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下人家》教學設計及反思(精選14篇)
《鄉下人家》教學設計及反思 篇1
教學目標
1.學習課文,感受鄉下人家生活的美好。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想象畫面,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
3.針對自己感興趣的景物談體會。
4.積累好詞佳句。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今天這節課我們繼續來學習21鄉下人家。(板書、讀課題)在上一節課,我們跟隨著作者一起去了走進鄉下人家,欣賞了鄉下人家好幾處的風景。同學們還記得嗎?(記得)誰來說說?
生:(瓜藤攀檐圖 鮮花輪綻圖 雨后春筍圖 雞鴨覓食圖 院落晚餐圖 月夜睡夢圖)
師:是啊,鄉下人家有這么多的美麗畫面,有一道道獨特的風景。所以說(出示句子“鄉下人家,不論什么時候,不論什么季節,都有一道獨特、迷人的風景。”生齊讀句子。這個句子中有兩個詞最能表現作者的感受,是哪兩個詞?(獨特、迷人)
師:知道獨特的意思?
生:特別的、獨一無二、舉世無雙
師:迷人是什么意思?
生:美麗、使人陶醉、惹人喜愛
二、品讀課文。
師:那么鄉下人家的一道道風景到底獨特、迷人在哪呢?
請同學們帶著這個問題先自己讀讀課文,再和小組的同學交流交流課文哪一處鄉村風景最美?自己的體會是什么?
匯報:
▲1“青、紅的瓜,碧綠的藤和葉,構成了一道別有風趣的裝飾,比那高樓門前蹲著一對石獅子或是豎著兩根大旗桿可愛多了。”
生1:鄉下人家的裝飾物很風趣,是用瓜來裝飾的。
生2:我們城市門前缺少生機,而鄉下卻是五顏六色的瓜、藤、葉
生3:很可愛
生4:每件事物都生機勃勃
生5:……
師:想想石獅子、旗桿給你什么感覺,而瓜架呢?
生:嚴肅,呆板
師:這句話的前部分說了有生機的瓜、藤、葉,后面說的是呆板、嚴肅的石獅子和旗桿,這樣形成了一個?
生3:對比。師:對,這句話就是用對比的手法來寫的。突出了瓜、藤、葉的可愛。
師:想讀一讀這個句子么?分角色朗讀(女生讀前半句,男生讀后半句)。
師:花藤滿架,綠意盎然,生機勃勃,真是一道獨特、迷人的風景啊!
▲2“有些人家,還在門前的場地上種幾株花,芍藥,鳳仙,雞冠花,大理菊,它們依著時令,順序開放,樸素中帶著幾分華麗,顯出一派農家獨特的農家風光。”
生1:我覺得農家的房前一定很美,因為有那么多種花按季節開放,一年四季都有鮮花。
生2:城里人也種花,但沒有像鄉下那樣一種就種上一大片。每個季節都能看到大 片的花,自然是美麗獨特的。
生4:我能感受到鄉下人家對生活的熱愛。
引導探究;“樸素中帶著幾分華麗”是否矛盾。
師:這樣熱愛生活的人家,你向往嗎?(接著往下匯報)請帶著對這句話的理解來讀一讀吧!
▲3“幾場春雨過后,到那里走走,常常會看見許多鮮嫩的筍,成群地從土里探出頭來。”
生1:這句話把竹筍說的像個調皮的小孩兒似的。
師: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從“探”字體會到的。
師:是的,竹筍像個頑皮的孩子從土里偷偷的探出頭來,這個擬人句怎樣讀呢?
生:頑皮的、歡快的。
師:帶著你的理解試著讀讀。
指名讀。
學生評價:“如果能讀得再歡快些就好了!”指名再讀。
師:讀得真不錯!想讀的同學都來讀吧!
師:寫的這么形象生動的句子,應該快把它積累下來(生畫)。你們能背下來嗎?
師:還有那些美景讓你們陶醉?
▲4“天邊的紅霞, 向晚的微風, 頭上飛過的歸巢的鳥兒,都是他們的好友,它們和鄉下人家一起, 繪成了一幅自然、 和諧的田園風景畫. ”
生1:這句話寫出鄉村景色和迷人。
采訪家在鄉下的同學他們,讓他們談談一家人夕陽西下時在院子里吃晚飯的情景。(指名描述)
師:能把自己的感覺讀出來嗎?
師:聽了介紹,老師眼前有這樣一幅畫面:天上紅霞片片,鳥鳴聲聲,周圍花兒朵朵,綠竹搖搖,身邊微風習習,笑聲串串,這樣天高地闊地吃飯,能說不獨特、迷人嗎?一起讀讀句子。
生一齊讀句子。
▲5“從他們的房前屋后走過,肯定會瞧見一只母雞,率領一群小雞,在竹林中覓食;或是瞧見聳著尾巴的雄雞,在場地上大踏步地走來走去。”
生1:我從這句話體會到鄉下人家的雄雞十分的高傲。
師:從哪里感受到的?
生:從“大踏步”可以看出來。
師:就像一位威風凜凜的大將軍。(讀句)
師:那母雞呢?
生:鄉下的母雞帶著孩子出去覓食是非常從容的,像帶領著自己孩子走來走去,而城里的雞是關在籠子里的,很可憐。
師:你來讀讀這部分,你一定能讀好。
師:這樣的景致,我們想去看嗎?一起來讀讀。
師:夜深了,鄉下人家還有一道獨特、迷人的風景。”
▲6 第六自然段
生1:鄉下人家夜深時紡織娘在唱歌,讓辛苦了一天的人們甜甜地進入夢鄉。
生2:鄉下人家把它當做催眠曲。
師:什么是催眠曲?
生:聽了使人入睡的樂曲。
師:那它有什么特點?
生:輕、緩
師:帶著這種感覺你來讀讀吧!生讀
師:老師和你配合來讀讀,好嗎?(師生配合讀句)
師:想體會這種甜甜蜜蜜進入夢鄉的感覺嗎?這可是鄉下人家獨有的,我們伴著音樂來(讀讀)把這甜美的歌“唱”給大家。
四、小結,句式訓練
師:剛才,同學們通過品讀課文,發現了一幅幅鄉下人家獨特、迷人的風景,再來讀讀這句話,老師相信你能讀得更好。(出示句子“鄉下人家,不論什么……獨特、迷人的風景。”
師:你能用上這個句式來說說你現在對這句話的理解嗎?
