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一二三区_九九在线中文字幕无码_国产一二区av_38激情网_欧美一区=区三区_亚洲高清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首頁 > 教案下載 > 數學教案 > 小學數學教案 > 小學五年級數學教案 > 《量一量 找規律》教學設計(精選2篇)

《量一量 找規律》教學設計

發布時間:2023-12-19

《量一量 找規律》教學設計(精選2篇)

《量一量 找規律》教學設計 篇1

  教學內容: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五年級上冊77——78頁。

  教材分析:

  綜合應用“量一量找規律”是在完成了第四單元“簡易方程”的教學之后安排的,旨在讓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的測量、統計和方程等方面的知識,通過動手操作揭示事物之間的內在規律,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在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同時培養學生歸納推理的思維能力。

  學生分析:

  活動課是學生們非常喜歡的一種上課形式,在活動課的課堂上學生們可以比平常較自由的進行發言、交流、互動,課堂氣氛比較輕松活潑,所獲得的知識也較為貼近生活,真實有趣,所以深受學生的歡迎。這節課首先就有一個制作簡易稱的實踐操作,一下子把單一的數學課堂變得生動了起來,學生在享受制作成功的快樂時也充滿了一種驗證的欲望,想試試自己成品的功效。五年級的學生又都知道皮筋具有一定的彈性,在外力作用下能夠拉伸變長,在加上學生們已具有較為準確的測量能力和數據統計能力,再結合剛剛學過的方程知識,以小組的團隊力量要破譯這節課的規律易如反掌。但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可能會出現這樣的現象:1皮筋拉得太長以致使用的工具尺無法測量;2皮筋超出彈性限度發生永久變形;3目測時不夠水平以致統計的數據不夠精確;4所用木棍太細引起變形等。這些都需要老師在課前準備器材時予以及時的提醒。

  教學思路:

  “量一量找規律”活動由以下四部分組成。

  1.自制實驗工具。

  學生在充分理解方程意義的基礎上,利用皮筋、木棒、盤子和細繩等材料小組合作制作一個簡易秤。具體的做法是用細繩將盤子拴住做成一個托盤,然后用皮筋分別將托盤和木棒拴住。

  2.收集實驗數據。

  學生利用自制的簡易秤,依次稱量1本、2本、3本等不同數量的課本,在統計表中記錄稱量的課本數和相應的皮筋總長度,并計算出每增加一本書皮筋伸長的長度。

  3.整理分析數據。

  引導學生觀察統計表中的信息,并根據表中的數據繪制折線統計圖,啟發學生討論從統計圖表中能夠獲得哪些信息。

  4.根據統計結果歸納推理。

  根據統計圖表的結果小組合作探究皮筋長度和課本數二者之間存在的規律及此規律適用的范圍。

  整個活動不僅使學生經歷從收集實驗數據、整理數據、制成統計圖表到根據統計結果推理事物之間內在本質關系的全過程,而且促使學生進一步體驗運用所學知識探究未知事物的樂趣。

  學習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1. 使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的測量、統計和方程方面的知識,通過探究發現皮筋(彈簧)長度和課本數量之間存在的規律, 滲透函數的數學思想。

  2. 培養學生的歸納推理能力、動手實踐能力與合作交流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經歷自制簡易稱,并探索用簡易稱稱量物體的規律過程,體驗探究發現規律的樂趣,培養探究與創新的精神。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活動中感知數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以及數學知識的奧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識。

  教學過程:

  一、復習回顧

  (一)2 4 8 16 32 64(學生找出這一組數字之間的規律)

  (二)出示課前準備的一副圖片,學生觀察上面圖形的排列規律

  教師:我們生活的世界上,很多的事物都具有自己獨特的規律,有些是比較明顯的,有些是比較隱性的,只要我們用心去觀察,發現,它都能被我們破譯。過去的四年我們曾破譯了不少,也收獲了不少,今天,又有一輪新的挑戰在等著我們,同學們,你們能把它破譯出來嗎?

