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語文實踐打通書本與生活的界限—人教版義教小語第十冊《田忌騫馬》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
1、理解課文內容,學習孫臏認真觀察、分析的態度和正確的思想方法。
2、理解課文中的重點詞句,讀懂課文。
3、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給動畫片配音。
教學重點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習認真觀察分析的態度和科學的思想方法;體會孫臏的足智多謀。
教學難點
弄清田忌騫馬轉敗為勝的真正原因。
教學準備
1、紅、黑撲克牌各三張。紅牌10、8、6,黑牌9、7、5。
2、課件
課后反思:
《田忌賽馬》是一個有關人生智慧的故事,文章以田忌賽馬轉敗為勝的歷史故事,揭示了一種科學的思維方式/這是一篇傳統課文,如何讓老教材在實施訂報課標的課堂上也熠熠生輝,這就是我教學設計的重點。因此,我打破了傳統的“零敲碎打”的訓練內容的簡單相加,改變了原有的課堂結構,以自主學習、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為課堂的支架,拉近了學生與語言文字的距離,多角度地培養學生的知識與能力、學習方法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取向。實踐證明,學生非常喜歡這種形式,并真正在課堂中得到了積累、交際、思考等能力的鍛煉。但是,學生在最后一個環節中,想象力和創造力的發揮還不是很大膽。在今后的教學中,應在這個方面多加訓練。
教學過程 和設計意圖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一、活動導入
同學們,你們愿意和老師玩撲克牌嗎?請你們先挑牌。
1、和學生依次比誰的牌大。
2、如果老師出牌的順序不變,你怎么能贏?小組討論。教師深入學生之中,認真傾聽學生的討論。
過渡:同學們,你們想贏嗎?那么讓我國古代著名人士的軍事家—孫臏來教你一招吧!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15課《田忌賽馬》。(教師板書)
二、通讀課文,弄清賽馬情況
1、請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讀書,邊讀邊用筆記錄自己讀懂的內容和不懂的內容。然后,提出問題在班級里討論交流。
2、教師相機指導。
3、教師傾聽學生匯報,并引導學生評價。
課件出示:兩次賽馬雙方的出場順序及結果。
4、指導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出人物的神態變化,揣摩人物性格。
5、給動畫片配音
老師這兒有《田忌賽馬》的動畫片,十分精彩。可惜的是沒有配音,你能不能在有感情朗讀的基礎上,給它配音。
課件演示動畫片。
三、辯論活動,弄清獲勝原因。
1、小辯論
以課本為依據,以自己的推理為證明,說說田忌賽馬轉敗為勝的根本原因。
2、師相機指導
學生在理解“齊威王的馬比你的馬快不了多少”一句時,有些說不清。教師引導學生大膽想象“假如六匹馬同時出發,到終點時,會怎樣?”
課件演示:“同時出發”的情況及假設的結果。
3、感悟全文
你學習這篇課文后,有什么啟發?
只要學生說的有道理,教師就給予充分的肯定。
四、拓展延伸
以不同的身份,給課文中的人物提建議。假如第三次賽馬,他應該怎樣做?要求:
1、任選課文中的一個人物。
2、結合人物的性格特征給他提建議。
3、以不同的身份
例如:朋友、大臣、百姓、父親、兒子、謀士等等。教師隨時發現矛盾及時與學生交換意見,但不能給學生下結論。 學生任意選擇紅牌或黑牌,學生選擇了紅牌。學生按從大到小的順序出牌,結果三次都輸了。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后,提出了幾種方法,但都不能成立。學生很沮喪。
學生自主讀文,邊讀邊在書上批注。
學生匯報:
(一)讀懂的地方;
1、兩次賽馬雙方的出場順序及結果;
第1次:齊 上 中 下
連輸
三場
田 上 中 下
第2次:齊 上 中 下
三場連勝
田 上 中 下
2、齊威王、田忌的神態變化
齊:得意洋洋—譏諷—輕蔑—心慌—目瞪口呆
田:垂頭喪氣—疑惑—沒信心
學生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進行分角色朗讀課文的練習。
學生自愿組合,分配人物,試著給出動畫片配音
一組學生匯報,其他小組認真傾聽并提出合理化建議,進行評價。
(二)提出的問題:
為什么只掉換馬的出場順序,田忌就轉敗為勝了?
學生仔細研讀課文,抓住重點的詞句進行了辯論,緊后得出田忌賽馬轉敗為勝的根本原因。
1、齊威王的馬比田忌的馬快不了多少。
2、掉換馬的出場子順序。
3、孫臏善于觀察、善于分析,敢于打破常規,調整思路,揚長避短的精神。
學生自由談啟發,有從學習孫臏善于觀察、善于分析,敢于打破常規,調整思路,揚長避短的精神這方面談的;也有從批判齊威王這方面談的。
學生自主選擇提建議的對象,分析人物性格,仔細思考,展開想象,從不同的角度,說出自己閱讀的獨特體驗。 用實踐活動來引入新課,關注了學生的內在需求,調動了學生的探究欲望,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課堂成為學生自主實踐的樂園,真正轉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
抓住學生的求勝心理,巧妙地將實踐活動引入課文 ,使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大大提高了。
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在自讀、自悟中培養充分思考的好習慣。培養學生自學能力,使學生掌握較好的閱讀方法。
通過有感情地朗讀活動,使學生在讀中感悟人物性格,為下一準備。
小學生正處于積累語言的黃金年齡,因此應該充分重視范文言語的感悟、積累和內化,體現母語學習的規律。給動畫片配音這個實踐活動就很好地體現 了這一點。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并使學生掌握了具有生成性的知識和技能 。
學生在辯論的過程 中產生了思想碰撞,并能夠在課本的基礎上進一步大膽假設。培養了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和創造能力,使學生能靈活運用課文中的語言文字,完成任務了范文內化、語言積累的過程。
課外拓展的設計,把口語交際,提建議、人物性格分析、續編故事等多項活動巧妙整合,培養了學生分析、觀察、想象、推理等思維能力。使學生在與文本的“對話”過程中,共離子享了知識、經驗及人生的意義與價值。
本站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來自中小學教育資源站()