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語文上冊《但愿人長久》教案(精選15篇)
四年級語文上冊《但愿人長久》教案 篇1
一、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第四、五、六自然段。
2、學會本課16個生字,兩條綠線中的8個字只識不寫,另有一個多音字“埋”要掌握。理解并熟記生字組成的詞語。
3、體會蘇軾對親人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含義。
4、初步領略古典詩詞的意蘊,激發起對祖國燦爛文化的熱愛之情。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第四、五、六自然段。
難點:體會蘇軾對親人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含義。
二、教學準備:
1、查找蘇軾的有關資料
2、有關教學投影片
教學時間:三教時
第一教時
教學內容:
1、讀通課文,學習生字
2、學習第1——3自然段
教學過程:
一、聽音樂,激趣導入:
1、聽歌曲《但愿人長久》
2、簡介蘇軾生平
四川人,北宋杰出文學家,詩詞、散文、書畫無一不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3、揭示課題
蘇軾與其弟蘇轍自幼手足情深,形影不離,而后來長期分別,天各一方。/article/時值中秋之夜,目睹別的家人團聚,共賞明月,思念之情由然而生,然而他在傷感之時,悟出真諦,于是解脫惆悵,寫出了“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千古絕唱。
板書:但愿人長久
二、初讀課文
1、出示自讀要求:
。1)讀準生字讀音
(2)畫出帶有生字的詞語
。3)力求讀順句子,讀通課文
2、學生練習自讀課文
3、檢查自讀情況
4、聽課文錄音,(范讀課文)
說說課文寫了誰的事?是件什么事?
四年級語文上冊《但愿人長久》教案 篇2
一、教學目標
1.掌握主題文本: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第四、五、六自然段。
(2)掌握生字新詞,重點理解“形影不離”、“悲歡離合”、“心緒不寧”、“埋怨”、“寬慰”等詞語。
(3)能夠熟讀理解《但愿人長久》這首詞,并對相關詩詞進行積累。
2.感悟文本主題:
通過朗讀課文體味詩人在中秋節的夜晚內心情感的變化,體會詩人思念親人的純真感情和豁達人生的積極態度。
3.培養語文品質:
(1)通過刪詞刪句等開展表達方式的比較,培養學生感悟的準確性和分寸感。
(2)通過品析詞句、展開聯想、想象等方式,培養學生感悟的豐富性。
(3)通過蘇軾心里活動的變化線索,體會他思念親人的純真感情和豁達人生的積極態度,培養學生感悟的深刻性和情感性。
(4)在語言文字的準確而豐富的感悟中掌握想象、對比等讀書方法,并學習蘇軾“轉念想問題”的良好思維品質。
二、教學重難點
三、教學時間
四、預習作業
1.朗讀課文不少于3遍,要讀得正確、流利。
2.反復讀讀課后的生字,讀準字音,認清字形,并能組成詞語。
3.查字典或結合上下文理解下列詞語意思
心緒不寧形影不離屈指埋怨寬慰
4.讀不懂的地方請做上記號,在課上提出并交流。
5.上網查查關于蘇軾的資料,對他的生平有所了解。
第一課時
第二課時
。ㄒ唬w驗蘇軾對弟弟思念的情景和情感
1.復習導入
(1)指名朗讀課題,盡量讀出文字中蘊藏的情感。(師白:這個題目是有溫度的,你在朗讀時要感受得到。)
(2)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誰?(板書:蘇軾)這篇文章寫了蘇軾的什么事情?(要說清楚什么時候、什么地方、誰、在做什么。)
(一個中秋節的夜晚,蘇軾在家中望著月亮,思念自己的弟弟蘇轍。)板書:思念
師:同學們,這篇文章的內容很特別,它重點不是寫蘇軾怎么樣去欣賞月亮,而是寫蘇軾的內心活動。(板書:內心活動)所以這節課的學習重點就是要去體會蘇軾的內心活動。
2.請你找出“思念”這個詞語所在的段落,有感情地讀一讀。
(1)指名有感情地朗讀,然后出示第二自然段,問:“在朗讀這一段時,你最關注哪個詞語?為什么?”說后再感情地朗讀詞語所在的這句話。(點紅并板書:心緒不寧)
(2)師:其實僅僅關注一個詞語是不夠的,因為詞語與詞語之間是有聯系的,如果只關注一個詞語,對這一段的理解就不夠全面深入。假如我們關注了“心緒不寧”,那么我們還要關注哪一個詞呢?(點紅:歡歡喜喜)
(3)指導朗讀,讀出人們和蘇軾當時不同的心情。
(4)引導質疑:同學們,讀到這兒,你是否產生了什么問題呢?
蘇軾為什么思念弟弟到了心緒不寧的地步?
3.出示自學要求:仔細讀讀第三自然段,看看有幾句話。你是否能從每一句話中都讀出蘇軾思念弟弟的原因?并將重點的地詞語圈劃出來。
(1)自讀自劃
(2)同桌交流
(3)創設情境對話:老師是記者,同學是蘇軾。蘇軾接受記者的采訪。
師:“蘇軾啊蘇軾,你為什么如此思念自己的弟弟呢?”
生……(教師要讓學生用“因為……所以……”完整地表達。)
根據每個學生的回答,教師要追問如下詞語的意思:你的這個詞用得好,請問什么叫“手足情深”呢?什么叫“形影不離”呢?小時候,你和弟弟形影不離,還一起做些什么?(在師生對話中體會蘇軾與蘇轍從小感情深、見面機會少、分別時間久,而現在的蘇軾仍是是孤身一人,與弟弟天各一方,從而加深對“思念”的理解。)
(4)教師引讀:蘇軾跟弟弟蘇轍……(生讀),小時候……(生讀),長大以后……(生讀),如今……(生讀)
師問:看看哪個同學最聰明,能夠猜到老師為什么這樣來引讀?
(后面三句話的開頭都是表示時間的詞語,依次表示童年、青年和中年,說明蘇軾不管在什么時間里,都能找到思念弟弟的理由。)
(5)出示第二自然斷重點句,指導朗讀,豐富對思念的感悟。
出示:“人們都在歡歡喜喜地品嘗……心緒不寧!
(二)體驗并聯想蘇軾對月亮的埋怨之情
1.引出第四自然段,學習體會
師:同學們,“思念”是蘇軾當時的內心活動,“心緒不寧”則是蘇軾當時的一種心情(板書:心情)。隨著對弟弟思念的加深,蘇軾的心情還在發生著變化。請你讀讀第四自然段,找出描寫蘇軾心情的詞語。(板書:埋怨)
(1)什么叫埋怨?(對人或事物表示不滿)你生活中有沒有埋怨過哪個人或者哪個事物?(埋怨父母:為什么星期天給我布置那么多作業?埋怨老師:為什么這節活動課讓我們考試了?埋怨同學:為什么我學習的時候你老是來影響我?埋怨鋼筆:為什么用到你地時候老是寫不出字來。)
(2)蘇軾埋怨誰?是怎么埋怨的?指名朗讀
出示:蘇軾躺在床上……埋怨起來:“無情的月亮啊……這么亮呢……”
教師指導朗讀,要讀出對月亮的埋怨,對月亮的不滿情緒。
(3)師:同學們,這個句字的最后是個省略號,說明蘇軾對月亮的埋怨還沒有完。假如你是蘇軾,你還會怎樣來埋怨月亮?
先同桌互說,然后同學推薦說一說,教師點評。
教師提供句式和課文中的幾個詞語,打開學生的思路,當然,是思維不受這些詞語的控制。
出示:
無情的月亮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歡歡喜喜觀賞品嘗
手足情深形影不離各奔東西
比如:
無情的月亮啊,你為什么不能讓我和自己朝思暮想的弟弟見個面呢?
無情的月亮啊,你為什么讓很多人家團團圓圓,而偏偏讓我和弟弟遙隔千里呢?
2.師:同學們,蘇軾在一個中秋節的夜晚思念著弟弟,心情發生著變化,從剛開始的心緒不寧,到現在的埋怨月亮。從中你體會到了什么?(板書:手足情深)
3.指導有感情地朗讀第四自然段,讀出蘇軾與弟弟的手足情深。
。ㄈ⿵奶K軾的轉念思考中體會他寬慰的心緒
1.師:同學們,蘇軾在思念弟弟蘇轍的過程中,心情發生了變化,從剛開始的心緒不寧,發展到埋怨月亮。那么,在第5、6自然段中,蘇軾的心情又有什么變化呢?讀讀第5、6自然段,找出描寫蘇軾心情的詞語。
(板書:寬慰)
2.師:此時的蘇軾內心還那樣的心緒不寧嗎?還埋怨月亮嗎?還感到苦惱嗎?這樣的心情就叫——“寬慰”。
師:蘇軾真是了不起啊,剛才還是心緒不寧并且埋怨著月亮,怎么在這么短時間里,心情就一下子變得寬慰了呢?老師還做記者,我要好好采訪一下蘇軾,讓他告訴我讓心情一下子變好地秘訣。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有心情不好的時候,假如找到這個秘訣,以后就能讓好心情一直陪伴在我們身邊。
(1)同學們,假如你現在要演好蘇軾這個角色,順利接受老師的采訪,現在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讀好相關段落,徹底弄清楚蘇軾當時心里的想法。)
(2)出示第五自然段,引導學生朗讀并理解第五自然段后用自己的話表達。
出示:“他轉念又想:……一輪明月!”
