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教學設計(精選17篇)
《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1.通過練習,使學生鞏固對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理解,進一步提高計算能力,進一步增強數感。
2.通過練習練習,使學生能用分數加減法解決一些實際問題,進一步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數學應用意識。
3.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進一步感受數學學習過程的探索性,獲得成功的樂趣和體驗。
重點
難點重點:鞏固對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理解,進一步提高計算能力
難點: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
教學準備
掛圖
教學環節過程
目標教師活動學生活動教學反思
基本練習通過分子都為1且分母最大公因數只有1的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對比練習,鞏固對異分母分數加,減計方法的理解,并啟發學生發現一些計算規律,從而進一步提高計算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能力。1.板書課題:異分母分數加減法
2.指導完成練習十四第5題。
(1)學生完成后展示學生作業,交流計算結果。
(2)指導探索規律
教師提問:這組題中的分數有什么共同特點?分母的最大公因數是1的兩個數通分時的公分母有什么特征?每道題得數的分子與原來兩個分數的分母又有什么關系?
教師指出:分母的最大公因數是1,分子都是1的'分數相加,得數的分母是兩個分母的積,分子是兩個分子的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數是1,分子都是1的分數相減,得數的分母是兩個分母的積,分子是兩個分子的差。
(3)請學生舉出幾個類似的可以用這樣的規律計算的算式。
學生獨立完成左邊兩組題的計算。
學生進行觀察,并在小組中說說自己的發現,再在全班進行匯報交流。
學生明確規律后根據規律直接寫出右邊兩組題的結果。
學生舉例,互相交流。
教學環節過程目標教師活動學生活動教學反思
綜合練習
課堂總結
板書設計通過第6,7題的練習提高學生估計及對計算結果的把握能力,進一步增強數感。
通過練習,提高學生綜合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通過觀察實物圖進行估計,再利用估計的數據解決相關問題,培養學生收集信息,選擇信息去解決問題的能力。
通過課堂總結幫助學生對本節課要掌握的知識進行梳理。
1.完成練習十四第6題。
學生判斷后教師組織匯報交流,讓學生說說自己的想法。
教師幫助學生進行歸納:分數是否接近1/2,看分子是否接近分母的一半;分數是否接近0,看分子是否接近0;分數是否接近1看分子與分母是否很接近。
2.完成第7題。
教師組織匯報交流,追問:你是怎么想的?
讓學生通過計算來驗證自己的估算是否正確。
3.指導完成練習十四第8題。
(1)理解題意,明確兩個量杯中各有多少毫升水。
(2)指導方法:400毫升和800毫升應該等于多少升呢?你是怎樣想的?
4.指導完成練習十四第9題。
(1)理解題意。
(2)指導方法:估計一下每種蔬菜擺放的面積大約各占貨架的幾分之幾?你是怎樣想的?
(3)讓學生獨立完成(2)(3)題的計算,教師組織交流結果。
通過練習,你有什么收獲?在解決問題時要注意什么?
作業:完成補充習題第41頁
異分母分數加減法
1/2+1/3=(2+3)/(2×3)
1/2-1/3=(3-2)/(2×3)
接近0:1/10,2/25
接近1/2:4/7,9/20,7/15
接近1:8/9,11/13
學生在小組中進行判斷,說說自己的想法。
學生在小組中先估計,然后匯報交流自己的想法。
學生獨立完成計算,并與估算結果比較估算是否正確。
學生觀察圖片,先得出兩個量杯中分別有2/5升,4/5升,再獨立完成(1)(2)問題的解答。
學生在小組中進行討論交流,指名上臺指圖說說自己的想法。
學生獨立完成(2)(3)題的計算,并進行匯報。
學生自由發言。在分數大小比較的練習中可以滲透類似的題目,讓學生用運用估算的方法比較大小,提高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
教學環節過程目標教師活動學生活動教學反思
教學環節過程目標教師活動學生活動教學反思
教學環節過程目標教師活動學生活動教學反思
《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感受計算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必要性。
2、通過動手操作折紙,理解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算理。
3、能正確計算異分母分數加減法,解決簡單分數加減法的實際問題。
4、滲透轉化思想,培養遷移、類推和歸納概括的能力。
教學重點:能正確計算異分母分數加減法。
教學難點:理解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算理和法則。
教學準備:PPT課件、同樣大的長方形紙片若干張。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填一填。
1/2=/4=4/
2、找出下列各組數的最小公倍數。
6和87和1411和9
3、將下列各級分數通分。
1/4和3/87/10和5/6
4、搶答:
1/5+2/53/7+2/74/9+5/9
5/8-3/811/15—11/157/12—5/12小結:同分母分數相加減,分母不變,只把分子相加減。
二、探究新知:
1、創設情境。
PPT出示:同學們在手工課上折紙。淘氣用一張紙的1/2折一只小船,笑笑用同一張紙的1/4折一只小鳥。
師:根據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問題?你會解決這些問題嗎?(學生列出算式。)
先估一估它們的和(差)是多少?
PPT出示:
1/2+1/4在之間。
A、0—1/2B、1/2—1C、1—2
2、嘗試探索,操作驗證。
師:大家估計的正確嗎?我們可以用折紙的方法進行驗證。
出示操作提示:
(1)在長方形紙上用自己喜歡的'顏色涂出它的1/2;
(2)再用不同的顏色涂出它的1/4;(不重復)
(3)觀察兩種顏色一共占這張紙的幾分之幾。
學生動手操作后,反饋估算結果。指名說說3/4是怎么得出的。
3、異分母分數相加,能直接計算嗎?
同桌交流。小結:異分母相加,先通分,然后按照同分母分數加法的方法進行計算。(板書)
4、自主嘗試:1/2—1/4。全班交流計算結果及異分母分數減法的計算方法。
5、試一試:
完成課本“試一試”。(3/4+5/89/10—1/6)
獨立完成,同桌檢查。
6、小結:異分母分數加減法如何計算?(PPT出示)
三、鞏固練習:
1、課本“練一練”第1題。(讓學生鞏固異分母分數加法的算理。)
2、課本“練一練”第3題。
獨立完成,全班交流。
3、大家對異分母分數加減法已經掌握得較好了,接下來同學們來當一次小老師,幫小馬虎看看他的計算是否正確。
2/3+1/4=2/12+1/12=3/12=1/4
11/14—5/7=11—5/14—7=6/7
(1)先獨立思考。
(2)誰來當老師,幫他指出問題?
(3)通過這道題的練習,你想給小馬虎提點什么建議呢?
4、接下來,讓我們一起走進生活中的數學世界來解決問題。
我們每天都制造很多的生活垃圾,環衛工作人員對我們在生活中所產生的垃圾進行分類整理,得出以下結論:
廢金屬占生活垃圾的1/4;
廢紙張占生活垃圾的3/10;
塑料袋占生活垃圾的2/5;
其它垃圾占生活垃圾的1/20。
根據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并嘗試解決。
四、拓展延伸:
1、有紅、黃、藍三根彩棒,紅棒比黃棒長3/4米,藍棒比黃棒短1/6米。
(1)紅棒與黃棒相差多少米?
(2)如果藍棒比黃棒長1/6米,紅棒與藍棒相差多少米?
引導學生用畫線段圖的方法嘗試解決。
2、(1)1/2+1/3=1/3+1/4=1/4+1/5=1/3+1/5=
(2)1/2-1/3=1/3-1/4=1/4-1/5=1/3-1/5=
A.觀察特點;B.計算,找規律;C.舉例應用。
五、課堂總結:
1、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還有什么問題?
2、師:在我們的身邊數學無處不在,希望同學們能運用今天所學數學知識去解決實際生活中的數學問題。
板書設計:
異分母分數加減法
1/2+1/4=2/4+1/4=3/4
異分母分數加減法則:先通分,再按照同分母分數加減法則計算
1/2—1/4=2/4—1/4=1/4
教學反思:
《折紙》這一課主要是學習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反思本課節從如下幾個方面來談。
1、根據學生學習的需要靈活使用教材。
教材為孩子們創設了一個生活化的情境,兩個小同學在手工課上進行折紙。分別用去了張紙的1/2和1/4。通過比較兩個人用紙的多少,引發了學生對如何計算異分母分數的加減法的思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利用數學信息學生提出了一些問題并進行了解答。在解答中,學生們遇到了困惑,正是因為這一困惑的出現引起了學生對這種算式該如何計算思考。通過觀察、分析、估算和討論交流,使學生認識到異分母分數相加減,因為分數單位不同必須要先通分,然后按照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法則進行計算。學生的探究計算法則的過程中,體會一步步推理,理解算理。
2、結合生活實際,幫助學生在實際操作、感知的過程中建立數學技能。
本課教學中借助折紙情境,使學生在觀察分析、提問解答的活動中,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關系。在學生猜測、驗證算式結果并歸納總結出法則的過程中,幫助學生建立分數知識相關的數學模型,激發并滿足他們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欲望。
3、進行估算,注重對學生估測能力的培養。
本課教學中在合作探究異分母分數加減法計算方法前都設計了讓學生先估一估的環節,引導學生認真思考并充分調動感官,結合自己已有的學習經驗對加減法算式結果進行估算。這樣的設計有助于促進學生自覺地運用所學的估測知識對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解決方法進行初步感知。
本堂課也出現一些不足,如:個別學生以往的“找兩個數的公倍數、通分”知識中間有缺漏。折紙過程中,時間過多導致學生練習時間少,練習量不足。以后在新課前事先準備一些舊知識,以利于新舊知識間的遷移,學生容易走進新課堂,容易掌握知識。
《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教學設計 篇3
一、教學目標:
1、讓學生探索并掌握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能正確計算簡單的異分母分數加、減法,并能用來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2、讓學生進一步體會數學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感受轉化思想在解決新的計算問題中的價值,發展數學思考。
3、讓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體驗成功的喜悅,提高對數學學習的興趣。
二、教學重點:
探索并掌握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
三、教學難點:
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以舊引新:
1、今天×同學過生日,你準備怎么過?你想請哪些人來參加你的生日聚會?
