萬孤獨”、“絕滅孤獨”的心情。
1.補充李白《獨坐敬亭山》
獨坐敬亭山
唐 李白
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賞析:李白寫這首詩時,距他離開長安已將近十年。這時的李白對當時社會的弊端已經有了相當深刻的認識,清高傲岸的性格使他無法容于現實,于是他的孤獨感越來越強烈,憤世嫉俗的情緒與日俱增,他只好向大自然去尋求慰藉,尋覓知音,這首詩表現的正是這樣一種心情。詩人看著山,山也看著詩人,詩人感受著山的語言,山也默默聆聽著詩人的心聲。人與自然剎那間靈性相通,渾然一體,這是多么超然的一種境界!
小結:詩人李白在自己孤獨的時候,還找到了自己的知音,那就是敬亭山。詩人看著山,山也看著詩人,詩人感受著山的語言,山也默默地聆聽著詩人的心聲。詩人對敬亭山說“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敬亭山回應“相看兩不厭,只有李太白(李青蓮)。”而詩人柳宗元卻只能在這寒冷凄涼的世界里獨自垂釣,獨自一人感受著孤獨的煎熬。讓我們讀古詩《江雪》,再次感受柳宗元內心的孤獨寂寞。
2.王士偵《題秋江獨釣圖》。
題秋江獨釣圖
清 王士偵
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絲倫一寸鉤。
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獨釣一江秋。
賞析:這首詩描寫秋江邊漁人獨釣的逍遙。一個漁人,一件蓑衣,一頂斗笠,一葉輕舟,一枝釣桿,漁人一面歌唱,一面喝酒,逍遙中卻又深藏著幾許蕭瑟,孤寂。其筆下的漁翁不是“獨釣寒江雪”,而是“獨釣一江秋”,有歌有酒,很是瀟灑。漁人釣的是魚?是秋?是瀟灑自在的生活?是無拘無束的心情?……在詩人看來,這樣的秋江獨釣者,也就是真正懂得生活樂趣的人。
小結:同樣都在“獨釣”,詩人王士偵釣的是一種瀟灑自在的生活,是無拘無束的心情,享受的是一種生活的樂趣,讀古詩《題秋江獨釣圖》。而詩人柳宗元卻在這樣鳥絕蹤滅的江面上獨自垂釣,這是一種何等的孤獨與寂寞。讓我們回歸讀古詩《江雪》,再次感受柳宗元內心不一般的孤獨寂寞。
3.詩人的內心是一般的孤獨寂寞嗎?請把四句詩當中的第一個字連起來讀讀看,你們有沒有新的發現?——千萬孤獨,漁翁可不是一般的孤獨,是“千萬孤獨”, 更是“絕滅孤獨”啊!
4.學生自由讀詩,體會柳宗元內心的那種“千萬孤獨”、 “絕滅孤獨”。
三、精神——頑強不屈
(一)讀詩,引導學生質疑。
1.同學們,古詩學到這兒,大家對漁翁有什么想法,有什么問題要問問他嗎?(鼓勵學生提問,古人說得好: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
2.由學生提問引出問題:在這樣一個大雪紛飛、天寒地凍的日子里,沒有飛鳥,不見行人,漁翁為什么不呆在家中取暖,偏要出來釣魚呢?
(二)資料補充,感悟柳宗元堅強不屈的精神。
1.引導:對呀!漁翁生活在江邊,難道不知道在這樣的江面上垂釣,釣不到魚嗎?知道了為什么還在釣呢?他在釣什么呢?