生:鄉下人家,不論春、夏、秋、冬,都有一道獨特、迷人的風景。
生:鄉下人家,不論是房前還是屋后都有一道獨特、迷人的風景。
生:鄉下人家,不論是晴天還是雨天都有一道獨特、迷人的風景。
……
師:是呀,鄉下人家,不論什么時候,不論什么季節,不論什么地方,都有一道獨特、迷人的風景。再一起讀讀這句話。(生齊讀句子)
師:除了課文中描繪到的畫面,你能結合自己看到的,想像到的也來描繪一道獨特、迷人的鄉村風景嗎?你可以用老師給你的句式來寫,也可以用自己的句子寫。
交流:
生:鄉下人家那綠油油的稻田是一道獨特、迷人的風景。
生:鄉下人家的房屋是一道獨特、迷人的風景。
……
五、總結
師:《鄉下人家》讓我們體會到了鄉村那恬靜的生活和獨特、迷人的景色。課后有一篇短文《在天晴了的時候》回去讀讀看會給你帶來什么感受。
六、作業
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
板書設計
春、夏、秋
鄉下人家 白天、傍晚、夜里 獨特迷人
房前、屋后
本學期自己也有幸搭上“青年教師成長匯報課”末班車,同一批年輕老師一起感受現代教育信息技術的魅力。從備課到制作課件一刻也不消停(因為自己以前從未嘗試制作課件,以前賽課也是讓人代勞)。期初剛接到這個任務,便與同組老師商量,決定選擇《鄉下人家》作為同課異構教學課文。經歷一番“煎熬”之后終于在本校四十幾語文老師面前獻丑了。在完成了“使命”之后。自己也靜下心來,好好反思一下小有所得。
1.語文的本色不能“丟”。自己雖是成長匯報課“參與者”但同時也欣賞這次活動中許多節語文公開課,雖自嘆沒有其他老師課上得精彩,但自己也牢牢把握住語文教學的特點,沒有迷失了“自己”。以本人的愚見:多媒體課件的使用僅僅是一種教學輔助手段。如果可以少用課件,就少用課件。如果可用不可以課件,就不要用課件。讓課堂留有更多的想象空間,讓學生的思維得到開拓。當然課件在把抽象演繹為直觀的作用還是無法替代的。只是要辯證地使用多媒體課件。《鄉下人家》這篇課文展現了鄉下人家樸實、自然、和諧、充滿詩意的鄉村生活,贊揚了鄉下人家熱愛生活,善于用自己的雙手裝點家園,裝點生活的美好品質。因此我就采用了 “自讀時想象畫面,自悟時體會情味,交流時唱所欲言”的方式展開教學,所使用的課件也僅僅以幫助學生理解為目的。更多的是讓學生走進文本,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的魅力。
2.精心備課是上好課的前提。為了教好《鄉下人家》這一篇課文,自己反復多次研究了教材,也查閱許多相關的資料,使自己的理解逐漸明朗化了。以什么樣的方式來上課也清晰了。當然備課不但是備好教材還應該備好學生。學生是“活”的,上課時,他們可不會按老師的美好想象來循規蹈矩,冷不丁來了個“冷門”。所以預設與生成的處理非常關鍵。如我在教學“月夜入睡”這一情景時,一學生站起來說自己喜歡這一部分。(這完全是打亂順序)但我一笑問:為什么?學生說:“我喜歡紡織娘的歌聲,因為它很好聽,像催眠曲”于是我又順勢一問:“那你知道催眠曲有什特點?”“輕、緩……”“你能帶著這種感覺讀讀這段?”……我在課堂相機捕捉“催眠曲”進行引導,引領學生進入情境,感受鄉下人家的生活的美好。
課堂的教學是一門缺憾的藝術。如何根據學生實際、教材的特點,凸顯自身的教學特點,體現新形勢下的教學理念,這將是我不懈努力的方向。
《鄉下人家》教學設計及反思 篇2
這是一篇標準的散文,作者扣住“獨特、迷人”,向我們展示了鄉下人家七幅很有特色的美景。文章文章樸素,但字里行間飽含深情,文章“形散神聚”,是很具新課程特色的文章,而對這屆五年級來說,他們是陌生的,所以,我把它分為三課時來完成學習。
第一課時,我主要讓學生分四人小組讀通課文,自己理解生字、詞語,并由學生找出其中七幅畫面,用“地點+景物”的格式歸納五字標題,然后自己研讀句子。
第二課時,重點研讀一至四小節,通過分析,讓學生抓住重點字詞來體會文章所描繪的意境,同時,也展開想象,來豐富理解,能完整、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從而達到能感情朗讀的目的,讓學生領會鄉下人家的美景。
第三課時,將會讓學生用本課的學習方法來研討第5~6小節,讀讀──悟悟──說說──再讀讀,回歸第二課時的《歸園田居》及課后戴望舒的小詩《在天晴了的時候》,讓學生體會鄉村生活的和諧,回歸朗讀,重點指導。最后讓學生以補充小詩:地點+美好事物的形式,延伸拓展。
本課,我課前安排了一組鄉村生活的圖片,進行了說話練習,目的是感受身邊的鄉村風情,激起探索的興趣,而后根據學生找到的重點句,讓他們自找畫面,讀、悟、說,最后又回歸配樂讀——展示讀,并以自創的小詩來進行小結,引出完整的重點句。陶淵明的詩是為了讓學生將本課所學內化,會讀出詩中的悠然自得,最后以布置作業與小結結束。
雖然基本上完成了預定安排,但我覺得上課時方式顯得單一了些,而且在第一課時僅僅安排學生自讀自悟是不是有點脫離實際,因為發現學生過度重視研讀,而忽視了基本的朗讀,所以有些地方還要糾正讀音,以致本課時朗讀未見明顯提高,雖說第三課時也安排了回歸朗讀,但肯定是無法重頭再來的,而且教師的臨場調控能力也有待提高,上課時未能想到換種方式讓學生展示朗讀,如拿著話筒上臺配樂讀,展示讀,那學生表現肯定會更好,而課后延伸時安排的小詩,也可以選擇正貼近生活的,更可以出示配樂朗讀版,這樣可能學生更易接受。
接觸新課程,感受頗多,也更多地見到了自己的不足,希望各位老師多提出寶貴意見,讓我不斷成長!