2、請你分蛋糕,你怎么分?
3、這些分法都可行嗎?如果都可行的話,怎樣比較合理?
4、我們怎樣才能知道那種最合理?
5、計算,算式怎么列?
6、這些算式與我們以前學過的有什么不同?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異分母分數加減法》。
7、我們前面學過的同分母分數加減法怎么計算?為什么?
那么,異分母分數加減法能不能直接相加減,怎么辦?下面我們一起來研究。
(二)動手操作,探索新知:
1、這些算式都是連加的,比較麻煩,我們先來研究兩個分數相加的,根據黑板上這些數,可以有哪些算式供我們研究。
2、請你任選一個算式來進行研究。
3、請你先將你選中的兩個分數用陰影表示在老師發給你的兩個圓紙片上,然后把它們合起來,通過剪一剪,畫一畫,折一折的方法,找到它們的和。現在以四人為一個小組,開始研究。
4、生匯報結果。
5、怎么知道的?把你的操作過程向大家介紹一下。
6、這個過程其實就是一個什么樣的過程?
7、練習。
8、這幾道題怎樣進行驗算?請大家試一試。
9、這幾道題其實就是異分母分數的減法,他們做的時候有什么相同的地方?為什么要先通分?
10、總結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以及注意的地方。
(三)、練習應用:
(四)、自學書本。
(五)、提高練習:口算
(六)、發展練習:找規律
(七)、課堂小結。
五、反思:
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是小學數學第十冊的一個教學內容,教材上的教學材料是這樣安排的:明橋小學有一塊長方形試驗田,其中1/2種黃瓜,1/4種番茄。種黃瓜和番茄的面積一共占這塊地的幾分之幾?1/2+1/4=
想:分母不同,就是分數單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減,要把它們轉化為同分母分數,然后再相加。
一、教材的局限性:
1、教學材料過于呆板,遠離學生的生活,無法激發學生興趣。
2、沒有為學生主動探究創設情景,學生無法進行主動探究。
二、改為現在的教學方案,有以下幾點想法:
1、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變傳統的接受學習為主動探究的學習。
這節課如果按照傳統的教學方法去上,大概是這樣的一個過程:先復習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讓學生明確兩個分數相加,一定要分數單位相同才行。然后告訴學生,異分母分數相加,分數單位不同,要先通分,再按照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方法進行計算。最后安排一定量的練習。
本節課的教學完全打破了傳統的教學方法,在情境中讓學生發現問題,并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動手操作,學生在操作中發現:分數單位不同,無法相加,于是他們通過操作,把兩個分數重新平均分,使他們的分數單位相同,再相加。上述過程,完全是學生自主探究的成果,在這一過程中,每一個小組的學生
都在進行合作,每一個學生都在主動的探究,“異分母分數相加要先通分”這一知識點完全是由學生自己發現的。而且,在整個的合作探究的過程中,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主動探究的能力、發現問題的能力都得到了培養。在整個的過程中,教師始終沒有以知識權威的身份出現在課堂中,而是以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的身份出現。
2、讓學生在探究中體驗,進一步深刻理解異分母分數加減法要先通分的道理。
新課標中不僅使用了“了解、理解、掌握、運用”等刻畫知識技能的目標動詞,而且使用了“感受、體驗”等刻畫數學活動水平的過程性目標動詞,可見新課標對學生在數學思考、解決問題以及情感與態度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教學過程既是一個探究過程,同時也是學生主動參與的`一個特定的數學活動過程,作為一個活動過程,那就要特別關注學生的體驗,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認識比的性質,獲得一些經驗。
3、聯系生活實際,利用情境貫穿整堂課。
好的課題導入能引起學生的知識沖突,打破學生的心理平衡,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好奇和求知欲,能引人入勝,輝映全堂。新課導入的藝術之一在于能把生活中的問題作為例題,使學生切實體會到學習數學知識的必要性,從而積極主動地學習。課的一開始,引出學生很熟悉的過生日的話題,一下子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緊接著讓學生說說分蛋糕的方案,并在猜想這些方案是否可行的基礎上,引出今天要研究的問題:“異分母分數加減法”。
最后,提出課外延伸題:今天我們學習了異分母分數加減法,請你用今天學到的知識,再去思考一下,前面幾種分蛋糕的方案,哪種是可行的,哪種是不可行的?既擴展了學生的思維空間,也培養了學生利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同時也起到了首尾呼應的作用。
《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教學設計 篇4
教學內容:
蘇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第十冊第119-120頁。
教學目的:
1、使學生理解并掌握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法則,能正確地進行計算。
2、結合教學滲透轉化的數學思想和方法。
3、進一步培養學生
自覺驗算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點:
理解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法則。
教學難點:
理解異分母分數加、減法計算時必須先通分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1、口算:4/7+2/75/11-4/117/12-5/12
1/2+1/28/9-5/915/16+5/16
學生口答得數后,說一說:這一組題目有什么共同特點?(板書:同分母分母加、減法)
怎樣計算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猜一猜:這一節課我們將學什么?
(如學生猜測有困難,教師提示:能找一個與“同”意思相反的詞嗎?)
板書課題:異分母分數加、減法。
2、學生讀課題,舉例說出幾道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算題。
教師板書學生所編擬的算題,再請學生辨析教師出示的兩題:1/2+1/3、8/9-5/6(即課本中例1、例2),這兩題與今天學習的內容相符嗎?
引導學生看板書,說一說想到了什么?
二、新課展開
1、教學例1
(2)怎樣計算1/2+1/3,請同桌先討論算法,再試算。
教師巡視,選擇不同算法的學生板演。
(2)評析板演:看這些不同的算法,說說你們的想法?
討論: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為什么不能像同分母分數加減法那樣,把分子直接相加呢?
在學生討論后匯報的基礎上,教師教具示范。(圖略)
師:1/2+1/3,把這兩個陰影部分合在一起,你能不能直接說出結果是多少?
教師指著合并后的圖形問:把圓平均分成幾份,就可以看出1/2+1/3等于多少呢?
學生回答后,教師教具示范,進行驗證。(圖略)
教師引導學生發現:這樣,平均分的份數相同,分數單位相同,3份與2份合起來是5份。
(3)小結:通過學習計算1/2+1/3,你知道了什么?
學生發言交流,得出:分母不同,就是分數單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要把它轉化為同分母分數才能計算。
完成板書:異分母分數加、減法
轉化
同分母分數加、減法
師追問,可以通過什么辦法把異分母分數加、減法轉化同分母分數加、減法?(板書:通分)
(4)1/2+1/3=5/6,算得對不對呢?怎樣驗算?
學生匯報用交換加數位置的驗算方法時,教師讓學生在作業本上做一做。
學生匯報用減法驗算時,教師啟發學生想一想:減法怎么算呢?學生試做,指名板演。評析時,讓板演的學生說一說他是怎么想的。
2、教學例2
(1)8/9-5/6,學生試算并驗算,指名板演。
(2)評析板演
3、總結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
4、閱讀課本,質疑。
對于異分母分數加、減法你有什么疑問呢?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三、新課鞏固
1、專項練習
師:你認為計算異分母分數加、減法需要哪些知識基礎?
學生回答“通分”時教師指出:通分是關鍵。并練習:
把下面每組中的兩個分數通分。
2/3和2/5,1/5和3/10,1/6和3/8
學生回答“同分母分數加、減法”時,教師指出:對!我們是把新學的知識轉化為已學的知識來解決問題的,這是我們學習中一種很好的方法。
2、強化練習
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3分鐘)選擇課始編擬的異分母分數加、減法題目進行計算。比一比,看誰做得既對又多。
指名匯報。匯報時先匯報做的是哪幾題,怎么做的,其他學生判斷他算得對不對。
3、發展練習
師:今天這節數學課,我們一起學習了異分母分數加、減法。大家理解并掌握了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
出示:今天的數學課,探究新知大約用了/小時,新知練習大約用了/小時。
學生先聯系實際填空,再想一想:可以提出什么問題?怎樣計算?
