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游到紙上》教案設計(精選8篇)
《魚游到紙上》教案設計 篇1
教材簡析
《魚游到了紙上》記敘的是作者在西湖玉泉看魚時,發現了一位舉止特別的青年,經過多次觀察,作者不僅發現他所畫的魚活靈活現,還發現了他是一位聾啞人,所以欽佩之情油然而生,在敘事的同時也表達了自己的思想情感。
學習目標
1.認識4個生字,學會11個生字。結合上下文體會“一絲不茍、融為一體、賞心悅目”等詞的含義。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理解“魚游到了紙上”和“先游到了我的心里”的關系,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培養做事勤奮、專注的品質。
4.學習作者觀察和描寫人物的方法。
課前準備
描寫聾啞青年外貌和他看魚、畫魚的句子的投影片。
第 一 課 時
導入新課,提出自讀要求
1.魚會在哪里游呢?今天我們學一篇課文,題目是“魚游到了紙上”(板書)魚怎么會游到了紙上呢?
2.請大家帶著疑問去讀課文。(提出自讀要求)
a.自由讀課文,注意讀準生字讀音,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
b.思考: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
c.“魚游到了紙上”在課文中出現了幾次?是什么意思?
學生充分自讀后小組內交流
檢查自讀情況
1.檢查生字讀音:花港清澈一絲不茍廠徽聾啞
2.指名按自然段朗讀課文,全班評議,并指導讀好長句子。
3.課文主要講了件什么事?(看魚畫魚)
4.說說對“魚游到了紙上”的初步理解。
第 二 課 時
回顧上節課內容,明確學習目標
上節課,我們熟讀了課文,這節課我們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聾啞青年做事勤奮、專注的品質,學習一些描寫人物的方法。
研讀課文,體會人物品質
1.默讀課文,思考:你覺得聾啞青年是一位怎樣的青年?你是從哪些語句中體會到的?用筆畫出這些句子,并把自己的體會簡要寫在旁邊。
2.同桌交流,讀讀畫好的句子,并把自己的體會說給同桌聽。
3.全班交流,引導學生體會聾啞青年勤奮、專注的優秀品質,并把自己體會到的通過朗讀表達出來。
重點引導學生從下面句子中去體會。(用投影片逐一出示句子)
a.說他“特別”,因為他愛魚到了忘我的境界。他老是一個人呆呆地站在金魚缸邊,靜靜地看著金魚在水里游動,而且從來不說一句話。
“老是”“呆呆地”“靜靜地”都說明了這個青年和其他看魚的人不一樣,入神著迷,到了忘掉自我的程度。
b.他好像和游魚已經融為一體了。
這句話充分表現了青年的忘我。在圍觀的人贊嘆議論時,他沒有任何反應,除因他是聾啞人外,更重要的是他專心致志地作畫,眼中所見,心里所想,筆下所畫全都是魚,仿佛自己也變成了一條魚,才把魚畫活了。
c.他似乎忘記了時間,也忘記了自己。
他學畫才一年多,為了畫好金魚,每個星期天都到玉泉來,一看就是一整天,常常忘了吃飯,忘了回家。
青年看魚、畫魚持之以恒,勤奮執著,才將魚畫得那么生動形象。
d.先游到了我的心里。
魚“先游到了我的心里”,是青年長期觀察后,對金魚特點非常熟悉,在頭腦中形成了準確生動的形象,才會下筆如有神。“魚游到了紙上”是女孩驚奇的贊嘆,表明青年畫技高超,畫得魚活靈活現,形神兼備,像活的魚在紙上游動一樣。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a.讀了課文,你仿佛看到了一位什么樣的青年?