《鄉下人家》教學設計及反思 篇3
《鄉下人家》通過描繪一個個自然、和諧的場景,展現了鄉下人家樸實自然和諧、充滿詩意的鄉村生活,也贊揚了鄉下人家熱愛生活、善于用自己勤勞的雙手裝點自己的家園、裝點自己生活的美好品質。通過教學《鄉下人家》這篇課文,我感覺有以下的收獲和失誤:
一、抓字詞。
字詞教學仍是教學中的首要和重要位置。在初讀課文后,就檢查本課中要認的5個字和要寫的14個詞語,并且對課文中出現的容易念錯的多音字“冠、率”進行指導。讓學生找找“冠”日常生活中的詞語,如雞冠、奪冠、冠軍、張冠李戴等,再聯系實際理解。這樣從多音字的音義結合起來記憶,更有助于學生對多音字的掌握。在課文朗讀中有位女生還把“結果”的“結”念錯了,在課堂上對這個字及時指正并且區分了兩個“結果”的意思和讀音。對于一些比較難理解的詞語如“搗衣”,就借助圖片讓學生進行理解。
二、抓主線,結構清晰。
在教學中,我重點抓住主線“鄉下人家,不論什么時候,不論什么季節,都有一道獨特、迷人的風景。”來進行教學。讓學生多讀課文,抓住能體現鄉下人家獨特、迷人風景的句子,有感情地讀一讀,品一品,在頭腦中想一想作者描繪的畫面,然后交流品讀。
三、多層次的讀,讓學生在讀、悟中提高了朗讀能力。每讀一遍都有不同的任務和要求。
“初讀”:感知課文內容,解決字詞,質疑問難。
“細讀”:質疑后,邊讀邊想,弄清文章段落層次,梳理文章脈絡。
“情感朗讀”:感情朗讀重點語句,抓住重點,突破難點,讀出味道。
“自由讀”學生通過讀,認識生字新詞;通過讀,理清文章畫面,;通過讀,創設富有感染力的語感氛圍;通過讀,使學生與文章的思想感情產生共鳴,從而起到傳授知識、提高理解能力和朗讀水平的作用。
但一堂課下來,我覺得自己對文本的處理上有問題。第一個環節本想出示課文中的圖片,讓學生根據圖片的情景取個清新明快的名字,為后面的課文畫面取名做好充分的準備。但當我出示圖片讓學生取名時,學生都靜靜地坐在座位上。后來我和其它老師一談,都覺得這個環節對于四年級學生來說有點拔高,與后面概括課文畫面又有點重復累贅。不僅沒有實現事先的預想也浪費了時間。導致最后的“雨后春筍”這個畫面的語句品析沒法完成,而匆匆結束。
《鄉下人家》教學設計及反思 篇4
《鄉下人家》是一篇優美的寫景散文,課文一共7個自然段,前6個自然段寫景,最后一個自然段抒情,描繪了鄉下獨特,迷人的風景。仔細閱讀后發現,前面6個自然段中,1,2兩個自然段描寫的都是鄉下人家房前屋后的靜態景物,如長長的瓜架,美麗的花朵,碧綠的竹林;3,4兩個自然段描寫的則是鄉下人家常見的家禽:慈愛的母雞,可愛的小雞,神氣的公雞和悠閑的鴨子;5,6兩個自然段花則描寫了鄉下人家生活的場景,如夏天院落晚餐,秋天伴著紡織娘的歌聲入睡。也就是說,整個鄉下人家景色的描繪看似無序,實則有序,這序不但體現為描寫的景物是從靜到動,從物到人的,也體現為從描述鄉下人家景色獨特迷人到鄉下人家生活自然和諧。文章按房前屋后的空間順序和春夏秋三季,白天傍晚夜間的時間順序交*描寫,展現了一幅幅自然質樸,親切祥和的農家畫面。理清內容后,我又細細地讀課文,這篇文章的語言非常優美,活潑風趣,處處流露出作者對鄉下人家的喜愛之情,這份喜愛甚至可以說是偏愛,想必作者也是久居繁華喧囂的都市,因而對寧靜,質樸,悠閑,舒緩的鄉村生活充滿了向往和留戀。我也帶著對鄉村生活的熱愛,引領著學生走在鄉間的小路上:
1,交給學生學習的主動權。在上《鄉下人家》這課時,我就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孩子們,讓他們找自己喜歡的句子,段落給大家推薦,在推薦之后,肯定也有喜歡同一個地方的孩子,之后一起交流,討論,這又體現出一種合作。
如有學生喜歡"幾場春雨過后,到那里走走,常常會看見許多鮮嫩的筍,成群地從土里探出頭來"一句。
生1:我喜歡"成群",這說明嫩筍很多。
生2:我覺得"探"字用得好,這些筍就好像是小娃娃一樣偷偷地從土里探出頭來,看上去真可愛!
生3:"探"字用了擬人的手法,就像一個個淘氣頑皮的娃娃和人捉迷藏一樣從土里探出頭。
師:如果你就是這些小竹筍,那么快想探出頭來干什么呢鮮嫩的小春筍們,你們探出你們的頭來吧,把看到的景象說一說。
生1:我看到了紅花綠葉,聞到了空氣中淡淡的花香;
生2:我看到了亭亭玉立的竹子,青的竿,綠的葉,投下了一片濃濃的綠蔭。
生3:我聽到了黃鸝的歌聲,真動聽。
……
整節課都是在自主中學習,在合作中交流,在探究中解決問題。而老師只是一個課堂學習中的組織者,引導者。
2,教給理解課文內容的方法。四年級下冊課標中有一個學習要求,既初步學會理解課文的幾種方法,如:抓住重點句段閱讀,抓住重點詞語理解,聯系上下文理解,聯系生活實際理解等等。本課教學中注意了引導學生抓住重點句段閱讀。對文章的重點段落反復閱讀,能夠使學生很快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課文的每一個段落都很美,但是不可能處處講,處處讀,這就要有選擇的讀和講。對于較難理解的,對于作者的一些特殊的表達方式都要重點來學習,來讀。如:作者通過對動植物擬人化的描寫來表達自己的感情,"探"字的理解,對雞的描寫,紡織娘唱歌等等,都寫得非常生動,形象,不僅要充分的讀中感悟,還要學習作者的寫作方法。
3,引導學生多層次地朗讀。在閱讀教學中,加強朗讀的訓練,讓學生在評,讀,悟中提高了朗讀能力。如:每讀一遍都有不同的任務和要求。
(1)初讀。感知課文內容,解決字詞,質疑問難。
(2)細讀。質疑后,邊讀邊想邊議,弄清文章段落層次,把握文章結構,梳理文章脈絡。
(3)精讀。感情朗讀重點語句,抓住重點,突破難點,澄清疑點。學生通過讀,披文入境,融情于聲,以聲,情感染學生,創設富有感染力的語感氛圍,使學生與文章的思想感情產生共鳴,從而起到傳授知識,提高理解能力和朗讀水平的作用。
一節課下來,學生對鄉下人家向往不已,有的學生說:"那真是世外桃源!"有的學生說:"我真想去那兒度假!"更有學生說:"那兒簡直是人間天堂!我樂意去!"