4、課堂作業
5、選做題:/+/=11/12括號中是兩個異分母的最簡分數,這兩個分數各是多少?(答案不唯一)
設計意圖:
1、精心設問,激思導入
舊知,一般是后繼新知的生長點。新課開始,通過幾道同分母分數加、減法口算題,習舊引新、承前啟后。此時,教師再巧妙地以符合兒童心理特點的“猜”的方式揭示課題,引起學生對新課學習內容的關注。接著
,共同對課題進行例釋性“解讀”,凸現了本課要探究的新課題的特點,又為學生下繼的探究性學習、自式練習準備了材料。在學生所編擬的算題與課始的口算題表層現象(分母不同)的`對比中,暗示了解決新問題的方案。教師隨之的一句“說一說想到了什么”,看似平談,實則在學生的頭腦中激起了問題的波瀾。學生自己生成問題,為探索、思考、創造提供了動力與方法。
2、遵循規律,自主探索
北師大周玉仁教授曾精辟地指出:在課堂教學中,凡是學生能探索得出的決不替代。例1的教學,教師改變以例題、示范,講解為主的教學方式,大膽放手,把嘗試與交流討論融合一體,給學生的“探索”提供開放的、廣闊的舞臺。在學生形式地認識了同分母分數加法計算之后,組織全班學生理性地探索討論,并結合動態的教具演示,促使學生的認識從朦朧走向清晰,從感性走向理性,從具體走向抽象。這樣,學生不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不僅獲得內容性知識,而且獲得方法性認識;不僅在知識方面獲得長進,而且在情感、態度方面得到發展。這樣的學習,才是全面的,才有“味道”,才有深度。
從例1異分母分數驗算的教學,自然、巧妙地過渡到減法的教學,是由于有加法算法的遷移,對減法教學采取了略處理。如果說計算5/6-1/2、5/6-1/3倘有少數學生有一些困難的話,那么計算并驗算8/9-5/6則對他們的學習有“補償”作用,相信減法計算問題全班學生都能迎刃而解。教師的心中要想到的是全班所有學生,“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閱讀課本、質疑環節的安排,又為學生在回顧與反思中內化新知,提供平臺。
3、形式豐富,分層鞏固
計算課教學的練習,很容易由于機械操練導致學生學習生活的枯燥乏味。如何克服這一弊端?本課進行了一些探索。在學生質疑之后,教師拋出問題:“你認為計算異分母分數加、減法需要哪些知識基礎?”從而使專項練習具有思考性和研究性。強化練習,以學生編擬的題目作為內容,讓學生自主選擇,并采用限時的方式,學生計算的“感覺”一定與往日不同。發展練習,既對這節課學習內容、學習方式進行了總結,又將計算問題還原到實際生活的情境中。學生在興趣盎然中把課堂教學再一次推向高潮,隨之選做題的練習,它不是給這節課劃上句號,而是添加了一個問號,使學生的思考從課內延展到課外。
《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教學設計 篇5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知道分數加減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和整數加減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相同
(2)使學生知道分數加減混合運算也可以一次通分,再計算。
(3)培養學生細心認真的計算習慣。
教學重點:
掌握分數加減混合運算的順序。
教學準備:
小黑板,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師:同學們,你們喜歡旅游嗎?今天,老師帶同學們一起去云夢森林公園參觀。
用多媒體出示表格,問:從表中你能獲得哪些數學信息?
根據這些數學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
二、合作探究,學習新知:
1.根據學生提出的數學問題,選擇“森林部分比草地部分多幾分之幾”這一問題。
(1)學生先獨立解答,再在小組內交流算法。
(2)小組派代表匯報算法:
(3)教師問:這兩種算法有什么不同?你喜歡哪種算法?你發現了什么?學生思考并回答。
師生共同總結:
三個分數是異分母分數,先算前面兩個,再算最終結果;也可以先一次通分,再按照同分母分數運算法則計算結果,比較簡便。
2.課件出示下表:
森林和裸露地面降水量轉化情況對比
地控類別蓄存為地下水地表水其他
森林7/201/42/5
裸露地面?11/202/5
師:從表中你能發現那些數學信息?看到這些信息你有什么感想?你能幫老師解決這個問題嗎?
學生獨立列式解答。
展示學生不同的解答方法:
提問:這兩種方法有什么不同?
師生總結:加減混合運算中有小括號時,要先算小括號里的。
3.結合以上兩個問題,總結分數加減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
師:你能說說分數加減混合運算的`順序嗎?
學生先在小組內互相說一說,再在全班交流。
課件出示:分數加減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與整數加減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相同。
三、鞏固運用,實踐創新:
1.由小組派代表評比。
出示教材第118頁“做一做”。比一比,看誰算得又對又快。
2.列式計算:
(1)從6/7里減去1/2和1/7的和,差是多少?
(2)4/5加上3/5減去1/3的差,和是多少?
3.小華看一本故事書,第一天看了1/3,第二天看了3/5,還剩下多少沒有看?
4.水果店運來5/8噸水果,其中梨占1/4,蘋果占1/5,其他水果占這批水果的幾分之幾?
四、課堂小結:
師: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學生發言)
師:看來大家的收獲可真不少,希望同學們平時多留心多觀察,運用所學的知識去解決你身邊的數學問題。
五、布置作業
《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教學設計 篇6
一、激趣導入
1、談話:同學們,今天這節課我們繼續和分數做朋友。能告訴老師你喜歡和哪個分數做朋友嗎?(學生舉例,師板書分數,在8個左右)
2、現在請你任選其中兩個分數,組成一個加法或減法算式。比一比:誰寫的又快又多
交流匯報,板書算式
你愿意給它們分分類嗎?同桌合作,并說說你分類的依據。
根據學生回答,把板書圈成左右兩塊。
左邊這一組題有什么共同特點?怎樣計算同分母分數加、減法?你能找一個與“同”意思相反的詞嗎?(異),請同學們猜一猜:這節課我們將學習什么?
3、揭題:今天這節課我們一起探究異分母分數加減法
二、合作探究、學習新課
1、巡視導學、自學嘗試:
有勇氣向它挑戰嗎?我們就以+為例,請你用自己的智慧攻克這座新的堡壘。
學生自主嘗試。師巡視,吸取信息,選擇不同算法的學生板演。學生的算法可能有:+ = + = =1;+ =等。
2、思考質疑:
對這些算法你有什么想法?為什么第一種算法是不對的?(得出結論,只有分數單位相同才能直接相加減)
3歸納小結:
你認為異分母分數的加法計算應怎樣進行?
板書:先通分,然后按照同分母分數加法進行計算。
4、嘗試鞏固
任選黑板上一加法算式計算,同桌交換批改。
5、挑戰減法
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已經掌握了異分母分數的加法,請你猜一猜:異分母分數的減法應怎樣計算?(學生主動猜測)
我們的猜想到底對不對,我想請大家自己來證明,好嗎?
提出要求:以四人小組為單位,選擇算式進行計算,然后歸納方法,并再次進行嘗試。
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由收集及整理,小組交流。交流滲透驗算的'方法。
6、小結
誰來說說我們這節課學了什么?你能用一句話概括它的方法嗎?(補充板書)
三、課堂百草園
1.知識窗
1)異分母分數相加減,先,然后按照法則進行計算。
2)分數的分母不同,就是不相同,不能直接相加減,要先化成分數再加減。
3)分數加減法的驗算方法與整數加減法的驗算方法。
4) + = + =
- = + =
+ = + = =
2、比一比:小小神算手
+ = - =
- = + =
3、填一填:說說為什么這樣填,應怎樣驗算
(1)。 ( ) + = (2) ( ) - =
4、小小觀察手:先計算,后觀察,再總結。
+ = + = + =
+ = + =
學生計算,相互校對。說說你有什么發現?把你的發現告訴你的同桌。
師生交流:分子為1,分母互質的兩分數相加,和的分母是加數分母的乘積,分子等于加數分子之和。
你能用字母表示你的結論嗎?+ = (a、b>0,且互質)
如果中間是減號呢?有規律嗎?這個問題留待課后同學們自己去探索。
《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教學設計 篇7
教學目標
1、通過自主探究,學生經歷異分母分數加、減法計算方法的探究過程,認識將新知轉換成舊知是獲得知識的重要途徑。
2、學生能掌握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會正確地計算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會對計算結果進行驗算,并養成驗算的良好習慣。
3、通過對生活垃圾情況的調查、分析,喚起學生的環保意識。
教學重點:探究并掌握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
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的探究,以及正確計算異分母分數加、減法。
一、創設情境,明確內容
1、把下面每組中的兩個分數通分
13和2534和720512和38
說一說你是怎樣進行通分的?通分的目的是什么?
2、先說出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再口算。
15+25=27+47=18+38=
47-17=215-215=712-512=
為什么上面這樣的分數相加減,你能直接說出得數呢?
3、出示23+19=揭示課題
板書:異分母分數加減法
二、導學探究,建立模型
1、課件出示各種生活垃圾圖片
2、課件出示生活垃圾分類和危害的`資料
(一)導學探究,解決問題
出示生活垃圾扇形統計圖
廢金屬等14
紙張危險垃圾
310320
食品殘渣310
1、導學提示,明確方向
(1)根據統計圖提供的信息,提出用加減法進行計算的數學問題
(2)異分母分數相加減,怎樣計算?