b.把你的體會通過朗讀表達出來。
c.指名評讀。
學習作者觀察和描寫的方法
1.聾啞青年那勤奮專注的形象,一定會深深印在我們的腦海中。那么作者是怎樣觀察和描寫,才使這個人物如此生動的呢?請同學快速瀏覽課文,說說自己的發現。(作者不僅仔細觀察,認真看、仔細聽,并且與青年進行筆談;而且在描寫時注意通過外表、神態、動作和語言描寫,來表現青年人的執著與專注)
2.小結:作者是生活中的有心人,不但觀察細致,抓住人物特點,而且描寫細致入微,才寫出這樣生動感人的好文章。
識記生字,指導書寫
隨文練筆
1.(出示插圖)圍觀的人越來越多,大家贊嘆著、議論著。那么人們是怎樣贊嘆和議論的呢?請同學們認真觀察插圖,展開想象把它寫下來。
2.指名讀作文,進行交流。
3.課外作業:留心觀察自己的同學,抓住特點,多看、多聽、多問,寫在自己的日記本上。
《魚游到紙上》教案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認識4個生字,會寫11個生字,正確讀寫“花、港、清澈、一壺茶、一絲不茍”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學習作者觀察和描寫人物的方法。
過程與方法
1、通過關鍵句段讀懂魚為什么會游到了紙上。
2、以讀促思,以讀代講。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學習聾啞青年忘我的學習態度,培養做事勤奮、專注的品質。
2、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善于與人合作的態度。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重點與難點】
1、引導學生從語言語言文字中體會文章說明的道理,受到啟發。
2、理解“魚游到了紙上”、“魚游到了心里”的關系。
【課前準備】
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境,提煉研讀專題
1、(板題:魚游到了紙上)看了課題你們有哪些疑問呢?大膽推測“游”字的含義。使學生體會到是對作者的贊嘆,贊嘆其畫技高超,把魚畫得栩栩如生。
2、那么讓魚游到紙上的畫家又是誰呢?這句話又是誰說的呢?請帶著問題自由讀書,并盡量讀正確、讀流利。
二、自主讀書
1、學生自主讀書、識字和寫字。可點撥學生充分自讀自識,在讀中批注,并做到讀而有疑,然后再找伙伴交流互助。
2、檢查認讀情況,指導寫字。注意筆畫較多的字:港澈壺缸徽聾
3、嘗試朗讀。面向全體,自由選擇段落朗讀。發現問題,并進行評價和助讀。特別注意生字生詞和長句子的朗讀。
4、課文主要講了件什么事?(看魚、畫魚)
5、說說對“魚游到了紙上”的初步理解。
第二課時
一、置境引入,激發興趣
1、出示課件“齊白石的蝦,徐悲鴻的馬”。
畫家用嫻熟的技法將生動活潑的動物形象栩栩如生地描繪在畫紙上,那么同學們知道這些美麗圖畫是如何被畫家用美的眼神捕捉,并用生動的畫筆畫在紙上的嗎?
2、學生討論,進行簡單歸納
細致地觀察
→繪畫美麗圖畫
認真地做畫
設計意圖:先由美術大師的畫引入,讓同學們聯系已有的學習經驗,談談畫家為什么能夠畫出美麗圖畫?初步認識到:細致地觀察、認真地態度才能畫好畫。再引入新課,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學課文,引起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
二、整體感悟,質疑問難
1、上節語文課上,我們進行了預習,這節課我們將深入探究課文,讓我們一起讀課題。
板書:魚游到了紙上
2、引導學生質疑;為什么文章以《魚游到了紙上》為題,而不是《魚畫在了紙上》,并想一想為什么說“魚游在紙上”?
3、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根據大屏幕上的提示來說說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
設計意圖:讓學生帶著問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對文意有一個初步的整體印象,以便學生更深入地理解課文。
三、主動探究,互動生成
1、誰現在已經明白課題《魚游到了紙上》是什么意思?是的,這個青年畫魚畫得活靈活現,仿佛魚已經游到了他的紙上。
課文的哪一個小節明確地告訴了我們這一點呢?