師問:“蘇軾啊,剛才你還在埋怨這一輪明月,現在怎么又覺得寬慰了許多呢?”
生答:“因為……所以心情寬慰了許多!
教師隨機追問:
、佟澳悻F在思念弟弟而不得,你不是很悲嗎,你不是和弟弟分離嗎?你有什么值得寬慰的呢?”
、凇艾F在你孤獨一人,再怎么思念也不能和弟弟相見。你現在就像躲在云朵后面的月亮,又像是一個殘缺的月亮,你有什么可值得寬慰的呢?”
、邸疤K軾呀,我在擔心,會不會世上只有悲沒有歡,只有離沒有合呢?假如這樣的話,你不就永遠見不到弟弟了嗎?你還有什么值得寬慰的呢?”
、堋疤K軾啊,就眼前而言,你有什么好寬慰的呢?你的弟弟不可能現在和你團聚的呀?”
、萁處熥詈笞穯枺骸疤K軾啊,你能否用一句話說說你在這么短時間里心情從埋怨變成寬慰的秘訣嗎?”(板書:轉念)
(3)師:同學們,從剛才記者與蘇軾的對話中,你覺得蘇軾是個怎樣的人?(板書:豁達人生)
(4)師:通過剛才的學習,老師相信,你只要再熟讀幾遍,就一定能把5、6自然段背誦下來。教師出示提示語,學生先自由熟讀背誦,接著指名背誦。
他轉念又想:世上本來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像天上的月兒___________,___________,哪里會___________!但愿____________________,雖然_________,也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想到這兒,他的心里_______________,便_______________:
…………
人有________________,
月有________________,
此事_______。
但愿_______,
___________!
(四)總結課文,遷移練筆
1.出示最后兩句詞:
但愿人長久,
千里共嬋娟!
結合課文內容說說這兩句詞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讀課題
3.用“埋怨……轉念……”說一兩句話
例子:語文課上,我在認真地抄寫詞語。突然,我的同桌碰了我一下,讓我把一個字寫歪了。我不禁埋怨起來:都怪你,讓我還要擦了重寫,不是浪費我時間嗎?但是轉念一想,他也不是故意的,原諒他了吧。
4.拓展關于月亮的成語和詩句
月朗星稀月淡風清
皓月當空明月清風
花容月貌花好月圓
春花秋月彩云追月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蹙S《山居秋暝》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獜埦琵g《望月懷遠》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畎住鹅o夜思》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鸥Α对乱箲浬岬堋
板書設計:
但愿人長久
內心活動思念——→轉念
蘇軾
心情心緒不寧→埋怨→寬慰
手足情深豁達人生
《但愿人長久》,出自宋,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四年級語文上冊《但愿人長久》教案 篇3
一.導入新課
祖國的文化源遠流長,詩詞更是文化的瑰寶,誰能背一首古詩嗎?
二.新授課文
同學們,今天這節課老師和大家一起學習52《但愿人長久》。古代有位大文學家在這中秋之夜寫下這樣的詞句(出示詩詞)。
1.下面老師來檢查一下你們經過預習后掌握的生字新詞情況(出示生詞表)
2.誰能讀一下?
3.一起讀兩遍
4.你能理解其中的一些字詞嗎?
5.你想進一步了解課文的內容嗎?你想知道蘇軾為什么能寫下這首千古絕唱嗎?
6.自讀課文,想一想蘇老先生在怎樣的情況下寫下這首詞的?板書:蘇軾寫詞
7.他的感情有哪些變化呢?(默讀課文)
8.學生回答老師板書:心緒不寧——不禁埋怨——轉念一想——寬慰許多
9.蘇軾為什么寫這首詞? 板書:思念親人
三. 精讀課文
1. 課文中的那一節說出了這首詞的意思?
2. 誰能說說:“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最后這兩句詞的意思。(注意表達完整)
3. 課題中的“但”可以解釋為“只”
4. 誰能把課文的最后一節有感情地讀一遍?
5. 對于第六節你還有什么疑問?(比如標點符號的使用)
四.學習全詞
同學們你們想不想了解這首詞的前面部分?(出示整首詞)
1. 借助拼音自由地輕聲地讀這首詞
2. 誰想試讀一下?
3. 讀得好。向他學習。
4. 蘇軾為了思念親人寫下了這首好詞,
五.詩詞拓展
同學們你們還能說出幾首有關思念親人的古詩詞嗎?
生:李白《靜夜思》
你能想象一下當時李白寫下這首詩的情景嗎?
還有其他詩嗎?
生: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你猜測一下王維為什么要寫下這首詩?
師述:吟詩誦詞總是為了表達某種感情,展現某種情景。下面是本人在游黃山時寫下的一首小詩,你們想不想聽啊? (出示)
游黃山
倪也兵
黃山“三峰”我都爬,
光明蓮花天都下,
奇峰怪松沒看夠
云海溫泉醉晚霞。
你們說黃山美不美?
生:美。有山峰。
生:有云海溫泉。
生:有各種各樣的松樹。如迎客松。
倪老師在這首詩中表達的感情是什么呢?
生:祖國山河美。
生:黃山真美啊。
說得好。老師在這首詩中描繪了黃山的四大奇觀:奇峰,怪松,云海,溫泉, 表達了對祖國山河的贊美之情。
六.總結全文
詩詞或表達愿望,或言明志向,寫詩詞離不開特定的環境, 大文學家蘇軾給了我們很多啟發。 老師相信同學們在今后的學習和日常生活中也會有感而發,也能寫出真情實感, 讀起來瑯瑯上口的屬于自己的詩詞。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和老師共同探討。 我們在班級里開展“我是小小蘇東波”活動。 望同學們積極參加。
最后讓我們再一次領略一下蘇軾寫詞的情景。體會詩人是如何熱愛生活,思念親人的。(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一遍)
設計理念
這是一篇講述蘇軾寫詞的課文,我是這樣設計教案的:先讓學生搞懂這是一篇介紹蘇軾寫詞的文章,然后讓學生知道為什么要寫這首詞, 接著讓學生體會到寫詞著文是有感而發的,最后用老師的感想之作引領學生參與到“我是小小蘇東坡”的活動中來,由課內到課外,由古代到現代,由老師到學生, 讓學生體會到,再好的詩詞都是人寫出來的, 我們不妨也嘗試一下。 讓學生真正走近名人,融入課文中的情景。
反思
這是一篇閱讀課文,內容不深,但一定要讓學生在讀懂課文的基礎上,豐富拓展知識技能, 這是我教這篇課文的宗旨。由于注重了情景分析和全詞的認讀,削弱了課文地朗讀, 今后還要加強朗讀指導,在課堂上創設情景,讓學生有感而發地寫出幾句詩來效果會更好。
四年級語文上冊《但愿人長久》教案 篇4
[教材簡析]
本課以故事的形式介紹了北宋大文學家蘇軾詞中的名篇《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的創作經過。故事是詞義的具體展現,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詞的內容,領略詞的意境,體會蘇軾既思念親人,篤于情誼,又通情達理,以理遣情,熱愛生活,向世間所有離別的親人抒發誠摯祝愿的情懷。課文的重點顯然是在描繪蘇軾由“埋怨”而走向“寬慰”的精神軌跡,這正是詞人寫作時的著力點,也是這首詞的藝術魅力所在。
[設計理念]
如何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建構”呢?本教學將根據“文包詩”類課文特點,以蘇軾的感情變化為主線,引導學生換位體驗,以讀促悟,讓學生在融情探究中與文本進行心靈對話,領略古典詞的意蘊,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其中田字格中的字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第四、五、六自然段。
3.體會蘇軾對親人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含義。
[課前準備]
學生:上網或上圖書館查閱一些有關蘇軾的資料。
教師:有關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扣題引發
1.導人。(教師演示皓月當空、萬里無云的多媒體課件)
同學們,這是一年一度的中秋節,你能描繪一下圖上的景色嗎?在月色如此美的中秋佳節,你們家通常是怎樣度過的呢?我們看北宋大文學家蘇軾又是怎樣度過中秋之夜的呢?(隨即交流課前搜集的有關蘇軾的資料)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一篇蘇軾寫的有關月亮的文章。
(板書:但愿人長久)
2.引發?吹秸n題,你最想了解什么?“但愿”是什么意思,“人長久”是什么意思,又為什么“但愿人長久”呢?下面請同學們帶著這些問題自讀課文。
[設計意圖:創境激趣是調動學生主動參與課堂學習的前提,再根據課題質疑,學生自主學習就有了明確的方向和動力。】
二、初讀尋情,整體感知
1.自讀課文,提出要求。
(1)第一遍讀課文,注意標出生字詞。
(2)第二遍讀課文,注意聯系上下文或查字典、詞典,弄懂生字詞在課文中的意思。
(3)第三遍讀課文,讀涌全文,理解大意。
2.檢查自讀,組織交流(教師相機板書),重點理清課文情感線“心緒不寧——埋怨——寬慰”。 ‘
3.引導學生看板書提問:蘇軾為什么會心緒不寧、埋怨、寬慰?(明確重點學習目標)
[設計意圖:在學生自讀過程中,教師要正確發揮主導作用,指導學生借助各種資料、工具書,運用不同的方法和形式,讓學生盡最大努力解決自己能夠解決的問題,嘗試將新知納入自己已經形成的認知結構中,同時,把自己的問題提出來,為下面深入探究打下基礎。]
三、換位體情,深入探究
(學生扮演蘇軾,教師充當學生。)
(一)體悟“心緒不寧”
師:蘇先生,中秋之夜,家家戶戶都在品嘗月餅,欣賞明月,您老為什么如此“心緒不寧”呀?