(3)試著總結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
2.自主學習,解決問題
下面就請同學們小組合作進行操作,并共同完成導學問題。
(二)展示交流,建立模型
1.展示匯報,重點解釋
(1)各位小組代表匯報
廢金屬和紙張是垃圾回收的主要對象,他們在生活垃圾中共占幾分之幾?
危險垃圾多還是食品殘渣多?它們的差占生活垃圾總量的幾分之幾?
(2)課件演示,解題過程
2.歸納總結,建立模型
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
異分母分數相加、減,先(通分),然后按照(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方法進行計算。
計算的結果,能約分的要約成最簡分數,分子是分母的倍數的要化成整數。
三、練習檢測,鞏固應用
1、下面的計算對嗎?把不對的改正過來。
(1)13+12=25
(2)815-13=815-515=315
2、你能計算以下各題嗎?(后面兩題驗算)
23+19=35+37=512-18=
3、解決問題
春天到了,農民伯伯給果樹澆水。第一天上午澆了所有果樹的14,下午澆了38,第二天上午澆了310,一共澆了所有果樹的幾分之幾?還有幾分之幾沒澆?
四、整理回顧,反思提升
下面請大家回顧一下我們這節課的內容,想一想,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
《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教學設計 篇8
教學內容:
教材80頁例1,練習十四1~4
教學目標:
1、讓學生探索并掌握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能正確計算簡單的異分母分數加、減法。
2、讓學生進一步體會數學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感受轉化思想在解決新的問題中的價值,發展數學思維。
3、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進一步體驗數學學習過程的探索性,獲得成功的樂趣。
教學重點:
探索并掌握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
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我們在三年級已經學過同分母分數的加減法,你會計算下面的題目嗎?
出示口算題:
2/4+1/47/9-5/94/8+3/88/10-7/10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導入: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分數的加、減法。
二、教學例1
1、出示例1
指名讀題。
提問:怎樣列式?為什么?
這道算式與我們以前學過的分數計算有什么不同呢?
揭示課題
2、探索計算方法
談話:我們可以用一張長方形紙表示這塊試驗田,折一折、涂一涂,在這張長方形紙上分別表示出它的'1/2、1/4
學生操作,教師適當指導。
交流:根據你的操作,說說1/2+1/4的得數是多少?
你是怎樣看出得數是3/4的?把涂色部分看成3/4時,原來的1/2被看作了幾分之幾?
想一想,如果不看圖,計算1/2+1/4時,先要做什么?
提問:把異分母分數轉化成同分母分數的過程,我們應用了什么知識?這個過程也叫什么?想一想,計算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時,為什么要先通分?
完成書上的填空。
3、把例1的問題改成:黃瓜的面積比番茄多這塊地的幾分之幾?
學生嘗試解答
評講。
重點提問:計算時,要先做什么?
三、教學“試一試”
1、指名讀題。提問:除了計算之外,題目還有哪些要求?
2、學生獨立計算并驗算。
3、講評。
提問:5/6-1/3的得數是多少?作為得數,3/6和1/2哪個更簡潔?
指出:計算結果能約分的,要約成最簡分數。
提問:你是怎樣計算1-4/9的?為什么要把1轉化成9/9?
你是怎么進行驗算的?
4、總結方法:
計算異分母分數加減法要注意什么?小組交流。
總結:計算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時,要先通分,再按同分母分數加減法進行計算;計算結果能約分的要約成最簡分數;計算后要自覺驗算。
四、完成“練一練”
學生計算,并選擇一題進行驗算。
交流。
五、診斷練習
下面的計算對嗎?不對的,請幫助改正。
2/5+1/4=3/9=1/3
1/6-1/24=4/24-1/24=3/24
3/5+3/10=6/10+3/10=9/10
1/6+1/8=1/14
六、鞏固練習
1、做練習十四1
學生各自涂色,并寫出得數。
同桌互相檢查。
2、做練習十四3、4
指名讀題后,學生獨立解答。
其中第4題提醒學
生根據要求的問題正確選擇條件。
集體交流。
七、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新的收獲?
八、作業
練習十四2
教后反思:
本節課的教學體現了“課堂教學以學生為主、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教學理念,主要有以下的特點:
把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放在重要的位置,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
通過已學知識的遷移,為學生探究方法提供可能,課堂中有效滲透轉化的思想。
習題的練習既能突出本節課的重點,起到鞏固深化的作用,又能發展學生的思維,增長學生的智慧。
《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教學設計 篇9
異分母分數加減法
教 學 設 計
教學內容:人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第110頁、111頁例1。
教學目標:
1、理解異分母分數加減法必須先通分的道理,掌握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能正確地進行計算。
2、滲透轉化的數學思想,進一步培養學生自覺驗算的良好習慣。
3、讓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體驗成功的喜悅,增強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意識。
教學重點: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理解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為什么先通分的道理。
教學準備:課件、口算卡片
教學過程:
一、復習鋪墊。
1、出示卡片口算
4/5-2/5= 3/4-1/4= 2/7+3/7= 8/9+2/9= 16/18-15/18=
2、說一說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法則。(板書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法則)
3、為什么計算同分母分數加減法可以分母不變,只把分子相加減?(因為分母相同,也就是分數單位相同,單位相同的數可以直接相加減。)
二、創設情境,導入新知。
1、根據情境提問題并列式。
向學生介紹什么是生活垃圾,以及生活垃圾對環境的污染情況。滲透不亂扔垃圾,自覺把垃圾分類處理的環保教育。
用課件出示例1的垃圾分類圖,請學生仔細觀察,說一說,從圖中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根據情境中的數據,提出問題:(1)廢金屬和紙張垃圾是垃圾回收的主要對象,它們在生活垃圾中共占幾分之幾? (2)危險垃圾多還是食物殘渣多?多多少?
引導并指名學生列式: 1/4+3/10 3/10-3/20 (板書算式)
2、比較不同,導入新課
教師:黑板上這兩道題,同學們能直接算出結果嗎?(不能)剛才那些題你們算得特別快,為什么這兩道不行呢?它們有什么區別嗎?(指名回答)
教師:是的,像黑板上這樣,由不同分母分數組成的加減法,叫異分母加減法。與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不同。這一節課我們就來研究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板書課題:異分母分數加減法)
三、 新課
<一>例1(1)1/4+3/10
1、理解分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
教師:我們先看第一道加法題:1/4+3/10 ,為什么分母不同,就不能直接相加呢?(指名回答:分母不同,也就是分數單位就不同,就不能相加)
看扇形圖加深理解。圖片出示:
教師:我們再從圖上看一下,用兩個大小相同的圓表示單位1,根據分數的意義,涂色的部分分別表示1/4和3/10。1/4的分數單位是1/4,用這樣的一個大扇形表示,3/10的分數單位是1/10,用這樣的一個小扇形表示,它們的大小不同。1/4+3/10就是用一個大扇形加上三個小扇形,能直接相加嗎?所以,1/4+3/10因為分母不同,也就是分數單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
2、引導學生合作交流
教師:只要解決了什么問題,1/4和3/10就可以直接相加了?(轉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數)
用什么方法可以轉化呢?同學們能用學過的知識解決嗎?
你們可以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再和小組同學一起討論研究。
學生分組討論、試算,教師巡視指導。
3、集體交流
教師:都研究的差不多了,我們一起交流一下。哪個小組同學愿意到前邊談談你們的想法?
各小組介紹各自的計算和思考過程,引導學生比較評價,選出最好的方法。
板書:1/4+3/10=5/20+6/20=11/20
4、課件演示
教師:為了加深理解,我們再從圖上看一看1/4+3/10的過程。課件出示:
教師:1/4和3/10因為分母(不同).也就是分數單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所以同學們就用通分的方法,把它們轉化為分母相同的分數5/20和6/20。這樣分數單位就相同了,都是1/20。你看表示1/4和3/10的兩個圖形都變成了由許多個大小一樣的小扇形組成的圖形,就可以直接相加減了。
<二>例1(2) 3/10-3/20
1、 引導學生用剛才探索出來的方法,計算3/10-3/20。請一名學生板演,其余學生在練習本上試算。
2、請板演的學生說說是怎樣計算這道題的。
<三>總結計算方法
1、教師:我們已經計算出兩道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題了,你們考慮過沒有,我們計算這類題的關鍵是什么呢?(通分)結合以上的計算,同學們能試著總結出異分母分數的計算方法嗎?可以跟同桌交流一下。
2、指名學生回答,教師把這個計算方法寫在黑板上。(板書:先通分,再按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方法計算)齊讀一遍。
<四>、閱讀課本
教師:今天我們所學的是課本110頁和111頁的內容,請同學們打開書,自由閱讀一下這兩頁,再回顧反思一下新知識,如果有什么疑問還可以提出來和大家交流。
四、鞏固練習 ¬
1、計算1/3+5/6= 5/8-5/10= (黑板)
教師:剛才我們通過研究黑板上的2道例題,總結出了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按照這個計算方法同學們能把這兩道題又對又快的算出來嗎?