讀著課文,我和孩子們仿佛嗅到了濃郁的泥土芬芳,聽到了熟悉的蛙吵蟲鳴,感受到了瓜棚月下的情趣,仿佛在與鄉下人家促膝談心,一起享受著鄉下人家生活的樂趣。
《鄉下人家》教學設計及反思 篇5
陳老師努力創設和諧、融洽、歡快的人文氛圍,讓語文學習的過程成為學生展現個性,表現個性,培養個性和塑造個性的過程。
一、自選方式,給學生自由選擇的權利。在教學《鄉下人家》一課時,陳老師帶學生進入課文,讓他們通過自學了解課文內容,并用上恰當的詞語概括地說說你對課文的理解。學生通過初步的概括后,把自己對文本的理解通過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激發學習的積極性。
二、自主實踐,給學生展示自我的舞臺。從初讀課文,了解主要內容,到精讀課文,理解、感悟課文所表達的“情”,我都引導學生自己讀,自己學,自己匯報,自己評價,親自參與學習實踐活動。
三、大膽質疑,給學生探究學習的環境。教學中,陳老師始終做到“心中有學生,心中有主體”,尊重學生,尤其“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課程標準》語)。只有允許學生盡情表達,而且鼓勵學生盡情表現,才能談得上解放學生的個性讓學生自主地學習。
《鄉下人家》教學設計及反思 篇6
《鄉下人家》教學反思
《鄉下人家》文章按照房前屋后的空間順序和春夏秋三季、白天傍晚夜間的時間順序交*描寫,展現了鄉下人家樸實自然和諧、充滿詩意的鄉村生活,也贊揚了鄉下人家熱愛生活、善于用自己勤勞的雙手裝點自己的家園、裝點自己生活的美好品質。下面,我來談談教學體會。
一、根據我的了解,我們的學生95%以上從小生活在城市里,對鄉村生活缺乏了解。學習本文,一是引導學生體會鄉村生活的自然親切、優美恬靜,感受作者對鄉村生活的向往,對生活的熱愛之情;二是在閱讀中體會作者善于抓住鄉村生活中最平凡的事物、最普通的場面,描寫鄉村生活的特點。基于本文的特點及學生的情況,我將本文的學習目標定為以下三點:
1、讀通課文,鼓勵學生主動學習。
2、初步了解課文內容,走近鄉下人家,感受田園生活的美,激發學生對農村生活的興趣。
3、帶領學生品味優美語言,積累精彩句段。
本文的教學重點是讀文感悟,學習寫法。這一重點確立的依據是本組的編排目的及本文在組內的重要地位。同時,這也是難點,因為我們的孩子住在城市,文中描繪的景與物大多是學生看似熟悉、實則陌生的,而文章的語言看似也很平淡,那如何從陌生的景物中、從平淡的文字中讀出美感,是本課的難點。為突破這一重難點,教學時,我以讀代講,通過“自讀時想象畫面,自悟時體會情味,交流時暢所欲言,致辭時內化語言”的方式展開教學。
二、教學設計的理念與思路。
閱讀是個性化的過程,不能以教師的思維而取代學生思維,所以,我在引導學生閱讀的時候,強調以學生為主體,讓他們自讀自悟。讀一讀喜歡的段落,說一說感興趣的景色,想一想生活在其中的樂趣。關注他們情感的生成、個性的體驗和生活的聯系。
閱讀不僅僅是人文性教育,更不可忽視的是語文基本技能的訓練。本文的教學目標有“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詞句、精彩語段”“學習作者通過描寫和鄉下人家最密切相關的景、物來抒發情感的表達方法”等要求。所以我引導學生在解讀課文的過程中,同時進行朗讀的訓練,寫法的引導,使人文性與工具性融為一體。
三、教學策略與手段
根據課文任務量,我用兩節課完成教學。第一節課的任務是通讀課文,了解內容,初步感受田園生活的美,激發學生對農村生活的興趣。第二節課的任務是繼續品讀課文,進一步感悟寫法。第一節課的安排與意圖是這樣的:
1.看圖導入,進入美好情境。這樣一來,學生可以馬上進入美的情境中,激發學習興趣。
2.自讀自悟,感受生活的美。布置學生朗讀課文,邊讀邊想,在腦海中再現美的情境。
3.品讀課文,展示自學成果。全班交流學習感受,并通過做小主人邀請客人這一方式,內化語言。
4.讀讀寫寫,積累語言。讓學生有感情朗讀課文,從他們的朗讀中,我可以及時了解到學生學習的反饋信息,以學定教。作業上進行分層,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合適的要求,介紹鄉下人家的一處場景。
四、教后感受
1、總體氛圍創設的比較好,學生通過看圖、讀文、想象再朗讀的過程,已經能夠入情入境地體會鄉下生活的美好,產生了對農村生活的向往。
2、知識點的教學比較扎實。能抓住幾個擬人句、作比較的句子,深入展開教學,使學生不僅能自己入情,更能體會作者的情感。
3、課堂中時間的控制還不是很好。開始部分的正音耗費了太多的時間,而后面重點的讓學生讀讀、想想、說說,就展開的不夠。
《鄉下人家》教學反思
本次賽講課,我非常認真地備課。教學設計多次修改,力圖突破原有的固定模式。我認為一篇寫景的文章,要讓學生入情入境地品味文字、體會情感,必須引導他們抓住主要線索,摳住關鍵詞句仔細讀,慢慢品,并展開想象,感受文字所描繪的美。由此設計了讓學生看圖片——品文字——說風景——細想象——談感受——課外補充的步驟進行教學。
我認為自己做的比較好的有:
一、抓住一條主線,使教學結構清晰。
在教學中,我始終圍繞一條主線:“鄉下人家,不論什么時候,不論什么季節,都有一道獨特、迷人的風景。”來進行教學。讓學生多讀課文,抓住能體現鄉下人家獨特、迷人風景的句子,有感情地讀一讀,在頭腦中想一想作者描繪的畫面,然后交流品味。這樣就使整個教學結構清晰、合理,教學過程流暢。
二、在“讀”中感知、感悟。
新課標強調要引導學生在“讀”中感知,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熏陶。為了讓學生能更好地感受到鄉村生活的詩情畫意,我加強了朗讀的指導,安排了多層次的朗讀。開頭的齊讀課文,學生讀得整齊,有感情。指名讀,自讀品味,精讀感悟,把讀貫穿于整個教學的始終,加深學生對鄉下人家那樸實、自然和諧、充滿詩意的鄉村生活的理解,讓學生與文章、作者的思想感情產生共鳴。
三、適時進行想象,發展學生的思維。
愛因斯坦認為“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才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
在教學中我給了學生廣泛的想象空間,讓學生想象自己坐在瓜架下,想干什么?想象那花兒們依著時令,順序開放是什樣的情景?春筍探出頭來又是怎樣的一幅景象?晚霞中在院子里晚餐的情景又是怎樣的?在我們鄉下僅僅只有這些畫面嗎?還會有怎樣的畫面呢……學生的想象力與創造力都得到了發揮,從而也對鄉下獨特迷人的景色有了更深的了解。
四、 過渡語設計較精細,整篇課文教學語言流暢自然。
五、形式多樣品課文
在教學中,設計了多樣的環節引導學生品味文字。如:讓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中的雞、鴨。孩子們讀完后能用自己的感受說自己讀的是什么樣的雞,什么樣的鴨。城里人和鄉下人比比誰的家鄉美。讓學生在讀完課文后,用自己的話總結表達。避免了單一的讀、品、說,是課堂學習不再單調乏味。
不足之處:
一、 教學預設中,對時間的規劃不夠細致。造成課堂前松后緊。學生的發言沒有都敞開說。課堂時間延長了一點。
二、開頭的導入不夠靈活。總想快速把學生引入到教學的軌跡上來。結果,學生的思維有偏差時,有些急躁。后來為了顯示教學設計的完整性,又把一些重要的詞句處理,顯得有些急切。
三、 教學時放手尺度還可以更大些。在引導學生理解了課文某些段落后,可以放手讓學生說。讓學生多拿課文文字跟城市風景的對比,我學生對鄉下人家那獨特迷人風景的感受可能更加深刻。
總之,感謝備課組老師的指點,我還要繼續努力,謝謝!
