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戰
教學要求
1.使學生懂得,東吳獲勝的根本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天時地利,揚長避短。
2.練習按事物發展順序給課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3.學會本課生字、新詞,會用“非…不可”、“果然”造句。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
懂得東吳獲勝的根本原因是知己知彼,利用天時地利,揚長避短。
教學難點
同上。
教學時間
3課時。
教學準備
掛圖。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板書課題:
二、介紹背景,解題
:發生在赤壁的戰斗。
背景:東漢末年,曹操率軍南下,攻打東吳,想奪取東吳的廣大地方。“孫、劉”聯合,又有東吳老將黃蓋施苦肉計,東吳大將周瑜乘勢火攻曹軍,以弱勝強,大獲全勝。本文記敘的就是這個故事。
三、初讀課文,了解大意
1.自由讀文,思考:交戰雙方都是哪些人,戰爭發生的原因是什么,經過怎樣,結果如何?
邊讀邊思考邊在書上勾劃。
2.簡要匯報自己的收獲。
3.預習生字、新詞。
①字音
di4o ti4o ku9
調兵遣將 眺望 丟盔棄甲
②字形
眺:右邊筆順 丿 兆
纜:右上部的筆順
③詞語
相持:兩方堅持對立,各不相讓。
計策:對付某個人或者某種事情而事先安排好的方法或策略。
自不量力:自己不估量自己的能力。指過高地估計自己的力量。量,估量。
定睛:集中視線。
不計其數:沒法計算它的數量。形容很多。計,計算。
調兵遣將:調動兵力,派遣將領。泛指調動安排人力。
丟盔棄甲:形容打了敗仗狼狽逃跑的情形。盔,打仗時用來保護頭部的帽子,多用金屬制成。甲,用皮革或金屬做的護身衣服。
無心應戰:沒有心思跟進攻的敵人打仗。
4.復習鞏固。
四、理清順序,劃分段落
按事情發展順序,全文可分三段。
事情的起因。
第一段(1~2自然段):講曹操南下攻打東吳,兩軍在赤壁隔江相峙。曹操把船用鐵索連起來,準備渡江。
事情經過。
第二段(3~4自然段)老將黃蓋分析敵我情況,針對曹軍用鐵索連船的錯誤,提出火攻的辦法,得到周瑜的贊同。
事情結果。
第三段(5自然段~結束)黃蓋寫信給曹操,說愿意投降曹操,曹操信以為真,結果黃蓋駕船火燒曹營,大敗曹軍。
第二課時
一、復習引入
1.讀課題,說說什么意思。
2.追問:雙方都是誰?交戰原因是什么?“曹操”憑什么打?“周瑜”靠什么打?
板書:曹操 80萬
周瑜 3萬
3.導語
這就是雙方當時的基本情況,“東吳” 3萬人,而“北魏” 80萬人,弱小的東吳面對的是強大無比的“北魏”,而戰爭的結果怎樣呢?弱小的東吳戰勝了強大無比的“北魏”。這就是我國古代戰爭史上一個著名的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例,也正是留傳至今,聞名于世的原因。那么,東吳軍隊究竟怎樣戰勝北魏軍隊的,這就是我們這節課要學習的重點。
二、學習第一段
1.指名讀第1自然段,說說你知道了什么?
2.自由讀第2自然段,說說寫的誰?在干什么?
抓詞:非…不可,連船(畫圖)
3.說說這段寫的是什么?
小結:通過這段學習,我們了解到“曹操”盡管有80萬大軍,但他們都是北方人,不慣水戰,只能戰船相連。雖然東吳只有3萬人,卻都善于水戰。既然這樣,俗話說“兩軍交鋒勇者勝”,“周瑜”一聲令下,殺向曹軍,行嗎?不行。光憑勇氣是不行的,要想取勝,有勇還要有謀。
我們看一看,東吳是怎樣用智謀的。
三、學習第二段
1.自由讀第3自然段,說說寫了什么?
“黃蓋”提出火攻。
說說“火攻”為什么好?
2.指名讀第4自然段,寫了什么?
追問:火攻是個好辦法,為什么還需要一個計策,這個計策對于火攻好在哪里?
3.說說這一段寫了什么?
四、學習第三段
1.指名讀第5自然段,說說是一個什么計策?
2.追問:“曹操”為什么就相信了呢?
小結:這部分講的是——
周、黃定計假投降,
曹操相信喜洋洋,
雙方赤壁大決戰,
到底怎樣?
接著往下學文章!
3.輕聲讀3~6自然段,從書中找根據:周瑜以弱勝強的原因是什么?
4.小組討論。
5.集體匯報。
6.指名讀6~10自然段,領會內容。
7.說說這段寫了什么?
五、學習第三段
1.指名讀,說說寫了什么?
2.總結:東吳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面對強大的敵軍,東吳沒有驚慌失措,而是動腦筋,想辦法,看準對手的弱點,狠狠地打,使戰斗取得了勝利。
3.質疑,還有不明白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