集體訂正。請學生講一講算法。
提醒注意:結果能約分的要約分成最簡分數,結果是假分數要化成帶分數。
2、驗算2/3-4/9=2/9 ( ) 3/5+2/7=5/12 ( )
教師:小明也運用今天學的新知識計算了兩道題(課件出示),但他沒有檢查就跑出去踢球了,他計算得正確嗎?同學們能幫他驗算一下嗎?在練習本上寫出驗算過程。
交流驗算方法和結果。引導學生體會分數加減法的驗算方法與整數加減法的驗算方法相同,一定要養成自覺檢驗的良好習慣。
3、解決實際問題:
教師:下面我們用新知識解決一個生活中的問題。
張爺爺家后園有一塊菜地,種豆角用了總面積的3/8,種黃瓜用了總面積的1/2。根據以上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能自己解答出來嗎?
請學生把提出的問題和解答的過程寫在練習本上。
集體交流展示。
五、總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異分母分數加減法,同學們通過積極探索和互相的合作交流,自己找到了計算的方法,并解決了許多相關的問題,都非常不錯。老師希望同學們能靈活運用這些知識,在生活中解決更多的問題。
板書設計:
異分母分數加、減法, 先通分,再按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方法計算,
分母不變,只把分子相加、減 。
例:(1) 1/4+3/10=5/20+6/20=11/20
(2) 3/10-3/20=6/20-3/20=3/20
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教學反思
《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是人教版新課標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第五單元《分數的加法和減法》的第二課時。是在學習完第一課時的《同分母分數加減法》之后的教學內容,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抓住兩部分內容之間的聯系,緊緊圍繞分數的意義展開教學。下面是我對《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教學反思。
《異分母分數加減法》這節課的重點是學生對算理的理解,掌握異分母分數的加法和減法的計算方法。完成這節課的教學后,我覺得有幾個方面值得在以后的教學中引起重視。
1、在“知識回顧”環節,要讓學生明確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算理。
上節課的教學重點是分數的意義,這是我們學習異分母分數加減法這個課時的關鍵與基礎。所以,在“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教學中必須要求學生充分理解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算理與計算方法。
2、在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教學中不要停留在學生學習的自然狀態。
教師作為學習的組織者,應把教學內容提高到更高一層次,讓學生從自然狀態,進入到有序、有規律、有數學思維的狀態。如:在學生討論并研究完異分母分數加法的算理后,教師要及時引導學生明確每一步與前面知識之間的聯系。
3、引導學生明確每一步的任務。
通過觀察與討論是學生明確異分母分數加法在計算中遇到的了問題怎樣解決。
異分母化成同分母----使得分數單位相同,這是計算的基礎。
公分母(分母最小公倍數)----通分----轉化成同分母分數加減法
通過這樣教學環節的設計,使學生們在自主探究中理解并掌握了異分母分數加法的算理與方法,在進行異分母分數減法的教學時就比較自然了。
因此,在教學中我們教師要充分利用分數的意義展開全面的教學。
《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教學設計 篇10
教學內容:人教版小學數學第十冊第131-132頁。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生自主探究,掌握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和算理。
2.能正確計算異分母分數的加減法。
3.初步滲透轉化、建模等數學思想,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談話導入。
同學們,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為什么能直接相加減?(分母相同,即分數單位相同)怎樣計算異分母分數加減法呢?請你們拿出兩張同樣大的長方形紙分別折出1/2和1/4,再用兩張同樣大的正方形紙分別折出1/3和1/9,折好后涂色表示這幾個分數。
2.小組活動:學生交流各自的表示方法。
3.教師設問:這里的1/2和1/4、1/3和1/9能直接相加嗎?為什么?(分母不同,即分數單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 揭示課題:異分母分數加減法。
[評析:課始開門見山,以設問的'形式,從學生已有的舊知切入新知。通過折紙活動,將學生帶入求知的情境中,既復習了舊知,又引發了新舊知識間的矛盾,激起了學生的認知沖突和學習欲望。]
二、合作學習。探究新知
1.分組討論1/2+1/4,并用實驗說明計算方法。
(引導學生用前面折紙并涂色的長方形紙來驗證計算方法,分組派代表匯報計算情況)
2.同理分析:1/3+1/9=3/9+1/9=4/9。結合板書討論:
(1)從等式的左邊到等式的右邊,實際是做了什么?(通分)
(2)誰來說說這種方法的道理?(可結合學具圖理解)把1/2化成2/4,這樣平均分的份數相同,也就是說分數單位相同。因此,2個1/4與1個1/4合起來就是3個1/4,即3/4;第二題是3個1/9與1個1/9合起來是4個1/9,即4/9。
3.驗算1/2+1/4=3/4。
(1)交換加數位置。
1/4+1/2=1/4+2/4=3/4
(2)用減法驗算。(你會算嗎?有困難的小組幫忙)
3/4-1/2=3/4-2/4=1/4
3/4-1/4=2/4=1/2
4.你現在知道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怎樣計算嗎?
完成板書:異分母分數加減法
↓通分
同分母分數加減法
[評析:承用前面的折紙,引導學生直觀地看出計算結果。通過相互述說算理和檢驗計算過程,使學生不僅掌握了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法則,知道怎么算,而且懂得了為什么這樣算的道理。]
三、鞏固練習。形成技能
1.基礎練習。
1/3+1/4
5/6+3/8
11/12-5/6
3/4-2/5
1-1/6
(先讓學生獨立完成,然后指名板演各題的計算過程,注意對計算中的錯誤和不規范的書寫進行糾正。并引導學生總結各類題型的計算方法及技巧)
2.深化練習。
出示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算式讓學生進行計算,并讓學困生說說異分母分數的計算法則。(要求能說出先通分化成同分母分數,再相加減)
《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教學設計 篇11
(一)聯系學生,重組教材內容,改變呈現形式:
“關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經驗,靈活處理教材。”是我們教師努力的方向,本節課的教學是在學生學習了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基礎上進行的,根據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我認為重組教材內容、改變它的呈現形式,更有利于學生知識的掌握、能力的提高。如:由學生說出一些分數后,讓學生自己選題進行分數加減法的練習,在練習中即可以復習同分母分數的加減法;在碰到問題時,在合作交流、互相討論、相與詰問的基礎上又進行了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新知的探索,這有利于知識的正遷移,更有利于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自主性。
(二)素材來源于學生,體現一個“親”字:
學習材料提供的途徑是多種多樣的,可以由教材提供,也可以有教師提供,還可以由學生來提供。但就學生個體而言,自己提供的材料尤其是自己的創造的材料總是最親切的。因此,本節課的教學過程設計初步分三個階段,每一個階段學生學習的材料都來源于學生自己,學生通過對材料的感知,喚起對已有知識和經驗的回憶,在回憶的過程中進行思考和提高,激發起再創造的欲望。第一是導入階段: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說出一些你認為印象比較深刻的分數,為后面的學習提供可操作的材料。第二是展開階段:分二個層次進行,第一個層次是由學生自己自由選擇剛才列舉出來的分數進行分數加減法的練習,通過教師選取典型的練習進行反饋,來復習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第二個層次也是在自由練習的基礎上,通過反饋來引導學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基礎上掌握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算理以及計算方法;三是鞏固練習階段:采用互相出題,同桌互批等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總之,在本節課中,本著所用到的學習材料完全“來源于學生,取自于學生,用之于學生”這一教學理念;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探索的欲望,使學生得到成功的體驗。
(三)充分開放教學過程,激發學生學的欲望:
開放性的教學對開發學生的聰明才智和創造潛能,切實有效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正真成曾學習的主人并獲得全面發展有著重要意義。本節課教師首先力爭營造一個輕松、愉快、平等、合作、民主的課堂氛圍,試圖開放師生關系。如:教師走下三尺講臺,俯下身來和學生交談和學生交流;學生可以做小“老師”,互相出題、互相批改習題等等。其次以開放性的內容作引導,開啟學生的思維。如:本節課采用學生自己說出一些分數,然后在這些分數上找自己會做的分數加、減法,在互相交流、爭論、合作的基礎上探求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并突破為什么要先通分再計算的算理;在知識的鞏固上采用學生之間互相出題,互相批改等形式。整個教學過程充分體現開放、自主、探究的教學理念,給學生提供了充分參與的機會,以促進各個層次的學生進行交流和發展,努力營造個性化的學習方式,很好地體現了課堂的開放性。
我認為,課堂應該是大氣的、開放的。師生的學習過程就像是一次有意義的旅程,沒有權威,沒有必須遵循的固定路線;通向目的地可以有多種途徑,也可能發現意外的收獲與發現。
(四)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探求新知識: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一個人的內心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上了這一節課后,讓我更深刻地理解了這句話的含義。例如:這節課在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基礎上,讓學生自己去探索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當學生出現了 + = + = = 和 + = = 時,師就這樣說:“哇!這兩位同學計算的方法有點不一樣,你們是怎樣想的,能不能跟大伙介紹一下?……大家討論一下,他們的這種說法有道理嗎?”通過學生的討論、交流發現了解法的正誤,得出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正確的計算方法,最后讓學生去考一考自己的同桌,這樣學生對于計算方法的理解會更加的深刻。
正如波利亞所說:“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都是由自己去發現。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內在規律與聯系。”只有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才能產生主動探索的愿望,學生才會充分調動自己原有的認知結構和生活經驗,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通過不同角度的探索,想出較多解決新問題的方法;也正是有了交流的機會、展示的舞臺,學生才敢于大膽表達自己不同的見解,提出個性化、創造性的問題解決辦法;才會從中體會到數學思考的樂趣,體會到探索成功的喜悅。
(五)需要進一步研究的問題:
1、教材內容開放了,教學過程開放了,課堂上讓學生充分參與了,整節課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學生的探索、討論活動,怎樣處理好教材中知識點的落實,這是我思考的問題之一。因為,現在的課中,特別是一些研討課、公開課,更注重的是怎樣讓孩子們參與學習過程,如何讓孩子們在探索中學習,很少考慮知識點是否落實,怎樣落實。我們讓孩子們停下探索的腳步參與練習,這又恐怕不合適,我們讓孩子們不停地去探索,而不管知識落實情況,可能也不恰當,那我們該怎么辦?