2、請大家自由朗讀課文的第七小節,畫出特別能體現青年畫魚畫得活靈活現,仿佛魚已經游到了他的.紙上的詞語和句子,并且把你的感受寫在邊上。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批注文本,是落實學生與文本對話的有效形式,也有助于培養學生邊讀邊思考的良好習慣;給學生充分閱讀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用自己的大腦去思考、看問題,從而保證學生“個性化的閱讀”
3、誰先來交流,談談你找到了哪些語句說明魚已經游到了青年的紙上
(課件出示:)他有時工筆細描,把金魚的每個部位一絲不茍地畫下來,像姑娘繡花那樣細致;有時又揮筆速寫,很快地畫出金魚的動態,仿佛金魚在紙上游動。
什么叫工筆細描,什么叫揮筆速寫?再請你讀讀這段話,找到能幫助你理解的語句來體會。
(工筆細描時的樣子和繡花的姑娘作比較。誰見過姑娘繡花?能給咱們介紹介紹嗎?
結合前后句子,體會一絲不茍)
4、是啊,這位青年畫的魚真是活靈活現,栩栩如生,難怪一個看畫的女孩驚奇地叫了起來。
(1)誰來讀?誰再來讀?齊讀。
(2)體會句中好詞妙用:你覺得這句話中哪個詞最能直接體現出金魚畫得好?
師:這個詞好在哪里呢?咱們來用一用就知道了。
如果說一個畫家鳥兒畫得好,你怎么說呢?小貓畫得好呢?
師小結:同學們真聰明,即學即用。這里“游”“飛”“跳”等動詞把畫畫得好表現得很生動、形象。
5、四周圍觀的人越來越多,他們紛紛發出了贊嘆……
練說:可以任意挑選一句來說……
一位頭發花白的老奶奶連連點頭贊嘆道:“。”
一位漂亮的姑娘贊嘆道:“。”
6、小女孩的驚呼也好,圍觀人們的稱贊也罷,這都表現了青年的魚已經畫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就讓我們再一次好好品位魚游到了紙上那一幕。一起讀。
設計意圖:教師引導學生走進文本,以讀為本,讀悟交融,讀進來,想開去,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來理解語言,體會用詞的準確,感受人物的形象。
四、研讀文本,深化認識
1、讀到這里,老師心里不禁產生了這樣一個疑問:為什么青年畫魚能這么傳神,魚為什么會游到他的紙上?別急著回答,請你快速默讀課文,用橫線劃出青年看魚專心,魚已經游到了他心里的語句。
2、你找到了哪些句子,能和我們一起來交流嗎?
句一:他老是一個人呆呆地站在金魚缸邊,靜靜地看著金魚在水里游動,而且從來不說一句話。
(1)、你覺得哪個詞,最能讀出他的專心?老是(特別)、呆呆(入迷)、靜靜從來不說一句話。(認真)
讀出來
(2)、青年這樣安靜,這樣認真。他出神地望著水面,看到了什么呢?……青年看魚真是專心吶!
(3)、讀出青年的這份專心。誰能將青年忘我的那種樣子,通過朗讀表現出來?。
句二:圍觀的人越來越多,大家贊嘆著,議論著,唯一沒有任何反應的是他自己。他好像和游魚已經融為一體了。忘我的境界是怎樣的?
(1)、任何反應
老師有個問題,青年沒有任何反應是因為他是個聾啞人,聽不到,不能說話嗎?看來,青年看魚畫魚這樣認真投入,才是他沒有任何反應的原因。
(2)、融為一體仿佛游魚就是那個青年,青年就是那條在水里游動的魚
(3)、能把青年和游魚融為一體的感覺讀出來嗎?