  二、新知探索

  ㈠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教師出示:拉力器

  談話:這是用來健身的拉力器,拉力器主要是用彈簧做的,誰能來試試把它拉開?(邀請兩位學生來拉一拉)

  教師:請同學們注意觀察,用力拉的時候拉力器有什么變化?

  學生:拉力器變長了。

  教師:兩位同學拉的時候,彈簧伸長的長度一樣嗎?為什么?如果想讓彈簧伸得更長應該怎么辦?

  教師:那么你們認為彈簧伸長的長度和拉力的大小有什么關系呢?

  教師因勢利導:拉力越大,伸得越長;拉力越小,伸得越短。(板書)

  教師:今天,我們要研究的就是彈簧與受力大小之間的規律。(板書課題)

  ㈡自主探究發現規律

  教師:我知道,關于這一節內容同學們課前已經做了認真的預習和充分的準備,現在,把你們準備的東西拿出來,讓老師欣賞一下。

  (學生拿出自己制作的簡易稱。)

  1、 教師檢查學生準備的簡易稱

  提問:為什么用皮筋制作的簡易稱老師要求你們至少要使用兩根皮筋以上?

  指名學生回答后,教師在自己的單線皮筋簡易稱上放不同本數的教科書進行演示,讓學生觀察皮筋的變化。得出:一根皮筋的彈性和受力極限太差,容易拉死造成實驗數據不準確。

  2、 引導學生把握實驗要點

  教師:古人云“謀定而后動”意識是:謀劃好了再行動。你們覺得實驗中要注意什么,否則會影響實驗的準確性?

  教師邊演示,便引導學生分析,實驗要點:

  ①明確測量的起點和終點。

  ②穩定狀態再測量。

  ③擺正尺子,不可歪斜。

  ④讀數時,視線要與刻度水平。

  ⑤設法使鐵棒保持水平。

  ⑥邊測量數據,邊填寫實驗記錄單。

  (邊分析,邊大屏幕顯示)

  3、出示實驗記錄表

  實驗記錄表

  第 小組 單位:厘米所稱課本數123456皮筋總長度 皮筋伸長長度

  (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實驗記錄表,使學生明確需要采集那些數據。)

  4、小組長進行分工,分組開始實驗。

  教師進行巡視和指導。

  5、探索規律

  實驗完畢后,小組討論2個問題:

  ①每增加一本書,彈簧大約伸長多少厘米?

  ②從中你發現了什么規律?

  先請1個小組匯報實驗結果。

  教師:我們現在采用“變中抓不變”的眼光去看表中的數據,哪類數據是在不斷變化的?哪類數據幾乎是不變的?

  學生:課本數和彈簧總長度不斷變化,每增加1本書彈簧伸長長度大約相等。

  再任意找2個小組匯報實驗結果,全班交流,發現類似規律存在。

  教師:彈簧總長度隨著課本數的變化而不斷的變化,想一想我們學過哪一種統計圖能夠清楚地表示出數量的增減變化情況?

  學生:折線統計圖

  教師:為了更好地分析數量的變化規律,我們大家根據誤差最小的這一小組的數據,繪制折線統計圖,并思考下面問題:

  ①如果要稱7本書的話,請你估計一下彈簧大約會伸長到多少厘米?(請小組同學互相說一說,并在折線統計圖相對應的位置標出點來。)

  ②如果是8本書、10本書呢?如果是13本書呢?(學生根據得出的規律進行回答)

  6、知識延伸

  教師:剛才我們只是掛了6本書,如果繼續掛10本、100本、1000本甚至10000本,彈簧還會無限制伸長嗎?

  學生:不會,會斷掉。

  教師:規律也有一定的適用范圍。

  板書:在一定范圍內

  三、提高性練習

  觀察老師課前測量的實驗記錄表中的數據,你能想出稱量多少本書,彈簧的長度是22厘米嗎?你是怎么想的,還有不同的想法嗎?

  實驗記錄表

  單位:厘米

  所稱課本數0123456…?…皮筋總長度46810121416…22…皮筋伸長長度2222222…2…

  四、綜合運用,課外延伸

  教師出示:彈弓、(電話用)彈簧線

  讓我們想一想,它們是怎樣發揮作用的?