2、在計算課的教學中如何把握算法多樣化的問題。是不是算法越多越好?要不要總結出一種計算方法比較簡便?
3、在課堂教學中如何更好地做到根據學生的“學”來調整教師的“教”;如何處理好動手操作、自主探索與教師引導的時間;……
這些問題都是我在教學實踐中碰到的一些困惑,值得我們去探討、去研究。
《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教學設計 篇12
五年級數學教案——異分母分數加減法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算理.
2.初步掌握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法則.
教學重點
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法則.
教學難點
運用通分的方法解決異分母分數不能直接相加減的問題.
教學步驟
一、鋪墊孕伏.
1.教師提問:前幾節我們學習了什么?(通分、同分母分數加減法)
通分方法是什么?(先求出原來幾個分母的最小公倍數,然后把各分數分別化成用這個最小公倍數作分母的分數.)
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法則是什么?(同分母分數相加減,分母不變,只把分子相加減.)
2.出示一組數:
(1)自己任選兩個數組成加法算式和減法算式.
(2)學生可能出現的算式:
(3)引導學生把上面算式分成兩類:
一類為同分母分數加減法,一類為分母不同的分數加減法.
教師引入:
分母相同的分數加減法我們已會做,那分母不同的分數加減法又怎樣計算呢?這節
課同學們自己解決這個問題,好不好?(板書:異分母分數加減法)
二、探究新知.
(一)異分母分數加法.(學生任選一個分母不同的加法算式)
1.教師提示:你學過了同分母分數加減法,又學過了通分,請你用學過的知識把
分母不同的分數加法計算出來,能行嗎?
2.學生分組討論.
3.匯報結果:你怎么做的?把思路說出來.
引導學生明確:以為例,與分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用通分的方法使他們分母相同,找分母2和3的最小公倍數,用最小公倍數6做公分母,就是,就是,加就等于加.然后按同分母分數加法的法則計算.
板書:
4.你認為最關鍵的地方是干什么?
運用通分方法把不同分母分數轉化為同分母分數.
5.反饋練習:
(二)異分母分數減法(學生任選一個分母不同的減法算式)
1.教師提示:請你依照異分母分數加法的計算方法解決異分母分數減法的計算問題.
2.匯報結果.
3.填空,并說明理由.
4.反饋練習:
(三)整理法則.
1.啟發學生討論:根據上面做題的過程,怎樣把異分母加法法則和異分母減法法則合并成一個法則.
2.學生匯報討論結果,教師板書.
異分母分數相加、減,先通分,然后按照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法則進行計算.
3.反饋練習:
①學生獨立完成.
②說說應用什么法則及計算過程.
③驗算.
引導學生明確:分數加減法的驗算方法,與整數加減的驗算方法相同,都是用交換加數的位置再算一遍的方法來驗算加法;用差加減數的方法來驗算減法.
三、全課小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異分母分數加減法與同分母分數加減法有什么聯系?
四、隨堂練習.
1.填空.
(1)異分母分數相加減,先,然后按照法則進行計算.
(2)分數的分母不同,就是不相同,不能直接相加減,要先,化成分數再加減.
(3)分數加減法的驗算方法與整數加減法的驗算方法.
2.列式計算.
(1)與的和是多少?
(2)減去的差是多少?
3.填空.
4.南京長江大橋建成以前,火車乘輪渡過長江,需用小時,現在從大橋通過只用小時.現在火車過江比乘輪渡節省多少小時?
五、布置作業.
計算
六、板書設計.
導分母分數加、減法
計算(也可能是別的)
《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教學設計 篇13
一、說教材
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第九冊第四單元的一個學習內容。在這個內容之前,學生已掌握了分數的基本性質,學會了約分、通分、分數的大小比較等知識,懂得了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算理,其中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是本節課最直接的知識起點。本節課的內容又是進一步學習分數加減法混合運算的基礎,同時又是本單元的重點。五年級學生已經能理解只有分數單位相同的分數才能相加減的算理,并且已經初步具有用舊知識解決新問題的能力,也就是具有了一定的知識遷移能力。
據此,我把本課的教學目標制定為:
1、使學生理解并掌握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法則,能正確的進行計算。
2、引導學生經歷提出問題、自主探究、得出算法、解決問題的過程。從中滲透轉化的數學思想,并進一步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驗算習慣。
3、 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并在學習活動中獲得積極的,成功的情感體驗。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理解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法則,并能正確的進行計算。
本課的教學難點:理解異分母分數加減法計算時必須先通分的算理。
二、 說教法
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 法則是:先通分,再按分母分數加減法的法則進行計算,學生在前一個單元里已經熟練掌握了通分的技能,又在前幾節課里學習了同分母分數加減法,明確了分-數單位相同可以直接相加減。因此,對學生而言,作為構成計算法則的兩個重要成分都已學過,在這節課,無非是引導學生想到“化異為同”,把異分母分數轉化為同分母分數來溝通新舊知識,好在學生已從“異分母分數大小比較”里學會了這一招“化異為同”所以在這節課里要求學生再用“化異為同”來解決問題并不難。
三、說學法
通過學習新課標,使我明白: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與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基于新課標的上述理念,我把本節課的教學流程預設為:創設情境,激趣引入——合作探究,自主建構——鞏固內化,拓展創新——回顧總結,完善認知。
四、 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設計意圖:我創設這個情境的意圖首先想體現數學來源與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的教學理念。其次在這個情境中,給學生提供了一組開放性的學習素材,有利于學生提出問題,自主探究。
在學生列出的4個算式中,其中1/4+1/4是同分母分數的加法,意圖是復習同分母分數的加法的計算法則。另外3個是異分母的加法,為接下來新知的探究提供了素材。
(二)嘗試研究
這一環節是探究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法則,是本節課的中心環節,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我安排這樣幾個小環節:
1、小組合作
我在3個異分母分數的加法中,先選擇了能化成有限小數的1/2+1/4,為學生解題策略多樣化創造出更寬闊的思維空間。
2、算法優化
在學生出現了多種解題方法后,(1)化成小數計算(2)通分計算(3)畫圖解決。作為教師,我們應該為學生創設一種情境:繼續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獨立計算1/2+1/3讓學生在運用自己喜歡的方法進行解答中發現,化成小數計算時有一定的局限性,畫圖解決很麻煩。從而得出:異分母分數加法要先通分,再計算比較合理。
3、驗算得出異分母分數減法
你能把自己的計算結果驗算一下嗎?(學生有的用加法,有的用減法)
通過驗算這個小環節,自然引出異分母分數的減法,然后讓學生通過獨立計算,掌握異分母分數的減法的計算方法。
4、 歸納概括出異分母分數加減法計算法則。
五、鞏固內化,拓展創新。
學生學習新的知識方法后,還必須通過多種形式的練習加以鞏固、提高、拓展、創新,形成技能,發展智力。
1、因為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最關鍵是通過通分把異分母轉化為同分母,所以我設計的第一個練習是口頭填數,化成同分母分數。
2、接下來第二個練習我設計了一個改錯題,讓學生找出解題過程中的錯誤,學生會仔細查看每一道題的每一步,并運用所學知識進行改正,有助于鞏固正確的解題方法。題中的錯誤是學生在計算過程中最容易出現的,通達改正練習,引以為戒。學生指出錯誤后,可要求完整地寫出正確的解題過程,以形成正確的概念
3、第三個練習我設計了一個發生在學生身邊的真實情景,圖書連連串信息,變出加減法多道計算題,讓學生完整地寫出解題過程,集體批改,便于教師掌握反饋信息。
4、第四個練習我設計了兩道聰明題,第一題(這組題中,每個分數的分子都是1,每道題分數的分母都是互質數。引導學生計算時,發現規律,尋找捷徑,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其解題規律用不等于零的字母表示為①a(1)+b(1)=ab(a+b),a、b為互質數;②a(1)-b(1)=ab(b-a),a
《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教學設計 篇14
以下是《異分母分數加減法》說課稿,歡迎參考!