句三:我仍舊去茶室喝茶,等到太陽快下山才起身往回走,路過后院,看到那位青年還在金魚缸邊畫畫。他似乎忘記了時間,也忘記了自己。
(1)、太陽快下山整整一天
(2)、老師想和大家一起讀這段話,請你們順著老師的話讀下去。
句四:他告訴我,他學畫才一年多,為了畫好金魚,每個星期天都到玉泉來,一看就是一整天,常常忘了吃飯,忘了回家。
(1)、每個星期天、一整天、忘了……忘了……
(2)、春雨綿綿、夏日炎炎、冬雪紛飛的日子里,青年忘記了,忘記了。
(3)、是的,正如課文所寫的,青年看魚畫魚忘記了吃飯,忘記了回家,忘記了時間,也忘記了自己。一起來讀好這段話。
從你們抓的這些重點詞句可以知道,青年愛魚到了忘我的境界,作者寫得多好啊!讓我們也一齊來讀一讀,體會一下忘我的境界吧
設計意圖:反復地閱讀作者平實、直白的描寫,寥寥數筆勾畫出青年觀魚成癖,畫魚如生的人物特征。引導學生學習作者寫作手法:通過外貌、神態、動作的描寫刻畫人物。并總結出青年為什么能讓魚游到心里、游到紙上。
五、把握中心,揭示寫作特點
1、功夫不負有心人啊!當作者把小女孩說的話寫給他時,他是怎么“回答”的?
(媒體出示)
“先游到了我的心里”這句話的意思是
a他心里老想著魚。
b他很喜歡魚。
c他對魚的特點非常了解,在心中已經形成了金魚清晰、準確的形象。
2、運用:同學們聽說過“胸有成竹”這個成語吧,它講的是宋朝畫家文與可畫竹的故事,誰能運用今天學到的知識說說它的意思?
3、___魚游到了心里,___魚到了紙上
這兩句話有什么聯系呢?(課件出示)老師找到了一些詞語,請你們選擇一組,用它們將句子連起來,可以加上一些字,使句子更加通順。。
因為……所以……只有……才……先……然后……
4、我們對這位看似平凡,卻又不平凡青年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一位----------的青年
師小結:這位青年雖然身體殘疾了,但是他的心靈并不殘疾!這種熱愛生活、執著追求的精神難道不也值得我們敬佩嗎?
5、回憶一下我們學過的課文中有沒有具有這種品質的人?
6、在我們身邊你所了解的人物中有沒有具有這種品質的人,學習了他們的品質,對我們有什么啟發?
設計意圖:談談書上、生活中、周邊人物忘我的學習態度,勤奮做事的故事。引導培養學生養成做事認認真真、一絲不茍的精神,實現本節課情感教育目的。
7、揭示寫作特點
文中還有一個舉止特別的人,你能把他找出來嗎?(作者)
師小結:我們應該像文中的青年和作者一樣,做生活的有心人,認真觀察,注意積累,這樣作文水平才會大大提高。
六、拓展延伸,課外作業
1.自己選擇摘抄描寫聾啞青年外貌、神態或動作的語句。
2.多么可敬可愛的青年啊,雖然我們不能同他交談,卻可以同他進行筆談。你想對他說什么呢?把你想說的話寫下來吧。
板書:
27、魚游到紙上
魚游到心里(因為)細致地觀察
魚游到紙上(所以)繪畫美麗圖畫
《魚游到紙上》教案設計 篇3
本篇課文最突出的特點是語言樸實而含義深刻,因此,引導學生從樸實的語言中感悟語言背后蘊涵的豐富內涵,領悟文章說明的道理,體會作者用詞用句的精妙,是本課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本節課,我以參與式教學理念為指導,讓學生與教師、文本深入對話,在簡單樸實的教學中,促進學生的發展。現在我就從以下幾點和大家交流我對這節課的一些思考。
一、引發質疑,激發興趣。有一位名師說過:“課的第一錘要敲在學生的心靈上,激發起他們思維的火花,或像磁鐵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因而課前我創設了一個兒童喜聞樂見的聽力游戲引入,然后話鋒一轉,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了課題上,激起了他們的好奇,點燃他們求知欲望的火花,使他們能興趣盎然地主動學習。
二、以讀悟語(語言文字),以讀悟情。我們知道,閱讀教學要以讀為本,以讀代講。在這節課中,我以讀代講的特色就在于:指導學生有層次性、有指向性地朗讀,課題中出現的“游”字,蘊涵著豐富的內涵,我就從“游”字入手,一遍又一遍重復著這個字,一步步引領學生朗讀,讓學生在朗讀中,在與文本的對話中,走向文章的深處,領悟文章的內涵,體會作者用詞、用句的精妙,突破了重點和難點。