  教師:通過今天的活動你們有什么收獲?

  五、布置作業

  課后請同學們,找一找人們在哪些地方運用了我們發現的規律。它們的運用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哪些方便?幫助我們解決了哪些題?

  附板書設計:

  量一量 找規律

  拉力越大 ,伸得越長;拉力越小,伸得越短。

  每增加一本書,彈簧伸長長度大約相等 (在一定范圍內)

  教學反思

  這是一節綜合應用的活動課,這節課的教學重點是通過探究發現皮筋(彈簧)長度和課本數量之間的存在的規律。教學難點是實驗過程中數據的測量及皮筋或彈簧受力情況的把握。在這節課中我使用的教具有拉力器和彈簧簡易稱,學生使用的學具是已經制作完工的簡易稱(有彈簧的也有皮筋的)和米尺。制作簡易稱本是這節課的一個內容,我把它放在課前完成就是為了不耽誤教學重點的完成和教學難點的突破了,因為根據我的實踐經驗,這個稱的制作看似簡單,其實中間要把握的東西很多,課前我有充分的時間幫助學生去選擇器材和指點制作的方法,為的就是讓學生在課堂上有一個精良的學具使用,能達到最好的實驗效果,順利的完成這節課的教學任務。但是一節課下來,盡管我課前對種種可能發生的情況做了預測和預防,但這節課我還是上得很累。使我累的感覺有:1 學生在動手測量時每一次的起點和終點找不準;2測量皮筋(彈簧)長度時不知道要等橡皮筋和秤盤均處于穩定狀態時再測;3稱量時不知要設法使木棒保持水平后再量……這些都是使測量數據誤差減少的重要因素,也是能正確的,盡快的發現規律的基石。而我在課前恰恰對這些細節的情況缺少預測和部署,以致在課堂上發現時已有些為時已晚,這節課的基調和節奏被打亂,感覺非常的吃力。所幸規律的發現并不難,課堂中間雖度過了一段艱難時段,結尾還算是有些光彩。此外由于學生動手實踐能力平時訓練較少,課上時間緊張,動手也有些茫然主動性不強。總的感覺就是活動課看起來容易,上起來難。雖能上個熱鬧,卻很難駕馭。

  評析與研討:

  試教后教研組組織教師對這節課進行了評價和研究提出了如下存在的問題:

  (一)這節課聽起來像是一節中學物理課。缺少小學生天真、活躍,整個過程都是學生在不停的記錄,實驗,課堂的高潮沒有體現,少了一種吸引人的東西。

  (二)這節課中教師始終在用“一只無形的手”牽著學生走,給學生帶來的影響是“我”在完成教師交給的任務,而不是自發主動地要探究規律,學生課堂的參與度降低。

  (三)關于實驗注意要點部分師生互動分析,教師說得多,有時學生不能準確地說出要點教師還是有包辦代替現象。

  (四)在學具的使用方面,比如簡易秤的制作還是應由學生在課堂上更多的動手參與更好。

《量一量 找規律》教學設計 篇2

  一、教學目標:

  1. 使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的測量、統計和方程方面的知識,通過探究發現皮筋(彈簧)長度和課本數量之間存在的規律, 滲透函數的數學思想。

  2. 培養學生的歸納推理能力、動手實踐能力與合作交流的能力。

  3. 通過小組探究活動,培養學生團結合作的精神。

  二、教學重點:通過探究發現皮筋(彈簧)長度和課本數量之間的存在的規律。

  三、教學難點:實驗方案的設計及實驗過程

  四、教法:講授法、演示法、啟發法。

  五、學法:探究法、實驗法、討論法。

  六、教具、學具:展示臺、拉力器、彈簧、線繩、托盤、盒尺、數學書等。

  七、教學過程:

  課前談話:我國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有兩件寶貝。誰能猜一猜是什么?(人有兩個寶, 雙手和大腦。 雙手會做工, 大腦會思考。 用手又用腦, 才能有創造。)希望同學們在這堂課上我們能一起動手動腦,在學習知識的同時能有所發現,有所創造。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㈠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教師出示:拉力器

  談話:這是用來健身的拉力器,拉力器主要是用彈簧做的,誰能來試試把它拉開?(邀請兩位學生來拉一拉)

  教師:請同學們注意觀察,用力拉的時候拉力器有什么變化?