一、說教材
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第九冊第四單元的一個學習內容。在這個內容之前,學生已掌握了分數的基本性質,學會了約分、通分、分數的大小比較等知識,懂得了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算理,其中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是本節課最直接的知識起點。本節課的內容又是進一步學習分數加減法混合運算的基礎,同時又是本單元的重點。五年級學生已經能理解只有分數單位相同的分數才能相加減的算理,并且已經初步具有用舊知識解決新問題的能力,也就是具有了一定的知識遷移能力。
據此,我把本課的教學目標制定為:
1、使學生理解并掌握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法則,能正確的進行計算。
2、引導學生經歷提出問題、自主探究、得出算法、解決問題的過程。從中滲透轉化的數學思想,并進一步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驗算習慣。
3、 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并在學習活動中獲得積極的,成功的情感體驗。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理解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法則,并能正確的進行計算。
本課的教學難點:理解異分母分數加減法計算時必須先通分的算理。
二、 說教法
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 法則是:先通分,再按分母分數加減法的法則進行計算,學生在前一個單元里已經熟練掌握了通分的技能,又在前幾節課里學習了同分母分數加減法,明確了分-數單位相同可以直接相加減。因此,對學生而言,作為構成計算法則的兩個重要成分都已學過,在這節課,無非是引導學生想到“化異為同”,把異分母分數轉化為同分母分數來溝通新舊知識,好在學生已從“異分母分數大小比較”里學會了這一招“化異為同”所以在這節課里要求學生再用“化異為同”來解決問題并不難。
三、說學法
通過學習新課標,使我明白: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與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基于新課標的上述理念,我把本節課的教學流程預設為:創設情境,激趣引入----合作探究,自主建構------鞏固內化,拓展創新------回顧總結,完善認知。
四、 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設計意圖:我創設這個情境的意圖首先想體現數學來源與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的教學理念。其次在這個情境中,給學生提供了一組開放性的學習素材,有利于學生提出問題,自主探究。
在學生列出的4個算式中,其中1/4+1/4是同分母分數的加法,意圖是復習同分母分數的加法的計算法則。另外3個是異分母的加法,為接下來新知的探究提供了素材。
(二)嘗試研究
這一環節是探究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法則,是本節課的中心環節,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我安排這樣幾個小環節:
1、小組合作
我在3個異分母分數的加法中,先選擇了能化成有限小數的1/2+1/4,為學生解題策略多樣化創造出更寬闊的思維空間。
2、算法優化
在學生出現了多種解題方法后,(1)化成小數計算(2)通分計算(3)畫圖解決。作為教師,我們應該為學生創設一種情境:繼續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獨立計算1/2+1/3讓學生在運用自己喜歡的方法進行解答中發現,化成小數計算時有一定的局限性,畫圖解決很麻煩。從而得出:異分母分數加法要先通分,再計算比較合理。
3、驗算得出異分母分數減法
你能把自己的計算結果驗算一下嗎?(學生有的用加法,有的用減法)
通過驗算這個小環節,自然引出異分母分數的減法,然后讓學生通過獨立計算,掌握異分母分數的減法的計算方法。
4、 歸納概括出異分母分數加減法計算法則。
三、鞏固內化,拓展創新。
學生學習新的知識方法后,還必須通過多種形式的練習加以鞏固、提高、拓展、創新,形成技能,發展智力。
1、因為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最關鍵是通過通分把異分母轉化為同分母,所以我設計的第一個練習是口頭填數,化成同分母分數。
2、接下來第二個練習我設計了一個改錯題,讓學生找出解題過程中的錯誤,學生會仔細查看每一道題的每一步,并運用所學知識進行改正,有助于鞏固正確的解題方法。題中的錯誤是學生在計算過程中最容易出現的,通達改正練習,引以為戒。學生指出錯誤后,可要求完整地寫出正確的解題過程,以形成正確的概念
3、第三個練習我設計了一個發生在學生身邊的真實情景,圖書連連串信息,變出加減法多道計算題,讓學生完整地寫出解題過程,集體批改,便于教師掌握反饋信息。
4、第四個練習我設計了兩道聰明題,第一題(這組題中,每個分數的分子都是1,每道題分數的分母都是互質數。引導學生計算時,發現規律,尋找捷徑,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其解題規律用不等于零的字母表示為①a(1)+b(1)=ab(a+b),a、b為互質數;②a(1)-b(1)=ab(b-a),a
《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教學設計 篇15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80頁,例1、試一試、練一練,練習十四第1~4題。
教學目標:
1、讓學生探索并掌握異分母分數的加、減計算方法,能正確計算異分母分數的加、減法。
2、使學生在聯系已有的知識經驗探索異分母分數加、減計算方法的過程中,進一步體會數學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感受“轉化”思想在解決新的計算問題中的價值,發展數學思考。
3、使學生在數學學習活動中,感受數學學習的挑戰性,體驗成功的樂趣,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正確計算異分母分數的加、減法。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每人一張長方形白紙。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1、圖書館購買了一批新圖書,其中童話書有3/8,故事書有1/8。童話書和故事書一共占這批圖書的幾分之幾?獨立完成,指名板演。說說你是怎么想的?結果要注意什么?
2、我們已經學會了同分母分數的加、減法,今天在此基礎繼續學習新的內容。
二、教學新課
1、教學例1。
(1)出示例1。
(2)要求“種黃瓜和番茄的.面積一共占這塊地的幾分之幾?”實際是求什么?
(3)怎樣列式呢?
(4)這道題的算式與復習題比較有什么不同?(分母不同,異分母分數相加)板書課題:異分母分數加法。
(5)取出長方形白紙,表示試驗田,你能通過折一折的方法,涂色表示1/2和1/4嗎?說說你是怎么折的?你能根據折的情況說說1/2與1/4相加的和是多少嗎?你是怎樣看出1/2+1/4的得數是3/4的?把涂色部分看作3/4時,原來的1/2看作了幾分之幾?
(6)想一想,計算1/2+1/4時,我們要先做什么?小組內互相說說。(通分)通分的目的是什么?(轉化成同分母分數)指出:在計算1/2+1/4時,要先把1/2和1/4通分把它轉化成同分母分數。再按什么方法計算?(同分母分數計算)按這樣的方法,完成例題的填空。
2、出示“種黃瓜的面積比種番茄的面積多幾分之幾?”。
(1)要求“種黃瓜的面積比種番茄的面積多幾分之幾?”實際是求什么?
(2)怎樣列式呢?
(3)這道算式與前一題有什么不同的呢?(異分母分數減法)補充課題:減法。
(4)說說你打算怎么辦?通分的目的是什么?你能試著獨立完成嗎?并在小組內互相說說你的想法。學生嘗試解題,小組交流。
(5)交流匯報方法。說說你是怎么想的?
3、試一試。
(1)還有什么其他的要求嗎?學生獨立完成計算。
(2)匯報方法。指出:一般情況下最后結果都應用最簡分數表示。
(3)你是怎樣計算1-4/9的?怎樣想到把1轉化成9/9的?指出:在計算1減幾分之幾時,可以把1轉化成與減數同分母的假分數,再計算。怎樣才能知道計算是否正確呢?怎樣驗算?小組中完成。
4、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它們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嗎?
計算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時要注意什么?在小組中說說。小結:計算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時,要先通分,再按同分母分數加減法計算;計算結果能約分要約成最簡分數;計算后要驗算。
5、完成練一練。
(1)獨立完成計算,并驗算。
(2)展示學生作業,集體評價。說說你是怎樣算的?你覺得有什么要提醒其他同學注意的?
三、鞏固練習
1、完成練習十四第1題。
(1)按要求涂色,并寫出得數。
(2)結合圖形說一說為什么?通分母分數相加應怎樣計算?異分母分數相加要先怎樣?
2、完成第2題。
(1)獨立完成計算。
(2)展示作業,交流評價。異分母分數加、減法在計算時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
3、完成第3題。
(1)理解題意。
(2)說說你是怎樣想的?
(3)列式計算。
4、完成第4題。
(1)理解題意。
(2)求“從體育館道少年宮一共有多少千米?“實際是求什么?求“從學校道體育館比從學校到少年宮近多少千米?”應該怎樣列式?第3各問題應該怎樣想?(1-4/5)
(3)獨立完成計算。
5、拓展訓練。
/-/=1/5/+/=1/4
四、課堂小結
今天學習了什么內容?你最大的收獲是什么?說說你的體會。
《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教學設計 篇16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通過直觀的操作活動,理解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算理。
2.能力目標:能正確計算異分母分數的加減法。
3.情感目標:初步滲透轉化、建模等教學思想,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通過直觀的操作活動,理解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算理。能正確計算異分母分數的加減法。
教學準備:彩筆、正方形紙片(同樣大的)、練習本、尺子。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生成問題
1、談話激趣:
師:“玩過折紙嗎?在折紙當中我們也可以學到許多數學知識,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找一找。
大家把你們準備好的正方形紙片拿出來,取出其中的一張紙折一折,然后在折的一部分上涂上顏色,并說一說涂色部分是正方形紙的幾分之幾?”