三、動靜結合,激發學生積極參與。受參與教學中的要素組合課型方式的啟發,我想,一節課如果恰當運用動與靜的結合,學生就會學得不累,才能提高課堂的效果。居于這樣的考慮,在課堂中我就設計有了小動,如小組開火車讀,有全班的大動,如:表演當時人們聽到小女孩驚奇地叫喊后的場景,有靜心細想的,如閉上眼睛聽朗讀,想象青年畫魚的情景。做到在動中學,在靜中想,動靜結合,吸引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以上幾點我自認為我還是做得比較好的,能在簡簡單單中進行了扎扎實實的語言文字訓練和有效的人文教育,體現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魚游到紙上》教案設計 篇4
《魚游到了紙上》是四年級的一篇課文,課文內容淺顯易懂。我的教學設計思路是題目入手,自主提問。針對問題,一步步探討。為什么說魚游到了青年的紙上?魚怎么就能游到紙上?。感悟“魚游到心里”和“魚游到紙上”的關系。學習重點放在感悟“魚游到了心里”,理解“魚游到了紙上”及“魚游到了心里”的關系則作為教學難點來突破。
為達到以上的目標,我設計了這樣的教學教程:
1、抓重點內容,巧設質疑點,在探究中激活思維。
開課伊始,我就出示“魚游到了紙上”的重點段,讓學生做填空練習,這樣既復習了新詞,又自然地讓學生在此處質疑,學生提的問題很到位,“為什么聾啞青年能練得如此高超的畫技?”透過這個問題就能體會聾啞青年專注、勤奮。我覺得在高年級的課堂上,要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當學生帶著問題探究的時候,他們的思考會更加深入,理解會更加深刻。
2、提倡個性化閱讀,充分尊重學生的讀書感受。
在課堂中,我始終尊重學生的閱讀感受,讓學生自己找出重點句段,談自己的體會。我沒有拋問題給他們,而是通過“你從哪個詞感受到的?”“你讀了這一段,哪個詞最讓你感動?”這樣的形式慢慢地引導他們體悟課文內容。
3、抓重點詞句,在體驗中受到熏陶。
教學中,我抓住了表現青年人看魚時的神情“呆呆地”“靜靜地”,一開始學生體會不深,我調動學生自己的生活經驗,“你是怎么看魚的?”,有了這樣的對比,學生明白這“靜”不只是嘴靜,更是心靜,從而體會到了青年的專注。這樣通過一邊品讀語言文字一邊體會聾啞青年那種全神貫注、堅持不懈、忘我的精神,學生的敬佩和贊嘆之情一步步加深。
4、創設對話情境,引領學生走進文本。
當學生感悟到青年看魚的專注,為了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到這位青年每個星期天都到這兒來看魚的堅持,由“每個星期天”這個重點詞,為學生創設情境:春光明媚的星期天,烈日炎炎的星期天,秋高氣爽的星期天,寒風凜冽的星期天,你來到玉泉看到了——通過這一連串情境的創設,反復引讀青年看魚的句子,學生進入了情境后讀得有進步了,而且理解了青年的堅持,為理解“先游到了心里”做好鋪墊。
5、回扣重點句段,突破本課重難點
在學生感受到青年通過專注、勤奮、忘我地看魚才練成高超畫技后,我再次回扣“魚游到了紙上”重點段,并反復扣問“當青年工筆細描金魚每個部位時,還需要停下筆來看魚嗎?”“當青年揮筆速寫金魚動態時,還需要停下筆來看魚嗎?”學生回答得很好,“不需要了,因為他已經把魚記在心里了。”“不需要了,因為他已經胸有成竹了。”我順勢引導,“用青年自己的話說,就是“先游到了心里。”這樣,學生已感悟到“魚游到了心里”,并理解了“魚游到了紙上”與“魚游到了心里”的關系,突破了本課的重難點。
一堂課下來,教學目標已完成,但心里也有不少遺憾:
1、學生的發言面不夠廣。
2、學生動口動腦多了些,但動筆幾乎沒有。
魚游到了紙上教學反思5篇魚游到了紙上教學反思5篇
3、在突破課文重難點的問題上,我設計了回扣“魚游到了紙上”的重點句段,在“還需要停下筆來看魚”的追問中感悟“先游到了心里”,并順勢明白了這兩者的關系。最后用關聯詞串起這兩者的關系,感覺很好。
《魚游到紙上》教案設計 篇5