《鄉下人家》教學設計及反思 篇7
《鄉下人家》文章按照房前屋后的空間順序和春夏秋三季、白天傍晚夜間的時間順序交叉描寫,展現了鄉下人家樸實自然和諧、充滿詩意的鄉村生活,也贊揚了鄉下人家熱愛生活、善于用自己勤勞的雙手裝點自己的家園、裝點自己生活的美好品質。下面,我來談談教學體會。
一、根據我的了解,我們的學生95%以上從小生活在城市里,對鄉村生活缺乏了解
學習本文,一是引導學生體會鄉村生活的自然親切、優美恬靜,感受作者對鄉村生活的向往,對生活的熱愛之情;二是在閱讀中體會作者善于抓住鄉村生活中最平凡的事物、最普通的場面,描寫鄉村生活的特點。基于本文的特點及學生的情況,我將本文的學習目標定為以下三點:
1、讀通課文,鼓勵學生主動學習。
2、初步了解課文內容,走近鄉下人家,感受田園生活的美,激發學生對農村生活的興趣。
3、帶領學生品味優美語言,積累精彩句段。
本文的教學重點是讀文感悟,學習寫法。這一重點確立的依據是本組的編排目的及本文在組內的重要地位。同時,這也是難點,因為我們的孩子住在城市,文中描繪的景與物大多是學生看似熟悉、實則陌生的,而文章的語言看似也很平淡,那如何從陌生的景物中、從平淡的文字中讀出美感,是本課的難點。為突破這一重難點,教學時,我以讀代講,通過“自讀時想象畫面,自悟時體會情味,交流時暢所欲言,致辭時內化語言”的方式展開教學。
二、教學設計的理念與思路。
閱讀是個性化的過程,不能以教師的思維而取代學生思維,所以,我在引導學生閱讀的時候,強調以學生為主體,讓他們自讀自悟。讀一讀喜歡的段落,說一說感興趣的景色,想一想生活在其中的樂趣。關注他們情感的生成、個性的體驗和生活的聯系。
閱讀不僅僅是人文性教育,更不可忽視的是語文基本技能的訓練。本文的教學目標有“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詞句、精彩語段”“學習作者通過描寫和鄉下人家最密切相關的景、物來抒發情感的表達方法”等要求。所以我引導學生在解讀課文的過程中,同時進行朗讀的訓練,寫法的引導,使人文性與工具性融為一體。
三、教學策略與手段
根據課文任務量,我用兩節課完成教學。第一節課的任務是通讀課文,了解內容,初步感受田園生活的美,激發學生對農村生活的興趣。第二節課的任務是繼續品讀課文,進一步感悟寫法。第一節課的安排與意圖是這樣的:
1、看圖導入,進入美好情境。這樣一來,學生可以馬上進入美的情境中,激發學習興趣。
2、自讀自悟,感受生活的美。布置學生朗讀課文,邊讀邊想,在腦海中再現美的情境。
3、品讀課文,展示自學成果。全班交流學習感受,并通過做小主人邀請客人這一方式,內化語言。
4、讀讀寫寫,積累語言。讓學生有感情朗讀課文,從他們的朗讀中,我可以及時了解到學生學習的反饋信息,以學定教。作業上進行分層,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合適的要求,介紹鄉下人家的一處場景。
四、教后感受
1、總體氛圍創設的比較好,學生通過看圖、讀文、想象再朗讀的過程,已經能夠入情入境地體會鄉下生活的美好,產生了對農村生活的向往。
2、知識點的教學比較扎實。能抓住幾個擬人句、作比較的句子,深入展開教學,使學生不僅能自己入情,更能體會作者的情感。
3、課堂中時間的控制還不是很好。開始部分的正音耗費了太多的時間,而后面重點的讓學生讀讀、想想、說說,就展開的不夠。
《鄉下人家》教學設計及反思 篇8
《鄉下人家》這篇課文,通過空間、季節和時間的交替描寫,展現了“屋前搭瓜架、門前種鮮花、屋后春筍冒、院里雞覓食、河中鴨嬉戲、門前吃晚飯、夜靜催眠曲”的田園風情。在教學中,我從增強學生主動性入手,以閱讀為主要教學手段,引導學生發揮想象力、引起共鳴,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鄉下人家》所在單元組的主題是“走進田園,熱愛鄉村”。意在讓學生通過朗讀,感受充滿詩情畫意的田園美景,體驗自然質樸的田園生活,體會作者的表達方法,豐富自己的語言積累。我校地處城鄉結合處,一部分學生來自農村,對農村生活有一定親身體驗,一定程度上容易進入文章意境。
為了讓學生能更好地感受到鄉村生活的詩情畫意,我安排了多層次的朗讀。自瀆品味,指名交流讀,抓住重點詞感悟讀,最后的欣賞讀,把讀貫穿由于整個教學的始終,加深學生對鄉下人家那樸實、自然和諧的鄉村生活的理解,讓學生與文章、作者的思想感情產生共鳴。
回顧反思整個教學過程,總體氛圍創設得比較好,在整節課中能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注意對學生語言的積累和運用,努力培養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其次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充分發揮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培養學生的語言概括能力。一節課下來,師生對“鄉下人家”有了新的認識和感悟,較好地完成了教學目的和任務。
《鄉下人家》教學設計及反思 篇9
我教《鄉下人家》這篇課文的教學中,我始終圍繞一條主線:“鄉下人家,不論什么時候,不論什么季節,都有一道獨特、迷人的風景。”進行教學。讓學生多讀課文,抓住能體現鄉下人家獨特、迷人風景的句子,注意了引導學生抓住重點句段閱讀。在頭腦中想一想作者描繪的畫面,然后交流品味。
在這篇課文中羅列了六個不同的鄉村生活場景:門前的瓜架,屋前的鮮花,屋后的竹子,院落的雞,小河的鴨,人們夏日晚餐和秋夜睡眠。因為每一個段落都很美,但是不可能面面俱到,這就要有選擇地講讀。這些場景中包括兩處植物,兩處動物,兩處人們生活的描寫。因此,我分別抓取了一處植物、一處動物、一處生活描寫作為教學重點內容進行引導,其余的內容根據他們自己的愛好,自由朗讀,做到了扶放結合,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因為大多學生沒有親眼見過郁郁蔥蔥的瓜架,也沒有親自到過鄉間田園,因此,我借助多媒體手段,展示鄉村獨特的風景。同時啟發他們談談:如果你來到這里,最想做的是什么?鄉下人家在這里都干些什么?在此基礎上鼓勵學生帶著想象出的情緒來朗讀課文,效果很好。
我班的學生大多是城里孩子,對鄉村生活了解不夠。我在教學文本內容之余,補充了關于鄉村四季風光、生活勞作、童貞童趣、傳統風俗等資料圖片。使課堂氛圍得到了升華,激發了學生了解鄉下風光,體驗農村生活的欲望。