  學生上臺來拉一拉

  學生:拉力器變長了。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教師:兩位同學拉的時候,彈簧伸長的長度

  一樣嗎?為什么?如果想讓彈簧伸得更長應該怎么辦?

  教師:那么你們認為彈簧伸長的長度和拉力的大小有什么關系呢?

  教師因勢利導:拉力越大,伸得越長;

  拉力越小,伸得越短。

  ㈡自主探究發現規律

  教師:剛才同學們通過觀察、思考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我們能否就剛才發現的規律進一步思考,提出一個大膽的假設:如果用1分的力量拉彈簧,彈簧伸長a厘米;用2分的力量拉彈簧,彈簧就會伸長2a厘米;用3分的力量拉彈簧,彈簧就會伸長3a厘米……

  教師:著名的科學家牛頓有句名言:“沒有大膽的猜想,就不可能有偉大的發現和發明。”請同學們想一想:能不能根據你們桌上的材料設計一個實驗,來驗證這個猜想?或許里面有著神奇的規律等待著我們去發現、去探索呢!

  (板書課題:量一量找規律)(這一過程教師可以逐步提示為學生準備了那些材料)

  適當點撥:拉力的大小如何確定一個標準? 學生:需要更大的力量。

  學生不置可否

  學生小組討論

  制作簡易秤,稱量重量相同的數學書。 通過生活中常見的拉力器請學生親自動手拉一拉,使學生初步感知拉力的大小與彈簧伸長的長度存在某種聯系。

  引導學生設計實驗方案,使學生由被動的操作者變成主動地設計師。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教師:古人云“謀定而后動”意識是:謀劃好了再行動。你們覺得實驗中要注意什么,否則會影響實驗的準確性?

  教師邊演示,便引導學生分析,實驗要點:

  ①明確測量的起點和終點。

  ②穩定狀態再測量。

  ③擺正尺子,不可歪斜。

  ④讀數時,視線要與刻度水平。

  ⑤設法使鐵棒保持水平。

  ⑥邊測量數據,邊填寫實驗記錄單。

  (邊分析,邊大屏幕投影)

  實驗記錄表 第 小組

  所稱課本數0 1 2 3 4 5 6

  皮筋總長度(厘米)

  皮筋伸長長度(厘米)

  (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實驗記錄表,使學生明確需要采集那些數據。可與1個小組合作,演示測量、填寫1-2個數據)

  小組長進行分工,開始實驗。

  教師進行巡視和指導。

  實驗完畢后,小組討論2個問題: 通過師生互動分析實驗注意要點,使測量更準確。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①每增加一本書,彈簧大約伸長多少厘米?

  ②從中你發現了什么規律?

  先請1個小組匯報實驗結果。

  教師:我們現在采用“變中抓不變”的眼光去看表中的數據,哪類數據是在不斷變化的?哪類數據幾乎是不變的?

  再任意找2個小組匯報實驗結果,全班交流,發現類似規律存在。

  教師:彈簧總長度隨著課本數的變化而不斷的變化,想一想我們學過哪一種統計圖能夠清楚地表示出數量的增減變化情況?

  教師:為了更好地分析數量的變化規律,我們大家根據誤差最小的這一小組的數據,繪制折線統計圖,并思考下面問題:

  如果要稱7本書的話,請你估計一下彈簧大約會伸長到多少厘米?請小組同學互相說一說,并在

  折線統計圖相對應的位置標出點來。如果是8本書、10本書呢?如果是13本書呢?

  學生:課本數和彈簧總長度不斷變化,每增加1本書彈簧伸長長度大約相等。

  折線統計圖

  滲透函數變化的特點。

  根據折線統計圖“數形結合”的特點幫助學生歸納推理,深透函數對應的特點。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教師:剛才我們只是掛了6本書,如果繼續掛10本、100本、1000本甚至10000本,彈簧還會無限制伸長嗎?