一、抓問題共性,自主閱讀。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是一種高度個性化的心智活動,這是小學閱讀的心理規律。閱讀教學應順應這一規律,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課伊始,從題目入手引導復習:為什么說魚游到了紙上?然后根據學生的疑問,對不理解的共性問題引導讀、悟:魚怎么游到紙上?為什么能游到紙上?魚游到心里是什么意思?魚先游到心里和魚游到了紙上兩者是什么關系?以此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體現學生的主體意識,真正發揮教師的引領價值。
二、立足文本、品讀感悟
“教學決不僅僅是一種簡單的告訴,教學應該是一種過程的經歷、一種體驗、一種感悟。(杜威語)”語文課還要上出十足的語文味,這語文味就是扎扎實實地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即聽、說、讀、寫的訓練。這節課上,我通過抓住課文中的關鍵詞句,精心引導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去體會,了解詞語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培養敏銳的語感。如“靜靜地看”一詞組,先讓學生說出什么是靜靜地看?聯系自己生活實際:你平時是怎樣看魚的?和你相比,青年的看顯得更加認真、更加專注、更加入神。通過對比,感受到詞語的內涵。在此基礎上展開想象:這樣靜靜地看,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帶著想象,抓住“靜靜”讀。學生輕松地感受到青年的如癡如醉。又如,引導學生理解“工筆細描”和“揮筆速寫”時,我超越了單純回憶生活經歷的簡單做法,要求學生找到文中可以理解的詞語去體會、去琢磨。這樣真正立足課文,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三.理清關系,升華情感。
在體會青年專心致志、堅持不懈的基礎上,再出示“魚游到了心里”,結合最后一段來理清兩者的關系,此時有水到渠成之感。先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機會,再給學生充分發表獨到見解的同時,適時地利用關聯詞:“之所以……是因為……”或“只有……才”來對這兩句加以歸納。然后再問課文學到這,你一定有很多話想說,你想對誰說,說什么?讓學生對所感悟的內容有個總結,有個提升。
四、模擬訓練,學以致用
每一篇課文都是習作的范例。每篇課文的學習中都引導學生了解、學習文章的表達方法,“厚積薄發”,到習作時才會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本課在學生感受到魚栩栩如生后,引導學生想象:這么活靈活現的魚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游客,有白發蒼蒼的小孩、有天真可愛的老人、有和藹可親的阿姨…聽!他們議論著、贊嘆著……,你聽到了嗎?他們在說什么?引導學生大膽地說,在此基礎上,讓學生用“的阿姨地說:。”這樣的句式寫話。滲透習作中抓住人的外貌、神態、語言寫,同時讓學生了解,這節課只是初步學習的,今后的學習還要逐步深入學習積累材料的方法,寫出更好的文章來。
《魚游到紙上》教案設計 篇6
人教新課標版小學四年級語文下冊的27課《魚游到了紙上》一文,通過對聾啞青年觀魚、畫魚表現的細致描寫,贊美了其勤奮專注的品質。作者觀察細微、構思巧妙成文,寫得有情有趣,有聲有色,生動感人。其內容貼近學生生活,是學生很喜愛閱讀的一篇課文。下面是我對《魚游到了紙上》的教學反思。
我的教學設計思路是第一步:理解魚游到了青年的心中。第二步:理解魚游到了青年的紙上。第三步:感悟這兩者之間的關系。學習重點放在感悟“魚游到了心里”,理解“魚游到了紙上”及“魚游到了心里”的關系則作為教學難點來突破。