1.學生自由讀第一至第三自然段,重點抓住“手足情深”“形影不離”“又有”等詞進行理解和體會。
2.引說(注意說話者的身份):蘇先生之所以會如此“心緒不寧”,是因為(思念弟弟)。是啊,蘇先生跟弟弟(手足情深),小時候( )。
長大以后( ),如今屈指算來( )。怪不得蘇先生會這樣(思念弟弟呢)!
(其間穿插不同形式的朗讀,描寫明月和人們歡聚的句子要用愉快的語氣,描寫蘇軾思念之情的句子要用傷感的語氣。)
(二)體悟“埋怨”
師:蘇先生,您在遙遠的他鄉思念弟弟,“每逢佳節倍思親”啊!這我已經理解了,可您又在“埋怨”誰呀?
1.學生自由讀第四自然段。
2.學生看圖想象(演示多媒體課件),教師提問:圖上畫的是什么時候,什么地方?您在干什么呢?此時此刻,您又在想什么?
3.師生、生生互動對話交流。
師:是呀,在月亮這么圓這么明的中秋之夜,蘇先生,您卻見不到自己日夜思念的弟弟,心里是多么不好受呀!耳畔傳來憂傷的樂曲,更增添了您思念親人的感傷之情。
4.配樂范讀,指導讀好“偏偏”一詞。
5.學生練習讀,教師指名讀(評點讀)。
6.學生誦讀第四自然段。
(三)體悟“寬慰”
師:蘇先生,后來您的心情變了,還吟誦了一首千古名句。最后五行我已讀過,可我還是不明白這幾行詞怎么能表達您的“寬慰”之情呢?請您給我解釋一下,行嗎?
1.學生各自朗讀第五、六自然段,圈畫重點句段。
2.先小組(也可同桌)交流,再班級交流。
(1)指名學生說說詩人得到寬慰的理由。
(2)小組問相互補充,充分感受詩人從離愁別恨中解脫出來,如皎皎明月般的胸懷。
(3)啟發學生聯系生活實際,理解“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含義。
師:但愿美好的感情常留在人們的心間,雖然遠隔千里,也能共同擁有這一輪明月。既然離別難免,那就不必傷悲,將思念之情留在心里,共同欣賞良宵美景吧。
3.適度拓展,閱讀古代詩詞中表達相似情感的詩句。
王勃: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秦觀: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4.師生分角色讀。
5.學生輪流賽讀。
6.指導誦讀第五、六自然段。
在理解感悟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朗讀訓練,以情帶聲,聲情并重。在熟讀的基礎上指導學生背誦。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巧妙地將學生由“畫外人”變為“畫中人”,變被動為主動,留給學生一個可以盡情拓展想象的空間,發展了思維。同時在交流中使學生的情感和語言表達能力得到發展,更有利于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獨特體悟。]
四、升華情感。體悟意蘊
1.同學們,讓我們一起有感情地朗讀全文,再來感受一次蘇老先生在中秋之夜的感情變化吧。同學們,你們想知道詞的全部嗎? 、
出示《水調歌頭》(全文),師范讀。你們自己想想它的全部意思,好嗎?
2.讓我們一起再來深情地讀好這首詞,體會詞中的情。(齊誦讀)
五、拓展延伸,積累內化
1.同學們,古代文人以月亮為題材寫出了許多優秀的詩篇,你能背出幾首嗎?
2.“思念親人,思念故鄉”一直是詩詞史上反復吟唱的主題,教師可指導學生搜集一些有關這個主題的詩詞,舉行一次朗誦會。
[設計意圖:立足文本,超越文本,促進學生有效積累,豐富文本內涵,深化主題,進一步讓學生感受到祖國燦爛文化的藝術魅力。]
附:板書設計
但愿人長久
心緒不寧一埋怨一寬慰
(思念弟弟)(月圓人不圓)(真情留人間)
[相關鏈接]
《水調歌頭》
北宋蘇軾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睛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宋代眉州(今四川省眉山市)人。中國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父蘇洵、弟蘇轍都是著名古文學家,世稱“三蘇”。他嘉祜中進士,任鳳翔府簽判,主張改革弊政。神宗時反對變法,在密州、徐州等地抗洪滅蝗,賑貧救孤,頗多政績。哲宗時任翰林學士。他的詩、詞和散文都代表了北宋文學最高成就。
中秋節:每年農歷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佳節。“中秋”一詞最早見于《周禮》。
按照我國古代歷法解釋,農歷八月在秋季當中,而十五又是這月中間的一天,所以八月十五被稱為中秋。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所以中秋也稱“仲秋”。中秋夜晚。皓月當空,清輝灑滿大地,人們把月圓當作是團圓的象征,把八月十五這一天視為親人團聚的日子,因此,也稱中秋節為團圓節。中秋節時,我國人民有賽龍舟、祭月、賞月、吃月餅、敬老等習俗。
四年級語文上冊《但愿人長久》教案 篇5
作者:佚名 轉貼自:轉載 點擊數:143
《但愿人長久》,以故事的形式介紹了北宋文學家蘇軾詞中的名篇《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的創作經過。故事是詞意的具體展現,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詞的內容,領略詞的意境,體會作者既思念親人,篤于情誼,又通情達理,以理遣情,熱愛生活,向世間所有離別的親人抒發誠摯祝愿的情懷。
待細細讀過后,不禁想贊嘆改編的人。首先,題目好!暗溉碎L久”從詞中化來,既是蘇軾對子由的心愿,也是他對天下人的美好祝福。其次,構思好。全文緊扣“思念”,轉而“埋怨”,進而“轉念”,最后“寬慰”,以一條清晰的情感線索串聯起蘇軾寫《明月幾時有》這一名篇的心理背景,更把敘述的重點落在思念弟弟的有感而發上,而有關這首詞其他所要表現的,反映的,都簡去、略去。這樣刪簡的用意就是從四年級學生的知識、情感、價值觀的可接受度出發,順承他們的心理知識結構,以使《明月幾時有》這樣的名篇在這一年齡得到更好的解釋。
教學時,在學生熟讀課文的基礎上,指導學生先從整體入手,分別找出表現蘇軾情感變化的有關詞語:“思念”(心緒不寧)——“埋怨”——“寬慰”,接著,讓學生帶著蘇軾的情感為什么有變化的問題,在自讀中邊圈畫邊感悟,然后小組討論,合作探究:為什么“心緒不寧”?為什么“埋怨”?蘇軾思念弟弟到“心緒不寧”,“怎么也睡不著”,轉而埋怨月亮,可見這一份情感的深厚非一般能比。“轉念又想”是基于他對世界的觀照。第五、六自然段是文章的重點,通過詞、文、圖的對照,討論交流和反復誦讀,讓學生感悟蘇軾“寬慰”的心情和他豁達開朗、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通過層層推進,引導學生真正走進文本世界,真正了解蘇軾情感變化的過程。
教學時,把朗讀訓練貫穿教學過程的始終。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含義,我把表達相同情感的詩句推薦給學生,如秦觀的“兩情若是九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王勃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等,一來幫助理解,二來豐富積累。
“思念親人,思念故鄉”一直是詩歌史上反復吟唱的主題。由此,還可開展實踐活動,指導學生搜集一些有關的詩詞,舉行一次朗誦會。指導學生上網或查閱書籍,收集有關蘇軾的資料,認真閱讀摘錄,組織學生交流,讓他們在活動中學習,能力得到培養。
(搜索本課的課題關鍵的一兩個字可以查找更多資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 www.第一范文.com)
本文轉載
四年級語文上冊《但愿人長久》教案 篇6
一、說教材
(一)教材背景:
《但愿人長久》是蘇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第一單元中的第2課。課文以故事的形式介紹了北宋大文學家蘇軾的名篇《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的創作經過,反映了蘇軾對弟弟的無比思念之情,寄托了祝愿人們和和美美,相親相愛的美好情感。