  教師板書:在一定范圍內

  提高性練習:觀察老師課前測量的實驗記錄表中的數據,你能想出稱量多少本書,彈簧的長度是23厘米嗎?你是怎么想的,還有不同的想法嗎?

  實驗記錄表

  所稱課本數 0 1 2 3 4 5 6 … ? …

  皮筋總長度(厘米) 5 7 9 11 13 15 17 … 23 …

  皮筋伸長長度(厘米) 2 2 2 2 2 2 2 … 2 …

  ㈢綜合運用,課外延伸

  教師出示:門弓子、彈弓、(電話用)彈簧線

  讓我們想一想,它們是怎樣發揮作用的?

  教師:通過今天的活動你們有什么收獲?

  布置作業:課后請同學們,找一找人們在哪些地方運用了我們發現的規律。它們的運用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哪些方便?幫助我們解決了哪些問題?

  附板書設計: 量一量 找規律

  拉力越大 伸得越長

  每增加一本書,彈簧伸長長度大約相等

  學生:不會,會斷掉。

  使學生了解規律有適用范圍

  運用逆向思維,更進一步滲透規律中的函數思想。

  聯系生活實際,運用發散思維讓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生活,分析問題。

  各位老師:

  大家好!

  最近我試講了人教版實驗教材五年級上冊的數學綜合實踐課《量一量 找規律》。通過分析教材備課,我感覺這節課很難把握,經過試講后效果也不理想。有一些問題想請教大家,希望大家能多提寶貴的批評指正意見。

  ㈠試講后和教師們交換意見,有的教師提出來“這節課聽起來更像是一節中學物理課”,我也深感“數學味”好像不甚濃。現在也很矛盾,數學綜合實踐課究竟該如何上,把握到什么程度,有些困惑。

  ㈡這節課中教師始終在用“一只無形的手”牽著學生走,尤其是開始部分由教師提出的假設等內容,給學生帶來的影響是“我”在完成教師交給的任務,而不是自發主動地要探究規律,學生課堂的參與度降低。

  ㈢關于實驗注意要點部分師生互動分析,教師說得多,有時學生不能準確地說出要點教師還是有包辦代替現象。一方面我深感教師說得多束縛學生思維,另一方面又擔心學生說不出來、點不到,在后面實驗中結果必然誤差較大,難以發現規律。

  ㈣在學具的使用方面有的老師提出問題。比如簡易秤是否應由學生在課堂上更多的動手參與制作。我的設計是提前做成的半成品:托盤打好了3個眼,課前線繩拴好了角度系上了掛鉤,學生只用簡單組裝就可以。教學建議上確有說法“拴盤子時要注意拴的角度和拴繩的長度,使托盤在稱量時保持水平、穩定。”,我想在此環節節省時間,不知是多讓學生動手操作些好,還是這樣就可以了。有的教師也提出:是否應提供給學生豐富多樣的實驗材料,比如說有的小組用彈簧試驗,有的小組用皮筋試驗,有的小組用氣煤芯。課前我做過試驗,采用的彈簧彈性系數和抗疲勞性較好,能得到較理想的實驗數據,而皮筋和氣煤芯數據偏差較大,不太好向學生說明偏差原因。這節課是發現這個規律更重要些,還是采用多種實驗材料對比試驗得出彈簧規律性強,皮筋(氣煤芯)規律性差重要些。

  ㈤關于教材的使用方面。我把實驗記錄單進行了改造,主要是第三行的項目名稱,把“皮筋伸長長度”改為“每增加1本書皮筋伸長長度”,這樣一眼就能看出每增加1本書皮筋伸長長度大約相等,但是它對于滲透這個函數y=a+bx(等差數列)好像不如課本中表格好,但是如果課本中表格由于數據存在測量誤差學生又不易發現規律,應如何處理?