1、抓重點內容,巧設質疑點,在探究中激活思維。
開課伊始,我就出示“你覺得聾啞青年是一位怎樣的青年?你是從哪些語句中體會到的?”透過這個問題就能體會聾啞青年專注、勤奮。我覺得在高年級的課堂上,要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當學生帶著問題探究的時候,他們的思考會更加深入,理解會更加深刻。
2、提倡個性化閱讀,充分尊重學生的讀書感受。
在課堂中,我始終尊重學生的閱讀感受,讓學生自己找出重點句段,談自己的體會。我沒有拋問題給他們,而是通過“你從哪個詞感受到的?”“你讀了這一段,感受是什么?”這樣的形式慢慢地引導他們體悟課文內容。落實語文教學的人文性。另外結合課文還進行了課堂小練筆讓學生有情可抒,落實語文教學的工具性。
3、抓重點詞句,在體驗中受到熏陶。
教學中,我抓住了表現青年人看魚時的神情“呆呆地”“靜靜地”,讓學生談體會,從而引導體會到青年的專注。這樣通過一邊品讀語言文字一邊體會聾啞青年那種全神貫注、堅持不懈、忘我的精神,學生的敬佩和贊嘆之情一步步加深。
4、創設對話情境,引領學生走進文本。
當學生感悟到青年看魚的專注,為了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到這位青年每個星期天都到這兒來看魚的堅持,由“每個星期天”這個重點詞,為學生創設情境:春光明媚的.星期天,烈日炎炎的星期天,秋高氣爽的星期天,寒風凜冽的星期天,你來到玉泉看到了——通過這一連串情境的創設,反復引讀青年看魚的句子,學生進入了情境后讀得有進步了,而且理解了青年的堅持,為理解“先游到了心里”做好鋪墊。
一堂課下來,教學目標已完成,但心里也有遺憾:在突破課文重難點的問題上,我讓學生用關聯詞串起這兩者的關系,學生雖然已經理解,但回答得與我的預設有差別,在這一環處理上不夠機智。這次的遺憾和失敗,也讓我在語文的教學之路中不斷地看清自己的不足,帶來思考,明確自己努力的方向。
《魚游到紙上》教案設計 篇7
《魚游到了紙上》第一課時教學反思
為了落實《魚游到了紙上》的教學目標,我在整個課堂教學中圍繞“讀”而展開的。以讀貫穿整個課堂教學,引導學生多讀、多想、多體會,抓住關鍵句、關鍵詞理解課文,感受青年看魚的專心致志、堅持不懈,畫魚得栩栩如生,在教學課文的畫魚這一個內容時,采用圖文結合的方式,句式對比、引讀、反復強調等方式進行讀議結合,在讀和議中,認識到聾啞青年身殘志堅、勤奮專注、執著追求的品質,并受到感染。教學中反復引導學生朗讀、感悟。落實語文教學的人文性。課堂小練筆讓學生有情可抒,落實語文教學的工具性。
《魚游到了紙上》第二課時教學反思
第二課時教學重點是想讓學生通過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和理解聾啞青年看魚、畫魚的句子,感悟聾啞青年畫技的高超和做事專注,堅持不懈的品質。想突破的教學難點是理解“魚游到了紙上”與“魚游到了心里”的關系。因此我首先自由朗讀,整體把握課文內容;然后品讀“畫魚”,在這一環節,我讓學生在課本上畫出描寫青年人畫魚的語句,在讀議中,通過對這些句子的理解,認識到聾啞青年勤奮專注、做事一絲不茍的品質,體會聾啞青年畫技高超,并設下問題:如此高超的畫技是如何練出來的?接著引出品讀“看魚”,,創設春夏秋冬的情景,讓學生美讀“看魚”的段落,認識到聾啞青年勤奮專注、堅持不懈追求,進而啟發學生從青年人身上學到了什么,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說說自己應該如何去做,從而加深了學生對青年人美好品質的認識。
《魚游到紙上》教案設計 篇8
一、說理念
新的課程理念強調閱讀教學 “是讀者與文本之間的對話”;魏書生老師的閱讀教學注重“科學、民主”。因此這一課的設計理念是:使課堂教學成為多元對話的過程;成為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過程;成為學生體驗成功快樂的過程;成為學生生命價值的自然生成的過程。
二、說文本