(二)根據語文新課標的要求,我確立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能認識3個生字,會寫10個生字;體會理解“手足情深”、“形影不離”的含義,理解“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意思;能抓住句子的關鍵字詞“無情”“偏偏”;掌握默讀課文并做標記的閱讀技能;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過程與方法目標:能聯系上下文,運用生活經驗,進行角色扮演,充分進行聯想,發揮想象力,增強對課文的理解。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創設情境,體會蘇軾的情感發展變化過程,樹立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
(三)根據教學目標我確立了以下的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借助課文中的故事內容,通過想象,讀懂詩詞的意思,了解蘇軾創作《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的經過,感受蘇軾思念親人的情感。
2、背誦第四、五、六自然段,幫助學生更好理解詞作的含義。
教學難點:
1、結合創作背景,體會詞作豐富深刻的意蘊,體會蘇軾對兄弟的思念之情。
2、理解“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含義。
二、說教法
1、蘇軾的這首詞,語言精練,豐富。在課堂中,我和學生一起讀讀、背背,感受其豐富的想象力,理解蘇軾把思念、埋怨、寬慰等復雜心理活動轉化為對美好生活祝愿的表達方式及情感;課后,讓學生搜集一些描寫月亮的詩詞,將課堂學習延伸至課堂之外,進一步理解詞作所蘊含的文化,培養學生對祖國文化的認同感。
2、教學時,以學生自主探究為主,把朗讀訓練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抓住“思念”一詞,通過自主、合作、探究,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引導他們采用聯系寫作背景理解重點詞句,有感情的朗讀來提高閱讀教學的效果。同時引導學生進行歸納總結,為未來的自主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三、說學法
故事將這首詞表達的情感描述得非常清晰,因此,在教學時,可以引導學生通過聯系上下文朗讀,理解蘇軾當時的心理活動。
讓學生反復地朗讀文本,邊看、邊讀、邊想、邊問、邊說,把書本上的語言內化為自己的語言,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在引導學生感悟文本的同時,理解蘇軾“心緒不寧”、“埋怨”、“寬慰”的情感變化,領略詞作的意蘊,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四、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首先,觀察書中插圖人物和那首古詩,然后提出問題:你知道這是誰嗎?隨著學生的回答,簡要介紹蘇軾和他的詞,并出示課文中的名句“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久,千里共嬋娟。”接著設下疑問:九百多年前,蘇軾是在什么情況下寫這首詞的呢?文中引用的這兩句又是什么意思呢?然后板書課題,引入新課的學習。
(二)認熟生字初讀課文
先讓學生借助拼音,把字音讀準、句子讀通,接著出示生字并組詞,領讀,讓學生讀熟。然后,讓學生結合課前預習,概括出課文的主要內容,以培養他們的概括和表達能力,從整體上把握課文。
(三)直奔重點理解課文
引導學生回憶以前學過的文包詩課文,總結出這一類課文的共同特點:通過文本內容解釋所引用的詩句。
先學習1—3自然段,說說蘇軾為什么會心緒不寧?
第4自然段是教學重點。讓學生用小組合作的方式學習,并討論這一段提到哪些事物?月圓月缺是不是遂人所愿?并找出相關的句子。在學生找出“無情、偏偏”等詞后,讓他們聯系生活實際說說:從而理解“埋怨”一詞。
讓學生做“眼睜睜”這個動作,知道“睜”字跟眼睛有關,所以用“目”字旁,表義,右邊表音,進行生字的教學,提高學生的識字能力。
“是啊,生活中難免有不順心的事,我們應該用什么樣的心態去面對呢?”以此過渡,順利地引導學生讀第5自然段,引導他們理解“寬慰”的。
為了讓學生理解蘇軾為什么最后又變得“寬慰”,我讓學生聯系實際生活:佳節時刻,家中親人因工作等原因與家人無法團聚,那種思念是不是就是這樣?此事古難全呀!
那么在這種情況下,親人朋友之間應該如何互相鼓勵、善待彼此呢?請學生讀這一段的最后一句話,并說說自己是怎么理解的,在這個過程中也順利地理解了“嬋娟”的意思。
之后,師生合作把對名句的理解作一個梳理:老師讀一句名句,學生讀相關的課文句子,再讓學生在音樂的伴奏下反復吟誦所引用的兩個名句,以達到激發學生情感共鳴的目的,真正理解詞作所蘊含的。
最后,讓學生圍繞“在這一節課的學習中,你有什么收獲?”來整理自己的學習所得。
(四)總結課文
今年的中秋佳節即將到來,那時還會有許多人因為生活、工作等原因,不能與親人團聚,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五)拓展延伸
古往今來,月亮一直是美好、團圓的象征,也是人們相思的寄托。明月觸發了許多文人墨客的情懷,你還知道哪些有關月亮的詩詞嗎?
課件出示: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獨酌》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靜夜思》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李白:《古朗月行》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王昌齡:《出塞》
五、說作業布置
1、熟讀全文,完成配套練習。
2、背誦課文4~6自然段。
3、充分利用互聯網,至少搜集三首其他關于月亮的詩詞。
六、板書設計
2、但愿人長久
心緒不寧:思念弟弟
埋怨:月圓人不圓
寬慰:真情留人間
七、教學反思
這是一篇文包詩的課文,其用意就是讓學生更易理解并掌握詩(詞)的含義,只是現成的文字對詩(詞)句的描述,往往對學生來說,會限制學生的思維和想象力。因此,條件許可的情況下,可以先讓學生結合自身的知識水平和生活閱歷,小組合作,充分發揮思維和想象力,學習引用的詩詞,然后在與文本部分對比,在對比中借鑒、提高,真正培養學生的詩詞理解和鑒賞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綜合提升學生的語言水平。
四年級語文上冊《但愿人長久》教案 篇7
《但愿人長久》是一首文包詩,它以故事的形式介紹了北宋文學家蘇軾詞中的名篇《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的創作經過。而了解蘇軾的情感變化過程是本課的一個教學難點。對于四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沒有這樣的情感體驗,是很難真正理解蘇軾由“思念”到“埋怨”再到“寬慰”的一系列復雜的心理過程的。今天我在教這篇課文時感覺這堂課的成功之處在于我創設了三個情境,引領學生走進了文本,走進了詞人的內心世界,所以課堂較活躍,學生的理解和感悟也達到了預設的狀態。
情景一:月華如水
師:一年一度的中秋節到了,一輪圓月高掛在空中,那么皎潔,那么明亮。在這樣的夜晚,你看到了怎樣的景色?
生:我看到了柳樹靜靜地站立著,一陣風吹過,它隨風起舞。
生:我看到了湖面平靜得像一面鏡子,一陣風吹過,泛起了波紋。
生:我看到了天空黑黑的。師:月亮這么圓,天空是黑的嗎?生隨口接上:我看到了天空沒有一絲云朵。
生:我看到了小鳥躲進了窩,在和媽媽一起賞月。
師:是啊,連小鳥也被這美好的月色吸引,靜靜地賞起了月來。那么人呢?
生:人們圍在一起吃月餅賞月亮。
師:一家人圍在一起還可能說些什么呢?
生:今晚的月色真美。
師:假如你是一個離家很久的兒子現在回來了,在年邁的母親面前你會說些什么?
生:母親,你身體可好?師:真是一個孝子。
生:母親,你在家寂寞嗎?師:這個兒子很細心。
生:母親,你的風濕關節炎老毛病怎么樣了?師:這兒子真孝順。
師:如果你是母親,面對幾年沒見面的兒子,你會說些什么?
生:兒子,你在外面過得可好?
生:孩子,你在外面吃些什么?
生:兒子,你怎么不回來呢?我每天盼呀盼,盼的就是這一天哪。
師:母子團聚,其情感人!好一副月下團聚圖呀!
(創設這一情景,把學生帶進了如水的月色、親情融融的月下家常。突出一個“圓”字,為下文蘇軾的寂寞做好鋪墊。)
情景二:月下詩情
師:如此良辰美景,蘇軾卻一個人獨自觀賞明月,他是怎樣的心情?