回顧整個學習過程,感覺效果比較理想。我在課堂學習中進行合理的組織、安排和引導,整節課學生都在自主學習、合作交流,學生的興趣也濃厚,收獲很多。美中不足的是,我在整堂課的教學中,一直引領學生感受鄉村生活的美好,沒有引申到農民勞作的辛苦。若再引導學生感受農村生活的勞苦與艱辛,那么學生對鄉下人家的生活了解得就更深入了。
《鄉下人家》教學設計及反思 篇10
《鄉下人家》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第一篇講讀課文,作者抓住了鄉下人家最普通的事物和場景,展現了鄉下人家自然和諧、充滿詩意的鄉村生活,贊揚了鄉下人家熱愛生活、善于用自己勤勞的雙手裝點自己的家園、裝點自己生活的美好品質。
在教學中,我以讀為主線,引導學生通過“選讀探究——品讀感悟——朗讀再現”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讀中賞詞、品句,讀中積累、感悟,讀中質疑、探究,讀中想象、遷移,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反思自己《鄉下人家》一課的教學,我覺得有以下幾點:
由于我們師生全是地地道道的農村山里人,導入新課會和城市的孩子或曰大部分學生截然不同。我采用了對比圖片的方式,先讓孩子們欣賞旖旎的城市風光圖,談感受;再引入熟悉的農村風景和生活場景,談自己家鄉情況和城市的不同,從而引出課題,同時也是對課堂內容適當的鋪墊。我想:如果一上課就出示農村各種事物,孩子們可能就會有點厭煩,畢竟天天生活在其中。
四年級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合作能力,為了讓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效果更加高效,我出示自學要求,明確學習目的。學生通過自讀課文來完成學習要求,培養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掌握生字詞,能夠讀通課文,為理解課文打下基礎。隨后我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學習成果先在小組內交流展示,同時教師一邊巡視,一邊了解學習情況。最后在全班內反饋,教師在旁邊適當指導,這樣既抓住重點、突破難點,又鍛煉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鄉下人家,不論什么時候,不論什么季節,都有一道獨特、迷人的風景。”是貫穿本文始終的一條主線,我引導學生用不同的語氣反復讀這句話,體會作者筆下鄉下人家的特點,初步了解鄉下人家一年四季獨特迷人的美景。
這一教學環節是這節課的主體,緊扣文本1——6自然段中“瓜藤攀檐圖、鮮花輪放圖、雨后春筍圖、雞鴨覓食圖、院落晚餐圖、月夜睡夢圖”等幾個美好生活圖景開展教學。
首先我讓學生默讀課文,找出描繪鄉下人家迷人景色的段落,并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給每處風景起一個“如畫般”名字。雖然學生不能精準表達畫面,但只要能說出基本意思就行,為了不讓學生遺漏畫面,采用填空形式,學生基本都能找出來。
為了讓學生發現和體會作者描寫景物的語言特點,品悟語言之美,感悟鄉下人家之樂,體會對比及擬人等修辭手法表情達意的作用,我抽學生感情朗讀自己喜歡的畫面或給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場景,說出理由,并帶動其他同學閉眼想象場景,從中領悟作者遣詞造句之精妙,領略表達技巧和表達的效果的統一,同時滲透人文培養于其中。
四、為了真正了解學生當堂的學習效果,采用考試的形式對學生進行詞語和重點句檢測。本文語言樸實自然,沒有較難理解的詞句,再加上學生本就是鄉下人家的孩子,檢測效果固然很好。
總之,本節課教學基本上完成了預定設計,學生能在老師的引導下完成既定學習目標,談出自己的感受。但他們很少有人走出這里,對于鄉村風光,他們早已經習以為常了,盡管這篇文章語言樸實生動,清新秀美,也不能點燃他們激情,交流時的方式和語言顯得單一;其次學生的讀后感悟能力比較強,但朗讀再現的能力較弱。
《鄉下人家》教學設計及反思 篇11
《鄉下人家》 這篇按照房前院后的空間順序和春夏秋三季白天、 傍晚、夜間的時間順序交替描寫,展現了鄉下人家樸實自然、和諧、充滿詩意的鄉村生活,也贊揚了鄉下人家熱愛生活,善于用自己勤勞 的雙手裝點自己的家園,裝點自己的生活的美好品質。通過教學《鄉下人家》這篇課文,我有以下幾點感受:
一、學習目標的設定
《鄉下人家》 編排在第六組, 本組主題是 “走進田園, 熱愛鄉村” 。意在讓學生通過朗讀,感受充滿詩情畫意的田園美景,體驗自然質樸 的田園生活,體會作者的表達方法,豐富自己的語言積累。《鄉下人家》是本組第一篇精讀課文,它用質樸而生動的文字向讀者呈現出一 幅田園風光的寫意畫卷。我們的學生100%以上從小生活在城市里,對鄉村生活缺乏了解。
一是引導學生體會鄉村生活的自然 親切、優美恬靜,感受作者對鄉村生活的向往,對生活的熱愛之情;
二是在閱讀中體會作者善于抓住鄉村生活中最平凡的事物、最普通的場面,描寫鄉村生活的特點。基于本文的特點及學生的情況,我將本文的學習目標定為以下兩點:
1、通過朗讀、感悟、交流、朗讀來理解想象鄉下人家各組景色的特 點, 積累優美的語言, 感受田園詩情,產生對農村生活的興趣和熱愛。
2、了解課文的敘述順序,學習作者通過描寫和鄉下人家最密切相關的景、物來抒發情感的表達方法。
二、教學重點的突破
本課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感受鄉村生活的美好, 領悟作者的表達方 法。為突破這一難點,教學時我以讀代講,通過自讀時想象畫面,自 悟時體會情味,交流時暢所欲言的方式展開教學。
三、教學中的得與失
1、多媒體創設美好的情景。我在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音樂創設 了輕松愉悅的情境之后,讓學生自由輕聲讀課文想象欣賞鄉間美景。 而且為了讓學生對鄉下景物有更多的了解我還給學生展示了一組優 美的鄉下美景圖,給學生以好的視覺效果,使學生產生更了對鄉下生 活的熱愛之情。 動聽的音樂和生動的圖片為學生入情入境的朗讀起到 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2、總體氛圍創設的比較好,學生通過看圖、讀文、想象再朗讀的過 程,已經能夠入情入境地體會鄉下生活的美好,產生了對農村生活的向往。