《魚游到了紙上》是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第七組中的第三篇課文。第七組教材以“認準目標,不懈努力”為專題。四年級的學生對于“認準目標,不懈努力”這個道理都明白,但往往在挫折中放棄,因此,要把本文作為一個很好的范例,引領學生走進文本,品味語言,來感受聾啞青年的勤奮、專注的品質。
《魚游到了紙上》這篇課文是按事情發展的順序,以青年人“特別”的舉止為線索,寫了青年看魚、畫魚達到了忘我的境界。這篇課文共分兩課時進行教學。
因此,根據新課程的理念,以及魏書生的教育思想,結合文本的特點,以及學生的實際,確定了兩節課的學習目標分別是:
第一課時:學習目標:
整體感知課文,自學生字詞。
第二課時:學習目標:
1、理解課文。
2、學習作者描寫人物的寫作方法。
3、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學習青年做事勤奮、專注的品質。
根據學習目標確定兩節課的重難點。
第一課時:
重點: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自學生字詞。
難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重點:理解課文。感悟“魚游到了紙上”的內涵。
難點:學習描寫人物的寫作方法。
三、說學生
四年級的學生聰明活潑,思想活躍,敢于提出問題,并能解決問題,敢于向書本挑戰,有極強的創新意識。因此,在教學中,給學生提供了張揚個性的平臺:讓學生自主學習、主動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學生在合作中、探究中掌握了知識,享受到了學習的快樂。
四、說教法
在教學中,我運用學生的無意注意,有意注意組織教學,采用活潑多樣的教學方法:情境法、演示法、識字法、預習法……再現了文本的情境,集形、情、境于一體,激發了學生學習的動機,啟迪了學生的思維,讓學生獨立思考,使學生積極參與學習、主動學習、創新學習,注意力集中而穩定。下面重點談談其中的兩種教法。
1、情境法
課堂中,我創設了“青年忘我”情境的再現:“全體起立,隨著老師的語言想象:你就是這位舉止特別的青年,桌面就是魚缸、文具就是金魚,我就是游客和作者。好讓我們一起再現這‘呆呆、靜靜、從來不說一句話’的狀態吧!”如果這一情境單獨拿出來,是很難想象的。但是前面已經做了大量的鋪墊:演示理解“聾啞”一詞、創設“走進玉泉尋找青年看魚身影” 的情景:……這樣學生會在潤物無聲中走進了文本,走進了青年的內心世界……
2、演示法:演示法教學效率最高的一種教學方法,它把抽象的思維具體化、簡單化。如:理解“融為一體”一詞。我采用猜一猜方式。我形象的演示:把可樂倒入礦泉水中,“融為一體”很直觀的呈現在學生面前,為學生理解“青年和魚融為一體”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五、說學法
學法,就如同是打開知識大門的鑰匙,掌握了方法就可以在知識的海洋里任意遨游。在這節課中,學生主要運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學生從學習問題的提出,到學習問題的解決過程,乃至學習成果的呈現,學生有更大的自主性、更多的合作性、更深的探究性。
1、自主學習
自主學習具體表現在“自學督查”中的前半部。學生帶著問題,通過一找、二畫、三批注、四讀的形式自主學習。初步感知到了魚為什么游到了紙上。
2、合作學習
合作學習具體表現在“自學督查”中的后半部。學生自主學習后,以小組為單位合作學習,交流自主學習后的成果。進一步感知到了魚為什么游到了紙上。
3、探究學習
探究學習具體表現在“合作探究”這一環節上,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教師適時的點撥。更加深入的感知到了魚為什么游到了紙上。
這三種學習方法既獨立又互相滲透,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多方位、多角度、立體的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