生:他在思念弟弟。
師:請把文中的句子讀一讀。指名讀。
師:蘇軾為什么思念弟弟?
生:他與弟弟分別已七年了,他們手足情深------(相機學習課文第三自然段。)
(師介紹蘇軾父母的去世,妻子的亡故。)
師:蘇軾只有一個弟弟了,他怎么會不想他呢?他因此而心緒不寧,他會想起許多過去的事情。同樣的月亮,還記得那年,也是中秋節,老父親把我們倆叫來,坐在他的身旁邊,說:“孩子們,你們的詩文做得怎樣了?最近有什么好詩呀?(讓學生讀事先搜集好的蘇軾、蘇轍的詩。)
生:《懷澠池寄子瞻兄》:
相攜話別鄭原上,共道長途怕雪泥。
歸騎還尋大梁陌,行人已渡古淆西。
曾為縣吏民知否,舊宿僧房壁共題。
遙想獨騎佳味少,無言騅馬但鳴嘶。
生:《和子由澠池懷舊 》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
往日崎嶇還知否,路長人困蹇驢嘶。
師:好,手足情深,老夫也欣慰了。接下來就以月為題各寫一首,怎么樣?
(創設這一情景,旨在把學生拉回到蘇軾以前一家人團聚時的熱鬧,借以反襯現在的凄涼、悲傷和孤獨,突出思念之苦。以便更好地理解蘇軾對月亮的“埋怨”之由來。)
情景三:夜下問月
師:月亮漸漸西沉,透過窗子把銀光灑在床前。蘇軾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著。他此時又是怎樣的心情呢?
生:他心里不禁埋怨起月亮來,責怪月亮的無情。師:怪得好,就是,怎么這么無情呢!
師:他還會怎么埋怨?
生:月亮呀月亮,你怎么偏偏就這時圓呢?
生:月亮,你太圓了,能不能不圓!
生:月亮,你快躲起來吧!
生:月亮,你真沒人情味,你看我這么孤單,還來刺激我。
師:是呀,圓圓的月亮,那么明亮,那么皎潔,但此時在蘇軾眼中卻是那么刺眼,一點也不可愛了。
師:可是月亮真的是無情的嗎?你覺得蘇軾埋怨月亮有理由嗎?
生:我覺得沒理由,因為月有陰晴圓缺―――
生:我覺得有理由,因為蘇軾很寂寞,他思念弟弟又不能見到他,所以就怪起月亮來了,情有可原。―――(理解“寬慰”略)
。▌撛O這一情景,是為了讓學生真正走入詞人心靈,設身處地為他著想,深入體悟蘇軾因思念而悵恨,但又從悵恨之中自我寬慰、自行解脫,從而張揚豁達大度、熱愛人生的積極向上的思想。)
四年級語文上冊《但愿人長久》教案 篇8
語言文字是具有內容的,是具有思想的,是具有情感的,是具有規律的,是具有想象力的……朗讀是學習語文的好方法,同學們可以在朗讀中理解內容,在朗讀中感悟思想,在朗讀中產生情感,在朗讀中尋找規律,在朗讀中發揮想象……不同的朗讀,達到的目的也各不相同。
看兩則案例,同樣是教學蘇教版語文第七冊《但愿人長久》中一小節:
[他眼睜睜地望著那圓圓的月亮,心里不禁埋怨起來:無情的月亮啊,你為什么偏偏在別人分離的時候,變得這么圓,這么亮呢?……]
[案例一]
師:同學們自由讀,說說你讀懂了什么?
生自由讀,師巡回。
師:現在請同學們交流一下。
生1:我感受到蘇軾很想念他的家人,在埋怨月亮。
生2、我覺得月亮很圓,詩人想到中秋節了,應該親人團聚的,可他不能與家人團圓,他很難過
生3:我體會到大詩人在中秋佳節想念家人,又見不到家人的無奈。
……
師:同學們說的很好,我們把這種感情通過朗讀表達出來。
學生感情朗讀。
[案例二]
師:同學們,讀讀想想,說說你為什么這樣讀?可以先自由讀,再互相討論討論后讀。
生自由朗讀,再小組討論,師巡回被咨詢。
師:現在讓我們來聽聽同學們是怎樣讀的?并說說你們這樣讀的理由。
生1:(自己讀,把“圓圓的”“這么圓”“這么亮”讀得較重。)因為我想突出八月十五的月亮特別圓,特別亮,才引起詩人思念親人的。
。ㄓ钟泻枚嗳伺e手)
生2:我補充,我覺得“眼睜睜”“無情”也要讀得重一些,因為這樣,我覺得更可以體現蘇軾想念親人,可又見不到的無可奈何。
師:噢! 那你讀讀看,讓我們大家都來體會體會。
。ㄉ2讀,學生練習。還有人舉手)
生3:老師,我覺得朗讀時還要把這些詞兒“圓圓的”“埋怨”“偏偏”也讀得稍重些,因為這也能體現詩人的思念和無奈。
師:(贊許的)恩,你讀讀看。我們再一起來體味體味。
生3讀這段話,大家尋味。
。▽W生一起讀,聽起來真的讀得很有感情了。可還有人舉手。)
生4:我是這樣讀的,她開始讀。大家聽出,她突出了“眼睜睜地望著”“心里不禁埋怨”“你為什么”等詞語,好多學生偷偷笑她,眼光似乎也有些看不起。
師:哦,你有不同的讀法,敢于表現,很好!那,你能說說理由嗎?
生4:我……我想讓大家明白,蘇軾是怎樣看月亮,怎樣寫出心里想法的,還有……還有,我覺得他把月亮當成了人,我……我也想突出一下。
大家顯然沒有想到她會這樣的理由!不再發笑。
師:(高興地鼓掌)。∧阏f的真好!思考得也很深刻!你把這段語言文字的寫法也讀出來了!讓我們記住了怎樣寫!謝謝你!我們不妨也學習她,讀讀看。
學生也試著練讀。有的不住感悟點頭。
師:老師欣賞到了大家很有個性的朗讀,真是精彩!誰還能把文章中的省略號讀出來?
學生再讀,品味。
生5:聲情并茂地讀。并自然而然加上:“你可知道,千里外的弟弟,我想你啊……”
生6:“月亮啊,請捎去我的思念……”
……
[評析]
兩則案例,顯然第二則案例更讓我們體會到了,在閱讀教學中朗讀訓練的科學合理,扎實有效;讓我們看到了教師的導而弗牽,滲透得法的藝術;讓我們感受到了學生朗讀時的主體發揮,個性張揚……新課程中突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得到了很好的體現。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尊重個性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是的,學生都是個性鮮明的個體,他們的理解能力、朗讀水平、感悟能力、感悟角度等也各不相同,當然朗讀也千變萬化,我們老師心中當然也有自己的所謂“最佳標準”,在對待學生各不相同的朗讀時,千萬不能強硬地把學生一下就帶到你所認為的“最佳”上來。尊重學生,尊重他們的個性化朗讀,就是要耐心地聽取他們各不相同的朗讀,而不是馬上糾正;耐心地聽取他們這樣朗讀的原因,讓大家評議,而不是獨斷;讓他們在寬松、自然、和諧的氛圍中盡情地發揮自己的才能,暢所欲言,淋漓盡致……這樣,我們才會發現孩子智慧的火花,才能靜靜地聽到各種花兒開放的聲音,才能悄悄地欣賞到各種花兒盛開的美姿。第二則案例就是這樣做的,尊重了學生的個性化,讓他們的個性得到了張揚,朗讀訓練得到充分落實,從而把語言文字學得更扎實,有效。
2、體現層次
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不斷提升的過程。思維過程是有邏輯規律、是十分縝密的。在朗讀教學過程中,不是機械地一遍又一遍的朗讀,而是應該體現學生內在的思維過程、提升積累過程,這樣的朗讀才是真正扎實有效的。第二則案例就體現了這樣一個過程,學生自由讀,明白語言的思想內容;再讀,體會語言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再讀,感悟到語言文字的內涵、規律等。這是一個漸進的,不斷感悟提升的過程,教師充分遵循這一規律,逐層推進,讓學生在充分自由的狀態下,自由發揮,思維得到了自由馳騁……因此,朗讀越來越有味兒,越來越出色!把語言文字的感悟發揮得恰到好處,使語言文字的演練得到升華。
3、滲透得法
“引而弗牽,導而弗抑。”是的,教法千萬,貴在得法。第二則案例中,教師就做到了這點。他把主動權完全交給了學生,自己只是一個被咨詢對象,會的不講,不會的引導、點撥。呵護孩子的自信,輕點孩子的思維,巧燃孩子的情愫,妙接孩子的想象……使孩子的朗讀逐漸入情入境,逐層深入……這樣的朗讀訓練,對語言文字更深入透徹,更有滋有味;學生自然而然對語言文字也更加喜愛,積累運用也更得心應手!