3、抓住重點品讀課文。我在教學中引導學生抓住“獨特迷人”在字 里行間中尋找這種風景。從課堂來看學生對關鍵詞掌握得很好。 總之,回顧反思整個教學過程,在整節課中能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 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注意對學生語言的積累和運用,努力培養 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其次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充分發揮他們 的想象力和創新能力,培養學生的語言概括能力。同時也感受到學生 語言的貧乏,好詞佳句積累欠缺,今后要拓展學生的知識面,督促其 多讀書,多積累好詞佳句。
《鄉下人家》教學設計及反思 篇12
本學期,我在學校“同上一堂好課”中,通過教研組兩輪磨課后,我執教了人教版小學語文第八冊第21課《鄉下人家》第一課時。文章按照房前屋后的空間順序和春夏秋三季、白天傍晚夜間的時間順序交錯描寫,展現了鄉下人家樸實自然和諧、充滿詩意的鄉村生活,也贊揚了鄉下人家熱愛生活、善于用自己勤勞的雙手裝點自己的家園、裝點自己生活的美好品質。我帶著對鄉村生活深深的眷戀,引領學生走在鄉間小路上……
一、抓住主線,結構清晰。
在教學中,我始終圍繞一條主線:“鄉下人家,不論什么時候,不論什么季節,都有一道獨特、迷人的風景。”來進行教學。讓學生自讀課文,畫出能體現鄉下人家獨特、迷人風景的句子,有感情地讀一讀,在頭腦中想象作者描繪的畫面,然后交流品味。這樣就使整個教學結構清晰、合理,教學過程流暢。
二、抓取重點,扶放結合。
在這篇課文中羅列了六個不同的鄉村生活場景:門前的瓜架,屋前的鮮花,屋后的竹子,院落的雞,小河的鴨,人們夏日晚餐和秋夜睡眠。因為每一個段落都很美,但是不可能面面俱到,這就要有選擇地講讀。本課時中,我目標要落實前兩個生活場景。這兩個場景共同點是介紹了植物,因此,我抓取了第一處植物——門前的瓜作為教學重點內容進行引導,而“屋前的花”這部分內容根據他們自己的愛好,自由朗讀,做到了扶放結合,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也會下文學生自主學習作好了鋪墊。
三、反復朗讀,深入理解。
新課標強調要引導學生在“讀”中感知,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熏陶。為了讓學生能更好地感受到鄉村生活的詩情畫意,我加強了朗讀的指導,安排了多層次的朗讀,指名讀,自讀品味,精讀感悟,配樂朗誦,把讀貫穿于整個教學的始終,有淺入深地層次性的朗讀,加深學生對鄉下人家那樸實、自然和諧、充滿詩意的鄉村生活的理解,讓學生與文章、作者的思想感情產生共鳴。以下是我在上完本課的體會。
回顧整個學習過程,感覺效果比較理想。我在課堂學習中進行合理的組織、安排和引導,整節課學生都在自主學習、合作交流,學生的興趣也濃厚,收獲很多。比較遺憾的是,我課堂中時間有所失控。開始字詞部分耗費了太多的時間,而后面重點的讓學生讀讀、想想、說說,就展開的不夠。尤其是最后的一段顯得很倉促,未能將組內磨課時的設想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
《鄉下人家》教學設計及反思 篇13
【教材說明】
《鄉下人家》是人教課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第一課。文章通過描繪一個個自然、和諧的場景,展現了鄉下人家樸實自然和諧、充滿詩意的鄉村生活,也贊揚了鄉下人家熱愛生活、善于用自己勤勞的雙手裝點自己的家園、裝點自己生活的美好品質。教學這篇文章,一是要引導學生體會鄉村生活的自然親切、優美恬靜,感受作者對鄉村生活的向往,對生活的熱愛之情;二是要讓學生在閱讀中體會作者善于抓住鄉村生活中最平凡的事物、最普通的場面,描寫鄉村生活的特點。
【案例記錄】
師:文中作者用樸實生動的語言為我們描繪了鄉村生活的每一個場景。現在,有人把每個場景都畫了一幅畫,想欣賞一下嗎?(生:想)想擁有嗎?(生:更想)
師:你最希望你自己擁有哪一幅畫呢?為什么?(生談各自想法)
師:想要擁有必須得要付出。請你為自己最喜歡、最想擁有的那幅畫擬個名字,并且想象著說一說它美在那里?比一比誰選擇的畫最美。可以與其它興趣相投的同學合作完成任務,也可以自己單獨完成。
(生行動)
班級匯報。(略)
師:一起來欣賞同學們夢寐以求的名畫。
(出示課件,師生欣賞)
師:這樣自然親切,優美恬靜的鄉村風光!難怪作者說:“鄉下人家,不論什么時候,不論什么季節,都有一道獨特迷人的風景”。(音樂響起來。)讓我們在這美妙的音樂中再一次品味作者生動的語言欣賞這優美的畫卷吧!(師生配樂朗讀課文)
師:請談一談你此刻的感受。(生談)
師:是啊!如此美妙恬靜的鄉村生活!只有我們用心去品味,用心去感受,才能真正擁有它!慶幸的是我們欣賞了它,并真正擁有了它,所以讓我們和作者一起再自豪地說一聲:──(“鄉下人家,不論什么時候,不論什么季節,都有一道獨特迷人的風景”)。
【教后反思】
在閱讀課教學中一個十分重要的任務是引導學生品味文章語言,可是由于自身能力有限,往往不能引導學生品味出來,反而讓學生害怕上了這個學習任務,所以只有想其它的方法來遮掩一下自己的笨,這節課上只是僅僅采用了一個比賽的方式,就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學生不僅用簡潔的語言擬了幾幅圖的名字,如“雨后春筍圖”、“ 群鴨戲水圖”、“月明人靜圖”等,而且對文章語言的分析,品味則更是精彩,如“許多鮮嫩的筍,成群地從土里探出頭來”中的“探”,“即使附近的石頭上有婦女在搗衣,它們也不吃驚”中的“吃驚”。劉煜同學因喜歡“雨后春筍圖”竟還搬出了鄭燮的《竹石》一詩!學生的思維活躍得幾乎令我不敢相信!教參上品析的幾個句子學生全部都自己品出來了,而且還很有“味兒”!另外,他們還很非常有創意地把現在城市生活和鄉村生活相比較,談了許多自己獨特的見解!學生思維徹底被解放了!而如果按我的水平引導學生去品味,是無論如何也達不到這種效果的。所以我自豪地想,如果我“笨”,那么我可以努力地想方設法地將品味換一種方式,讓學生散發出的奪目光芒來掩蓋住他們的 “笨老師”!