2.學生根據自己的見解自由發表意見,教師要及時點撥。
3.補充古詩的寫作背景:柳宗元21歲中進士,當時國家政治腐敗黑暗,柳宗元和幾個血氣方剛的年輕人,立志改革腐敗的政治,救國救民于水深火熱之中,卻遭到皇帝和權臣的反對迫害,被貶到永州,當時的永州非常偏遠,極度貧窮,柳宗元無職無權,無能為力。他想到自己報國的崇高理想不能實現而又無人理解,心里非常難過,非常悲憤。《江雪》這首詩,就是在這個時候、這種情況下寫的。這首詩是他當時所處的寒冷凄涼的環境的真實寫照,是他孤獨寂寞的心情的自然流露,是他身處逆境而堅強不屈精神的再現。
4.同學們,盡管漁翁的心情孤獨寂寞,但是他有沒有被貧困嚇倒?有沒有被寒冷征服?從漁翁身上你看到了一種什么精神?(堅強、頑強不屈、凜然無畏、傲岸清高、堅韌不拔、毫無畏懼、不怕困難、迎難而上)
5.誰再來讀一讀這首詩,讀出漁翁頑強不屈的精神。(朗讀指導)
6.背誦古詩,再次感受詩人柳宗元面對重重困難而頑強不屈的精神。
四、拓展《漁翁》,感受意象
過渡:同學們,《江雪》這一首詩,不僅意境深遠,而且語言絕妙!是古詩中的精品!被人們稱為是“孤獨者的空谷絕唱”。在這首古詩的學習中,更讓我們感受到了詩人的一種堅強不屈的精神。《江雪》這首詩是柳宗元在剛貶到永州創作的第一首詩,后來他又以“漁翁”為題目,寫下了古詩《漁翁》,讓我們讀一讀,去理解柳宗元不同時期的人生感悟。
漁 翁
唐 柳宗元
漁翁夜傍西巖宿,曉汲清湘燃楚竹。
煙銷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
回看天際下中流,巖上無心云相逐。
【詩文解釋】
漁翁晚上靠著西山歇宿,早上汲取清澈的湘水,以楚竹為柴做飯。太陽出來云霧散盡不見人影,搖擼的聲音從碧綠的山水中傳出。回頭望去漁舟已在天邊向下漂流,山上的白云正在隨意飄浮,相互追逐。
板書設計
江 雪
唐 柳宗元
環境——寒冷凄涼 絕 千
釣?
心情——孤獨寂寞 滅 萬
孤
獨
精神——頑強不屈
含英咀華品真味——《江雪》教學 篇13
《江雪》教學中有這樣一個片段:
師:請你帶上自己對詩的理解再讀一讀,體會詩中的感情。
生:自由讀。
師:學了這首詩,還有什么疑問嗎?
生:老師,那么冷的天,老漁翁為什么還要到江中釣魚?
生:我知道,因為那老漁翁家里窮,沒什么吃的了。
師:(神情凝重,飽含深情)同學們,或許老漁翁家里真的很窮,釣魚充饑。可他真在釣魚嗎?
生:(搖搖頭)不是。
師:那他在干什么呢?
生:老漁翁在欣賞冰天雪地里那晶瑩剔透的美景。
生:表示他非常堅強,在冰天雪地寒風凜冽的情況下釣魚。
生:我知道他十分孤獨。因為我發現這四句詩的第一個字連起來是“千萬孤獨”四個字。
生:老漁翁很有情趣——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其中有孤獨,有沉默,有希望,又有頑強不屈的精神。
師:多么深的發現呀!
生:我覺得老漁翁在釣一份心情,不管外面怎樣地喧嘩,他在那里悠然自得。
生:我認為老漁翁在釣春天,冬天到了,春天還會遠嗎?
師:此時此刻,此景此情,假如你在老漁翁身邊,你想對他說些什么?
生:我想說……
上例中,老師的一個提問,“他真的在釣魚嗎?”一石激起千層浪,大家情緒高漲,課堂成為學生主動探究的天地,將學生潛在的美感、情趣、愛憎都喚醒了。
學生聯系自身已有的生活經驗,展開豐富的聯想,使他們走進文本,設身處地與文中人物進行對話,與詩人的心靈對話。當學生與詩、與詩人產生思想情感共鳴后,產生了個性化的感悟與理解。此時,孩子們入情入境地誦讀詩句也就注入了自己獨特的感悟。這個片段中,學生由原來簡單、淺顯的認識逐步深入到深刻、透徹的理解中,這個過程本身就是一個充滿智慧的過程。教師巧妙、不露痕跡的點撥使學生的認識一次次地深入,一次次地拓展,這種教學方法也充滿了智慧。在求異中、在探究中充分挖掘思維原生態,大膽展示心靈自由,讓課堂充滿生命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