四年級語文上冊《但愿人長久》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第四、五、六自然段。
2、學會本課16個生字,兩條綠線中的8個字只識不寫,另有一個多音字“埋”要掌握。理解并熟記生字組成的詞語。
3、體會蘇軾對親人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含義。
4、初步領略古典詩詞的意蘊,激發起對祖國燦爛文化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難點:
重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第四、五、六自然段。
難點:體會蘇軾對親人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含義。
教學準備:
1、查找蘇軾的有關資料
2、有關教學投影片
教學內容:
1、讀通課文,學習生字
2、學習第1——3自然段
教學過程:
一、聽音樂,激趣導入:
1、聽歌曲《但愿人長久》
2、簡介蘇軾生平
四川人,北宋杰出文學家,詩詞、散文、書畫無一不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3、揭示課題
蘇軾與其弟蘇轍自幼手足情深,形影不離,而后來長期分別,天各一方。時值中秋之夜,目睹別的家人團聚,共賞明月,思念之情由然而生,然而他在傷感之時,悟出真諦,于是解脫惆悵,寫出了“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千古絕唱。
板書:但愿人長久
二、初讀課文
1、出示自讀要求:
。1)讀準生字讀音
。2)畫出帶有生字的詞語
。3)力求讀順句子,讀通課文
2、學生練習自讀課文
3、檢查自讀情況
4、聽課文錄音,(范讀課文)
說說課文寫了誰的事?是件什么事?
四年級語文上冊《但愿人長久》教案 篇10
一、根據拼音,填充詞語。
ɡuān yín zhēnɡ zhēnɡ
做( ) ( )誦 眼( )( )
yǐn tǎnɡ hé
。 )約 ( )下 悲歡離( )
二、比一比,再組詞
廷( ) 耍( ) 嘗( )
挺( ) 要( ) 賞( )
灑( ) 慰( ) 隱( )
酒( ) 蔚( ) 穩( )
三、按課文內容將詩句補充完整,再根據你的理解填空。
1、蘇軾埋怨月亮是因為它在________________的時候變得這么______、這么_______ ;但他想到世上本來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像天上的月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樣,他祝愿________________常留人們心間,這樣雖然_______________,也能共同擁有________________!
2、中秋節的夜晚,蘇軾的心情是這樣變化的( )——( )——( )。
3、蘇軾由中秋的圓月想起( )的弟弟,在深深的思念中體會到“( ),( )”的人生哲理,用“( ),( )”表達自己的美好祝愿。與此句意思相近的還有王勃的( ),( )。秦觀的( ),( )。
四、先讀一讀詩,再想一想帶點字的意思,最后寫一寫詩句的意思。上課一定要認真聽課噢!
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合: 缺: 全: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但愿: 嬋娟:
五、你能給他找到朋友嗎?
品嘗( ) 觀賞( )
。 )地品嘗 ( )地望著
。 )的月亮 ( )的感情
六、根據意思寫出詞語
比喻親兄弟感情深厚。 ( )
形容彼此關系親密。 ( )
七、你能用以下詞語說一句話嗎?
……一起……一起……
……似乎……
八、拓展練習
“思念親人,思念故鄉”一直是詩詞史上反復吟唱的主題,請搜集幾首有關這個課題的詩詞。
九、名句推薦
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秦觀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王 勃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毛澤東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 ——張九齡
四年級語文上冊《但愿人長久》教案 篇11
【教學目的與要求】
知識目標:掌握本課10個生字,兩條綠線內的三個字只識不寫,認識一個多音字,理解生字組成的詞語;了解蘇軾的《水調歌頭》。
能力目標: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4、5、6自然段,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
情感目標:體會作者對兄弟蘇轍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含義。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悟蘇軾“寬慰”的心情和他豁達開朗、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
難點:理解“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含義。
第一課時
一 、揭題導入
1、月到中秋分外明。每到中秋,一輪明月勾起多少游子的思念之情。」糯娜岁P于明月思鄉,寫過許多詩篇,你會吟誦那句詩?(學生吟誦)
2、在一千多年前的宋代,大文學家蘇軾就在這月圓之夜,因思念自己的弟弟而寫下了這首《水調歌頭》。今天,我們就來了解這首詞作,以及它的寫作過程。(板書:但愿人長久)
3、欣賞歌曲《水調歌頭》,學生拿出課前下發的《水調歌頭》,交流關于蘇軾的情況。
二、檢查預習,整體感知
1、指名分節朗讀課文,相機正音:
做官 思念 屈指算來 眼睜睜 躺在床上 悲歡 隱沒 雖然 陰晴圓缺 形影不離 心緒不寧
2、讀書過程中,教師針對難寫的“缺”進行書寫指導,側重學生識記宇詞能力的提高。
3、學生默讀課文,組織討論每自然段主要內容。
(1) 教師引讀第1自然段,一年—度的中秋節到了,今晚對蘇軾來說有什么不一樣呢?
(2) 指名讀第2自然段,并在討論中了解這段內容。(板書:皓月當空 舉家歡慶 思念弟弟)
(3)中秋之夜,蘇軾為何會如此思念弟弟呢?指名讀第3自然段,并討論本節的主要內容。(板書:手足情深 別離多年)
(4)真是手足情深,蘇軾后來是怎樣度過這個夜晚的呢?指名讀后面幾小節,并通過討論了解蘇軾的情感變化。(板書:埋怨明月 真情寬慰 吟誦詩句)
(5)組織學生默讀課文,并根據板書,連起來說說課文主要講了什么?
三、感悟“思念”
1、《水調歌頭》是作者思念弟弟的真情外溢。讀讀課文2、3自然段,在這樣的一個夜晚,蘇軾心緒不寧,他在想些什么呢?
2、組織交流 教師根據學生交流相機引導:
(1)皓月當空,月圓人不圓。
你見過這樣的夜空嗎?組織學生用自己的話表達,理解“皓月當空”。
(2)家家戶戶熱鬧非凡,觸景生情。 ‘
引導學生說說自己家過中秋節的情景。并引入王維的“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3)手足情探,分別已久。
引導學生結合課文和自己的生活體驗,理解“手足情深”、“形影不離”。
3、隨機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千年以前,同在這一輪明月下.文學家蘇軾被貶職,派往密州做官,長年漂泊他鄉,不能與親人團聚的他望著這一輪皎潔的明月,思念起自己的弟弟來。上節課,我們初讀了課文,了解了蘇軾的情感變化,誰再來說一說蘇軾的情感是怎樣變化的?
二、精讀課文,感悟意境
(一)感悟“埋怨”
(1)面對明月,蘇軾思念弟弟的情感日益強烈。月亮漸漸西沉,在深深的思念之中,抬頭看著這明月,作者又滋生出另一種情緒?讀課文第4自然段,如果是你,也會有這樣的情緒嗎?
(2)組織交流
隨機引導: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反復的朗讀中體會文章內涵。
理解“眼睜睜”一詞在文中的意思。(看著這輪皎潔的圊月,自己卻沒有辦法和弟弟相聚,一種無奈和惆悵之情油然而生。)
觀察文中插圖,在這樣的月夜,你看到了什么樣的情景?
明白省略號的意思,想想他還會說些什么?
如:想當初,我和弟弟形影不離,手足情深,可如今,卻天各一方,無法相聚。
雖然面對同一輪圓月,可我們卻天各一方,彼此分離。7年了,我多么想在這團聚的時刻和我的弟弟舉杯同飲呀!
。3)指導朗讀
(二)感悟“寬慰”
。1)作者后來卻改變了想法,讀讀課文第五、六自然段中作者的想法,說說你對蘇軾的想法是怎么理解的?
(2)組織交流
引導學生找找文中的幾組反義詞,體會“十全十美”的意思。
悲與歡,離與合,隱與現,圓與缺,人生就像月亮一樣,每個月都有圓的時候,也有缺的時候,有出現的時候,也有看不見的時候。生活中,不可能只有歡樂和團聚的時候,有時也會有悲傷和別離的時候。
老師扮蘇軾,說蘇軾轉念又想到的內容,請學生接下去和蘇軾對話。(引導學生自由發揮,深入體會十全十美的意境)
。3)自由讀讀蘇軾寫下的詞句,再讀讀第5自然段,看看還有不懂的嗎?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嬋娟”是指明月,詩人希望什么能長留心間?讀讀第4段,聯系今晚蘇軾的所思所想,你知道這兩句詩說的是什么了嗎? (在交流的基礎上,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嘗試配樂朗讀)
三、總結延伸
。1)齊讀全文,說說自己的收獲。
。2)這首詞中,有兩句被人們千古傳誦,并表達了美好的祝愿。你知道是哪兩句嗎?