《鄉下人家》教學設計及反思 篇14
記得有一次學校組織春游,參觀貝爾科普基地的情景。貝爾科普基地在關外,途中經過一片莊稼地,地里種著時令蔬菜,長勢正旺,放眼望去就像一塊塊碧綠的翡翠。我情不自禁地贊嘆:這蔬菜真新鮮,好一派田園風光!看到此情此景,孩子們的表現更讓我感嘆:他們大呼小叫:老師,快看!生菜居然長在這里,啊!那是我吃過的菜……是的,鄉村生活對他們來說是遙遠的、陌生的。莊稼地留給他們的印象似乎超過了科普展。他們仿佛發現了新大陸一般的興奮,津津樂道,滔滔不絕……
因此在《鄉下人家》這篇課文備課時,我就想應該抓住學生對鄉下生活的好奇、向往,抓住田園風光的獨特、迷人的特點,通過一幅幅自然質樸、親切和諧的農家畫面,通過城鄉對比,讓從未接觸過農村生活的城市孩子從平凡的事情、普通的場面體會出的鄉村生活的美。細節的感受體現在具體的教學中:
一、提問導入,輕松自然
師:“同學們,我們現在生活在什么地方?”
生:“我們生活在深圳。”
師:“你能用一兩句話說說深圳的特點嗎?”
生:“深圳是個現代化大都市,很繁華、有許多高樓大廈……?
師:“我們生活在大城市里,對城市的生活不陌生。今天,老師將和同學們一起去體驗一下另一種生活,我們一起去《鄉下人家》看看,去感受一下鄉村生活。
二、聽文觀景、如臨其境多媒體課件展示出的一幅田園風光的寫意畫卷
那房前順著棚架爬上屋檐的碧綠的藤蔓,門前空地上以這是令開放的美麗的鮮花和午后伴著春雨從土里探出頭來的嫩筍,那覓食的雞群,那嬉水的小鴨,那鄉下人們在門前的樹蔭下邊吃晚飯,便閑話家常,其樂融融,夜里伴著紡織娘美妙的歌聲甜蜜景如夢鄉……
(此刻多媒體課件起到了語言、文字不可替代的作用。一個個自然、和諧的場景,使學生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人:仿佛嗅到了濃郁的泥土芬芳,聽到了熟悉的蛙吵蟲鳴,感受到瓜棚月夜下的情趣,仿佛在與鄉下人家促膝談心,一起享受鄉下人家生活的樂趣。)
三、梳理整合、濃縮場景
1、小組討論交流:
課文描寫了鄉下人家的哪些生活場景?每人選自己喜歡的一個場景說說,再把描寫這一場景的部分融入自己的情感讀給大家聽聽。
2、用簡練的語言概括每一個場景:
⑴學生發言,教師指導點撥:
(瓜藤攀援圖鮮花輪放圖雨后春筍圖雞鴨覓食圖院落晚餐圖月夜睡夢圖)
⑵小組為單位輪渡一至六自然段:
(在這個環節上,學生能夠拓展思維,通過對比的方式來描述鄉村生活,如城市里的雞鴨生活和鄉下的雞鴨生活對比,城市的繁華、節奏快和鄉下生活的質樸、悠閑得比較,但在用簡潔的語言概括場景時,感覺到學生語言的貧乏,好詞佳句積累欠缺,今后要拓展學生的知識面,督促其多讀書,多積累好詞佳句)
四、品味語言,學習寫法
1、幾場春雨過后,到哪里走走,常常會看見許多鮮嫩的筍,成群地從土里探出頭來:
(擬人化的手法使人感覺生動、自然)
2、青、紅的瓜,碧綠的藤荷葉,構成了一道別有風趣的裝飾,比那高樓門前蹲著一對石獅子或者兩根大旗桿,可愛多了:
(對比的手法使人感覺別致生動、親切可愛)
3、從他們的房前屋后走過,肯定會瞧見一只母雞,率領一群小雞,在竹林中覓食;或是瞧見聳著尾巴的雄雞,在場地上大踏步地走來走去:
(運用擬人化的手法,體現了寧靜、和諧的農家生活畫面)
4、……(品味語言,在朗讀方面還要加強指導,通過讀體會鄉村生活的純樸自然、富有情趣,指導前與指導后應有區別)
總之,回顧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我認為基本上達到了教學目的,讓學生們對鄉村生活有了更多更具體的體驗,在整節課中能夠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注意對學生語言的積累和運用,努力培養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其次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充分發揮他們的想象力和創新能力,培養學生的語言概括能力。同時也感受到學生語言的貧乏,好詞佳句積累欠缺,今后要拓展學生的知識面,督促其多讀書,多積累好詞佳句,還要加強學生朗讀的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