2、折一折,涂一涂
生折紙涂色,師巡視。
3、生匯報折紙與涂色情況及表示的分數是多少?(及時表揚獎勵)
4、幻燈片顯示學生折紙與涂色情況(老師這收集了一些同學們的折紙和涂色情況,請一個同學快速用分數表示出涂色部分。)
4、生列式并分類(同分母分數和異分母分數)
同學們,如果現在要計算任意兩張紙中的涂色部分合起來是多少,你可以列出哪些算式呢?(師將學生提出的算式書寫在黑板上)請大家想一想,根
據分數的分母特點,這些算式可以分成幾類?(同分母與異分母兩類)
5、板書課題《異分母分數相加減》、
這些異分母的分數相加減的算式就是我們今天要來探索的知識。
二、探究新知,解決問題
1、探索異分母分數相加
出示例題:同學們在手工課上折紙。小紅用了一張紙的1/2 折一只小船,小明用同一張紙的1/4折一只小鳥。(學生提出問題)
(1) 在練習本上算一算,生自主嘗試(先估,再計算,板演)
(2) 獨立完成后在小組內交流你的計算過程及方法(生小組合作交流,方法)
匯報質疑:(生生互動)
在匯報過程中,有針對性的分析
師:(站出來提示)能不能用你們手中的正方形紙片來折一折,先拿一張折1/2,再拿一張折1/4,兩張合起來看看。
生提問:誰還有不同的方法?(可以用通分把它們轉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數)
師總結:一種用折紙的方法算,一種用通分。
2、異分母分數相減
例題出示:能提一個用減法計算的問題嗎?
師:異分母分數相減你們會計算嗎?
(同樣用能通分的方法)
3、生總結異分母分數相加減計算方法。
4、師小結:(出示)異分母分數相加、減,先通分,然后按照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法則進行計算。三、鞏固練習,內化提高
1、看圖填一填
2、小小神算手
3、火眼金睛(連線)
4、解方程
四、回顧整理,反思提升
師: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明白了什么?如果給同學一個溫馨小提示的話你想說點什么?
五、課后延伸:(作業)
1、學生一開始列的異分母分數相加的算式
2、小紅與小明在相同的時間內閱讀一張少兒報紙,小紅看了這張報紙的3/5 ,小明看了這張報紙的13/20,誰的閱讀速度快一些?多看了這張報紙的幾分之幾?
《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教學設計 篇17
說課稿是教師為了上好自己的課而準備的稿件,它能幫助老師理清上課的思路,下面是關于《異分母分數加減法》說課稿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大家!
《異分母分數加減法》說課稿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上午好!
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異分母分數加減法》。
我的說課分以下幾個環節:說教材、教法學法、教學流程、板書設計、學習評價。下面逐一向大家介紹。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
本節課的內容是青島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五年級下冊第65頁到67頁。
2、教材地位和作用:
《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分數的基本性質,學會了通分、約分,分數大小比較等知識,懂得了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算理的基礎上學習的,其中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是本節課最直接的知識起點。本節課的內容是進一步學習分數加減法混合運算的基礎,同時又是本單元的重點。五年級學生已經能理解只有分數單位相同的分數才能相加減的算理,并且已經初步具有用舊知識解決新問題的能力,也就是具有了一定的知識遷移能力。
3、教學目標
根據上面的分析我將教學目標定為:
知識與技能目標:使學生理解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算理,掌握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并能正確計算。
過程與方法目標:引導學生經歷提出問題,自主探究,得出算法,解決問題的過程。從中滲透轉化的數學思想,培養學生有條理、清晰的闡述自己觀點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用評價來考查學生的學習狀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在學習活動中獲得積極的、成功的情感體驗。
評價目標:用評價來考察學生的學習狀況,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學會評價他人、評價自己、建立自信。
4、教學重、難點:
數學學習活動過程應該是知識建構的過程,要讓學生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因此掌握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能進行正確計算就成為本節課的重點所在,理解為什么異分母分數相加減要先通分再加、減的道理就成為本節課的難點。
5、教學準備:
在教學前,我為學生準備了多媒體課件、一樣大小的圓片。
二、說教法學法
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以來模仿與記憶,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本課教學過程中我將采用“自主探究教學法”,力圖創設和諧民主的學習氛圍,開放教學全過程,以兩個數學問題為主線,引導學生操作學具、小組合作交流、自主建構,促使學生積極、主動、活潑地發展。
三.說教學流程
結合五年級學生認知水平和年齡特征,我將教學流程設計為以下四個環節:
第一個環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新課標中指出:數學學習要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教師要為學生創設豐富的學習情境,從而提高教學的有效性。根據這一理念,我創設了以下情境:
同學們你知道2019年奧運會的奧帆賽是在哪兒舉行嗎?為了迎接奧帆賽的到來青島各個部門做了大量的準備,看,空氣質量監測中心的叔叔阿姨們為改善空氣質量,還特地計劃實施了“藍天工程”。(多媒體展示65頁情境圖) 根據二月份的統計,你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
從迎接奧運會的奧帆賽這一情境出發,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探究新知的欲望。又讓學生體會到數學來源于生活,從而自然地導入新課。
第二個環節自主探究,解決問題。
這一環節是探究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是本節課的中心環節,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我設計了以下幾個小環節:
1.提出問題。
教師引導學生提出與本節課有關的多個數學問題,依據學生的回答重點解決以下兩個問題:(課件出示兩個數學問題)
①表格中空氣質量等級為優和良的天數一共占全月天數的幾分之幾?
②空氣質量等級為良的天數比輕微污染的天數多占全月天數的幾分之幾?
2.探究異分母分數加法算理
(1)首先引導學生解決第一個數學問題。指名學生口頭列式,板書:
引導學生觀察算式有什么特點,能直接計算嗎?分母不同怎么辦呢? 由這一問題,引發學生思考操作,學生小組討論交流算法。
各小組交流匯報時,可能有以下幾種情況:(板書算法)
方法一:把分數化成小數進行計算。
方 法二:我們小組通過畫圖,借助直觀圖形理解算理。
方法三:先通分,把不同的分母化成相同的分母。只要分數單位相同了,就可 以直接加了。
3、算法優化,總結提升。
在學生出現了多種解題方法之后,作為教師,我們應該為學生創設一種情境,繼續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獨立計算 ,讓學生在運用自己喜歡的方法進行解答中發現,化成小數計算時有一定的局限性,畫圖解決很麻煩,從而得出:異分母分數加法要先通分在計算比較合理。
接下來,我對策略進行提升,讓學生回顧解決問題的過程,對學生進行表揚:同學們,你們真了不起,在遇到沒學過的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時,能想到畫圖的策略,或把它轉化成以前學過的小數加法或同分母分數加法,這些都是非常好的數學學習方法。
這樣設計,讓學生充分發揮主體作用,使學生經歷自主探究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算理以及優化算理的過程,提高了學生的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邏輯思維能力、方法和策略的提升,又讓學生的策略意識有了很大的提高。
4、遷移類推,學習異分母分數減法。也就是解決問題第二個數學問題,指名學生口答并板書算式:
在學習了異分母分數加法的基礎上,學生自然會把計算方法遷移類推到減法,根據 學生的匯報板書算法:
這時引導學生觀察這兩個分數算式與前面學過的分數加減法有什么不同,從而自然揭示課題:異分母分數加減法。
5、及時總結,強化重點。
通過以上幾個層次的教學,大多數學生能理解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此時我隨機提問:你能說說怎樣計算異分母分數加減法嗎?計算時的關鍵是什么?為什么要通分?在組織學生討論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用簡練的語言歸納總結出計算法則
要先將異分母分數加減法通過通分轉化成同分母分數加減法來進行計算。
第三個環節鞏固練習,拓展應用。
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該是有趣的,這樣才能提高課堂的有效性。因此在這一環節我設計了以下幾個游戲:
1.快樂出發、鞏固基礎:(搶答)
(先讓學生看圖分析算理。)
2、火眼金睛:
⑴ += = = ( )
⑵ += += = ( )
⑶ -= -= ( )
⑷ -= - = ( )
(說明原因,進一步理解算理)
3.登高望遠,展示能力。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1)一根電線長米,剪去米后,還剩下多少米?
(獨立完成,并說計算過程,主要看是否會正確運用通分進行異分母相減)
(2)一本書第一天讀了全書的 ,第二天讀了全書的,兩天共讀了全書的幾分之幾?(同第一小題)
在鞏固練習中,順著快樂出發,鞏固基礎——小試身手,火眼金睛——登高望遠,展示能力的練習順序,通過有層次的練習,讓學生熟練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問題。這樣的設計,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鞏固了新知,培養了學生的解決問題的能力,又讓學生體驗到用數學的樂趣,增強了自信心和成功感。
第四個環節是課堂總結。
“今天這節課你有哪些收獲?”如果學生只從知識的掌握方面總結,我會引導學生從學習方法和情感方面進行總結。
四、說學習評價
下面給大家說一說本課所用的學習評價,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采用師評、互評、自評相結合的評價方式,我注重對學生動手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創造能力,合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以及學習積極性的評價,我想以此來發揮評價的激勵作用。
五.說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力求體現知識性和簡潔性,使學生一目了然。
這樣既突出了重點,又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有不當之處,敬請指正。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