(3)在哪些情況下,我們可以對他們說:“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中秋月圓之際,還有許多人因為工作等原因漂泊他鄉,不能與親人團聚時。
。4)你還知道哪些同樣表達這種情懷的詩句呢?
四年級語文上冊《但愿人長久》教案 篇12
教學目標:
1.細細品讀,體味領悟課文。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體會蘇軾對親人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含義。
教學準備:
1.古典音樂《出水蓮》
2.ppt課件
教學過程:
一.線索提攜,回顧導入
師: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課文中中秋這天的蘇軾心情是復雜的,一開始他心緒不寧而后變為埋怨最后又變為寬慰。(板書)為什么他的情感會有這樣的變化?讓我們細細地品味課文。
二.讀悟“心緒不寧”,感知手足深情
1.抓“心緒不寧”,理清脈絡
師:先請大家讀讀課文2、3小節。想想蘇軾為什么會心緒不寧,找到相關的詞語、句子,把它劃下來,多讀幾遍。(自由讀)
生:交流,蘇軾是因為思念弟弟而心緒不寧。
2.抓“心緒不寧”,品悟原因
師:同學們看,這是一個怎樣的夜晚?
生:這是一個美好的夜晚,皓月當空,萬里無云。
師:為什么在這么美好的中秋之夜蘇軾會心緒不寧呢?
生:因為蘇軾看到人們都在歡歡喜喜地品嘗著瓜果,觀賞著明月看到別人團團圓圓,而他自己卻只有一個人,非常孤獨,所以就更加思念弟弟,心緒不寧!
師:你理解得很好!請你把這兩句讀一讀。(生讀)
師:蘇軾思念著弟弟心緒不寧,他在想些什么呢?
生:弟弟你在哪里。∥沂嵌嗝此寄钅惆!
生:如果能和弟弟一起度過這個中秋節,那該有多好啊!
生:不知道弟弟現在是胖了還是瘦了,身體好嗎?
生:弟弟你在那里過得好嗎?有沒有什么不順心的事呢?
師:為什么他如此苦苦地思念著弟弟呢?請同學們讀讀下面一節。
3.感“手足情深,”回歸主題
生:因為蘇軾跟弟弟蘇轍手足情深。
師:什么是手足情深?
生:親兄弟之間的感情深?
師:我們可以從課文的哪里感受到他們的手足情深?
生:小時候,他們倆一起讀書,一起玩耍,整天形影不離。
師:形影不離的兄弟倆已經分別七個年頭了!在他們分離的七個年頭里,一定時刻思念著對方,其實,在這個故事發生的時候,蘇軾的父母、妻子都已經去世了,這世界上他唯一可以依靠的親人就只剩下弟弟了。所以他如此苦苦思念著弟弟,如此心緒不寧!
三.讀悟“埋怨”,咀嚼詞味
過渡:此時此刻——師范讀第四節(播放背景音樂)請同學們學著老師的樣子,讀讀這一節找一找,哪個詞可以概括他這時的心情。
生:讀讀找找——埋怨
師:讀讀這個詞(埋怨、埋怨)埋怨是什么意思呢?
生:抱怨、指責的意思(教師可點撥)
師:蘇軾埋怨誰?(月亮)他為什么要埋怨月亮呢?請同學們自己讀讀課文來理解。
1.抓偏偏,體會月亮的無情
生:因為月亮偏偏在別人分離的時候變得這么圓這么亮,所以蘇軾要埋怨月亮。
師:請你來埋怨月亮。(生讀句子)(你真是個小蘇軾,埋怨的語氣表現得那么好)
師:注意這個詞——“偏偏”(點擊出示),偏偏也可以說(故意,有意的)
師:那么換個說法這句話可以怎么說?
生:月亮是故意在我和弟弟分離的時候變得這么圓這么亮。
生:在我和弟弟分離的時候就這么圓這么亮;我和弟弟不分離的時候又不圓不亮了。
師:是!月亮真是無情,請你來埋怨月亮(生讀句子)(你真是蘇軾的知音,能體會到蘇軾此時此刻的心情)
師:月亮這么無情,蘇軾只能(引讀:出示句子:眼睜睜------埋怨)
師:我們可以感覺到這時的蘇軾心里很(無奈、無可奈何)
師:請你無奈地讀一讀(出示句子讀)
師:他埋怨:
2.多誦讀,體會蘇軾的埋怨
生:齊聲朗讀:無情的月亮啊,你為什么偏偏在別人分離的時候變得這么圓、這么亮呢?
師:看著這明媚的月光,思念著弟弟,想到不能和他團聚共度中秋,蘇軾不禁埋怨起來——(生再讀這句。)
師:別人合家團圓,品嘗瓜果,共享天倫,蘇軾卻思念著弟弟心緒不寧,望著這圓圓的月亮,蘇軾想到月圓人不圓,他怎能不心生埋怨——(生三讀這句。)
3.巧補白,感悟文本的深意
師:讀完這句,這后面有個什么標點符號?(省略號)你覺得是什么意思?
生:我覺得省略號表示蘇軾還在埋怨,還想了很多。
師:假如你就是蘇軾,你還會想些什么呢?
生:弟弟啊!為什么中秋之夜,我們就不能相聚在一起呢?
生:月亮。∧銥槭裁丛趧e人分離的時候變得這么圓、這么亮呢?
生:弟弟,我是多想見你一面!為什么我們總是分離呢?
生:弟弟,如果現在能和在你一起賞月,和別人一樣說說笑笑那該有多好啊!為什么就辦不到呢?
四.讀悟“寬慰”,品味理趣
過渡:同學們想得都很有道理,蘇軾埋怨月亮也是萬般無奈,那么蘇軾是不是一直這樣埋怨下去呢?讀讀下面幾節
1.自讀理解,抓關鍵詞,會詞意
生:不是的。
師:你從哪個詞語里知道的?(轉念)
師:這個詞什么意思?
生:就是改變了想法。
師:蘇軾怎么想的?
生:世上本來就是有悲也有歡、有離也有合的,就像天上的月兒,有隱也有現、有圓也有缺一樣,哪里會十全十美呢!
2.勸慰蘇軾,誦中心句,悟哲理
師:看來蘇軾是想通了,同學們想通了沒有?現在老師就是埋怨著月亮的蘇軾,請你來勸解我。
生:蘇軾啊,(你不要埋怨月亮了)世上本來就是有悲也有歡、有離也有合的,就像天上的月兒,有隱也有現、有圓也有缺一樣,哪里會十全十美呢!
師:那我和弟弟為什么分離得多,悲傷的多,總是悲,總是離呢?
生:因為世上本來就是有悲也有歡、有離也有合的,就像天上的月兒,有隱也有現、有圓也有缺一樣,哪里會十全十美呢!(不會十全十美的,你和弟弟分離是很正常的,正所謂天下無不散之筵席,有合總會有離的,你和弟弟分開了,總會有見面的那一天的。
師:哦,正所謂“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哪)”自古以來,就是這樣!
師:謝謝你!謝謝你的勸解,我現在覺得好多了!寬慰很多!所謂(出示引讀: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師:讀讀課文,這篇課文哪幾句講的就是這個意思?
生:世上本來就是有悲也有歡、有離也有合的,就像天上的月兒,有隱也有現、有圓也有缺一樣,哪里會十全十美呢!
師:這樣詩詞和句子對照的課文,同學們覺不覺得很親切?(是的,這樣的課文叫“文包詩”)這里出現的是詞,可以把這樣的課文叫作(文包詞)
師: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這時的蘇軾還是埋怨月亮、滿腹牢騷的蘇軾嗎?
生:不是,他寬慰了許多。
五.讀悟“祝愿”,升華情感
過渡:師:他不僅自己心里寬慰了,還要送給別人美好的祝福:(指讀但愿美好的感情長留人們心間,雖然遠隔千里,也能共同擁有這一輪明月。
1.品讀祝福
師:這就是:(齊讀: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師:那么嬋娟在這里是什么意思?
生:月亮/美滿的月光
師:你理解得很對請你把這嬋娟之美讀出來(生讀:但愿美好的感情長留人們心間,雖然遠隔千里,也能共同擁有這一輪明月。
師:人不能相聚,但美滿的月色可以共享,這是一份多么美好的祝福!讓我們一起把這份祝福的美好讀出來(生讀:但愿美好的感情長留人們心間,雖然遠隔千里,也能共同擁有這一輪明月。
師:這句祝福是蘇軾送給弟弟的,更是他送給誰的?
生:送給所有人,分別的,團聚的
師:我們一起送出這份飽含深情的祝福(齊讀: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再一遍: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師:蘇軾低聲吟誦起來
師生齊:
人有悲歡離合,
月有陰晴圓缺,
此事古難全,
但愿人長久,
千里共嬋娟。
師:我們大聲朗誦起來
師生齊:
人有悲歡離合,
月有陰晴圓缺,
此事古難全,
但愿人長久,
千里共嬋娟!