  ㈥關于歸納推理部分,問題也很大。對于折線統計圖我主要想利用其數形結合的特點,重點滲透函數對應的思想。除了根據實驗記錄單中的數據繪制折線統計圖外,要求學生把7、8、10本書情況在圖中描出點來,13本書在折線統計圖中已無法表示,要學生說明如何思考,滲透函數思想。但總覺得這部分做的不足不透,對于這個函數思想究竟要滲透到什么程度尚感覺把握不好。關于提高性練習運用逆向思維,有的老師提意見難度較大是否不要了。

  此外由于學生動手實踐能力平時訓練較少,課上時間緊張。總的來說這節課我感覺上得很累,學生動手也有些茫然主動性不強。相信主要原因是設計不科學合理,希望能聆聽您的教誨不勝感激。

《量一量 找規律》教學設計(精選2篇) 相關內容:
  • 《認識平方千米》教案(精選13篇)

    【教學目標】1、幫助學生認識平方千米的實際含義,體會1平方千米的實際大小。知道平方千米和公頃之間的進率,能進行單位換算。2、讓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能解決相應的實際問題,培養主動探索的習慣。【教學重點】認識1平方千米。...

  • 《用字母表示數》教案(精選16篇)

    一、教學目標:1、經歷探索規律并用代數式表示規律的過程。能用字母和代數式表示規律。2、體會字母表示數的意義,形成初步的符號感。3、通過學生具體操作、實踐、歸納,以促進學生的自我創造,培養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提高學生觀察圖形...

  • 《節約能源》教案(精選3篇)

    教學目標:1、了解家庭用水和用電的情況,學會節約能源的方法。2、通過課外了解和課堂教學,滲透節約能源的思想,認識節約水能源和電能源的重要性。3、培養幼兒清楚表述和大膽嘗試的能力4、激發幼兒熱愛大自然的美好情感,培養節約能源。...

  • 《圓》教學設計(精選12篇)

    教材分析《荷葉圓圓》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人教版)一年級下冊第14課。詩中描寫了圓圓的、綠綠的荷葉。荷葉是小水珠的搖籃;是小蜻蜓的停機坪;是小青蛙的歌臺;是小魚兒的涼傘課文洋溢著童真、童趣,有利于啟迪學生的智慧...

  • 《圓》教案(精選16篇)

    設計意圖: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

  • 《長方體的表面積》教學設計(精選17篇)

    您現在正在閱讀的《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教學設計及反思文章內容由收集!本站將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學資源!《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教學設計及反思蘇教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 教學設計教學目標:1、建立表面...

  • 《解決問題的策略》教案(通用12篇)

    第八 單元分析 一單元教材分析蘇教版數學教材從四年級(上冊)起,每冊都編寫一個“解決問題的策略”的單元。“形成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策略,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發展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是《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確定的課程...

  • 《長方體的表面積》教案(精選14篇)

    一、說教材(一)說課內容九年義務教育人教版數學第十冊第25—26頁的《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二)教材的地位、作用和意義本節課是在學生認識并掌握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基本特征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

  • 小學五年級數學教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人妻少妇波多野结衣黑人 | 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被多人伦好爽 | 色狠狠色噜噜AV天堂一区 | 中国a级大片 | 午夜国产情侣在线播放 | 麻豆短视频传媒 | 中文字幕精品在线播放 | 久久亚洲一区二区三 | 啪啪免费网 | 国产精品社区在线观看 | 午夜一级视频 | 一区二区高清在线 | 国产精品欧美精品 | 91成人观看| 久久综合亚洲色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午夜福利久久精品 | 国产一区毛片 | 欧美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按摩 | 国产妇女馒头高清泬20P多毛 | 欧美一级二级三级视频 |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久久久 | 黄色免费观看视频网站 | 最近免费中文字幕中文高清6 | 日韩av综合在线 | 二区三区偷拍浴室洗澡视频 | 极品美女扒开粉嫩小泬18P | 日韩一日 | 91亚洲精品一区二区乱码 | 麻豆91在线观看 | 狠狠97人人婷婷五月 | 国产成人乱色视频网站 | 欧美123首页 | 亚洲影视区 | 狠狠爱一区 | 26uuu成人网| 欧美成人手机在线 | 狠狠干妹子 | www蜜桃视频 | 操人视频免费 | 久久伊人一区二区 | 99精品啪在线观看国产老湿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