2.拓展延伸
師:這首詞還有上面的部分,它省略了,同學們想不想聽朱老師把它完整地吟誦出來?(點擊出示全詞)(誦《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師:蘇軾的這首詞飽含深情、富于理趣,又寄托著美好祝愿自寫成以后廣為傳誦。尤其是最后兩句:“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更是成為千古絕唱!它流傳了將近1000年,直到現在,人們還常常把這句話送給親朋好友,表達美好祝愿。同學們,你們想把著句話送給誰呢?
生:我要把它送給……
師:謝謝同學們的祝福
3.點題收尾
師:讓我們回到課文,為什么課文要以這句詞為題呢?
生:因為它是詞中最有名的一句。
生:因為它表達了一種美好的祝愿。
師:只要是了解中華文化的人,都會知道這句話,都會把它作為一份祝福送給親人、朋友和其他需要關心的人。讓我們收藏好這個故事,也收藏好這份祝福:(指讀: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六.作業:
1.背誦課文四、五、六自然段
2.抄寫詞(人有……)
3.說說“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意思”
附板書:
2但愿人長久祝福
心緒不寧埋怨寬慰
四年級語文上冊《但愿人長久》教案 篇13
[案例描述]:
教師出示課文插圖:對月浮想沉思圖
師:同學們,請同學們按順序看看這幅圖,圖上畫的是什么時候?什么地方?圖上畫了誰?他在干什么?
生: 圖上畫的是蘇軾居住的地方,一輪明月高高地掛在空中,蘇軾坐在床頭思念遠方的弟弟。
師:是的,這是一年一度的中秋節,也許在這座房子的周圍,就有許多人家歡聚一堂,面對皓月,談笑風生。蘇軾聽到外面傳來的歡笑聲,想起了手足情深的弟弟,不禁思緒萬千,他會想些什么?
生:他會想起小時侯和弟弟一起玩耍的情景。
生:他會想起小時侯和弟弟一起捉迷藏,吟詩作畫,一起討論問題的情景。
師:他會想自從長大以后,我們就各奔東西,已經有七個年頭沒有見面了。
生:他會想,弟弟啊,你現在在哪里?我多么想你!
生:他還會想,月亮啊,你真不懂人心,我和弟弟天各一方,你卻這么圓、這么亮。
……
師:同學們的想象真豐富,別的家庭都充滿歡聲笑語,唯獨蘇軾面對明月思念親人,此刻,他不禁埋怨起月亮來。后來蘇軾的心情是不是越來越惆悵了呢?讓我們學習課文的第五自然段,細細地品味蘇軾的感受。
[我的思考]:
一、充分利用課文插圖,發展學生的想象力
課文中的插圖有助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引導學生進行直觀圖畫與書面語言的交換,因此,我在教課文第四自然段時,先讓學生仔細觀察圖,然后讓學生來說圖上的情景,這樣的設計既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又不失時機地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把學生帶入到課堂情景中去,讓學生在皎潔,明亮的月光中與詩人同思共想。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
二、在民主平等的對話中,體驗人物的情感變化
新課程呼喚著教學民主。平等、民主、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有利于學生主動、自由、充滿信心和樂趣地進行學習實踐活動,因此在本課教學中,我讓學生觀察課文插圖,憑借畫中的中秋明月和蘇軾的姿勢、神態,充分想象詩人的感受,體會他可能聽到人家團聚的歡聲笑語,既而抓住文章中的蘇軾思念弟弟而心緒不寧的句子,啟發學生想象蘇軾思念的情景。最后一個對比總結,突出了蘇軾的孤獨,讓學生理解蘇軾埋怨月亮的心里和惆悵的心態,這樣循序漸進、步步深入,不僅培養了學生的想象能力,而且自然而深刻地體會到了文中人物的情感變化。對于學生每一次的回答,教師向他投去了贊賞的目光,讓學生在教師的肯定中享受到成功的歡樂,樹立起“我能說”的信心,在培養學生說話能力的同時也發展了學生的想象力,從而對文中人物情感的變化感悟得更深刻。
四年級語文上冊《但愿人長久》教案 篇14
作者:佚名 轉貼自:轉載 點擊數:132
在教學第二課《但愿人長久》一文時,如何讓學生讀懂詩人蘇軾的佳句“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我以“賞”字做突破口,采用對比法,一邊是中秋佳節,明月之下親人團聚,共享之中,歡聲笑語彌漫夜空,融融親情讓人好生羨慕。另一邊則是詩人獨賞一輪明月,舉杯問盞,自對影,話無語,愁更多,思鄉之情填滿心中。
賞月的環境不同,心境自然不一樣,情感也自然不一樣,幸福與思念通過對比,一目了然。為使學生更進一步體會“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意境,我讓學生聯系自己家中賞月的趣事來談一談。通過交流,學生明白了血濃于水、手足之情、親人之情,那是人間最真摯、最珍貴的情感,是永遠保留在人們心中的一份愛,那份愛是不會因為時間的長久,距離的遙遠而消失的。
讓我們從“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中不僅體會到詩人蘇軾的思親情深,更感受到我們的父母給予我們的關愛之情,以及我們應有的回報之情。
(搜索本課的課題關鍵的一兩個字可以查找更多資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 www.第一范文.com)
本文轉載
四年級語文上冊《但愿人長久》教案 篇15
教學要求:
1、學會本課生詞,其中田字格中的只識不寫,理解由生詞組成的詞語。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懂課文。
3、體會作者對兄弟蘇轍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含義。
教學重點:
理解“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含義。
教學時間:2課時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詞,其中田字個格中的只識不寫,理解由生詞組成的詞語。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懂課文。
二、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詞語及重點句的意思
三、教學過程
一、簡單介紹生平,揭示課題。
可讓學生課前搜集一些與本文有光的資料,包括蘇軾的一些詩詞,然后老師再加以補充。
(1)介紹蘇軾
四川人,北宋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蘇拭與弟蘇轍情同手足,但長期天各一方,時直中秋,目睹別人家團聚,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然后他在傷感之時,悟出真締,于是解脫惆悵,寫出了‘但愿人長久,千里共蟬娟’的千古絕唱。
。2)板書課題
二、初讀課文
1 自讀課文
1)出示自讀要求
自由練讀生字表上的生字
2)劃出課文中帶有生字的詞語
3)力求讀順句子,讀通全文
4)、學生練讀全文
5)、抽讀卡片
6)讀準字音
7)理解詞語
皓月:明亮的月亮。
埋怨:因為事情不如意而對別人或事物表示不滿。
2 范讀課文
三、細讀課文
1 細讀1-3自然段
理解“朝庭“:密洲”兩個詞語
2 學習第二自然段
自由讀課文
看圖理解詞語“皓月當空”,“萬里無云”,想象家人團聚,品嘗瓜果,觀賞明月“心緒不寧”是什么意思
3 學習第三自然段
蘇拭為什么思念弟弟
“手足情深”是什么意思
“形影不離”呢?
4 指導朗讀
作業布置:抄寫詞語
版書設計
心緒不寧 形影不離
第二課時
一、教學要求
1、理解文章中含義深刻的句子
2、體會作者對兄弟蘇轍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長久,千里工嬋娟的含義。
二、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但愿人長久,千里工嬋娟”的含義。
三、教學步驟及過程
1、繼續細讀課文
自由讀課文
指明說說蘇拭為什么要埋怨月亮
蘇拭移情于月也戲人,偏偏在別人分離的時候變得這么圓。
自由練讀
這段后面是省略好,他省略了什么?
引導想象
這個問題問的沒有必要,可刪去,因為課文已說得很完整了。
細讀5,6自然兩段
想到這而,他的心里似乎寬慰了許多,便底聲吟誦起來。
想到這兒還想到哪兒?
他為什么寬慰了許多?這說明了什么?人有悲歡離合,就象月亮有陰晴圓缺,恰是世之長理,實難十全十美,他的寬慰,正是他與常人不同的可貴之處。
理解“但愿人長久,千里共蟬娟”。但愿美好的感情常留在人們的心間,雖然遠隔千里,也能共同擁有這一輪明月,既然離別難免,那就不必傷悲,將思念之情留在心里,共同欣賞良宵美景。
2 、總結課文內容
本課以故事的形式介紹了北宋文學家蘇拭的名詞《水掉歌頭》的創作經過。
3、指導背頌第4-6段
4、直到造句
一起……一起……出示文中樣句
示范:他們倆一起讀書,一起玩耍
造句可隨課文教學,講到有關自然段直接讓學生在老師指導下練習造句。
5、作業
板書設計
心緒不寧
埋怨 } 重親情
轉念
寬慰 } 通情達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